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资金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伏资金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伏资金管理办法

光伏资金管理办法范文1

本文根据2015年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和国家确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及最新的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预测2016~2020年三种发电规模年增长率和电价附加收入与电价补贴支出的差额,揭示政策变化给银行贷款带来的风险,并提出化解风险的办法。

【关键词】能源发展 信贷风险 投资重点

一、引言

可再生能源发电是指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我国的风力发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2008年后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太阳能发电(以下简称光伏发电)始于1998年,2013年国家将全国分为三类太阳能资源区,制定了相应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生物质能发电起步较晚,2006年以后我国的生物质能发电行业才开始壮大。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高,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实行补贴政策。

二、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以下简称“电价补贴”)资金与银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贷款安全性的关系

近几年来,银行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贷款规模原来越大。比如某银行省分行,201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新增贷款占当年公司类年度新增贷款的19.2%,2015年则占36.4%,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贷款余额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9.3%。

(一)需要电价补贴的原因及情况分析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设备制造技术水平低、价格高,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投资大、需要银行贷款量大、电力成本高。例如,一个5万千瓦的发电厂,风电需投资4亿元,银行贷款3亿元,经营期前三年平均成本0.60元/kwh;光伏发电需投资4.8亿元,银行贷款3.6亿元,经营期前三年平均成本0.71元/kwh。发电成本不仅远高于目前燃煤发电平均标杆上网电价(0.3614元/千瓦时),甚至高于同区域内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与燃煤发电相比,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成本上没有竞争优势。从经济性上讲,没有必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

但是,能源安全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的必要措施,这也正是我国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种事关能源战略全局、必须发展且前景很好,成本较高但逐步降低的行业,国家实行财政补贴政策予以扶持,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定价及补偿机制”。其主要内容:一是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定价机制。陆上风电实行分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海上风电实行招标电价,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行分区域标杆上网电价(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全电量补贴政策),生物质能发电实行标杆上网电价和招标电价并存;二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差额部分,通过向电力用户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以下简称“电价附加”)加以解决;三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补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等。其中税收政策主要有“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补贴资金来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来源则是电价附加。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规定“电价补贴”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国家投资或补贴建设的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费用高于当地省级电网平均销售电价的部分,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网费用等。并规定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计入电网企业销售电价,由电网企业收取,单独记账,专款专用。

根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补贴项目需要申请纳入补贴目录。纳入补贴目录需具备以下条件: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完成核准,且已经过国家能源局审核确认;2)符合国家可再生能源价格政策,上网电价已经价格主管部门审核批复;3)按属地原则向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提出补贴申请,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初审后联合上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收入来源分两部分:一是按照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0.3614元/千瓦时)从电网企业取得的收入;二是国家财政提供的电价补贴。

(二)电价补贴对银行信贷决策带来的影响

银行经营的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和效益性。银行信贷管理的原则是安全性,即按照贷款合同规定的时间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

从银行信贷投向的选择方法来看,一看行业发展方向,二看国家政策是否支持,三看企业经营状况。从行业看,2015年风电、光伏和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仅占全部并网装机的13%,与《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2014版)》确定的2030年达到17%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政策看,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是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解决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支持的重点发展领域,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补贴资金的变化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从补贴资金量的多少判断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支持力度,从而决定银行贷款策略;二是补贴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决定了银行对该行业贷款的管理方式。

三、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对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

(一)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除了存在弃风、弃光现象之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这几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发展过快、建设项目过多;二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大、发电成本高,需要国家财政提供的电价补贴资金量大;三是电价补贴由于部分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在某些省份已经造成了一些不良贷款,降低了银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积极性。

(二)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资金量和补贴时间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的影响

一是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发电项目收入中25%~40%来自于电价补贴。如果电价补贴资金充足,补贴资金能及时到位,企业就能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如果没有电价补贴或电价补贴资金长期有缺口,企业仅仅能支付人员工资和银行贷款利息,归还本金的可能很小,此时银行将会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这样银行将不会向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贷款,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家调整能源结构的战略构想。

二是对银行贷款期限的影响。企业要想获得电价补贴,必须先进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名录》,但是国家电价附加资金补贴名录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它视电价附加资金量而定。如果资金充足,资金补贴名录就很及时,否则就滞后,现在最新的资金补贴名录还是2014年8月2日的第五批,第六批尚在征集过程当中。目前从项目建成到拿到财政补贴要2年以上,对银行来说,企业建成后前两年无法还款,原定的贷款期限无法执行。

(三)电价附加收入资金预测

1.电价附加征收范围。根据财综(2011)15号《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电价附加在除自治区以外的全国范围内,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扣除农业生产用电后的销售电量征收,征收范围的销售电量包括:1)省级电网企业(含各级子公司)销售给电力用户的电量;2)省级电网企业扣除合理线损后的趸售电量;3)省级电网企业对境外销售电量;4)企业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5)地方独立电网销售电量(不含省级电网企业销售给地方独立电网的电量);6)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电量。即:除农业用电和居民用电以外,其他用电都需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

2.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发改价格[2015]310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提高到0.019元/千瓦时。

3.预测依据。201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55500亿kwh,征收电价附加的电量(即第二产业用电量+第三产业用电量)为47204亿kwh,同比下降0.2%。电力消费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种变化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本文预计这种趋势将会持续。因此,电量增长率按年下降0.2%计算。预计2016年~2020年,电价附加收入分别为895亿元,893亿元,892亿元,890亿元和888亿元。

(四)电价补贴资金支出预测

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补贴对象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主要包含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项目)、可再生能源发电接网工程和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

1.补贴标准。第一,发电项目。2015年全国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平均为0.3614元/千瓦时,根据发改价格(2015)304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和国家能源局对2016年-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价格的预测,以此计算出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发电补贴最新标准。

①风力发电:2016年~2020年,风电平均补贴标准分别为0.16元/kwh,0.16元/kwh,0.13元/kwh,0.10元/kwh和0.08元/kwh;

