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1
一、冬虫草菌种的提纯复壮
从科研单位引进冬虫草菌种,直接扩繁作栽培菌种,出草率低,生产效率差,继代繁殖栽培更难于进行。因此必须进行菌种提纯复壮,培育纯正健壮的母种,才能进行扩大生产,减少损失,保障生产效率。引进的母种,首先用斜面培养基进行划线接种,引进的一支试管斜面种可以划线接种8~12支,然后挑选菌丝蔓延好,见光后易着色的菌种进行扩接液体原种,再利用液体原种扩大培养液体生产种。然后以消毒后的新鲜活蚕蛹再作培养基用注射接种培养,栽培出草后,挑选健壮肥大、子囊果(粉)多的子实体作材料,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斜面培养获取提纯复壮的母种。在菌种保藏中应注意母种保藏不超过20天,原种保藏不超过15天,生产种保藏不超过5天。在制备各级培养基中,都要用20~30%的蚕蛹。斜面培养基最好采用新鲜活蛹作氮源。
二、液体菌种制作技术
一般采用摇床振荡培养制种,然后兑水稀释后作生产种。采用这样的方法相对安全,不易感染,但制种量少,时间长,兑水稀释栽培后,培养基内生长点少、发菌慢,培养基易感染,并且容易造成培养基内上下菌龄不同,影响出草质量。我们采用补氧振荡培养,只要在补氧方法上注意各个细节,达到无菌操作,就不会出现感染杂菌,由于给予氧气,振荡培养的菌球分生迅速,活力增强,浓度高,制成后不再稀释而直接生产使用。栽培后生长点多、活化快、发菌快、感染率低。
三、培养基制作的关键是保证原料的质量
现在的栽培户主要用米饭(小麦)作培养基,这其中主要的原料是大米(小麦)、蚕蛹和微量元素。在确定培养基配方上,各个栽培户各不相同,往往都会选择价格低廉的,或者某一些原料用量少一点,以降低成本,这种做法,虽然在产量上好像影响不大,但对于干草质量和商品率影响就会逐渐凸现。其实在冬虫草的栽培中,培养基的成本所占的比重是较低的,且比较固定,选择最好的原料,出草的产量稳定,质量得以保证,即使在出草产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每千克干草成本也不过增加二三十元钱。然而,培养基质量的提高,才能保证干草产品的质量,并能降低菌种的退化速率,才可以利用鲜草子实体进行组织培养繁育母种。何况在培养基原料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出草率才得以稳定或提高,每瓶增产一克干草的所得会远超过增加的成本。所以,一定要严把培养基原料的质量关。同时应注意培养基的碳氮比和含水量,特别是培养基的含水量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偏低一点,制成的米饭培养基达到饭粒不粘连、不板结,才有利于菌丝吃料,冬虫草子实体的生长期才能延长,从而提高了出草的产量和质量。
四、认真细致采取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
冬虫草栽培方式一般采用瓶栽,现逐渐转为大料块栽。瓶栽的成本中人工占主要比例,从洗瓶、制作培养基、接种培养到栽培管理采收,需要大量人工,而且瓶栽的培养基水分较难把握,易出现米饭板结,在栽培出草时,也易造成瓶内缺氧影响出草产量和质量。为此我们试验采用大料块栽,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也解决了出草后期供氧不足,瓶内米饭板结等问题。另外,要特别注意通风换气与保湿的关系,做到通风时换气彻底,保湿时湿度足够,一湿一干交替变化,既刺激了冬虫草子实体的生长,又保证冬虫草子实体正常生长,使冬虫草子实体质量得以提高。
通过了人工栽培获取优质的冬虫草子实体,替代野生冬虫夏草作为滋补佳品,满足广大市场对冬虫夏草的需求,使野生冬虫夏草资源得以保护,维护了冬虫夏草产区的生态平衡。因此人工栽培冬虫夏草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适宜的栽培技术,探讨防止菌种退化的措施,使冬虫草子实体质量优良稳定,保障冬虫草人工栽培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应用干蚕蛹栽培蛹虫草.郑社会 《食用菌》2005.6.
[2]无菌法培养和复壮北虫草母种技术。刘春良 《食用菌》2010.2.
[3]蛹虫草高产菌株人工栽培条件的优化.孟繁宇 《食用菌》2009.4.
