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1
一、调查背景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正式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意见提出“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五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1]。一直以来,我国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落后,在中国只有3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指导与毕业指导,而在美国则有69%的高中生接受过,在日本有78%的高中生接受过此类指导[2]。很多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向往已久的大学,然而入学之后发现自己所选的专业与预想中的相差甚远,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毕业之后到哪里找工作?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料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将另选专业,种种现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014年3月22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鲁听发表了见解――“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的发展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为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如何认识自己,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高规划能力已迫在眉睫。
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身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准备,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个体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活动[3]。作为新高考方案的首届体验者,他们的生涯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修正方案,提出新建议的依据。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了2014级学生生涯现状,从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生涯决策、对生涯教育的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我校新高考体验者2014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56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共有有效问卷244份,有效率为90.37%。
(二)调查工具
借鉴已有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做出调整,形成自编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本问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背景资料;第二部分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总共包含4个维度,分别是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生涯决策、对生涯教育的反馈,共计24个题项。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调查结果
1.学生认识自我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相对比较了解,各项在“非常了解”“了解”选项上都占70%以上。
从表2看出,学生对自身“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般。其中“一般”选项基本都有40%,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很强”“较强”的比例在40%~60%之间,“不具备”“没考虑”比例较低。
综合表1表2,学生在“自我认识”这一块比较关注,总体认识比较到位。
2.学生专业认识的情况
关于将来要报的专业:只有11.8%非常明确,30.2%的较明确,40.6%说不清楚,11.2%不明确,6.2%的学生完全不明确。
关于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只有15.6%的学生表示一直在做规划并且努力实行,48.9%学生在考虑,但未形成规划,27.6%的学生偶尔考虑过,8.3%的学生从未考虑过。
关于过去有否实习兼职经验:只有4.5%的学生表示曾有过,但大部分只有一两次,30.2%的学生从未有过此打算,65.3%的学生表示从未有此打算。
从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认识专业”方面,一半多学生对自己要报的专业不明确,虽然大部分学生有考虑过未来的职业,但仅限于考虑,真正有规划的只有15.6%,大部分学生由于课务,时间安排等原因,很少有兼职经验,一半多的学生表示未曾有过兼职打算。由此说明我们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渠道单一,缺乏全面科学性,虽然关注自己的未来,但没有明确的规划,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急需专业教师的指导。
3.学生生涯决策的情况
关于对人生规划相关知识的了解:只有5.5%的学生非常了解,17.8%的学生了解,43.5%的学生不是很了解,24.2%的W生一点不了解,9%的学生从未考虑过。
关于将来要读的专业:67.3%的学生自己选择,13.5%通过老师建议,12.1%由父母选择,7.1%由周围同学帮忙选择。
关于人生规划的重要程度:43.8%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20.7%的学生认为重要,32.1%的学生认为一般,3.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没有学生认为完全没必要。
关于何时确定自己毕业后的选择目标:28.8%的学生在高考前,35.3%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30.5%的学生在高考成绩出来后,5.4%的学生在其他时间。
关于是否清楚自己未来3~5
年的发展计划:8.9%的学生非常清楚,17.5%的学生表示清楚,43%的学生不是很清楚,1.3%的学生一点不清楚,29.3%的学生没有考虑过。
从学生“生涯决策”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生涯规划重要,但是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决策由自己决定,并且多数都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决定的,只有28.8%的学生在高考前就有目标,对于未来几年的规划大部分学生还是茫然的,这些数据再次证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指导,落实有待加强。
4.学生对生涯教育的反馈
关于学校有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或活动:1.8%的学生认为非常多,21.4%的学生认为一般,27.6%的学生认为很少,39.2%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
关于老师有否在生涯规划指导上给予学生帮助:11.3%的学生认为经常有,44.2%的学生认为有但不多,24.7%的学生认为很少,19.8%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
关于老师有否给予学生在个人能力分析方面的指导和建议:18.4%的学生认为经常有,38.8%的学生认为有但不多,25.5%的学生认为很少,17.3%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
关于对学校目前开展生涯教育的满意度:仅有6.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13%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28.2%的学生觉得一般,43.8%的学生感到不满意,8.7%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
从“生涯教育反”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满意度偏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很少,老师在这方面给予的帮助和建议有限。这也反映了学校对生涯教育的关注不够,落实不到位。
(二)结论
1.学生总体生涯水平不高
通过对我校2014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尽管学生普遍关心自己的未来,关心自己能否考入理想大学,进入理想专业,但是只有半数不到的学生对自己做了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还是了解的,然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们对认识自身非常感兴趣,也表现得很积极,但时间有限,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更关注的还是学业成绩。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是很了解”“不了解”“没有考虑过的”多达76.7%;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一个人的决断;大部分同学根本没有对于自己近期的规划。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虽然觉得生涯规划重要,但是大部分不具备规划意识,对于这方面的关注不多,决策也欠全面科学,总体生涯水平不高。