②光伏发电

A、光伏并网发电补贴标准:2016年~2020年补贴标准分别为0.55元/kwh,0.53元/kwh,0.51元/kwh,0.49元/kwh和0.47元/kwh;

B、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0.42元/kwh;

③生物质能:平均补贴0.1元/kWh;

第二,接网工程。补贴标准为50公里以内0.01元/kwh,50~100公里0.02元/kwh,100公里及以上0.03元/kwh,全国平均补贴资金约为0.01元/千瓦时。

第三,独立电力系统。补贴标准平均为4000元/kw年。

2.2016~2020年各年度可再生能源发电或建设规模预测。第一,风电:2015年末我国风电项目累计核准容量2160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12900万千瓦,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728小时。风电项目的建设周期大约为1年,因此,2016年底的累计并网容量将达到17250万千瓦,2017年将达到21600万千瓦,超过了《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2014版)》所预测的基本情景(最低目标),极有可能在2020年达到积极情景的预测目标,即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0万千瓦。以此估算,2018~2020年风电年增长率11.57%。全国风电发电小时按1700小时计算。

第二,光伏。2015年末光伏发电累计装机4318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371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606万千瓦,全国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133小时。依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光伏装机在2020年将达到10000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833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1665万千瓦),预计2016~2020年光伏电站装机规模年均增长17.56%,分布式光伏年均增长22.40%。全国年均利用小时数按1130小时计算。

第三,生物质能。2015年末生物质能装机规模1300万千瓦,年均发电小时3000小时。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生物质能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2016~2020年年均增长18.21%。

第四,接网工程和电力系统。假设建设电接网工程的上网电量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合计(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的50%,补贴价格0.01元/kwh;2015年独立电力系统装机0.53万千瓦,年均增长20%,补贴标准4000元/千瓦。

经计算,2016~2020年,电价补贴支出合计分别为848亿元,1024亿元,1032亿元,1028亿元和1061亿元;2015年~2020年,(电价附加收入-电价补贴支出)累计分别为-330亿元,-282亿元,-413亿元,-554亿元,-692亿元和-865亿元。

计算结果说明: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资金存在缺口将是长期的,而且资金缺口是在逐年加大的,这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和银行都有潜在的风险。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来说,拿到补贴资金的时间将会推迟,至于要推迟多久还难以预料;对银行贷款来说,建成后2~3年出现不良的可能性急剧提高。

四、银行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一)客户选择方面

选择母公司实力强或股东实力强的客户,要求母公司或股东有代偿能力。主要原因是补贴资金到位有可能滞后2~3年,这期间企业将无法按时归还银行贷款,需要母公司或股东代为偿还。

(二)贷款期限安排方面

如果母公司或股东拒绝代偿,就需要提前做好贷款期限的安排。在贷款项目评估阶段,不考虑项目经营期前2~3年应该偿还的贷款额,这实际是预先设计了2~3年的宽限期,在宽限期内,企业只付息不还本。此后有两个选择:一是在贷款合同中约定,收到前2~3年电价补贴后,一次归还前几年应偿还贷款,这样原贷款偿还期不变;二是从第3~4年开始,按照贷款评估的还款金额还款,实际是将项目的贷款期限延长了2~3年。

(三)担保方式方面

一是对于五大电力集团下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可采用信用担保方式或电力收费权质押方式;二是对其他集团成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优先选择母公司或股东作为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三是在母公司或股东保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提供一部分补充担保;四是在以上方案都无法实施时,可以选择抵押担保方式。在抵押物选择上,优先选择商业用地,不足时再增加部分建筑物或其他资产。

参考资料

[1]《可再生能源法》.

[2]《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3]发改价格(2013)16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4]财综(2011)15号《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5]《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

[6]财建[2012]102号《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7]《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2014版)》.

[8]发改价格(2015)304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

[9]国能新能(2016)54号《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

光伏资金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理;五位一体

一、实施意义

国家电网公司推行“三集五大”战略以来,为落实“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公司全面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公司资金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管理水平,强化资金内控管理,防范资金风险,保证资金安全。供电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对于像供电公司这样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十分有帮助。首先,可以降低风险,能及时对资金进行有效控制,防范风险发生。其次,可以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资金优化,提高公司经济收益。最后,资金集中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资金合理有效的运用能使企业健康发展。所以为实现资金综合效益,确保资金价值最大化,供电公司有必要实行合理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

二、供电公司资金现状

(一)现金流量大,资金类型多

供电公司资金具有现金流量大,资金类型多的特点。公司的主要经营收入为售电收入,每月由营销电费班确认售电收入、做账、生成报表而后传入财务系统。除主要售电收入外,供电公司还有工程项目收入,如电网工程、用户工程等。供电公司主要的经营支出为公司日常成本费用类支出、大修费用、资本性支出、购电费(小水电、光伏)等。资金支付种类多,资金支付量大(工程,大修费用支出金额较大),并且每种类型的资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上缴的电费收入会冲减购电成本,而资本性支出会在工程完工后,形成固定资产。月初,市县级供电公司会接收省公司下拨的生产经费,农网拨款,购电费和光伏补贴费用等,月中和月末会上缴售电收入。

(二)电力行业特征显著

供电公司的资金结构和运行具有该行业独有的特性。从资金结构来看,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因为每月的资本性支出占公司整个现金流的一半以上,而资本性支出项目完工后就会形成固定资产。从流动资产来看,供电公司每月的货币资金在流动资产中占比最高,这是由于每月的成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购电费所形成。电网新建项目多且设施需经常维修、维护、升级、改造,资本性支出和大修费用是导致货币资金在流动资产中占比最高的主要原因。

(三)供电公司资金周转快

电力商品具有实时生产实时消费,无库存的特点。每月供电公司会在固定时间段向用户收取电费。以往是先购电、再售电,近些年来,供电公司推广费控(智能电表安装工程),改变了缴费模式,用户先预付电费再用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费资金回收的可靠性。现如今移动支付的广泛使用让缴费更加快捷便利,电费回收方式多种多样,确保了电费回收的及时性。公司营销部推行电费客户经理,市、县都配备一个区域客户经理,负责介绍费控、签署服务协议、催收电费等,这确保了电费回收的有效性。

