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像艺术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像艺术研究

影像艺术研究范文1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2121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影像艺术参与互联网的活动一直持续着,不管是影像视频、图片还是新媒体艺术(如动画),都因其本身所富有的生机与活力,在艺术观念高速发展的今天,带给大众更多美的享受。而电子商务作为当今时下最流行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未来发展的空间是无法预测的,影像艺术与互联网的相互碰撞,给电商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大众传播;影像艺术;优化;摄影;电子商务

1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传播。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一般社会大众,一般社会大众是大众传播过程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对象。一般的社会大众并没有接受大众传播的义务,而接受的主动权在于一般社会大众手里,只有符合一般社会大众的需求,大众传播才有可能发生。

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图像时代”,这种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的普及标志着大众传播的崛起。一般社会大众越来越依赖于通过使用网络媒介来满足需求,网络媒介在一般社会大众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网络媒介对一般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影像又是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我们重新确立了图像对于网络传播的作用,通过影像来阐述和分析我们的社会及社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2 影像艺术的审美和观赏特性

2.1 影像的来源

近年来,影像成为广泛使用的词汇,鉴于其含义繁杂的状况,加以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一时髦词汇的内涵。最早使用“影像”一词语大概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可知世界就是著名的理式世界,可见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分为实物和影像两部分,我们周围的自然物、人造物和一切自然界都是实物,而绘画等则是影响。可见,柏拉图使用的“影像”概念类似于图形和图像。在他之后,中世纪的奥古斯丁也用了“影像”,在他关于美的理论中,将美划分为理智美、精神美和物质美三个等级,其中物质美局部反映上帝美并经常指向上帝美,他的“影像”更像是影子的代称。

2.2 影像艺术的含义和特性

影像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影像参与的历史传承是不完整的,影像的缺席是一切历史叙述体系中致命的遗憾。而影像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美学基础,早在20 世纪初就有一些哲学家高度重视影像艺术背后的文化问题。20 世纪60 年代之后,更有法兰克学派的著名理论家马尔库塞提出了体现艺术本质的真正艺术的三个特点:美学形式、自主性、真实性。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影像艺术所具有的美学功能。

一是文化、审美和记录历史的功能,影像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般社会大众都能够参与的艺术,它没有舞台,没有审美界限,有的只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而观赏影像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创作者对于影像作品的构图、光线、色彩、影调、叙事结构、情节等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够给社会大众以美的享受,唤醒社会大众观赏影像作品时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经验。

二是影像艺术还具有广泛传播的功能。影像产品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产物,在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播活动已经影响到了每一个百姓、每一个家庭。而影像艺术从高雅的殿堂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了一种趋势,而且势在必行。

三是影像艺术能够给各个阶层提供服务。影像艺术为各个阶层(上至政府,下到普通老百姓)提供必要的宣传与分享生活等服务。

3 影像艺术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我们在步入“图像时代”的今天,影像艺术作为网络传播的主体,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一张好的图片、一段精彩的视频往往是一套网络营销成功的开始。目前,在国内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包括淘宝网、天猫、京东商城等,展示产品首先要做的就是拍摄产品图片和视频。因此影像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好的影像对于提高产品的销售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影像作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了我们网络营销的必要工具。它能够传达产品的重要信息,它不仅仅是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或者一个动画,而是具备了产品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而这种价值随着受众审美经验的积累,受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次,影像在互联网营销中起到了展示商品的重要作用。影像本身真实记录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除了清楚表达产品的外观和形态之外,还能够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结合一定的创意,让我们受众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从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再次,影像艺术作品本身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体现了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评价。当我们在观赏影像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创作者态度的影响和教育。

4 结语

影像艺术在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商务模式,也成为了大众传播的重要的媒介和交流工具,影像艺术的积累受到了新的审美方式的影响,又促进了审美经验的不断提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化,影像艺术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作为影像传播者,我们需要更多的从产品自身实际出发,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媒体展现的影像效果不同这个因素,以便影像作品可以以最好的效果展示并且传播,从而使自己的产品通过影像这种介质得以最佳效果的销售。

参考文献

[1]李彬.大众传播学[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6.1.

