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1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著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
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自身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的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本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使学生像相关决策者一样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客体的设计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热点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了解和分析它。如在进行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时,可以用购房者按揭贷款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复利和年金知识计算购房者在全部还款期内实际还款额的现值,与直接用现金购房方案相比较,对两种购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会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住宿相近、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的安排要有利于对案例的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三)规则的设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制定一定的规则,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这种规则既包括针对个人或者团体的行为规范,也包括案例教学的激励考核制度。教师可以将学生成绩与其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挂钩,分别赋予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一定的权重,计算学生成绩。增加小组成绩的权重,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增加个人表现的权重,有利于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规则,引导学生行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小组实现内部分工,为案例教学提供规则,并向学生传授使用工具的方法。这样,教师就完全融入到案例教学的行为理论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梁国萍、黄亿虹、曹筱春:《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期。
[2]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3]田祥宇:《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2
一、传统教学理念分析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着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
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自身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的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本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使学生像相关决策者一样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二)客体的设计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热点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了解和分析它。如在进行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时,可以用购房者按揭贷款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复利和年金知识计算购房者在全部还款期内实际还款额的现值,与直接用现金购房方案相比较,对两种购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会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住宿相近、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的安排要有利于对案例的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三)规则的设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制定一定的规则,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这种规则既包括针对个人或者团体的行为规范,也包括案例教学的激励考核制度。教师可以将学生成绩与其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挂钩,分别赋予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一定的权重,计算学生成绩。增加小组成绩的权重,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增加个人表现的权重,有利于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规则,引导学生行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小组实现内部分工,为案例教学提供规则,并向学生传授使用工具的方法。这样,教师就完全融入到案例教学的行为理论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梁国萍、黄亿虹、曹筱春:《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期。
[2]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3]田祥宇:《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文化生活;智慧课堂;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8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3
一、文化生活课程开设意义
《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中专门讲授文化建设,讲授我国文化进程中的节点要点,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并获取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规律的正确认知;正确正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将智慧课堂引入到文化生活课程板块中,可利用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教学优势,极大提高文化生活课程板块教学效率。
二、智慧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较之知识课堂而提出的智慧课堂,是以教师知识为首要立足点,发挥教师个人主观上对课堂独特的课堂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具,将教学更加智能化的过程。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将课堂智能化的转变。智慧课堂本质是一种追求创造性与智慧性的教学。(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的要以促进学生的智慧提升为核心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文化生活智慧课堂具体教学案例
(一)“体味文化”智慧课堂案例
在体味文化教学案例中,是智慧课堂应用于《文化生活》板块中的一个良好案例,首先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对于课堂内容导入,通过智慧课堂,利用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投影设备,可以将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文化讲解片段如江苏卫视《看文化》等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省去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导入环节,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讲解课上知识重点。同时,有了智慧课堂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要求,通过无线控制设备播放相关曲目和相关生活中的动态实图,设定具体的情景设定环节,生活中的京剧,乐场中的音乐,城区的建筑,影院中的电影,呈现多元化的文化,让学生感觉到文化就在身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感知情境。在“体味文化”的文化众评环节中,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在线链接相关文化点评论坛,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的定位,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个人对文化现象的观点发表到相关论坛和讨论群组中,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及时更新个人观点以及同教师及他人交流,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的个人探寻文化的环节,让学生向身边的文化老人拜访,探寻老人手中的中华文化,可以用相机等录制。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个人探寻结果展示的机会,让体味文化课延伸到课下,让体味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在。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智慧课堂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特例以及相关主题的教育视频发给学生观看,同时可以在线小问卷调查,让学生个人思考能想到的和民族精神有关联的史实和人物,明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环节过程中,可以开篇以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案例视频开场,通过视频中多位行业代表人物展现他们身上所显现出的优良品质,展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导入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具体人物Leading-Edge Chinese Agriculture杂交水稻创始人袁隆平、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等,设定问题,让学生开始课堂思考,在学生简短论述完成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呈现,同时做概要性综述,并以此为根据做发散性的课堂内容扩展,开展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进而引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学环节,对本课中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讲解概述,同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多媒体展示,其渊源、历程,通过具体案例一一展现,本模块讲解完成后,进行民族精神重要性讲解时,可以播放浙大教授郑强的民族精神报告现场视频和对于郑教授的一些个人对于民族精神的观点引导大家去讨论,积极争辩,让学生发表个人对民族文化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看法,促进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文化的传播及其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学生能够有机会看到所学习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让实验室成为时光机,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教学案例中,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政治课堂搬进实验室中进行,通过以我国文化传播流程为特例,以时间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文化传播的模拟过程,实际体验文化传播的过程和其对世界的影响,学生能够对所学到的内容有更直观地理解,对所学内容了解更加透彻,辅以教师及时提问及问题发散,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智慧课堂应用给教学带来的帮助所在。
智慧课堂的发展是教育的进步。政治教学离不开文化生活所带来的传承价值。而智慧课堂是政治教学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下,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对学习的乐趣。为了学生有更好的明天,为了优化教学质量,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应该注重新时代下的互联网产物在教育中的应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2010-07-29.
