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1
一、混合学习概述
对于混合学习的定义,各个研究文献的表述都各有侧重,各个版本的定义都从其各自的角度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混合学习就是针对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而开展的以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结合为主要形式,应用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本质的学习。掌握与应用混合学习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混合,为了更好的帮助人们理解与应用混合学习,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的经验,在系统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将混合学习引入到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之中,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促进远程教育学的教学进步。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远程教育学课程的设计
(一)前期分析
远程教育学在应用混合学习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前期分析,这是混合学习应用的基础,也是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必要前提。为了更好的将混合学习应用到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之中,我们应该进行全方面的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两个板块。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是科学的课程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因材施教,让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计的落脚点,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
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课堂教育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形式,这种混合形式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师资的合理利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应该注重活动形式的混合,为了更好的促进远程教育学课堂设计的进步与发展,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之中我们也将活动形式进行了混合,有效实现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以及在线讨论的活动混合,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混合学习方式的落实,提高教学设计的效果。
(三)学习策略的设计
课程设计之中学习策略的设计也是重点,在混合学习方法应用的过程之中我们也要将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混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远程教育学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因此,在学习策略的设计之中应该从:积极交互、学习支持以及协作学习三方维度来进行,综合应用这三种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策略的有效混合,为远程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前提与保证。
(四)混合学习资源的设计
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资源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计算机课件、案例视频以及相应的研究论文等。在线学习中应用了Moodle 学习管理系统支持在线学习。根据课程的前期分析及活动的设计,在学习平台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来支持在线学习活动的开展。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过程之中,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平台来掌握相应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与理论,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远程教育学的课程设计工作的进步。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为了促进远程教育学教学设计更加规范与合理,我们应该将混合学习引入到教学评价之中,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式,以此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在此,我们综合应用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在线检测、作品设计这四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美工;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66-02
一、背景
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学前教育迎来了春天——新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同时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要求,探讨基于工作过程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工》课程设计改革。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所谓工作过程,指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施于相对教学领域的设计过程。
(一)课程内容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首先,展开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工作典型任务的全面调研,进而对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中约占85%的毕业生从事一线幼儿教师工作。经调查,她们的日常工作已从传统式的“工匠型”向“创新型”转变。以往幼儿教师的核心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说、画、唱、跳”等技能,转向注重教师隐性技能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师幼互动能力、应急事件处理及沟通能力等。
表1 幼儿教师美育类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分类 工作主要内容 工作任务分析 能力构成
美术课堂
教学类 备课
讲课
课后
收集处理信息及资料 收集、查阅、使用资料信息能力
制作教具 美工制作技能
说课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组织能力
辅导学生实践 绘画技能
评价学生作品 美术素养
日常
管理类 美术展览比赛
幼儿园环境布置
大型活动、演出(表演)
参观学习
家长会
策划组织美术活动
班级布置
主题布置
制作服装、道具
演出化妆
摄影、摄像
教师外出学习
接受外来参观学习者
家长开放日
为家长答疑
策划组织能力
绘画、美工技能
绘画、美工技能
绘画、美工技能
影像拍摄与图片处理能力
收集、查阅、使用资料信息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
组织沟通能力
组织沟通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序化
课程内容序化即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显示的职业能力,以任务驱动的导入课程体系,提炼出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设置与之相对应又符合教育规律、价值课程的过程。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根据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须进行整合,打破以往以知识讲授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整个教学内容重构与再开发。重构与序化并非不要陈述性知识,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变化,更多着眼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以幼儿园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任务为例,进行课程模块序化,见表2。
