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企业;高效管理;必要性
一、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的意义
在当前企业中,开展内部高效管理已经成为了所有企业的共识,企业内部实现高校管理的意义在于:
1.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多数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从长期的发展来看,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多数成功的企业都是依赖狠抓内部管理而实现业绩告诉增长的,因此,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改革来进行,通过对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化,改革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为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3.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的发展除了依靠有效的资本运营之外,内部管理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必然要实现高效管理。
二、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措施
企业内部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要采取全面管理的方式
企业的内部管理对象包括了企业所有的部门,要想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就要针对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保证内部管理的全面性。对企业采取全面管理方式,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件大事,由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众多,在职能部门行使权力的时候,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权力,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促进职能部门的有效运行。因此,要想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管理,就要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2)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把握全面性,需要针对企业内部管理环节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以达到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目的。所以,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是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保证。
(3)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案。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必须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只有充分发挥了内部控制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内部高效管理成为可能。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案,保证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2.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要采取全员管理的方式
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基本对象是员工,企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员工,因此要想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管理,必须要发挥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需要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因此,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需要采取全员管理的方式。采取全员管理的方式,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员工,只有激发每名员工的参与精神,才能使企业内部管理措施得以推广和实行,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促进作用。
(2)建立与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考核制度。企业要想实现内部管理高效化,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建立强有力的考核制度,要通过考核制度的推行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考虑到企业发展的推动者是广大员工,因此,在建立考核制度的时候,要使考核制度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做到依靠员工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
(3)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企业员工是企业管理的对象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企业内部要想实现高效管理,就必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成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决定因素。
3.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要采取全过程管理的方式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职能部门、管理环节众多,管理过程复杂,要想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必须采取全过程管理的方式。采取全过程管理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创新企业管理方法。 在企业内部采取全过程管理方式的时候,需要对现有的内部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在保持现有管理方法优点的同时,要对企业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保证企业内部管理高效化。
(2)关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每个环节的管控。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环节众多,要想实现内部高效管理的目标,就要对企业运营过程有足够的了解,就需要关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对每个环节的管控力度,使企业管理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3)提高过程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提高企业过程管理效率,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高效化的重要手段,只有企业过程管理效率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内部管理效率提升才能得到保证,因此,要下大力气,提高企业过程管理效率。
三、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不但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所以,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对推动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是极其必要的。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往小一点说,可以推动企业转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方法。往大一点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是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
参考文献:
[1]刘贵兰.简述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必要性[J].商业文化,2010年08期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完善 必要性
一、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拥有与时俱进的理念。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企业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还可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使企业的发展适应市场变化,确保企业战略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最大程度发挥会计监管职能,有利于经济发展。
近年来,一些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出现的频率逐步上升,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防治腐败、提高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内控制度不健全,要想真实、客观、公正地反应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就必须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加强监督。
3.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
财务管理对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和执行阶段的作用大小有很大影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决策阶段可帮助企业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在执行阶段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投资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方法
1.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起来,摒弃投资者就是经营者的错误观念,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
部分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基础薄弱,通常以业务准则来做决策,缺乏财务理念,忽视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是很难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的,对企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2.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部门从事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按章行事的准绳。规范内部财务制度内容上包括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管理制度;从经营过程上讲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几个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要规范体系,形成制度化,做好财产清查;财务管理者要督促财务人员按照国家税务财务规定处理账务,进行核算;做好资金管理,防止资产流失,降低经营风险。
3.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监控系统,明确内部监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内部监管不能停留于形式,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首先,提高监管队伍的素质,对企业财务管理实行全程监管;其次,内控制度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提高经营效率;第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资产也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化,人力资产、知识产权成为了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决定了内控重心开始向多元控制转移,所以财务内控必须不断的创新和优化。
