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产负债管理办法

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1

摘 要 近几年,随着银监会监管政策的调整,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走出了跨区域发展的第一步。管理半径的扩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运用好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将有助于自身业务发展和总行战略在当地的落地。本文作者希望结合在城市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认识,对分支机构如何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研究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其整体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的过程和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从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开始,资产负债管理工具逐渐在我国银行业得到推广运用。截止到2011年末,在我国已上市的16家银行机构中,基本都在总行高级管理层下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专责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规划、协调和决策工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还在总行层面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专门负责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日常工作。

近几年,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和自身实力的增强,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管理半径的扩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运用好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将有助于其业务发展以及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本文作者希望结合在城市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认识,对分支机构如何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概括讲,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三大职能。

(一)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如果对市场风险管理不善,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损失。对于流动性风险管控,主要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对于市场风险,主要通过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配置经济资本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而风险意味着潜在损失。潜在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三类。预期损失是根据大数定律计算出来的平均损失,银行可以通过提取拨备进行预防;异常损失指战争或重大灾害等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银行可以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金额进行量化,并据此计算最低资本限额加以防御。经济资本即为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其数量是根据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审慎程度来决定的。由于资本是稀缺资源,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高效配置,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可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三)协调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在确定经营目标时,商业银行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实现有战略目标的持续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判断市场利率走势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配置在银行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包括分行和支行。下面主要从城市商业银行的分行层面分析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运用。支行可结合自身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参照实施。

(一)设立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为做好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分行应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计划、协调和决策工作。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至少包括分行行长,分管业务发展、计划财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参加部门应有业务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风险控制部的负责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一般设在计划财务部,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的督促落实。

(二)建立管理制度

一个机构的正常、有效运作有赖于制度保障。因此,分行应依据总行管理办法制定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资产负债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事项

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重点不一样,其业务类型会有所差异,但分行一般都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票据业务、同业业务等类型。因此,分行资产负债管理涉及的业务也主要是以上几类。

1.有效管理流行性风险

分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支付清算资金不足的风险;二是资产业务资金短缺的风险。对于第一种风险,一般都由总行予以保障,通过向总行拆借资金进行调节;对于第二种风险,如总行资金充裕也可拆借,如总行不予拆解资金,则需要分行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和票据融资予以匹配解决。

2.有效管理市场风险

分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重新定价风险。目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工具,从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上移总行,由总行资金部门承担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责任。为增强分行业务的自主性和市场反应能力,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仅对存、贷款业务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于票据业务和同业业务,则要求资金来源与运用必须匹配进行,包括期限匹配、金额匹配、利差锁定,从而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并避免流动性风险;由于现阶段我国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对于按照央行利率政策执行的业务,需合理判断利率是处于上行阶段还是下行阶段,从而确定业务利率是随央行利率调整而浮动还是固定不变。

3.合理配置经济资本

年初,总行会根据董事会下发的全行实际资本积累及资本规划,按照风险偏好及风险政策,考虑银监会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出经济资本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全行发展战略和各分行的业务计划,下达分行当年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额度。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需根据分行现有业务规模及结构、当年业务计划和业务发展策略,对总行下达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进行分配,实现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如客户通过存入保证金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额度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银行同时可收取签票手续费和风险资产占用费用;票据业务需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但也带给银行一定的利差收入。因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在分配经济资本时,需考虑不同业务占用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数量以及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从而确定不同业务的规模控制额度。

4.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协调好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是一家分行立足当地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设立分行的地方一般都是直辖市、省会城市等,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发达,同业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当地的大项目和大客户,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无任何竞争优势,主要的竞争策略就是降低利率,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争取客户。因此,这一阶段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需做好大项目、大客户的业务筹划,合理分配经济资本,以牺牲较小的效益实现较大的业务回报;同时,以经济资本配置促进总行特色业务的拓展,如对于小微企业、中小和农贷业务以及其他总行力推的特色产品,在风险资产计量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予以倾斜,从而实现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1994.2.

[2]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12.

[3]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2009.

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脱媒 资产负债管理 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8-025-05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总结西方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发展及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探讨完善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方向,对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资产负债管理演进及危机中的教训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按一定策略进行资金配置,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的一种全方位管理过程,其实质在于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各账户,包括各种资产、负债以及资本的余额、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组合进行规划、支配和控制,以实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目标。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资产负债管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主流的经营管理方法,目前已成为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心,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从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来看,总体可以分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三个阶段。

在资产管理阶段,商业银行强调资产管理,主要关注其资产业务,并根据流动性不同对资产业务进行划分,争取通过对资产的优化组合,来协调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这是与当时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适应的,即资金来源渠道稳定,活期存款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不存在筹措方面的激烈竞争。

始于1960年代的负债管理的特征是,面对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银行从负债业务看待其流动性,希望通过扩大资金来源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只要能够及时、足额地从其他金融机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融入资金,商业银行就不用担心流动性风险,进而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收益的中长期贷款等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中去。

