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范文1

急诊病历质量一直是急诊科建设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提高急诊病历质量,2010年2月实施病历质量点评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病历质量从内容的完整性、内涵质量、核心制度执行、“三合理”控制和药占比控制及医疗差错纠纷减少等方面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急诊病历质量点评实施背景

急诊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这与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有关。急诊就诊患者疾病谱广,病史不清,发病急,患者和家属情绪不稳定,这些都是急诊过程中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因素。避免医疗纠纷的关键是提高急诊工作质量,保证医疗过程中无过错,而提高急诊工作质量的重点又是急诊病历质量[1]。由于急诊流水患者的诊治,医生基本上是“单兵作战”,不象住院部病房有三级检诊把关。诊疗的对与不对别人和自己都无从知晓。有些看似“轻症”的危重患者可能被忽略,有些不合适的处置可能一直被沿用,这是急诊医疗质量控制容易出现的盲区。加之急诊病历不归档保存,病历质量一直很差,“三合理”不合理,医生看病随意性很强,药占比居高不下,是急诊科建设管理中难点[2,3]。因病历不完善而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在医疗官司中因病历不完善而败诉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所以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在急诊科建设管理中显得非常重要。

急诊病历质量点评实施方法

2010年2月以来,采取病历质量点评(晒病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点评流程是:每天早晨晨会交班时由夜班护士收集夜间所有门诊病历包括输液和临时观察抢救病历,交班时由夜班值班医师首先自我点评病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点评内容包括病历封面及内容的完整性包括就诊时间(具体到时分)、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体检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和合理用药以及交接班记录等;然后由其他医生点评病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由值班主任或科主任做最终的点评。具体点评方法:①病历点评采用正反思维方法进行:即从现有主诉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能否导致现有诊断,再从现有诊断向前推看此疾病的诊断是否和主诉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相符,如果相符则病史体征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是否需要完善其他检查以进一步充实诊断,如果不相符说明误诊或错诊,需要进行重新考虑其他诊断。②病历点评以病理生理为导向:即患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和体征,现在如何抢救治疗等。③病历点评和“三合理”相结合:点评是否存在不合理检查,治疗是否规范等,给出用药的理由和解释。④病历点评和业务学习相结合:a.以急诊常见的容易导致死亡的疾病重点,点评时结合患者同时学习此类疾病的疾病特点、诊断方法、抢救措施以及如何沟通;b.把一些诊断不明的疑难或危重病例进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c.对于一些专科性比较强的病例结合新的诊疗指南进行反复学习。

急诊病历质量点评实施效果

经过1年多的实践,急诊病历质量点评取得了显著效果:①急诊病历的完整性、内涵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从病历封面到就诊时间、主诉、病史、过敏史、体检等非常完整,病历字迹工整、清晰可辨,涂改规范,病历内容及诊疗方案符合规范,化验单黏贴整齐,会诊及病情沟通记录及时规范。②核心制度执行力明显提高,首诊负责制、抢救制度、会诊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均能从病历上完整的反映出来[4]。③急诊医护人员的急诊救治水平明显提高。④“三合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急诊的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问题在实施病历质量点评后得到了根本有效的解决。⑤药占比明显下降,通过病历质量点评急诊科在提高科室经济效益的同时药占比较之前下降10%。⑥医疗差错投医疗诉纠纷发生率明显减少,通过病历质量点评,规范了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增强了值班责任心,提高了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了医患沟通,改善了医患关系,从根本上减少了差错发生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出现[5,6]。

急诊病历质量点评实施体会

医院病历是医院医疗活动的重要原始记录,医院病历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医学发展水平和提升疾病诊治质量的核心。通过一年多的急诊病历质量点评,得出了这样体会:病历质量点评,规范了医护人员的执业行为,让医护人员养成了良好的执业习惯和责任心,让医疗核心制度得以有效的落实,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使得病历内容的完整性和内涵质量得到根本改变,使得“三合理”问题得以解决,药占比明显下降,从根本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了医疗差错的发生,避免了医疗纠纷事故的出现。鉴于急诊病历在急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急诊科的管理者还将把急诊病历质量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病历质量点评还将持续进行,点评的内容还将不断深入,始终会持之以恒地把病历质量作为急诊科建设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以全面提高急诊工作质量,促进急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鹊,刘先华,张长春,等.从急诊病历管理入手,提高急诊工作质量[J],临床急诊杂志,2007,5:311-312.

2 梁伟屏,王勇.5106份门急诊病历缺陷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5.

3 范力,唐仕川,李秀池.医院门、急诊病历管理书写规范化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5):107.

