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育

引言

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应全面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培养全面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研究,展望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希望为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中,高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入门课”,也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主要操作方法,为后期学习、工作奠定基础[1]。再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会全面、系统地讲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概念、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科学学习期间,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在知识内化任务完成后,拥有解决的问题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互联网技术使各类产业趋于数据化、在线化发展。这类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对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基于互联网背景,计算机应用软件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时,还需改进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序、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社会人才培养事业提供助力。

2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需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科学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模式。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内容滞后等因素,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较多的现实性问题。(1)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师授课内容难以统一。据调查,在高校新生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较多的重复性内容。但是由于地区教育、经济差异,部分地区在中学时期并未有效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平,增大了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2]。比如,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由于其对课程内容较为熟悉,会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从而对课程教学兴趣不高。而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属于新内容,他们就无法快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无法统一授课内容,难以掌控课程进度,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偏低。(2)教学内容滞后,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多选用全省统一教材,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滞后性明显,教学内容应用价值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此外,高等院校专业繁多,涵盖工、医、文、理等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有着不同要求。但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是统一教材,并且教材内容着重强调“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与技能,忽视了高校学生的专业特性,进而造成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有效服务于本专业技能学习。由此可见,对于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效果,阻碍了各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采用全省统考标准,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因此,为保障学生考试过关率,部分教师在课程讲授期间,仅讲授计算机考试相关内容,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技能。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着重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忽视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导致后期计算机学习水平、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不高。

3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知识概念不断丰富,为《计算机基础》课增添更多新内容,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新时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全面教育引导中,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

3.1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为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条件,教师应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1)针对课程进度难以掌握、教师授课内容不统一等问题,教师可应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分享课程资源,丰富平台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合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重复学习[3]。(2)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在集体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诉求。教师需在原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以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拓展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渠道,打造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3)学生在高等教育时期有着独立思维能力,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时,教师还应以学生性格、兴趣特点为立足点,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课堂活力。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协作学生并在优势互补中完成计算机知识学习任务,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在落实差异化教学时,教师应预先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结合学生掌握程度,设计不同教案。同时制作微视频,上传至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督促、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必要时可基于平台点击量、观看次数,通过课堂奖励机制给予学生相应鼓励。

3.2科学设置学习模块,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整合各专业学习计算机技能要求,科学设置学习模块,为学生专业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1)各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范围、计算机知识学习特点,组建校园教学网站,展示、分享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资源。(2)教师应以学生专业为导向,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并在知识讲授期间,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设计不同教学案例。(3)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还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调整计算机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3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计算机考试用于真实反映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同时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1)《计算机基础》是理论、技能的综合课程,教师在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绩时,应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为方向,判断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知识内化能力。(2)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基于此,高校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互联网在线考试系统,转变计算机考试形式,展现计算机考试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提供学习思路。(3)教师在改革计算机考试时,还需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灵活调整计算机考试形式、成绩评分比重。此外,为避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仅用于通过计算机考试,仅注重计算机技能学习,高校可将在成绩评分中,采用多元化考评模式。比如,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技能(60%)”+“理论概念学习(25%)”+“日常表现(15%)”的考评比重模式,全面分析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4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保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改变课程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知识内容。(2)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应用互联网平台,搜索自己所学课程资料,锻炼实践能力,促进计算机知识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某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反馈学生学习记录、提醒学生学习时间等。(3)教师应通过微课、慕课、资源分享、课堂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融合至课堂案例中,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韩国;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0.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基本要求。是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之一。各高等院校都已把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为学生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当今大学生已非零起点,在上大学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都或多或少有所掌握,但掌握程度有差异。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专业区别较大,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各异。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建设

1.1硬件设施情况

硬件设施是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保障。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韩国大学计算机课程硬件设施比较齐全,但在实验室管理及开放时间方面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专用的计算机教室较少,不能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②计算机清理和维护得不够及时,没有专门的机房管理人员;③计算机更新换代不及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④计算机机房课余开放时间少,学生自由上机机会不多。

1.2课程模块设置及要求

韩国西原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3个模块,分别为师范生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Excel与PPT应用。其中,第1个模块为师范生必修模块,非师范类学生也可以选修该模块;其他2个模块均为必修内容,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在哪个学期学习。

师范生计算机应用模块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文字输入、PPT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模块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概要、Word文字处理等,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是期中成绩x 30%+期末成绩×30%+教师评价×40%。Excel与PPT应用模块内容包括Excel电子表格数据处理和PPT电子演示文稿制作,采用机房演示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是期中成绩×4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20%。

