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1

1不安全行为控制方法

目前关于控制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模式有很多种,例如美国杜邦公司的STOP安全观察法、行为安全BBS方法等,本文借鉴了以上方法的管理模式,同时结合某化工集团实际开展不安全行为控制的经验,探讨化工行业不安全行为管理方法[5-6],目的是通过对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进行持续观察和纠正,循序渐进地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培养安全习惯,从而改变员工的行为,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规范。

2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构建

本文结合某化工集团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该模型采取观察—分析—改进—总结的循环模式,即通过观察发现不安全行为并建立不安全行为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作业环境、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完善企业安全文化,从多方面逐步完善,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图1为某化工集团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7-8],该管理模型针对不安全行为控制主要包括设计与策划、观察与沟通和分析与改善几个步骤。

2.1设计与策划

该化工集团安全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不安全行为控制,同时安全委员会成立不安全行为管理实施小组,专门负责不安全行为管理活动,并对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该小组首先对全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讲解不安全行为观察法,将各级相关管理人员均纳入到不安全行为观察计划中,承担安全监督主体责任,及时发现、消除工作中的隐患;同时,该小组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收集统计生产作业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通过整理、研究,确定企业重点不安全行为类别,并建立不安全行为数据库,作为企业安全管理宣传培训的大纲和行为观察的重点对象。不安全行为管理实施小组组织架构见图2。

2.2观察与沟通

公司不安全行为管理实施小组根据企业的重点不安全行为类别,编制不安全行为记录(记录项目包括:不安全行为描述、员工的纠正措施、潜在危险后果、防护装备佩戴情况、作业程序执行情况、预防措施共计6个方面),对作业人员进行每班不少于1小时的行为观察、纠正,并通过交流沟通,说服对方并取得安全上的共识,引导并启发作业人员明确不安全行为存在的潜在危害,从而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该小组及时完成观察报告,对观察、纠正的不安全行为及交流沟通的实际效果做如实记录并存档,作为跟踪复查的依据。

2.3分析与改善

公司不安全行为管理实施小组将现场观察的数据录入不安全行为数据库中,并对不安全行为数据进行整理。首先统计不安全行为在各阶段的总体数量,判断不安全行为总体管控效果;其次统计各类不安全行为所占的比例以及变化趋势,确定需要重点管控的不安全行为;再次分析各类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并对各类不安全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降低不安全行为的数量,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继而形成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不安全行为成因分析见图3[9-11]。

3实例应用与分析

3.1观察数据来源

将本文所构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型用于某化工集团某分厂,对8个工种的作业人员产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统计,以一个月为一个观察周期,观察时间为6个月,各工种观察人数统计结果见表1,不安全行为数量汇总记录见表2。其中,不安全行为类型划分为7类,包括:化学品存放(占用消防通道、化学品标签缺少等)、危险作业(未办理作业许可证、安全措施不当等)、叉车作业(行驶超速、钥匙保管不当等)、安全设备和防护用品(未佩戴防护用品、安全监测设备不足等)、工作纪律(工作场所携带食物、工作期间从事与工作无关事项等)、生产操作和维修过程(设备巡检不及时、故障没有按时上报等)、车间废物处理(废物标签缺少、地沟保持不干净等)。

3.2不安全行为变化趋势

在该化工厂实施不安全行为控制方法的6个月期间内,对不安全行为进行观察、纠正和数据记录汇总,同时采取措施持续改善不安全行为。首先,分析该化工厂不安全行为总量变化趋势,见图4。由图4可见,该化工厂在实施不安全行为控制方法后,不安全行为的总量有明显下降趋势。其次,分析该化工厂各种类型不安全行为数量变化趋势,见图5。由图5可见,该化工厂在实施不安全行为控制方法后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数量基本都呈现下降趋势,但其中危险作业过程的不安全行为数量下降不明显。

4结论与建议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2

Abstract: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teams and groups is the basis and foundation of th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 Man's unsafe acts are the immediate causes of security incidents. From cultivating man's safety consciousness, behavior and habits, guiding and restraining people by the education and institution to avoid unsafe behaviors and realize the safety production of teams and groups.