(四)供电公司资金管理难度高

从供电公司现金流中不难发现,电费收入和工程资金所占比重最高。电费收入每日现金流入量大且杂,日常工作涉及海量用户,用电区域全覆盖,资金回收方式复杂。这使得电费回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工程资金流出大,随着每年用电负荷的增长,公司每年都有许多新建工程另外城市电网、农村电网的改造工程,设施修理费使得供电公司在电网建设、修理、改造上资金投入金额非常大。资金规模大,电费收入杂等特点导致公司资金管理难度大,风险高。如何有效的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是公司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当前供电公司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

供电公司业务部门和财务部在资金运作上存在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容易让财务部变成整个资金链中“出纳”的角色。例如,对于电费收入,营销部电费班对每日电费收入进行确认核实和入账,财务部每月在固定日向上级公司上缴电费。两个部门都对电费收入有监管的责任但是协作分工又不明确。对于工程资金,每月业务部门会根据工程进度对下一个月的工程款做预算,财务部则根据业务部门的成交通知书、合同、竣工决赛、进度明细、发票等对项目进行入账和付款。在此过程中业务部门和财务部对于工程款的安排、使用、监管等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细分。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容易造成财务部对资金监管不到位。

(二)资金账户管理有待加强,资金监管不到位

供电公司为了加强资金集中,成立了内部财务公司,建立了“资金池”管理模式,缩减外部银行账户尽可能的使用中电财(内部)账户并挂接为集团账户,在这种资金账户管理模式下,能较好的控制资金流量,强化资金监管。还是存在未挂靠集团账户的外部帐户,如电费户、工会经费账户等,这些未挂靠集团账户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和使用,为资金的可操作性留有余地。如何有效的监管资金,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资金是供电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预算体系不完善

预算管理的合理运用能使公司效益最大化,优化公司的资源配置,调动员工积极性。供电公司每月都会在固定时间上报预算计划,年末进行下年总体预算的编制,下年年初下达预算数,年中调整预算数等。从预算编制流程来看,虽然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都全部执行完毕但是预算实现效果并不理想,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业务部门对预算的准确性把握的不够到位。从预算管理来看,预算执行情况并没有全方位监控,虽然做预算了但是并没有对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管理,预算管理的职能没有真正发挥。从预算方法上来看,大部分是采用固定预算法,小部分预算采用滚动法,像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法的未在预算编制中采用,这大大降低了预算的科学性。

四、“五位一体”深化资金集中管理

(一)加强银行账户统一管理

以前供电公司对银行账户疏于管理,造成银行账户过多,往往一个公司会有5、6个银行账户,资金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低。现供电公司依托中电财搭建的内部账户体系,实现公司系统内资金往来全部通过内部账户办理,扩大了内部账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内部账户对外结算功能,进一步提高结算效率、提升资金效益、保障支付安全。同时进一步压缩银行账户数量,清理重复账户,减少低效账户,杜绝无效账户,全面落实一市一行一户,加大资金归集力度,减少地方商业银行应归未归资金,推广电费自动实时归集,减少电费资金沉淀。进一步压降不可归集资金,对监管规定没有明确不可归集的资金,一律归集至中国电财。实施内部资金封闭结算,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升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水平。

(二)完善资金支付系统

供电公司要想实现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必须全面实现资金收支电子对账,银行余额调节表自动编制,全面提高对账质量和效率。同时完善对私支付功能。公司应全面建成中国电财结算系统与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直联通道对私支付接口,实现所有支付业务在系统中全程无缝链接,不落地通过内部账户“一口对外”办理,逐步取消网上银行支付功能,减少支票、现金等传统支付手段,同时规范资金收支流程。科学制定资金收支业务流程,实现收支业务全部由业务端发起,建立健全资金收入“应收池”和资金支出“应付池”,应收与资金收入严格对应。同时,预算与资金支付紧密衔接,实现资金从收入到支出全流程闭环在线管控,消除资金管理薄弱环节,推动资金收支时序管理,平滑资金曲线,保障资金支付安全。

(三)构建全面预算编制体系供电公司应构建

“三级行动目标”全面预算编制体系。围绕公司确立的“六个新局面”,构建“三级行动目标”全面预算编制体系,明确12个一级目标和33个二级目标,三级目标细化到具体明细支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具有可视化、可量化和可验证的特征。“三级行动目标”全面预算编制体系涵盖所有资本性、成本性资金支出,应用公司最新修订下发的生产运营标准成本体系,实现项目安排有导向、成本支出有标准。其次是完善预算编制报表。进一步拓展预算编制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的预算报表体系,修订、细化、优化部分报表。鉴于近年来电价政策调整较为频繁,增设部分电价报表,提升售电收入测算的准确性。

(四)深化资金监控

公司应将资金全方位实时监控系统落实应用,实现资金存量“看得清”、流量“管得住”、风险“控得严”。全面深化资金全方位实时监控系统应用。建设资金监控平台,将账户和资金纳入监控范围。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优化监控规则,提升风险响应和预警能力。同时公司每月对银行账户数量、低效无效账户、账户监控比例、备付额度、未达账项等重要指标进行考核,以考核促提升,进一步夯实资金管理基础。

(五)加强公司资金内部控制

一是牢固树立资金安全意识,严守资金安全“底线”。资金安全是资金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必须严守的“底线”。进一步提高对资金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红线意识,增强资金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资金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责任上清晰明确,制度上有效执行,监管上严格把关,管控上有的放矢,杜绝资金安全事件的发生。二是建立健全资金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提升资金安全管控水平。公司组织修订《资金管理办法》,梳理资金收支流程。同时健全安全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建立健全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责任体系,杜绝盲区、不留死角。建立资金安全监督检查常态机制和突击抽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资金安全和合规性监督检查,督促落实问题整改,进行闭环管理。三是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职业操守。建设高素质的忠诚担当人才队伍,是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公司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财务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职业操守,努力提升各级财务人员履职能力。各级财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财务制度,坚持职业道德底线,自觉远离法纪红线,提高从严防控风险的履职能力。

五、结束语

“三集五大”战略要求财务集约化,其中财务集约化的重点工作就是资金集中管理。供电公司实行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能确保资金使用最大化,实时全方位监控资金安全,减少企业风险。供电公司在资金管理中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加强银行账户统一管理、完善资金支付系统、构建全面预算编制体系、深化资金监控、加强公司资金内部控制这五个方面来确保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实施,使企业高效、有竞争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庥祺,刘亮,朱毅.F市供电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研究[J].观点,2016年.

