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反思; 历史学习
设计思路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一课。在设计本课时,我想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的“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掌握本课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进而了解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情况,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做到走进历史、感同身受;并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归纳各自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师生互动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部分
请学生观看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说说图中有哪些服饰?哪些是传统服饰?哪些是新式服装?然后教师指出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悄然变化。那么,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此来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部分
一、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操作――:速阅读,提炼要点,勾画结构,关注课前提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十分钟时间,分成四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然后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板书。
二、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操作――设计研讨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两个探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
1、在了解了服饰的变迁的基础之上,分析每个阶段服饰的特征?
2、以近现代婚姻观念、社会习俗、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变迁为例,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去思考: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问题研究:
1、在了解了服饰的变迁的基础之上,分析每个阶段服饰的特征?
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展示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思考几个问题,如:
(1)西装传入中国以及流行开来的时间(2)西装的传入有没有取代传统服饰长袍马褂?一般是哪些地方、哪些人穿西服的多些?(3)西服为何在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代表根据图片向大家介绍列宁装、绿军装、“干部装”等服饰的颜色、款式、面料等,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1)为什么流行苏式服装,即列宁装?(2)“”时期为什么流行式样和颜色单调的服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多彩呈现的特点呢?同时还要引导注意攀比、高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让学生补充今天有些衣服的款式仍然透着复古的味道。
最后师生通过列表格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总是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三、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操作――补充材料,设计问题,学生探讨,进行评价;总结;认识;看法等。
小调查:以下年轻人对哪些节日的敏感度比较高?
情人节 圣诞节 春节 元宵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在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你如何对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改进后教学案例反思
这次的改进可谓是大刀阔斧,心痛难忍。原教案中被舍弃的部分也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积极整合创新而成的,虽然万分不舍,但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是放弃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这节课,我运用了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进行备课,是一次新尝试。但如何放开手脚,如何让学生自主去学、思、辩,我们老师一是观念上一时难以突破,二是不仅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只能摸索前进。
但我知道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生动有趣方面做得还不够等等。今后,我将立足课堂,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力求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物理;教学;案例;设计;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73-01
一、课程设计背景
这是一节概念课,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引入概念时都用了学生身边的例子,比如上下课,在操场跑步等说明了身边的事处处体现着物理现象,接着通过运用较多的对比来增强学习的细致性,比如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和位移,矢量和标量,通过对比,更能认识清楚每个概念与其它概念的细微差别。既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我在处理这一节内容时,除了根据教材要求,运用学生上课下课时间导入外,还让学生从教室门口走到后窗户进行演示路程和位移的差别。但我认为采用教材的导入还不够,若能把整个的行走过程都对应上各组概念将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更对应。
二、教学过程
上课时,我按照设计好的顺序,首先请两个同学从教室门口走到后窗户处,其中一个同学蒙眼走,遇到障碍停下,喊1、2、3继续走,同时让每组一个同学给他按秒表计时,并且记录时间。两个自告奋勇的出来表演,还有同学自动出来充当障碍物。整个课堂在轻松中进行,我发现学生的热情开始被激发起来,但还没有达到对概念的推进。然后请各位同学绘制该同学的行走路线,组内评比,推出大家认为好的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同学们把刚才的记录活动绘制在数轴上,请每小组推出代表作上来展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展示。继续推进,能不能把课本的三组概念在整个的活动中贯穿,小组一起讨论出最好的联系方法,全部的同学都认真的像讲故事一样的把这些枯燥的物理量附近刚才的活动中去,然后推选出本组的选手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程内容上。
三、反思与评价
我对这一堂课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就是一个同学蒙眼的小活动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即学习物理的概念、定律、模型、理论及实验技能等,认识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实验,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感受自然的和谐与奇妙,领悟其中的意义,养成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必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为教学问题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从本次公开课的导入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1、身边的课程资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源泉