关键词: 班组;不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管理

Key words: teams and groups;unsafe act;specification;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04-02

0 引言

在施工企业中班组是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小单位,是施工的前沿,施工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是由班组的每一个成员具体实施完成的。班组也是企业的基层组织,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等最终都要在班组里落实,企业生产管理中一系列安全措施、控制措施要依靠班组员工具体实施。正因为如此,班组是各种事故的主要发源地,班组成员是企业各种事故的主要发生群体。从事故统计资料分析,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从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析,人的因素占总数的80%以上,所以班组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是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纪律等,也就是说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和员工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安全以人为本,人以安全为本。在全面推进班组安全标准化进程中,我认为,我们通过教育、制度、道德、修养、监督等途径,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培养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安全习惯、安全行为,有效的改善班组员工的心智模式,可以达到引导、约束和控制人的行为,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1 安全教育培训

建筑施工属于安全事故易发的高危行业,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呈现出独特的一面。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导致作业环境受到局限,在有限有场地和空间集中大量的人力、物资、机具进行交叉作业,容易产生因多种工程、多种作业相互影响而导致伤亡事故。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决定人和物的流动性大,施工人员必须不断适应一直变化的人员、机械、环境系统,并且要对自己的作业行为作出决定,从而增加了施工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采取不安全行为等导致事故的风险。施工周期长,露天作业导致作业条件比较艰苦,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高处作业多,增加了安全生产的危险性。所以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很有必要。

由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大量引入外包工人,据有关资料统计,施工现场的一线操作人员中70%是农民工,而受过专业培训取得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的人员不到总人数的7%,在伤亡事故死亡人员中有90%也都是农民工,这就印证了农民工急需解决生存需要而不顾其他的心理状态。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提示的,第一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不可能去追求第二层次,即追求安全保护及以上的需求。在还处于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奔波的情况下,安全思想对于农民工而言只是个概念问题。在安全保护上,农民工是被动的,他们的安全意识十分薄弱。农民工普通文化素质不是很高,这也是造成他们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农民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唤起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教授他们必备的安全防护知识。

施工项目安全教育培训包括知识、技能、意识三个阶段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使施工人员了解、掌握项目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安全技能培训使施工人员逐渐掌握安全施工技能,获得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减少操作中的失误现象;安全意识教育在于激励施工人员自觉坚持实行安全施工技能。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安全教育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对策,对预防事故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为了让安全教育培训取得一定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安全教育投入必要的资源,建立和发展安全教育的阵地;安全教育坚持经常化;教育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力求生动形象,避免空洞说教;安全教育结合施工现场环境、施工内容和施工特点进行;结合事故的预测预防进行教育;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制度,加强教育管理;安全教育研究人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等等。

2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针对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所制定的一整套规章程序、准则和标准的总称。班组制度涉及班组运行的各个方面。它明确规定了班组成员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在各种生产情况下、在各类运行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以及不这样做将产生的后果。对工作状态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从性质上看班组规章制度可分为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两类。班组管理制度是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客观规律的要求,对班组各项管理工作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所作的一系列规定;班组责任制度是班组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制度安排,以岗位责任制为重要内容,明确规定班组管理者和班组成员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等。良好的规章制度,可以使员工行为合规,防止管理的任意性;良好的规章制度可以使员工能预测到自己行为和努力的结果,激励员工为了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 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指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敬重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勤于本职工作。职业道德与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员工职业道德高尚,就会自觉遵守、维护自己所遵循的安全职责,保证安全生产;相反,如果职工职业道德低下,素质不高,就会无视法规,违章作业,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每个职业劳动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只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和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分清哪些行为是符合职业道德的,哪些是违背职业道德的,并付诸实践,才有可能有正确理智的职业道德行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职业道德修养也就是一种内省,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但能帮员工对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工作的意义,还能帮员工能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劳动创造的快乐,把做好自己的工作作为人生的乐趣,从中感受到强烈的幸福感。员工内在的主动性、创造性也会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使其潜在品德、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充分展现出来。