光伏资金管理办法范文3

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突出规划引领,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

光明新区在成立之初,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学习国内外先进发展理念时,明确提出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办法。

“一城两轮”发展战略

以绿色城市作为统览目标,通过新型城市化加快建设绿色新城、新型工业化打造深圳绿谷的双轮驱,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拉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五高”发展目标

即环境高品质、服务高水平、人口高素质、设施高档次、项目高科技。其中,以高品质的环境为第一位,用城市建设引领产业发展。

“四先四后”开发建设时序

即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开发、先绿化后发展的原则,侧重点放在四个“先”上。

“四个创新”发展举措

即创新规划理念、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按照发展思路,新区率先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出台了《绿色新城建设全方位指标体系》、《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领及行动方案(1+6文件)》,了《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

“六个率先”

按照绿色建筑要求及星级评定标准,新区实施“六个率先”,即率先提出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基本概念;率先启动编制绿色建筑示范区专项规划;率先在保障性住房推广绿色建筑标准;率先强制政府投资项目和一定规模的社会项目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率先规模化建设综合管沟;率先建设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四个百分百”

通过几年的建设,新区在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城市更新项目、核心片区内社会投资项目4个方面,百分之百实现了绿色建筑标准。

“七个绿色”

包括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系统和绿色城市形象7个方面。

经过5年多全方位、立体式的推进,新区绿色生态示范城市的建设成果显著,绿色生态示范之路也越走越宽。在2008年第四届绿博会上,光明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2011年,又被评为“全国首个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2013年第九届绿博会上又获得了“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的称号,成为集三位国字号绿色招牌于一身的城区,实现了从单向的绿色向全面的绿色的巨大转型,践行了“从绿色建筑走向绿色生态城区”的理念。

二、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为支柱,光明新区正迅速发展成为一座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绿色新城

光明新区以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低冲击开发雨水利用示范区和绿色示范城区为主要平台,突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三大支柱,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一座“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山清水秀、绿意盎然”的现代低碳城区正在初步形成。

首先,突出绿色建筑。

光明新区是深圳乃至全国绿色示范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城区。目前新区内按照绿色标准建设的项目有94个,总建筑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其中16个项目已经通过国家和地方绿色设计标识认证,还有25个项目正在认证,认证的数量在全国和深圳都居于前列。

其次,突出绿色交通。

光明新区道路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全部按照绿色标准施工建设。新区内主干道以及支线道路全部采用降噪材料,人行道采用透气透水砖,以消除城市热岛效应。道路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理念,建成了城市和郊野绿道161公里,基本实现了把乡村引入城市、把市民送入田园的城市设想。同时,道路全部采用了LED照明,其中光明大道也是深圳的首条LED照明系统的绿色道路。目前共计9770盏LED路灯,每年可节约耗能482万度,节约电费530多万。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产品,在新区所有公交车站推广屋顶式太阳能照明,通过白天光伏发电,供给晚间照明,成为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再次,突出绿色产业。

光明新区大力实施“三个三”计划,打造三大千亿优势产业,培育三大新兴产业,转型提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平板显示、LED和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绿色产业的发展,光明新区的经济发展高速增长,新区成立以来,GDP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人民币,国地两税收入突破50亿元人民币。在建区五年时,实现了“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目标,成为整个深圳产业和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

三、加快打造“深圳绿谷”,全面建设“绿色新城”,努力实现绿色城市梦想

光明新区按照国家、省、市以及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要求,抓住契机,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示范项目带动,加快打造“深圳绿谷”,全面建设“绿色新城”。

完善绿色规划。出台《光明新区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施方案》,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片区、每一寸土地,落实到具体项目中。

强化政策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在强制推行绿色示范项目实施的同时,出台《光明新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政策、资金奖励和扶持力度。

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功能分区、动静分离,按照“高强度节点开发、低密度组团开发”的总体原则,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开发片区采取不同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提升产业质量。以循环经济、自主创新为核心,突出产业的科技+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平板、显示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中小企业总部等高端产业,完善绿色产业链。

光伏资金管理办法范文4

为加快这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步伐,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运行安全与时效,市发改委加大了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调度、协调、督查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项目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升重点项目建设的发展质量,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奠定坚实基础。

保投产、抓续建、促开工,全面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抓建成项目投产。2011年,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建成投产项目60项,计划投资96.68亿元,其中,交通项目7项,总投资12.6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97亿元;能源项目3项,总投资12.8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44亿元;工业和高科技项目31项,总投资173.1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0.99亿元;农林水利和社会公益项目19项,总投资22.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87亿元。为了快速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们狠抓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建成投产率达到95%。明月山机场A、B线道路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推进,A线道路基基本贯通,B线正在抓紧施工,路基土方施工完成。南路贯通工程排水管网铺设接近尾声,累计铺设雨水主管、污水主管道各360米,支管道165米、172米,即将进入道路路基铺设阶段。明月大道南段完成土石方70万立方米,桥涵工程完成85%,工程进展迅速推进,明月大道中段明月立交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南引桥正在进行桥面铺装、护栏及辅道、引道工程施工,已完成进度的92%。桥面施工完成后进行桥面沥青层的摊铺作业和栏杆施工。连接明月立交桥的明月南路道路建设目前已经全部完工。投资1.3亿元的碧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消毒液项目一期建面积45000平方米,已累计完成投资0.62亿元;投资3.7亿元的好帮手电子有限公司汽车GPS导航电子音影系统项目,年产80万台汽车GPS导航电子音影系统已建成投产;投资8.1亿元的惟思特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台无油涡旋压缩机项目,占地总面积37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投资65712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5364万元。