4.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高素质人才,实行科学的绩效管理。
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强化其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提高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利用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对工作情况进行监控、分析,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亦能够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以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不败,促进企业健康持久发展。
5.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搭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财务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财务目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财务的预期收益,并因此造成损失的可能。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立一些科学化的数据指标。财务风险广泛地存在于财务活动之中,因此企业决策者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利用这些指标体系将各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表现出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企业只要完善了财务管理体系,便能使企业各项活动在制度上、程序上有所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进而加快企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红,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作标准规范全书[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2]焦桂芳,浅谈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J].现代商业,2007(20).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校宿舍;公寓化管理;重要性及必要性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在各个方面都试试了改革,对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校学生宿舍来讲,其不仅要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各种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全面发挥管理、服务育人的功能。因此,为了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高校宿舍管理应积极实施公寓化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从而全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学生宿舍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要想真正达到理想的公寓化服务管理目标,就必须要对管理制度做出进一步规范。在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而为了全面满足这种变化提出的各种要求,学生宿舍管理队伍也要及时更新管理思维,树立全新的公寓化服务管理理念,突破“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积极实施依法管理的合理模式。而规章制度能够充分体现管理思想,所以要对学生公寓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不仅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要充分呈现出时展特征,加强创新探究。因此,对于学生宿舍管理体制改革来讲,应充分考虑学生宿舍特点、管理模式,以及当前的社会化进程等诸多因素,使其能够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也可以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二、高校宿舍管理公寓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有助于完善学生宿舍基础设施
在管理中应充分明确指导思想,进而有效避免主观随意性,为学生宿舍管理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宿舍的基础设施有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有的宿舍已经建成很多年了,也有的刚刚竣工。而在传统管理中,由于住宿条存在较大差别,为了平衡,学校常常采用每年轮换的方式,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造成一定的资源损失,学生也会产生很大意见。而实施公寓化管理后,这一问题就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条件较好的宿舍,由于设施、服务比较完善,所以收取的费用较高,而条件较差的宿舍收费则相对较低。但要想达到理想的公寓化管理目标,必须要拥有标准的基础设施。因此,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不断优化宿舍环境,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服务,提升学校形象的同时,也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
(二)有助于增强后期产业竞争实力
公寓化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后期产业竞争实力。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的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宿舍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宿舍管理也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但在具体管理中,各高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屋闲置浪费问题。对此,宿舍管理部门应积极利用这些闲置的房屋没,拓展创收渠道。在市场经济不断改革背景下,很多高校周边都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的竞争市场,高校若一味的忽视,必然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实力。而实施公寓化管理后,学校不仅可以占领学生宿舍方面的一些市场,增加一定经济效益,也可以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促进后勤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有助于节约宿舍管理资源
在实际管理中,应充分体现积极的竞争因素,全面激发学生宿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这就要求管理规章制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积极性的调动,必须要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积极因素,才能蛭管理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实施公寓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宿舍,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全面适应科学管理的各种需求,尤其是在水、电、暖的能源管理方面,应为量化体统有力条件。比如,可以在每个寝室都安装计量表,由管理者与使用者一同把关,进而科学管理学生宿舍使用中的各方面消耗。同时,也能够对水、电灯公共设施管理,做出更详细的规划,进而真正实现增收节支的目的[3]。
(四)有助于加强学生行为管理
设施公寓化管理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生活、学习环境,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严重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所以,应重视起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弥补当代大学生的薄弱之处,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更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也能够为其今后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基础。而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交的多功能场所,宿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环境、风气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学生工作部对宿舍内务、公共和环境卫生,以及学生行为方面的考核,以总务处对宿舍公共设施、卫生的检查、评比等,对于宿舍整洁的保持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对于学生公共场所的卫生习惯、道德行为的培养和管理还未制定出完善的制度与手段,尤其是宿舍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重服务、轻管理的状况。这不仅说明相关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管理力度不够,也体现出了宿舍硬件设施应作出适当改进。整洁、优美的宿舍环境,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公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也能够增加对学生的服务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服务与勤工俭学,让学生能够自觉的争取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逐渐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爱清洁和劳动,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结语:总之,各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宿舍公寓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就目前来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改革方面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制约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无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对此,高校应积极实施公寓化管理模式,在优化宿舍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给予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鑫.高校宿舍管理公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J].商,2012,(19):227-228.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4
【论文摘 要】 冲突管理实质是对观点差异的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冲突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开放程度。具体实施课堂冲突管理的策略是培养冲突观念,正确引导冲突;转变评价标准,创造良好环境;转化角色,确保合理定位;提升素质,正确引导“冲突”发展。
高校课堂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阵地,但当前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使高校这一目标不能更好的实现。针对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冲突管理这一角度进行探析,认为高校课堂应是冲突之下的和谐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冲突管理与课堂管理的内涵
1、冲突管理的含义