课程设置说明及要求:①课程结果分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的情况下,学分不予认证。②学生在每节课上都使用自己ID填写出勤表和下载资料,课余时间出勤则无法认证。学生在第1~4周内可以选择和更改所上课程,第5周以后不能更改选定课程。③出勤率在70%以上,考试分数(4次平均分数)在50分以上的为合格。另外,第1周参加课程的学生名单将被全部记录下来。④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30%。考试形式是在线考试。⑤考试成绩从教育中心公布并下发。⑥若考试目录中标注考试成绩“无效”,那么教育中心会在公告牌上填写补考概要。⑦初次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可在考试后一周申请补考。另外,选择该课程的学生需无条件参加考试,若不参加考试就没有补考机会。⑧除节假日外,因个人原因缺勤的学生不能得到认证。⑨学生上课后需在科目评价单上填写自己的名字,没有填写则默认为缺勤。每周的缺勤名单会出现在公告牌上,缺勤者需在一周内向教师解释原因。

1.3课程开设情况

3个模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均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选择师范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的有6个班级,选择其他课程模块的有2个班级,学生可以根据上课时间以及任课教授自由选择班级。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还可以看出1个问题: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模块2个班级的学生上限人数均为200人,但实际申请人数却分别为416人和312人,申请人数远远超过上限人数;电子表格与演示文稿课程模块也存在这个问题,学生上限人数为300人,申请人数却分别达到400人和353人。师范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的情况稍好一些,人数刚好或者稍微超出。

2.各年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态度

2.1学生对课时和教学方式的态度

通过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态度,笔者发现一半的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安排时间为每周2~3节,近1/3的学生认为每周2节以下比较适宜,10%的学生接受每周3~5节的课程安排,其余学生则认为每周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多于5节。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38%的学生认为应该是理论与上机相结合,8%的学生认为仅需要理论课,21%的学生认为应该只是单一的上机操作而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33%的学生表示有待了解。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看,理想的教学方式应是理论与上机操作相结合,而赞成这种教学方式的人数在调查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一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2.2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1)对计算机软硬件及规章制度的建议。

①希望增加和增强计算机性能和功能;②免费使用计算机;③能定期清理机房的计算机,包括键盘、鼠标等;④更改计算机使用事项与程序,方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⑤开放计算机实验室,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真知。

2)关于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建议。

①尽量将复杂的知识问题简单化;②针对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不一的情况合理安排座次,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③上课人数应以方便学生接受知识及教师的管理范围为标准,适当减少课堂人数;④针对希望尽快学习课程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考虑开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晚间课程及假期课程;⑤增加实践课程,而不仅仅是布置利用计算机完成的作业;⑥适当增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教学内容,同时多给计算机初学者一些指导;⑦在课堂内容中增加关于职业计算机的知识;⑧适当增加单节课时。

2.3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

为了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学生对特定计算机基础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划分为5个程度,通过对没有学习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学新生和学习了1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非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得到图l所示的新生和非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比数据。

从图1中可以看出,非新生与新生相比,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很大进步,进步较大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电子邮件的使用、制作演示文稿、文字处理和制作电子表格等方面。

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韩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同时这也是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不足,相应支持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是硬件方面的问题,学生所反映的硬件设施不足、计算机教室不够开放等问题都是制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更好地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计算机教育。同时,计算机硬件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这也显示了学校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重视程度。

教师需完善教学软件和硬件,为教学创设条件。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有情境性,都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环境对于学习本身至关重要。若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供相应的环境和硬件支持。

2)缺乏专业针对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每个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任何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学习该课程,但是该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导致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给予相应指导,从而更有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教师可以在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同时,结合本校不同专业讲解相应的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

3)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较大。

从调查反馈情况看,学生学习该课程之前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能力差距较大。针对该情况,教师可事先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将课程设置为不同层次的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要学习的模块。每个模块课程的开设班级数根据事先统计情况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及时间,这与学校统一安排相比更加灵活。

4)课程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同。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还不认同。随着新教学方式的不断出现,这种教学方式也可能会被淘汰,但是其作为现在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却没有被广泛采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不断探讨研究和推广新的教学方式,将更有效的新教学方式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方法。现今网络技术发达,计算机教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外扩展,如开展网络教学和将教师的教学视频上传网络等,可以供学生在校外学习,同时也可以让更多非本校学生及普通大众受惠。教育的目的是惠施大众,学校可以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开始,将教育从学校上升至整个网络。美国的耶鲁等大学已经开始进行这样的尝试,并且已经获得很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立体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在理论、实践、课堂、课外和社会上得到全面体验。

另外,一般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采用的方式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其实,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适当采用这样的方式: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发展规律。

4.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计算机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今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乃至生活和工作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从韩国西原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其课程的选修模块设置、考核和教学方式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一些突出的问题还需我们思考并积极探索,如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并没有随着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增加而提高,几乎没有学生会拆装计算机,很少有学生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没有课程专门指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郭洪涛,林春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87.