学生最熟悉的现象莫过于身边的物理,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感兴趣,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接近学生的经验,这样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才有亲切感,才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小小的蒙眼比赛活动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性和感受性就是很好的例证。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抓住如下几个要素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课程资源
由于学生的起点、能力等不同,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设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活动找到一条最佳的入题“路径”。
(2)问题情境应与“焦点问题”相配合
焦点问题就是所研究的事物或对象的主要问题。确定了焦点问题就等于确定了探究活 动的主攻方向,便于把注意力集中于被研究的问题上。因为问题情境是为“焦点问题”服务的,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与“焦点问题”相脱节,应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
(3)问题情境应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也要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能让教师更好地通过引导学生围绕焦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活动中体会,在体会中感知,让学生蒙眼结束顺便就可以说一下,蒙眼走的困难联想到盲人生活的不易,所以应该更要学会关爱残疾人,他们的确比我们不容易。我们每次说情感态度的培养,而这个不应该是刻意的说教,体会后更能明白,感受远比说教来的更猛烈。
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范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鹿和狼的故事》。
二 心中的困惑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这就成了笔者和同事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但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成为我们的困惑。
三 笔者的探究
进行新课程改革已有几个年头了,有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也做了不断的尝试。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放得开、想得活、说得实,在自主思索中感悟事物的内涵,在交流合作中表达心中所得。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又可在具体的合作中体验传承文明的气息。这是一种设想,这种氛围的形成,还需要科学的引导,严密的组织和不断的探索。笔者于2011年10月份参加了教育局召开的“毕业班工作会”,局长的一句“教育就要改革,不要害怕失败”让笔者思绪万千。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历程,没有几节课让笔者真正感觉到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总是担心学生学不好,害怕成绩考不好,害怕失败,一直不敢放手。现在,校长又要求教师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本学期课改要迈出一大步,重担压在了我们身上。
四 成功的示范课
学校要笔者准备一节示范课,为此笔者精心准备了一节优质课《用心灵去倾听》。借此,想尝试一下所追求的教学意境——“放得开、想得活、说得真,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气氛活跃,就连学困生都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整个课堂,学生顺着笔者的教学思路,用同事的话说配合简直是“没的说”。课后评课大家都认为是一节优质的示范课教学。笔者也比较满意,但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又说不出来。
五 笔者想要的课堂
第二天,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时,笔者就想做到真正的“放得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尝试着找回那点说不清的缺失。
教案改了几次。笔者对这堂课仍没有多少把握。伴随着上课铃声,笔者提起精神走进了课堂。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读书,看来课前准备得还挺充分,心中一阵暗喜。笔者走到讲台前,将昨天的示范课听课老师的评价讲给同学们听,又有意夸张地点了几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的名,说某某老师夸她聪明,某某老师说他爱思考,看到他们骄傲的神情,就采用激将法问:“今天谁能表现得更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道:“我”“我能”。
开始上课了,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鹿”字和一个“狼”字,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认识这两个动物吗?说说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问题一提出,教室里不安静了,孩子们急着表现,抢着说出自己心中的“狼”和“鹿”。大家都认为狼是凶狠的,鹿是善良的。接着笔者让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看看鹿和狼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通过合作学习,很快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
接着又提问:“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面对现在严峻的问题,过多的鹿成了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怎么办?大家有何高见?”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着,有的观点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这势头让笔者感觉有些不妙。果然,在让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好多学生不肯“罢手”。这必然会打乱笔者的教学安排,浪费课堂时间。为了贯彻“放得开、想得活、说得真”的宗旨,不得不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高见。××说:“我们人类可以植树造林,给鹿治病。”他刚说完,吴××没来得及举手就站起来说:“不行,肯定不行,鹿太多,植被还没长上来,又被鹿吃了,再说咋给鹿治病呀?”“是呀,不行的。”同学们又开始议论了。笔者微笑着点点头,给他鼓励。此刻,孩子们也不再那么拘束。朱××同学不甘示弱,站起来说:“我们可以把凯巴伯森林中的动物迁到另一座森林中,再植树造林!”话音刚落,陈××同学站起来说:“怎么迁,那么多动物,森林里不仅有鹿,还有小鸟吧!”××同学有条不紊地说:“不现实,先不说怎么迁,即使迁到另一座森林,超过了森林的承载量,也会有同样的结果。”教室里又一阵哄乱。看到这情景,笔者心中焦急万分,再不刹车就没救了,但又不好破坏他们的兴趣。就在这时,卢××同学举手了(他是一个连自己名字都写不正确的学生,上课总是傻傻地望着别人),“卢××同学”,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卢××。“放,放狼。”教室里一阵哄笑,笔者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也跟着鼓起了掌。笔者知道,他们的哄笑是无意识的,根本没有经过思考答案如何,而是因为是卢××回答的。也许是掌声触动了他们,“是呀,老师可以放狼。”吴××喊了一句。同学们有的点头,有的陷入了思考,又议论开了。教室里又一次炸开了锅,同学们争着抢着谈开了:“放狼可以使生物之间保持平衡状态。”“放狼的话,狼不是又要去吃鹿了吗?我们的目标是要保护鹿的呀!”“不能这样说,狼虽然吃了鹿,但吃的大多是病鹿。”“是呀,健康的鹿跑得快,狼难追上,吃掉病鹿,减少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鹿少了,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了。”“狼要吃鹿,鹿就要赶紧或拼命跑,身体就会健壮。”……一个孩子的回答,一个最至诚的答案,竟然帮笔者将学生拉回了课堂。笔者高兴,因为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热情;笔者快乐,笔者看到了自己的课堂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笔者兴奋,这就是自己想要的课堂。整个教学在孩子们的探讨中完成了,学生总结概括了本堂课的教学。
