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 实效性 做钻研型教师 重点 难点 注重探究 课后反思

一、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追求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都在缩短,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呢?那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即课堂的有效教学。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物理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规律教学、知识的应用、仪器的使用和概念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于不同的学生,难点也许有所变化,教师不能唯课程标准是瞻。那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仔细钻研教材,明确重点、难点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要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教材编者为什么把某些教材内容安排在某单元,明确一个单元只能有一个重点,每一课时都要为该重点服务,所有的教学内容,能突出的留,无关紧要的、与重点相悖的一律舍弃。“提炼”教学重难点,才能确保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学生为本,确定重难点

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有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所谓从学生那里得来,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情绪状态,这是教学重难点落实的平台。各个班级的生源、班风、学风、学生学习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差异,要求我们老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3.立足课堂,获取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还是应该从课堂实践而来的。教学的重点是逐渐生成的,它是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从课堂上来就是说它是来自于前一节课的问题,来自于从前课堂上曾经遇到的疑难困惑,来自与其他教师的课堂(听课)。我们在教授新课的时候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能当堂解决,这就成了下节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平时课后应及时作好教学后记,认真所记录的教学问题。前次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以前课堂教学重点设置的偏差如何纠正,以前课堂上的得意之笔如何巧妙运用于当前课堂,这都可以成为进行新一轮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对于搜集到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就应该先进行问题诊断,分析造成这个概念和规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可从规律和概念的本身出发进行分析,再从学生学习的层面进行分析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难于接受,是思维受限,还是没有必要的经验。最后从教师的层面进行分析,是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是教学策略不当?这就是教师反思。

因此,有心积累教学经验的教师几轮下来,对教材的教学重难点非常清楚,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的突破也有了许多好的做法。学生变化教学难点变化不会很大,几年的积累你所教授的课程也就全在你的掌控之下。当然如果不去积累,跟着感觉走的教师他自己的经验是盲目的,不系统。我经常问自己初中物理有哪些难点?应该如何突破让学生学习容易起来?在初中物理中我校学生的难点概念类最多:密度、压强、功、功率、比热容、电压、电阻、力、摩擦力、热值、短路等共15个。其次是应用类:运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本书中现场写真中提到的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对物理兴趣有所增加但仍不明显。在问题诊断中是这样分析的:初中学生的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学生判断分析事物习惯于用经验材料,不善于用理论进行推导。心理学表明:初中生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与活动的机会较少,给学生提供有强烈探究兴趣的任务极少,老师都是按部就班的用教材进行教学,按书本的安排做实验,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和实验任务,为实验而实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三、做钻研型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很多教育改革实践家的成长经历,清晰的告诉了我们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思考、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实践家李镇西对教师教研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学习、工作、思考是教师教研的三大法宝。一线教师不同于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搞研究不一定要“立项”,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要结合教学实践对优秀教育理论进行创造性运用。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2

在近30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林诗老师在福州秀山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近20年,期间她曾担任区工会女工委员,校教务处副主任、工会委员、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务。2000年8月因区教研工作的需要调到福州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处,现任中学教研处主任兼物理教研员工作。她在1987年执教的初中物理《功》的课堂教学实录,作为由福建师大物理系主持的“五年跟踪”教学改革实验的“自学问题讨论法”的代表课,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录用并播放,1991年3月获1990年度福建省女标兵光荣称号(首届),1993年3月获福州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1997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4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二十五届劳动模范,2006年9月荣获福建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07年4月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聘为“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物理课程团队核心成员,2007年10月荣获福州市晋安区“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光荣称号。

一、教改实验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促进成长

1984年林诗老师参加了由福建师大物理系组织的中学物理教学法“五年跟踪”教学改革实验,这为她提供了高层次的名师引领、同伴互助的机遇,她像海绵吸水那样抓住一切学习、锻炼的机会,每个学期都要承担1节以上的公开研究课,课题在开学初就定下来,选择的是最难教或一般教师认为没什么好教的课题,而承担课题的她,总是想开课时让听课者有所收获,不浪费老师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有精彩突破,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高。而当时“五年跟踪”教学改革实验的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但让学生知道物理概念,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概念”,用今天的课改术语表述,就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研究课对学生各种能力即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这就无意中引导承担研究课的教师,从开学的第一节课的设计开始,对每一节课堂教学中要达到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作具体安排,并扎扎实实地落实。这样承担一节研究课,提高的是一系列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1.深入研究课堂教学,长期坚持自制教具

林诗老师在参加“五年跟踪”教学改革实验时,福州秀山中学正处于创办的初期,学校还在建设中,教室租用在民房中。据她回忆,1981年参加工作时,学校物理仪器只有一台物理天平,平时教学中需要的实验仪器能自制的就自制,不能自制的就回自己中学就读的母校福州第七中学借。而承担研究课时遇到的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效果不理想时,首先想到的是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思维特征,改进和增加演示实验,实现无痕迹的引导,或增加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而当时的学校经济很困难,常规实验仪器虽然每年也有所添置,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常规实验要求,何况许多实验仪器是自行设计的,教仪站也买不到,只能靠大脑和双手,利用坛坛罐罐,变废为宝,自制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具和学具。随着学校的发展,物理配套仪器也逐渐完善,但这时她通过比较发现,许多自制仪器的实验效果比配套仪器好,这促使她长期坚持自制仪器。直至今日,身为教研员的她,在通过推门听课、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困难时,还经常进行自制仪器或对配套仪器进行改进。多年来因教学需要自制教具和学具有数百件,《自制物理仪器一套》在1987年8月召开的1987年全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全国二等奖,省、市一等奖,这意外的收获,让她体验了另一种成就,鞭策她在教学研究上快马加鞭。在秀山中学一线教学的近20年时间里,她先后承担区级以上的大型公开课近30次,曾受到中央人民教育出版社雷树人教授等国家级专家、特级教师的高度评价和赞扬,1993年3月她执教的初中物理优质课《机械效率》课堂教学实录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录用并播放。她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在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下,努力探索物理科教学规律,刻苦钻研教材,开展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不但自己进行教改实验,还大力宣传教改思想,介绍教改经验,推动教改活动。在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被省高师培训中心邀请到厦门、三明、宁德、南平等地举办的教学法培训班讲课,多次被省、市教育学院和省中学物理教学法研究会邀请给第一线的物理教师作教材分析,被邀请到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多次被福州师专邀请给毕业班学生作“当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体会”的报告,多次被福建师大物理系邀请给学生作教改经验和自制物理教具的技巧等讲座;曾参加《趣味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表》和《初二物理解题题典》、《双基优化》物理部分等书与教辅的编写修改工作。她撰写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论文,在1997年第2卷第3期《集美大学学报》上发表,还有多篇论文获省级奖,有多篇文章在《中学生物理园地》上发表,还担任过《中学生物理园地》的编委。

