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感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感教学案例范文1
作者/ 王粉林
【案例】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无赖”在词中是调皮可爱的意思。你从哪儿能看出小儿子的“无赖”?
生:从“溪头卧剥莲蓬”能看出小儿子的“无赖”,因为大儿子在锄草,二儿子在织鸡笼,而他却趴在那儿剥莲蓬吃。
师:你从哪儿看出他是趴在那里剥莲蓬吃的?
生:因为书上的插图中画着小儿子正趴在那里剥莲蓬,还有,词中的“卧”就是趴的意思。
师:他说“卧”就是趴的意思,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老师,我查了字典,字典中的“卧”既有“躺下”的意思。也有“趴”的意思,不过“趴”是指动物。所以我认为这里是“躺下”的意思。
师:“躺”与“趴”的区别在哪里?
生:“躺”是脸朝上,而“趴”是脸朝下,刚好相反。
师:好的。那这里的“卧”到底是趴着呢,还是躺着呢?想一想,假如你是词中的小儿子,你当时会怎么做?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到底是趴着的,还是躺着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姿势?
(学生们开始交流议论)
生:假如我是小儿子,我可能会趴在池塘边,用手去够莲蓬,够来之后就趴在那儿剥着吃。吃了一会儿有点累了,我就会仰面躺在那里四脚朝天地歇一会儿,那才叫舒服。
生:我也是,一会儿趴着,一会儿仰面躺着,吃累了还会采一张大大的荷叶盖在脸上,那才叫舒服。
生:我认为除了趴着、躺着,还可能是侧着身子躺着。
师:是啊,那姿态像莫高窟中的“卧佛”一样,一边吃着莲子,一边欣赏着荷花,太惬意了。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都很丰富。的确,这里的“卧”字的意思很丰富,可以理解为“趴着”,也可以理解为“躺着”,还可以理解为“侧着身子躺着”,只要小儿子高兴,他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从这个“卧”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了小儿子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
生:我体会到了小儿子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我体会到了老人很喜欢他们的小儿子,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是的。一个“卧”字,就把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饶有情趣。从这个“卧”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儿子无忧无虑地剥莲蓬吃的情景;从这个“卧”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儿子的天真烂漫和调皮可爱,还可以感受到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
【思考】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词作。作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翁媪及三个儿子的形象,尤其是对顽皮的小儿子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你瞧,他正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如何感受词中农家生活的情趣?如何体会“卧”字之妙?“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唯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体验中感悟。
教学中,教师没有急着让学生去理解“卧”字的意思,也没有机械地把学生“赶”到生活中去,而是在学生对“卧”字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巧妙地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和体会。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使“卧”字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情趣化。只有这样,他们对“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小儿形象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鲜活的。
语感教学案例范文2
合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责任分工、小组学习和讨论,尽可能地促进自身和其他同学学习的一种形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使用一般是为了鼓励学生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在合作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了要对整个合作学习任务进行设计之外,还要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进行必要的干预,尤其是对于意外问题的出现,必要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活动有效进行。
当然,在合作学习中,教学干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把握好干预的时机,采用合适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就有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反之,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
现在初中数学教学开始了全面的改革,很多学校将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授课方式引进课堂。但是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明显的是合作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很快就将任务完成,感觉没有挑战性,长期下去,会对数学的合作性学习缺乏兴趣。很多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仅仅局限在一些小问题上,一些教师甚至局限在简单的土地面积计算上。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会认为无聊,缺乏挑战性。
(二)合作小组分工不明确
合作学习中,小组内部分工必须要明确,这样才能体现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但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由于分组之前缺乏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导致小组分工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一方面,分工不明确,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做什么,自己负责什么;另一方面,分工不合理,没有发挥学生的特长。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教师干预存在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实教学中,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干预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师干预以个别为主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很多教师有进行干预,但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干预,也就是小组在进行任务过程中,教师仅仅直接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缺乏对整个小组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方式不能发挥小组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也比较少,经常仅仅是对个别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干预方式会容易忽视另外一部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得不到老师的重视,长期下去会失去对数学课堂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师干预主要局限在纠错行为