幼儿教师岗位突出了“教”的能力。关于“教”的技能,进而又提出了:教什么(教会本专业学生如何选取教学内容);怎么教(教会本专业学生如何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等一系列问题并产生联系,涉及了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研究等一系列学科。这些新教学模块与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技能等课程产生紧密的横向联系。由此强调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教学应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并非某一技能或某一课程的改革便可得以实现的,这就要求各科教学能够建立紧密联系,才能共同建立一个完整有序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模块形成
以往为培养学生美术技能一般开设有《美工》、《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欣赏》等课程。经课程重构序化后,将幼儿园教师美术技能与素养课程设置为美工(一)至(五)五大模块。使学生学习中循序渐近接近或符合幼儿工作实际,以实现高度实践性。美工(一)绘画模块见表3。
课堂教学从基础技能渐近转向综合技能培养,由“如何学”转向“如何教学”,由单一的技能学习融入并转向对解决工作任务能力的培养。将典型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在教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如美术字综合应用,是新开发的课程内容。是促进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工作任务的新内容。学生根据掌握的计算机绘图、办公软件进行课件制作或者对功能区域按要求进行设计。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培养学生多渠道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
三、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课程设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课程,需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求各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能够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并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能力;教师应关注新事物和新领域,具有开发研究新领域的能力;此外还应一专多能,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幼儿 游戏课程 问题 建议
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
(一)学前教育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大众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相应的学前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普通群众的重视。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也就是幼儿教育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再者随着国力的提升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也更加为社会所需要。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对于一生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奠定一个孩子一生兴趣所在的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二)学前教育的现实性
我们都非常清楚环境对于学习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体验学习也是很重要的。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幼儿教育整体存在着课程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沉闷而又乏味的普遍现象。导致我国各地区开展了各种教育教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验也就应运而生。
(三)幼儿教育游戏性因素的缺失性
通过调查研究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缺失性。很大程度上我国的很多的幼儿园没有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很充分的游戏环境。并且很多地区对于幼儿教育的投入比例很小,政府将资金的投入主要像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倾斜。
(四)教师教学水平的局限性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幼儿教育业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很多新的事物被引进幼儿教育中来开发幼儿的智力水平,幼儿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新的改变,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对幼儿的适应性研究进行创新,任然沿袭着旧得教学方法,但是新的时代幼儿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以往,况且条件改善了,教育质量也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的,我们应该对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展开适应性研究,创新教育的路径,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在幼儿的关键时期培养各种可能的爱好和兴趣。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巧妙地将游戏融进学习中,以此来作为提高教育水平和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而实际调查的结果证实游戏思想转化为游戏实践的技能还很匮乏。
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游戏课程的功能作用
(一)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作用
《教育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有着一个很客观的限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客体;但是有两个是例外的:一个是大学教育,众所周知,大学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导作用;即引导学生给予学生一个方向。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深入了解学习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幼儿教育了:幼儿教育说的官方一点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世界各国都深为重视的教育方向。因为幼儿时期是孩子最有可塑性的时期;这种可塑性不仅仅指的是孩子的性格,而且对于幼儿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正如所说,少年时期如同初升的骄阳冉冉升起而又不是那么的绚丽夺目。著名改革人士伟大的教育家梁启超也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因而对于学前教育的研究之重要性也就可以非常清晰的认识到了。学前教育应该可以说是所有教育中最考验老师的。不光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并且也要有良好的忍耐力。因为学生是一伙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对于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他们就是一张白纸,至于能否画出绚丽的景色就需要老师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努力了!