她指导学生参加各级物理竞赛曾获全国二等奖,市、区一等奖。任教的班级学生参加中考的平均成绩均名列区第一、市前茅。她在秀山中学连续10年指导福建师大物理系100位毕业生实习,她对工作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习教师树立了良好榜样,于1996年被福州市教育学院聘为“物理科中心组成员”。

2.练就一专多能本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物理学科的特色,加上长期的自制教具使林诗老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她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的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了“乡土中草药”标本,植物“花瓣”标本,植物叶贴“动物画”,“叶影”标本等;利用可乐瓶做各种“动物”、“灯笼”、“花篮”等。她指导的作品《水平、竖直检测器》在第十届市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指导和培训学生参加市舰模比赛,其中有2位学生分别获“镇远”号第二、三名,填补了当时郊区此项活动获奖的空白,她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同时自身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曾荣获福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先进个人。

3.再苦再累无怨无悔,工作家庭花开并蒂

1995年7月林诗老师的爱人支援山区教育工作调任山区中学任校长,为了全力支持爱人全身心投入山区的教育事业,在五年半时间里,她全部承担了照顾家庭和教育儿子的重担,其间有几年还承担了跨年段教学:初三年级1个班初二年级2个班,或初三年级2个班初二年级1个班,每天早出晚归,晚上还要加班学习、研究、备课、写教案。在每年对学生进行的无记名调查中,她总获得各个教学班学生全满意的评价。她承担年段管理工作中在家长会年段集中时,对家长作的家教指导,得到家长的高度评价,家长们反映希望多召开这样的家长会。她对毕业班学生的中考报名指导,对于对自己特长和兴趣朦胧不清的学生的终身发展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动终生。在担任教务处副主任时,这种作用就发挥的更大了。在这期间,她儿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又从初中升入福州一中。她常说我们当学生时,遇到好老师深感荣幸,孩子读书总希望能遇到好老师,每个学生家长的心情跟我们是一样的,因此,身为老师必须凭良心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尽最大努力实现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同时,家庭也是很重要的,孩子教育更重要,要尽量让孩子享受与学生一样的待遇。独生子女的教育就像中、高考命题和课堂教学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若每个家庭的教育都能把做人放第一位,会使遗憾减少,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可能就会更和谐、更安定。所以,她宁可放弃自己业余活动、少休息,也要做到学生、孩子、家庭三兼顾,孩子在妈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孝顺长辈。孩子对妈妈的理解,爱人、家人、长辈的理解支持也是她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动力之一,用她的话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辛苦心不苦,忙却快乐着,累却幸福着。”她爱人为彻底改变山区学校的面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和称赞,这与她的支持、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

4.任教农村中学20年,辛勤耕耘收获不凡

林诗老师在农村中学这平凡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她以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敬业、乐教,爱生、忘我工作的精神,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除前面提到的之外,1991年荣获福州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1994、1997年均在“佐藤明雄福州教育奖评奖”中,荣获优秀教育工作者奖;1995年被评为市普及实验教学先进工作者、被评为福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先进个人;1997年评为福州市普通中学优秀教研组长;历年来累计荣获各级先进称号40多次。

二、及时把握课改机遇,研究创新促进成长

因工作需要,林诗老师于2000年8月调到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担任物理教研员,赶上了课程改革的浪潮。因为她有“五年跟踪”教改实验的体验与收获,在这一轮的课改过程中,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具有前瞻性,她在使用课改教材之前,就对物理课改进行先期的“穿旧鞋,走新路”和“试穿新鞋走新路”研究,2003年6月将研究成果分成《案例汇编》《论文汇编》,为一线教师真正使用课改教材时提供参考,使老师们少走许多弯路。

1.努力研究教学过程,精心指导教学设计

担任教研员工作10年多以来,林诗老师深信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效果有时无声胜有声,通过推门听课发现问题,找准提高物理教师综合素质的切入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执教能力。2001年以来听推门课、研究课累计1500多节,指导区级以上公开课、参赛课累计168节,录制课堂教学、教学比赛、专家报告等学习研究资料100多片光盘。

林诗老师常说:“提高老师执教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老师体验,设计和执教一节成功课之后的喜悦、成就感以及过程的思路与方法,而这种精神享受会转化为老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内动力,思路与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日常教学设计与执教中”、“课堂教学设计与执教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没有最好,但有更好,而每一次的研究与修改总是向更好的目标提升”。因此她非常重视参与承担公开课、参赛课的一线老师教学设计、执教过程的研究,其流程如下图:

一线教师每承担一次公开课任务,综合素质就提升一次,公开课后与课前比较,老师的自信心、气质、魅力、亲和力、语言的简洁度、问题的指向性、引导的恰当度、组织能力等均会有较大的提高。因而她视每一次的指导研究过程为难得的学习机会,只有公开课、参赛课才有机会与一线老师一起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这个过程是一线老师为她提供了研究学习的平台。同时她还认为推门听课是另一种很好的学习提高方式,在这一形式的听课过程可以发现许多研究课中所无法发现的真问题,而有效的教学研究源于真问题的发现。所以她总是真诚地感谢老师们为她提供发现问题、学习、研究的机会。听课、交流、研究使她受益匪浅,并与一线老师共成长。