2.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应加强落实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几乎没有或者极少开设生涯规划的活动,教师在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也是欠缺的,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反馈普遍不满意。在大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对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没能全面认识到它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更多的还是关注升学率。很多地方的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缺失问题,开展的学校在落实方面也不尽如人意。
四、成因分析
(一)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落后,本土化理论缺失
在美国,有69%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与毕业的指导,在日本有78%的高中生接受过此类的指导,而我们只有3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与毕业的指导。直到2014年我国才提出“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五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这意味着到2019年只能达到高中普及生涯规划教育。当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相关理论以国外为主,但毕竟存在文化差异,我国目前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作为新高考的第一届体验者,学校、教师、学生都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处于摸索中,这是导致总体生涯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生涯规划意识
受限于现有高考制度的弊端,大部分地区还是唯升学率论英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背后,依然实行应试模式,虽然这种现象在逐步改善,但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下,我们对高中生的评价仍以分数为主,学校难免会更加关注升学率,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同时,学校教师普遍认为抓教学成绩教好书是自己的分内事,但关于了解高校,了解专业、志愿填报,生涯规划等非硬性工作,应由家长和学生自己决定。在升学压力的约束下,学生们对自身兴趣、能力的探索明显不足,也无暇对专业职业有系统的认识,更谈不上规划自己的未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能全面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在于认识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其对促进学习成绩提升的重要性。
(三)师资匮乏,缺少专业性指导
我省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大多数由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担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学开设相关的专业,我市也没有一位专业的生涯规划老师,甚至有些学校连专职心理教师也未有配备,其他兼职教师长时间专注于教学,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了解甚少,加上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他们根本无法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四)起步阶段的固有弊端
参考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较好的台湾地区,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经历了萌芽期、实验期、建制期、推展期、提升期、转型期,总共花了六十年的时间,让学校辅导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学术团体倡导到行政全面领导、从实务走向实务与理论相结合、从行动走向行动与制度相融合的发展历程。而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上缺少政策法规的保障、在管理上缺少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在经费上缺少应有的财政支持,加之面对当前复杂的教育环境,即使有些学校想采取某种教育措施,也是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落实学校生涯规划教育
1.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涯指导,高中阶段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在激发高中生更大学习动力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选择符合自我兴趣和发展潜能的专业和职业,为大学阶段生涯规划及今后的正确择业做好充分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就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开设职业生涯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它是将理论转化成教育成果的纽带。根据调查,目前的开课方式主要有三种:必修、选修和渗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高一高二每周开设一节,没有条件的可以减少上课频次,两周一次,或并班上课,高三可以以活动为主。
在上课内容的选择上:
高一年级以生涯唤醒尝试规划为目标,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测试、职业性格测试,全面系统地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了解自己,形成自我分析报告。内容还涉及认识学校的环境和资源,确定学习目标、认识职业、科学学习等。
高二年级以生涯探索学科选择为目标,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根据7选3的要求,科学地进行选课指导,为寻找自己适合的职业专业奠定基础。内容涉及职业专业的介绍、时间管理、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生涯规划与抉择辅导、个人规划档案的建立等。
高三年级以践行自我生涯决策为目标,通过职业讲座、职业体验、生涯咨询、班团活动为学生生涯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培养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设计两个生涯专题辅导活动:考前心理辅导和志愿填报辅导。
2.拓宽生涯教育的形式
(1)生涯规划的学科渗透。通过对学科教的培训,引导其发掘学科教材中所涉及的生涯发展相关事例,选择合适切入角度,因材施教,或利用教材中显性的名人职业发展经历,或挖掘教材背后隐含的名人成功之路,分析成功生涯的要素。利用学科专业特点,丰富学生职业知识,同时可以借由对比前人,反观自身,思考个人的认识坐标,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2)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以讲座或小团体的形式,就学生关注的问题,如“高一学生如何7选3”“如何科学地认识自我”等开展一系列活动,就自我认识、发展规划、专业选择、出国留学等内容邀请专家名师为学生排忧解疑。
(3)生涯规划的个别咨询。在团体辅导的基础上,开展的生涯咨询是生涯教育个性化的体现。学校可以以心理指导中心为核心,在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共同协作下,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通过倾听、关注、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合理选课,科学规划。从硬件上可以配备测试软件,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书籍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职业。
(4)生涯规划的职业体验。校友回访是学生获得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学校利用校友回访之际,邀请他们分享经验,开展讲座,也可定期邀请校友以沙龙的形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与成功人士交流的机会。
此外,家长资源非常优秀且各具特色,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可以帮助高中生了解更多的职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我们学生的家长在社会上从事各种行业,家长们的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资源,加上家长与孩子接触最多,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作职业介绍,说职业感悟,这也是对本职业了解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班主任可组织家长座谈,建立微信群,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
