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建设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建设建议

课程建设建议范文1

【关键词】网络课程;医学院校;现状;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教育与教学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新热点,将对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产生重要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践已全面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得到广泛开展,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迅速,网络以其跨时空的超越性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开放的生态式的学习环境。

一、网络课程的概念及意义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应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我们强调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按照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所滑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网络课程还受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极大改变的影响。总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网络课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师了提供强大的施教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它打破了时空界限,使教与学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支持、跟踪与管理,目前已经成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极大地方便了教学活动更进一步的展开。网络课程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能够为校园教学提供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医学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著网络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网络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医学院校也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近几年的推行下来的情况看,应用中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医学院校大部分学科的网络课程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负责人、课程特色、申报材料、授课现状、教学大纲、互动教学、教学档案、课件与教案、立体化资源。但这些模块的建设参差不齐,主要反映在:

1.师生交流模块功能落后,师生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网络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网络平台的交互,才能真正达到网络教学的和谐发展,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互动教学和教学档案是师生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模块,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的有效手段。但是,这两个模块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很多老师没有进行开发。即使开发的部分功能也不齐全,亟待丰富和加强。例如教学档案中包含公告、作业、讨论、答疑、文件、师生交流等小模块,点击很多都是显示“暂无”,其中讨论模块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实时的网上交流、网上讨论的媒介,通过此模块可以解决个别学生的概念模糊,解题思路混乱等问题。但是该模块也没有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形同虚设,只有一些教师上传的考试时间和注意事项,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师生间你问我答的交流模式还未建立,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

2.教学资料不足,内容形式单一

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没有资源的平台一无用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最大的知识源泉是网络,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调查发现我校的网络课程未能有效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师大多只将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放在网上,在立体化资源这个模块,也只有少数几本图书的链接,习题和题库也仅仅只有教师平时布置的作业,形式单一、很长时间都没有更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点击率不高、资源使用率不高。在授课录像方面,也只有少数课程引起了重视,不过上传的视频也不多,仅是为了填充模块。教学资源的呈现缺乏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成了教师教案的“移动”和课程素材的堆砌。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并未产生根本的变革。

3.偏重教学内容的呈现,缺少评价与反馈

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没有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辅导。毕竟学习者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参与、主动选择、意义建构的过程。还有,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这种评价又局限于对考试和作业的校对批改,很少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这种方式使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

三、网络课程建设建议

1.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未能积极主动参与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对网上学习资源的宣传指导不够所致,学生不了解该平台的重要功能,未能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要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让教师了解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并积极参与网络教育。可以通过嘉奖优秀的教学课程平台,增强教师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要经常任课教师选进行系统培训,娴熟地运用网络课程平台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次,要加大网络课程在学生范围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要帮助学生使用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培训。

2.要使教育教学资源更加合理、科学地组合,使课件积件化、资源化成为可能。教师应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整合课程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的优秀教学资源。同时也要根据学生需要,随教学过程适时推出动态网上资源,不仅仅是课件教案和教学大纲,应该更多侧重于授课录像和作业、题库的更新。还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在答疑、讨论等模块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针对性辅导。通过对网上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使用、反馈、积累、整合,形成具有课程特点的网上课程学习环境是我校网络课程平台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3.教师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依据、内容选择、课程的呈现方式、媒体手段的选择、课程的交互性方面都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同时,在所有的网络课程中都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如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等。例如在主观题方面,教师不仅要给出答题结果,还要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利用和实现,能够多方位地丰富教学内容,使网络课程条理化、形象化、立体化,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应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这几年的推行下来,网络辅助教学在各高校师生中有了一定的概念和实际应用,但应用中存在着值得关注的普遍性问题,希望通过对医学院校网络课程现状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建议,能够对今后网络课程的发展有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多媒体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技术通讯,2000(10).

[2]徐垮,陈庚,袁希岚.网络课程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

[3]李国友,梁弘秀,曾派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热中的冷思考Ⅱ[J].教育发展研究,2007(4):73-75.