2.立足教研工作本职,尽心尽力培养教师

林诗老师指导过的一线老师参加教学比赛累计获:国家级二等奖1人、优秀奖1人,省级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1人,市级特等奖6人次、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课堂教学设计国家级一等奖1人次,省级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教案国家级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1人次。课堂教学实录国家级二等奖1人次。课堂教学实录参加市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2人次。在晋安区首届“骨干教师”认定中,被认定的7位中学教师中有2位是物理教师;晋安区首届“教学名师“评选中,被评上的5位中学教师中有2位是物理学科教师。她还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聘为2007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物理课程团队核心成员,参加2007、2008年“高中物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中“如何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讲课、素材收集和小视频拍摄、批改培训作业等。利用多次参加中考命题的体验,进行评价研究,借助本区质检命题和市级质检命题机会,为晋安区物理学科培训了3位市质检、12位区质检命题人员。参加“2007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大赛”获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3.脚踏实地教研创新,不懈努力成绩显著

林诗老师长期坚持参加福建师大物理系主持的“导控探索式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五年跟踪”实验10周年时将研究课题命名为“导控探索式教学法”),身为教研员的她,曾承担福州市立项的重点课题“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学’研究”、福建省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性的教学案例研究”,并带领晋安区的物理教师共同研究。她还曾是市立项的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学习,在指导晋安区实验校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入学校培训老师,亲自承担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课题,起到了示范性指导作用,案例和部分培训内容收入中期总结交流会的汇编中,并被评为福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课题组先进个人。2003年3月被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聘为《福建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成员。2008年10月被邀参加为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科学探究指南的制作与实施》的编写,负责整理编写《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科学探究学习资源的开发》部分的初稿,组织部分省级子课题“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性的教学案例研究”的课题组教师整理了13节案例,提供给相应的编写组。2009年12月被福建省中学物理教学法研究会聘为“中学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专家评审组成员、子课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组长。她在课题研究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晋安区的物理老师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效由教学效果体现。研究源于问题、创新源于解决,本着虽没最好却有更好的宗旨,沿着有效高效目标努力,实施具体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时反馈、课后配套作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自制实验仪器、配套实验仪器的改进等等,如自制了无需暗室即可操作的“光学系列仪器”等许多简易而效果好的仪器。

林诗老师于1995、2001、2004、2005、2006、2009年累计6次被邀请参加福州地区物理科中考试卷的命题工作。她不但善于进行实践研究,还重视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升。担任教研员以来她撰写的论文《初中物理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导学”初探》被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一等奖,并发表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试教通讯》2005/24-25合刊(总第194-195期)上;论文《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导”的感悟》收入福建省特级教师论文集《名师论教》;论文《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刊登在《福建教育督导与德育》2008年第3期;论文《浅谈提升教师素质的策略》刊登在《福建教育督导与德育》2009年第1期;论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巧用实验提高教学有效性》刊登在《福建教育研究》中等教育理科(3)2010年8月号,2009年11月论文《提升教师素质的探索与实践》在华东六省一市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担任教研员以来累计撰写论文26篇。她还参加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师教学用书》、《综合实践活动》,“中考总复习丛书《新考点指导》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初中物理同步训练》等书与教辅的编写工作。她还善于将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给物理界同仁,2000年9月以来承担的省、市、区级讲座累计77场、63个专题,由于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好,很好地体现了真实和实用,深受与会、参训老师欢迎和高度评价。2008年11 月荣获福建省中学物理优秀教研员称号,2009年3 月被评为福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三、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3

看完《椅子鉴赏与制作》教学案例,我认为这节课是有可借鉴之处的。比如教师组织的“任意挑选椅子”和“场景适配挑选椅子”两个活动让学生了解椅子的制作原则,是比较有效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但是该课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1.导入环节有些唐突,开课设问“失效”

一节课,好的开头应具备两点:一是准确迅速地切人课题;二是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它的前提就是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因此,教师设计的策略就是要从教学内容的上下关联中或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找到“入口”。本课一开始,教师就问学生“自己坐在什么上面”,虽然这看上去像开门见山,涉及到了椅子,但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为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而且这句话与后面的“走进椅子的世界”衔接也不是很紧密。其实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基本上知道今天的上课内容就是“椅子”,教师不需要“绕弯子”,而是可以直接讲“椅子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用品了,但椅子却藏着很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椅子的世界”。这样的导入既平缓又不失悬念,“秘密”与“走进世界”之间才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2.内容安排不够合理,重点不够突出

—般来说,设计制作类的课,在新课阶段大多采用先欣赏,再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然后进入“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流程。本课课题为“椅子鉴赏与制作”,对椅子的欣赏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比重,而教师在教学中把“椅子的结构”放在前面,把“椅子的演变”放在后面,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也会导致学生对椅子的欣赏如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在“椅子的演变”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椅子的文化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在对坐具出现的先后进行排序时,学生的回答仅限于椅子的样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没有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有效评价。

3.教师范例与本课所授“技能”有矛盾

乔老师在“教具准备”中介绍的是“卡纸、剪刀、纸杯、双面胶等”,显然,教师是要带领学生学习怎样用卡纸、纸杯等材料制作一个别样的椅子模型,但是教师自己展示的却是用废弃材料制作的椅子模型,这就偏离主题了。这节课的难点应该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既实用又富有创意的椅子,而如何利用“材料”是关键,需要教师的启发。那么,教师也应该用同样的材料来做符合椅子制作原则的椅子模型。否则,教和学就是“两张皮”,那就是“无效教学”了。

点评二(方红 由东省泰安市师范附属学校)