(5)职业规划的主题活动。各年级班主任可以利用班团课的时间,开展生涯规划的主题活动。校团委学生会可以利用广播普及、板报评比、演讲比赛、橱窗宣传等形式规划一系列主题活动。
(6)职业规划的社会实践。获得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能够让学校在进行生涯辅导时获得职业指导与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联系当地一些企业,让学生切身体会各种职业。比如利用寒暑假、周末进入工厂、学校、医院、商业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访问、短期见习或简单实习;利用研究型学习调查不同职业人、撰写调查报告;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如食堂站岗、宿舍管理、体验勤工俭学、图书整理、旧书市场销售等;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前往敬老院关心老人,照顾老人,进行公共环境卫生清理等等。
(二)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比于欧美国家,我们的职业生涯教育投入微乎其微,由于投入有限,我们的专业培训、课程开发都无法保障,特别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更是首当其冲,师资力量是生涯课程开发的良好保障。
首先,国家可以在相关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这是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化的重要保证;其次,各校要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提供学习材料,通过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学校要将培训计划落到实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进行指导咨询与技术的检查反馈;建立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多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教学科研、比赛课,表现优秀者加以物质精神激励,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4-5]。
(三)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刚性”度
坚持制度优先,加大制度的“刚性”度,制定中长期计划。国家政策起着引领作用,因此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上,可提倡制度优先,国家制定相关的刚性政策、法规,使各地职业生涯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官方主导,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政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经费上的支持,以此确保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遍开展。同时教育系统可出台辅导人员培育、任用制度,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各种政策、法规的制定与颁布需要漫长的过程。有些学校即使想采取某种教育举措,也会受限于国家政策,为此,教育部门可以适当放宽对学校的限制,允许学校推行一些积极的教育举措,减少因政策滞后引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4-09-04.
[2]张玉婷.生涯发展规划――让高中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寻找自我[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11):88-90.
[3]赵宏伟.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9):13-14.
[4]张翠翠.四川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6(21):74-76.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2
随着教育部《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的公布,《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正式出台,不少学校已经开展了生涯教育探索。《浙江省教育厅关于适应高考招生改革变化 统筹安排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理性选择修习课程,确定修习层次及进度。”同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为贯彻选择性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全面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学业、职业指导。”从教育部到教育厅的各类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传递出的信息就是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选择,这就为他们自主地规划创造了条件。基于我校生涯教育诸多要素的分析,本文就我校生涯教育的定位、实施途径、生涯课程体系、生涯导师、生涯资源建设等问题进行探索和初步总结。
一、我校生涯教育的背景与定位
高中生涯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在了解自我现状和未来职业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学业规划、专业(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制定相应发展方案,整合周边资源,完善自身素质,提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应对升学和就业,达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般职业选择指导,而是帮助学生把教育目标和生涯目标联系起来,并且在真实生活中体验生涯发展。它是深化课改和新高考形势下进行的养成教育、理想教育、励志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成功教育等的综合性教育工程。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又是浙江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附中人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尚德明理,开放包容”的“附中精神”,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动力。我校立足发展实际,密切结合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开展生涯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多元化课程,凝炼生涯特色,满足学生生涯发展需求,探寻学生生涯发展路径,寻找生涯导师专业成长通道,探索适应新课程和高考招生改革的生涯教育模式。
二、生涯教育的理念与思路
我校的生涯教育理念是: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推动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我校的生涯教育是“三层四线”的体系,三个层次是学业规划、专业(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分别由生涯导师、生涯课程、生涯渗透和生涯体验四个层面落实。在学业规划中着重提升善于学习的能力,侧重于学习动力的激发和有效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和职业规划中着重提升学会选择和学会生存的学习力,侧重于自主选择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人生规划中促进学会做人的学习力,侧重于人生和事业规划的发展。
我校的生涯目标是“高品质、有活力”的附中人,这是学生自主生涯规划的核心,包含了学生自我选择的生涯规划中兴趣、学业、专业三个焦点问题。高中生涯规划的主题是学生三年的学业规划,包括课程选择、兴趣发展、社会适应三个焦点问题。把学生生涯教育比作一辆行驶的快速列车,以“车”为基本形象,寄寓“前进、动力”之意,学生自己驾驶生涯列车,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自主地把握方向,驶向生涯梦想,成就人生理想,形成了学校生涯教育的整体蓝图。(见图1)
三、三层四线式生涯教育的实施
(一)学业规划
高中学生学业规划是指高中学生依据自身的认知特点、兴趣及学业前景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修习计划,确保高中阶段不断提升学习质量的过程。2012年,我校全面推行深化课程改革时,我们开始进行学业规划辅导,学生参加霍兰德职业测试。对不同类别的职业所要求的学业生涯进行社会分析,提供学生科学选择选修课的参考。随后学校引进了北森公司的高中生生涯测试系统,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学科兴趣等方面进行测试,为学生的学业规划作好准备。同时,选考“七选三”排列组合起来就有了35种不同的选择,而且在高一结束前后必须选定,学生从选课到选考,再到选专业、选学校,我们从兴趣导向出发,把兴趣与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职业规划和事业追求匹配。