[2]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3.

[3]张铭,谢柏青,北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调查[J],计算机教育,2005(8):18-21.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3-5666-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院IT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1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卷调查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含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多媒体等相关基础知识。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009年12月对全校一千多名大一新生进行了计算机课程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越来越早,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计算机零起点水平。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问卷调查显示,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等。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由于全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生源所在地计算机教育存在差异,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以什么尺度教学,兼顾不同计算机水平学生的教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对面向应用及基础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认识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频繁,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需不断的更新,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全熟悉。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须由教师自主设计。教学内容宽泛、概念多、内容杂,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

2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对策略

2.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目标

根据“质量工程”、“白皮书”的精神,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应用的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基础、强化应用、提高能力和优化素质, 实施“平台+ 模块”的教学改革模式,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增强社会适应性奠定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注重基础,更应注重应用。倡导创新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为:在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对计算机应用建立起完整和清晰的轮廓,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2.2 课程教学改革

1)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相当迅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当中,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领域知识。第一,通过考核制度确定课程主讲教师,这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老化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第二,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激励教师参加校内外交流。第三,鼓励教师申请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与先进技术,并及时将其融入理论或实践教学中。

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之内:第一,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的安排、组织和指导工作,组织好学生课外上机。第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融合到理论教学内容移到实践环境进行的课程中;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第三,增设了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以通过科技竞赛及各类创新活动计划,完成课程培养目标的相应要求。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目前的理论教学内容通常是从概念入手,通过知识传授,配以上机练习;因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者时间间隔较长,实验课手忙脚乱,有时甚至是草草收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由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考虑做如下工作:第一,将部分理论课程转移到实践教学环境下进行,使用启发式、互动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点的同时,配合教师的实例模仿教学,不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二,面向应用需求(即目标驱动)组织教学内容。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利用所学完成目标的能力,而不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所学内容本身。第三,加强案例教学、增加理论教学内容信息量。这些信息的内容应当是领域上的、相关技术层面上的,这样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对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至关重要。该环节要求教师经常优化教学内容,并及时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做相应修改。第四,引入新的互动方法。如搭建教学内容信息网站、论坛等平台,以增加师生交流。

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4) 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第一,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力考核,开发稳定而完善的网上考试系统,创建课程试题数据库,自动化阅卷考试,每学期组织1~2次全校性能力通过考试。第二,改变以结果评价成败的传统做法,强调重在过程、重在育人理念。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如内容预习、课内互动、课后讨论、完成结果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方案制定、相关知识预习、实验操作情况、工作态度、结果报告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赛事、学生自主科研、教师科研项目、创新计划等教学体系外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学分折算机制。

不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是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都要求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范文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网页设计等,这些内容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有些高校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软件版本上。例如操作系统部分仍然在讲述WindowsXP,办公软件讲的是Office2003,甚至是Office2000,这些内容是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使用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没有保证。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类是只具备少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一类别的学生要分到同一个教学班。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全体学生知识水平都能够通过教学得到提高。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题,使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所突破。

2.2合理设置计算机课程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好的课程设置是教学效果好的前提,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师应该在传统的知识上增加符合新时代的知识,比如增加网页制作、平面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等教学内容,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般都是多媒体技术、Office办公软件等,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课程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合理设置课程有利于大学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提高。

2.3改革考核方式目前,有些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试仍然采用传统的纸质试卷考核方式,这样只能使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缺失。因此,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考核方式变革的大势所趋。目前,这种上机考试有大量的课程题库,考试时通过人工或自动的方式由题库产生试卷考核,比如设定好单选、操作题的数量和分值即可。学生上机操作,最后系统可自动判卷。

2.4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高校要注重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

3.结语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非计算专业;教材体系;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的整体规划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以及广泛的调查研究,确定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所具备的计算机能力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系统基本组成,计算机基础操作,软硬件的组装,简单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等;第二,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与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等等;第三,掌握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基础知识。包括多媒体技术、系统安全与病毒、网络的基础知识,组建局域网,设置IP地址,收发电子邮件以及常用的数据库软件等。