[4]蛹虫草菌种五种保藏条件的保藏效果对比试验.夏凤娜 胡惠萍.邵满超.等《食用菌》2009.4.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2
食用菌的发展:1999年__嫁到婆家,最初,__和公公婆婆一起打理他们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但仅仅单一地种植蘑菇,土地利用率低,济效益低也不大好,__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下决心改变现状。__利用闲暇时间,走访农贸菜场、大型超市,深切感受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蔬菜,食用菌消费越来越受到青睐,诸如金针菇、草菇、姬菇这些饭桌上偶然出现的菜肴,美味却散发着一种稀缺之感。她明白应该开发新品种,于是南下北上深入各地学习,先后从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____江南食用菌科研所、____菌种研究所引进金针菇、草菇、猴头菇、绣针菇、姬菇等母种,潜心钻研,加上有丰富的食用菌技术出身的公公加以指点,__进步很快,对栽培技术了熟于心,果断地应用到食用菌的生产上,品种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市场从点到面,很快成为__地区一家较大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大户,也是朝阳集团的一大菌类供应商。为了使产品能够进驻商超,这位娇柔的女子转战江浙沪,面对形形的经销商,散发出一种勇敢、不怕输、不服输的气场,丈夫更是盛赞妻子“打下了半壁江山”。凭借着良好的品质和不断的推广,鸿山飞凤的菌类还销往常熟、苏州、太仓、上海等地,广受好评。作为食用菌的基本原料的棉籽壳,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种植后,棉花种植面积骤减,棉籽壳量少价高,__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得出了菌料利用科学化的二项技术革新:一是采用玉米芯取代一定量的棉籽壳,既节约了原料成本50%,又缓解了棉籽壳原料紧缺的矛盾;二是菌料再利用,按照生产不同菌菇所需营养成分不同的要求,用生产过草菇后的下脚料经过消毒,继续配制生产平菇菌料,生产过平菇后的下脚料再利用作生产姬菇菌料,这样形成一料多用,综合利用的科学方法,大大地降低了生产原料成本,创出了一条降本增效的新路子。
灵芝生产基地:依托菌类栽培的成熟技术,2009年__新增了灵芝生产基地,位于海拔1500-1800米的安徽原生态山林地区,得天独厚的空气、温湿条件创造了适合灵芝生长的原木短椴木培养基质,所产的灵芝孢子籽粒大而饱满,表面光滑,内含物多,药用价值高,加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破壁技术,使得灵芝孢子粉的吸收率大大提高。2010年5月,__成功培育了北冬虫夏草这一珍稀的中草药,并以质优价廉、营养活性成分高而著称。事业需要创新,产品需要发展。多年的农村经验让__深深知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技术和人才。2010年,她与老公商量后一次性投资550多万元,新建生物农产品基地120亩、深加工厂房面积2100平方米,投资了现代生物农产品的生产、生化、监测和加工设备。除了北冬虫夏草、灵芝破壁孢子粉,更为惊讶的是__一手打造的灵芝艺术盆景。灵芝,原是自然之神草而摄有日月之精华,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发现它能在家庭、酒店、办公室里大放光华。一帆风顺、五福临门、竹报平安、时来运转……这些原本抽象又寓意美好的词语,在__的手中完全形象化了,犹如巧夺天工,让人惊叹不已。这些姿态万千的灵芝艺术造型,都出自于的__之手,好似一个艺术家就那么随性一画,寓意吉祥的万千世界就呈现在眼前了。
邻里乡亲们看到__一家的生意欣欣向荣,都过来“取经”。__很实在,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悉数奉上,一有人遇上栽培技术难题,她就去“灭火”。“大家都不容易,多点收入生活也宽心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__说。
她的基地不仅生产各类鲜菇,而且每年生产制作平菇、金针菇等菌种袋筒20万袋左右,其中一部分发往全镇及周边镇,也有发往更远的地方如浙江、苏北等。就鸿山街道而言,到她的基地购买袋筒的农户多达50户以上,袋筒发出后,__还实行跟踪服务,上门为他们解决栽培技术的难关,帮助农户多出菇、出优菇,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部分的出路。因此该基地将制作栽培更多更好的菌种供应社会,供应农户,争取带出更多的农户走共同致富之路。
在丈夫眼里,过去的15年里中妻子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事无巨细,但从未有过怨言,当别人的妻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去逛街去购物去旅游去度假的时候,自己的妻子或者穿梭在种植基地里,呵护着娇嫩的北冬虫夏草和灵芝;或者挨家挨户地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或者忙乎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总之,风里来雨里去,其中的万般辛苦让人倍感心疼。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3
【关键词】 中药资源;风险分析;应对策略
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认为,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于稳定、良好的中药资源。因此,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水平。所谓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是指能够持续生产出产销对路、供需平衡、品质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资源生产过程,其生产既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也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药农(企)利益,提高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目前我国中药资源正面临着野生资源渐趋枯竭、部分中药材濒临灭绝,人工栽培中药资源品质下降、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加之中药资源普遍存在着产销不对路、供需不平衡现象,我国中药现代化所依赖的中药资源发展现状严峻。尤其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救急过程中,充分暴露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一些问题,很多原材料一时无法供应上。中药资源的生产过程是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复合的生产过程,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潜在的诸多风险造成了上述生态系统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影响了中药资源的产量、质量与效率。