我们把学生对三年后毕业去向的关心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和行动上的指南,力求针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规划高中生活和学习时间。立足于高中生所面对的现实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寻求成为一名优秀人才的现实途径。
1.实施目标
(1)促进学生清晰认识自我,定位自己的学科兴趣、个好、专业与职业倾向。
(2)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涯)规划和生活方面的全面指导,学生能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科层次和相应课程,完成高中三年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学习统筹安排。
(3)主动认知专业、职业、行业、就业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前景。促进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有效衔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4)完善新高考形势下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职责,指导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2.阶段内容
(1)高一,高中入学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完成性格、兴趣测量;制定高中学业计划;参与校内外活动与竞赛;探索职业与学业;探索大学院校及其专业;社团活动;寒暑假学业计划;高考选考科目的选定。
(2)高二,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搜集升学及考试相关信息;参与校内外活动与竞赛;社团生活;进一步探索职业与专业;寒暑假学业计划;了解、探索大学院校及其专业;视需要参加各项考试;学业计划的反馈与调整。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3
国外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课程实践已有多年经验积累及大量的相关研究。生涯教育课程在某些国家及地方的高中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美国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有固定课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则将生涯教育课程列为学校的核心课程:日本学校不但有关于生涯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有相关选修科目。
我国政府也在多年前就开始关注生涯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1990年2月。国家教委《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中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开设职业指导课的研究,组织力量编写教材,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两年内在本地区试行开设职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志愿辅导和职业指导。”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正式在普通中学引进职业指导,要求初中、高中开设职业指导课。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课程培养目标的表述明确将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等。
但是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课程纲要指导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涯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相对滞后,除台湾、香港等地对生涯教育课程有相关论述及系统化实践外,大陆地区至今还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很多学校将生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相整合,教育形式多样、灵活随机,但是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部分条件成熟的学校相继进行了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随着学生实际需求的凸显、学校育人理念的提升、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视,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课程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二、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问题
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课程趋势,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学校生涯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开展。但是现阶段国内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还主要是校本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规模、组织形式、评价手段、师资组成等方面还需要更多论证。
校本课程的可贵之处就是立足于学校学生需要,凸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特色。因此,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研究我国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课程模式,提升学校生涯教育的内在价值,促动生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开展。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极大地影响着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所谓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即关注学生的发展任务和实际需求,这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组成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由于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有限,目前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计校本化不足
我国尚没有统一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纲要,故而在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初期,教师们经常因为需要借鉴经验而步入三个典型误区。
1 对大学职业指导课程的照猫画虎
即仿照国内大学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导致过度看重知识教学和就业导向,不符合高中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2 对国外及港台地区课程的亦步亦趋
即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纲要和活动设计如获至宝,导致课程教学“水土不服”,案例适用度有限,价值观引导存在争议。
3 对兄弟学校课程的全部拿来
即对同类高中学校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机械模仿,导致课程缺乏校本化,教学重点及案例选择与学生需求相去甚远。
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课程教学,需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定群体,需要立足中国大陆地区的人文环境,需要符合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
(二)以学科逻辑为主
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教师们沿用学科知识逻辑教学,在生涯教育课程中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落实;另外,生涯课程在高中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专业师资,教师们在教学同时也在消化学习,缺乏对课程本身的综合驾驭能力。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感觉名词过多、知识偏难、理论难以联系实际,
1 专业知识是否一定要专业学习
生涯教育具有专业性,开展生涯课程的初衷也包括要将与生涯规划相关的核心知识和概念集中传授给学生。但是教授这些专业的知识和概念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并非为教而教,无形中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