冲突管理是指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况感受到的不一致的观点差异。所以冲突管理的实质其实是对观点差异的管理。管理学上的冲突管理侧重于对难以避免的冲突的合理妥善的解决。现代冲突理论认为:过于融洽、和平、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会表现出冷漠;冲突水平太低的组织没有创新精神。工作过于日常,不易暴露出工作中的错误,因此组织显得没有活力,对外界的变化反应缓慢。当组织内部冲突太多时,应设法尽力消除冲突;当组织内冲突太少,应通过各种方式适度地激发冲突,以维持组织的生命力。
2、课堂管理的含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计划、决策、组织、监督和调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最大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据此,课堂管理一般可分为三大要素: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气氛的营造。
二、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实施冲突管理的必要性
虽然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在不断地完善提高,但还存在着很多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地方,致使高校课堂的功效发挥尚不够充分和全面。概括而言,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高效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
(1)“情感”在课堂上没发挥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通常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互动相对来说不足。同时,课程评价所存在的不足更是导致教师盲目完成授课任务。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情感投入甚少,不顾及学生内心情感的变化,忽略对学生社会情感的培养。这样的课堂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过长,适应成本过大。
(2)课堂冲突行为得不到发展。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导致教师一味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追求表面的和谐,无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行为,甚至刻意压制学生的行为以防止问题行为的暴露。这样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问题行为和思想不断累积。这违背了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最终导致不良社会行为的产生。
(3)评价标准与评价实施脱节。从课堂管理的学校环境来看,高校对课堂的评价标准表面上看来逐渐素质化。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忽视学生的非理性发展,造成学生知识观的狭隘。同时,评价标准的存在意义进入实用功利主义误区,评价成为教师晋升、奖惩实施的依据,失去了自身发展性的价值。从这些方面看,当前课堂管理的评价标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决定了高校课堂管理很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发展要求也不相吻合。 2、课堂冲突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的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冲突管理的实施与高校课堂的特点相吻合。冲突管理是一种相对开放的管理,学校能使高校课堂教学时刻处于开放、前进的状态。高校课堂上实施冲突管理,能够使课堂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成为新知识诞生的另一阵地。其次,冲突管理能有效弥补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冲突管理能有效沟通教师和学生,增进彼此的了解,及时觉察学生的动态。同时,冲突管理的实施能使课堂评价与评价实施有效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脱节。最后,冲突管理下的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冲突管理能使学生的思维时刻保持一定程度的活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迅速适应生存环境,在工作和生活处于困境时,能够另辟蹊径,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施冲突管理的对策分析
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当前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做起:
1、培养冲突观念,正确引导冲突
从学校到班级,全面进行“冲突观念”的培养。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从害怕“冲突”和一味压制“冲突”,片面追求课堂“和谐”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和定位课堂冲突,合理的课堂冲突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去制造必要的“冲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譬如可以在课余时间,甚至课堂上开展类似辩论赛的文化探究氛围,将批判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转变评价标准,创造良好环境
结果往往决定过程,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实施的落后必然会导致课堂管理的落后。评价标注应该是发展性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在评价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反馈,防止重大偏差的出现。在评价手段方面,不能过于强调量化而忽略“质”的评价手段,要全面准确的理解教育工作,不是每一个指标都可以准确、科学的运用量化手段来衡量。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课堂冲突总结的手段,教师定期缴纳课程总结,将学生“冲突观点”进行总结备案。
3、转化角色,确保合理定位
学生和教师的现实角色不利于冲突的形成、文化的碰撞。传统意识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毕恭毕敬。现实中形成的习惯让课堂上缺少活力,缺少“冲突”。课堂冲突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和教师各自在冲突中的新角色。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虚拟的新角色,能使学生和教师摆脱传统意识的枷锁,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潜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4、提升素质,正确引导“冲突”发展
教师应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很好的定位。适当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冲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应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制造适度的冲突,避免极端现象的发生。在“冲突”产生之后,从细节上讲,教师应该有敏锐的嗅觉觉察出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到及时纠正。从整个课堂来看,教师也应该有能力对其进行很好的管理,从大局上控制冲突的走向和局势的发展。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将会陷入被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参考文献
[1] 刘洪儒.人本管理与激励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3):28-30.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档案;社区居民;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与冠心病、脑卒中、心衰、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而且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还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很低的水平[1],加强高血压防治工作对于保护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工作中,我们采用了建立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综合管理,现随机选取了2011年~2013年的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旨在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1.1±18.7)岁,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1级(轻度)高血压11例,占31.4%;2级(中度)高血压15例,占42.9%;3级(重度)高血压9例,占25.7%。6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脑血管病。服药治疗情况:非药物治疗3例,服用钙拮抗剂17例、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8例、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例,服β-受体阻滞剂3例,服中药或复方制剂5例,联合用药2例。
1.2方法
1.2.1建档管理 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等对高血压患者个人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予以分类管理,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实施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对于风险评估为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随访1次/月,低危和中危患者随访1次/3个月。根据随访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进行改变,讲解非药物治疗的措施和意义,指导患者科学地控制体重、限制钠盐、减少高糖、油脂的摄入、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心态乐观平和,戒除烟酒。在医生指导下对降压药进行合理选择,适时遵医嘱调整用药的类型和剂量,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以便指导用药。
1.2.2评价方法和指标 对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方式比较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变化、对高血压知识了解程度的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学处理,计数和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建档管理前后患者血压变化 建档管理前血压≥140/90 mmHg者有24例,血压
2.2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 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高血压疾病和保健知识了解的情况,各项调查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慢性病,需要进行综合、长期的治疗和疾病管理,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平稳地控制患者血压,减少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2]。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管理,采用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可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以分类管理,便于执行个体化的随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可根据随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调整改变,有利于社区高血压的整体综合防治[3-4]。本研究表明,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和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差异(均P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分级管理的方法与评价[J].河北医学,2010,16(12):1514-1516.