由于受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性、偶然性及生产难度等制约,导致中药资源生产不持续、不稳定与不平衡的可能性。笔者现结合中药资源生产的实际,从风险产生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划分,将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为政策、生态、社会、技术、灾害、质量、市场及内部等8类;并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进行风险分析,明确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与生产难度,同时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探寻应对策略,为溯本求源地解决中药资源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资源健康良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1.1 政策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属于农业范畴,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粮食作物种植风险规避的政策支持,惠农的农业保险形式多样、直接易见,农民种粮利益得到保证。2008年,国家财政政策支持扩大了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中央财政的补贴范围从主要的粮食品种扩大到花生和油菜,但对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多数农产品仍没有实施农业补贴。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仍对不少中药材品种征收农林特产税,无形中增加了中药资源的生产成本。现今我国药材生产者多为零散农户,难以承受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不同的政策倾向更易引导资源生产者选择种植风险较低的农作物种类,许多传统药材产地纷纷刨药种粮油或种花果[1]。同时,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影响下,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价格开始上扬,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具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药材种植面积将因之受到影响,中药资源生产濒临巨大的考验。
1.2 生态风险
该风险是指资源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资源生产利用方式具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风险。中药资源人为干扰强度可分为野生中药资源、半野生中药资源与栽培中药资源。我国野生中药资源也因野生与家种的品质差异正遭受着大规模的非理性采挖,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尤其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掠夺性的采挖极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报道,挖1株甘草可破坏方圆4~5 m2的植被[2],1984-1985年两年间,宁夏银南地区中宁等四县共挖鲜甘草约1.7万t,直接破坏草原达1.64万hm2,间接破坏草原达4.93万hm2,土壤沙化扩大[3];而滥挖甘草造成的草原沙化10年内都难以自然恢复。更为严重的是,破坏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严重的人为干扰致使大部分中药材品种丧失了遗传进化潜力,由此造成的中药种质资源的退化将无法逆转。
1.3 社会风险
该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与社会种植风气所致的产需失衡、量不持续的风险。中药资源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用药的需要,但不确定的社会流行疾病谱使得中药资源需求波动复杂。以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为例,抗病毒类药材需求旺盛,金银花、牛蒡子等全国市场货源销售一空,相关中药产品生产难以维系。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中药资源后续的产出,如板蓝根受“非典”需求刺激生产,库存丰富,2003年以来的市场以消耗库存为主,价格也跌入谷底,药农(企)利益受到极大伤害。此外,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者对药材种植盲目性依然很强。某些药材因高价刺激,导致种植面积无序扩大,由此陷入长时间的低价烂市;而某些药材因价格偏低,药农就弃种或少种。这种非理性的一哄而上(下)的社会跟风种植风气,极易造成中药资源数量的不稳定与不持续,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4 技术风险
在我国500余种常见中药材中,可以人工栽培的只有200多种。目前,我们仍对多数中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缺乏了解,其人工引种与栽培过程中的瓶颈因子尚未明晰,无技术支持已成为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主要风险来源。例如,受制于滇重楼生长特性与栽培技术,滇重楼的生产一直难以持续,导致以其为原料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开工不足。再如,业界尚未完全掌握冬虫夏草抽生子座技术,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难以维续,冬虫夏草资源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危险境地。
1.5 灾害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成灾比率高[4]。有资料显示,2006年5月甘肃河西地区的霜冻和干旱灾害至少造成板蓝根减产30%,而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1万余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被毁。自然灾害不仅使中药资源大面积减产、药材质量大为降低,也对中药资源的后市供求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总之,自然灾害使所涉中药资源减产甚至绝收,致使药材货紧价扬,种植面积、库存、出口等状况随之改变;同时,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使一些救急药材需求尤为紧俏,由此改变的药材市场供求失衡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