二是抓续建项目完工。全市续建项目40项,今年计划投资127.98亿元,交通项目6项目,今年计划投资67.77亿;能源项目2项,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7亿元;工业和高科技项目13项,今年计划完成投资37.25亿元;农林水和社会公益项目19项,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5.26亿元。加快推进续建项目按质按量完成年初投资计划,力争续建项目完工率达到95%。投资高达75亿元的宏宇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是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一期规模34.4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一期工程年产130万吨捣固焦、40万吨超白太阳玻璃、500万平方米中空玻璃生产线,厂区土地平整工程、玻璃烟囱及厂区道路已完工,玻璃窑炉、袋装原料库、均化库、原料车间已进入钢结构安装阶段,厂区办公楼、宿舍楼、厂区绿化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总投资13.42亿元高安.中国陶瓷产业总部经济一期工程,今年计划投资1.77亿元,主要建设总部经济商务区、总部经济生活区、总部经济研发培训区等功能分区,包括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大楼、国际会议中心等,总建筑面积55.08万平方米。

三是抓计划新建项目开工。今年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有计划新开工项目40项,其中交通项目5项,能源项目2项,工业和高科技项目15项。力争新开工项目达到95%。总投资22.85亿元的青山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0万AH动力锂电池项目已经开工,计划建设60条生产线,生产150AH-600AH各种型号产品,将形成锂电池947万只能力,达产达标后年产值可以达30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今年计划安排投资10亿元。投资6.46亿元的俊富纤网材料有限公司高强多功能特种土工布项目、投资3亿元的赣西物流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物流项目等27个项目已先后开工。

四是抓前期预备项目启动。2011年有20个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的前期预备项目。目前,至铜鼓高速公路线路走向已经敲定,公路全长约97公里,其中铜鼓11公里,万载46公里,40公里。起点为铜鼓县温泉,终点为明月山温泉风景区。步步高广场项目奠基,步步高广场位于中山路与东风路交汇处,规划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亿元。

高起点、新技术、可持续,全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1、循环经济发展优势充分体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改造各类产业园区等方面入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统筹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带的空间布局,构筑上下链接、相互循环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产业循环式组合。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技术上不断进行摸索创新,搭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和转化应用推广平台,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与企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搭建循环经济技术转化应用平台。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废弃物回收与循环利用项目占地300亩,建筑面积81918平方米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加工已经在抓紧施工;赣中氯碱制造有限公司新建离子膜烧碱改扩建项目总投资8亿元,新增年产5万吨三氯氢硅和2万吨AC发炮剂以及5000吨海绵汰生产线;宏宇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75亿元,一期投资30亿元,兴建太阳能玻璃、中空玻璃生产线及原料车间、成品库土建和设备安装完工;泰明光伏有限公司年产500兆瓦(MW)太阳能电池片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

2、锂电产业项目建设快速发展。锂电产业加速升级,以产业化的思维、全球化的视野,强力推进锂电产业发展,在锂资源利用产业化经营、锂能基地整车产业化制造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促锂能产业成为全市产业升级样板。通过加快锂能产业上游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促进中游的动力电池研发与生产,引导福斯特新能源、鸿兴能源在生产手机电池的基础上加快动力电池产品研发与生产;支持联威新能源、盛唐国际尽快批量生产动力电池;加快下游的整车制造,促使江特电机锂离子电池越野车、高尔夫球车、助老助残车在实现产业化。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积极筹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锂能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在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和硕士培养点,扩大学院锂电本科实验班专业培养规模,力争“电池级碳酸锂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关键技术”项目列入国家工业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力争“钽铌尾矿锂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列入国家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强管理、严规范、重稽察,全面提升重点项目监管水平

一、强化领导责任,进一步做好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2011年是深入贯彻“十二五”规划的初始之年,也是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之年。各级政府和市直有关主管部门,要正确认识重点工程的重要性,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扎实做好“保投产、抓续建、促开工”工作。已列入省市重点工程的项目都要认真实行项目法人、项目主管部门协调管理和领导挂钩联系三位一体的项目责任制度。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和组织协调,续建项目要抓紧扫尾,尽快竣工,发挥投资效益;新开工项目,要进一步落实开工条件,按期开工;重大前期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光伏资金管理办法范文5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芜湖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任务,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着力形成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和核心动力源。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高新技术企业达197家,新增52家;高新技术产品达204个,新增43个。专利申请累计11742 件、专利授权累计 5703 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6.7%和31.4%。市及三县四区全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我市连续第四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今年以来,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4个、7.7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1-7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同比增长36.1%;实现财政收入111.7亿元,增长30.4%。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92.7亿元,增长35.8%;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4.9亿元,增长25.1%。高新技术企业和省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36 家,累计达245家。高新技术产品新增52个,总数256个。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到8月底分别达4164件和2257件。核准注册商标707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19件、安徽名牌产品22个。