[2]王彬.影像艺术的思考[J].中国摄影家,2007.3.

[3]周兰.论建构影像传播历史的大众意识[J].文化与传媒当代文坛,2007.05.

影像艺术研究范文2

关键词: 语言变异 社会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是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的一门的学科,语言变异处于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由拉波夫开创的语言变异研究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兴起,大批社会言学家以拉波夫的变异理论模式为指导,形成了“变异学派”。“变异学派”的核心指导性理论是:语言是一个“有序的异质体(orderly heterogeneous)”。变异是有序之源,有序是使语言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活的交际工具的必要条件。拉波夫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变异(social variation)和语体变异(stylistic variation)。社会变异是指语言随使用者的社会属性而变,语体变异是指语言随语境而变。综合西方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语言发生变异主要是由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形成的,语言外部的原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相关社会因素。本文主要对年龄、性别、社会分层与语言变异的相关性进行阐述,并结合“西方变异学派”的研究,基于具体实例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

二、语言变异与社会因素研究

1.年龄与语言变异

年龄是决定某些变异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语体变异形式与年龄相关的标准模式是:在最年长的一代人的话语中,出现少量的某一种变式;在中间的一代人的话语中,该变式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在年轻的一代人的话语中,这一变式出现的频率最高。也就是说,年轻的一代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对于新的语言变异总是比较敏感,所以年轻一代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往往属于创新的变异。年老的一代,一般比较保守,很难接受新的语言变异形式,对他们而言,只要能满足他们日常的交流,无需再接受新的语言结构。处于中间的一代,往往处于矛盾阶段,他们既会受到年轻一代的影响,又会受到年老一代的影响,大部分研究都把中间一代的语言变异作为重点。

在现有的研究中,与年龄因素直接相关的两类变异是年龄极差(age grading)和进行中的变化(change in process)。对于进行中的变化的研究,强调显现时间的研究,即同时观察不同年龄组的变异现象,了解现在的语言变化过程。拉波夫认为:进行中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的静态的阶段、中间的快速增加阶段和最后的平稳完成阶段。具体讲就是在变化的前期,采用旧的语言形式的人很少使用更新的形式,因此人们在语言变项中只出现了少量新形式。变化的频率在中间层增幅最大,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中最有可能放弃旧形式而采取新的形式,到最好的一个阶段,变化的速度又逐渐缓慢,语言交流中的变化达到最小值。

2.性别与语言变异

性别因素在当今社会语言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最具生命力的社会变项。根据系统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高声望的标准变式,这种性别/声望模式是英语世界中的社会语言学的普遍原理。语言变化总是沿着相似的轨道:在自上而下的语言变化过程中,女性总是起领导作用。拉波夫早期对马萨葡萄岛和纽约市的调查社会语言学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变异研究的起点。经过研究,拉波夫最终得出四条关于性别与语言变异的规则,即:

(1)所有阶层和年龄的女性都比相同条件的男性使用更多的标准变式。由于标注变式在社会中处于高等地位,属于精英语言,因此其他群体向标准变式的靠近,暗示说话人在语言上偏离了自己所属的群体。

(2)下层中产阶级对自己语言“矫枉过正”。他们会不断重视上层中产阶级更标准的语言行为,为此获得更高的社会声望。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的变化仍然处于突出的领先地位。

在上述模型中,拉波夫进一步指出下层中产阶级向上流动成为中产阶级,与中产阶级相连的语言不安全感表现尤为突出。拉波夫对费城的调查的实验性证据肯定了这一原则的效力。

两性的标准言语形式可以通过社会和经济因素中的社会网络与市场力量表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女性与男性相比往往被赋予更低的地位和权势,女性只有通过使用更标准的语言形式强调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威和地位,才能最终获得尊重。女性尤其是下层中产阶级,被确定为来自公众直觉上语言变化传播的领导者,而工人阶级男性则领导在社会公众知觉水平之下传播土话形式。