4 李玉明,张瑞军,韩晨光,等.以患者安全为目标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5:24-25.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急诊病案;缺陷;质量控制

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工作中永恒的主题,是医疗安全的保障。病历书写是医院管理质量和医疗水平的直接体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人们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而急诊科面临的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随时会发展变化,因此客观、真实、准确、及时、重点突出的病案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摸索急诊病历书写缺陷与质量控制的关系,获得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的急诊病案500份。

1.2方法

参照卫生部2002年9月1日实施的《门急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我院门、急诊病案书写质量评分标准(拟定评分表),共设10个评分指标:一般项目、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履行告知情况、医师签名 、其他。根据各项目综合评分,满分100分。

2结果

500份急诊病案中,得分≥85分的占23.8%,得分在85~80分之间的占67.4%,得分

3讨论

病案是医护人员医疗活动和患者病情发展经过的客观记录,同时也是伤残评定,医疗保险及医疗事故鉴定的法律依据[1]。本组500份急诊病历中大多存在着不同的书写缺陷,对医疗质量管理不利,分析原因及改进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3.1强化医务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态度

急诊病案书写质量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病案作为医师对患者病史的真实记录,是患者诊断、治疗的依据,同时也是医患纠纷发生时有力的举证证据。一份书写及时、清晰,内容准确完整、具有标准化特征的病案,是占据有利诉讼位置的基础。因此加强急诊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强化法律观念是病案管理的重点。

3.2加强急诊病案质控管理

科内建立奖惩制度,将病历书写与评奖、职称、聘任挂勾,在病案形成过程中实行三级医师管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病案在归档前达到合格标准。

3.3施行病案书写培训

加强对急诊医师的全面培训,尤其是要强化临床三基训练,通过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一个正规执业医师书写病历,应具有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同时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诊疗水平[2],既能保证病历书写的质量,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又能避免医院处于举证不利的被动局面。

3.4优化急诊人员配置

急诊科医师多数是由各个专科轮流派医生出急诊,这些专科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专业知识狭窄,知识结构单一,遇到非本专业的患者往往难以应对,以至于不能全面准确地诊断处理危重患者,反映在病案书写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院各级领导加强急诊科建设投入,改善急诊环境,更新设备,鼓励和培养年轻医师从事急诊专业,为优化急诊专业队伍铺路。

3.5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通行的病案评分标准

将门急诊病案质量做为评价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纳入医院等级评审中,这样才能真正使医务人员重视急诊病案,从而提高急诊病案书写质量。我院领导非常重视急诊病案管理,加强病案终审,严格把关,使急诊病案管理水平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小组制;量化考核;急诊护理管理;实践;体会

一、存在的问题

1.1护士工作缺乏配合: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对医院陌生环境产生恐惧和不安,加之疾病的性质:急、危、重,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也很高,医护人员彼此配合不好,如果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急救技能不过硬,工作程序缺乏严谨,可导致医患纠纷和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

1.2有效信息沟通不到位:急诊科护士与医生共同完成抢救工作,缺一不可,每一个岗位都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但是每个人强调个人主义,忽视团队配合共同协作的精神,为此也有惨痛的教训。病情发展到哪一步,抢救的每一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怎样及时有效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如何正确把握时机,值得我们深思。

1.3急救技术欠缺:随着急救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及患者对急救的要求也很高,无论何种原因,只要患者在医院死亡,家属都不会接受。要求我们护理人员院前、院内急救技能过硬,任何护理人员技术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医疗安全。

1.4工作欠缺: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工作流程混乱,不知道孰重孰轻,往往是忙昏了头,主次不分,难以把握轻重缓急。

二、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全科26名护士,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39岁;主管护师9名,护师8名,护士9名;管理人员1名;其中本科8名,大专17名,中专1名。

2.2制定考核方案并实施

2.2.1制定考核细则与内容:①素质管理:标准分20分。包括: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按规定时间到岗,仪表规范,挂牌上岗,礼貌用语,服务主动热情;凡科室护士违反其中一条者,扣其2分(凡违反者现场签名)。②质量管理:标准分30分。

严格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各项护理指标,包括急救药品、物品、仪器、病房管理、消毒隔离、病历书写、病人满意度等合格率内容。合格率低于规定的1%扣1分,高于1%奖1分,检查1项不合格扣2分。③三基考核:标准分20分。每月科室组织三基考试(理论、操作)凡未达标者或不参加者扣5分,成绩超过95分者奖2分,低于85分者扣2分。④规范化管理:标准分20分。按照规范化管理措施,工作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重点,实行小组制量化管理,即主管以上者由大家推选产生科室质控组长,每人负责具体的质控任务。凡检查1项未完成扣小组长2分,小组长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⑤绩效管理:标准分10分。按照医院年初下达的各项任务,逐步下发到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收支双向管理,实行量化管理措施和二级分配方案,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及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体制。