作者简介:

课程建设建议范文2

关键词:电子管 风琴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现在,电子管风琴专业引进到国内已有二十多年。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的冷门专业,到现今逐步发展成为几十所专业院校的特色专业之一。在师生规模上,教师与学生从最初的几名发展到现在的几千甚至上万名。在教学领域上,国内各大专业院校均根据各自特点建立了较为完备及系统的学生培养方向与方案,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如:课程设置不具有合理化与实用性、专业创新与普及的缺乏、使用教材的局限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等等。所谓“居安思危”,在电子管风琴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从事电子管风琴教育事业的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已经或即将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不得不思考这门专业的特点和可塑性是什么?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课程建设应该如何规划?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量身打造出适合学生的培养方向?以下笔者就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方向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课程建设的合理及实用与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合理的课程安排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综合能力,更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社会型专门人才。根据电子管风琴专业的乐器特点与现状,综合国内各专业院校教学大纲,我们可以将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

(一)专业主干类课程

除了专业主课即演奏学习课程外,还应开设:

1.电子管风琴即兴演奏

即兴演奏是一种即兴式的音乐创作与表演,可以说是音乐表演中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体现了一个演奏员的演奏水平、音乐修养、创造力与临场发挥等技能。对于富于音响效果与表现力的电子管风琴来说,即兴演奏在学生学习电子管风琴的过程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课程。而电子管风琴即兴演奏与其他乐器意义上的即兴演奏有所不同。电子管风琴特有的乐器性能与演奏特点决定了即兴演奏内容要更为系统全面,其中主要涉列各个键盘的表现方式、基本的器乐演奏方法、音色的配置、节奏的使用等等。虽然这些要求加深了即兴演奏的学习难度,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学生向着更为综合、全面的方向发展。

2.电子管风琴乐器功能与音色制作

如果想要更好的学习一门乐器,首先要研究的就是这门乐器的物理发声特点、构造、性能等方面。电子管风琴属于电子乐器范畴,可以说它是时代与科技进步的产物。要想更好的学习电子管风琴这门乐器,它的乐器性能是学习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除了乐器性能,音色的制作与使用也是电子管风琴的特色之一,也是所有电子键盘乐器共同的特点之一。要想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出更为精彩的音响效果,音色的学习和制作使用自然是学习者的必修课程。

3.电子管风琴编曲课程

目前国内所用专业教材大部分都是从日本引进而来的,国内出版的相关教材少之又少,这对电子管风琴专业的学习和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局限和影响。同时也导致出这样的现象:学生只会演奏现有的成品,并且因为演奏作品数量的有限性,多数学生只得重复学习几首相同的作品。那么,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即兴演奏与音色制作能力时,培养学生的编曲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这门课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对曲目量局限的现状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改善。

4.管风琴演奏基础

随着近年来管风琴在国内音乐领域的迅速发展,这个神圣而古老的乐器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管风琴是电子管风琴的“祖先”,两者在演奏形式、外形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演奏时都需要手脚并用;包含多层手键盘、一层脚键盘;都具备音量踏板;不同键盘上的音色可以叠加;可以同时演奏出不同音色的多声部音乐等等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风琴的演奏方法是电子管风琴奏法中所涵盖的奏法之一,管风琴演奏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演奏电子管风琴,不但对培养学生在电子管风琴演奏中所需要的身体协调性以及手脚配合练习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训练作用,同时也对学生学习和理解复调作品深有帮助。

5.合奏、重奏类课程

乐器的演奏魅力除了独奏以外,还在于与“同类”和“异类”之间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合奏、重奏类课程的建设,在开拓了学生专业视角的同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思维,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要,为培养重奏、协奏、伴奏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辅助类课程

根据电子管风琴乐器特性与需求,可增加以下类别课程:1.实用编曲软件与制作类课程;2.总谱读法与缩编课程;3.爵士音乐风格改变及即兴演奏课程;4.伴奏艺术类课程。

以上所述课程不但从不同角度丰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更加灵活、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应用技能,同时,也是培养电子管风琴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基础与必备课程。