第三个阶段是资产负债管理阶段。1970年代中期起,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商业银行意识到单纯依靠外部融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并开始尝试从资产和负债两个角度同时解决流动性问题。商业银行借助于各种现代金融技术、工具和方法,分析、研究其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内在特征,通过对两类业务的结构调整和内部优化,力求使其资产与负债的整体到期期限匹配起来。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和具体的管理方法。可以说,发展至今日,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工具和方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表1)。

向西方主流银行学习曾经是中国商业银行走向成熟的一条捷径。但在金融危机中,它们纷纷陷入困境,而我国银行则成功规避了金融危机的侵袭。这大大退却了原本围绕在西方商业银行头上的光环,质疑其管理水平的声音也此起彼伏。然而,与西方主要商业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管理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吸取其在金融危机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金融危机中西方商业银行遭遇重创的原因很多,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教训主要有:

(一)资产负债表过度杠杆化。美国金融机构过度追逐利润和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危机前,美国很多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高达40倍以上。但高杠杆、高资本收益率的经营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在金融机构盈利时会成倍放大股本盈利,但亏损时也会成倍地扩大股本亏损比率,资产的较小亏损可能会导致股东权益的巨额亏损,使其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二)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市场。银行资金来源有被动负债和主动负债之分,从客户吸收存款、同业存款及股东权益等被动负债是银行传统的主要资金来源。经由资本市场进行的主动负债可以更好的满足银行特殊的资金要求。二者之间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危机前,欧美商业银行,特别是非银行业务比重较高的银行,对资产证券化的依赖远远超过传统的存款吸收,无形中增大了其流动性风险。而金融机构又缺少流动性应急计划。于是,在评级被下调后,AIG无法在短期内筹措资金应对大量保证金的要求。这使得单一机构的问题快速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

(三)投资产品高度集中。危机前,美国金融机构的投资过度集中于次贷产品,单一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面临较高的风险。又由于在投资配置上的同质化,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较高的系统性风险,难以应对次贷产品违约带来的冲击。

(四)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这导致对结构性金融创新产品的不当使用和片面认知得以广泛推广,未能做到防微杜渐,金融体系的问题因未得到及时控制而不断扩大和扩散,金融风险不断累积,最终以一种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导致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增大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直接冲击虽然并不大,但实体经济的问题终究会对银行业发展产生影响。在经历了2003年-2007年持续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明显下滑。虽然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GDP增速已止跌企稳并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势头,但未来经济增长的变数仍很多,持续的高增长或难持续,经济周期的变动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明显影响:

1.由于放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信贷资产安全性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银行宽松的信贷供给往往会造成经济下行时期风险暴露和贷款损失的增加。而经济下行可能刺激银行降低贷款标准,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

2.增加对资本和贷款损失拨备的要求。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影响,银行必须补充资本以满足增加的信贷需求,这制约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出于“利润平滑”等原因,在经济上升阶段银行可能推迟或减少拨备的提取,并可能导致风险拨备不足以覆盖经济衰退时期的信贷损失。

3.威胁银行的盈利能力。受上述因素的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通常与经济周期保持一致,即在经济高涨期,银行收益通常会增加;而在经济萧条期,银行的收益通常则下跌。经营业绩的稳定增长存在较大变数。

此外,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也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着现实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1.大规模信贷投放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我国自2008年底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政策刺激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经历了“井喷式”增长,2009年全年信贷投放高达9.59万亿元,远远超出年初确定的4万亿-5万亿的规模。银行新增信贷规模急剧膨胀虽然强化了银行在融资体系中的地位,但银行资产快速扩张并大量集中于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也存在同质化隐患。银行体系存在较大的潜在资产质量系统性风险。

2.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凸显风险隐患。2009年地方政府纷纷大规模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剧增。但部分项目效益不高、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地方财政风险过大、对平台担保有名无实等现象并不少见,贷款银行面临较大的政府信用风险。此外,很多地方存在一个项目多头借款,违规挪用等情况,而贷款银行往往难以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的监控,无法防范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的风险。

3.资本管理面临巨大挑战。资本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2009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面临越来越大挑战,主要是信贷投放激增稀释了银行资本金,银行盈利能力降低使得内源融资能力不足,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挤占资本金,同时审慎监管的加强进一步提高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建立起更加持续、稳定、多远的资本管理机制更显紧迫性。

(二)金融脱媒趋势要求建立更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取得显著进展,金融脱媒趋势日渐明显,商业银行以资产扩张和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较大挑战。而且,金融脱媒是金融业发展的长期趋势,金融危机对金融脱媒所带来的缓和将很快过去,金融脱媒将会得到延续和深化。