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会马上进行干预,但是对于学生做的好地方没有进行肯定和表扬。很多教师在纠错这一干预中经常是要求解释深层次问题,仅仅对出现问题的小组或者学生进行干预,对那些完成任务比较好的小组或者在任务过程中表现很好的学生,没有进行一定的点评和反馈。这样在一定程度会降低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教师没有把握好干预的时机
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很多教师进行了一定的干预,但是没有把握好干预的时机,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阻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如一些小组在进行任务的时候,遇到一点小困难,教师马上迫不及待进行干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的积极和主动。或者,当学生对一些较深的问题表现出畏惧的情绪时,教师没有进行引导和鼓励,反而用批评的方式进行干预,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很委屈,长期导致学生产生现自卑的心理。
四、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干预
(一)干预对象由个别到小组
教师进行教学干预的时候,应该以小组作为干预对象。教师在干预之前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判断小组的进程。对于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对整个小组进行提醒,让小组的成员具有集体合作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对于,个别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在对其肯定的同时,也要表扬该小组的其他成员,没有他们的支持,个别学生是不能发挥如此出色的。
(二)教师干预方式要多样
传统的教师干预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在整节课下来都是采用批评和教育进行干预。这样方式开始可能会有一点的效果,但是长期下来会让学生反感。教师干预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纠错,还要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多点引导和鼓励、少点批评和责怪。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中,学生才会在合作学习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三)教师干预要把握好时机
语感教学案例范文3
1.通过系列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通过每周的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努力培养非常态家庭子女懂得包容、学会尊重、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感恩观。我们利用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日,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让学生感激社会关爱之恩,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激同学互助之恩,感激老师教诲之恩。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对国家、对父母、对同学的感恩之情,时时处处以感恩之心待人接物。
2.红歌大合唱比赛
2021年3月到5月,**小学组织开展“红歌大合唱”活动。每个班级表演两首红歌,音乐教师通过音乐课、班主任通过班会课认真组织学生排练。全体学生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在重温经典红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展现孩子们奋发向上、快乐成长的风采,这让孩子们更加感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童心向党礼赞百年”绘百米长卷活动
2021年4月28日,在南小操场举行礼赞百年绘百米长卷活动,孩子们穿着校服,佩戴红领巾,自带油画棒和水彩笔共绘百米长卷,献礼建党百年。瞧,他们用五彩斑斓的色彩描绘心中对党的感恩之情。本次活动社区和电视台都参与,不仅展示了南小风采,还对少年儿童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才艺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开展感恩教育读书、讲故事、演讲比赛活动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学会回报,学校决定2020年11月开展“让我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为主题的手抄报、讲故事、演讲比赛。各班级先在班级开展,然后选出最好的1-3名选手参加全校的手抄报、讲故事、演讲比赛。
5.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感恩教育渗透活动
以课堂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孝道素材,渗透孝道教育。利用阅读、习作,让孩子表达孝顺之情。真正把感恩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完善学校的德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6.每月一元献爱心活动
南小有一特色,就是让每位学生每月从自己的零花钱里节约1元钱捐出来,这些钱集中起来年末买些手套、围脖、笔袋等学习、生活用品捐赠给班级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同学们的爱心。学会感恩学校,感恩身边同学,好好学习,将来也把自己爱心献给身边的每个人。
总之,南小感恩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们关爱非常态家庭子女,从他们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中,从小事中,教育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去感恩我们的父母,感恩我们身边的人,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班主任沙龙助力课题研究
自刘琴担任**小学校长,我们就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班主任沙龙活动。这是对近期班级管理工作的梳理、总结、提炼、分享。活动中,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奉上一道道智慧大餐,尤其是对非常态家庭子女感恩教育的案例,大家各抒己见,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课题组老师都有了新思想和新设想。现在,班主任沙龙活动已成为我校的每月常规工作,对我们课题研究起到助推作用。同时,也促进**小学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面提高**小学学生的道德素养,现在,许多班级的非常态家庭子女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他们学会感恩、励志成才、诚实守信。
三、存在问题及反思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理论素养不够。课题组成员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
2.本课题中,非常态家庭子女感恩教育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找到适合非常态家庭子女感恩教育策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语感教学案例范文4
一、反思英语常态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研员,笔者在近五年调研的常态课时发现,中小学一线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英语知识教学环节。由于颇具一定的共性,所以值得进一步的反思和深入探讨这些客观真实的课堂教学原始语境。
词汇教学案例片段1
T: Boys and girls, now, let’s come to our new lesson, but first we must learn some new words. Open your books and read after me…(or read the new words by yourselves, hurry up! I’ll give you five minutes.)
