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范文1
1. 张爱红——《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2. 夏笑琴——《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3. 洪丽聪——《After reading Pride and Prejudice》读后感
4. 刘桂芳——《正能量》读后感
5. 雷小玲——《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读后感
6. 刘诗姗——《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7. 胡智慧——《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读后感
8. 包桃桃——《班主任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读后感
9. 赵琼——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
10.雷大慧——《点击陶行知》读后感
11.胡阿娜——《教育生命的突围》读后感
12.林露萍 ——《学生第二》读后感
13.彭翠蓉——《英语课程标准》读后感
14.朱亚平——《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15.陈丽娟——《塑造教师》读后感
16.龚韵思——《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7.周玉香——《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路线图》读后感
18.马锋军——《学生第一》读后感
19.季小银——《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20.汪映丽——《学生第二》读后感
21.曾文娟——《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读后感
(1)《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张爱红
尽管这世界有许多诱人的芳香,但如果缺少了“书香”,精神家园将是怎样的黯淡。最近,阅读了《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一书,给我以心灵上的触动! 从《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很多优秀的老师很好地关注沉默的孩子;描述了后进生的转化过程;给于学生关爱和尊重,使学生获得了进步的动力与源泉。他们都能真正赏识这些孩子,他们掌握了一种教育的艺术,爱的艺术。
“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信念,都存在着一种能量场,如果你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学生或孩子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他会从你信念的能量场中接受到你的这一信息,并且又会把这一信息变成他的奋斗动力。”“一位女孩”,被国内教师评为“缺乏数学脑子”,却被美国老师赞为“具有数学特长”,能够“优雅且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难题”;一个“厌学”的孩子变得出类拔萃,让美国教授对其能力和品质“以性命担保”。爱波斯坦,世界一流的脑外科权威专家之一,然而在读书时却有严重的学习障碍,他称“我曾是智障者”……《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所展示的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它为我开启的,是教育的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
一、真爱学生,才会低着头,弯着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从每位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的闪光之处。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因为评价制度的偏颇成为所谓的“差生”,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广泛的提高人的素质。现代教育理论也表明,人的智力决非是学习的能力。“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无数种,更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
二、真爱学生,不会将学生的“骄傲”看作甚于“毁灭其自尊和自信”的洪水猛兽,将不吝于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始终抱着一颗心上和赞美之心;将小心地呵护孩子的梦,而不会做一个“偷走很多孩子的梦”的小偷,将用赏识为孩子提供梦想成真的自信和拼搏的激情。这份爱心,为学生未来的奋斗岁月里提供阳光的动力,会成为孩子“翅膀下的风”。
三、真爱学生,才懂得“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的道理”。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要求教师们善待每一个生命,尤其是那些曾经遭受到伤害的孩子。《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为教师们种下了一个信念--每个人都是天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四、真爱学生,会清醒地承认学生的差异,会批评学生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但是心中牢牢刻下的是“尊重”和“宽容”。于是,有了乐柏芬老师“小红花”的故事,有梁清颖的爱之画,有在评语上用上“安静”,而非“不积极”、“不活跃”等词,小心呵护着孩子自尊的指导老师,《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让学生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下留下最深的感动。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有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又有对教学目的和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调整,其核心便是教育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就是这本书,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也许,有些教师还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威严”,也许,某位教师刚刚进行完又一轮声色俱厉的批评轰炸,我想,他们会被这些言语震撼的。这里,有有优秀教师“师心深处”的体验,还有专家精当的评析。正是这些话语,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唤声。