(3)在自上而下的变化中,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地使用声望形式。

(4)在自下而上的变化中,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地使用革新形式。

总之,与男性相比,女性更积极地促进语言革新。女性更善于表达,使用更多的富有表现力的象征符号,会借助这些符号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且女性比男性对语言这个象征性资本更依赖,因为缺乏权势力量。

特鲁吉尔的潜在声望模式也能体现性别与语言变异的关系。特鲁吉尔的诺里奇研究基于拉波夫的研究框架,特鲁吉尔的研究主要根据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展开。自我评价包括自报偏高(overt-report),自报偏低(under-report),自报准确(accurate report)。自报偏高即宣称较多使用某一偏好形式,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自报偏低是指宣称使用偏好变式,实际使用更多。特鲁吉尔对诺里奇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发音人多半自报偏低,而女性发音人则普遍自报偏高。这就表明男性偏向于潜在的声望,潜在声望恰恰能够反映较高的社会价值体系及社会内部较高的社会团体特征。

3.社会阶层与语言变异

社会语言学通常把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列为社会阶层的级别。拉波夫介绍了三个概念:标记项、指示项和成见项。指示项反映社会经济阶层,但不反映话语的语体变化;标记项既反映讲话人的阶层,又反映话语的语体变化;而成见项则代表言语社区中固有的言语特征。其中,标记项有时可以代表一种进行中的变化。拉波夫对纽约市百货公司的调查中,首次以声望为标准划分了三个社会层面,选择了第五大街萨克斯、梅西特和克雷恩斯。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中,职业因素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受访者主要是售货员,以及少量的巡视员、出纳员、送货员和电梯工。对于纽约下东区的调查中,职业被分为四个不同的种类,阶级被分为下层阶级、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又被分为上层中产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在费城的调查中,基于研究目的的需要,拉波夫建立了以教育、职业和住宅价值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每个因素都由六个层面构成。

三、结语

语言变化与年龄、性别和社会阶层有着紧密的关系。人们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会采取不同的语言变体形式,当然在言语交际中,变异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任何语言变体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说话人的意图,或者反映说话人的身份、性别、职业或年龄等特征。了解这些变体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后,有助于人们使用语言,更有利于与他人交流,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Oxford & Cambridge:Blackwell,1990.

[2]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Oxford&Cambridge:Blackwell,1984.

[3]Labov,W.Principles of Language change, Vol.1:Internal Factors.Oxford and Cambridge:Blackwell,1994.

[4]Labov,W.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Papers by William Labov.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001b.

[5]Labov,W.Quantitative Reasoning in Linguistics.http://ling. upenn.edu/wlabov,2004b.

[6]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Hymes,D.Introduction.In Gumperz and Hymes,1964.

[8]Labov,W.1964a. Phonological indicates to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Gumperz and Hymes,1964.

[9]Labov,W.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Washington,D.C.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66a.

[10]Labov,W.The recent history of some dialect markers on the island of Martha’s Vineyard.In L.Davis,ed.,Studies presented to Raven McDavid.University,Al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72.

[1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1985.

[12]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影像艺术研究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92-001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及设备层出不穷,借助于医学影像技术辅助诊疗也成为医疗领域所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影像各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不论在医学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还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前,不论医院、医学院校,还是医学研究机构均十分关注医学影像技术的信息化问题,这是由于传统医学影像在传输、存储、处理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如就医院而言,传统医学影像在影像胶片保存时所需耗费的存储空间极大,而且胶片处理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病患所需等待的时间过长。胶片归档工作繁重,极易出错,手工进行胶片查询耗时耗力,时间久后,胶片极易老化,使得影像模糊,为再次查阅带来困难,甚至导致罕见影像受损。此外,难以实现远程会诊,需要人工送胶片,传输过程耗时耗力,且费用高。