1.6 质量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质量极易受生产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药材质量波动多变,所产药材无法稳定安全地入药。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来源于不合理的栽种、采收和储藏方式。所谓不合理的栽种,是指栽培品种、栽培地、栽培技术的选择并没有遵循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药材质量与药效发生漂移;不合理的采收(包括采收季节、时间、方法等)改变了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影响了药材的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而不合理的储藏方式(包括时间、位置、方式等)使药材发生霉变、虫蛀、返油等现象。此外,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药农(企)为了防治病虫害,对药材施用大剂量农药,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成为中药资源能否准入市场、走向国际的绿色质量风险。
1.7 市场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生产者对市场接受与竞争能力缺乏预测,对市场需求的变动难以确定,进而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风险。中药资源的市场风险首先来源于药材生产周期,因中药材生产周期有长有短,一些木本类药材如山茱萸、银杏、栀子等一般需要5~7年才能达到用药标准,此类资源的市场接受能力、竞争能力等无法做出准确的长期判断,栽培风险巨大;而一些短期药材,如板蓝根、薄荷等,虽当年种植就有收益,但此类药材对市场供求关系反应迅速,更容易造成资源烂市或缺市。其次,中药资源属于特殊的商品,“卖得掉是宝,卖不掉是草”,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医药企业、药材收购商漫天压价,生产者市场处境被动。在风险巨大的医药行业,医药企业通过市场把风险转嫁给资源生产者,生产者利益受到伤害,生产积极性大挫。此外,中药资源的生产容易受到市场信息的影响。任何市场投机行为,如庄家操纵、媒体炒作、药商跟风等都能引起中药资源供求关系与产出状况的变化,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1.8 内部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风险除了来源于上述的外部环境外,不健康的资源生产也与药材自身有关,这是中药资源生产的内部风险。此类中药资源一般具有种子萌发率低、种子结实率低、生长缓慢、对生境要求严格、腐生及寄生的一些特性。例如,明党参、高山红景天的资源生产就受制于其内部机制:明党参种子后熟阶段与梅雨气候的不协调是导致种子萌发率低及更新种群少的主要原因之一[6];而高山红景天花朵败育率高、种子成熟度低、有性生殖弱是其生产质量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7]。
总之,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多的潜在风险是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极其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各个风险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例如,现代农业产业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化肥、农药、良种、农机等技术要素,而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为求更大的收益,过分及不合理地使用上述技术,由此衍生出大量的生态与质量问题,如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农药残留超标等;不可预计的灾害风险一般还会次生出生态、质量、市场及社会等风险;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内部风险必然会提高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级别等。
2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风险应对策略
2.1 加大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为稳定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国家负责、企业参与的形式,积极引入国家保险、商业保险、良种补贴、化肥补贴等机制,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民种植药材的风险,确保药材种植面积,保证中药资源的正常供应。
2.2 禁止乱采滥挖,保护生态环境
非理性的攫取与采挖是中药资源生产风险的主要原因。乱采滥挖除造成野生中药资源量急剧下降外,其直接破坏的生态环境将使中药资源生产成为“无源之水”。政府部门应对中药生产与经营者首先在制度与法规上加强监管,杜绝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权责不清、管理不力等现象,对因采挖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中药资源品种,如冬虫夏草、甘草等,应引入资源生态税收制度,让资源受益者负担生态恢复的成本,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获益者对生态环境保护角色,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2.3 引导专业种植协会的建设,确保中药资源产质
缺少专业的中药材种植协会是我国多数中药资源量不持续、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专业种植协会的建立首先可以协调中药资源的生产,避免一哄而上(下)的种植风气,确保有序生产与供应;其次,可以在源头上避免同类中药资源恶性竞争,控制假冒劣质药材流入市场,恢复药材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资源生产者的权益;第三,可以指导中药资源生产,增加产研转化能力,提高产质水平;第四,能够快速地组织生产,对公共突发事件具有较好的应急能力,保障突发环境下的用药安全。
2.4 加强中药资源研究,提高产研转化水平
目前,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仍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已有的技术多半是经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可重复性低,此弊端直接导致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规避风险能力的低下。中药资源研究应注意:①不仅要加强中药资源的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加强其基础研究,从源头入手提高产研转化水平;②加强中药材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累积及其变化等规律研究,促进中药资源生产技术的科学制定;③加强种质种源的收集,保护中药资源的进化潜力,防范种质退化带来的生产风险;④及时保护所得科研成果,切实维护研发者和生产者的权益,确保中药资源研发与生产的可持续性。