二、学生培养方向的思考与建议

玖月奇迹组合成功登上春晚并活跃于国内外各类大型舞台;各类电子管风琴比赛创编奖项的设立;电子管风琴与音乐剧、歌剧以及各类器乐、声乐合作的成功范例等等。这些模式的出现,为电子管风琴专业未来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在传统的单一演奏模式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乐器特点,使表演形式更加新颖、现代化。以乐器特点与国内外本专业发展近况为依据,笔者将培养类型大致分为三类:

(一)组合型人才培养方向

组合型人才培养是电子管风琴专业新兴的一种培养模式,人才类型主要面向社会及各艺术团体机构,具有大众性与通俗性。通过对学生演奏、声乐、形体、表演等方面的专业系统化培养,使学生很好地将声乐与演奏相结合,具备较高水准的表演能力,最终成为服务于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在培养方式方面着重训练学生双脚的演奏能力与声乐演唱能力;作品风格以大众化、通俗化为主要方向。

(二)创编型人才培养方向

创编型人才培养是国内各院校电子管风琴专业近年来最为重视的培养模式之一。通过对学生作曲、编配、演奏等方面的专业系统化培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创作能力与演奏能力,打破作品匮乏、软件技术薄弱的局面,最终成为将演奏与创作相结合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着重训练学生对各个乐器奏法的掌握及总谱读法。要求掌握各类乐曲风格,涵盖古典、流行、爵士、民族等曲风。

(三)重奏、协奏、伴奏型人才培养方向

重奏、协奏、伴奏型人才培养是电子管风琴专业最重要的培养模式之一。通过对学生演奏、编配、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专业系统化培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合作能力和演奏能力,最终成为适应社会各类需求的综合型专业人才。演奏形式主要分为三类:1.重奏类:以与各类独奏乐器重奏为主要培养方向;2.协奏类:以为独奏乐器协奏为主要培养方向;3.伴奏类:以声乐伴奏为主要培养方向,器乐、舞蹈为辅助方向。声乐伴奏类别包括歌剧、音乐剧、歌曲等,唱法不限,作品风格不限。培养模式方面着重训练学生对各类作品风格的掌握能力以及合作性音乐思维能力。

三、结语

作为科技与时代的产物,电子管风琴这门乐器的出现,使我们对乐器的音乐效果与演奏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为无数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选择和方向。当然,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险阻,其重中之重就是要重视并解决课程建设与对学生培养方向规划不足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引导作用,当然实施以上观点并非易事,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电子管风琴未来的教育事业会越来越好。

注释:

①李想:《巴赫管风琴三重奏鸣曲在电子管风琴上的演奏方法初探――以C小调第二管风琴三重奏鸣曲为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参考文献:

[1]李闽.电声音乐、电子音乐与电脑音乐之考辨[J].大众文艺,2010,(02)

[2]张重远.现代式电子管风琴现场演奏中与音频结合的探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林子.关于电子管风琴缩编管弦乐总谱的技巧和音色处理[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课程建设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类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赵国祥(1976- ),男,河北易县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3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设计人才的任务。要想完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任务,必须从课程体系入手,科学开发课程,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急剧扩张,专业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在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经费投入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科压缩型”现象还普遍存在于课程体系中。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中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只是形式上有些变化,本质上没有根本的变化,甚至仅仅是更改了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并没有脱离学科教育的束缚。高等职业教育是投入成本较大的教育模式,高职生对实践实习的需要决定了办高职必须花比普通高校高得多的费用,然而教育经费紧张是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高职自然而然地走向低成本的理论教育,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压缩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2.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课程建设对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内容。然而现阶段各个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课程开发各自为战,单凭各个学校教师个人理解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开发没有和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接轨,课程序列不合理,课程开发流程没有遵循科学的流程。这种现状直接导致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不满意。

3.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学校从2001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好多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直接从本科学校招收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这些人既没有实践经验,又缺乏教学经验,最终导致师资状况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4.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是影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商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富有职教特色的模式。同时,要与企业深度合作,联手再造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训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在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中学设计,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但现实情况是,好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环节及过程

课程来源于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要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对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等途径,并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任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规定的基础素质课程一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专业市场调研。专业市场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它关系到专业存在的事实依据及专业定位时是否准确。通过市场调研可以明确专业培养的区域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了解人才培养的质量,掌握市场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市场调研要明确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了解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专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要采用多种办法,如企业走访、毕业生走访、网络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方式,以确保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2.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标准。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及服务行业,并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总结出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3.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同时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标准的情况下,下一步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开发方法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归纳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等。