而在医学类院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也有种种弊端,包括如下:难以查找有用的影像,教学时需依赖医学影像,而教师为寻找同教学内容相符的影像,必须大量查阅资料、切片、标本,甚至需要到医院借阅,因而为其备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外,很多罕见资料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也由于清晰度差不能使用。教师有时花费大量精力所找到的有用影像,由于影像载体不同而难以在课堂上展示,需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设备,费时费力,还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不用又无法用文字准确、清晰的表述,学生很难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医学影像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医院影像管理、借助影像诊断病情、为病人提供便捷的就诊,为教师丰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医学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和研究疾病,提高影像使用率等方面,均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空间,这正是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所在。

二、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如今的医学影像早已脱离了之前依靠透视、拍片等加以诊断的情况,而是拥有CR、DR、MRI、DSA、CT等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这项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专业,开始从人体解剖诊断逐步朝着分子、功能成像方面发展,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仍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1.CR

该技术采用激光对成像信息加以读取和自动化记录,并以成像板作为基本载体,经曝光、信息读出后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平片影像,极大地提高了照片的分辨率与显示力。借助于信息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组织结构信息显示层次性,降低摄影辐射剂,减少对机体的损伤,还实现了将所获信息的高效传输,具有远程医学之功用。

2.DR

该技术借助于X线电视系统,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将模拟信号经信息化采样、模/数转换等一系列过程,接入计算机中加以存储、分析、存储。所得图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所用放射剂量小,还可对图像进行处理,实现了无胶片自动化,借助于信息化工作站,能够同其他科室共享资源。

3.DSA

该技术是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像增强、电视等技术发展而来,DSA图像能够对血管的径路图加以高清显示,加之应用了减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对于血管的分辨力。

4.CT技术

该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该技术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升级与换代,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并促进了其推广和普及。该技术对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因而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

5.MRI

即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图像重建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通过不同灰度,对组织结构进行反映,属于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且对于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对比分辨率。

6.超声技术

超声成像原理同其它技术有所不同,但也能将组织、器官成像,因而也属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一部分。该技术借助于各种超声设备,将超声发射之人体内,当其在体内传播时遇到不同组织、器官分界时,会出现回声,在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此类回声信号加以采集、接收、加工、处理之后,就能够将其显示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借信息技术之东风,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技术种类日趋丰富,而且检测效果日趋提高。通过深入地探析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有助于加快提高医学放射技术水平,推动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

基金项目:湖南省永州市科技计划指导项目(永科发[2013]17号)

参考文献:

影像艺术研究范文4

【关键词】黄芪多糖;小鼠;免疫功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84-02

黄芪,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益气固表、和缓强壮、利尿止痛等功效。青海黄芪多为野生,包括多花黄芪(A.floridus Bunth)和东俄洛黄芪(A.tongolensis Ulbr)两种。黄芪主要含有多糖、谷甾醇、棕榈酸、胆碱、黄酮类等成分,具有镇静、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1]。本实验观察黄芪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与试剂昆明种小鼠,雄性,6周龄,18-22g,由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黄芪多糖由青海大学医学院药学实验中心提取,含量为60%,溶剂为蒸馏水;植物血凝素(PHA);瑞氏染液。

1.2实验方法

1.2.1动物模型制备16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40只。分别为A、B、C、D组。每组小鼠再分为正常对照组、黄芪多糖低浓度组(1.0mg/kg)、黄芪多糖中浓度组(2.0mg/kg)、黄芪多糖高浓度组(3.0mg/kg)。

1.2.2给药方式黄芪多糖各组按0.01mL/g・d灌胃,对照组生理盐水0.2mL/d灌胃,连续10天。

1.3测定方法

1.3.1胸腺、脾指数测定A组小鼠给药第10天,称重,处死,取胸腺、脾脏用分析天平称重,分别计算胸腺指数、脾指数[2]。

1.3.2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B组小鼠眼内眦静脉取血,经抗凝处理,加入对数生长期白色葡萄球菌悬液(1.0×109mL),置37℃水浴30min,涂片,瑞氏染色。计数1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3]。

1.3.3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C组小鼠连续10天给药后,腹腔注射可溶性淀粉1mL。48h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2%鸡红细胞混悬液0.5mL,30min后,处死小鼠,收集腹腔液并涂片,瑞氏染色。计数100个巨噬细胞,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4]。