(一)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体系,自主创新工作全面推进

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组和具体工作机构。 2008年12月22日市委、市政府了《关于印发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试行)通知》,制定了政策扶持引导措施和奖励标准,落实了具体要求。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并陆续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今年,我们又出台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暨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要点》、《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商标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下达了自主创新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召开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推进工作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自主创新工作开展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为不断强化战略谋划,全面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还出台了推进“工业强市、三产兴市”战略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工业发展上,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2.1%。今年上半年,四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65.9亿元,同比增长54.8%;实现产值168.6亿元,增长46.8%。到2015年力争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工业企业。在三产发展上,确定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努力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干大事,着力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芜湖光电项目,主体厂房已封顶,订购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MOCVD设备107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总投资60亿元的德豪润达LED封装项目厂房土建正在施工,订购了MOCVD设备70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投资80亿元、年产能1000兆瓦的地面应用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50亿元。总投资27.5亿元的信义光伏、节能玻璃项目,2条生产线点火,5条深加工生产线开始试生产。预计2015年芜湖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市政、房建、园林绿化完工,将于10月底试营业。总投资90亿元的生命健康城项目,已引进中科生物、深圳北科、深圳玛西普科技等9个项目入园,中科科技园生物产业孵化中心已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实行市领导联系大项目制度,抓谋划、抓签约、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坚持每月调度一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县区比学赶超。仅今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就达1084个,同比增加250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7个,同比增加62个,其中工业项目133个,增加51个;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当年新开工6个。总投资272亿元的奇瑞公司扩能技改、总投资108亿元的新兴铸管大型铸锻件基地、总投资65亿元的联合重卡和发动机、总投资47.8亿元的芜湖电厂五期、总投资37亿元的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30亿元的芜湖海螺三期2条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投资22亿元的新联造船三山基地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好、大、高、外”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持之以恒,紧盯不放,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区域竞争力。仅今年1-6月份,全市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7757人次,签约项目1104个,在谈项目3277个,新批注册项目616个,总投资6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21.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66.1亿元,增长58.1%;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508个,已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6.3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6%。上半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新批外资项目19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

(三)着力培育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第一,抓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兑现政策资金。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100户总部在芜湖的创新企业,每户每年以奖代补100万元。2009年财政安排科技创新投入7.17亿元,同比增长66.6%;2010年,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安排市级自主创新配套资金7.5亿元。截止目前,已拨付相关单位和企业3.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2.3亿元。落实创新优惠政策,今年1-7月份兑现财税政策资金3.05亿元,有5.3亿元企业研发费用享受了加50%计入成本扣除计税的政策。我们还对一批资助的重大项目加大了检查、监管力度,确保各级财政资金及时兑现到位,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第二,抓平台。芜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建成使用。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路路通芜湖分中心及9个服务站投入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量达15万平方米。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最近公布的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居全国第16位、中部地区第3位。芜湖高新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申报评审工作已圆满结束、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已获批准。科技部批准在芜湖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部共建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全省获批仅有的四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我市就占两家(奇瑞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特种显示国家工程实验室)。芜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被列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的服务外包产业园,投资4.3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安徽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将于8月份开工。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万平方米、亚洲规模最大的奇瑞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挂牌运营。三安光电研究院、信义玻璃光伏研究院下半年将开工建设,新兴铸管钢铁研究院投资4960万元的研究中心主体楼已建成。

第三,抓科技成果。2009年,全市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108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48项。成果登记、鉴定13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6 亿元。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13个。今年上半年,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56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27项。奇瑞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VT无级变速器,缸内汽油直喷、6速自动变速箱、LED前大灯系统集成、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等4个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海螺集团的水泥工业窑炉低温载能废气高效再利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铜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近20项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有13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安徽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进展十分迅速,已研制开发生产线13条,在实验、检测、试制等领域开放多项对外服务项目。芜湖欧宝机电公司开发4款高效、节能、低噪冰箱压缩机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抓产学研合作。一是不断深化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今年以来,已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合作洽谈活动10次以上。正在筹备以“自主创新、合作共赢”为主旨的 “驻皖高校院所芜湖产学研合作恳谈会”。二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办学关系。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创立了芜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人才。 三是以开发区为载体,建立了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园区分别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工大等建立了各具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同时, 以“985工程”高校为主,“211工程”高校为辅,在全国遴选15-30所符合芜湖产业发展特色的高校院所寻求合作,招引更多的科研院所来芜设立研发转移机构。

(四)着力强化优先发展理念,打造人才高地,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向芜湖集聚

我们强化“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出台了《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了人才激励和科技奖励力度。将人才引进的重点向企事业单位倾斜,向创新主体倾斜,对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财政资金除给予一次性10-80万元的安家补助外,另在三年内予以每人每月1000-8000元的生活补贴。奇瑞公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后,给予了优先立项申报、优先补助资金、优先提供相关服务等政策支持,引进了数十名专家参与“汽车数字化设计”基地项目建设。我们还拟定了“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连续5年,每年选拔10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财政给予每人3万元的税后奖励;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由政府创投基金按照风险机构投资总额的20%予以配套;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项目流动资金不足的,由政府担保公司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贷款资金担保。2009年直接投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200万元,新增中高级人才6100多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新增中高级人才5000人,其中高端人才450 人;人才投入达1943万元。

(五)着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快改革步伐,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

我们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按照“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创新”的要求,规划建设230平方公里的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重点承接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区域性大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1个国家级、8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段、合福铁路芜湖段、芜申运河、芜雁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明显提升。

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去年以来,招商、中信、光大、兴业银行先后入驻芜湖,2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繁昌建信银行,交通银行在南陵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目前,南陵农商行、浦发银行繁昌县支行、齐鲁证券营业部等金融机构已经开业,扬子农商行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民生银行落户芜湖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开业23家,注册资本 13.8亿元,累放贷款35多亿元。我们采取“积极引导、强化服务、规范运作”的方式,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在芜投资,加快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的投资力度。目前,由政府出资2亿元的“芜湖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先后引导设立了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世纪江东、芜湖瑞业投资等7家各类创司,注册资本达29.9亿元。创司累计投资5.5亿元,促进了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酵母裂变”效益初步显现。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贷款余额945亿元,比年初净增135亿元。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去年以来鑫龙电器、神剑股份、长信科技3户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业达8家;顺荣汽配、亚夏汽车2户企业完成上市申报;1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改制辅导,初步形成了“上市一批、报会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的企业上市梯队。