2 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对比学科逻辑与学生逻辑的教学,生涯教育课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高中目标“smart”》教学中,由于知识点本身带来的认知负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了目标的修订上,但通过实际调查学生需求,我们发现学生在生涯目标方面,缺乏的是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以及行动的有效跟进。这固然与目标修订有关,但是激发学生的行动力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之时,在高中应试教育的强势环境之中,学校能够开设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实属不易,每节课都难能可贵,寄托着教育者们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与希望。但是如果沿用学科逻辑,将生涯课上成又一门“语文课”、“数学课”,那恰恰违背了生涯教育者们的初衷。
(三)师资的局限性
国内现有的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师资如下。
1 校本教师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4
关键词:文化;基地;成长;平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31-02
怀仁中学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正迈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探内涵发展之路,圆怀仁臻美之梦”,既是怀仁发展的呼唤,也是社会对怀仁的期待,更是怀仁教育的理性自觉。怀仁中学的内涵发展,需要激情和汗水,也需要理性和智慧,更需要良心和责任。只有自觉走优质、特色、高位发展之路,才能圆怀仁臻美之梦,使怀仁真正地成为产生美好故事的地方、净化师生心灵的地方、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一、践行怀仁臻美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学校践行“怀仁臻美”的核心文化,通过建设美丽校园、打造美妙课堂、规划美好人生,致力臻美教育,优化怀仁办学特色,把学校建成师生生活的花园、学习的乐园和精神的家园。
1.学校生态文化的建构――建设美丽校园。通过建设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将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布局,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生态文化。
2.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打造美妙课堂。学校通过“三动”课堂、教学案一体化、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等多元文化课程,通过课程的形式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积极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形态,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
3.学校行为文化的建构――规划美好人生。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学生生涯规划,统领德育工作开展;通过修订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二、着手课程基地建设,促进学生生涯规划
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学生有行动的方向,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有能够做得更好的信心,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通过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1.依托教育平台,开展生涯规划。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认识自我在此时会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依托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系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测试,认识自我: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学科兴趣。
认识专业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征来研究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发展方向等。生涯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最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科选择是高中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决策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高考专业的领域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在影响学生选科的众多因素中,最看重的是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学习成绩。高考志愿就是关于我们对将来就读学校和专业的志向和愿望,志愿选择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拐点。志愿选择过程一共有五个步骤:影响因素分析、专业筛选、专业适合度分析、挑选学校、录取成功率评估。
2.拓展中心功能,完善保障机制。学校已经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设置了生涯规划区、生活体验区、心理咨询区、能力达标区、健康教育区、网络测评区和技术指导区。我们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开发该中心的功能区域,建设“微型职业体验馆”,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对职业有更直观的认识;建成“产业发展陈列室”,让学生在产业的发展史中对职业、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启发他们在创新、创业上有所思考;开设“高校展示区”,让学生了解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特色,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开发“教师发展指导中心”,提供教师培训的场所,建设教师发展所需的相关资源……学校还在校园内错落有致地布置开放式产业、行业、职业的相关模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涯教育。
3.科学规划流程,建立测评系统。学校着手开发“江苏省怀仁中学学生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编印《江苏省怀仁中学学生生涯规划手册》,建设“江苏省怀仁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开展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在高中三年中,每个年级学生所面临的生涯发展问题是有所侧重的。高一学生主要面临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如何确立高中三年学习目标的问题,生涯规划主要帮助新生规划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明晰各阶段的目标;进入高二前,学生主要面临选科问题,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发展规划;高三学生主要面临填报高校、专业的抉择问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来选择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同时需要关注高考后学生心理调适和就业指导问题。
4.发展生涯基地,开阔学生视野。学校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有利资源,发展更多的生涯规划实践基地。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走访一个大学、体验一个职业、采访一个职场人”的“三个一”活动。学校与红豆集团、晶石集团、大德重工等高新企业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研究企业的岗位设置、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学校与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联系,让学生走进高等学府,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特色,体验大学生活和学习,感受高校的研究氛围和方向。学校与苏州中学园区校等生涯规划教育颇有成效的中学联系,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教育资源,为我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范本。学校聘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涯发展中心主任和全球职业规划师、苏州中学学生多元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担任我校生涯规划教育导师,定期为我校师生进行培训,为我校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技术指导和答疑解惑。