资产负债管理以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为基本功能,以对资产、负债以及资产与负债间的协调匹配为手段,因而金融脱媒将对其产生明显影响,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导致业务结构的变化。负债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基本上以存款为主要的负债来源,平均占比都在80%以上,但资本市场发展对存款的分流越来越显著,这要求商业银行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的负债来源体系,以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其中,主动负债应成为主要努力方向。资产方面,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形式,占比大多在50%以上,而融资渠道多元化也会带来贷款业务比重的下滑,这同样要求商业银行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结构,贷款、证券化资产等需要齐头并进,与综合化经营相配套的并购,尤其是混业并购将为此提供有利条件。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做出调整,包括:首先,面对业务结构的变化,需要在定价管理方面进行改革,赋予业务部门更多的灵活性;其次,需要改变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取消分行自求平衡的压力,赋予分行在扩大负债、增加资产方面更大的业务空间,同时,也藉此增强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方面的职责,以便利主动负债业务的发展,并通过强化与总行其他部门的配合拓展资产多元化空间。

二是带来风险属性的变化。伴随业务结构的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属性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盈利模式下,信用风险是主要的业务风险来源,随着金融脱媒趋势的深化,风险属性会逐渐发生很大变化,信用风险的来源中,小企业占比将会提高,而信用风险整体的重要性则会逐步降低,市场风险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风险来源,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更显重要。同时,还会出现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的情形。风险属性的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实现更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而在目前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下,分行在主要承担信用风险的同时,实际上也承担了部分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这显然不利于风险的专业化管理。因此,应该将分行大部分产品的市场风险逐步集中到总行层面实行统一管理,使总、分行的风险管理职能分工更加明确,风险管理更趋专业化。

三是扩大价值创造的空间。金融脱媒的本质是金融创新和金融多元化。资本市场将会获得更加充分的发展,金融工具也将更加丰富,金融机构的种类也会更加多元化,金融服务将日趋多样化。这无疑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非传统业务领域,如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各种业务,以及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的机会。业务领域的扩展将大大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价值创造功能的发挥。但要实现这一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应该内容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全面。比如,需要提升总行在资金筹集和运用中的地位,同时赋予总行在经营管理中更加有力的经济调节手段,以便可以将经营管理的策略和理念直接定位到需重点扶持的某类业务、某个行业、某类客户上。对应的,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应该成为相关业务的核心,并能够实施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

总之,面对金融危机蔓延和金融脱媒趋势的深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同时管理多业务领域和多个市场的风险,同时必须实现理想的短期收益与优异的长期价值,藉此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各种挑战,达到控制风险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亟需转型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演变

表2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演变的过程做了简要概括。根据表中所示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94年前的简单资产负债管理阶段、1994年 -2004年资产负债管理比例阶段和2004年之后的资产负债管理相对成熟阶段。2004年初,银监会先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运用监管的力量将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风险评级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从监管的角度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基准目标。

(二)现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特点与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属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并存的模式,本质上仍未跳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框架。这一模式在推动银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业务实践的不断推进,其缺陷也日渐显现,表现为:

一是,现行资产负债管理难以有效处理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关系。这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以及保持“三性”最佳组合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被动适应监管要求的意味较为明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约束体现的是宏观管理思维,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手段之一,将适合监管需要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作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标准,难以适应银行风险管理和战略规划的需要。

二是,现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本质上属于静态资产负债指标管理。无论是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还是2004年以后银监会实施的新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都是按照事先制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相关业务的规划、日常管理和监管。指标体系的制定中虽然已综合考虑了监管要求、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等因素,但经济环境剧烈变化时,商业银行无法适时调整这些指标进行应对。

三是,现行资产负债管理脱胎于信贷资金管理,管理内容上虽有一定的变化和扩充,但与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仍然主要是存贷款业务管理。反映在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和组织结构上,都主要是围绕存款、贷款、票据业务展开的,对于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以及日益丰富的表外业务等虽有涉及,但重视程度仍嫌不够。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为应对金融危机后复杂经济环境的挑战,适应金融脱媒趋势,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有效的战略转型、丰富的产品创新、较快的业务增长,更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在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以解决业务发展中风险范围扩大,风险类别更加复杂以及不同业务领域风险交织、风险管理难度不断提高的困难,并满足更高的资产收益率和加强市值管理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需要更灵活的手段、更丰富的内容以及更主动的策略,可以同时管理多业务领域和多个市场的风险,同时必须实现理想的短期收益与优异的长期价值。具体来说,从管理目标来看,资产负债管理要既达到银行净利息收入的预期水平,也达到银行市场价值的预期水平,更好的实现银行的短期盈利目标与长期市值目标。从管理内容来看,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全面和全过程的管理,要能够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和全过程的管理。

然而,现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适应经济形势变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应积极转型,藉此推动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目标与路径