4 安全生产监督

监督控制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不及时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就会助长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置之不理、放任自流,从某种广义上说也是一种“激励”。因此,要在班组进行生产“五同时”的过程中,把安全生产捆在一起加强检查考核。坚持经常性和定期进行检查,做好交接班检查、班中检查、特殊检查等岗位经常性检查,做到日常、月度、季度安全检查和专业性安全检查相结合;加强对对各种性格气质的人的管理;重点检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技能的执行情况,并发动和依靠班组成员进行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同时注意员工情绪在工作中的反映,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状态,及时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违规的不良习惯。

5 结束语

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我们加强了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了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班组安全管理能得到有效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2]林小鹏,向海清.以人为本 加强班组安全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3]唐永安.抓好班组安全生产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9(01).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源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037-02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很重要的管理工作。目前,随着我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安全事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可忽视的是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还是接二连三的出现,还有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就说明目前现场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人员安全意识的薄弱、管理力度不大、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缺乏可操作性、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是造成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为此要想搞好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特别重要的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领导干部安全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安全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安全生产法规定施工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其中对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安全责任进行了高度概括,并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责任人应当依法负有的六项基本职责,这就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好坏,领导的安全生产意识及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很多施工企业,基本上能做到重视安全,但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形式上,真正到了要增加安全投入、增加安全经费时,他们就能省则省,能少投入就少投入,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到出了事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安全的重要。还存在一些现象,就是有些单位,企业在安全方面不投入或少投入或安全意识不是太强,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也没有什么问题,为此他们就认为安全不投入或少投入也不会出现事故,能蒙混过关就这样敷衍过去。这样对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起不到推动作用,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具体就是安全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造成管理上的缺陷。因此安全法从法律角度上规定了企业领导的行为职责,以迫使他们自觉的提高安全意识。领导的安全意识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前提。

2 编制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规章制度是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硬性规定。编制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首先要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当然也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管理经验和好的管理制度,但不可以机械照搬。现实中有的项目部的管理制度完全照搬别人的,甚至其中有些名称、称谓都未更改,更别谈是否实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反正检查时我有管理制度,至于适不适用,那就是水平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了。这样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要它何用。

其次,编制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就必须照此实行,应该组织学习、进行分工、明确责任,现实中我们有很多好的制度、好的措施,如安全例会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班前安全讲话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真正贯彻落实的少,流于形式的多。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必须要主管领导重识,并亲自推动才能受到成效。举个简单的例子:安全例会制度,领导不组织、不召开,安全员能坚持贯彻吗?有些项目部可能主管领导就不知道一个月开几次安全例会,应组织几次安全大检查,或知道但未照此实行。领导不重视,就别谈其他管理人员了,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而制度就形同虚设了。

因此,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施工特点,编制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贯彻实施是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

3 辨识和控制危险源,加强作业人员的班前教育

全面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重大危险源的卡控。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怎样做到有效的控制,说到底就是人和物的控制。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如: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挂安全带、电焊作业人员不戴防护面具等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起重设备钢丝绳断丝现象,电线电缆破损,机械传动部位未进行防护等等。危险源辨识就是要针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有工序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缺陷,把他们一一找出来,并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把那些容易发生的,造成后果严重的列为重大危险源,并制定一系列的卡控措施,尽可能的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同时,根据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作业人员应该对施工环境存在的危险有知情权。那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应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告诉他们在什么地方,哪些工序存在危险,管理人员平时检查应重点控制那里,那些应着重检查,作业人员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每次的班前安全讲话让所有作业人员对当天施工的危险情况心中有数,努力按照安全规定进行作业,万一事故发生知道怎样应急和避免伤害,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因此,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效卡控,并加强对作业人员的班前安全教育是重要的事前控制措施。

4 加强对所有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作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的安全状况。大量的安全事故教训告诉我们,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差,作业人员素质低及缺乏自我防护能力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许多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缺乏安全操作技能,因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应该是一堂必修课。

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在实际运用中要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灵活选择,但应注意的是,安全教育一定要注重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流于形式。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其中不乏主要管理人员,虽然也按要求进行了培训,但他们事实上并不清楚安全管理程序。安全管理知识的匮乏,就容易造成项目管理人员重视安全只停留在表面上,也就无法真正促进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要着重于提高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

因此,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及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并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减少人为失误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事故预防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5 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严把材料质量关,加强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