乔春侠老师的这篇教学案例,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设置合理,适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逐步感受椅子的文化与美感,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培养了学生设计制作的能力,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

一、可取之处

教学活动设计巧妙,渗透审美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任意挑选椅子”这一活动的设置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挑选椅子。教师提示:选择椅子时注意椅子的功能、样式、特点等,随即从“坚固耐用”引出了明代椅子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并介绍了丹麦设计师威格纳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椅子,被称为“中国椅”,使学生在了解精湛的中国制作工艺技术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场景适配挑选椅子”这一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场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挑选椅子时很容易观察到椅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察、通观全局的概念,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场景。这些课堂环节的设置都为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待改进之处

本课的设计制作部分略显单薄。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先动脑设计、探究制作方法,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做示范,效果会更好。

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椅子示范作品,并请每组学生先观察、讨论,再拆一拆,然后提出设想、尝试制作,尽力设想出代表本组特色的椅子。每组请一名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设计特色和创新的制作方法。教师在总结学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关键制作环节的示范,这样能起到深化教学的作用。

三、建议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椅子的演变历史。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椅子的来历、椅子的历史等相关文字资料及各式椅子的图片。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既能了解椅子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为在课上设计椅子奠定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请学生总结椅子的文化内涵,并适时给予点拨。这样的前置教学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综合利用多种资源,使课堂教学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点评三(何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本课作为全国赛课活动的获奖案例,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此不赘述。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笔者想更多地谈一谈不同意见,不当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1.关于学情分析和三维目标

本课的学情分析有些笼统,基本适用于所有八年级学生,缺少针对性。建议增加以下分析:执教的这所学校的地理位置,这个班级的学生有哪些特点,师生之间有过哪些默契等;如果是借班上课,该校学生以前用的是哪种版本的美术教材,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哪些有关设计方面的知识等。如果教师能多做一些调查分析,就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接近“生本化”教学。而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存在表述笼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2.关于教学环节三

“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不够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准备好四种椅子的图片,课上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这对椅子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二是“猜”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思维层次要求较低,且图片有的是手绘线稿,有的是照片;有的有人坐,有的没有人坐,仅凭学生个人经验来做判断,效果不佳。三是本环节中的四种椅子是如何找到的,各属于什么时期,它们有什么来历,等等,这些与椅子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并未介绍,因此学生难以完全理解。本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椅子演变历史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课上交流既是一种分享,也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教师在该环节则可以退后,起到适时点拨、归纳的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3.关于教学环节四

这一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用了很大的气力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椅子的设计原则,但缺少与前面所学设计知识的有效呼应。实用与美观不仅是椅子的设计原则,也是日用品的设计原则。实际上,该原则在七年级上册就已经学过了。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教材编者在教材简介中指出,第五单元为“欣赏·评述”领域,选择一些人们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日用品设计,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存在着设计,而美与实用(功能)是一体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设计产品,认识其设计的成功和不足,提高自身的审美能二力。因此,建议教师联系旧知、传授新知,节省更多的时间,将教学的重心放到环节六——利用彩色卡纸制作椅子的各种技法示范——上来。

4.关于教学环节六

本环节探讨了纸立体构成的常用技法——折、剪、粘、卷等,但缺少彩色卡纸色彩搭配方面的指导,如色调的选择、冷暖色的对比与调和等。这些技法在小学阶段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上常有运用,但面对八年级学生,应提高制作精细程度的要求:如何卷得有张力而不破坏纸的韧劲,如何折得挺括,制作尺寸如何计算,等等。另外,本环节的椅子示范教学与第四环节的椅子设计原则的衔接不够流畅,缺少对椅子实用功能方面的设计要求(在环节八的作业设计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建议教师运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增加椅子的承重设计,根据椅子功能和环境设计出合理的样式,使教学向“深”层推进。

点评四(王吉利 河北省廊坊市刘宋中心小学)

一、可取之处

1.本课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师有效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和表现,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如教学环节三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四把椅子按年代排序尤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感悟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使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包括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椅子、不同颜色和样式的椅子、不同用途的椅子、具有创意的椅子,以及手工制作的椅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3.重视多元化评价。教师以举办“八年级椅子新品会”的方式展评学生作品,并以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体会到设计创造的快乐。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繁琐,一节课所承载的信息量较大。因此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会占用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动手制作的时间缩短,这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作业的质量。

三、建议之处

1.本课教学环节六和教学环节七的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欣赏手工制作的椅子,启发思维,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环节合并成一个环节。

2.教师可将教学环节七中大师的“会变形的椅子”放在教学环节五,与有创意的椅子一起展示。

3.教师演示用彩色卡纸做椅子模型的环节,可以改成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用卡纸制作好的椅子,让小组去探究椅子模型的制作方法,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点评五(张其萍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夺学》

一、本课亮点

1.教师一开始就把本课学习的内容“欣赏、了解椅子,动手制作椅子小模型”公布出来,做到了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的认知,体会椅子的美感,将实用与美观的概念贯穿于整堂课中。虽然本课要讲授的内容很多,但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一个一个环节有序执行,教学思路清晰,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教学状态。

2.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营造合适的氛围,让教学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知识积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在“了解椅子的演变”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给四把椅子按年代排序,并说出各自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并懂得了不同时代的椅子有着不同的造型与风格,增长了历史知识。又如,在“场景适配挑选椅子”这一环节,教师更是将之细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场合的椅子有它特定的样式,然后设计了一个为特定场景配上合适椅子的环节,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与场景相适配的椅子造型,将椅子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梳理清楚,进一步明确了“实用与美观”这一基本原则在椅子设计、摆放时的重要性。