(2)《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 夏笑琴
不知不觉我的教学生涯已经有7年之长,在这7年中,我一直有几个疑问,怎样才算好老师?好老师的特质是什么?每个老师踏上这行业的时候一定都告诫自己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一个好老师,所从事的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而是“教育”工作。教育工作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好老师在这里》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话是:“教育不是你想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你想带给自己什么!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温州新华书店买了这本《好老师在这里》。我想它一定可以为我解答这些疑问。
毕业以来,我现在教授的班级是我唯一一届自己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毕业生,对班级的每个学生我都非常的了解。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完整的喜怒哀乐,都需要老师细心贴近。可是教师专业工作做久了,就会习以为常地成了“职业”工作,满满一个班的孩子在老师眼中渐渐长成同一种面孔,不经意间,老师就忽略了孩子的个别情绪和差异,人和人之间的友善关系也渐渐僵化起来。美惠老师在工作中主张“用真心换真情”,她认为,“用真心换真情”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且要温柔地对待。
在这五年的教学生涯里,我有批评过学生也有表扬过学生,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是想当好老师的,让我们打开心扉,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用心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呼唤,让孩子们无邪的笑容在阳光下如花绽放。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新鲜又真实的教育故事,而且还汇聚了一群优秀的教师,他们因为投入而变得优秀。由于投入,他们细心地关心孩子,本能地理解与尊重孩子;由于投入,他们勤于钻研、善于反思;由于投入,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劳累;由于投入,他们变得更加优秀。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一定要全心全意的投入,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的优秀。
(3)After reading Pride and Prejudice 洪丽聪
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网络 教科研平台 教师专业成长
一.通过微信,构建专业理论进修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架构与功能
建立了教师手机微信群,通过手机微信公共号,我们有目的的加入了中国教育报(微信号:zhongguojiaoyubao)、新课程研究杂志、k12资源池。在中国教育报阅读中有育儿百科、百家讲坛、我是教师、好书推荐等栏目,我们在这里轻轻点击自己需要的栏目,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学习的内容,可以经常的读到一些知名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如:李希贵、邱学华、刘永新等)的讲座,提升我们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及时更新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的教育理念走出了偏远的农村、狭小的城镇,走向课程教育改革的前沿。
2.运用形式
(1)阅读分享:分享文章到微信,群内老师共同阅读,可随时随地的去交流,甚至在饭后或者课间10分钟都能自由交流。通过学习探讨去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在较高层次上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并把交流获得的经验及时的要用到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成果。
(2)课题研究学习:新课程研究杂志和k12资源池公共号中探讨和提出的对教育教学的问题都来自教学一线的教育问题,很多问题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我们可以接他人的教育研究,继续深入研究,也可借鉴已经形成的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这样的阅读学习,引导教师学习做教研,教师乐于学习探究,专业能力提升较快。
二.通过博客,构建实践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架构与功能:开辟网络空间建立“教育博客联盟”,个人参与名师博客论坛,学习名师教学案例,走进名师课堂教学,反思个人教学案例,参与讨论得到名师引导,同伴互助。
(2)运用形式
a.案例反思式。学习别人教学案例―自己应用实践―行为实践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博客撰写心得体会,由个人观点或案例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通过讨论案例,教师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从哪些方面去处理问题,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能借助名师和同伴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促使每个参与教师从中吸取有用经验,形成个人教学观。
b.随笔总结式。教师借博客撰写教育教学随笔,经常进行经验总结,分享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使沟通、写作与反思日常化、常态化。波斯纳增提出教师成长公示:“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这种生活态度和方式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有助于教师向专家型发展。
c.公共博客平台式。参与知名专家和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网络公共博客平台,那里可以获得更开阔的视野、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更权威的帮助。