[2] 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Cultural life and Intelligent Class”
ZHANG Ying
(Yucai High School,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China)
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 信息资源 捕捉 筛选 整理
最近到一所学校去听课。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就座。因为还有几分钟才上课,教师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积累,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看着学生背诵如此的娴熟,我不免再次想起“信息能力”这一话题。每个学生都处在复杂,充满信息的社会中,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每天都在给人们呈现出大容量的各种信息。这样就需要人们对这样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性地捕捉、处理和吸收。以适应这些海量信息的出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有效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怎么样有效培养呢?笔者以为:应该考虑一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捕捉
案例:《变色龙》片段。师:同学们,刚开始上课,先请大家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把书合起来。总结一下你们听到的内容(教师示范读课文,读后学生交流)。生:我知道了课文写变色龙会变颜色。师:怎么变颜色?生:周围是什么颜色的环境,就变成什么颜色。师:还有谁说?生:我知道了变色龙捕食的速度很快。生:我知道课文有一部分内容写了变色龙的外形。生:我知道了这一课是按照“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放走变色龙”的顺序写的。师:你不光会捕捉,还善于总结提炼信息。……
思考:学生个体与外部交流信息的渠道很多,比如看、听、摸、说等。“听”则是学生自外部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教师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与培养学生会听。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读完了文本,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听的效果时,有不少学生往往依旧不知所以然。因此,加强听力的训练显得更为重要。笔者以为: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这样的练习。读课文之前,向学生出示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通过听,解决问题,以培养与考查学生迅速捕捉外部信息的能力。当然,文章的题材不一样,训练的要求也可以不一样。听写事情的文章,提醒学生捕捉文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要素。听写物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捕捉写作的顺序等等。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听一听,捕捉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在交流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最简单而且时最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之二:筛选
案例:《》教学片段。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通过各种方法搜索跟有关的资料的。今天咱们先来交流一下。看看都找到了什么资料?(学生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所查找到的资料非常多。有的甚至打印出十几张纸。内容涉及到途中的很多事件。有的资料看得出来,并不是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可能是别人代为查找的。)师:刚才,在交流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资料都非常丰富。这很好,不过,咱们时间有限,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提炼,这样,你所搜集的资料才能为自己学习《》服务。现在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那些资料与课文有关系的,请大家筛选出来……
思考:事实上,正如这一教学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每当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搜集资源的时候,学生不会搜索,不会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中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而学生所带来的资料,往往都是家长代为搜集整理的。时间久了,学生便不会搜索,更不会有效筛选资料了。
在众多的资料面前,学生必须学会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鉴别,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这是学生一生阅读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能力要素。学生有了迅速有效的筛选能力,学生便会在学习与工作中,将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样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其他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搜集的众多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筛选,使得课堂教学效度更高。
关键词之三:整理
案例:古诗《望洞庭》教学片段。师:古往今来,很多的诗人都喜欢描写月亮,现在咱们来说说看,自己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生:“月落乌啼爽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组织学生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5
论文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教材体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教材体系的现状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实施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材体系
创新型人才通常指的是那些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重要一员——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把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主攻目标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富有发明创造精神、能够在以后工作中发挥才能的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方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材体系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程建设的主要物化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教材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势在必行。
一、现有教材体系现状分析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引进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基于此,现有教材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教改之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稀缺”:
1.优秀案例教材稀缺