5.根据高职教学需要配置教学资源。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配置教学资源时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训基地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师资是教学计划和内容的推动者,要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保证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的需要;要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及规律的高职特色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源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入手,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涵盖专业较多,现重点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阐述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及实际操作步骤。(1)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企业充分参与,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确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从广告产业、广告行业、企业调研入手,通过调研,明确本专业重点服务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以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全面掌握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而得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经过市场调研,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广告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设计制作手段,进行平面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领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是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而了解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然后把多个任务整合成工作流程。(4)课程学习领域分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分析是对广告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及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分析,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分解,并依据学生学习规律设计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5)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设计课程体系的功能。课程体系的功能是对各类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做出原则性的描述,一般分为三部分:(1)基本素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等。(2)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3)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要开设一定的专业拓展课程。

以上构成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课程顺序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分成三个学段:1~2学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广告表现专项技能,安排课程有手绘广告表现技法、专业认知、图像合成处理、商业插画、构成设计、装饰图案、综合创意运用、矢量图形绘制等。3~4学期真题真做进行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安排课程有广告案例分析、市场与消费者心理、标志与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及制作、图形创意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等。5~6学期进行广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由学生变成广告人,安排课程有专业考察、网页设计与制作、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VI设计与制作等。在具体课程实施时通过校办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联合,让学生进行真实项目的制作,学生在这个阶段就是公司员工,接受公司的管理,在实际的项目制作和公司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在对课程体系的功能进行准确设计之后,整个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就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对每个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保障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

四、结论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主线,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生产、服务、管理”过程,进而分析课程学习领域,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最终形成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建议范文4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1世界技能大赛简介

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顶尖级赛事,被称为世界“技能界的奥林匹克”。每一个竞赛项目均设金、银、铜奖,而成绩超过500分的选手则会获得优秀表现证书。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派出26名选手参加22个项目,吴泳超和曾明智参加机电一体化项目,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代表团参加了29个项目比赛,谢坤和郭杰钊获得机电一体化项目的银牌,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最好成绩。总结历届参赛选手的情况可知,只有个别选手的英语水平达到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等能力,其余选手均需在专家与技术翻译的协助下完成,但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可见,英语技能是中国选手亟需提高的培训项目。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材现状、教师能力水平和现有教学模式分析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旨在为世赛机电一体化项目选手的英语技能培训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2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考核及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世界技能大赛的传统项目。比赛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安装、传感器调试及PLC编程等。需运用气动、机械、电子资讯技术等知识,以完成MPS的安装及调试。每一名竞赛选手均需要进行为期四天,共22小时的竞赛。对于参赛选手来说,不仅要比精湛的技艺,更要比体力、心理和来自世界各地观摩者的抗干扰能力。由于参赛选手必须是22周岁以下的青年选手,竞赛技术文件又采用英语作为语言,对中国队来说无疑增添了不少难度。只有了解、掌握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要求,才能将其为我所用,并应用到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中,进而加入到修改和制定这些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中。

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3.1专业英语教材不适用

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较广泛,涉及机械与电气控制的专业知识。现有教材很难满足专业知识的适宜度,内容陈旧,跟不上专业知识的发展。以介绍与机电相关知识的历史、发展、学术论文为主,与实际教学和应用脱钩。基本滞后于实际生产,书中大多是科普性文章。内容单调陈旧,难度深浅不一,无趣味性,教师觉得乏味,学生更难以产生兴趣。

3.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

目前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不是由英语教师来担任,就是由机电专业教师来担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存弊端。虽然英语教师是经过正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培训的,其优势在于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这些教师缺乏机电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备课与授课的方式与基础英语基本相似,在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相对欠缺。而机电专业文章,尤其像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不能完全用直译或意译,还需要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而英语教师不仅很难将这些知识点讲解或是翻译清楚,更不能用术语解释相关英文词汇,并且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发展,教学时无法将专业知识进行拓展。而专业教师虽然掌握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专业词汇的分析和理解较强,能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相融合,但其英语能力相对薄弱,发音欠标准,词汇量掌握不足,在分析句型结构等语法知识方面不及英语教师准确,对英语授课方法不擅长,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3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仅以词汇教学、句型和语法讲授、文章理解为主,无法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未能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往往先讲解课文的重点词汇和典型语法,再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翻译,最后讲解课后习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缺乏互动,而且降低了教学质量。不仅使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专业特色,更未将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全面结合。