三.通过网络QQ,构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架构与功能
构建QQ专业学习交流群平台。QQ群的功能在于可以显示在线状态,进行在线的即时沟通与交流,也可以进行留言互动;目前学校100%教师都已经加入QQ群,工作时间在线人数通常在半数左右。
除了校内的教师QQ群之外,还有很多教师参加了校外的一些学术群:如小学数学交流群,苏教小学数学群,小学语文微视频课群。这些群中蕴藏了丰富的专家资源和教学经验,各不相同的教育理念相互碰撞,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特别是有的群以共同体的理念精心打造一个团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得到更好的展。
(2)运用形式
a.通知与公告式。在QQ群上的通知与公告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除了可以把学校网站上的经学校认可的正式通知与公告在QQ群以外,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通知与公告,这种非正式的通知与公告更能引领和突显“文化”的精髓。
b.资源共享式。可以把一些有意义的讨论资料和其他资料一起打包上传为共享资源,方便分享讨论的内容。
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范文3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很多老师平时懒得钻研,有的连五、六年级的数学题都要想好长时间才能做出来。如前不久某市举行的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中出现了下列题目:请你用5、5、5、1这4个数算24点。绝大多数老师的思维都停留在整数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算不出来,一位曾在市级优质课竞赛中上过这一课并荣获一等奖的老师,用了半个小时也算不出来。试想一下,如果她在上这一课,孩子们自由出数时,正好出到这一题,她是不是就告诉孩子们这一题算不出24点呢?其实这一题如果用分数或小数来算不就解决了吗?即5×(5-1/5)=24。赛后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这一题的正确率,还不到30%。这是怎样的一群数学教师?同一份试卷中还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正方形ABCD(如图),E是BC边上的中点,连接AE、DB,求S1∶S2∶S3∶S4=( )∶( )∶( )∶( )。
考场中很多老师很急,怎么做?有些老师的结果为:1∶2∶4∶6,真不知他们有没有检查,最起码①和④的面积和应与②和③的面积和相等呀!更多的老师是将这一题空在那儿。
纵观这几次的基本功竞赛,我觉得有些老师的数学学科素养有待提高。数学学科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理念下互动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的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但要能马上辨识出学生的结果是否正确,而且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能立刻讲解出正确的结果。怎样提升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呢?
一、研读课标,把握内涵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对整个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有所了解,并且对数学课标的要求十分清楚,知道每个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循环教学的,有些老师工作了一辈子只对个别年级的教材熟悉,对其他年级的教材接触得不多。还有些老师平时对教材的钻研不到位,只会就题目讲题目,不会触类旁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标准是指标,是大方向,研读课标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关键,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修数学课标,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的内涵、纵向与横向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都起到指导的作用。
二、广泛阅读,丰富自我
在很多人眼中,人们觉得小学数学知识很简单,不过是“1+1”的数学游戏,不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不需要更多的数学积累。修改后的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靠老师们仅有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没用到函数、极限等知识,但是我们应有这样的知识储备。
读书是提高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收集和阅读有关的教育教学书刊。教师要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文化底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信息技术飞快发展,教师要有“长流水”。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必须广泛阅读,才能引领学生在书海里遨游。我觉得数学教师更应该加强阅读。由于受所教学科的限制,数学教师阅读的机会较少,学科文化很低,受书本知识的限制,慢慢地头脑中的理论越来越少,感到越来越茫然。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凝聚并积淀了一代代人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数学教师应该加入“好书伴我成长的行列”,读数学教学实践的书,读数学学科文化的书,读文学名著,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厚重、开阔、深刻,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也能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
三、立足课堂,历练提升
教学中,教师要守住课堂这个阵地,认真提升教学素质。初登讲台的教师给人的感觉与老教师是不一样的。优秀教师能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应对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从而保证教学顺利进行。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机智呢?
