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1
中心遵循“建设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规范化”的发展思路,以创建数字化社区为目标,在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和突破,2007年成为上海市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2008年被授予“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单位”; 2009年参与制定卫生部电子病历技术标准;2011年被列为卫生部电子病历改革试点单位;2011年10月被卫生部评为首批“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
1.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近年来,中心将各项医疗卫生活动与街道、居委进行互动,构建闵行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一个中心、六个社区站、36个居委服务点的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在社区安装一站式医疗预约挂号机,方便社区群众就医需求,完全满足居民10分钟内享受医疗服务的要求,形成“院内一门式、院外一条龙”的健康服务网络,
1.2推进中心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技术是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突破口,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完成了中心内部HIS、LIS、RIS系统、住院信息系统、自助健康管理监测系统、PACS、Muse、B 超会诊系统、院内药房条码GPO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输液配置中心的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医疗及慢性管理等信息一体化、网络化,推进信息全程管理。
1.3构建中心管理信息平台
中心已经完成了医疗质量监管、院内办公系统、后勤资产条码管理、绩效考核等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构建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创新服务模式,惠及社区百姓
2.1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
根据上海市医改方案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要求,中心依托信息化技术支撑,逐步建立了以全科医生为责任主体、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全科团队为工作载体,以家庭健康管理为重要内容的新型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新模式。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后,为家庭成员提供慢性病管理、双向转诊、健康咨询等服务,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目前,中心已经完成家庭医生签约36 000多户。
2.2开展责任医生进校园
进一步深化完善学校卫生管理体系,有力推进学校卫生工作,促进学生健康体质全面发展。按照“一校一医”的原则,医教结合,以学校为单位,以建立学生电子家庭健康档案为核心,将每位学生的电子健康档案与其学生家庭健康卡绑定;实行“校园责任医生工作制”,建立学生健康管理新模式。目前为止,中心已为辖区内30所中小校和托幼机构共12 646位学生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充分整合了学校、教育、卫生资源信息,使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长都能共同使用学生电子健康档案,确保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3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中心坚持贯彻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16大类5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目前为止,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管理高血压13 231人,糖尿病3 308人,肿瘤高危人群3 149人,管理孕产妇606人(流动孕产妇268人,户籍孕产妇338人),儿童保健3 682人。
2009年中心实行网上门诊预约、网上付费业务。居民可以通过网上完成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提醒等服务项目,实现与居民的互动,让居民真正做到健康自助管理。
3创新社区康复体系,开展特色服务
3.1建立康复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
2011年成立首家社区康复租赁中心,建立了覆盖古美地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医疗康复和康复训练兼容的社区康复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站点的康复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3.2开展康复科研和康复知识培训
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儿科医院共同建立社区儿童康复中心,接受三级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为社区残疾人、疾病康复期患者提供日常康复服务。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区百姓,提高居民满意度,我们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完善中心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4.1加强在职教育 提升服务能力
中心通过对外引进人才,对内加强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全面提高社区科教研技术水平。去年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10人,派遣医务人员出国培训12人。
4.2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创新
中心作为“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通过与上级医院、专业站所、高等院校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带动中心的科研发展。已完成市级课题2个、区科委课题2个、区卫生局课题16个,5篇。
4.3完善绩效分配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绩效分配体系,中心内部运行机制更加科学,职工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心建立了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满意度”为主要内容,以“管理运行、工作模式运行、人员岗位运行、成本运行、科研教育运行、财务运行、质量运行、项目时间节点运行”为量化指标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真正做到奖勤罚懒,优劳优得,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2
关键词: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功能;劳务工生殖保健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18-02
1 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
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曾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为我国人口的控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现实出巨大的公共参与和管理的潜力。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应该继续发挥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社会公益的优势。这需要对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基本功能进行评估,正确认识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前期工作的经验,在次基础上正确的定位这个服务网络的功能,在针对不同的情况增强其功能,以提高其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其作用。
1.1 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基本功能。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30多年中,我国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坚定不移的贯彻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确保和监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执行。与此同时,开展大量与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相关的技术服务和与之配套的信息、教育、倡导和交流。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覆盖率高、功能相对齐全、专业特点明显、深受群众欢迎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对体系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得知,该网络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1]P461.1.1 行政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系统培养了一支能吃苦、能奉献、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队伍,将计划生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为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1.1.2 效率优势。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的功能并不局限于计划生育和避孕节育,还涉及到下情上达、关心民生、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生殖健康等多方面的工作,这一点在阻断SARS的传播渠道、及时上传SARS基层疫情的工作中得到了验证。
1.1.3 信息优势。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以动态的方式记录育龄妇女的家庭信息和人口的流动信息,是一个全面、有效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能对人口的发展动态、问题和趋势进行反应,利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目前还将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施“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的作用。