2.2.2考核方式:护士分组前动员:分管领导、科委会成员先组织召开会议,再召开科室全体护士会议,统一意见,将科室25名护士分为5个护理小组,按照护士性格、能力强弱搭配进行分组,统一排班时间,职责明确,将各项考核指标(奖惩、投诉等)同小组成员挂钩,进行小组制工作。成立护理小组制:科主任、科护士长负责总质控。分别制定急诊科护理工作流程和实施方案,不定期进行督导。小组组长具备5年以上急救工作经历、经验丰富且身体健康和具有奉献精神者,由全科护士投票推选产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评价考核:按照医院管理细则和科室制定的工作流程,科主任、科护士长考核护理组各位成员,包括成员工作态度,严肃认真,急救理论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护理工作流程是否熟练,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

三、讨论

3.1小组制量化考核的理念:小组制量化考核是一种护理管理达到更高标准、更快捷、更人性化的研究,是现代急诊护理管理的趋势。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考核后的成绩在每周一护士晨会上公布,小黑板上显示,并在当月绩效中兑现,使这一管理方法得以交流和发扬,使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实行正负强化激励法改变了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管与不管都一样的局面。

3.2小组制量化考核改变传统观:小组制量化考核加强了护士们的工作责任心和危机感,正负强化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护士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密切了护患关系,科室中量化管理与绩效二次分配方案的实施,使护理人员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转变观念,传统吃大锅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唯有端正学习态度和服务态度,真正意义上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小组制量化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小组制量化考核增强护士们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护士应急处置需要全面的知识,急救技术娴熟,并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护士配合的协调与高效性,直接关系到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

3.4小组制量化的趋势:小组制量化考核将是一种趋势,通过树立节能降耗,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充分发挥护理人力资源,提高科室经济效益,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多劳多得的机制。

四、评价方法

实行护士长护理骨干监督抽查考核制度,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将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

五、小结

通过实行小组制量化考核,在实际抢救工作中,增强了医护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提高了医护成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和综合急救能力,体现出团结协作精神,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为提高抢救的质量赢得了宝贵时间,减少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沈丽,沈琴华.专科医院门诊预检[J].护士进修杂志,20091(24):2

[2]梁艳彩,侯海燕.护理人员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6);73

[3]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9-92

[4]石敏.护士在心肺复苏操作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35-37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范文4

1制度和管理方面欠缺

各种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教育缺乏时效性和系统性,同时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无章可循,风险意识较差;或者医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粗心大意,操作过程中发现异常报告不及时,甚至简化操作程序,三查七对虽然内容背得熟练,但却不能有效实施等。

2抢救设备及药品没有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绿色通道应畅通无阻,众多抢救设备及药品在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急救仪器故障、药品缺乏没有及时补充等,都是导致护理风险的导火线。

3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业务能力不足

个别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漠,服务态度欠佳、责任心不强,进而导致护理纠纷,引发护理风险。护理人员急救知识不全面、急救仪器使用程序不熟等也是造成危险的因素之一,如分诊错误而延误了患者就诊,病情评估不够而使脑外伤患者发生脑疝,对迟发性出血缺乏预见性的观察,心肺复苏技术差、不能熟练操作洗胃机、呼吸机等。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措施

1完善并严格落实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过程是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发生的良好基础,要继续完善标准的急性规范,包括急诊服务制度、重患者转科交接班制度、“绿色通道”服务流程、护理风险警示报告制度、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监控制度等,并随着工作结构、要求、内容、环境的改变,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

2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护理目标管理

将安全护理纳入急诊护理目标管理中来,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首先保证急救护理人员安排充足,弹性排班,避免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注意新老护士搭配,遇有大批需急救的患者,要及时逐级汇报。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行各项规章制度,意识到自己在急诊医疗活动中承担的高风险义务和责任。

3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专科技能方面,要对新入科护士实行3个月的培训期,考核合格后上岗;每年派骨干护士参加院外培训,定期对院内护理开展急救操作技能、急诊病情的抢救程序、急诊抢救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进行急救模拟训练,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个人评选及奖金挂钩。职业素养上,要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诊疗方案及治疗费用等,为患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护理服务。

4加强急救物品管理

保证急救药品、急救仪器定点放置,齐全完好,每天当班人员要负责清点仪器,并作好登记,一旦发现仪器有任何缺损或故障,立即报告。各班护士必须提前15分钟到岗,检查所有的急救仪器和药品,保证急救物品、药品、器械的完好率达100%。

5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预防与风险处置两方面内容,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要定期进行常态化风险事件分析,明确急诊科常见的各类风险事件,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防患于未然;要制定相应风险处置措施、各种应急预防等,遇特大伤亡事故,要迅速启动医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范文5

一、工作目标

紧密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二、工作内容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

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逐步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推进同级医院部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加强简易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建立主管护士负责的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开展整体化护理,合理调配护士人力,根据科室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护理服务的质量、数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相结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2.加强“三基三严”培训