2.5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我国的中药资源生产频受自然灾害影响,因此,做好防灾减灾,对于防范生产风险、确保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药资源防灾减灾工作应包括:①明确影响该地区中药资源生产的灾害类型、影响强度、发生频率等,评定该地区发展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等级,合理安排生产;②坚持“预防为主,减防结合”的原则,对可以预见的灾害如气象灾害等,应及时制定避逸措施,降低灾害损失;③加强抗逆研究,通过良种选育筛选抗性品种,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2.6 控制药材生产要素,倡导良性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是以栽培生产与野生生产并行。因此,发展中药资源生产,一方面应鼓励规范化生产,控制药材生产要素,从生态环境、种质、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确保栽培中药资源的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形式多样良性生产方式,如野生抚育、生态栽培等,增加优良野生中药资源的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用药需要。此外,在药材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改变防治观念,以生物、栽培、物理机械等综合防治取代化学防治,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资源环境。
2.7 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
针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市场风险,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政府部门应充分理顺供求关系,及时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指导药材生产;各地专业种植协会应对主要重点大宗中药资源建立预警系统,根据历年供需关系及规律预测当年生产与需求,使得中药资源生产具有计划性;相关部门还应提倡多种方式的订单生产,建立可靠的市场信用机制,确保产销顺畅;同时,应规范中药资源市场管理,打击市场投机行为,加快流通过程,增强市场的风险规避能力[8]。
2.8 动态监测,加强珍稀濒危资源的特性研究与替代研究
为了保障中药资源的持续稳定,降低生产风险,应尽快开展第四次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并据此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动态监测资源生产状况,合理安排市场供给。另外,对资源量日益减少的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科研单位一方面应加强对其特性研究,摸索该品种的致危因子,并据此建立合适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产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替代研究,寻找疗效确切、资源量丰富的替代资源,确保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有量,稳定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小结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中药资源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贯穿着中药资源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好中药资源生产过程的风险分析,控制和防范风险,对解决当前中药资源中迫切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资源管理利用方式,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依旧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期间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与管理方法的变动,更需要制度法规的规范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城乡经济开局良好,整体价格上涨较快[EB/OL].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57792&record=385,2008-04-22.
[2] 刘泉龙,马 莲.滥挖甘草毁了草原[N].科技日报,2002-07-04(4).
[3] 解振华.中国环境典型案件与执法提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30.
[4] 李学举.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J].中国减灾,2004,14(6):6-8.
[5] 郑智文.今年洪涝中药材将受到哪些影响[J].全国药材商情,2003,27(3):6.
[6] 胡方方,李宗芸,黄淑峰,等.明党参濒危机制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85-588.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4
关键词退耕还林地;黄芪;间作套种;栽培;管理技术;青海称多
黄芪,别名膜夹黄芪,为豆科植物,以根入药,有补气固表、升阳、治疮、生津、利尿的作用。其系列产品既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又有保健功能,因此市场需求日益增加。黄芪在种植过程中,忌高温,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轮作。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涝,于砂质、黑质、黄质土壤生长良好,碱地不宜种植[1]。称多县境内中藏药资源有913种(植物性808种,动物性80种,矿物性25种),其中麝香、鹿茸、冬虫夏草、川贝母、紫胡、大黄、羌活、雪莲、藏茵陈、杜鹃、黄芪等藏药材以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数以万计的国内外人士前来采集,年采集量达30t以上,近几年在玉树州的玉树、称多两县的长江河谷地和囊谦县的澜沧江河谷地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大,生产的黄芪以个体大、无病斑而出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调查,黄芪年收入约15~18万元/hm2,纯收入13.5~16.5万元/hm2。但由于无节制采挖,使全县境内长江、澜沧江两岸的藏茵陈、柴胡、麝香、羌活、黄芪等药材资源处于枯竭状态。笔者从2008年开始,对野生药用动植物进行人工驯化和栽培[2]。现就黄芪的栽培与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1.1种籽选择