(一)成功资产负债管理的四个关键要素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效率及其管理水平高低,受到以下四个关键要素的影响:一是治理结构。成功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完善的治理结构,而完善的治理结构应能够清晰地定义银行中各个ALM相关部门的角色与职责。二是政策流程。完整、稳定的政策流程有助于自上而下地传达银行的业务目标及风险偏好。这不仅可以为业务发展提供指导,还可以加强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控制。在制定政策及程序时,要特别注意资产负债管理对银行业务战略的反应、支持及加强作用。三是管理工具。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框架必须包括能够支持资产负债管理的各种工具与流程。四是内外审计。独立的内外部审计可以发现并有助于弥补ALM管理中的不足,从而确保整个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二)转型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所谓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针对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而言的,可视为西方主流银行ALM体系的一个缩影。其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二、三、三、二”,既两个基本内涵、三个基本内容、三个管理技术和两个主要管理手段。具体来说,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风险限额下的协调式管理和前瞻性的策略选择管理,以计量和管理各类市场风险、实现科学的预期获利以及优化经济资本配置为基本管理内容,依赖以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情景模拟为代表的管理技术,借助于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与RAROC(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两个主要管理工具,分离业务经营中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引导产品合理定价、准确切分不同业务单位的利润贡献,战略性、前瞻性地引导各条业务线的收缩和扩张,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平衡。

(三)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路径

转型路径的选择对最终目标的实现及其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宜遵循“渐进性制度变迁”策略,根据管理体系、组织和水平的现状选择实施的路径。

1.资产负债相关性是决定资产负债管理转型路径的依据。如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满足MM定理1的某些要求,比如资产账户对负债账户的依赖较小,那么商业银行在运用资产时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摆脱负债的限制,并拥有更大的风险与收益权衡空间。从中国主要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资产账户对负债业务的依赖性仍然很强。这一相关性近年来有一定的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这决定了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必须立足于负债与资产账户的改善。

2.改善负债结构,扩大主动负债比重,提高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是促进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主动负债,通过发行CDS、金融债券、回购协议等债务工具,主动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形成具有可自主控制的资金来源,实现负债与资产的主动匹配,是促进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以及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主动负债的力度,形成具有可自主确定的资金来源,实现负债与资产的主动匹配。在加强主动负债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被动负债的管理能力。根据储蓄倾向、支付偏好等特征对存款人进行细分,藉此加强对被动负债的分类管理,提高对被动资金利用的主动性,从整体上改善资金来源的可控性。

3.着力提高资产的多样性,强化资产配置的能力是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重要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资产结构仍较为单一,投资和交易类资产收益率偏低,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这集中体现在分支机构的业务抉择和资源配置上,并直接导致了资产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的快速扩张,增加了收益的脆弱性,客观上也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战略转型的实施。就目前来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已出现松动。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努力改善资产结构,增强资产配置能力。

4.构建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实行资金全额集中管理是推动资产负债管理转型、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核心环节。作为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核心环节,商业银行应着力构建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实施全额资金管理,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构建和实施FTP体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定价依据以及定价模式。由于不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管理方式不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适合的组织模式、定价模式和依据也会有明显差异,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分支机构的业务规模、资金流量等情况加以合理选择。

当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转型是一个长期而根本的过程,在推动转型的同时,应根据经济周期变化及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保持业绩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DeYoung,Robert and Chiwon Yom “On the independence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evidence from U.S. commercial banks,19902005”,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4 (2008) 275-303.

2. Modigliani,F.; Miller,M. (1958). “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 (3): 261-297.

3.陈小宪,“加速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证券时报,2002.12.31。

4.冯鹏熙,“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5.傅德印,黄健,2008,“典型相关分析中的统计检验问题”,《统计研究》,第7期。

6.何浩,2009,“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第6期。

7.孟艳,2010,“金融危机冲击下资产负债管理的再审视”,《金融论坛》,第2期。

8.彭建刚,2001,《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1月第1版。

9.徐宝林,2010,“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形势和中型银行的发展思路”,《当代银行家》,第2期。

作者简介:

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3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定义

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控制利率风险并维持其净利息收入的稳定增长而对资产负债采取的积极管理方式。它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银行经营收益,稳定银行市场价值的主要工具。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水平还属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风险意识、管理架构,还是人员素质、风险控制技术等都存在一些问题。(1)利率风险管理的观念滞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足。而在管理理念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2)资产负债管理不平衡:尽管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推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但在资产负债结构这一领域仍然存在两大问题,表现为:一是在利率的结构方面,在同期限的存款与贷款之间没有设定一个合理的利差;二是在期限结构方面,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上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3)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率风险识别、测量机制尚未建立。(4)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具备各种专业素质的人才少之又少,而中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进行系统培训的人员比例严重偏低。

(二)外部经营环境存在的问题

尽管金融市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是当深层次地去了解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改革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诸多问题:(1)政府干预过多: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所决定的,这阻碍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且会在中国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埋下隐患。(2)金融市场不完善: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均未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外汇市场规模小,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衍生品几乎一片空白。(3)外部监管不完善:中央银行对风险利率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控制,相关的利率风险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未能建立起来。