二、思考与建议

1.在椅子赏析的教学过程中,按年代为椅子排序花费了不少时间,这个看起来非常具有创意的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对椅子历史知识的学习,但毕竟有些肤浅,因为椅子从它的年代特征来讲,并不是像教师讲的那样单一和绝对的。我们不妨在椅子的趣味性上做点文章,比如做一做“抢椅子”的游戏,讲一讲古代帝王“坐龙椅”的含义,或者谈一谈“中国好声音”中导师为学员“转椅子”所表达的意思,等等,让学生将椅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从结构、历史、人文等多方面来赏析椅子,这样学生可能更有兴趣。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椅子的制作,然而教师将过多精力放在椅子的欣赏和了解上,经过一场容量丰富的“椅子盛宴”的“视觉轰炸”,学生的确增长了椅子的知识,但在制作能力上却不见得有多少提升。另外,教师在演示制作方法时先后两次让学生欣赏了椅子的示范作品,有老师的,也有设计师和同学的,这样做看似增加了范作欣赏的数量,却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让人有一种教师舍不得放手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制作时间更少了。建议将两次欣赏合并优化,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学生的动手制作上。

点评六(白云云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一、本课优点

1.本课脉络清晰,教学过程十分顺畅,教学环节衔接合理,通读整篇案例时感觉“一气呵成”,展示了执教者成熟的教学思路。首先,教师紧紧围绕本课主题,在导入环节就借助常见的情境来推进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平时不太重视的座椅,为展开课堂做好牵引;随后通过图片欣赏和游戏,带领学生认识椅子的结构、理解椅子的发展,为设计椅子积累一定的原始资料。其次,教师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关注椅子设计的基本原则,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何谓“实用”和“美观”。最后,教师分别通过“欣赏优秀案例”“教师示范”和“欣赏同龄人优秀作品”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参与设计实践的兴趣。

2.本课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展开教学活动,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推动了课堂的有效进程。比如,“从古至今椅子(坐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就能引发学生对椅子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考,不仅促使学生思考椅子与时代的关系,也能让他们明白椅子设计的意义,自然而然对“设计”产生了一份责任感,这是完成本课既定内容之外的情感升华。又如:“任意挑选椅子”和“场景适配挑选椅子”这两个活动均强调了师生互动,明确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原则。教师仅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引出了一个话题,由学生来完成余下的任务。这种不以讲解为主,重参与、重讨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和配合教师的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而这些都建立在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得与失的前提下。教学不是表演,需要教师将“学生能获得什么”作为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二、本课不足

1.本课属于“欣赏·评述”与“设计·应用”两大学习领域,展开的教学内容难免过多,用一节课完成具有一定难度。我觉得可以将其延伸为两节课,或者有侧重点地进行压缩。比如,第一节课以“欣赏·评述”为主,解决“理解椅子设计原则”的问题,第二节课以“设计·应用”为主,解决“制作有创意的立体纸椅模型”的问题。如果认为两节课拖沓的话,我认为可以删减“欣赏·评述”中的内容,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和创作。

2.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最好在学生创作的“引导”方面有所保留,不用讲得太全面。比如,在学生尝试制作立体纸椅之前;教师先展示了一些优秀的椅子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椅子的创意;然后又亲自示范,从制作方法的角度来阐述椅子的设计;最后又出示了大量的视觉材料——同龄人制作的椅子,再次启发、引导学生。如果站在“欣赏”的角度,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的确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触动,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但是如果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介绍会给学生的设计思维造成一定的负担。我们是否应该关注这一点:国画中“留白”的艺术有时并不局限于寸尺之间,“留白”也应出现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余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这些教学步骤也可以保留,我建议等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之后,或者在“椅子新产品会”之后,教师再适时地展示、作对比。相信这样,学生看待这些例子的眼光和心情又会不一样。

点评七(吴家仁 浙江省庆元县城东小学)

认真看了《椅子鉴赏与制作》教学案例,我对该课有了以下几点感受,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有的放矢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准确,是否具有操作性,必然会影响一节课的质量。乔春侠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对了解、掌握与运用分别做了详细的解读,三维目标全面且具体。整个教学案例通过分析椅子结构、了解椅子演变、联系生活、展示创意、教师示范、学生创作和作品展示评价等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并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内容丰富,环环相扣,流畅地完成了教学活动。

二、挖掘教材关注内涵

乔老师在课堂设计中,加入了“了解椅子的演变”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各个时期的椅子排序,探究各个时期椅子的演变和特点。这个环节挖掘了椅子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在“联系生活选椅子”环节,教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椅子,并为不同的场所选择合适的椅子,让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就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到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之一,即“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先学后教探究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更多的探究和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中很重视的问题。但本课的一系列活动,大多是以学生欣赏、教师讲解为主的,缺少放手让学生学习探索的环节。其实教师可以把“了解椅子的演变”“联系生活及场景适配挑选椅子”等几个环节整合为一个活动;还可以将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设计为学生课堂的学习资料,将椅子的演变、功能、创意等知识点和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为表格式的作业纸,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提升与完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突出重点轻松高效

“欣赏·评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教师在课堂中要懂得取舍。乔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过多,占了整堂课较大比例,而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制作的时间偏少。其实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打开一扇门,这堂课就是非常成功的了,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教学就如同写文章,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学生才能学得更轻松自在。

五、引导评价提升素养

美术课堂中的评价环节,通常都是采取易于操作的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学生在互评和自评时,常会遇到评价不出来或是评价混乱的场面。教师在评价环节可以利用板书或PPT给予学生提示和引导,让学生从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功用及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出示评价的范例语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评价中不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美术素养。

点评八(金华安徽省蚌埠蔡远学校)

笔者先后在安徽省和全国中小学美术课比赛现场观摩了乔老师的现场教学,有幸再次研读该课教学案例,然后在我校相同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上这些经历的基础上,我浅谈一下对该课的几点感受。

一、值得学习之处

乔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提高“欣赏能力”和“美术技能”的辩证关系,把握了美术教学的学科特征,有效地为学生营造了体验式学习的氛围。