选择种籽时要求黄芪不带病,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机械破损少,贮存期不超过3年。
1.2选择地块
选择灌溉方便、地块平整、不积水、地力肥沃的半沙质土壤作为育苗地。
1.3整地
将秋翻后的土地进行细致的平整,做到整块育苗地无跑水、不积水,开春后按照大田作物种植时间浇灌底水,地块稍平后施48%氟乐灵3t/hm2并耙耱,除去田间阔叶杂草。
1.4施肥
播种前灌溉、整地,施入磷酸二铵150kg/hm2、过磷酸钙225kg/hm2、尿素150kg/hm2、农家肥15.0~22.5t/hm2,然后旋耕1遍并耱平。
1.5播种
育苗播种期一般在5月上旬,当地最后1次霜冻前5d左右最佳。播种时按行距10cm开2cm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也可机播),覆土耱平,保持地下湿润,或将种籽均匀撒播后,再用手扶拖拉机旋耕器轻轻耙1遍,深度在2cm左右,然后耱2遍,用铁磁镇压1遍,盖上遮阳网,约15d出苗,用种量450kg/hm2。
1.6田间管理
1.6.1除草。黄芪出苗比田间杂草出苗晚,所以除草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一般头遍草在出苗后15~20d时进行,不论杂草是否出齐,头草必须及时拔除;二草拔除时间一般在头草拔完后的20~25d。
1.6.2浇水和追肥。一般浇水、追肥与除草同步进行,头草除完后,紧接着浇头遍水,同时施尿素75kg/hm2作为追肥。力争苗齐、苗壮,浇第2遍水时施尿素37.5kg/hm2左右,力争稳产、高产。10月底进行一次叶面追肥,增加地上部分生长期,进一步提高产量。第3遍水视田间具体情况定,天旱地干时浇水,雨水较多时不浇水。最后1遍水应在立冬前15d浇灌。
1.6.3后期管理。育苗地的后期管理主要是根据秋后的气温、降雨情况而定,注重控制好田间及土壤湿度,同时做好冬季和翌年春季的田间管理工作,防治牲畜和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害,必要时可在育苗地周围建网围栏[3]。
2大田移栽及管理
2.1移栽地块选择
移栽黄芪的地块应该选择土层厚度为50cm以上、水平一致、无明显跑水和积水的砂壤地。尽量不选择前茬是豆科和马铃薯的地块。
2.2整地施肥
选好黄芪移栽地块,一般要求移栽地块在前1年进行秋翻,同时,施48%氟乐灵3 750g/hm2进行土壤处理,并耙耱整平,坐水比大田灌溉略迟1周左右,移栽时深翻土壤30cm,施磷酸二铵300kg/hm2,同时随栽沟施农家肥1 125~2 250kg/hm2。
2.3优良种苗的选择
移栽的黄芪应选择根系完整、整体没有明显机械破坏、表皮不带病斑、生长均匀旺盛的种苗。
2.4种苗移栽
种苗移栽时间和当地大田作物基本同步,种苗摆放形式是顺开沟方向倾斜摆放,决不允许垂直方向摆放,株行距为20cm×25cm,种苗顶部覆土厚度3~5cm,栽完后耱平地块。
2.5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及时拔除杂草,浅锄表土,以后保持地内无杂草,无雨干旱时可适当浇水以利根向下生长。当苗高20cm时,追施尿素112.5~150.0kg/hm2。种苗移栽田的除草、浇水和大田作物同步进行,只是拔头草略早于大田,浇头水略迟于大田,除草必须在3次以上,一般浇水4次。
2.6病虫害防治
雨季注意排水防涝,高温多雨注意白粉病发生危害叶面,一旦叶面发现有白点应及时用50%多菌灵750g/hm2对水225kg/hm2喷雾,每7~10d喷1次,连喷2次[4]。
2.7收获
春季栽的黄芪于当年霜降后或翌年早春收刨,收获时刨出全根去掉茎叶及泥土,收获鲜货9.0~10.5t/hm2,收获是采用人工采挖,也可采用机械采挖,但要注意采挖度要够,尽量做到采挖干净,减少伤根。
2.8贮存
采挖后的黄芪不宜曝晒,也不能受冻,应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晾干贮存。
3参考文献
[1] 谢小龙,王溪森,赵利,等.黄芪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21-123.
[2] 谢新玲.黄芪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2):39.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5
1.1绝对数量丰富,相对数量不足
甘南高原是典型的青藏高原地貌,高寒高湿,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均相对数量充足。当地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由于长期以来,当地草地没有很好的管理和利用,超载放牧、乱采滥挖、乱开滥建,致使现有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和盐碱化,亦即所谓的“三化”。草地的退化引起4月份沙尘暴迭起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甘南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造成多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交错,构成多种多样的小气候环境。该地区太阳辐射强,光温配合好,气温年变化小、雨量丰富,水源充足,利用温室栽培、大棚栽培能充分地利用丰富的光能,提高光合强度,增加热量,防止干旱时空气、土壤水分蒸发;维持作物生长所需的积温;防止低温、霜冻等对作物的冻害,不受区域差异、季节、气候的影响。
1.2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设施农业规模不大,开发潜力大
传统农业在资源利用上注重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偏重数量极为有限的耕地经营,而忽视了其它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难以为人们提供品种多、质量高的农产品,导致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甘南州现有的耕地中约2/3为中低产田,例如在夏河、合作、碌曲和玛曲县(市)仅种植产值极低的青稞、少量油菜和马铃薯;在卓尼、临潭、迭部少数县则有一定的设施栽培,如卓尼有普通塑料温棚55栋,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16.67hm2左右;临潭普通塑料温棚30栋,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26.67hm2左右;迭部塑料温棚40栋、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12hm2左右;夏河县塑料温棚20栋,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5.33hm2左右,日光温室20栋,所以设施生态农业在甘南州的利用相当滞后。而调查结果显示,发展较快的舟曲有普通塑料温棚300栋,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200hm2左右,日光温室40栋。因此如果在当地能开发设施生态农业,大力开发日光温室等使低产田变为中产田,中产田变为高产田,按每667m2增产以50~100kg计,约0.67亿hm2中低产田可增加粮食500亿~1000亿kg。其次,林业用地较多,可以采取林-药间作、套作和经济林-蔬菜间作等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淡水养殖方面可大力推广暖棚养殖鱼、蛙等。甘南州草地资源极为丰富,除了保留牧区天然草场外,还可以大力推广人工草场,引种栽培经济高产的饲用植物和牧草,更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加速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当地畜牧局的统计结果显示,草场的有效利用率仅为10%左右。