我国每年出版的教材种类、数量众多。这其中大多数为理论教材,案例教材较少。案例教材的出版是大范围推广PBL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从已出版的案例教材来看,质量高的精品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教材中高质量的案例不多,这些教学案例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是完整性不够。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至少应包括陈述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然而有的案例前两部分做得较好,却独独忽视了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又至关重要,它的缺失将对学生能力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是综合性不足。有的教学案例只是将某一社会实践简单转移,甚至将其简单化,没有注意搜集事件各个方面的所有情况和数据并充分在案例中呈现。这种综合性缺乏的案例不能科学地揭示案例事件复杂多变的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往往较肤浅,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的作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创新性欠缺。有的教材中使用的案例与其他教材中的案例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大体意思相同,只是数据稍作修改,甚至直接抄袭国外教材的现成案例。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案例缺乏新鲜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稀缺
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能缩短理论和实践距离的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教材能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融二者于一体的专业能力。但事实是这样的教材少之又少。此外,社会上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的用于企业内部的培训教材实用性很强但理论高度不够,也难成为高校课本。
3.实务关联性强的实验教材稀缺
为了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实验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应更强调专业与行业的针对性,更强调在现实技术情境中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能力解决仿真或真实性问题。实际上,实务操作性强的实验教材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是实验教材对实务要求高,对于一些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学科,教材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材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二是对于自编实验教材,尽管解决了实验教材稀少的问题,但由于编写老师本身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且在编写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战,会造成各实验教材之间不能成为统一体系,影响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转贴于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构建
现有教材体系中存在的这些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急需改进,从而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可以由理论教材、案例教材、实验教材、数字教材构成。
1.理论教材要完善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是盲动。无论教材体系如何创新,理论教材必是体系中的坚实基座。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教材与专业教材。基础教材相对成熟,专业教材还需进一步完善,两者一定要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从综合基础、专业基础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由学科知识到应用基础知识再到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个历程的各个阶段要有机结合,环环紧扣,形成一个知识技术链。相应地,这一教材集群的建设也应前后衔接、有机协调。
2.案例教材要创新
案例教材是伴随着教学改革应运而生的,它主要应用于实施案例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方法的课程中。案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要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实际,但目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案例教材数量不多,案例的总体质量也不高。案例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但案例教材必须发展,因为它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需要有更多更创新的优秀案例出现,案例教材的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3.实验教材需实用
实验教材一定要做到实质重于形式。实验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做到以理论教材为基础,紧跟实务发展的变化。学校可以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符合本校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材,以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业务为基础,要内容全面、业务典型、避免重复。用这类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实际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满意。
4.数字教材要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悄然改变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放眼全球,很多学校已开始将一些纸质课程更换为数字课程(如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网上开放的教育资源、数字出版商提供的电子文本等)。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数字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等部分权威教材出版社已推出了数字教材。数字教材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包含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数字教材是传统教材在未来的升级和替代,也是教材体系中最具发展性的一类集群。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实施途径
1.产学研相结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与扩散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量。作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方式,产学研合作创新正在成为许多高校的重点发展领域。要想构建好适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首先要做到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模式就是校企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产学研机制走进企业,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为教材的编写积累最新鲜的素材。在编写时,编写者还可以邀请那些长期处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编写教材可以为案例教材提供丰富的一手素材,可以满足实验教材对实用性的高要求,对完善专业理论教材也大有好处。
2.校校合作编写教材
在教材选择方面,除了选用已出版的优秀教材,学校同时也可以自行编写教材。但自编教材工作量大,一个学校独自编写难免困难重重。可以联合多个学校相互研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效果会更好,尤其对那些相同学科大类、相同行业下各专业的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校校合编是可以有效应用的一种方法。
3.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体系的重要补充。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基本发源于英美,所以引进这些国家优秀的教材对于整个教材体系的完善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英美等国的教科书注重展现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课本往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但表达简单、易于理解。可以直接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也可以使用优秀教材的完全中译本。
