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问题式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问题式教学案例范文1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问题式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体验 大学英语课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46-03
文化体验式英语教学强调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通过交际情境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并学会如何运用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这种教学法体现了交际教学的原则,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要求学生可以融入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这样的环境达到在体验中学习的目的或者说亲身接触学习的内容。文化体验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对语法规则倒背如流,却不具备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才能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口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介入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的文化生活。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导入者、助学者、信息输出者和信息反馈接收者,使课堂教学从“传授式”的模式向“体验式”模式转变,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一 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们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各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服务。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再以课文讲解和语言知识传授为重点,而是突出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最基本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口头表达能力较弱。有的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英语无实际用处,更导致英语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消极应付英语学习,甚至对英语失去信心。体验式教学是英语教学活动中一种倍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其将英语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本学期我担任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数学教育(三年制)1班的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班上共49人,我将班上学生分为8组,这样每个小组就是六或七个人。本学期采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程的第三册。在每周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隔周进行一次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口语活动。
二 教学过程
文化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所以在体验式英语教学中要强调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符合体验学习圈的循环理论。为此,体验式英语教学在实践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的Text A。课文题目是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本课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Thanksgiving Day. 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文章。一门语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这次的活动,就来一次中美两国节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节日材料,在课堂上尽量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再进行交流和展示,从中深刻了解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
2.设计情景与材料准备
我在中美两国文化中各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准备,不可重复。提前让各个小组抽签选好自己的节日,明确任务。这八个有代表性节日分别是: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Halloween,St. Valentine's Day。
各小组选定节日后,我为本次课设计了一个情景:下周我们要举办一个中美传统节日的交流会,各组分别介绍一个传统节日,除了通过PPT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特色食品等相关内容外,还要准备回答其他组提出的相关问题。各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相互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体验与感受、感悟
经过一周的准备,学生们带着各自准备好的材料来到了课堂。八个组抽签决定展示的先后顺序。在我做了简单的开场白进行导入后,各组便开始展示,每组先派出一个代表作为发言人进行至少三分钟的PPT展示,然后全组回答其他组至少三个相关问题。
仅以第一组的展示为例,介绍本单元相关的西方传统节日――Thanksgiving Day:
问题式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导学案;历史教学;注意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变,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而且还可以用来作为老师检查反馈的依据,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但是,我们不能盲目模仿,更不能拿来就用。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创新,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本文就运用导学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很好地将大家引入教学情境中。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只有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够让导学案教学更好地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展开。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设计一些有意思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展开相关学习资料的收集。这对于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验将会很有帮助。
《世界的文化杰作》是富有人文情怀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内容的学习中也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去搜集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一些在文学、音乐以及艺术上非常知名的大家的作品,并且让大家准备关于具体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在展开课堂导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谈到著名的音乐家时,学生总结到:通过贝多芬拒绝为侵略者法国军官演奏的故事,以及他的著名言论“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体会到了贝多芬的坚强性格;在谈到文学巨匠时,一位学生说道:通过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自己认识到他虽然出身贵族家庭晚年却选择“平民化”道路,这深刻反映出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在谈到美术名家部分时,一个同学谈到了凡?高,他说从凡?高身上自己学到了“老老实实、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的创作精神,也学到了凡?高关心穷人的品行及在逆境中坚持创作的可贵品质。这些内容都非常准备,学生在课下准备的这些资料也很好地完成了本次课堂的教学导入。这个过程不仅很有价值,e而且也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的直观体现。