1.1.4 服务优势。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在各县乡都有基础服务站,县乡建站率在2000年已经分别达到了90%和86%,能够及时的对各个阶层进行管理和服务。另外,此体系还在宏观管理、持续发展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由此可见,我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是由政府协调并通过行政途径建立的能够渗透到家庭户的具有全方位功能的服务网络。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基本功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
1.2 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拓展功能。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在我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时期表现出的较为特殊的专业职能,与系统渗透到家庭户的生产、生活、生育的综合社区工作模式是分不开的。这一立足社区直接面对群众的基本工作模式,不仅使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在人口的发展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历史性作用,还使其功能不断的加以拓展,在社会发展中积累了大量参与公共事物管理的实践经验。
1.2.1 内部功能的拓展[2]P82。内部功能是以前就该做,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并没有在特定时期内成为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而加以全面展开的工作。这些没有全面展开的工作,在当今成为了工作的重点而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开展。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三大工程”(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仅把避孕节育优质服务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同时把之前没有完全进行的工作如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等各项工作,也作为了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利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开展生殖保健工作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节省资源的同时提高了效率。
1.2.2 在不同部门协调中的拓展功能。人口因素是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部门和系统的问题都与人口问题有一定的关系。而人口迁移、公共教育、社会安全和健康促进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不同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这些工作的基础都在社区,而且是长期性的工作。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作为以家庭和个人为中心、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管理服务体系,完全能够实现与不同部门间的合作。
1.2.3 在全社会整体工作中的功能拓展[3]P230。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拓展最为典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国家政府投入、全社会动员、各部门参与、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国家行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所具有的高行政调动能力、通畅的上传下达渠道、低投入高效益、全面成熟、覆盖面广等特点,正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条件。计划服务网络体系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强调对人的投资,扩大农民的机会,促进农民潜能的发挥,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体现出了人口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是新农村建设要考虑的必要因素,也是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功能拓展和发挥发展的重要指导观点。
1.3 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拓展为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当今社会的大趋势是把人口和发展问题置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考虑,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权理念。控制人口只是解决人口与资源、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由于这种工作模式的影响,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成为了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的动力。而中国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有着源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认识。
中国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经过多年的运转和完善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备,被实践证明是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管理服务体系。具备了成为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条件。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向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转化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转变工作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在进入保持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阶段后,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功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供的公益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为育龄群众进行以生殖健康为目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提供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致富和社会保障的服务等。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对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当今社会人口流动大,尤其是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城市,外来劳务工相对较多,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收入较少,劳务工中普遍存在着生殖保健问题,需要一个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对其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但我国目前的情况,并不允许花费太多的资金去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服务体系。而对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现有的设施和技术力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就可以实现为外来劳务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殖保健服务的职能,因此,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的功能,为广大劳务工提供生殖保健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3
1.1组织结构
淮北市辖3个区1个县,现有市农机管理站1个,市农机监理站1个,均隶属于淮北市农业委员会。区农机管理站3个,隶属于3个区农水局;县农机局1个,隶属于濉溪县农业委员会。濉溪县农机局下辖3个事业单位,即濉溪县农机化推广站、濉溪县农机培训学校、濉溪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全市18个乡镇均设有1个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7个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隶属于3个区农水局,11个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隶属于县农委。全市有农机学会1个、农机协会1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1个。淮北市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属社会化办学。
1.2人员结构
全市农机系统在职人员81人,专业技术人员6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5人、工程师35人、助理工程师14人、经济师1人、管理人员6人(70%兼职专业技术人员),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比例约为10∶1。18个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有农机人员50人。
1.3资金来源
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办公经费及人员工资;二是农机监理规费收入,主要负担增添办公设备、业务开展及人员工资(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属于自收自支);三是农机化项目资金,这部分资金直接用于农机化公共服务,但所占资金用途和比例很少。
2存在的问题
2.1体制不顺,职责不清