首先,乔老师在“教材分析”中明确了本课教学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的综合,将欣赏中的“美”的体验和创作实践中的“术”进行了整合。“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欣赏和设计制作的能力”,这样的设计就能为课堂教学确定主体框架。

其次,乔老师在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学习内容:先欣赏和了解椅子,再动手制作椅子小模型。这为学生确定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美”的体验过程中,乔老师先易后难,从“椅”和“凳”的区别人手,再了解椅子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认知性提升。然后,乔老师重点介绍了明代的椅子,这不仅是对经典作品的重点欣赏环节,也是本课对“美”的认知提升的环节。

第三,乔老师设计了“任意挑选椅子”和“场景适配挑选椅子”活动,用来检验学生“美”的感悟能力。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和应用“美”,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椅子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还可以为提高他们对“术”的理解提供实践平台。因此,本课中的“术”不仅体现在学生创作实践中的制作技术,还表现在他们对“美”的选择能力。这样及时的教学检测和教学提示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生成性有明显的帮助。

二、商榷之处

1.教学内容太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

本课教学中不仅有椅子的鉴赏内容,’还有椅子的制作内容,而椅子的制作内容中又包括制作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创作两部分。在现场观摩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大家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乔老师希望通过一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很多的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感悟的机会,难以形成应有的活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没有很好的节奏性,也不能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过程。

2.教学实践中学生获得生成性知识的空间不够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多地进行互动和交流,就很难得到高强度的学习生成性知识的训练。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能会形成学习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而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样,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很难有机会进行愉悦的交流和活动,也就不能构建轻松课堂、愉悦课堂和生命课堂。

3.教学内容设置的知识比重前后失调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本课最难把握的是如何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也许乔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较强,她在教学案例中很好地处理了鉴赏和制作的关系。但我在借鉴乔老师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教学内容的前重后轻。同样,这也是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现象。在教学中,如果鉴赏过程的时间太长,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动手制作过程,就不能为学生知识的外化提供过程性的保障。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比例,营造均衡课堂,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均衡性。

点评九《杜志君 上海市周浦育才学校)

椅子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乔教师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形成了设计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以下是我读了乔老师的教学案例后的一些想法。

一、可取之处

1.从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本课的课堂导入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法,粉笔板书课题和要点,以及翻开教材让学生阅读等传统教学手段,在公开展示课上我们已经较少看到,特别是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更为少见。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看似简单却很有实效,是不应该丢弃的。在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在情境导人中追求悬念、追求新奇,也很少看到粉笔板书,即使有,字却不敢恭维,教材更是形同虚设。所以说,在现代网络条件下,乔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融合传统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在一味地求新求奇的公开课教学中反而显得自然清新。

2.学生作品所体现的创造性的匮乏来自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在狭窄的视觉空间内自然不会有大的创造天地。椅子的变革就是一部浓缩的设计史,与当时的材料、技术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椅子是家具史里最丰富的一个样式。在本课中,乔老师通过现代媒体为学生展示多样的椅子造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让学生在椅子作品的比较中获得直接的体验。眼界决定境界,当学生面对如此丰富而富有个性的作品时,会在感官和心理上获得一种认知,那就是设计创作不是千人一面的复制。

3.初中美术设计教学毕竟不是专业教学,不可能也没必要涉及系统的知识和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也应该通过安排特定内容的学习,大体地了解其基本常识。在本课中,师生之间传递和交流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教学环节也比较繁杂,如了解椅子的历史、挖掘椅子的文化内涵、联系生活选择椅子、根据场景适配选椅子、欣赏创意十足的椅子、展示废旧材料制作的椅子、教师示范做椅子、欣赏设计师和同龄人的作品等,但乔老师对教学环节的安排还是合理有度的,环环紧扣地引导学生获得对椅子设计的认知,从而激发出学生设计创造的热情。

4.“课标”指出,美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所以,我们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注重美术与文化的结合,拓展美术文化的视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每一件椅子的作品都留下了当时文化艺术变迁的烙印。在本课中,乔老师通过展示我国古代椅子的变迁,挖掘椅子蕴含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椅子的形式结构和功能变迁中包含的传统礼仪,凸显了美术教学的人文性。

二、两点建议

1.从教学案例来看,我认为教师缺少对椅子的基本结构的分析。其实,我们可以把椅子看作是由一个立方体(凳面以下)和一个直立面板(椅背)组合而成的,我们只要不断地改变这两个基本形体的样式,添加和减去一些部分,就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椅子。只有把握最基本的设计原理,才能在结构创造中感受椅子功能和形式相结合产生的美感,才能在作业实践中不偏离椅子的本来面目。

2.要获得丰富多样的作业,作业材料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本课作业的材料基本以面材为主,而我认为,在椅子设计中,线材和体材也是很值得尝试的。如果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素材i那么学生就会给你更多惊喜。同时,教师在制定设计作业要求时,要做到有目的地创意、设计和制作,不妨先让学生定个主题,如学生想设计的是一个电脑椅,那么再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和材质,而不是随意做个造型再来自圆其说。

点评十(郝丽丽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

一、本课亮点

1.本课所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通过“给椅子排序”“任意挑选椅子”“场景适配挑选椅子”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椅子的鉴赏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给椅子排序”这个活动设计得很好,教师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各组学习,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教师的教具很有特色。教师通过展示彩色卡纸、纸杯,以及各种椅子模型等,使学生眼前一亮,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3.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很到位o这个“到位”主要是指教师在把握美术课程标准、了解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能站在整个学段、整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高度把握本课教学内容。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位”,才能引导学生学习“到位”。

二、不足之处

1.教育要公平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果教师只关注好学生而忽略学困生,将不利于后一类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而这一点在本课教学案例中体现得不明确。