二、导学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导学案必然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导学案在设计时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应当在导学案中融入更多学生熟悉的生活或者他们感兴趣的时事新闻,这样在谈到这些内容时大家才会更感兴趣。此外,也可以通过趣味化的问题设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出有效铺垫。这些都是好的导学案可以有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推进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很有帮助。为了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会设计一些灵活有趣的导学案。在讲到《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时,我对学生说,假如你就是当时俄国1861年的农奴,你获得了哪些权利,你有什么感受。在讲到《明治维新》时,明治维新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我写了一个剧本,反映了欧美考察团代表向日本天皇汇报并建议全盘西化的情境,代表们不仅简述了改革内容,而且再现了当时的情境。学生对于这些导学案的设计都很感兴趣,这些内容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点缀。此外,也可以设计一些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可以让大家根据史实分析华盛顿为何被誉为“美国国父”?可以让学生结合史实谈谈自己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看法。同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为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却失败了?这些问题都有着高度浓缩性,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认识。
三、导学案要注重层次
问题式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79-02
案例教学最早出现在法学教育中。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C.Langdell教授将案例教学引入法学教育中,法学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促成了案例教学在医学、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逐步推广,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亦离不开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概述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指一种以某些典型市场营销事实与现象为教学信息载体,通过体验再现真实的企业营销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开启创新思维,打造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从教学载体上看,案例是基本教学信息载体。这是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不应是拘泥于教材内容的信息,应是具有一定拓展性、真实性、具体性的市场营销信息;另外,由于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每年都应对所选案例进行一定比例的更新。
2.从师生关系上看,案例教学中应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个人为中心,单向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效果较差。而案例教学着重讨论,教师和学生相互平等,学生需主动积极地阅读材料,查阅相关信息,分析案例,讨论和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3.从教学目标上看,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合作和实战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基础知识和概念,而案例教学则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侧重于学生的合作和实战能力的培养。
4.从成绩评价上看,案例教学的答案呈多元化,应综合评价学生表现。传统教学中,问题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中的问题往往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对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可自由提出各自的观点与解决办法,教师既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倡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同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问题分析
根据对我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多次座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市场营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未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合适案例。目前,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非常贫乏,尤其是缺少真正有效的国内案例。教师们主要通过公开发行的书籍、报刊、案例库等获得案例,这些案例虽然主要由重点高校的知名专家和职业经理人撰写,案例质量较高,但案例的时效性较差,大多数能够免费获得的案例多为五六年前的,甚至10年前的案例。而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在最近10年来变化很大,若直接照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若对已有案例结合实际进行研究改编,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精力。并且单个教师各自为战,也很难开发出好的合适的案例。
2.缺乏教师的重视和引导。案例教学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它更多地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引,这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强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主观上对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目前国内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重科研轻教学,教师花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展开案例教学,对教师而言费力不讨好,自然难以重视案例教学。
3.缺乏互动与合作。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案例材料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课前师生准备案例,课中师生讨论分析案例,课后教师评价和更新案例,师生共同总结案例。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仅限于分工合作,并没有深层次的思想的碰撞,创意的沟通。另外,在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往往主要依靠团队中个别同学来完成案例分析,其他同学则搭顺风车,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本意。
4.缺乏合理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案例教学侧重于学习的过程,这就使得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案例的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另外,由于案例教学中往往是以学生小组的形式进行成绩考评,如何对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也需教师多与每位同学交流互动。因此,需要对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全面的考评。目前教师对学生案例分析的成绩考评主要以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为主,重结果轻过程;而且,若是小组作业,则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小组内成员分数一样,难以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