5.配备德育导师,推进全员德育。学校通过双向互动选择,落实“每个教师都是导师,每个学生都有导师”。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进一步推进学生生涯规划,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力辅导、发展指导”,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导师。德育导师关注学生个性成长与发展需求,与学生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书,帮助学生根据计划调整行动,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生活。
学生导师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全面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因素,优化学生生涯规划方案。“家校驿站”的建立,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三、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提炼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和课堂建设,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1.从严从实做好各项教学常规。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切实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注重过程管理,细化、内化教学常规。加强教师教学常规管理,不仅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围绕“三动”课堂和教学案一体化主题,积极组织各种课型的评比和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展示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根据学段特点实施有效教学。高三注重用目标引领教学行为,切实加强学习氛围营造,让学生从“努力”转变为“尽力”,重点突出语数英学科,选科尽可能匹配。重视高三“提优”和“补短”的非建制班级教学、行政干部班级蹲点制度和“牵手”学科导师制组织和落实。
高二要把握住文理分科的契机积极引导学生在重点科目上钻研和提高,重视文科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和检测,重视必修科目的教学,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教学关注初高中衔接的指导,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坚持“重教材,抓基础,低起点,严要求,多台阶,常反复,迈小步,不停步”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夯实基础。
3.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校本教研,努力实施校际教研。实施教法学法研讨、教学反思交流、学业评价研讨、课外辅导交流等活动。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以学科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教科研沙龙和研讨活动,不断开阔教师视野,以此来锻炼队伍,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依托校内外力量,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行动紧跟为抓手,促使年轻教师转变观念,落实好自我发展规划,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氛围。
四、提高安全服务意识,确保校园平安有序
1.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做好学生安全教育,注意用电、用水、防盗等方面的安全。在房屋、器材、用电、消防等方面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学校周界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CK报警系统正常工作。加强食堂、超市日常管理,确保师生饮食饮水安全。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积极创建节水型学校。
2.财物管理严格规范。严格执行物价、财政、教育等主管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公示,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严格控制代办费的支出,减轻学生负担。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会计法,经得起物价、审计、财政等专业部门的审查。常备物资实行定点定价采购制度,增加物品采购的透明度。大宗物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基建维修项目规范审计结算。进一步完善购物、保管、维护、使用等财产保管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分明,账账相符,账物相符,手续规范,票据齐全。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一、教学思路
立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实基础可以发现:第一,高中阶段具有特殊性;第二,心理教学课程具有独特性。基于以上两点,高中心理健康教学应采用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深入分析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高中生一方面摆脱了中小学时期较强的依赖性和较差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又不具有与社会人一样成熟的心智。尽管高中生的智力水平和逻辑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们仍然具有行为能力不足、自我认识不够全面、遇事易冲动等不成熟之处。通过分析高中生心智特点可以发现,高中生处在一个“不破不立”的特殊时期――他们通过批判看待和评价前一阶段的自己实现自我认知,从而建立全新的人格。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无疑会为高中生带来心理(如性心理的产生)和生理(如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上的迷惑和烦闷。因此,教学思路应以高中生心理特点为立足点,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问题和弊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高中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心理教育工作者应从总体和具体、当下和长远四重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总体目标即面对某一类具有类似问题的对象所制定的宏观导向性目标,具体目标则更具有针对性,指希望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当下目标具有时效性和突击性,如“月考考前压力疏导”辅导;长远目标则以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旨归,较前者的立竿见影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使教学工作的展开更具有导向性和规划性,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应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年龄阶段、理解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要点有三:其一,应不脱离心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保证活动内容设置的专业性。其二,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保证活动的可操作性。其三,应不忘设置评价反馈机制,注重实际成效。
二、教学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
将互动教学体验引入到高中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来,对开展高效教学和快乐教学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助益。互动式教学主要包含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考前压力、时间分配、青春期叛逆、情感问题及事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对症下药,探寻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正确解决办法。在生生互动阶段,教师应在保证课堂秩序良好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围绕特定话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暴露问题,利用交流解决问题。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坚持尊重原则,进而营造有序而真诚、和谐而开放的沟通交流环境,让学生在聆听与倾诉中排解压力,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二)“私人订制”化教学