大量安全事故的统计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安全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或尽可能降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所以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严把材料进场质量关,加强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是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的必要保障。

首先,要严把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等质量关。在选用材料、机具及其他施工设备时,除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同时必须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坚决杜绝片面追求价格低廉、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质量的现象。例如在脚手架施工中,作业人员能按操作规范施工,各项管理措施也能落实,但脚手架自身质量存在缺陷,达不到承载负荷的要求而造成坍塌事故,其他如机具安全标准不符合要求等也容易造成事故,所以应从源头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其次,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对每个事故进行分析,总会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在施工中,这三个状态或不稳定因素普通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故隐患。隐患存在但不一定就会出现事故,只有当这三个因素同时作用于同一个体、事物时才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加强安全管理,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应尽可能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科学地、积极地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仅能提高工效、节约能源,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物的不安全状态。

最后,各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目前很多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安全管理人员较少,且管理素质也上下不等。因此仅依靠安全管理部门这一单一的部门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工程技术、物资设备及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使安全管理体系运转顺畅,这样才可能避免产生各种事故隐患,也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6 编制行之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这样。虽然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安全事故的发生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也存在着偶然性、特殊性及不可预见性。因此我们还要在平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保护人员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做好事故的事后控制工作主要就是要编制行之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怎样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首先,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应注重于可操作性,要综合考虑本项目的具体情况,现有的资源能否满足所编制预案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切合实际。

再就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主要应做好应急救援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准备工作,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外部有力的支援。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 如何 控制 煤矿 生产中 不安全行为

控制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简单,但又是无法难以完全实现的问题,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不少与煤矿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出台的一些相关措施,对控制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取得了显著效果,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离彻底根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很好控制,将是酿成事故甚至是大事故的重要因素,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煤矿作为高危行业,其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灾害因素较多,生产条件艰苦恶劣。其管理、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等都是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因素。

以下就如何控制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谈谈我个人的浅陋之见:

煤矿主要负责人(实际投资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和煤矿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及国家标准,用心去领会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相冲突时必须首先保证安全,做到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能生产。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岗位责任,防微杜渐发现事故隐患要立即处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要积极主动地预防事故发生,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实现人管、法治、技防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个人长处和积极性,实现安全生产人人抓的局面。按照“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按照国家安监总局(58号)令切实认真履行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的“双七”条的规定,以强化责任、立足防范、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治理隐患、保证安全为中心。要树立“一切为安全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在生产中把坚持“安全为天,安全至上”,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个职工日常工作当中去,落实到煤矿井井上、井下的全方位、全过程,贯穿于整个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生产。

一个煤矿企业要得到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从业人员队伍,队伍从何而来?除了招聘等其他渠道外,进行有效的人员技术技能培训是主要的。只有良好的培训才能培养出一个作风素质过硬的安全安全生产管理团队,培养提高职工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在培训中重点要把握好培训的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使培训人员学习到在实际操作中的实用技术知识,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较高水平,使之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应急处理能力,使职工把安全生产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要,使培训成为一种自我需要,不是强制强迫而是“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良好氛围,实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转变。在培训中切忌形式上的培训、应付培训、拿证培训,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不要仅仅认为培训是一种应付,否则培训就失去了培训的真正意义,这样的培训是害人害己的,在现有的一些企业中部分人持假证、通过特殊关系办证或持证与实际岗位能力不相符,出现不懂装懂,所以进行培训一定要培训出明白人,学到真东西,使之真正能够服务于企业、造福于社会,真正杜绝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之“三违”,三违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即人为因素,据国内外大量数据表明,由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占总数的80%以上,美国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大量研究认为煤矿存在着88:10:2的规律,即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引起,10起是由人和物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只有2起是人难以预防的即所谓“天灾”。所以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如何“防治三违、杜绝三违”也就是达到减少安全事故和最终杜绝安全事故,控制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的关键。“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企业的领导者、现场的管理人员如何避免违章指挥,就需要他们必须熟练相关业务和工作流程,不要外行去管内行,不要不懂装懂,不要重生产轻安全。违章作业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时有发生,违章作业是“三违”事故中最主要原因,违章行为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安全意识差,安全素质低。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不按规章制度班办,非常随意,没有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不该做的敢做,不能动的敢动。要杜绝这方面行为,只有加强职工安全教育,提高其自身对安全的认识,自觉做到不去违章作业,也不允许别人违章作业,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是获得安全生产的必须保证,只有纪律严明的队伍才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前题,才是企业获得效益的保障,也是控制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根本。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5