三、提高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市场营销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营销水平,增强学生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质量,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开发案例。案例的开发,尤其是本土案例的开发要任课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以及教学单位的支持才能实现。一个好的案例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与一个或数个市场营销理论点对应;第二要有丰富真实的企业数据,齐全的行业背景,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第三案例的内容与撰写要注意难易结合,要具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关注;第四案例要让学生经过深入的讨论才能得到答案,要具有启发性。此外,要注意校际间的案例交流,使开发出的案例可以得到广泛地使用和传播,切忌敝帚自珍。
2.进行案例教学培训。教学单位应对教师,尤其是刚上岗的青年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培训,由资深教师随堂听课并提出改进意见。此外,教学单位应组织教师与企业合作,培养教师的企业经验或商业感觉,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实践素质,从而教好市场营销这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
3.提升教师的案例教学组织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应对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解决以下问题:配合市场营销理论教学,课外阅读案例的材料来源和要求,课堂讨论的组织和安排计划,如何调动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讨论。教师不仅应制定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计划来指导自己,还应向学生发放学生版教学计划,以便学生理解教学安排并配合。
问题式教学案例范文5
一、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在营销学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且不设标准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但使学生把问题理解透彻而且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往往都能独当一面,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目前,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开始探讨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案例与实际营销岗位存在一定的差距
尽管案例的依据是真实的营销管理情景,但学习者看到的仍是书面文章,这与实际的营销管理过程存在很大的差距;学习者阅读案例之后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假设和想象就作出决策,同时所作出的决策并不实施,效果很难进行检验,学习者也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造成课堂讨论的过程不能完全仿照实际发生的情况,学习者角色不一定完全的转换过来,设身处地地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者学习者个人的阅历可能并不丰富,所讨论出的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些都造成了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同
目前在国内的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引用国外的成型的案例;第二就是自己选编国内企业的案例。这样在分析的时候就有一个事件所处的背景问题。每一个营销决策的作出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的,脱离了特定的大环境去分析问题,决策的结果很难预料,尤其是在使用国外的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事件发生当时的背景,学习者缺乏自身的体验,尤其是作为一名本科生,他很难去想象当时的社会背景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而且问题考虑的可能也不太全面。因此就会导致讨论出的结果缺乏深度。
3.学习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搭便车”现象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因为更多地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很容易产生学习团队成员之间有“搭便车”问题,以致于减弱团队发展的动力,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学习团队成员之间“搭便车”是指由于个体对团队的学习贡献很难衡量,致使成员在群体中的工作付出比自己单独工作时的付出要少,进而产生相互依靠。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管理学习者在主观上割裂了管理学习与管理实践,认为管理学习过程就是学习管理知识的,只有管理学习过程之外的领域才是使用管理知识进行管理实践的领域。其实,就案例教学本身而言,管理学习的过程就是管理实践的过程,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知识的分享、相互之间的沟通以及共同的决策等与组织中的管理实践并没有差别。如果管理学习者从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学习团队成员之间“搭便车”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
4.教学组织不够灵活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应是学习团队的主体。但是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希望通过客观科学地引导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系统化,避免学生的主观性,于是自己就控制了案例教学的过程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样一来,案例教学就成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案例讨论,大大降低了其他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者有时深信“老师懂得比自己多”,自己被动等待教师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充实,这种期望会影响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同时,学习者害怕自己的观点、经验受到教师、团队成员的质疑,有时也认为自己零散的知识在案例讨论中所起作用不大,因此导致参与讨论的兴趣不高,这都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开展。
5.教学过程缺少批判性思考
管理者的核心素质是创造力,管理者的重要技能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教育的批判性思考就是鼓励学习者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批判过程学习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注重结论的获得,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此传统支配下,以往的教学方法首先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然后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结论,最后就是巩固训练和熟练运用这些结论。这一知识的获取过程缺少学习者自己的探索和批判性思考。案例教学本身包含了批判性思考,例如案例讨论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但是,很多案例教学却陷入了误区: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学习者,很少会主动对所传授的知识提出疑问。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保持着绝对控制权,教师看重的是如何完善传授管理知识的方法,而学习者的着眼点放在了通过“案例”或是“举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种简化的案例教学最终的结果还是简单的理论传授。
二、解决的对策建议
1.精编营销案例
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它的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写书和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教材和学员见面时,书中案例已经过时,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关注新闻媒体,精心选编。在选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案例要新。营销教学案例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舍弃已有的定论、情节过时的案例,对已采用的还有价值的案例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案例体现出时代的特色。