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范文4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运动模块田径必修单元投的基础知识、技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用力技术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铅球成绩的远近;间接影响学生对成功感的体验和对田径这门相对枯燥一些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影响投掷学时间的相互衔接和教学质量。同时,本课的教学可以融运动技能、运动体能、身体健康和合作、参与为一体,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运动爱好与专长的要求";符合新课程设置的理念。
2.教学目标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为:让全班同学了解铅球最后用力的基本技术和关键点,形成正确的最后用力意识。
本课的技能性目标为:让85%以上的同学基本掌握铅球的最后用力的技术,减少错误和多余的最后用力动作。并能在其后的学习中和今后的体育活动中自觉的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和练习方法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
本课的情感目标为:发展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兴趣和主动性、探究性;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团队和竞争意识。
3.本课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学习爆发式的最后用力技术;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4.教法、学法设计
本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学法定教法。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小组为教学单位,充分发挥小组中团结、协作以及团队间的竞争、对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在铅球最后用力的学习中,采用分组不轮换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和技术重点,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练习。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提问、思考、分析、对比、总结、示范等,让学生基本掌握最后用力技术,减少多余和错误动作,完成教学任务。
在身体练习教学中,采用集体分组游戏的方式,把体能练习融入团队间的竞争和对抗中,让学生既能提高体能,又能体会到合作、参与的乐趣。寓教寓乐的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过程
5.1 导入 部分 (15分钟)
1、 各组长带领组员(共六人)自由活动10分钟。
2、 10到15分钟完成教学常规和准备活动,重点是上下肢关节和腰的活动。
3、 提出教学任务、目标,并通过小黑板的形式明确(文字、挂图)。
设计思想:
六个人为一组的分组符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和发挥组合的最佳效果并便于管理和组织教学。同时,也能够充分突出体育骨干带头的作用。
把准备活动时间放给学生自己热身,不但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练习的有效时间。学生的自由活动监督由各组组长完成。对于不能自主完成准备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女生,由教师统一安排热身。此间,教师要提供学生足够的热身器械(如足球、篮球、跳绳等)。
5.2 主要内容 (25分钟)
1、 教师边做示范,边用"顺口溜"的方式说出铅球最后用力技术要点,并把写有口诀的黑板和技术挂图摆放在固定位置。最后提出激励、引导练习的问题和竞争动员,以及安全要求。
2、 以组为单位进行实心球的练习,练习方式和练习密度由小组自定。(15分钟)
3、 教师巡回指导、示范、答疑、帮助各组解决问题并强调重点、关键点,同时要用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信心。
4、 每组选出技术和成绩最好的一名同学进行示范练习,组与组间相互评价和竞争。(5分钟)
5、 身体练习游戏,抱球接力。成绩落后者做俯卧撑。(5分钟)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 是师生互动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任务的明确是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目标和界限。
以上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课堂中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作用;用各组推选优秀同学的方法突出榜样带头作用。并把榜样的成功感扩大到组。而对于落后的同学同样把落后分散到组,能够有效的激励组之间的斗志,有利与学习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组之间的自评和互评能够强化技术要点,形成同学间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学习风气。有利于整体达到教学目标 。
身体游戏练习以接力形式出现,能够变枯燥为热闹,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达到锻炼体能的目的。
5.3 放松总结(5分钟)
1、 以组为单位进行放松。
2、 教学小结
3、 收器械。
设计思想
在学生放松中,进行教学小结。
7.心率预计和练习密度
心率最高140-150/分 估计第35-38分钟出现
练习密度45-55%
8.场地设计和器材
用1/3个田径场
器材:
实心球 10-12
标志物 4个
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范文5
课堂探究行为的评价是教师在事先制定量化标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课堂中的各种探究行为有效性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它能够用来判断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检验学生在探究课堂中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本堂课中具体的探究任务,分析和规划学生在该堂课上需要达到的主要能力目标,针对具体探究的任务制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有一定区分度的评价标准,从而评价学生在达成任务或学习目标过程中的行为设计与实际行为的表现。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苏科版教材8年级上册《熔化和凝固》为例,通过课前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具体的学生探究行为评价量表,期望在有限的课堂中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达成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能力所提出的目标。
以下是笔者的具体操作流程及思考。
一、基于标准知识点呈现的先期评价(诊断性评价)
1.流程图(见图1)
2.基于标准知识点呈现的先期评价的依据和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或现象,使学生能表述并识别物质的熔化和凝固;(2)让学生经历物质熔化的探究过程,并能用图像描述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3)知道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熔化温度的变化特点,了解熔点、凝固点的概念;(4)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基于课标对于知识点的呈现,选择了如下类型习题检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存在的困难及缺陷:
(1)列举发生在你身边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各三个。
(2)不同固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有何不同?如何分类?