三、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措施

中国商业银行自己内部必须积极主动的完善自身积极应对挑战。

1.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不成熟,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主要策略是资产负债缺口管理策略。发达的市场化国家经验证明,资产负债管理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已经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一办法,接下来中国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和运用范围,提高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进行调节的能力。

2.建立科学的利率预测体系

建立科学利率预测体系的关键是系统地掌握利率预测理论和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目前国际上,银行业最常用的预测方法有:隐含利率预测法、费雪效应分析法、货币供给分析法等。

3.推行业务结构与经营收益多元化的策略

各大商业银行要不断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优化银行业务结构、扩大经营业务领域,使商业银行收益多元化,降低商业银行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程度,提高商业银行的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拓展中间业务,优化银行盈利结构;拓展零售业,满足客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提升银行品牌形象。

4.加快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中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自身体系培养这些熟知中国金融国情的人成为利率风险度量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包括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学术交流、加大高级人才的海外培训力度等重视人的情感情绪、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

(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要想更好的实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货币政策的实践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自2008年中国颁布了外汇管理条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独立性。并且会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并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渠道,加强本外币的政策协调,保持国民经济地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为了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应当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给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快金融市场建设

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实现与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具体要做好以下三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货币市场;建立规范、发达的证券市场;大力培育金融衍生市场。

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4

论文摘要: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首当其冲的是汇率风险。因此,持有外汇敞口头寸的有关经济主体应当怎样管理汇率风险,就已成为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已成为当前需要全面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简要的介绍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分析我国汇率市场面临的风险,介绍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办法,阐明金融工程的涵义及概况,说明金融工程在控制我国汇率风险的必要性。



在世界金融动作极其活跃的今天,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这一尖端金融技术应运而生。金融工程所具有的高度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令其在金融领域备受注目。另一方面,我国不断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汇率逐渐市场化,这样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逐渐加大,传统的汇率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因此,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成为我国各经济主体的首选,而金融工程所具有的巧妙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特性恰恰极大地满足了这一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上述两者的关系,来说明我国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去应付难度较高的汇率风险的必要性。

1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开始启动。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加大了资本流动开放的力度。汇率制度改革的启动对于有关经济主体的影响深远。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使各经济主体对汇率风险既缺少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也缺乏必要的外汇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能,汇率制度改革使各经济主体开始真正面临汇率风险的考验,尽快适应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对汇率风险是一个重要课题。

2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办法

在金融工程方法出现之前,主要有三种汇率风险管理手段:一是资产负债管理;二是保险;三是证券组合投资。(1)资产负债管理法。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汇率风险管理方式要求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重新调整,使本币和外币资产负债相匹配。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弱点,表现为:①耗用的资金量大。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设置风险基金等资产负债管理方法都要耗用大量的资金。②交易成本高。为了达到资产负债风险暴露状况的匹配,需要在谈判协商、业务调整和具体实施上花费许多时间与金钱。③会带来信用风险。企业为了达到目标,在资产负债项目上要作频繁调整,这可能会从总体上带来企业的信用风险,丢失一部分客户。④调整有时间滞后。这种风险管理措施涉及具体业务的谈判、调整与实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不能紧随短期市场金融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当风险管理措施真正落实时,风险损失可能已经造成。所以,资产负债管理的成本较高,见效慢,价格适应性差,应用范围有限。

(2)保险。通过大多数法则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保险业风险事件概率的计算和风险的共担,成为一种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使得海上保险、财产保险相继迅速发展。但在汇率风险的处理上,保险的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保险市场有效运行中一直存在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问题,道德风险提高了损失发生的概率;不利选择由于投保人分布的偏向性而使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预计水平,二者还相互作用,如道德风险会加重不利选择;另一方面,可投保的风险又具有较为苛刻的选择条件。可保风险必须是很多企业(或个人)都面临的,而这些企业(或个人)彼此之间的风险状况不是高度相关的,而且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确定的。所以,保险可保的是部分有形的风险,此类风险在本质上属于非系统性风险。伴随货币经济的发展,一个金融社会正在出现,有限的保险服务远远无法满足人们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需求。

(3)证券组合投资。在传统金融市场上,投资基金的证券组合投资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证券组合投资理论认为:预期收益与风险成为证券投资优化的两个主要评估指标。对投资者而言,在最小风险与最大收益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必须在二者之间权衡取舍。投资者就要倾向于通过证券组合投资来获取适当收益。由于组合投资策略的投资风险小于任何单项的证券投资,预期收益介于各个单项证券投资收益的最大与最小值之间,所以被广泛采用。经济学家们也采用了各种模型来实现在具体操作中确定各种证券的投资比例系数以使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最著名的模型要数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理论。但单一的证券组合理论运用到国际证券投资领域,尤其是在汇率风险管理时就相形见拙了。原因一方面是模型本身有缺陷,如模型计算比较困难,数据难以获取等;另一方面则因为单一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来规避风险只能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波动往往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汇率风险中的系统性约占总风险的一半以上。