2.增强时间意识

教师对教学时间的分配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是否设计合理,以及教学是否高效。如有的课前松后紧,有的课前紧后松;有的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有的课延长了时间。这都是由于教师的安排不合理造成的。教师只有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时间,这节课才能达到高效,这一点在该课教学案例中也未能体现出来。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动因性的作用。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被忽视,致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变革,新、旧观念的对撞,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生活节奏的紧张,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等等。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成为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我校作为省重点中学,肩负着为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重点中学的学生虽学业优秀,认知水平高,但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得到尊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班队活动等途径进行,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利用学科知识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毕竟高中学生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而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备课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在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在中学如何具体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留心处处皆学问"。各科教师如果都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上结合学科特点做点文章,当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师是不成问题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会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如何培养良好的处世能力,适应社会。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科知识适时拓展,挖掘学科知识的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趋于成熟,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客观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从被人照顾到自理自学、从佼佼者到默默无闻者的转变,使他们心理产生很大压力,甚至于开始否定自已,这时他们更需要一个更清楚的头脑,一种轻松的心态。于是我们在物理课上讲解压力的概念时对同学们说:"物体间有压力,必定要相互接触且有形变,而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形变,形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学会调节、释放心理负荷,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学好物理压力抛开心理压力,你会天天进步。"

在物理中学习参照系时作如下提醒:"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会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学会正确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满足于初中、小学时的骄人业绩而不愿面对现实,更不能只看到现在的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我们要保持的心态是:以昨天的成功为参照系,时刻勉励自已,我能行!以现实的环境为参照系,用勤奋证实自已,我能行!"

同样,在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时,遇到矛盾要善于多变换参照系来思考问题,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替别人考虑问题,"用一个善意的微笑来拉近两个陌生的心灵","用两句温馨的话语来化解一个僵硬的面孔"。善解人意,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在物理课堂上讲《声波的反射--回声》时,我应用了诗人汪国真一首诗《回声》中的几句话:"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你赞美它,它赞美你;你骂它,它骂你;千万不要和它争吵,最后一声总是它的。"学生在耐心体会和琢磨诗句的同时,体会如何与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真诚为圆心,以友善为半径的圆","用真诚去换取对方一个笑脸。"同样,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照样可以要求学生应具备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健康心理。

2.注重学科发展历史的丰富内涵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

在光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中三大时期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7世纪牛顿提出了微粒说,人们因牛顿的威望而排斥了波动说,以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到科学家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大师。

在认识能量守恒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它的规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在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永动机--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研究了几百年,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宣告了它永远不能诞生的命运。在总结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时教育学生:"永动机只能是个神话,是我们眼前的一片海市蜃楼。一种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可以不断创造新能量的机器,是不存在的,它已被置于科学之外。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求自已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中没有’永动机’,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空想不行动是没有用的!"

3.重视自然学科实验的潜移默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物理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同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做到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记录应以事实为基础,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事业的成功!

实验教学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由这个化学教学案例中的化学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

但是在课堂上举这样的幽默笑话产生的教育效果从知识上远不及上面的化学教学案例。后者肯定是满教室的哄堂大笑,活跃的是课堂气氛,而前者是教室里学生安安静静的理性思考,给人以心理智慧的启迪。由此可见,用心地设计几个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星星之火",必然能照亮学生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迷茫而又有时"黑暗"的心田。

4.注意不同领域科学家、文学家、学术伟人的风范熏陶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思想家,是他们的忘我精神揭开自然界的一层层神秘面纱,从而不断地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各学科中优秀的科学成果及其发明者创造者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马克思在图书馆看书的椅子下的地面坐出了两条深痕,是他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安培追赶马车的执着;居里夫人四年提镭不懈;法拉第为科学的忍气吞声及明察秋毫;普朗克的大胆假设;伦琴在实验室中的奋战;卢瑟福对实验的精密要求及在培养科学后备力量方面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将心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亮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能感觉到学生们听到居里夫人的话:"镭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时的心灵震憾;牛顿的高瞻远瞩:"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犹如一针兴奋剂;菲涅耳和阿拉果挑战泊松亮斑带来的不仅是波动光学的繁荣,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揭开了闪电--一种人们感到最神秘、最可怕的自然现象的谜底,迷信被破除了,而他为科学甘冒生命危险的壮举和他病逝后简单的墓志铭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身边的所有学生。

可见,在学科教学中用伟人的事例去感动学生,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百折不挠、谨逊严谨、远见卓识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感。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新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现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开展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实实在在的扎实工作,教给学生健康的处世哲学,勇敢地面对社会,从小扬起生活的风帆,不畏艰险,昂首阔步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使中小学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扬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追求完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国兴

【2】《高中班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华 王正勇

【3】《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薛彦华 王 慧

【4】《学生的学习活动》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5

一、组织完成了过程性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1、及时安排部署,组织过程性抽测工作。3月3日接局领导指示,及时安排了三、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抽测工作,于4日上午完成了七年级抽测工作,下午完成了三年级的抽测工作,我具体负责试卷的发放与工作调配,处理考场中的突发问题,对试卷不够的情况提前预设,及时解决了红寺堡小学,红寺堡二小试卷不够的问题,确保抽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有效的阅卷、登分、统分工作。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阅卷工作任务,我们全体教研员提前做好试题答案,做好人员分工各尽其责,提高了工作效率,按时完成了阅卷、登分与统分工作,将结果第一时间上报局领导。

3、及时组织卷面分析工作。本次抽测只有小学语文、数学,中学语文有教研员具体负责完成,对中学数学、小学、初中英语我们聘请了学校骨干教师承担了卷面分析任务,圆满的完成了抽测后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外出培训学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我素质。

1、5-7日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提高宁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行动研究”课题实施研讨会,我代表红寺堡课题组汇报了我们的工作,各项目学校也汇报了课题实施的阶段性工作情况。受到了教科所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对我局领导的高度重视表示感谢。通过学习与研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做课题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学校管理更加完善,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与社区联系更加密切,育人环境更加浓厚,从而形成处处能够育人的氛围。