1社会诊断(阶段1)

社会诊断指通过估测目标人群的生活质量,评估他们的需求和健康问题。食品安全行为干预包括对餐饮业食物中毒发生特点的分析,对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预防食物中毒的需求调查。

目前上海市食品行业中,餐饮业发生的食物中毒比例最高(问题)。2000―2004年占同期食物中毒起数的86.5%,占人数的88.9%。因此,预防食物中毒的重点应为餐饮行业。绝大多数的餐饮单位和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性有相当的认识(需求)。调查表明,有95.8%的从业人员认为预防食物中毒“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定不能发生”;98.3%的从业人员认为“本单位非常或比较重视预防食物中毒工作”。

2流行病学诊断(阶段2)

流行病学诊断是运用流行病学资料和方法,客观地确定影响目标人群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并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食品安全行为干预是通过对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确定影响餐饮业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方面。

绝大部分餐饮业食物中毒是由于从业人员的不安全操作行为所致。2000―2004年,在上海市发生餐饮业食物中毒中,因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食物中毒占同期餐饮业中毒起数的79.0%,占人数的79.5%;在各类病原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中,因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中毒比例最高(84.8%),而所有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和相当部分的化学性及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都与从业人员的行为有关。因此,餐饮业预防食物中毒的重点应在于造就从业人员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

3行为和环境诊断(阶段3)

行为和环境诊断的任务在于确认阶段2中选定的健康问题的相关行为和环境问题。在食品安全行为干预方面,是确认餐饮从业人员与食物中毒的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以使以下阶段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

作为一个行为干预项目,将干预的焦点集中于某几种“关键行为”很有必要,改变这些行为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比[4]。在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方面,这些行为必须是与食物中毒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优先解决问题)。但食品安全“关键行为”的选择较其他干预项目更为复杂。选择食品安全关键行为较为困难主要原因:①食物中毒是一大类不同病因的疾病,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天然毒素和其他化学性危害等。不同的危害因素所采取的“关键行为”是不同的;②食品加工是一种包括许多具体行为的复杂过程,针对许多危害因素所应采取的关键行为通常不止一项,如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至少应包括烧熟煮透、控制时间和温度、防止生熟交叉污染等。

食物中毒爆发的流行病学和原因调查资料、某种食品中含有危害因素的毒理学或流行病学证据、本地区食品污染物监测的结果、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的运用都可以用于筛选食品安全“关键行为”,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且每种方法适合的情形不同。2000―2004年上海市食物中毒统计资料显示,所有与从业人员行为有关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中,生熟交叉污染(41.3%)、加工人员带菌污染(17.5%)及食品未烧熟煮透(10.5%)所占比例最高,这些高危不安全行为在干预中应首先予以考虑。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从业人员的年龄、户籍、文化程度、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食品加工硬条件符合率与食品安全行为有显著关系。随着年龄、文化程度、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硬件符合率的上升,食品安全行为扣分值呈下降趋势。上述这些行为中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食品加工硬件符合率等因素,以及企业自身食品卫生管理体系,都应通过干预加以影响。

4教育和组织诊断(阶段4)

教育诊断的任务是分析并确定健康相关行为和环境的影响因素,在格林模式中将这些因素分为以下3类。

4.1倾向因素

倾向因素是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它通常先于行为,是产生行为的动机或愿望,或是诱发产生某行为的因素[5],其中包括知识、理念、价值、态度、信心、现有技能等。

4.2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是指允许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须的技术和资源,包括干预项目、服务、行为和环境改变的必须资源,有时也包括行为改变所需的新技能[5]。在食品安全方面可以是食品操作工具的可得到性,如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加工场所和工具、足够的清洗消毒设施等,也可以是食品安全立法上的规定,如规定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必须参加食品安全培训等。