首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教师要教好课和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必须以这“三熟”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情况。熟悉教材和教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三熟”,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在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后迅速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得快而且自然。教师重视每一堂课,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会在听课、出课、评课等活动,慢慢总结出不同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问题。
其次,研究一些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研究,是培养研究者反思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方法。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经常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要想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教学案例。这方面对年轻教师的帮助尤其大。所以,我们要留意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时,我们要做好笔记,记下别人的长处,记下自己感触颇深的教学环节,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研究过后要写教学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促进我们快速地成长。
四、重视比较,不断完善
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范文4
构建多元研修文化
开展教学案例研讨,构建行动型教学研究 我们倡导行动研究,倡导教案和个案的反思与积累。认为教学案例不仅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与思考,更应该以教研组活动的形式,通过研讨教学案例,促进每个教师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学的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开展“变问题为课题”主题活动,构建科研型教学研究 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科研的主体性,鼓励教师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把遇到的难点问题、棘手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课题在团队研修中提出,进行探讨,激活组内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资源和探索动力,为解决问题寻找理论,提出实验设想,着手撰写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跨校交流,开拓师研领地 学校依托与沪太托管共建平台,充分利用沪太外小的优质资源提升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具有双小特色的学校文化。两年来,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了合作交流,举办了全市的跨校联合 “托管与共建”语、数、英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同课异构活动。而校际间,德育、教学一日调研、跨校同题异构、跨校师徒结对、跨校评优课、行政管理交流、跨校德育沙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故事演讲、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主题式研讨等,拓宽了管理思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活动 制定了“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自主发展菜单,青年教师依据自主发展菜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自主研修。主要有:说课比赛、读书沙龙活动、好书推荐活动、视频学习沙龙、评优课活动、论文评析活动、基本功比赛等。通过引领、自主、互助等研修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给予了教师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创新特色课程
在校本研修中,学校着重进行了福地微课程的研究。学校将经典诗文、福地童谣、福地民间故事等揉进语文、艺术、德育和综合实践课程。我们利用艺术课程进行了福地娃组图及诗配画的创作;开展了双凤童谣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学童谣,唱民歌。利用语文课程,将经典文化引进课堂。教师们进行了福地童谣课、民间故事课、古诗吟诵课、小古文课、对联课等课程研究。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的福地美食文化研究,四年级的龙狮文化研究,五年级的宗教文化研究,六年级的福地历史文化研究。新经典课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冲击,老师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了自己“专业发展的成长点”。
改进校本培训机制
专家引领的培训机制 理念的引领,不是校长的行政命令就能达到的。校本培训中,专家、学者进入校园,用最前沿、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来影响教师的思想,带来新的理念之风。学校在短短的两年里,邀请了《当代教育家》总编辑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杨文华、责任编辑陈金铭,《小学数学教师》特约副主编陈洪杰、《教育研究与评论》主编侯正海、苏州大学教授陈国安等一流的教育专家以及周边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走进学校,开讲座,作对话。每一次讲座、对话,都会在教师中获得一份共鸣,引发一场讨论。每一次讲座、对话,都会给予教师观念的撞击、思想的洗礼。
课堂研究的培训机制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学校始终认为,“转变教师专业发展行走方式”终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落实到课堂之中。理想的课堂,关注的就是师生生命的互动与成长,是师生间生命的相互启迪与润泽,要凸现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进而不断追寻、实现对每一个人生命本真的回归。
网络研修的培训机制 网络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接触前沿教育理论,与教育专家交流、学习,以及表述自己观点的教科研之门。通过“教研网站”“备课平台”“青年教师博客群”“教师QQ群”及各类教研群、讨论组,学校利用网络有组织地开展了多个专题研讨。
完善考评制度
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范文5
针对高职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分发任务学生调研,深入理解教材;教师讲解教法,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师生课堂探讨,提升学生课堂管理的能力以及请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介绍经验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同时学生能够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
高职学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模式;角色互换;课堂管理
高职学院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属于师范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普遍。中小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知识与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很多地方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中考中。那么学校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也有很高的要求。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该门课程还是非常的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作为该门课程的教师,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分发任务学生调研,深入理解教材
首先让学生分成小组。班里的学生可以四人一组,也可以自由组合,教师分发具体任务。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研:查找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利用查找资料法,可以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查找到最近几年各个省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对这些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知识范围等。利用实地调研法,通过走访的方式、电话咨询的方式以及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地的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考察这些学校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包括学校的师资教学情况,硬件与软件设施情况,学校的重视程度,使用的教材情况,以及教师的上课情况,开设的学时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调研,学生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为今后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究、调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
二、教师讲解教法,观看优秀教学视频