在我国近期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对于幼儿应该有的教育方式有着明确规定;首先一条就是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最基本的教育活动。首先一条就是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其次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来选择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指导游戏。三是为幼儿游戏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这三点都说明了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该以什么方式为主的教育要求。而教师在教育方面特别是教育孩子方面应该起到主导作用。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与一般的教师不一样;首先一般对于教师的要求都是需要有威严,必须能够管的住学生,让学生敬畏;但是幼儿教育不一样,教师应该有超乎于一般教师的爱心与活泼而又全面的指导能力;同于大学教育,幼儿教育也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应该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灵活的思维变幻能力,对于一般的生活问题能够有着果断而又快速的处理能力。
(二)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游戏是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方式的。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游戏是以开放性、自由性、体验性为主。因而其教育性也更加的突出;游戏对儿童的培养教育功能也日益成了教育者的共识。游戏的作用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游戏是需要有一定的角色分配,每个人在游戏中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因而在游戏中就会有不同的安排。在游戏中每个孩子要学会合作,学会试着去协商处理问题。而这一系列的游戏对于幼儿的智商以及情商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应该以孩子为主体,把游戏的主动权留给孩子,让游戏去打开孩子的心智,让孩子在享受中去游戏在游戏中成长。游戏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孩子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满足孩子对于游戏的要求,并且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三、探究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新思维、新视角
幼儿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因地制宜的为幼儿的发展打好结合他们的的个性差异,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开发,这样就应该对幼儿的实践教育进行课题研究,使得适应性教育更近一个台阶。下面就是对学前课程改革中游戏课程的开展提出的新路子。
(一)教材观念的转变
教材作为师生相互作用的平台,对于教师和儿童共同构建、分享知识和意义,交流人生的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材观念,教材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话过程,特殊知识和真理的载体,在教材中要巧妙的将游戏课程预置进去,适时地添加新的情趣游戏来开发儿童的智力,这样的学前教育就可能改变原来的教育模式,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更是交流知识的主体。
(二)重视幼儿园游戏的创造性
幼儿园作为游戏课程设计的主阵地,能够产生很多教育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基本理念的支撑做出一些创新,我们要对这些新思路进行研究,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和师资状况做出调整,调整也是一种创新,毕竟,好多游戏课程设计的教育方法在贫困地区得不到普及推广,因为基础设施和师资情况的局限性,所以把新的创新运用到幼儿适应性教育中来有一定的实施难度,很多科学的游戏教育方法在这里遇到了瓶颈。我们有必要通过交流实践,多倾听别人的做法,积极学习别人的经验,这样才能在教育方法上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指导
随着幼儿适应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对幼儿教育素质的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毋庸置疑,现阶段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使得一般的教育人员无法胜任,事实上,无论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定时的吸收新的理论教学成果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专业培训来纠正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为习惯,多多考察和学习专业人员的讲座和书籍。这可能是当今势在必行的提高教育之路,若不及时更新自己的学前教育知识,难免会随着时间的年轮被淘汰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为新的幼儿教育的适应性课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要丰富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手段和深造路径,使得他们随时能够接触到好的学习方法,及时的与最前沿的游戏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究。
(四)为幼儿游戏课程的发展创造环境
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精心总结的游戏课件和相关的理论经验应该提供特定的平台进行展示,这样大家的探索研究成果都可以得到展示,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家的教育创新和教育灵感。当然也有必要有一定的讲评机制来对这些行为进行定位和约束,大家可以在论坛中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心得,提升教育界的整体氛围,迅速为幼儿适应性发展的游戏实践提供具体业务指导。下面我将一个典型的教育实例分享给大家。我想大家小时候都对五颜六色的水彩笔特别喜欢,甚至我们对课本中的插图都有着别样的评价和关注。现在很多幼儿班级中都有“美工区”“小科学家”等展览作品的地方,很多乖宝宝将自己折的纸,捏的橡皮泥等可爱的手工艺品贴在栏里,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孩子最初做出来的东西,比如画的画,捏的泥人都是不成形的,但是当我在课后通过播放影片的形式请大家欣赏片中的艺术作品,他们简单且美观,同学们都看的特别认真,而后我让他们对片中的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并鼓励他们尽最大的想象力对这些作品的形成过程进行猜想。因为这都是基本简单的东西,同学们都很踊跃积极,虽然他们有的没有说出确切的过程,但他们却想出来另外的好方法来做出片中没有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出色的交了自己动手做的展品,很多色彩和构图都不错,我很开心,觉得他们真是太棒了,更令我欣喜的是,他们尽然和别的孩子讨论起各自的作品,有的还又学会了用他们自己喜欢的形状和线条去叠别的小孩采用的特殊形状的纸,这让我对游戏教育改革的实践有很大感触,游戏是孩子们的春天,他们在游戏中有了对生活最初的体验,也对体验未来的美好生活有了憧憬和简单的思考
(五)注意游戏课程思考的范围
首先,要结合古今中外的各种游戏活动,根据他们的系统介绍对其优点和不足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注意考察学生生活环境中能够接触到的多种游戏资源,在清楚其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开发其使用方法,介绍先进的游戏理念和游戏方式,重点学习一些多种游戏活动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最后,要对游戏活动的负面作用进行深刻的揭示,尽量避免游戏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才能长远的发挥出学前游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幼儿教育发展是当前游戏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国家开展教育启蒙的金钥匙。其中不乏许多的教育专家对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的方法论指导,也有基层的教育人员总结的教育心得,可是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对教育游戏课程设计的探索更应该矢志不渝,我们必须要好好的对有幼儿学前游戏课程教育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并且及时填补教育领域的空白,立足于长远,不断完善,方能突破于当下。
参考文献:
[1]陈金菊.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因素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7,(8).