4.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数字教材
数字教材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先与纸质教材相结合,先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字教材,将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实验教学软件、参考书及有关注释和索引等打包,存放于光盘或网络上,通过授权等加密方式供学生学习、实验。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其中的内容,自行掌握学习进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此外,实验教学中各种新型仪器不断出现,计算机、虚拟实验室、虚拟仪器广泛使用,可减少一些毒性强、污染环境严重的实验。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教材必然会迎来蓬勃发展的一天。
物联网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环境设计;CAD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CAD软件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设计软件,在该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前期的基础方案设计还是后期的施工图设计都要用到CAD软件,因此,有人认为此软件在环境设计专业领域比Photoshop、3dsMax以及SketchUp等软件重要。大部分环境设计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CAD课程,并且都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提供基本的制图基础。
一、CAD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脱离专业背景与当前的专业热点
CAD课程的教学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其课程章节和内容的设置要遵循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市面上有部分教材将机械设计与环境设计的案例安排在同一本教材中,这样就脱离了环境设计专业的背景,在有限的课时中难以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后期课程的需求和市场需求
比较明显的问题是部分学生虽然完成了CAD课程的学习,学会了课堂上的知识,但在后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后的工作中并不能有效地运用相关知识,甚至不会用CAD完成相应的图纸绘制。究其原因,是CAD课程的教学模式没有与后期课程和市场接轨,导致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
3.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CAD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学习之初学生往往保持很高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一些学生就出现了倦怠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课堂案例选择和讲解过于枯燥。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
1.前后课程相互结合
CAD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前期、后期的专业课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割裂。因此,应该将CAD课程的教学模式放在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通盘考虑。CAD课程内容和案例的设置应当与前后课程相互联系、呼应。这样对于提高CAD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案例的设置上,必须考虑到对后期课程的影响。专业基础课程在满足和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绘图命令的基础上,对后期课程的内容应该有一些体现。在课程讲授和课程作业的设置上,应该适当加入后期专业设计课程的内容。特别是涉及一些在后期设计课程和未来工作中用得比较频繁的CAD制图技巧的章节,必须被作为重点讲解和作业练习的部分。如,在与前期课程联系方面,可在前一两个章节的设置上考虑加入绘画的内容。因为大一的基础课程以手绘为主,用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章节教学的载体,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的状态;在与后期设计课程联系方面,可适当加入3dsMax或SketchUp等软件的内容,在案例的绘制中讲解设计规范的内容等。
2.二维与三维结合
环境设计专业的软件课程往往是系统化的,从CAD二维绘图到3dsMax三维绘图再到后期的Photoshop处理,在每个软件的课程学习中都会涉及另外两种软件的综合运用。这是与后期的设计课程和未来的工作实践紧密联系的。整体的设计图纸往往需要用到以上软件来完成。因此,教师在CAD教学中可以利用一整套图纸进行讲解,从CAD到3dsMax再到方案文本,甚至包括后期的施工图图纸。在学习CAD制图之前,学生并未接触过设计制图的相关内容,他们对于平面图纸的理解往往不到位,因此,教师需要以更为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CAD图纸中的内容,而利用成套的图纸,利用CAD图与相应的三维模型图结合,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在具体讲解CAD平面绘制时,可以将此图的三维模型打开,与二维的CAD平面同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三维模型教学还能避免学生在CAD教学中因一直看二维线稿而感到枯燥。
3.CAD绘图技巧、设计教学、制图识图三者结合
CAD作为一个制图的软件和工具,可以应用于各个设计专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用法和侧重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画出CAD图,而应该将绘图技巧、制图识图和设计教学三者结合,并使这三个部分贯穿CAD课程教学。教师只有根植于本专业背景进行CAD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AD,高效地画出合理、规范的设计图纸。如,在讲解具体的命令时,对于涉及一些设计技巧和问题的部分,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何设计得更好,如何运用CAD更快速、清晰地表达这些设计内容。
4.教学与市场结合,将实际项目引入设计教学
环境设计行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目前,一些高校的软件教学与市场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别在是当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规范化程度和行业对于从业者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社会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AD课程教学只有与市场实际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将CAD软件运用得得心应手。如,利用整体的设计项目方案作为教学案例,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站在专业和市场的角度学习CAD,不再盲目地学习,从而解决学生懂得CAD基本操作但不会画实际项目的问题。
5.教学案例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
利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学之初,讲解基础内容,还未涉及专业难点部分时,利用故事、流行话题等作为案例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如,利用自画像、中秋节画月饼、以自由曲线画简笔画等方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CAD命令的学习融入其中。结语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设计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行业的进步,是高校教师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命题。只有将软件教学根植于专业实践的背景,将教学与时代和市场紧密结合,将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注:该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立项名称:基于“五法四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2016JGA226。
作者:蒋健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