既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那么学生进行教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比如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和特征;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和实验法、练习法、范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师同时要讲解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因素,如: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课型;教学时间等。选择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应该产生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教师还要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如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自主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等。在讲解教法的过程中,可以尽量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对各种教学方法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其次,教师可以播放优秀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认真观摩,并讨论分析,找出教学视频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在何种情境下,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法。让学生体会各种教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情境中的优缺点。以便对本课程后续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的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提供帮助。
三、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当学生认真学习了教法以后,就可以自己来亲自体验教学过程。达到学以致用,体会各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的教学技能。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说课与讲课两种教学活动方式进行。根据学生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让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节课,进行说课与讲课的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会先布置任务要求: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说课。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课堂上积极研究探讨,把每个人对于说课的认识,如说课的概念,说课的意义,说课的特点,说课的功能,说课的类型,说课的原则,说课的要求,说课的内容、说课的环节以及如何说课,如何进行说课的评价等,认真进行交流探讨。之后,教师会综合同学们讨论的内容。具体的讲解说课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撰写说课稿,并强调说课与上课的异同点。学生根据对说课的认识与理解,课下研究教材,准备资料,设计说课稿,完成说课任务。同时要求说课要达到脱稿,并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说课训练中,师生要共同评价说课者表现的优缺点,并要求修改完善,达到更好的说课效果。通过说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该节课如何合理设计,如何完成,已经非常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讲课的任务。首先要进行讲课的准备工作如备课,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师生之间角色进行互换,学生扮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老师和其他同学扮演中小学生。当学生讲课时,会安排一名同学进行录像。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回答该学生所提问的问题,配合他的讲课。并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该同学的授课方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课堂的导入,如何进行提问,如何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如何进行课堂小结等等。当该同学讲完该节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的教学评价,对该学生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教学方法,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学习优点,并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共同借鉴。当大家评价完后,播放该学生的教学视频,让该同学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按照学号,同学们依次完成讲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扮演教师的角色,认真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感觉,能够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创新能力。
四、师生课堂探讨,提升学生课堂管理的能力
上课是门科学,同时也是门艺术,当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永远不知道你的课堂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况。作为老师,不但要具有好的教学能力,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的能力。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同样也必须具备应对突况,管理好课堂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课堂。那么教师如何在上课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课堂。好的课堂一定是最有利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状态。这种良好的有利于班级成员发展的状态,表现为班级成员在课堂上的积极态度。如果班级成员都能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态度,课堂管理就达到了最佳状态。老师也就具备了良好的课堂管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利用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进行课堂探讨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掌握应对课堂各种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课堂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行为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掌握课堂管理的能力,能够激发出课堂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了解课堂成员的个性以及整个班级课堂的独特的风格。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课堂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如果你作为教师,该如何进行处理,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看法,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管理信息技术课堂的能力,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请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介绍经验
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请当地的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传授教学经验。或者带领同学们到中小学实地参观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通过教师的亲自讲授和课堂上亲自的观察学习,来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上课情况,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态度,教师具体上课的教学流程,课堂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编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教师是否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如何进行作业的布置,教学的评价与考核等。通过观察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和他们的交流。让同学们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在心理上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以上对高职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可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更深入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能力。实现培养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目标。
作者:孙燕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主体性;案例教
一、问题提出