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实践方案

4.1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世界技能大赛作为一项国际化赛事,在考核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也突出了英语综合能力。世赛的所有题目、图纸、模型、评分表均为英文,这要求我们在对选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时,也要对选手的基本素质及语言能力水平加以重视。

4.2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容构建

4.2.1制订适合技工院校使用的机电实训

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殊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学习者的需求是专业英语的本质和基础。世赛机电一体化选手的需求是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材可分模块教学。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分为:(1)基础与电气安装;(2)电机与拖动技术;(3)电子技术;(4)PLC应用;(5)变频调速;(6)单片机;(7)传感器与检测技术;(8)液压与气压传动;(9)机械知识;(10)数控技术;(11)世界技能竞赛规则和技术文件;(12)世界技能竞赛代表团成员职责;(13)参赛者感想;(14)往届世界技能竞赛试题。

4.2.2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基于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为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由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统一安排系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培训,分为两类进行。一类是针对机电专业教师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类是针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机电专业知识培训。(2)由各校自行组织,让英语教师参与专业实训教学。使其通过实习教学,先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再掌握对应的英语知识。

4.2.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设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建议

在第三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能力和层次,采取分阶分层教学。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建议在相应实训室内进行。分阶教学,包括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中,学习教材中的前四个模块,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能力。在专业教学阶段中,结合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训成绩,挑选出部分专业技术较强的学生,尤其是备选的参赛学生,继续学习教材中专业性更强的模块。专业教学是基础教学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参选省技能选拔赛、国家技能选拔赛,甚至是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

4.2.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细分为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其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课堂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学习小组以互助学习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4.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与考核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3.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现象,提倡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一起参与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优点———反馈调节、激励、诊断反思、记录成长和积极导向的作用。此外,做到课堂评估与阶段性评估相结合。

4.3.2评价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考核以“实用为主,够用为辅,应用为目的”为原则,而评价的对象不仅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应包含教师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能力、课堂过程。

4.3.3评价工具与方法

以评价表格为主,如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相互评价表。建议建立学生档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增强自我评价责任感、带动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反思、鼓励合作评价。

4.3.4具体的课程考核方案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终极目标是为世界技能竞赛储备人才,选拔尖子生。考核时建议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形成性评价的得分依据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和相互评价表;其中,教师观察和访谈得分占70%,自我评价占10%,相互评价占20%。以往,侧重于基础语言知识考查的终结性评价,不仅没有体现职业英语的专业特点。考试内容还与现实生活脱节,实用性大打折扣。

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课程考核,建议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训考试。理论考试以教材为核心,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考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口述仪器或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故障检修和排除的步骤、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等。通过终结性评价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中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2]袁名伟,张玉洲.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成绩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3]刘媛媛.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李彬.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

课程建设建议范文5

【关键词】机械类 建构主义 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0-03

1.引言

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针对中国教育的特点,提出一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理论、资源、工具与环境、模式和方法、评价等),并在部分职高课程进行应用示范,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创新工程的实施。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专业建设完成后将最终形成一套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的系统理论,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模式与方法,新型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结构理论,面向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教学的绩效评估理论等。在有关资源环境的建设中将重点研究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基本结构与组成元素、数字学习环境中的信息生态和典型教学软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案例;设计、开发体现新一代教学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体现新一代评价理念的绩效评价工具;提出教学资源规模化开发流程和模式、指导原则、评价标准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并在典型教育领域中,开发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资源样例,最后专业课程建设将通过积累一批可借鉴性强的成功教学案例,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创新发展。同时,围绕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力图建设成一个能满足多样性需求、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开放共享型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并能以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提升职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高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及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人力资源的能力。