三是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标采购交易中心,实行行政审批 “一门受理、全程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审批模式;对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实行了“五统一”管理服务,集中运作。二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2009年以来,共清理、调整、下放(削减)行政审批项目209个;通过清理收费,年减轻社会负担6.55亿元。目前,正在开展全市67个执法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征收等各项行政职权的清理审核工作,力争在年底前结束,并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最近将召开动员大会,初步考虑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创先争优”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提升机关服务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水平,力争机关效能建设在教育、制度、监督、奖惩上取得实效。四是推广应用统一办公平台。以现代办公需求为导向,以实际业务应用为重点,实行“平台统一、网络统一、应用统一”,年内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造高效服务型机关。四是开展 “万人千企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初步确定全市党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执法部门、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共127个单位和行业为评议对象,加大服务对象评议在单位考核中的权重,促进各参评单位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是公立医院改革率先试行。芜湖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们在2008年市级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芜湖市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化改革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成立了芜湖市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三大医疗集团,在医疗集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进入9月份,芜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取得两大新成果,一是医疗集团化改革向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取消区医院建制,市辖各区医院整体并入市三大医疗集团;二是芜湖所有政府举办的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将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市辖各县均成立了药管中心并独立运行,在县级医院全面实施医药分开改革。

光伏资金管理办法范文6

1协同创新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所谓政府职能是指行政权力应当而且必须向社会提供的、为社会所需要的服务。这一服务既不能“不及”,也不能“太过”。具体到科技管理层面,在技术创新的前端,应当注重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在技术创新的末端,则更应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市场失灵”的干预和对“政府失灵”的预防。以美国为例,政府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发展的法规条款;二是政府对基础科学、公共福利和国防领域的研究开发给予大量资助;三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扶持小型创新企业蓬勃发展。除此之外,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具体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行为不进行直接的干预。在当前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之下,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局部利益的驱动,并未完全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政府时有越位或缺位现象发生。一方面,政府过多地对企业创新和经营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比如从2009年开始为了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政府通过大量的出口退税和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对光伏行业企业进行补贴,扭曲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制造虚假的“旺盛需求”,传递了错误的信号,直接导致了2010年前后大量光伏企业大干快上,产能高速膨胀,企业负债率高企。无锡尚德的破产重组就是例子。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必须借助于市场的力量,由市场自发进行选择,而不是政府部门的过度设计与扶持,更不能通过政府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政府在创新方向把握、基础研发培育等重要领域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导致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和行业落于人后。近日,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3)》显示,截至2012年底,安卓系统已经占到中国手机操作系统增量市场的86.4%,苹果的IOS系统占了8.6%,而国内自主操作系统则未超过1%。中国企业能制造出漂亮的手机和好用的应用软件,却做不出操作系统。我国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单打独斗,缺少与众多的硬件厂商、应用软件厂商、集成商合作,形成良性的生态圈。究其根本,还是政府在战略方向制定上的失误和在基础研发能力培育上的缺位所致。美国已经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完整的基础研发产业链,政府负责制定大方向和打造政策环境,高校做基础研究,企业将其产业化。我们政府应当借鉴这一模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对关键领域的原创技术培育进行重点而持续的投入。1.2人才和科技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人才评价体系对科研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团队创新活动、构建和谐团队氛围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人才和科技评价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评价方向过于单一。对团队和人才的评价过于侧重论文、专利、奖项,而对成果转化绩效等方面的考核偏弱。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团队在科研选题上忽视市场、企业的需求,单纯以是否容易、申报专利和参评奖项作为标准,造成科研与市场的脱节,影响团队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会降低团队成员在成果转化方面投入精力的积极性,使得团队中的企业参与单位不能从团队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影响团队的持续发展。(2)评价周期不尽合理。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三年,周期内要接受中期检查和期末验收,基本上每年都要接受评估、考核。团队不愿承担周期长、但意义重大的基础性研究,缺乏支持团队潜心研究的氛围和制度。(3)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对不同性质的团队和团队中不同职责的成员采取同样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的评价,不利于各自作用的充分发挥。(4)是评价视角不够丰富。在当前的评价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等情况还存在,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3人员激励措施的不完善目前,科研人员,尤其是来自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薪酬水平受到绩效工资等政策的影响普遍偏低,与社会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不大,无法体现高层次人才的价值。资源配置方面,科技工作中“重物轻人”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科技创新的回报不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认为中国当前国家层面,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比例大致为12∶1,而在美国是3∶1。据统计,在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劳务使用情况所占比重只有23.5%,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一般则为45%,我国科研人员人均劳务成本大约仅为日本的1/12、韩国的1/6。迄今为止,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用于科研人员激励的相关支出还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费和基本建设费后的5%,无法体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1.4产学研结合程度不够紧密团队中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程度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一是团队获得纵向与横向项目经费的比例不尽合理。团队获得项目经费的纵横比是体现团队科研活动的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德国的国立科研机构中,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如面向中小型企业应用研究的弗朗霍夫学会,国家对其稳定支持较少,约三分之二的经费来自企业和公助科研委托项目。二是团队组成人员的产学研结构不够理想。部分团队企业和基层人员占团队总数比例偏少,体现出团队与产业的结合度不够紧密,还需进一步调整产学研配置结构。三是团队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不够。部分团队中参与企业与院校的合作以及团队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更多的是一些见效快、投入少、局部范围内的“短平快”项目,对那些事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则很少关心。造成这种深度协同创新不够局面的原因,一是企业本身的研发资金不足,融资也比较困难;二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仿制和“搭便车”现象使企业的投资与收益不匹配。1.5团队文化的提炼和打造尚有欠缺目前团队文化的提炼和打造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团队的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1+1=2”的过程,要真正使具有不同利益追求、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创新主体和要素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首先需要一个各个创新主体都能够认同的文化价值基础,否则就可能会事倍功半。