为了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问题,为了满足巨大的风险管理需求,为了弥补传统保险服务和投资基金证券组合投资手段的不足,金融工程这种新兴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就应运而生了。

3金融工程

3.1金融工程的涵义

(1)芬纳蒂。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JohnFinnerty)在1998年发表的《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综述》一文中,将金融工程的概念定义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

(2)格利茨。1994年英国金融学者洛伦兹·格利茨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学》一书中提出一个“统一的定义”: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3)马歇尔和班塞尔。马歇尔和班塞尔在其《金融工程》一书中,肯定了芬纳蒂对金融工程的定义。更进一步,二人还认为金融工程不只限于应用在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层面,近年来,许多富有创造性金融创新都是面向零售层面,有时也称为消费者层面。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金融工程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公司理财、金融交易、投资等现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其中风险管理被认为是金融工程最重要的内容。

3.2金融工程在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三种控制汇率风险的方法仅是表内控制法(指公司在资产负债表具体项目基础上,通过调整公司基础业务中的资产与负债的不同组合方式来消除市场金融风险)。与之相比,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采用的是表外控制法即是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来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由于此类交易不涉及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项目,不改变基础业务资产负债的平衡,一般也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出来,故称为表外业务。金融工程与传统汇率风险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衍生工具避险的一个重要内在机理就是我们在定义中所言明的衍生性,其价格受制于基础工具的变动,而且这种变动趋势有明显的规律性。成熟衍生市场的流动性(一些创新的衍生产品除外)可以对市场价格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并随基础交易头寸的变动而随时调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工具管理风险时的时滞问题。

(2)更大的灵活性。场内的衍生交易头寸可以方便地由交易者随时根据需要抛补,期权购买者更获得了履约与否的权利。场外交易则多是为投资者“量身订造”的。而且,以金融工程工具为素材,投资银行家可随时根据客户需要创设金融产品,这种灵活性是传统金融工具无法相比的。

综上所述,我国汇率逐渐放开,进行市场化,金融工程在控制汇率风险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应用金融工程控制汇率风险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唐建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争论、发展趋势及其经济绩效比较[J].金融研究,2003,(3).

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范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内涵及现状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国际金融机构在全球大量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全球性业务网络。这种趋势既促进了国际金融的极大发展,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范围,出现债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国际金融组织面对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显得力量不足,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手段显得特别脆弱。国际金融炒作活动,进一步加剧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建立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进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和将要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风险、国家风险、竞争风险、流动性风险、体制性风险等。这些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最突出、最集中、最严峻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中主要是因债务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80%以上,贷款的质量决定着银行的命运。尽管《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但银行仍面临着企业不讲信用和丧失信誉、不愿或不能还银行贷款的问题,从而使银行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

围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大了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引入了金融竞争机制。这对新型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更多的是危机和挑战。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种种挑战,新型商业银行必须适时调整、完善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以实现在集约经营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首先从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风险控制,管理立行观念。这是新型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型商业银行更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防范、规避风险问题,要从关系自身生存发展、维护股东利益和社会安定的角度,花大力气抓好风险控制工作,并常抓不懈,保证各项业务的良性发展。新型商业银行是法人持股的股份制银行,从其股本实质看,同样是大型国有企业,其资产出现大面积风险带来的社会危害将是深远的。因此,尽快出台保全新型商业银行资产的政策法规,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减轻新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应当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

1.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的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内控监督机制

包括:风险防范机制,即贷款的发放实行审贷分离;二是全面实行贷款抵押、担保;实行贷款风险等级管理,建立坏账准备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即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财务核算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存入信息库,实行客户经理制,对贷款单位实行单个的动态监测。风险分散机制,可以组织银团贷款,同时实行授权、授信制度。风险补偿机制,要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开展信用保险,提高坏账准备金。

3.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首先,要优化配置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金整体效益。要按照效益优先和集约化经营原则,制定分客户、分行业、分地区的信贷投向计划,逐步实现贷款向重点客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转移,向大系统、大集团、大企业倾斜,扩大基础行业贷款,支持名优品牌生产,支持优势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合并、租赁劣势企业。其次,要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操作程序,强化信贷责任人制度。商业银行应制订严格的信贷审批操作程序,并真正落实信贷责任人制度,切实做到谁决策谁负责,并依法追究问题的责任。第三,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贷后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上制定贷后检查、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结合贷款信息系统确定贷款风险预警指标,及时采取对策,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制定贷后管理质量奖惩办法,正确处理业务拓展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关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就整个外部环境来说,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买方市场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争夺市场份额。交行、中信、光大、深发展等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机制完全商业化,资产总额不断扩大,招商银行还与四家国有银行一样进入了世界千强银行之列。除了竞争对象的增多,金融竞争的范围和空间也越来越大,不仅存在着业务上的竞争,而且治理上的竞争、资本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日趋白炽化。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加入WTO机遇•挑战•对策[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范文6