市农机管理站、市农机监理所隶属于淮北市农委,是2个平行的二级机构,农机化管理受到局限。县级农机部门归县农机局统一管理,而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含农业、农机),由乡镇政府和县(区)农委双重管理,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后,基层农机管理功能不强。农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农机队伍知识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较大,人员缺乏的现象较为突出,农机技术人员的工作精力放在包村等行政工作上,农机专业人员不专,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对推广使用科学技术普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等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1]。
2.2服务网络不够健全
由于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2000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全部并入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现又划归县(区)农委管理,独立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均不存在。因此,导致基层“无腿”,服务下不去,乡镇“骨干”的作用难以发挥。虽说目前基本上农户都有农机,但因为乡镇农机部门推广服务跟不上,在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力度不强,农机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低。
2.3农机化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财政对农机化投入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及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制约了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一些机具价格较高,即使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农民还是没有购买能力[2]。同时,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资金紧缺,不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又由于农民的购买力不强、农机购置补贴总量有限等原因,多数农民还是难以筹措资金,因此购机步伐放慢。
2.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农机化服务体系中,县级缺乏服务手段,乡村两级农机服务网络处在断腿状态。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仅有21个,农机作业服务零散无序,农机作业质量低,分散经营造成农机作业市场无序竞争,管理比较混乱,运行不规范,农时季节难以保证,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和利用率。
3发展对策
3.1 健全农机服务市场体系和法规管理体系
目前,规范的法规管理体系和农机服务市场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质量监督、法规管理、市场中介、仲裁、公证等组织机构不健全,难以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3]。因此,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快有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机服务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中介组织的建设及农机服务市场和法规管理,促进农机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优化农机发展环境,增加资金投入
一是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机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真正解决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三是各级农机服务组织要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坚持“以服务为主,综合经营”的方针,积极鼓励广大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开展开展技术和物质相结合的有偿服务和兴办各种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以达到兴机富民工程的有效开展[4]。四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办农机的方针,坚持以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集体和个人投入为主体、国家扶持投入为导向的多元化、多种渠道的路子。
3.3着力抓好农机服务“龙头”组织建设
一是规范和发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一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发挥能人或集体的感召凝聚作用、社会车辆较多的地区、具备一定基础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服务机制,建立科学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规范运作,使之逐步成为紧密型的规范运作的稳固的合作组织。二是抓好农机大户建设。在部分经济实力较薄弱、农机人才相对缺乏的乡镇,选择少数致力于农机化服务、开拓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农机大户,指导他们通过自身发展和吸收、兼并、联合个体户入股等形式,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形成稳定的产业形态[5]。三是抓好乡镇服务组织建设。选择部分发展后劲较足、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乡镇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建立农机服务组织,指导他们选好项目。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功能,逐步把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机技术服务的中心。
3.4抓好农机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和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实农机队伍,对农机科技人员,定期分批进行轮训,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按照完善机制、精简优化人员、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的原则,切实加强农机的机构建设。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安全管理执法、农机产业服务、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农机教育培训等职能,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6]。
4参考文献
[1] 侯莉叶.沙雅县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J].新疆农机化,2011(5):22-24.
[2] 李本福.浅谈县以下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3):35-36.
[3] 罗炳兰.建立健全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探讨[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1(2):11,1.
[4] 杨大海.加快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机化发展扶持体系[J].现代农机,2011(1):4-5.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4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医保支付
一、健康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新的疾病干预模式,从疾病治疗向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全过程管理转变,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鼓励医患双方主动采取疾病防控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医疗费用增长。据估算,每投入1元用于健康管理,就可以节省约4.5元的医疗费用支出。这说明在健康管理方面投资可以起到良好的节约医疗费用的效果。同时,如果能够在基层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避免慢性病患者涌向大医院从而产生额外的检查及药品费用,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因此健康管理模式出现后,对医疗保险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许多保险机构都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并使之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但从医保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健康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探索的方向。我国多地也已开展对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探索:2006年,镇江市对参保人员实行规范的门诊慢性病管理,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开始关注健康管理的最早探索;2008年,青岛市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初级体检、健康教育、医药费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09年,北京市将“知己健康管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11年,太仓市医保部门支持配合人保健康公司,把“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理念引入了大病保险;2015年,天津市将符合规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上探索为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过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二、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必要性
(一)顺应国家政策的引导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健康管理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与健康服务资金供给的政策安排,相应的支付政策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二)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