从2015年开始,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统一由教育部组织,不再由各省份自行组织考试。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实行了“国考”,并对考试科目进行了调整,把教育学和心理学合并为教育知识与能力,增设了综合素质和学科教学能力,考题中涉及了较多的教学活动设计和案例分析的题目,加强了对学生运用所学教育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这些都意味着教师职业的入职门槛在逐步提高。但就“国考”的结果来看,考试的通过率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升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公共教育学课程是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师范生培养专业意识、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专业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大,而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不断改革已被认为是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该课程对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性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目前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却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这门必修课几乎变成了“逼”修课,面临着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知识“悬置”及课程实施“单一”等现实困境[1],这种境遇与它在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也使它很难满足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乐意教”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走向教师岗位的许多师范生深感所学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很难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普遍认为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在对师范生见习、实习的中小学和师范生就业的中小学做调查的过程中,部分中小学老师反映学生所掌握的教育观念有些陈旧,教育专业技能有待提升,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思想不够坚定等问题。反馈的信息显示,师范生的师范性在实际教学中没能得到凸显,造成此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没能很好地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接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以上种种要求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寻求一条能使师范生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成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改革之路。
二、制约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个人素质方面的因素,也有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面的因
1.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担任公共教育学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令人堪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2],然而目前高校许多担任公共教育学授课任务的教师大多是从高校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在中小学任教的经历,对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了解不深;即使是在从教以后,与中小学校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少之又少,有的甚至根本无任何交集,他们对中小学教育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公共教育学知识时,教学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再加上公共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开设涵盖了不同的专业,而授课教师如果对不同专业的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教学时就很难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系统讲解,势必会使学生普遍感到教育学知识空洞乏味,缺少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也就很难有效地运用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此外,长期以来,因学校为师范生开设的公共教育学课程一直被界定为公共必修课,与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一起被认为是非专业课程;而许多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无论是人员的选择还是时间的分配,一般是先安排专业课程,然后才是公共课。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大多安排优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那些教学水平相对弱些的教师则被安排担任公共课的教学。在“公共课程”这一“外衣”的掩盖下,该课程独有的师范特色的重要性被一步步的淡化,师范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重视度和精力的投入度在逐步地降低,教师对该课程施教的自我价值的评价度在不断的削减,这也导致部分公共教育学的任课教师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对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加上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忙于应付,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沦为了理论知识的“传声筒”。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内容繁琐、陈旧,过于理论化
一门课程,其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既要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要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共鸣。现有的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多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学知识的学科逻辑脉络的反映,缺乏对现实教育问题与实践智慧的观照。虽然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的版本已达两百多种,但大多数公共教育学教材的内容体系都沿用了凯洛夫的教育学体系,内容通常涵盖了教育基本原理(如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内容涉及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结构体系可谓是恢弘庞大。鉴于教材内容的庞杂,力求面面俱到,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就会缺乏深入,教育知识的选取只是为满足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此外,教学内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度不够,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新成果不能很好地融入教材[3],导致教材内容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时代感,也使公共教育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普遍以传授结论性的概念和规律为主,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而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分析则更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很难深入。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的过分追求,致使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至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大量的理论知识展开,而这些理论知识空洞乏味,又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理解起来也有较大的难度,学生通常是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因此,也就很难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公共教育学课堂上学到的更多的是‘书斋’里的而不是‘田野’里的,是僵死的而不是鲜活的,是外挂的而不是内化的理论。这是公共教育学面临的最大的尴尬,也是在公共教育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4]
3.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凸显
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地位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人们已经普遍达成共识,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客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等因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和话语权;教师用民主、开放的心态包容学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然而,长期以来,在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的规范下,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教师为出发点,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被动者和静默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授—受”是被广为采用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规范下,教学中的众多的事项,如目标的确定、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把握等,几乎都是由教师来决定。因此,常常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和体现,而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主体性根本无从谈起。即使是一些教师意识到了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心选用一些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等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但因目前在许多院校公共教育学普遍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许多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想法很难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想想而已。