[2]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 基于游戏存在的双重维度[J].幼儿教育,2007(2):5-6.
[3]方富熹,方格,琳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成尚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新课程[J].早期教育,2002,(8):67-68
[5]洪晓琴.我园游戏课程的教改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9,(1):70-71
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4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健,樊立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
[2]李婧,高雅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
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网络课程 个性化学习 网上教学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33-02
一、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认为“情境”、 “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有效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效果与效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习效果的可测性和量化、教师的反思意识、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学习需求以及师生分离的教学实际,结合课程特点,依托信息技术,进行网上学习、面授导学、网上学习融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为网络课程设计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方面,远程教育学习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各自的学习进度和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因人而异,学习需求也随之多样;另一方面,“教”与“学”过程师生分离,造成两个教学主体间心理疏远、情感交流缺失。这是设计该网络课程的两个基础。同时也要求网络课程设计提供融合式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开展混合式学习。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以解决专业相关问题为目标,我们建立了教学内容体系,引入相关虚拟实训软件,并对相关专业典型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在选取内容与资源建设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根据学习者参差不齐的特点,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导学-精讲-跟我练习等学习环节。同时,为尊重知识的连贯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建构的过程,课程设计时在导学-精讲-操练等环节,重视知识体系构建,方便学习者系统学习。而且也要创造仿真的学习环境,围绕学习目标和主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各种学习情景,增加真实感和吸引力。如:虚拟教师指导学习-跟我练习、虚拟教师指导实验-跟我实验、虚拟课堂答疑-按知识点互动答疑,虚实结合辅导-课程论坛和在线课堂,为学习者创造了网上网下的融合式教与学活动的场所。
网络课程打破时空界限,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不同年龄、不同起点的学习需求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个性化学习途径。根据远程教育成人学习者的特征,我们就助学-操练-互动设计了三个活动区,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性地进入不同的学习活动区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基于对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分析,按照教学任务总要求,将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依照网上学习-面授导学-网上学习的顺序进行一体化“教”与“学”设计,发挥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习途径,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将网上学习和面授导学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设置相应的栏目,支撑课前网上预习-课后网上复习-课堂网上再现:教师在网络课程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应用网络课程进行课前预习;在面授环节,不仅强调以导学为主,而且更关注应用网络课程来组织教学;学生自主进行课后在线复习,未参加面授导学的学生可通过观看面授导学的实录播放及网络课程中的直播进行在线学习。
二、技术规范
本课程充分根据教学有效性,且考虑学习者和教学者的基本需求,以人机学原理为指导思想,将学习资源和我们的教育理念通过恰当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丰富的人机交互技术加强辅助、强大的数据库和动态语言技术作为支撑,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首先,在技术上,本课程教学网站基于B/S架构,采用SQL数据库、等开发平台,并综合运用了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等多种技术手段。手机版课程网站则利用最新移动开发技术HTML5,CSS,JQuery-Mobile做支持;使用缓存、利用AJAX局部刷新,使流量达最低。运用音视频、图像和动画以及流媒体课件等技术和形式,以HTML载体进行组织和链接,使教材立体化、多维化。Windows 流媒体(Stream Media Technology)技术的运用让对视频的访问更流畅和自由。Adobe Flash 动画技术使枯燥呆板的内容展现的更精彩。
本网络课程采用的数据访问控制技术ADO,它是一种高效的数据访问控制技术。对虚拟实验的开发设计,考虑到虚拟实验需要,同时又要能够在浏览器中运行,因此使用FLASH+XML作为虚拟实验的整体解决方案。
其次,本网络课程设计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导航式栏目指引学习方向。“学习指南”、“教学文件”、“教学评价”、“网站链接”、“课程导航”等栏目介绍课程内容、提供学习策略与方法,为学生有效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设置“渐进式学习”、“查找式学习”、“案例式复习”、“模拟测试室”、“虚拟实验室”为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供了可能。网络课程中的“跟我练习”和“跟我实验”栏目,分解解题和实验过程,每个解题实验步骤都进行提示和解答,特别适合基础薄弱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通过设置“课程论坛”、“网上答疑”提供仿真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排除学习干扰、解决学习问题、督促有效学习,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师生间的交互。