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体系的建设

2.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体系建设要以调查为基础

(1)新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调查。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中学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2011年9月,笔者对所在学校新生做了“计算机基础入学测试”调查,主要考核内容是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从试卷中任意抽取80份成绩进行分析,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差,有40人考试成绩为60分以下,比例为50%,大约有一半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调查。60%的单位认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基础类项目是重要,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办公自动化软件更为重要。所有的单位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能力;但是对于数据库、等级考试以及程序设计等项目并不重视,很多单位比较关注应用系统的开发。

2.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体系的建设要对具体的教学体系做出考量与评估

(1)根据培养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在建立计算机教材体系的过程中,要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指导,合理设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筛选、归纳企业的生产任务所对应的岗位群,从而确定出本专业需面对的典型岗位,然后再细分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与操作能力。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学到单位所需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能。尽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根据岗位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要做到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设定为工学结合,以此来带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与实际的工作要保持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则要结合企业的实践考核;推广订单培养模式,探索更多先进的教学模式,比如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

(3)实践教学是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计算机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很大程度上学生上机实践的经验决定了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的高低。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多数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课程体现出来。

2.3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进

计算机课程有着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要一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即只要将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清,并不一定面面俱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学生可以自学基础知识。多练则是指设计大量的实例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

3.1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

课程教学网站的主要作用是展示教学平台资源。主要内容有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课件、教学参考内容及相关课程要求,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课程特色。它还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公共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网站还具备视频播放功能,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成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直观学习。此外,还可以开发课程网站的在线测试功能,学生通过测试可以及时自身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程度。

3.2 FTP作业系统

所谓的FTP,即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其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利用FTP应用程序实现客户端与FTP服务器的远程文件传输。只要两台计算机均遵守同样的FTP协议,客户只需登陆到服务器上就能够像拷贝本地计算机的文件一样,将各类型文件从服务器主机上传输至本地计算机上,实现文件传输。如果上传的作业文件格式为FTP形式,文件的备份与转移、甚至共享均可在网络空间中实现。此外,FTP支持断点续传,学生与老师均能够方便地上传与下载。

3.3 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解决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互动平台包括各种论坛、BB平台讨论板以及课程答疑系统等,为学生提供交流渠道。在这些互动平台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需求也有及时的了解,方便、快速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答疑的过程也是累积资源的过程,后续的学习者可以从这些资源中获得有益的帮助,老师则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3.4 考试系统

考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对老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对于一个考试系统而言,具体的题库结构可以设计如下:单项选择:无论从设计数据表还是从评分方面,选择题是较容易实现的一种题型。主要包含试题内容、四个选项、标准答案等字段。文字录入:从题库结构和评分角度来说,这是最为简单的一个题型,试题内容也即是标准答案。文件操作:这种题型由于要在客户端生成较多文件并让考生进行移动、重命名等操作。文档编排:这种题型的评分需要用到VBA技术,在设计题库结构时,也有一定要求,也就是在试题信息中,要能体现出评分点。程序设计:程序设计主要有三种题型:程序填空、程序改错、程序编写,这些题型包括常规的“试题内容”、“程序内容”、“运行结果”等字段。组卷时,需要在考生文件夹下生成相关程序语言的源文件。

总之,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材与学习网络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合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遵循“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的原则,为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注入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全渝娟,范荣强.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试系统[J].电化教育研究,2010(3).

[2]李发海.计算机基础教学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J].价值工程,2009(4).

[3]张玉珍,谢建平.非计算机类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编写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范文6

一、主要结构介绍

(一)知识结构

1、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是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并对今后从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辅助和支持作用。通用知识包括扎实的文化、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的根基。专业知识包括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Basic .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

(二)能力结构

1、基础能力:计算机相关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专业能力: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的能力;运用关系型数据库Visual FoxPro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一般视窗应用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综合性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

3、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

2、文化素质。具有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理工科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3、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应用软件;具有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维护能力;具有一般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编写和使用能力;具有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专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志的较高的业务素质。

4、身心素质。具有强壮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掌握基本的擒拿格斗方法。养成科学的强身健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主要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数学、基础英语、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基础、离散数学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邓小平理论理论、数字电路、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织与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英语二、物理(工)、离散数学、工程经济、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高等数学(工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论论与数理统计(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计算机二级三级、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LINUX管理、平面设计师、网站设计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