自1998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医疗保险改革是我国医疗改革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保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背景下,创新完善医保管理制度成为下一阶段医疗保险改革的重要任务。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以支付疾病住院治疗为主,如果医保基金支持健康管理服务,既可以盘活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又可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从世界主要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从单一的医疗保险发展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健康保险是医疗保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变革。
(三)满足群众现实的需求
积极对“未病”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是群众的现实需求。在对南京市某社区600名老年人的调查中,561名拥有社会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中有539人希望医保支付健康管理服务。在对上海市403名社区医务人员的调查中,认为相关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应该纳入医保的占50.2%。上海市闸北区是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地区,闸北区在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实施中医健康管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发现尚未与医保制度衔接不利于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推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是急切的现实需求。
三、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价值
在我国,“治未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健康管理理念和方法,“治未病”不仅是我国中医学思想宝库的瑰宝,也是健康管理的具体实践。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同时,中医“治未病”根据五脏调节、四时养生、体质调理的中医理论和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实践,在提高健康水平、避免疾病发生和减少疾病伤害等方面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快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核心就是探索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病防复”,这与现代健康管理“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做法完全一致。时至今日,国外仍然在对健康管理的技术进行探索,而我国传统医学中早已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技术层面都是对健康管理学科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制度层面,我国的健康管理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医疗保险对健康管理进行探索的时候,应当重视中医“治未病”这一宝贵财富,发挥理论和技术层面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制度。
四、健康管理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思考
(一)医保支付应从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起步将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应当从社区起步。这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健康管理的职能,是中医“治未病”的第一线。近年来,为了加强基层卫生力量,我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医疗条件和能力开展健康管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中就包含中医体质辨识的内容,方便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最关键的是,社区就诊便利、成本低廉,能够降低总体医疗费用支出,便于医保介入。因此应当将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范围,并且由医疗保险提供保障,以便让社区居民享受中医“治未病”服务,同时又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二)利用个人账户支持健康管理服务
一直以来,我国医保个人账户使用情况的监管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部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较多,存在与定点零售药店合谋违规使用个人账户的资金“购买”生活用品等情况,既造成了医保资金的流失,还无助于参保人员健康水平的提高。将中医“治未病”纳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可以使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引导,引导参保人员将个人账户用于中医“治未病”服务,从而使参保者对自身健康负责,加强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能够最终起到节约医保基金的作用。同时也方便患者在康复阶段通过个人账户继续使用中医“治未病”服务,避免病情出现急剧恶化,同样也有利于患者和医保基金。
(三)采用参考价格法制定个人账户支付标准
在目前我国的医保管理制度中,为一个医疗项目制定支付标准之前,先要制定这个项目的价格。而对于中医“治未病”这种健康管理服务而言,其价格制定较为困难。为了避免陷入这一困境,可以借鉴德国的参考价格体系。参考价格体系原本含义是指在药理学或治疗学上具有相等作用的一些药品中,选择其中最低价或平均价作为参考标准,确定该价格作为该类药品的报销标准,如果患者所选用的药品价格超出了这个参考价格的标准,其差额将由患者支付。通过综合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项目的收益、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医保政策的导向等因素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制定相应的参考价格,作为支付标准。参考价格体系既能够支持参保人员享受中医“治未病”的服务,又能控制支付成本,同时把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价格的形成交还给市场,而医保又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将按人头预付作为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方式
美国健康管理模式成功的基础在于按人头预付的补偿模式,这是因为按人头预付方式的激励机制与医疗体系的健康管理功能相吻合。一方面,人头预付方式可以激励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行为,促使医疗机构采用中医“治未病”等适宜、高效、廉价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无病时主动预防、小病时积极诊治、治愈后跟进康复,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在按人头预付的情况下,医疗机构能够获得的医保资金与在本机构注册的参保人员数量挂钩。为了吸引居民在本医疗机构登记注册,医疗机构会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提高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效果,而不是推诿病人的方式降低成本,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因此医保统筹基金应当采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重视提供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并且运用各种手段来监管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确保服务的质量。
(五)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创新作用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5
关键词:农机服务;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10-1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一场以改造、改良、革新生产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运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促进了粮食和农林牧副业的增产增收。在农村培训和锻炼了一大批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为农业机械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工艺相结合,农业机械化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个体系涉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如何大力推进新的农机科技革命,加快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多年来农业机械的科技攻关,科技示范普遍得到重视,但推广应用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现行的农机服务体系已不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病,由于经费不足,大部分县、乡(镇)的农机管理服务站,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不断要求完善农机服务体系。从目前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看,现行的农机服务体系,已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了使农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实现生产力,必须完善农机服务体系。