以医务人员能力素质建设为出发点,夯实医疗基本功,加强医疗法规、传染病、合理用药等基本理论的培训,继续开展教学查房、急救技能、体格检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严肃学习考核纪律,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规范医疗行为,使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3.健全“医疗纠纷投诉制度”

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接待流程”,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建立医疗质量三级质控小组工作制度,加强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和医疗安全隐患的主动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主任目标责任制度,对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方案进行细化、优化,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加强药品安全使用管理

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完善药事管理领导组织,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处方点评力度,建立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开展抗生素药物培训,严格掌握适应症。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有明确的临床药师岗位职责和相应的临床药师工作与管理制度,明确其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和任务并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毒、麻药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建立不良药品反应及时上报制度。

4、推进临床路径的管理工作

开展急诊常见病病种的临床路径,逐步使医疗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5.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医院感染信息报告制度,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

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结合医疗卫生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爱民、便民、利民的自觉性,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自觉为群众健康服务。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

制定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签订医德医风责任书,完善服务承诺制度,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认真做好医德考评落实工作,加大对医疗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建立领导问责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

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不良事件,充分发挥查处的警示作用。按照全市部署,开展收受医药回扣专项治理活动,完善制度建设,堵塞漏洞,注意杜绝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净化医疗环境。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使患者满意度逐步提升。

2.继续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不定期召开社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了解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存在的问题、不满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促进社会对急诊科评价的好转。

三、活动步骤和安排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范文6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的院外抢救也成为医院工作向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延伸,因此急救医学、灾难医学成为了如今急诊医学中发展越来越成熟和日益重要的学科。医院急诊不仅承担院内住院患者、转运如急诊等病人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同时也承担起院外抢救的社会重任[4]。目前医院急诊的院外抢救,随着抢救设备的更新、抢救技术的完善和急诊医务人员对抢救技术的熟练掌握,急诊的院外抢救时效性和抢救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急诊网络的完善为院外抢救的成功率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从接到抢救讯息到派出急救车到现场,在事发现场进行安全评估、患者病情评估与分拣到开展紧急抢救与治疗,从现场救治到病员转运到从院内,院外抢救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工作模式。其中离不开信息时代急救网络带来的讯息传递,更离不开急诊医务人员日趋成熟的抢救水准,同时也离不开越来越密切的医护合作程度。

2急诊护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护理工作也产生着巨大的进步。急诊的护理工作更加能够适应临床急诊医学工作,在急诊预检、急诊评估和抢救、配合医生治疗和护理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急诊科室所遇到的患者及病种没有专科性,护理工作也自然会面临各种不同类型的患者和病种,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因此急诊护理工作也随之成为了集急救、护理与医生的全科护士。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如预检分诊、分拣病人,以及面对急症患者能够及时准确的启动应急预案、做出较为准确的护理评估工作等[5]。这些工作是否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完成且准确将患者分拣,对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与抢救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急诊护理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3.1急诊预检系统的发展趋势

急诊预检系统是应用一定的预检、分拣标准,对病人进行快速、有序、及时地分类、分流的流程与方案。一般地,当急诊患者来就诊之前都会需要经过一定的预检分诊,也就是将患者进行快速分类并指导就诊的过程。这样的工作能够保证患者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不致耽误病情以及浪费医疗资源。在急诊预检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急诊护理评估工作。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护理评估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主要是在评估工具方面,首先是院内急诊护理评估方法主要是ISS、NISS和APA-CHEII等评分方法。院外护理评估方面主要是CRAMS和其与创伤评分程序相结合的评分方法。那么院内与院外护理评估的结合,即院外采用CRAMS与创伤评分程序结合,进行院前急救的护理评估方法,转运到院内,就需采用ISS或NISS评分法进行评估。在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过程中,即患者病情转入较为稳定时期,采用APACHEII评分法检查患者病情发展与预后判断[4]。通过一系列的急诊预检与评估工作,确保了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救治。

3.2急诊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了护理团队的管理、临床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以及优化与增加服务项目来提升社会效益等几个方面。急诊护理工作特点主要是病种或病情复杂、危急,并发症较多。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评估能力、抢救水平以及病情观察与监测能力。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和护理团队素质的提高对于护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5]。因此加强人员的培训、分层管理、资格认证和定期考核都是较常采用的管理方法。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面,在科内、院内等层面定期对急诊护理质量进行考核,以及关注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和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量等的满意程度等几个方面,来了解并发现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进一步发扬的经验,再通过经验总结、调整与完善各项工作并形成计划,接下来再实施,再发现问题、再改进。在一系列循序往返的改进过程中将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最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让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具有更高满意度[6]。其次,在扩充服务范围和提升急诊的社会效益方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急诊所遇到的患者及病种都相对复杂和不固定,护理工作中也需要按照个性化的护理方法,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特定有效的护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