2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2.1提升团队与产业经济的结合度提升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就必须强化产学研合作,正确发挥企业、院校、政府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尤其要牢固确立企业在团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企业在团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需求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方面的需求是团队建设的主攻方向,团队应当瞄准市场需求,确定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二是成果应用主体,团队的各项科研成果必须经得起企业和产业的检验,并以最终在企业得到转化应用为判断该成果是否成功的标准;三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主体,企业是科研和生产的第一线,团队人才培养应当坚持以用为本,团队成员,尤其是青年成员应当坚持在实践中成材,坚持走进生产第一线。加强团队的产学研合作,打造企业在团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可从以下三方面实现:一是在今后团队遴选时,大力吸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企业作为团队建设牵头单位,在引进高层次团队时,将其在省内企业的作用发挥和落地情况作为决定是否资助的重要标准,更加强化团队建设的技术创新导向。二是引导团队中的院校与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把由原来单个项目的短期合作发展成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使院校科研人才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服务,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三是积极引导院校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学科群,对接支柱行业的产业群,推进创新链上下游的整合,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群,并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2.2强化政府部门在团队建设中的协调领导作用一是优化团队遴选,从源头确保团队围绕产学研导向开展持续协同创新。在今后的团队遴选工作中,加强规划布局与顶层设计,完善评审细则和操作程序,对突出体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特色,能实施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团队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依托重点企业研究院积极打造和引进高水平团队,提升创新团队结构层次。二是积极探索团队内部科研管理“去行政化”。我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泛滥,科技资源被一些利益关系人当做一种潜在的资源进行运作。科研机构泛“行政化”趋势甚浓,“学术带头人”日渐蜕变为“学术包工头”,学术腐败和学术垄断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许多科研机构中,行政人员把持着人才的评价、选拔与流动,甚至常常领导和指挥学术专家。上述情况在团队运行中也很常见。我们今后应当从制度层面上探索团队内部管理的“去行政化”,改变团队带头人一人说了算的局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民主的团队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团队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引导建立由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商议决定团队重要事务的机制,建立健全团队的议事规则,营造团队和谐、民主、共享的文化氛围。三是加强技术基础设施等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近年来对省级团队的访谈、调查来看,目前团队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对事关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较少的主要原因在于研发条件不够和资金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当做好战略规划和布局设计,在能有效推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领域,加大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优先向团队开放使用,支持团队开展产学研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2.3培育有利于提升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环境科学的评价制度与符合利益偏好的激励会对团队的协同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要探索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与团队建设相适应的评价制度。一是要树立尊重科研规律的评价导向,构建有利于潜心研究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标志性成果的质量、效益为主要依据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切实将评价重点从“重数量”转为“重质量”,改变片面将论文数量、专利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等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绩效的做法。二是要弹性设置合理的人才评价周期。根据科技人才不同的专业性质和研究方向合理确定考核年限,改变“一刀切”的做法,避免评价周期过长或过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升考核效果,降低考核成本。三是要树立针对性的人才分类评价方式。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科学研究活动要根据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以及科技活动的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评价制度。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提升团队活力和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探索制定符合团队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实现对团队成员的有效激励。一是要注重对团队成员的物质激励。完善制定适应团队建设的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人才资本的直接投入,逐步增加团队经费中人员劳务费、教育培训费、创新激励等人力成本方面的开支。制定更加灵活合理的团队经费管理办法,正确认识科研活动自由探索的本质以及创新过程充满未知的特点,尊重科研创新活动的自身规律,适当增加团队经费管理的弹性和灵活度,允许团队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的进程适当调整经费的使用计划。二是要注重对团队成员的精神激励。在项目、平台、奖励、人才计划等各类评选过程中,优先考虑团队成员,赋予其合理的任务与适当的荣誉,引导团队成员树立珍视团队称号,自觉维护团队和谐与持久生命力的理念。三是要注重对团队成员的发展激励。通过对团队进行持续而稳定的支持,以及经费使用、运行管理、绩效评价等配套制度的安排,引导团队加大对成员,尤其是青年成员的培养力度,赋予青年成员更多的科研任务和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同时要督促团队依托单位采取经费、项目、平台多种配套支持措施,促进团队成员个人职业发展与团队目标的统一。建立创新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灵活使用机制对于打破团队组成单位间相对“封闭”和“隔离”的状态,实现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提高科研实效,确保团队保持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团队协同创新,本质上是相关人才的协同创新。产学研用合作迫切需要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等各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互动交流。人才的有序流动是实现团队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浙江省科技人才总量不少,但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流动率偏低,配置缺乏效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闲置和浪费。现在高水平科技人才相对集中于科研院所、高校等事业单位,人才流动存在制度瓶颈制约。应当建立健全高水平创新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和灵活使用机制,鼓励来自高校院所的团队成员踊跃投身创新创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调整优化科研人员评价考核的理念和机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创新成果和效益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充分激发创新活力。2.4大力支持企业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团队建设不仅要在现有基础上理顺机制,强化管理,而且还要针对新形势、新情况做好“外引下延”工作,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重点从海外引进高水平团队从事产业化项目的研发和转化,不断深化团队的产学研结合程度,充分发挥团队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优势产业链打造中的重要作用。在引进高水平团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发挥政策措施的激励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引才积极性,突出企业引才主体地位。支持引进创新创业目标先进,引才主体明确,配套支持条件完善的人才及团队。二是要突出重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集中资源,重点支持从海外引进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创新前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三是要坚持高端引领,力争人才、成果、项目的整体引进。要将引进目标定位在拥有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其自主拥有的核心技术完成应用研究,进入实验开发及以后阶段,后续有明确、具体的高水平原创性技术储备。四是要重视对团队引进主体的考察与评估。引进团队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进主体的实力和投入。在决定资助对象时,应重点考察作为引进主体的企业的情况,包括经营运行状况、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组织管理、技术创新能力、配套支持措施和后续支持目标等情况。五是要加强对引进团队的绩效管理。资助期内,经费要分期拨付,同时围绕引进团队服务企业能力、关键技术突破、标志性成果质量、产业化水平及效益、引才企业及当地政府配套措施到位情况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考核资助周期的期中和期末对团队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确定经费拨付方式和是否进行后续滚动支持的依据。

作者:刘佳敏 单位:衢州学院 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