(3)联系生活,用晶LUnWEN.1kejIAN.com 体熔化的特点及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从提前自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于新的知识,往往是只通过看书,死记书本的内容,不能做到理解记忆。其次学生对于某些模糊的概念以及书本上所注明的注意事项,不能做到很好的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将预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有机的结合。
根据提前自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课标要求笔者制定了具体的评价量表:
(一)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的特点
(一)晶体与非晶体
二、基于先期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
1.流程图(见图2)
2.基于先期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过程
课堂中通过冶炼钢铁以及吹制玻璃器皿的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明确上述物质前后所处的状态,从而得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对照定义,尝试说出生活中各种熔化和凝固的现象,从而对概念有一个回忆和再认的过程。然后通过观察各种固体,思考各种固体有何不同。
探究行为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提出“物质熔化的条件是什么”等问题。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作出合理的猜想。
(3)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猜想,通过讨论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不断的补充来完善实验的设计。明确实验的注意点及实验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4)能按照实验要点进行实验,获得较为精确的数据。
(5)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及图像的分析,得出物质熔化时的特点。
(6)各小组能够做到讨论各自的得失情况,从而使对实验及其结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比较海波和石蜡这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固体可以通过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不同进行分类,即晶体和非晶体。通过阅读课本相应的内容,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最终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熔化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能更深入的了解,在生活中遇到这些现象时,能熟练的运用课堂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
笔者在教学中将实验与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结合,不仅使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仍然缺乏耐心;在实验的细节方面,比如如何使海波均匀受热仍然有欠缺清晰的思路,实验技能有待提高。同时在猜想环节中,某些同学仍然不能做到说出猜想的根据来。而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所设置的问题也不够精练,某些问题可有可无,同时教师的讲解太多,没有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必须精简问题,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在评价学生探究行为的过程中,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基于学生互评的课堂小结
1.流程图(见图3)
2.反思
基于学生的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使其能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的现象。
四、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及反思
1.流程图(见图4)
2.根据探究卷所反映的效果所做的反思
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范文6
初中数学多边形图形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进行多边形外角和分析,能够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多边形的解题技巧进行有效传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多边形外角和是平面图形认知中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学生在上节知识点中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能够初步认知内角和的相关问题,但是却对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却感到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外角和概念为突破口有效的渗透数学,转换思想,通过类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多边形外角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外角概念,以及外角和公式,将多边形问题转换为三角形问题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解题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掌握一般到特殊的规划思想,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三角形外角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外角和中只需要分析六个中的三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切记数学情境的创设应当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感觉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学校要召开运动会,小明报名参加了田径项目,他为了取得好成绩,便每天早晨沿着一个三角形比赛场地进行逆时针跑步锻炼……”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活动,探究中,使学生能够根据数学题干进行抽象思考与判断,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室内运用支架与橡皮筋,共同摆放成三角形场地,并且请学生到讲台上感受转圈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其中,学生能够感受抽象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从而感受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设置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当你从起点回到出发点后,身体转了多少度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交流,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进行互动探究,有的学生说,我的身体转过了180度,有的学生说我转过了360度,但是答案不一,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再转过角的时候,你们身体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呢?”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学生难以感到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会回答“身体转过的角度是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夹角”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应当采用追问的方式再次提问“能考虑一下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夹角是什么角呢?”有的学生会说,是三角形内角。教师让这位学生上台进行演示操作,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转身,部分同学会质疑这位同学的答案,认为这并不是三角形的内角。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体演示,这是三角形的一条边与三角形外的平面产生的角是外角,从而加强对三角形外角概念的认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固化三角形外角知识点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从而探究出外角和公式,并且将外角和公式作为切入点,能够将三角形的外角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探究,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三角形的知?R点。
四、教学总结
在课堂知识讲解过后,教师进行教学总结,从而掌握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不会预习,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共同预习,引导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题干。引导学生分析在数学课堂上主要讲了什么问题?主要学会了哪些概念和公式?学生也能够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多边形外角和知识点下,教师可以将三角形的外角和概念为切入点和难点,运用较多的时间与篇幅,讲解三角形的外角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掌握多边形外角和的概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