立足于高中生所存在问题的共性,教师还应从具体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通过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进而实现对班级学生心理状态的实时掌握。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和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相关讲座,通过讲座普及知识;学校还应在讲座中增设举手提问等交流环节,专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再次,学校可安排心理咨询师并设置坐班教师,随时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治疗;可以在图书馆、茶室等场所按周或按月组织心理咨询活动,同时对心理社团类组织提供大力支持。最后,应充分发挥师长和朋友的安抚作用,对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撑,自觉自发地提供非功利性帮助,进而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家校一体化教学
通过分析生态理论可以得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二者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实现“家校一体化”才能更好地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家长应切实履行监护义务,切实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另一方面,学校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重视,并与家长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单独约见家长、开设家长课堂等形式与家长加强联系,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实掌握。此外,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进步,学校应充分利用微信等社交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通力配合,最终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最佳的成效。
三、教学评价
(一)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
保证教师教学素养的专业性是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其一,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意识,在书本中汲取知识;应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获知外部信息。其二,教师应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学辅导能力,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真正成为可供学生信赖和依靠的对象。
(二)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在健康教育课程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并在适当时机予以鼓励和支持,最终使学生在实现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收获自信。此外,教师应注重表达的方式方法吗,在合理化的尺度之下对学生表现予以反馈。
总而言之,高中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形成独立人格和健康心理,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喜亮.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6
关键词:台湾地区 大学多元入学制度 实施现状 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99-03
台湾大学招生策进会于1999年6月通过“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决定自2002学年度起全面实施。此新方案的目标是大学招生采用“考招分离”“多元入学”方式。对大学而言是用适当的方法找适合的学生,对高中学生而言,是进适合的学校,做适性的发展。台湾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至今已跨越12个年头,其优劣逐渐明晰,其实施效果与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分析与探讨。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
1 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的现状
1.1 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的优点分析
1.1.1 入学渠道多元化,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台湾地区过去的联考只能用智育成绩判断学生的能力,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以来,加入了推荐甄选申请入学,不但是一种重视多元智能的政策,更在多管齐下的方式中,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多元入学渠道的影响下,不管是文科、理科、或是术科表现优异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进入大学。多元入学渠道不但破除了一试定终身的禁锢,还大大提升升学的机会。学生也不再只是联考机器的被分配者,反而呈现了自主选择的特色,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1.1.2 符合大学的选才自主性需求
为适应大学的选材自主性的需求,多元入学方式应运而生。在联考时期,学生的去处都是由联考成绩决定的,各个大学都只能被动地、照单接收学生。后来,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出现了,各个大学可以自主决定招收何种学生,各大院系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需求制定招收标准,以选拔合适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样的,学生自己也可以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院系。在台湾,对于学校来说,他们可以根据多元入学原则选择自己需要的学生;同样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可以在入学后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的多元入学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他充分考虑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满足了他们双向选择的意愿,这种机制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
1.1.3 “考试分发”的升学渠道在公平性上较受肯定
台湾学者郭英慈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评估之研究―― 厉害关系人的观点》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在与“申请入学”和“推荐甄选”相比较而言,“考试分发”的升学渠道较为公平。申请入学与推荐甄选因为都涉及个人主观的评分因素,再加上并未公开评分过程或标准,使学生认为不够客观与公正。再者,有些申请入学的标准极为苛刻,如学业成绩要10%以内、需要参加过各类比赛、得奖证明、服务证明等,如此多的“条件”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的限制,尤其对社会经济背景不佳的学生来说,因为家庭环境的不许可,无法提供“辉煌”的成就证明,一来断了升学之路,二来也可能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因此,有些人会认为推荐甄选和申请入学失去了公平性。考试分发因其方式不必经过面试、书面审查等程序,只需经过笔试一关,再加上是匿名阅卷的关系,因此,不会涉及评分者对考生的个人主观看法而产生评分偏颇的现象。此外,考试的题目有固定答案,所以会来的比较公平公正,也能让考生较为信服,即使考不好,学生也会认为是自己的因素,而不是因为外力而导致失败。[1]
1.1.4 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既存已久的社会价值观
在多元化的入学制度下,学生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兴趣的空间,分数不再成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也不再是学生进入大学所必需经过的唯一道路,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关注自己的爱好,发展学科以外的能力,达到适才适所的目的。而这种多元的入学条件也使家长们看到了希望,他们不再一味地盯着孩子的学业不放,关注培养孩子的其它智能,这种观念的转变,对缓解升学压力,改变既有的“一试定终身”的社会价值观起到了很有力的促进作用。
1.2 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2.1 无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台湾一直是个学历取向的社会,学历代表的是一种身份地位与社会流动的表征,因此也形成高升学压力的教育环境。虽然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希望能让教学正常化,试图减轻学生的压力,但是执行之后却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推行之后,学生除了课业,还要参与课外活动,时间的安排相当紧凑,且还必须注意每一次的表现,真的是身心俱疲。过去的联考是一次定胜负,即使高中三年的成绩不理想,只要联考的当下会出好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还是有机会。但是比起联考,大学多元入学的升学方式,带来的是长期抗战的体力赛,每次的表现都可能影响未来的升学,“多元”压力与负担不言而喻。