“教”与“学”行为栏目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记录统计学生在各章知识点的学习活动行为,如观看系统精讲和例题精讲等栏目次数及时间;浏览课程导学等栏目的情况;参加课程论坛和网上答疑的发、回贴数量;知识点作业、本章测试和综合测试完成情况,这些信息可在学习评价界面中以图表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其清楚的了解自己在各章中的学习进度和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并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和计划。同时,教师可以查看到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统计评价情况,便于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组织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对于教师的网上教学活动情况,则统计该教师的发贴数、学生满意度、批发作业份数等行为并进行考评。
本网络课程在页面画面的设计以及诸多细节方面,都充分体现出计算机应用特性。以简洁的文字、动画、和谐的色彩、清晰的音视频等相辅相成,力求使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增强教学内容表现力。通过层次分明的内容设计,形成了以章模块为母体系,以节模块为子体系的框架结构系统,以超链接方式实现便捷的内容展现,既体现了该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的特征,又体现了该课程的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系统性特征。
三、学习支持
本网络课程充分考虑 “情境”、 “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构建仿真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矩阵列表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从内容学习的助学区、强化训练的操练区、到交流答疑的互动区的完整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完成相对独立知识点的学习过程。
其次,各栏目的精心设计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每一节的“课程导学”指引初学者了解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和学习策略; “跟我练习”、“在线作业”和“虚拟实验”栏目,引导学生从初学、了解到掌握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手把手式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基础薄弱的初学者;“在线课堂”通过再现面授导学,以实时、在线点播的方式满足不能现场参加课堂教学的学生需求。
再次,创造了仿真的学习环境,“系统精讲”和“例题精讲”为学生创造熟悉的课堂教学环境;“本章小结”、“本章测试”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复习、检验学习效果的功能;“网上答疑”、“课程论坛”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交流经验、相互励志、协作学习的平台。
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学习活动组织形式采用了应用导向、任务分解、案例引导的教学策略;在学习策略运用上:依托网络课程,采用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形式,按照网上学习―面授导学―网上学习的顺序完成预习、掌握重难点、巩固测评等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分为:课程导学、渐进式学习、实训室、查找式学习、案例式复习和作业与测评等环节。
四、教学支持
在教学活动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依托信息技术,将面授导学和网络课程相结合,实现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采用基于网络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一是该模式强调应用网络课程开展面授导学和网上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面授与网上两种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由该教学模式导出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适合远程教育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二是将教学总学时分成面授导学学时与网上学习学时两部分, 通过n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总任务目标;三是按照“网上学习―面授导学―网上学习”顺序,借助于网络课程进行课前网上预习(网络课程提供个性化预习教与学环境),课堂重难点讲解(网络课程提供网上直播和实录后的上传区)和课后网上复习(网络课程提供个性化复习教与学环境),其中相连的两个环节(指网上学习或面授导学)互为联系与补充,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打基础,对学生起指导作用,而后一环节对前一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给教师或学生同时提供反馈信息,网上学习与面授导学过程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循环巩固。
2.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课程列举了大量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授人以渔”,启发思考,教会学生掌握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选案例均来自与本专业相关的现实问题以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职业应用能力。
3.创造良好的泛在学习环境,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
本课程充分尊重“教”与“学”师生分离的实际,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课程教学网站根据角色不同设计相应栏目,提供人机交互窗口,如疑难提问、交互课堂、课程BBS等;二是提供基于互联网络的视频流、文本相结合的授课系统和多媒体实时交互系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例题重难点的针对性辅导,还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就像在传统的课堂上一样,生动、亲切,使远程教学的学习环境更加人性化;三是提供基于最优教学设计、适合多层次学生学习的“跟我练习”、“在线课堂”和“跟我实验”栏目;四是融合式教学加强了学习过程督导,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五是手机版课程网站则利用智能手机点、拖等交互形式进行人机交互,适应触摸屏操作习惯。
五、网络课程构建和效果
该课程具有显著特点:将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和方法融入教学内容中。在数学教学内容做到“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跳出了《线性代数》数学理论体系的束缚重新架构了矩阵教学内容体系,达到了数学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有效融合。将数学实验软件MATLAB引入教学内容中。
《管理线性规划入门》网络课程,是上述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设计思想的典型代表,我们开展基于该网络课程的融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网络课程获得2012年深圳市教师信息化大赛一等奖,2013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参考文献:
[1]骆舒洪. 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 江苏教育[J]. 2007,(9):25-28.