②案例要实。这一方面要符合客观实际,要在体现教学目的、要求的基础上从实际社会和工作中精心选编,反复推敲,案例表述要有血有肉,数据精确,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要从本地出发,尽量选择离学员生活最近的案例,从而激发学员的兴趣。
③案例要深。案例本身要有深度。如果案例本身内容肤浅,学员用课本的基本知识就能得出统一结论,则失去了它的意义。要选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涉及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案例。这样才能形成见解纷呈,观点不一的案例教学应有的氛围,以促使学员积极思维,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在较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2.有效组织
采用案例教学法必须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为加深对于理论教学的理解,提供分析背景和讨论对象。在实际中采取三种方式来处理二者的关系:第一,讲授部分理论概念,利用这些概念分析几个案例,接着再讲授部分理论概念并据此分析几个案例;第二,先分析几个案例,使学生获得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再回头来讲授部分与此案例分析有关的理论概念,然后再接着分析几个案例,讲授部分与这些案例分析相关的理论概念;第三,先讲完课程的所有理论内容,接着再将剩下的时间全部用于案例分析。
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分析效果,案例的选择工作就必须做好。对于案例的选择,目前有两种典型的做法:一是哈佛式的冗长而细节俱全的案例,二是选择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所倡导的短小精悍的案例。这种案例往往撷取的是企业全貌的缩影或某个侧面情况,这既为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提供了机会,又可以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更多、更广泛范围的案例,提高对于各类案例的适应能力,免使学习者陷入繁杂的数据资料之中而不知所措,从而能够更好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根据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需要分析的内容多少和重要程度,在教学中可把案例分为口头案例和书面案例两种。
第一,口头案例分析。口头案例分析通常在分组讨论中进行,在各小组讨论组织中,典型的做法是:每个成员负责整个案例分析的一个方面,事先做好准备在小组内做口头分析报告;讨论完了之后,组长则还需代表小组参加课堂讨论发言。
第二,书面案例分析。书面案例分析报告通常能够比一般考试和测验更能反映学生对于管理课程的掌握情况,在安排学生撰写之前,可提出相应的要求:
①要有自己的分析。避免仅仅重复或罗列案例所提供的事实,而要通过分析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并加以有逻辑的组织,以此提出有关建议。
②所提建议要有特色。逻辑严密地导出特别建议并通过分析加以论证,避免使用口号式的陈词滥调或含糊不清的语句。
问题式教学案例范文6
1、关于本专题的教学实施情况调查
在新课程的培训过程中,笔者常听一线教师谈起大家对这个专题不重视。为了了解本专题的教学实施情况,笔者以网络访谈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做了调查,访谈了包括辽宁、北京、广东、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市的十余所重点学校的一线教师和部分省市的教研员。对于本专题具有代表l生的教学实施情况如下:
(1)“区里建议,将这个专题的内容分散到其他不同的专题,比如关于转基因引发的伦理问题,分散到基因工程这个专题。教师们都灵活处理,本专题占不了多少课时,也就2个课时左右吧。”
(2)“如果是新课,我们在某些内容上互动一下,比如一起辩论和探讨克隆人的问题、设计试管婴儿的问题等等;如果是复习课,则主要是教师归纳学生背知识点。”
(3)多数教师表示:“在课堂上简单地讲讲,有时也让学生说几句,一课时完成。”
(4)还有很多老师表示,刚进行新课改的第一年讲了,后来几届压根就都不上了。
至于不上这个专题的原因,教师们都表示是因为“考纲没有明确的要求”。有的老师还说:“涉及的这些内容在通用技术、政治课上都讲,所以生物课就不讲了,节约课时。”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没有认真落实“课标”的这条要求。但也有一位教师说:“我按照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辩论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这个学期我开始带高三复习班,又在复习班进行了这个专题的辩论课,效果同样很好”。但同时他也表示,“我所知道的其他学校,这部分内容都不上”。
2、实施本专题的重要性
实施本专题的教学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
“课标”在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还强调,本模块的教学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在实施建议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更是用大量篇幅强调了要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选修三模块的教材,紧密结合着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不仅能较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应用中正负两方面影响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不仅是生物科学技术的热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三大工程教学内容之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教学更是直指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问题。因此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与前几个专题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是对前面内容的升华。
社会责任感是一切有理智、有能力的人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以及对在履行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当今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总体情况良好,符合社会主流价值需求,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淡薄。由此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有着深刻的意义。虽然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有很多,但作为学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任,而且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能起到主导作用。新课程不仅强调德育课程的建设,更明确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向学生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中,还要蕴涵在各科课程中。在生物学科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很多,选修三的这个专题更是如此。
(1)为什么要时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通过讨论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可以向学生乃至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从而造就正确的伦理舆论导向。生活在不同社会中的人类群体,其价值观取向存在差异,对同一个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经过讨论,能够引导得出正确的社会舆论,而正确的社会舆论将引导出正确的措施、法规、政策和社会效果,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再者,经过讨论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全面。比如对社会上关于代孕母亲、库、安乐死等问题的讨论能够碰撞出许多不同的火花,能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加符合某一个历史阶段民众普遍的伦理道德。
例如,当试管婴儿在三十几年前诞生的时候,曾遭遇来自教会、政府、新闻媒体,甚至是科学届的强烈抵制;但是今天,试管婴儿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了,而且“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也荣获了2010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都制定了相关规定来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比如我国卫生部制定的《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规范》。但是,近些年来,又出现了“设计”试管婴儿,这可能与目前民众普遍的伦理道德是不一致的,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