2、14-17日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SDP项目培训。通过专家的讲座与引领,参与小组讨论与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与共享,深入项目学校考查观摩,使我深刻认识到SDP的实施,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SDP项目的实施,改变我们的办学理念,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共同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排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人人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从而形成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支持学校的和谐教育氛围。

三、有效组织继续教育二级培训工作

1、培训前召开参加区级培训人员交流学习会,共同研讨今年的培训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一要结合红寺堡教师实际开展培训工作。二要将区级培训模式教给大家,使培训者回校后能够有效开展校本培训。三是要在培训中以任务驱动与参与式交流讨论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各培训班主讲教师进行备课。

2、开班前准备工作。首先向局领导申请培训所需用品,如横幅,稿纸,印制培训资料等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协调各学校场地,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到位服务,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对次我们教研室深表谢意。为了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召开全室人员会议,布置工作任务,分工负责,各尽其责。为培训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分班培训。第一期我负责中学物理培训班,由参加区级培训的武鸿双老师主讲,大家学习讨论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培训的目的。我借此次培训之时,将2008年中学物理教研工作作了具体安排,红寺堡中学教师石金海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了网络教研基础知识培训,每一位培训者都有了自己的博客,并加入到了红寺堡物理圈,为红寺堡有效开展物理网络教研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在第二批培训中,我负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培训班。通过主讲教师引领,观看优秀教学案例后,学员自主参与讨论,交流自己在具体教学中的所得,最后培训学员达成共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多种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积累,多反思,多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四、继续教育教材,教辅资料用书收发放工作

1、两种教材到位迟,我们及时通知学校,全体人员亲自动手,搬运、分类、清点配发,及时发到各个学校,虽然工作量大,任务重,我们圆满的完成了工作任务。

2、调配《学习之友》发放工作,长退短补,及时和区教育服务中心联系,做好补退工作。

3、加班完成了教辅资料用书免费表并上报。

五、组织与实施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大赛活动

1、考前准备,编排考场,印制填写准考证

2、协调各学校抽调监考教师,考场安排与布置,考前培训准备,试卷的取与送等。

3、精心组织大赛的考务工作,与3月30日上午圆满完成了次项重要工作任务。

六、归纳、整理、总结近三年来红寺堡开展的教育教学与培训工作

根据两基基教办工作安排,我们对整理总结工作进行分工,我具体负责继续教育与各种培训工作的资料整理,按时完成并及时上交。

七、总结推广经验

1、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参加区课题实施研讨会及SDP培训新理念,发教研动态08第一期。

2、王尧副厅长检查开发区“两基”工作时,对大河中心学校开展的依托远教资源,狠抓教师校本培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教研室及时总结发了08第二期教研动态。

八、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1、去银川退还信息技术教材和领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上报电脑作品。

2、给各学校下发初高中数学、物理、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通知,目前各学校已经准备就绪,将于4-5月参加吴忠市级选拔赛。

3、督促、协调红寺堡中学高中教师及时参加吴忠市组织的2008年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全区组织的高考研讨会。

4、参加局机关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

不足之处:

1、我们的工作虽然很多很忙,但总结推广与宣传不够。

2、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工作创新不够。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两基迎国检的一年,教研工作要让路,很多工作能想到但不一定能做到,加之我们人力不足,也影响工作的效率。

3、深入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很少。

下个月以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1、深入学校,沉入课堂(除周二政治学习,周五工作汇报)每天到学校听课。

2、参与指导市级参赛选手课的准备工作。

3、进行SDP项目学校校长、教师、社区群众培训工作

4、召开网络教研培训会,逐步推广并开展网络教研工作。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建筑力学;实践;中职学生;教学质量

建筑力学课程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理论性强,公式复杂,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课程。由于很多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薄弱,学习兴趣不足,所以他们在学习建筑力学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把建筑力学当成是不可能学会的科目。因此,建筑力学课程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也导致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偏低。作为中职学校建筑力学的教师,我们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简化教学难度,提高中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建筑力学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提高中职建筑力学教学的质量。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中职教师在进行建筑力学教学时,必须要首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知道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方向才能够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够切实地找到良好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知道需要掌握的是什么,才能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跟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做到“知己知彼”“统筹兼顾”。比如,讲建筑力学“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时,我为这节课设计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要求中职学生了解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方法;理解平面力系、平面汇交力系;理解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能力目标(通过用几何法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提高对建筑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素质目标(培养中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新课引入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中学过的力学。然后,我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描述,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面临升学的压力较小,但是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都想学到一技之长,然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为学生着想,选择对学生有利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中职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筑力学的学生的专业课,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教学时要多下工夫。比如,讲中职建筑力学“弯曲内力”时,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几组图片,分别是工厂厂房的天车大梁,火车轮轴,楼房的横梁和阳台的挑梁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然后,我利用电子课件给学生详细地讲述用截面法确定弯曲内容以及弯曲内力的正负号规定。我还会带领学生一起画剪力图和弯矩图,并把作图时的注意事项系统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弯曲内力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教学,扎实学生的基础

建筑力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作用很大,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益。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中职学生面对的困境是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理论基础差,因此中职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使学生在建筑力学的课堂上更具有活力。比如,在讲建筑力学“压杆稳定”时,我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授课,使中职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有动力。我先提出了一个例题:某型号柴油机的挺杆长度l=25.7 cm,圆形横截面的直径d=8 mm,钢材的E =210 GPa,бp=240 MPa。挺杆所受最大压力F= 1.76 kN。规定的稳定安全因数nst=2-5。试校核挺杆的稳定性。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对扎实学生的基础起到重要作用。学生不仅理解了求挺杆的柔度的方法,还学会了用欧拉公式计算临界压力,进而校核挺杆的稳定性。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地位,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长久的合作模式,以此应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通过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中职学校还要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助,给中职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我鼓励学生到工程企业中去实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完善学生的综合实力,实现校企学生的三方共赢。很多中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较好,最后都留在了企业中,成为各个企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