[2][美]R・M・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50.
[3]胡新生.开放大学背景下面授教学与网上教学一体化设计研究 中国远程教育[J]. 2012,(7):48-52.
[4]孟香惠.基于网络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探索,中国远程教育[J]. 2013,(6).
[5]郭丹.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J]. 2011,(7):153-156.
[6]袁薇.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计算机教育 2006,(8):47-49.
作者简介:
赵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
教育学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模式 任务教学法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51-0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是相关专业学生较好的就业方向之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讲述水、气、声、固、土壤、生态、区域开发等的环境影响评价,探讨各开发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范,提出减缓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课程内容较多,理论及实用性皆强。在课程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环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案例分析法及任务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 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如何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条件,切实可行,是课程设计题目设置的最根本原则。一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若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则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最多只有两周的时间,时间短。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值,学生很少能够到现场进行踏勘,实施环境监测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过大过深的话,学生无法切身参与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整理或参考其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字复制粘贴上。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立足于学校内已经学校周围的建设项目上,可以房屋建筑或房地产建筑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特色鲜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容易识别。另外,由于是校内或校周围的建设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某此课程设计中,笔者以校内宿舍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让学生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现场勘查与分析,对其产生的噪声污染利用声级计现场监测。该设计题目的设置,学生参与积极性很强,积极讨论制订监测计划,分工明确,分析合理全面,课程设计较为圆满完成,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应用
通常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单项环评如水环评、大气环评时,都会讲解个相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后续应用能力的形成。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仍较为欠缺,系统设计能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课堂中所讲述的案例多为实际环评项目中单项环评部分的内容,针对一项目系统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即使学生对单项环评内容较为熟悉,拿到一课程设计题目后,仍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最好一开始针对某一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案例,仔细讲解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从总则一直系统讲解到结论与建议。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会系统掌握环评规律,学会一些在环评报告书(表)中常用术语及用语。对课程设计如何开展及进行会有综合的掌握与把握。通过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通过一个上午对某一实际案例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讲解,对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帮助很大,学生课程设计内容的展开与完成效果较未采用案例教学有明显的提高。
3 任务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就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题确定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合理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与步骤,并采用相应手段去实现任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任务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目前高校教学中。任务教学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阶段、和后任务,前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了解任务的细节和相关知识背景;任务阶段则是核心,主要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而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根据前面完成情况,进行相应总结,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2~4]。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中,以校园内宿舍楼建设项目为例,前任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熟悉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科技的要求。任务阶段则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细化,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筛选评价重点,将任务分解至个人,如谁负责进行工程分析,谁负责进行噪声监测,谁负责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谁负责进行报告书编制等等。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相应活动,进行成果总结,并编制相应环境影响报告表。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对其工作进行后梳理,归纳总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获得的有益经验,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为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4 结语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课程的有益而必须的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的有效应用等方面的实施,可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经课程设计锻炼后,部分毕业学生反馈,他们在课程设计中学到的技能非常的实用,能在很短的时间适应所从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陈海丰,陈芳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25):25-26.
[2]徐明.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1(2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