1.3目前甘南州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在甘南州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体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不仅忽视了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而且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负效应。一是草场退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地牧民逐年盲目增加放牧的牛羊头数,由于过度放牧、毁牧开荒、重用轻养等,草场每年退化约13.33hm2左右,累计已达866.67hm2,占可供利用草场面积的1/3。二是自然灾害频繁:据气象部门统计,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全国每年受灾面积0.4亿hm2,一般灾害年份粮食减产200亿kg。10年来,每年平均受旱涝灾害面积0.33亿hm2,成灾面积0.16亿hm2,减产粮食200亿~300亿kg。2010年8月7日在甘南地区舟曲县重大泥石流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16.57亿元人民币,其中间接经济损失高达2.42亿元,直接经济损失14.15亿元。1.4甘南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丰富甘南高原气候类型和复杂的生态环境,为多种药用植物的起源、繁殖、演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之该地区农业历史悠久而长期闭塞落后,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植物的野生和近缘生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一些特色的药用植物(红景天、独一味、藏雪莲、花锚等)、山野菜(蕨菜、荠菜、枸杞芽菜、鹿角菜等)、野生食用菌(狼肚菌、黑木耳、高原菇等)和冬虫夏草等非常丰富,且都具有高原生物特色,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很难在自然状态下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只有通过设施技术,进行引种、驯化、选育、保存、研究开发,为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为特色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加快甘南州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
成功的农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基本前提。根据农业自然资源的固有特征,结合甘南州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业生产的现状,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合理、充分、有效地利用甘南州农业自然资源,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是该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和有效措施。
2.1提高发展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甘南州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在甘南州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性,在该地区尽管农业相当落后,但地位重要,因此,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势在必行,这就要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转型牧业,并结合旅游业重点发展高效、特色、设施、生态观光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之,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各县、市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2.2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和技术人才培养
制定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设立发展设施农业专项资金投入,解决农牧民的资金投入问题,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大棚、智能大棚、大力推广遮阳网、喷灌、滴灌等辅助设施。此外,要加强技术创新研发,关键是要加强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滴灌、生物防治等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一定要重视和加快设施农业人才培养,并能很好地创造条件,科学合理地发掘和利用甘南州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宝库,振兴甘南州地方经济,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
2.3树立甘南高原品牌意识,推行设施农业绿色、无公害生产
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提升地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甘南高原冷凉气候,环境无污染的条件,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发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野生蔬菜品种和藏药材的生产比重,通过引种、驯化来不断丰富高原地区特色产品种类,紧紧围绕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生产做工作,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商品质量标准,进行设施农业栽培、养殖来加快甘南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牧民生活水平。
3结论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6
[关键词]蚕桑养殖产业 经济效益 蚕桑副产品
[中图分类号]S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74-01