4.3强化因素

强化因素是紧随行为之后,为行为长期坚持或提供持续奖赏的激励因素[5]。例如企业可以对保持良好食品安全行为的职工进行奖励,而政府则给予食品卫生状况良好的企业较好的食品卫生等级,并对通过食品卫生考试的从业人员给予证书等。

5管理和政策诊断(阶段5)

管理和政策诊断指评估组织与管理能力及在干预执行中的资源、政策等,通过社区开发、协调、完善组织与政策,以使干预顺利进行。

5.1健康教育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从业人员对于食品安全测试题的总体回答正确率仅为67.4%。目前,对食品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的依据主要为卫生部《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该办法提出了对食品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的要求。虽然要求已提出,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及规范化的培训机制,使目前食品从业人员培训既无明确的培训要求,也无统一的考核标准。

对从业人员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工作中所存在困难的调查显示,认为“学到的知识是理论上的,与实际情况很难结合”占首位(25.3%)。现行开展的培训大部分讲解预防食物中毒的原则,没有针对餐饮行业的特点和从业人员的操作进行分析,而大部分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难以很好理解枯燥的原理和法规,目前的考核方式也仅是象征性地以开卷方式进行。

上述原因都造成了现行食品安全培训的效果不佳。培训对象也只是为了获取工作所需的健康证(健康证和培训证为二证合一)而被动地接受,并没有真正地从中受益。因此,现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机制亟待健全和完善。

5.2物质环境

调查表明,上海市餐饮业中5类(共13项)与预防食物中毒关系密切的硬件设施总体符合率仅为54.8%;2000―2004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中,直接与硬件设施不符合要求有关的占有一定比例(包括因硬件不符要求影响到操作),硬件设施不符已是影响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

5.3自身管理

调查表明,餐饮业中建立健全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员能较好履行其管理职责的仅占55.6%。从单位类别分析,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无食品卫生管理员或履职状况不佳的单位主要为中小型餐饮单位。造成上述情况可能的原因,一是部分单位领导对自身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员缺乏认识,二是单位管理层(包括部门负责人和食品卫生管理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管理技能通常处于较低水平,以至无法开展对本企业的自身食品卫生管理。

6实施(阶段6)

根据上述各阶段的诊断和评估结果,从以下3个层面实施对餐饮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食品安全行为的干预措施。

6.1政策层面

制订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的法规、餐饮业卫生规范、餐饮业管理体系规范,对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食品加工硬件、企业自身管理要求和食品加工过程要求以政策形式进行规定。

6.2执行层面

在强化健康教育方面,制订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大纲、编写培训教材、建立培训考试点、规范培训机制。在创造支持性环境方面,按照餐饮业卫生规范的要求,对餐饮单位实施发证和换证;实施餐饮业管理体系规范,使企业树立正确的预防食物中毒的态度,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自身管理体系。

6.3技术层面

在培训教材的编写中,充分考虑上海市餐饮从业人员的现状,使从业人员更易于接受,并对企业开展管理和自身培训的指导,促使从业人员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能够较好地转变为行为。根据上海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和调查显示的餐饮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分环节实施干预。

7过程评价、影响评价和结局评价(阶段7-9)

评价是评定干预策略和措施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方法,可考虑从3方面开展。①过程评价是指评价干预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规定实施。②影响评价是评价干预措施所导致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以及行为、环境因素的变化,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水平、餐饮从业人员规范食品安全行为形成率等。③结局评价是确定项目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如餐饮业供应的食品、使用的餐具的合格率,地区餐饮业食物中毒发生率及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占有率等。

运用格林模式制订餐饮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食品安全行为干预策略的过程见图1。

8参考文献

[1]TerriJenkins-McLean.Engagingfoodserviceworkersinbehavioral-changepartnerships[J].JournalofEnvironmentalHealth.2004,5:15-19.

[2]DeborahA.Clayton.Foodhandlers’beliefsandself-reportedpractic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HealthResearch.2002,12:25-39.

[3]EhiriJE.EvaluationofafoodhygienetrainingcourseinScotland[J].FoodControl.1997,8(3):134-147.