一、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意义

在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央行及时调整政策取向,积极进行了资产负债管理。通过诸多操作,央行资产负债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央行以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为导向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较好地完成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这不可避免地对央行资产负债表造成影响,使央行资产负债在安全性、流动性、健康性以及增值保值功能等方面产生重大变化,因此对央行资产负债表进行健康性审计很重要。

(一)开展央行资产负债表审计是维护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资产负债表审计,一是可以对资产、负债及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全面准确的鉴定;二是能够对人民银行资产管理的能力以及重要资产的状况和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三是可以对辖区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辖区金融服务管理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因此,开展资产负债表审计,能够提高央行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有关部门强化管理,切实维护资产负债表的健康。

(二)开展资产负债表审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央行内审工作转型

从职责形态看,人民银行中心工作是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实现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从价值形态看是维护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保证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完整性,保证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因此,从根本上讲,关注资产负债和损益是内部审计的天然义务,围绕资产负债表开展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来看,内部审计更需为组织治理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因此,将维护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作为内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促进央行内审转型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确立

央行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央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的配置,它既是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体现了央行作为国家重要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开展金融服务等业务活动的效果,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目前,在中央银行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尚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系统性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标准。结合目前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的研究成果和基层央行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基层央行在本级资产负债表审计时,其健康性标准应为真实完整性、安全性、效益性。

(一)真实完整性

真实完整性标准是反映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是否健康的标准,它是基层央行健康性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安全性、效益性的保证。真实完整性标准主要是确认资产负债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体现为报表反映的事项真实存在,有关业务在特定会计期间确实发生,并与账户记录相符合,没有虚列资产、负债余额;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会计事项均被记录在有关账簿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没有遗漏、隐瞒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无账外资产;报表的结构、项目、内容及编制程序和方法符合规定;准确无误地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分析、汇总并反映在有关会计报表中。

(二)安全性

安全性标准是体现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所对应的资产与负债是否健康的标准,它是基层央行健康性审计的核心要素。衡量资产负债表各项资产和负债是否安全,主要体现在:各项业务活动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都得到了控制,从而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充分的遵循,是否有效,有关部门是否能够加强风险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维护基层央行的整体健康运行。

(三)效益性

基层央行通过管理、运用各种资产、负债来实现各项职能、发挥职能作用会直接影响央行业务活动的成本收益。因此,基层央行履行职能的效益情况也是衡量和评价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和因素。履职绩效好能够证明各类资产、负债管理是有效的,健康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效益性标准是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较高层次要求。效益性主要衡量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它影响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框架

(一)审计标准及审计内容

1. 资产负债表的公允性审计。按照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审计部门要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到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公允性审计,就是对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真实完整进行审计。结合基层央行的实际,资产负债表的客观性审计主要关注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两项内容:

(1)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客观性取决于央行会计内控活动的有效性,所以,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客观性审计的首要内容。基层央行的会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核算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央行是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办法和其他内控制度;不相容的会计岗位是否分离、授权审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是否建立严格的审核核对制度以保证会计资料真实、会计信息可靠;是否坚持财权与事权分离;财务印章、重要空白凭证保管是否分离;大额开支是否坚持集体审批;日常开支是否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等。

(2)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直接关系报表数据的客观公允性,需要审计人员在抽样的基础上,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取得直接的审计证据,并通过评估样本对报表总体进行判断。在审计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时,由于资产负债表客观性审计内容广泛、涉及部门较多,审计部门不可能对全部资产、负债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必须在对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合理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抽查方式,根据抽样情况扩大审计样本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2. 资产负债表安全性审计。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安全性审计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重要资产负债项目所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内部控制措施进行审计。审计时主要采取内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式方法,分析评价相关政策、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计时,首先要对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的内控情况进行复核性测试,主要关注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明确;对风险事件的识别能力如何,风险评估的过程、风险应对特别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否恰当;监控是否到位等。以此判断重要资产负债项目的内控体系是否健全、有效。其次要根据各项目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对具体业务操作进行实质性测试。鉴于基层央行主要涉及资产负债表中的13项内容,在对具体业务操作安全性进行审计时,可按照风险导向原则重点审计以下内容:

(1)再贷款、再贴现。再贷款、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所形成的重要资产。这些资产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同时,面临着贷款利息计算准确性、本金的安全性及可控性等一系列风险。对再贷款、再贴现业务的安全性审计是基层央行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中可重点关注再贷款、再贴现申请人申请条件的符合性、审核审批的严格性、发放手续的合规性、利息计算的准确性、资产收回的及时性、账务处理的规范性、相关部门之间账务核对的一致性等内容。