1.3.4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采用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D组小鼠连续3天肌注PHA10mg/kg。黄芪多糖同时给予,共10天。第10天,小鼠剪尾、取血、涂片,瑞氏染色。计数200个淋巴细胞,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实验结果

2.1胸腺、脾指数测定结果表1显示,低、中、高浓度黄芪多糖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脾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对人体免疫力的调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抗炎、抗凝血、抗病毒、抗放射、降血糖及调节血脂等。多糖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其机制是主要通过刺激巨噬细胞、T细胞及NK细胞等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5]。本实验结果显示,黄芪多糖可提高小鼠免疫器官脏器指数、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可证实黄芪多糖对小鼠的免疫力有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五彪,陈群力,马灵筠,等.黄芪多糖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5,26(8):9l4.

[2]李仪奎主编.中国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1:155-167.

[3]陈宇炼,程建.装潢聚氨酯漆挥发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16(5):274-276.

影像艺术研究范文5

在已有的公共艺术课程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较为普遍,但同时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在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内容主要以介绍美术作品的作者、分析作品的主题内容、总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等为主。在教学中,往往又侧重作者介绍和作品主题,与有关作品艺术特色的总结分析往往被忽略。诚然,了解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作品背后隐藏的故事有助于理解、欣赏美术作品,但是教师对作者过多的介绍,只是满足学生对画家本人的好奇心,无法形成有效教学,无助于学生实际欣赏能力的提升,从而使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失去意义。同时,忽略地域文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会使教学内容失去吸引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在调查中还发现,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充满乐趣的美术欣赏课变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一言堂”,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有师生互动的环节,但多停留在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上,教学还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制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适时和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评价片面教学评价对于提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让教师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改进。但在目前的教学中,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评价往往以单方面的评价为考核依据,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课程作业和课堂表现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这样的教学评价过于片面,缺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美术欣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效果。

(一)重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如在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审美知识和能力有限,若使用普通高校美术欣赏教材,医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美术欣赏的教材可以结合医学生和医学的特点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在师范类院校,则可以结合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组织编写教材,为师范生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编写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美术欣赏教材,推动本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

(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堆砌和组合,而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和现实紧密结合,有目的、有选择的取舍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广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建筑、手工艺品等艺术财富,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可充分借鉴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将地域文化与教学相结合,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又继承了宝贵的民族文化。如在医学院校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可以融入带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壮锦、风雨桥、侗族鼓楼等内容;同时,结合医学特点,增加色彩在医学中的应用这一内容,使医学生对医疗环境中的色彩、药品包装的色彩运用以及心理治疗的色彩疗法都有一定的认识,不仅与医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还增加了美术欣赏课程的吸引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会提升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常规的理论讲授法之外,教师还应做到: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必然,改变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不少高校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已普遍使用PPT技术辅助教学,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更为丰富多彩。如介绍中国传统水墨画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传统音乐以营造水墨所独有的意境,从视觉、听觉上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或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相关理论、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丰富教学内容。2.增加师生互动教学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而学生应该是重要的参与者并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美术欣赏课是不成功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审美能力各不相同,只有在交流和实践中才能更全面的提升审美能力。如在医学院校的美术欣赏课程中,介绍色彩的知识时,通过多媒体手段把不同的颜色展现给学生,请学生表述各自看到颜色后联想到的自然物体或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表达看到色块时的心理感受,再引导学生结合现在医院的就诊环境谈色彩的应用。通过互动,加深了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学生的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3.重视美术体验环节美术欣赏课除了看与说,也要有体验这一环节,只有在体验中才能了解和深化美的认识。如在非艺术院校的美术欣赏课介绍中国传统水墨画时,对于“墨分五色”的概念,学生的认识还很抽象,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进行体验。体验结束后,学生发表体验感想。此外,不同的授课内容应该安排相应的体验内容,如模仿秀、剪纸等。通过体验,美术欣赏课让学生觉得不再枯燥,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4.注重美育德育相结合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如何欣赏美,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更要在“人心”上下功夫。如在欣赏徐悲鸿的作品《雄鸡一唱天下白》时,除了分析作品的构图、内涵外,还要结合徐悲鸿从小立下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在抗战时期又四处奔走,为抗战卖画筹款的事例,使学生对作品表现出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对目前社会出现的伪艺术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批判,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四)完善教学评价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美国的罗纳德•杜尔也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广泛而持久的努力,以便探究按照明确的目标所使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效果”。目前,在高校美术的教学评价中多采用单向评价,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的优劣来给学生做教学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不够完善,应该采用双向评价,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双向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就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影像艺术研究范文6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出口 R&D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我国的出口贸易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2006年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位。然而在表面的繁荣下危机暗藏,我国的出口产品一直靠低价占领全球市场,附加值普遍不高,更多的是粗放型的贸易模式。由于日益受到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受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内部、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出口贸易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就目前环境来说,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成为重要问题。从长远来看,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改变我国的外贸增长模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试想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岂能不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受制于人,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本文试图对我国现阶段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要素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不断地深入探讨着技术与贸易的关系。最早的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专业化分工是由既定的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优势决定的,技术是外生的和不变的。在其理论中,主要强调技术绩效―劳动生产率,未明确提出科学技术的作用。随后的新要素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知识、技术等要素作为内生变量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但在其理论中,未就技术及技术进步的国际差异、技术的动态特征对贸易的影响加以考察。