三、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增强教师与中小学的联系,使教学更接“地气”教师素质乃是教育之本,一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素质。因此,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完善教师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不仅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逐步合理化,还要从观念上扭转对专业课和公共课在重视度上存在的厚此薄彼的倾向。每个教师不仅要上专业课,还要承担部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任务。那些熟知教育规律、精通教育理论,并且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应被挑选出来承担任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对那些与中小学教育联系不密切、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比较缺乏的教师则实施针对性的补课措施,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大量优秀教师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应是政府和中小学校共同的责任。针对当前从事公共教育学授课任务的教师对中小学的教学缺乏了解的现状,应建立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为公共教育学教师搭建参与到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平台,解决公共教育学教师认为“中小学不一定欢迎高校教师常去指导教学实践”的担忧,帮助他们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育学教师与中小学联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到中小学挂职锻炼,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也可以鼓励公共教育学的任课教师采取专项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入到地方基础教育,安排他们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体验教学,走进中小学真实的教学情境,增加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交流、学习等形式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把真实的教育教学的案例带入大学课堂中,使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实际。
2.实施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现有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力图容纳教育教学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试图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熟练运用教学技能的未来教师,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师范生对教育理论一知半解,教学技能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如何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拥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教学技能?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变革,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也需要适当改造。因此,可以对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压缩,对陈旧的内容做一些删减,对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注意吸收,从整体上体现教育理论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的时代感。与此同时,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把师范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案例中体现,“借鉴中小学课程内容编制的做法,增设‘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做一做’‘练一练’等内容,使师范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选出典型的教学案例。对于典型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也要有部分失败的典型教学个案。教学案例展现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师范生提供范例,让他们去模仿优秀教师的做法,更不是为了让师范生牢记那些现成的方式方法。正反案例的选择,是为了从正反两个角度呈现问题情境,提供较多的思考的机会,加深师范生对教学实践的熟悉度。此外,鉴于案例材料有多种载体形式,案例的呈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既可以是传统的教师的口头描述和文字叙述,也可以是借助现代科技的视频影像。实施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切入点,师范生在了解案例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思考和必要的分析,并进行积极讨论和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师范生逐步透过纷繁复杂的教学案例加深对枯燥而又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能有效地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进而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回应;还能使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增长他们的实践智慧。[6]
3.开展研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生为本”,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身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杜威曾言:“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8]研究性学习即体现了杜威的这种观点,也很好地满足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它也是一种集自主、探究和合作于一体的学习模式,强调以探究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对于教师,研究性学习要求他们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不能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研究性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与教育学新的发展需要相契合,在实际教学中正被逐步接受。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通过亲自研究获取的知识经验是他们主动建构的,印象更深刻,掌握的更牢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要求进行设计,也可以由作为研究性学习实施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和确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课题的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是研究课题的提出者,又是课题研究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之,通过讲授、讨论和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有深度的教育学课堂。[9]
4.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公共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紧密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教学离不开教育实践环节,如果远离了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公共教育学就很难起到其应有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针对当前师范生存在的对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教育教学技能有待提升的现状,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实训,解决现存问题。首先,各高校应积极与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的关系,为师范生走出“象牙塔”,走进中小学校园提供条件。高校可以定期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见习和实习,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师范生深入到中小学课堂,依托听课、观摩、试讲等系列活动,使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全面、更深入。其次,各高校可以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为高校的兼职教师,给师范生提供较多的向一线教师学习的机会;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使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展开近距离交流,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职业训练的针对性。此外,鉴于大量师范生进入中小学校可能带来一些管理上的不便,以及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没有较多闲暇时间指导师范生等客观现实的存在,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在中小学建远程观摩互动教室,师范生可以远程观摩教学,大大缩短与中小学实际课堂的距离。最后,实施模拟课堂教学。各项教学技能的形成,除了看、听,还要多练。为打破传统的教师上课一言堂的局面,可以尝试教师精讲和学生试讲相结合,采取模拟教学,使师范生提前走上讲台。教师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理论性不太强,实用性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挑选出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该部分进行备课,并进行讲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试讲内容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从中小学教材中选取的知识点。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微格教室为学生的试讲提供便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讲课视频,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试讲,教师要认真听,并指出学生讲课中体现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安排学生试讲,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