1.2.2 难以缩短城乡的教育差距
就目前的教育资源配置而言,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丰富于偏远地区,即使推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也很难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方案的逐步推行只能引起众人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虽然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升学机会而制定的,并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入学机制对于社会经济背景低的学生来说更加的不利。他们的家庭经济水平有限,无法接受其他才艺的学习,无法与同龄人竞争,致使升学机会反而降低。
1.2.3 投入相关费用高,有些家庭负担不起
因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渠道的多元化,学生会尽可能地多方尝试选择几种渠道以防万一。但累积下来的报名费、交通费会造成家庭的负担。再者,人们一向“输人不输阵”的个性驱使下,为了使小孩子在各方面都有杰出表现,家长便会花大价钱让小孩补习,学习才艺,出国游学等,也是造成家庭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对于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来说,因为不像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可以轻易地支付补习费、报名费,所以可能因为付不起报名费而损失入学的机会。台湾地区大学联考与多元入学制度的优缺点比较可见表1所示。
2 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现状的评析
2.1 大学多元入学制度本身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2002学年度首次举办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对于大学而言,学校可以依据院校发展特色,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渠道,进入大学院校就读。然而,新制度的实行,相对的也带来不小的冲击与影响。以下将从方案的考试形态、甄选入学、考试分发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考试形态上来看,以往“一试定终生”的考试形态在多元入学方案中有了重大的改变。在多元入学方案实施后,由于考试的目的不同、课程规划的改变而对考试的内容与难度产生影响,使得高中生必须面对“学科能力测验”与“指定科目考试”的考验,部分学生如果成绩未达到一般检定标准,甚至还要参加学科能力测验的补考。如果再加上甄选入学部分院校自办的考试,对于学生而言,考试的次数增加了。这对高中生来说,恐怕是更大的挑战与负担,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准备;对学校与教师而言,如何选取教材、安排课程,也将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其次,在甄选入学制中,甄选入学的比例增加,使得学生无法忽视这一招生渠道。从表面上看来,比例增加就是机会的增加,实质上却可能是抉择难度的提高。然而,按照学生与家长过去的习惯,只要符合资格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项考试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得花费高额的报名费用,准备许多报名与应试的相关资料,还得参加一连串的院校第二阶段甄审。学生若考上志愿所填的院校还好,要是不幸全部落榜,不仅在心理上需要做一番调试,也可能会影响日后指定科目考试的准备。此外,申请入学渠道在简章编制、报名作业、学生报名资格审查等方面均由各大学院校办理,所有信息并未整理,不像推荐甄选有一个统筹运作模式与院校不重复录取的设计,因此高中学校与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招生信息。而在招生对象没有限制的前提下,重复录取的问题也常使大学院校在试务的努力上空忙一场,造成考生的排挤现象。甄选入学制,是多元入学方案的重要部分,所占比重可能到达四成左右,因此就招生策略,辅导学生升学与选择志愿等方面的工作而言,都是需要更为关注,甚至在教育行政上也不能轻视。就学生而言,更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专长与所具备的条件,而后从“推荐甄选”与“申请入学”的大学院校中选择一、二所适合自己的院校报名应试,在增加机会与减轻负担中取得适当的平衡。[2]
最后,从考试分发入学制来看,考试分发入学制与旧制联招最大的不同在于旧制学生只需依类组准备考试科目,但新制度的甲、乙案则需提早规划,依照自身的兴趣与专长选定擅长的科目,参加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3]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高中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弹性的选课组合,而非传统类组的选择。学校依学生实际选择的状况成立不同的班级或在班级教学中允许学生弹性选修。然而学生选课需求的改变对于学生与学校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就学生方面,必须进行生涯规划,逐步缩小其选择院校的范围,因此随时可能产生改选的需要,这对学生的生涯发展与学习适应,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学校方面,为了学生的受教育权与生涯发展,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思考如何提供学生更多的选课组合以及最完整的生涯辅导,因此学校行政运作上显然得克服一些困难,依据实际需要调整科目、时数,并面对教师需求调整的问题。
综合上述,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是如今台湾地区高中生进入大学的主要途径。在以往单一的升学方式下,学生为了进入大学就读,只有参加大学联招一条途径。如今,多元入学渠道的开放与设立,学生对于升学的方式有了自主的决定权,但也必须面对多元入学方案的选择与决定。
2.2 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对高中教育的影响
从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内容来看,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而高中也必须调整过去的教学与辅导工作才能真正协助学生适性的发展。
第一,重视生涯辅导。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提供了学生更多升学渠道的选择,因此学生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清楚自己的需求并及早思考人生的方向,才能做出适宜的抉择。因此,面对大学多元入学伴随而来的冲击,生涯辅导工作的扎根与落实显得刻不容缓。[4]为了扩展学生对个人生涯规划的视野,学校也应顺应趋势,安排学生自我探索了解生涯发展的课程。
第二,学校评量多元化。为兼顾不同才能学生的发展机会,学校开始重新看待学生的多重潜能,因此,评量制度也一改过去单一的“纸上作业”,还融入“实作评量”“档案评量”等方式,客观确切的评量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配合大学推广升学信息。由于大学的院系相当多,为了让学生对各院系的特色与内容有所了解,有些高中会配合大学的人力资源及校友的力量,提供升学的信息并分享个人经验,帮助学生对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有更清楚的认识。
第四,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推波助澜之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反而是主动的学习者。不管是“申请入学”“推荐甄试”“考试分发”,考试内容都趋于生活化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因此,学生不能再死读书,除了要多吸收课外知识,也要多方参与课外活动,让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能成为学习的教材。[5]
3 结语
总而言之,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优贬互见。相关的配套措施与技术层面缺漏之处还有待改进,如:考试时间的安排、渠道的分类、考试难易度、宣传与配套措施等等,可以说未来的路困难重重,也考验着台湾地区教育相关机关的处理智慧。目前,台湾地区社会各方对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争议已不如刚确立时那样强烈,争论的焦点也由是否恢复联考转向如何改进和实施多元入学方案,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地区的民众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并接受这项改革,一种新的升学考试观和人才评价观正在台湾地区逐步确立。
参考文献
[1] 郭英慈.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评估之研究―― 厉害关系人的观点[D].国立台北师范学院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2005,163-165.
[2] 任拓书.关注甄选入学[J].选才,2001:85.
[3] 蔡义诚.高中老师眼中的考试分发入学新制[J].选才,2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