事实表明,技术变动会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产生影响。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技术进步动态效果的理论出现。最早从动态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有波斯奈(Posner)1961年提出的技术差距贸易模型。在技术差距模型中,Posner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把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看成是贸易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966年弗农(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深刻论证了“技术差异决定国际贸易流向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则将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加以研究。不仅研究技术怎样影响贸易和增长,而且研究技术变动的原因及技术创新作为生产和贸易的结果对贸易模式和国家福利的影响,拓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领域。

在考察技术创新和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基于理论角度的不同,又分别从国家层面和行业等层面对于技术创新选取不同的变量加以考察。国外大量研究表明:从国家层面来说,技术创新对一国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促进效应;而从行业层面来说,某些行业技术创新对贸易没什么影响。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技术创新和出口贸易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黄永兴(2008)基于月度数据从专利授权量的角度考察了自主创新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与进口存在显著引导关系,与出口存在显著因果关系。余道先等(2008)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自主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国外专利申请授权数对我国商品出口具有显著正的影响。姚利民等(2007)以全国各省市地区为样本来分析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正的效应。范红忠等(2007)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对一国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国际贸易对一国研发投入并没有影响。魏龙(2005)、张华胜(2005)等从行业的角度考察了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影响。在模型方面,上述文献大都采用了回归分析。

三、模型建立及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及变量说明

在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衡量技术创新能力,通常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分别选取指标。目前,投入角度广泛采用的是有关R&D的指标,而产出角度广泛采用的是专利授权量和创新项目数等。这些指标各自都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专利授权量有时并不能反映出技术创新的真实情况,可能出现企业为避免对手使用专利申请的披露信息而选择不申请等情况,导致官方统计有出入。但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情况下,选用这些指标仍然不失为一个次优选择。由于R&D的投入对一国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在考察技术创新对出口的影响时,本文拟通过R&D投入来间接研究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实证分析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总体考察R&D的投入对出口的影响,由于经费和人才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因此主要从R&D经费和R&D人员考虑;第二步就R&D经费的不同执行部门对出口的影响进行研究。R&D经费的执行部门主要分为研究与开发机构、企业、高等学校、其他事业单位,希望通过分析了解各执行部门对出口的影响情况。变量表示如下:LEX表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因变量。LRZ表示R&D经费总支出;LRL表示为从事R&D的人员;LRJ为研究机构的R&D经费支出;LRQ为企业的R&D经费支出;LRX为高等学校的R&D经费支出;LRO为其他事业单位R&D经费支出。

构建如下模型:

模型Ⅰ:

模型Ⅱ:

2.数据说明

由于投入与产出有一定滞后时间,特别是R&D的投入,当技术创新发生在新领域或对已有技术根本性创新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应用。考虑我国技术创新尤其是企业的创新多集中在对现有工艺技术和产品的渐进改进,时间滞后期相对短一些,因此,本文的所有解释变量在分析中均采取滞后一期。为使研究序列趋势线性化,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现象,对研究数据取自然对数。

在考察R&D投入对出口的影响时,数据选取1991年~2006年。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出口贸易稳定快速地发展,同时“八五”期间以来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加大了对科技给与了扶持。但在考察R&D经费的不同执行部门对出口的影响时,由于执行部门数据难以获得,因此主要基于“九五”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即1996年~2006年。本文数据来源于《我国统计年鉴》、《我国科技统计年鉴》、我国科技部网站。

3.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模型Ⅰ,分别从R&D的经费和人员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方程的F值显著,判定系数达到0.962117,即模型拟合程度较高,但是R&D人员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投入并没有体现出对出口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R&D人员比较匮乏,2006年每万个劳动中R&D人员只有19人年,远低于日本(139)、法国(129)等发达国家。据科技部的统计资料,有7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集中于企业之外的研究机构。这样,研发人员投入未体现出对出口的直接影响也不足为奇。因此,模型中去掉LRL因素后再次进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判定系数达到0.966728,F值在显著水平1%下高度显著,模型拟合程度较高。D-W检验中,查表可知du=1.361, d=1.519843>1.361,因此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回归结果说明,R&D经费投入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比较显著。这与我国的宏观政策密不可分。90年代以来R&D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2%,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

基于模型Ⅰ的结果,根据模型Ⅱ,进一步分析R&D经费的不同执行部门对出口的影响,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判定系数达到0.90以上,F值显著,模型拟合程度较高。由于数据量少于15,DW检验不适用,借助残差分布图可以简单判断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从回归结果看, R&D经费执行部门中,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企业对我国出口产生正的影响,其中企业最明显,当企业的R&D经费提高1个百分点时,出口将提高1.69个百分点。这与近年来,企业正成为我国R&D 活动的主体密不可分。2006年企业在R&D经费执行部门中的比例占到71.1%,而1996年企业作为R&D经费执行部门仅占到42.8%。过去研究与开发机构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人财物投入较多,现在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其占比由1996年的42.8%下降到18.9%。模型同时反映高等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的R&D经费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负的。考虑我国的技术创新状况,这种情况是可能的。目前高等学校的技术创新通常与企业结合不紧密。因为出口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这些企业数量众多,R&D力量相对分散,往往习惯于各自的独立研究,其与高校的合作机会较少,因此高等学校没有能直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另外可能的原因是高校研发投入转化为直接生产严重滞后而其研发投入挤占其他执行机构的投入,从而对出口产生负的影响。由于时期数据量少,这一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论及启示

首先,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有正的影响,R&D 经费持续高速增长成为这一影响的重要源泉。表4展示了部分国家R&D 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情况,我国明显低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对高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面对国内、国外严峻的经济、贸易环境,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R&D的投入。

资料来源:我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省略.cn

其次,R&D人员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理论上人力资本的投资应该会促进出口贸易。但是由于目前我国R&D人员的稀缺和配置不均衡,尚未体现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因此,应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再次, R&D经费执行部门中企业对出口的影响要大于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的R&D经费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R&D经费按执行部门来看,企业所占到的比例同发达国家相比,大致相当甚至高于德国、法国、英国等一些国家。但须正视的现实是这一比例虽高,绝对量上要远低于这些国家。因此,仍然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同时加强引导R&D投入的方向,从技术引进过渡到自主创新,侧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创新机制,努力营造企业和高等学校的创新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余道先 刘海云:技术创新的贸易效应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财贸研究,2007(5)

[2]黄永兴:自主创新能力与对外贸易: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08(6)

[3]余道先 刘海云: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4]范红忠 侯晓辉:国际贸易对异国研发投入及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5]姚利民 方妙杰:技术创新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07(3)

[6]黄静波 孙晓琴:技术创新与出口: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7(9)

[7]刘新同:企业R&D能力与自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