2.建构主义——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后,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逐渐被应用到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中。如赵秀兰[1]就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独立探索和分工协作的能力,实现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王子仁、张健[2]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尝试应用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并认为其对网络课程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张立等[3]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提出了《数据结构》弹性课程内容体系、网络化协作学习方法以及基于兴趣的学习模式等教学改革策略。刘晓燕[4] 尝试将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英汉翻译教学,探讨了该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辛淼淼[5]则认为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情景教学法应用到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建构主义在教育理论上的应用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 ),以他为首的专家们把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到了美国,人们对人类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的研究也逐渐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发展到了建构主义。

与以“刺激—反应—强化”为核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建构主义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个体的经验世界是用个体自身的头脑所创建的,由于个体以往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所以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将不同,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属性,而“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建构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中心,它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6]。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支架式教学(Scaffloding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即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urction)模式等。

3.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程不仅应给予学生知识,还应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知识和发展的本身又并非一定是同步的,学生如果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仅是机械化的记忆知识将无法对自身的发展有所帮助。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其定位应该是开放的、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能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补充和修订,需要学生掌握的课程核心内容应具有逐渐生成和显露的特点。

同样的,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设计应是一种超越技术理性的课程设计,是一种人性化的、情境性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知识的不确定性、课堂情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不仅应提供固定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还要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提供综合性的、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让学生探讨,为学生将经验与知识的结合留出空间,以此学习理论建设的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将不仅仅是传统上对课程理论知识、技能的描述,还应该能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精神,来促进课程自身的生长与更新。另外,正是这种开放性将使专业课程建设能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和要求。

3.1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课程指导思想,课程开发原则和程序。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知识、教学和师生关系与其他学习理论相比己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建立能与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课程理论和方法体系。

3.1.1 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开发的条件

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属性,显然,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网络的特性和功能有利于四大要素的体现。同时,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同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从而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二、学校和教师对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的认识和认可:

过去,教师作为单向控制的知识传递者,他仅需对所授内容精通,能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再辅以一定的直观教学,便可完成教学任务。但现在作为建构主义课程建设的实施者,是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授内容,还必须熟悉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配套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框架、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获取和处理大量信息,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技术,能掌握和使用一定的多媒体教学应用软件(如PowerPoint,Flash等),这无疑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2 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指课程开发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必须适应学生的学习程度,而非学生适应课程,并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在此基础上,课程建设将在“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原则下,启发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并引导学生自行认知新的知识。

二、情境加活动原则:

是指要重视学习情境和活动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尽可能在真实岗位生产情境中通过活动方式实施课程;这样情境性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应用和建构新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过渡。建构主义的课程建设目标就是为学生建立一个真实工作场景下的学习环境,协助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有效建构。

三、动态、开放的原则:

动态原则是将对课程开发、建设的各个过程、层次进行多次的评价,使评价活动循着“评价—反馈—改革—评价”的动态过程进行。遵循动态化评价过程,可以使评价的指导、监控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同时也使得课程建设呈现开放状态,根据动态评价提供的数据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状态。

3.1.3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开发过程

一、制定课程目标:

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课程建设目标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出全面性,同时也要区别对待,体现出开放性和弹性,使课程实施朝着市场要求的方向进行,也能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并使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创设模拟真实的岗位工作情境,学生在这个工作情境中自行探索或与他人探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由于理解力、适应力及价值判断不同,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进行的操作活动也就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个体的学习。事实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认识,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个体发生转变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展示自己的个性,通过多元的视角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完满,也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二、选择有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课程内容:

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课程内容建设需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深入全面地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发展动态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问题,这样开发的课程才能为职高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掌握必备的能力奠定基础。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课程内容要符合职高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职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己开始成熟,但是还不够稳定,尤其是心理成熟度缺乏稳定性,但在智力发育上思维力强,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和创造力,而且学生尚无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所以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因注意知识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第二,课程内容要符合职高学生个性、个体发展的特点。职高学生有别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职高毕业后的去向有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不同的学生对于课程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的可扩展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普遍认为通过知识的获取阶段和灵活程度可以将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不良领域知识和专家知识三类,其中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初级知识)具有基础性的特点,结构不良领域知识(高级知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专家知识具有创新性的特点。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应从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开始,以专家知识为学习的目标和终点,那么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就是过程。