情况表明,建立起完善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农民增收致富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机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减少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户的市场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减少市场风险。有利于农机科研发展方向与重点调整,使科研选题与农业生产、市场紧密结合。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主要应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目标,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农机科技服务为内容,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推动、市场化运作、示范推广等方式和途径,充分整合资源,依托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加速推进农村农机新技术,尽快转化为实现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和驾驶、操作人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必须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既是促进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又是拓展农机化服务领域,密切农机管理内部各环节和养机户之间联系,配合协作服务的纽带,也是使农村农机化发挥整体效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化信息服务,逐步提高农机作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基本需求为导向,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方针,改变以前的农机管理服务,重管理,轻服务的现状。农机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机作业现场,帮助养机户解决农机化生产中的难题。要加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深入开展科技培训,组织农机科技人员采取巡回指导,现场答疑,播放农机技术资料片,发放农机技术资料等形式,送科技下乡入户。逐步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和养机大户为基础的农村农机服务网络。为发展生态效益农业,降低生产成本,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逐步在种子处理、深耕整地、复式作业、精少量播种、植物保护、施肥、收获、栽植、粮食烘干、饲料加工、秸杆利用、精深加工、储藏保鲜等方面,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6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助推器。搞个开发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我国社会逐渐完善各种保险制度,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管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是提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创新与优化措施。
【关键词】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创新;优化
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建立比较晚,而且体系建设不健全,虽然也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作用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作用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险执行低度,积极打造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多元化体系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实施。
1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同时使企业保险很快的升级为社会宝安县,提高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效率。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险种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下要求经办系统不断发展规模,为各级编制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险行政管理部分在社会保险实施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00年-2012年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增加8411个,2012年底全国共有1364个县设立了居民保障机构,占县级行政区划的47.7%,在机构数量和人员比例方面,参公办理人员总数为65.2%,其余几类机构一般为“医保”“、工伤”“、居保”等,在全国范围内参公管理机构比较多,占总机构的52.6%,其中养老机构占53.4%,其余4类占参公管理的机构总计的45.5%。这些数字表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险制度,促进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2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经办服务体系中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经办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有些机构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仍然没有落实社会保险服务场所。在以往的分析中由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仍然没有专门的服务场所能够占经办机构比重的1/4,有很多现有的经办机构服务场所面临着较多问题,其一就是对已有的服务场所的经办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构面积比较小,而且其基础性设施、设备不健全,经办工作很难形成统一的规范的管理制度,所以说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长期稳定发展。
2.2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中职能不够完善从整体方面来看,社会保险体系就好像是人体的一个“毛细血管”,它的涉及领域比较多,而且关系到社会各个阶层中,所以这个制度的实施关系着整个政府管理体制中明晰的权责划分和科学的机构设置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比如多头管理、多部门服务以及协调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可能是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险的权责划分有很多不明确的细节问题,这种问题经过多年的运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虽然有些事情已经得到明晰的解决,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有些中央和地方在色会保险中的积极参与和存在,仍然有一些没有做到位的信息和争议的事存在。经办服务一般是对现有的权责的一种落实,如果在事情处理的过程中权责问题做的不好,或者是有争议的都会影响制度的实施。
2.3信息建设发展比较滞后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保障业务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几层以下的经办机构和一些基层网点建设还不够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存在不规范、缺乏完整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解决。
3创新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措施
3.1不断完善现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必须积极构建机制创新思路,并不断完善现行机制措施,针对这种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划分好中央、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责任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能够对接于操作层面的明细单。一般情况下中央政府比较看重的是体系的规划、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在宏观层面的总体规划,而地方政府相对比较重视的是基金的投资和管理、社会保险的支出责任等;其次在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考虑政府的监督、引导作用,并积极强化问责机制。再次,应该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并完善服务体系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便能够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
3.2积极进行机制创新,并建立核心社会化制度随着经济的而发展,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现有的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呢元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加上基础设施功能严重滞后,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积极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并不断扩充经办机构数量,并从财政支出的角度从发分析行政管理成本问题,提高财政分配的有效性,从而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外,我国必须积极推行政府服务社会化的服务机制,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工作的灵活性发展,同时能够调动一企业为主的民间组织机构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保险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4结语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发展不断完善,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下必须积极不断构建社会保险制度,并实施经办人员编制实际动态配比,确保社会保险服务质量的提高。并针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并积极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促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思路[J].中国人口科学,2013,06:2-16+126.
[2]贾康,苏京春.创新与优化:健全社保经办服务体系[J].地方财政研究,2014,04:13-15.
[3]李向阳.广东省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