蚕桑养殖产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到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蚕桑养殖产业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养殖产业。种植桑树培养蚕茧,得到各种副业产品,从而达到经济目的,是桑蚕产业的最终目标。
蚕桑养殖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包括桑树种植业和幼蚕养殖业。从小桑树苗的种植,到中间施肥管理,到采摘桑叶,到培养幼蚕,到结茧抽丝,再到各种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幼蚕宝宝本身就是娇生惯养,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可见桑蚕养殖产业是有风险的。
一、蚕桑养殖产业现状
几年前,蚕桑养殖产业的收益几乎处于全国农副产业的领先水平,但是近几年来,各种第三产业,大棚蔬菜产业,家畜家禽养殖产业快速发展,效益明显超过蚕桑养殖产业,就导致大批劳动力放弃蚕桑养殖产业,投入到更具效益的第三产业中去,造成大批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失,蚕桑养殖的新技术也更难以得到推广,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使经济效益逐步下滑。有时蚕桑养殖生产也经常出现供应不足或供大于求的现象,所以蚕丝的价格经常随之波动,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蚕桑养殖产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压力,怎样使蚕桑养殖产业得到稳步发展呢?笔者认为:我们就要推广优势技术,提高桑树种植园的产量,加强蚕茧的质量和产量,对蚕桑养殖产业的各种副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和深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和领先地位。
二、优化桑园结构,提高桑园产量
对桑园的树型进行合理培植,对于不合理不规范的树型进行改造,夏天的时候,对桑树枝叶进行合理修剪。提高树的高度,增加树的覆盖面积。提高桑树的株间距,增加光能的利用率,提高桑叶的质量。平时多注意增加桑树的肥料,补充各种矿物元素如氮、磷、钾,在土壤里增加各种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并注重除草、除虫、灌溉等有效措施,从而使桑园达到丰产的目的。对于害虫高发季节,要及时进行有效防治,在进行喷药的同时,还要有效的对染虫的桑株进行隔离,控制害虫的密度,把对桑园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桑园的优质、高产。
桑蚕养殖的采叶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夏季蚕期的采叶技术:一至二龄时期采集适熟叶,三龄的时候开始输芽。并采集一些新条上的叶子,保证桑叶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令桑树能够旺盛的生长。早秋蚕期的采叶技术:小蚕期时采适熟叶,四龄的时候则从上到下采摘枝条的基部叶。为了不影响第二年的桑叶产量,采叶量要控制在着叶数的百分之五十。
同时,桑农还可以在桑园里养一些鸡鸭类的家禽,这些家禽可以把桑园里的部分害虫以及杂草吃掉,避免了农药对桑叶的污染,节约除草治虫的人力资源。这些家禽也可以吃到有益的饲料,家禽的粪便又是天然的肥料,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
三、探索家蚕养殖的新技术,促进桑蚕养殖产业升级
我国历史上数千年的家蚕养殖技术,因对房屋面积的需求较多,使家蚕养殖不能得到规模化经营,使蚕业的规模化生产得到了阻碍,制约了养蚕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需要对养蚕技术进行创新,解决养蚕用房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我们可以对家蚕养殖实施全龄两回育,使饲养技术达到舒适化。
在夏季和秋季,气温高,所以发种运种工作应该在早晚低气温时进行。运送蚕种时要轻运轻放,专人负责,同时避免日晒和高温。蚕种在培育室应注意保湿。对于蚕的喂养,小蚕要选用好的桑叶,大蚕尽量多的桑叶喂养,做到少食多餐,同时蚕的密度要合理。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蚕的发育情况,给桑叶加水,并做到用水的清洁。
为了保证家蚕的健康,应该在家蚕基地周边建立一个隔离带,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病原被人为地带到养蚕区域,同时也避免了周边农田喷洒农药时使蚕产生中毒,这样使养蚕区域的周边大环境得到净化。
四、有效利用蚕粪和蚕桑,提升桑蚕养殖技术经济合理性
蚕粪,又叫蚕沙,因为它是颗粒状,像沙子而得名。蚕沙的作用多种多样,由于蚕的主食是桑叶,桑叶中叶绿素的含量比较高,同时蚕所食的桑叶在蚕的体内停留时间比较短,因此可以从蚕沙中提取符合环保要求的叶绿素,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蚕沙还可以像各种粪便一样,可以当作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肥料。
五、注重蚕桑养殖业的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蚕桑养殖业的副产品多种多样,亟待我们开发和利用。例如:我们用桑根可以制作降压的药物,可以用来酿酒,可以用来泡茶,制作桑叶饮料,制作日化产品等等。用桑树的枝条作为主要原料,制作人造棉,果胶等产品。桑树的果实还可以制作果汁,保健药物冬虫夏草的生产也是用幼蚕作为材料的。蚕桑养殖业的副产品有这么多的经济价值,所以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对蚕蛹的用途进行开发,使蚕桑的副产品更加的深入增值。
六、注重蚕桑养殖业废弃物的管理
对于一些病死的蚕、蚕粪等废弃物,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细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整个蚕桑养殖业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及时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对于病死的蚕,要及时进行消毒掩埋。对于蚕粪要用专门的容器运走,防止运送的过程中洒落。而且不能把蚕粪堆放在蚕房旁边,防止对蚕房造成污染,最后对蚕粪进行统一处理。
七、结语
总之,桑农们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养蚕工作,坚定不移的做好蚕桑养殖的任务,积极配合有管部门进行蚕桑副产品的研究开发,鼓足干劲,全心全意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各种有益政策方针,把桑蚕养殖产业做到更大更精,切实促进桑蚕养殖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迭久木甲.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现代蚕业——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凉山州蚕桑产业的思考[J],西昌农业科技,20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