因此为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课程对内容的选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入门性学习中,主要选择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为学生介绍概括性强、适用面广的浅度知识,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联结,以建立初级的秩序,避免产生歧义。

第二,在后续深入学习中,则以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为主,为学生提供情境应用,打破固定连接,打破初级秩序,知识经历从有序到无序,在无序中重新建立秩序的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灵活地处理问题。在这些知识建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建立真实的工作岗位情境,采用大量与真实环境相关的训练位学生提供学习的基础,并引导学生建构个人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三,专家知识在职高的课程内容中可以不做体现。

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3.2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课程教学实施

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课程教学实施应根据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建议等、课程教学设计等,从学生学习水平、兴趣、能力以及教学设施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教授课程、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是课程建设中的实质性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课程教学实施是师生在课堂情境中将经验不断内化、外化、重组的过程。基于真实工作岗位情境、学生小组合作对知识建构非常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并尽可能开展活动性教学。情境性教学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建构新知识。

第二,活动对学生的意义建构也有重要作用。学生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创造知识的机会。具体如下:

①通过多媒体的利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情境化、活动式的课程实施。

②产学结合的实训环境为职高的课程实施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情境以及开展活动的机会。

③建构主义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别人介绍和讲解这种经验。

④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行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3.4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课程评价体系

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课程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一方面是为了度量、预测和控制了解社会及学生的需要,以此作课程规划的依据,也可以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判断其成效,保持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的持续完善,另一方面是反馈、转化和激励。通过评价诊断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寻求课程问题,以便及时修订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旨在激发课程内在的生成能力。应注意的是: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充分考虑课程实施的情境和结果,将学生、教师的评价与社会、家长、学生评价进行整合。还可以将评价主体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共同参与,这样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也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教育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并在课程开发的每一阶段对课程进行评价,即进行形成性评价。

4.结论

基于建构主义的职高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通过转变学校和教师的观念,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实施方案,更新课程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完成从传统教育理念步入应用现代教育理念的过程,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将着力于提出整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理论、资源、工具与环境、模式和方法、评价等),并在部分职高课程进行应用示范,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创新工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赵秀兰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l0(4),98-99

[2]王子仁、张健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课程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4),168-170

[3]张立,石岩,张洪萍,王伟嘉,余丛彬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数据结构”重点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6),74-75

[4]刘晓燕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课程建设建议范文6

【关键词】运筹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运筹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技术、数量分析及优化方法分析解决各类系统优化问题,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运筹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应用复合型人才。

现代运筹学的发展已经历了70多年,其应用范围也从最早的军事活动扩展到了众多行业和领域。而且运筹学还在不断的发展中,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不断地出现,并有向大规模和复杂化发展的趋势。基于运筹学课程的种种特点,不断改革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目前运筹学的教学,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筹学的各个分支对应的模型和算法。同时,教学目的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内容重点的偏离,结果是过分偏重数学,而不是管理应用,导致学生把运筹学看成是纯粹的数学课,一些数学功底较弱的学生甚至会产生畏惧心理,放弃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落后。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问题讲解相关内容,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采用平铺直叙,较少结合案例,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从而丧失学习动力,与学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学生虽然掌握运筹学的基本思想和算法的思想和步骤,但是缺乏上机实际操作的实践经验,大大降低了课程应用的可操作性,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课程的介绍,明确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通过案例形式向学生介绍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背景,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运筹学作为一门应用背景十分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分支的基本思想、模型和相应的算法。结合实际问题能够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并能求解和分析所得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计算等。既能生动形象的讲解相关的内容,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学习,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

(三)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互动。

实践教学是运筹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上机操作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结束语

运筹学作为应用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已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和管理者对科学决策认识的不断提高,运筹学成为管理者随时应用的决策工具。本文考虑从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方面促进运筹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希望本文观点能对提高运筹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福翔,张天学. 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20(4).

[3]李苏北.运筹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研究[J].大学数学,2005,(10).

[4]李志猛,祝江汉,邱涤珊,徐培德.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