Ss: …
教师带读完三次后,叫学生同桌互相读,然后带学生进入到对话或课文教学里。
词汇教学案例片段2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Ss: It’s a …
T: It’s a bike, bike-bike-bike.
Ss: bike-bike-bike……
语感教学案例范文5
一、微课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价值分析
在现代高中教育学科当中,英语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都不够,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知识体系,提升知识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1]。微课作为微视频教学模式的简称,旨在利用短视频教学提升课堂互动性和直观性。开展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把握英语知识,提升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高中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单靠学生自主进行理解,可能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微课教学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强化提升学生的英语感知能力。从本质上来说,英语微课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经过现代课程改革的验证,微课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微课丰富英语教育元素
作为基础学科,英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微课作为一种思路与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英语教师在微课中积极融入多种教学元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联想,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体系,提升学生对知识总体的把握能力,实现英语教育目标。通过引入多种教学元素,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整体效果,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教学需求[2]。举例来说,在讲解关于“Makingthenews”的内容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制作微课,并通过课堂演示方式和同学交流,丰富课堂形式。
(二)利用微課增强教学体系性
体系性是英语学科的重要特征,在开展高中英语微课教学过程中,要想帮助学生构建英语思维,必须增强微课教学的体系性与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知识都具有抽象性。高中生由于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局限性,很难自主梳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学,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的网络,打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隔阂[3]。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微课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更容易被学生所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英语与模型思维的构建效果,需要教师自主创新,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实现教育目标。
(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微课讲解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的应用性学科,英语也要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微课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避免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出现隔阂问题。在开展微课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联想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起英语知识体系,提升对知识的把握程度[4]。在现代新型教学模式中,微课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想帮助学生构建英语思维,离不开具体教学案例的支撑,通过引入教学案例,也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避免学生的陌生感,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解决知识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知识的实践应用效果。举例来说,对于“Bodylanguage”、“Lifeinthefuture”等教学内容,就可以采取微课案例的方式进行讲解,构建英语语境。
三、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高中教育体系中,英语是重要的学科。在微课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引,仍存在诸多教学问题。下一步,需要高中英语教师不断创新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运用微课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学生日后的生活与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永强.浅谈高中英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z1):143-145.
[2]郭云振.微课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英语微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18-220.
[3]张玉琴.浅谈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28-129.
[4]王亦琳.基于微课的高中英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25-226.
语感教学案例范文6
【关 键 词】 言语能力;语感;文本;言意统一
巴赫金曾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处于素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的语文学科,时常争议不断,派别林立。是固守工具性至上的论调,还是推崇人文性为主导的观点?是强调文学,还是重视语言?是以教师讲授为核心,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我想说,让我们回到语文教学的出发点。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即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贯穿其中的核心能力,就是感悟和驾驭言语的能力。潘新和教授曾指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学习,微言大义,就应回归到语言文化和言语艺术的感悟和表现中,进而提升语文的素养。
这就必然要求教师不能将学生拘囿于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忽略对言语能力的训练。如果仅仅教会学生熟记字词句的意思,他们往往无法由言及意,感受文本的人文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怀,更难以发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相反,如果一味地架空文本,只看重文学感悟和主题探究,长此以往,学生虽得“意”却忘“言”,逐渐丧失了感悟和驾驭言语的能力。最终,我们身边只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尽信书”的“书呆子”,或是“有口难言”的“闷葫芦”,教出一群“失语”的学生,语文教学将会迷失方向。
可见,言语能力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须贯彻“言意统一”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由立言而立人,从而提升其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言语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什么呢?答案尽在“语感”二字中。语感,是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具备相应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将四种言语能力协调贯通。所以,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培养高品位的语感也是语文人文性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语文知识教学一般不需要心灵的参与,它有标准答案;语感教学就不同了,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其奥秘也许就在于此。
那么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立足文本,言意互通,据言悟意,以意驭言。即在文本教学和语言训练时,找寻言意契合的点,在会意中养成语感,于表意中提升语言的驾驭能力。故本文将结合教学案例,从言意统一的角度来探究语文教学中增强语感,提升言语能力的策略。
一、据言悟意,披文入情
汉语言文字是象形的、表意的,蕴藉情感和哲思,有诗性的品质,感性的色彩。《庄子・天道》中说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表明了言语所承载的无限语意。若没有对它的感受和领悟的语感,怎么能走近文学的万象世界?怎么能收获生命的体悟?怎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呢?