(2)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基层行重要的资产类科目,其特点是数量较多、占用资金较大、产生舞弊的概率比较高。实际管理中存在着求大求新、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审计有助于基层行核实数量、摸清家底,对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明晰资产权属、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维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意义重大。审计中可重点关注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临时采购手续的齐全性、账务处理的规范性、资产处置的合规性、资产清查的及时性和一致性等内容。

(3)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缴存财政存款。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项目一般是资产负债表中金额最大的一项负债,是人民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也是变化比较频繁的项目。它不仅关系到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严肃性,也影响到人民银行支付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息的准确性和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到人民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收益。实际中准备金存款和缴存财政存款的安全性也存在着准备金率调整不及时、财政存款迟缴、少缴和欠缴、违规行为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准备金存款安全性审计可重点关注准备金存款缴存范围、比例和时间的准确性、考核的及时性、对违规行为处理的适当性、动用准备金存款手续的合规性、与法人金融机构对账的及时性和一致性等内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安全性审计中可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的足额性、相关报表提交的及时性、财政性存款核算的准确性、对违规行为处理的适当性等内容。

(4)经理国库款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经理国库款项项目主要涉及到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三个科目。开展基层央行经理国库款项安全性审计,主要关注与预算级次相对应的财政部门分设账户的合理性、收入入库的准确与及时性、拨款与退库的合规性、收入更正的规范性、与财政部门账户余额相符性。未报解各级预算收入的真实性与及时性、库存报表与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和财政预算外存款的一致性、地方级预算收入报表与待报解地方预算收入的一致性等内容。

(5)发行基金。基层央行发行基金管理工作在人民银行的工作中占有重要比重,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虽然发行基金未列入资产负债表正表,但重视对发行基金表外科目的审计、加强对发行基金的管理,有利于增加其安全性、更好地维护资产负债表的实质健康性。对发行基金安全性进行审计,可以从发行库管理、发行会计核算、发行基金调拨、复点、销毁等重要环节入手,查找发行基金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3. 资产负债表效益性审计。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在保证资产负债表客观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关注资产负债管理带来的效益性,不仅是提升审计层次的需要,也可进一步促进基层行履职绩效及整体运行效果的提高。效益性主要从资产效益、政策效益两个方面来衡量。审计时主要采取绩效审计的方法。具体内容为:

(1)资产效益。资产效益是指央行资源占用符合经济性和效益性原则,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的流动,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际中,可以对再贷款、再贴现、固定资产等的管理情况开展效益性审计。如对再贷款的绩效审计,可重点关注金融机构再贷款申请满足率、对再贷款的依赖程度,分析再贷款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经营效益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等;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绩效审计,可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购置、分配、使用和维修是否经济、合理,汽车、发行机具、电子设备等是否存在闲置和使用不经济的现象,基建及大额的维修工程项目是否符合进度,是否存在超规模、超标准、超预算的情况等。

(2)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是衡量基层央行在执行总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实际中,可对基层行结合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情况开展绩效审计。审计可通过分析性复核和比率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整体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基层央行资产负债科目的结构变化和规模走势,判断基层央行所采取调控措施是否科学、合理,以此进一步判断基层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审计实施

1. 明确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范围和频率。由于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目前正在探索之中,基层央行审计能力和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基层央行对资产负债表实施全面的审计是不现实的。现阶段,一是可以按照风险导向原则,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完整性、安全性、效益性入手,按照上述审计标准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探索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二是明确审计频率。为对基层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情况进行持续的审计监督,建议每年均根据基层行工作重点或实际情况选择资产负债表的几个重要项目开展审计。

2. 采取适当方法选取资产负债表测试项目。根据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审计部门无法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发表绝对保证的审计意见,只能通过不断修正系统的审计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为此在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时,审计部门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选取测试项目,如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等。根据与测试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单独或综合使用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规避审计风险。

3. 转变审计理念,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央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各类业务活动的综合体现。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整体性强、全局性强,是对内审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开展健康性审计涉及央行管理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问题,做好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一是要转变审计理念。在运用合规性审计思路、方法对有关问题进行查证的同时,注重从内控视角、管理绩效视角和风险视角进行分析评价,积极引入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现代内部审计方法,探索形成“合规到内控再到管理和绩效”的审计思路。二是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水平。资产负债表审计既涉及到财务知识,又涉及到经济金融知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金融、审计、财务等多学科的知识。加快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为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郭庆平,杨立杰.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探索[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2.

[2]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J].中国金融,2012,(9).

[3]聂健民.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审计刍议[J].华北金融,2010,(10).

[4]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危机应对能力”研究(六)——央行应对危机措施的效果及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0,(2).

[5]宋根苗.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浅议[J].金融会计,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