[4]WorldHealthOrganization.Foodbornedisease:afocusofhealtheducation[M].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0.

[5]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07-02-06)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施工管理;安全管理

一、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现状

工程施工的安全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施工现场,可以说,施工项目是事故发生的发源地。 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是否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是否符合项目管理的特点、是否满足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认真分析,从而,达到改进或更新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目的。

二、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 分析事故的原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非正常行为,施工机械、物料、生产对象等生产要素都有释放和引发事故的可能性。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百分之十左右的是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不可抗拒的和原因不明的在百分之五以下,由此可见,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我们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的依据。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第一是思想上简单化,依赖性,选择性。经验主义,简单的推断和马虎的工作态度。第二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操作水平,熟练程度不一致,操作水平低,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的人就会较多的出现不安全行为。第三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如超体能,超负荷上岗,饮酒,内心压抑,精神过度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信息处理故,反应迟钝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安全的行为。第四是由于外界环境刺激出现行为偏差。第五是非理智行为的原因,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投机、逆反、赌气等心理支配,在生产中表现为违章作业,冒险蛮干,违纪现象等;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那么,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和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三、安全施工的管理措施

认真落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是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落实安全管理决策和目标。针对上述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制定安全措施:

第一是建立各级安全领导机构。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项目经理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安全员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在各自范围内要求安全生产;制定并采取预测各个施工阶段、施工环节存在的危险源,制定危险源控制方式;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检查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班前安全生产交底工作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来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做到有效可控。

第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是进行人的行为的控制的重要办法和手段,项目部要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素质的高低安排相应的岗位。并让操作者在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后能了解、掌握生产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接受安全技能训练后能逐渐掌握安全生产技能,获得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减少操作中的失误现象,并能自觉的坚持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在接受安全教育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劳动岗位。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技术制定安全教育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是坚持安全检查。安全检查是发现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重要途径,是消除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防止事故伤害,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各级安全组织必须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各方位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 发现不安全因素必须果断的消除,不留一丝隐患。安全检查应采用多种形式,如专业检查、突击检查、定期检查和节假日前后检查等。安全检查的重点是劳动条件、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安全卫生设施以及人的工作状态等等。通过查思想、查管理、查制度、查现场、查隐患、查危险源、查事故处理、使安全管理自始自终贯穿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

第四是制定科学的操作规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有利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生产的不安全的行为中,由于不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坚持自己的操作习惯等原因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必须根据操作的具体对象制定操作标准,对操作者反复训练,达到安全生产目的。在施工开始时,要把施工方案设计思想、内容与要求向操作者充分交底、反复交底,这也是安全教育的过程,同时也确定了安全技能教育的时间和目标。

第五是建立安全信息化管理和视频监控系统。在信息化系统内建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化平台,将项目安全目标计划、安全专职人员管理、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安全培训、重大隐患排查、重大危险源管理、安全风险预警管理等,通过信息化管理通技术,有效的整合安全管理资源,规范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强化了安全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增强了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实现了对项目安全生产的动态管理,提升公司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特别是安全隐患排查、重大危险源管理,使全体员工提认识到项目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在哪些施工过程中,有效预防风险。另外,通过安全信息化视频系统,对各施工工地采用了视频监控技术,特别在安全要求高的高铁建设以及高风险施工过程中,自动采集、计算机监控技术,对危险源即时监控,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

第六是正确的处理事故。一旦发生事故,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总结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情节处理责任人,要做到“四不放过”。使每个职工引以为诫,对未遂事故也要同已发事故一样对待,要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制定整改措施,整改要落实到人。第六是建立安全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推行安全管理的手段,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不重视安全生产和酿成安全事故的要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使全体职工明确安全管理工作不是表面工作和形式,而是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联的,从而加强在思想上对安全管理的工作的重视。

四、总结:

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向来是建筑施工工作的重点,施工现场也是一个最容易引发事故的地方,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也促使建筑企业增加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投资,以确保施工现场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建筑施工的整体进程和效率,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为整个建筑施工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建筑施工环境。总之,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前提,作为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人员要认真落实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在做好动态和静态的检查安全,在尽可能的保障施工设施不受损坏的同时,努力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环境,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正常的进行,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方东平,《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