托尔斯泰曾言: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言为心声,词的位置就是由它深藏的意所决定的。故教师应在文本分析中,通过文中的遣词造句,巧妙设问,适时提点,启发学生感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怀和思想,品味字里行间的深层意味,感受那言外之意,点燃学生的心灵,去领悟汉语表情达意之趣味。据言悟意,批文入情,方能形成语感,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正如文采出众、才思敏捷的文人墨客,是向来颇看重遣词造句的,可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不惊人死不休”。教师在语感教学中,也应当明确方向,拿出这样的认真态度和钻研精神。在文本分析中,着眼于词语的选用,关注一句一式,一个标点,一处停顿等,体察思想情感,玩味言语艺术。
首先,品味词语的选用,应展开对动词的推敲,形容词的琢磨,副词的取舍,名词的斟酌,语气词的揣摩,采用加减、调换、对比等方法,来感受言语间的耐人寻味。
如戴望舒的《雨巷》,首尾两节几乎完全相同,但有一处却做了改换,第一节的末句是“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末节却将“逢着”换为“飘过”,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调整呢?以“逢着”结尾不是更美好吗?该换词语的原因正是诗人的情感变化所致。从前几节可知,“逢着”是诗人的美好的幻觉,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一般的”“飘过”,消失了,不可能“逢着”了。因此,在末节,“飘过”更能表现诗人内心的幻灭感;而且“飘过”的梦幻感,并未削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之感,反而在情感上更强烈了。因此,末节的换词,渲染了感伤的氛围,加深了迷蒙的意境,强化了情感,恰到好处。这便是可让学生去感悟和习得的言语艺术。
其次,对于有特色的字眼更须用心赏析。叠词的回环反复之韵味,语气词的一唱三叹之语意,拟声词的摹声状物之趣味,还有双关、互文、反语等的字字珠玑之妙,都是理解文本意蕴和领悟作者情怀的着眼点,是我们及时、有效地进行语感训练的落脚点。
如诗圣杜甫的律诗,因其工于用词传情,而成抑扬顿挫的言语风格。其代表作《登高》运用叠词、拟声词和充满色彩的词语描摹秋形、秋声、秋色与秋态,写尽秋士的悲秋与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秋风中树木的飘零衰飒,“滚滚”写江流的奔涌雄浑,两个叠词纵横、快慢相对,将生命有尽的时间感和宇宙无限的空间感融为一体,传达出新陈代谢、古今变化不可抗拒的人生体悟,渲染出悲壮之感,满怀深沉的家国情感蕴含其中。
我们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就需要多研读经典作品,寻觅字里行间的亮点,深味言之意蕴,“得意忘言”,语感便有了。只有这般批文入情,我们才能走进汉语言文学的洞中天地。
二、以意驭言,传情达意
通过文本语言的品读,学生语感能力提升后,方能得以更好地进行言语运用,完善其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一,教师必须立足文本创设情境,精心营造课堂氛围,为学生进行言语能力训练搭好平台;第二,我们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一处传神,效果皆出”的言语实践点和激活学生心灵的契合点,使得学生找到言语发抒的“麦克风”,从而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完成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化,最终收获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文本中哪些地方可以成为言语表达的实践点呢?
首先,教师应善于抓住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好的作品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于行文间留有想象的空间,含而不露,意味深长。如果我们能找到文本中的这些无声处、无言处,投石探路,巧妙拓展,设计学生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品味和补白的兴趣,畅所欲言,那么促进学生的语言感受和表现便有了契机。
其次,关注文本中的精彩之处,设计迁移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已有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语感的培养、言语的运用在言语由内向外的转化中,可以通过文本的迁移训练来实践。那我们该从何处找寻迁移点呢?文本中最突出的表达技巧、遣词造句等言语运用的精彩之处,均是语言迁移训练设计的切入点。
可见,教师在言语能力训练展开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活跃,情感和思想亦得以积蓄和沉淀,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又能促进我们言语的感悟和表达,如此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得以全面地发展了。
叶老说课文是“例子”和“凭借”。我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凭借“典范语言”的例子,找准一个言、意的契合“亮点”,燃点教学激情,养成语感,让学生永远在语文的路上行走,让言语能力“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流淌在学生的血液里,随着岁月增长,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滋养心灵。
【参考文献】
[1] 岑运强. 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岑运强,刘安敏. 我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吗?[J]. 语文建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