[2]潘炳凯,蔡桂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124.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健康管理 标准化 探讨
所谓健康管理是指一个对个人或集体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标准化的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为这些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进行检测、评估、干预的过程和方法。
1 健康管理标准化现状
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 Care),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1]。目前相对狭义的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指基于健康体检结果,建立 健康档案 ,给出健康状况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据此,由专业人士提供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服务,使客户从社会、心理、环境、诊疗、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因此建立健康管理标准化来实施当前健康管理的现状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2 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2.1健康管理标准化要有 科学基础 因为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具有可干预性。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健康到疾病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健康到低危险状态,再高危险状态,然后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年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和人们的遗传因素、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医疗条件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高度的相关性,其间变化的过程复杂也不易察觉。但是,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发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2.2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健康管理标准化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完成一些必不可少的工作,如社区人群慢性病监测随访以及健康档案的管理的建立;跟踪、评价病人病情,记录各项理化指标及其变化趋势,随时和医疗机构或保健人员取得联系,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一些慢性疾病处理繁杂的膳食 营养素 摄入计算及营养配餐工作,进行辅助治疗和保健作用;根据运动、膳食、平衡原则向病人提供个体化的运动和膳食分析处方,进行预防功效[2]。
3 建立健康管理标准化的措施
健康管理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我国第一家以健康管理注册的公司出现在1998年的北京耀华康业,属于行业的领跑者。目前这类的公司已约有200家,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来说,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要建立健康管理标准化体系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制定健康管理标准化体系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 健康管理事业涉及到国家医疗、预防、保健、保险等各个行业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人群的医疗及生命灯方面,因此要建立与国家相关政策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而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建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建立。
3.2提倡健康管理标准化,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健康管理的标准化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或者经济收入较 高的人群,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措施,比如未病先防,治未病,进行早期普查,由于经济水平等客观条件受限,目前还不能被公众所接受,我国多数公民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治疗或者疾病发作后才会意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3.3进一步健全健康管理标准化机制 当前我国许多医院都在搞信息化建设,但医院间信息不能共享。国家、健康管理公司、医院、消费者、保险公司等相关各方都应该为健康管理进行投资,但目前我国相关各方对此在观念上还未接受,没有建立资源共享的标准化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管理标准化的机制。
3.4 健康管理标准化必须要有客观、公证、无任何损伤的检测 只有对个体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无任何损伤测评,客观明确的了解个体身体处于何种状态(如在疾病、疾病临界、亚健康、基本健康),建立标准化的个人健康维护档案,纳入到健康管理系统中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才会具有健康管理标准化的意义。
4 对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展望
美国的权威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健康管理的世纪”,健康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健康评估对人群进行分类,让患病者进入医疗机构就医,让亚健康者进行早期干预,让这部分人群不生病或者少生病。只有建立健康管理标准化才能降低医疗费用的开支,在美国健康管理参与者与未参与者平均每年人均少支出200美元,而且减少了住院的时间。在住院病人中,健康管理参与者住院时间比未参与者平均减少了两天,参与者的平均住院医疗费用比未参与者平均少了509美元。在4年的研究期内,健康管理的病人节约了146万美元的住院费用。标准化健康管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回报很快,健康管理参与者在两年或者少于两年的时间内的投资回报为:平均每年减少75美元。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建立是二十一世纪的流行趋势[3],是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必不可少的医疗、保健和预防措施。
参 考 文 献
[1]张忠彬,孙庆云.我国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4):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