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应用
1 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
1.1 先进性。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能够长期服务于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并且要满足市政设施未来发展变化的管理需求,因此,需加强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与设备的应用,这也决定了该系统建设要遵循先进性原则。
1.2 实用性。这一系统设计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因此,不能盲目追求系统功能的超前性,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在满足实际的市政设施管理工作需求同时,还要避免资源的浪费。
1.3 可靠性。市政设施管理工作要求管理系统能够适应24小时连续工作,并能够保障一般突发状况下的正常运行,这也是保障管理效率的关键,因此,该系统的建设必须符合可靠性的要求。
1.4 可扩展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设施也将不断增加和完善,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同时,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在工作中与其他部门交流合作的增加,也要求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以提高管理和联合执法行动的效率,这就要求该系统要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满足未来功能扩展与系统升级的需求。
1.5 规范性。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还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与标准,设备选择与接口设计必须符合标准化的要求,以便于系统的使用与维护。
1.6 简便性。主要是指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建设应满足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的要求,以减少对专业操作及维护人员与专业检修工具的依赖性,同时也能够避免系统出现故障时,造成管理工作无法开展。
2 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构成
2.1 GIS系统。GIS是一种较为先进性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这也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GIS系统将市政设施中的各部分如给排水设施、供气设施、路桥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进行整合,并作为管理的主线,将市政通讯、电力、消防、防灾等各项内容及相关设施沿主线加入到管理系统中,对整个城市的市政设施及相关管理工作转换为地理信息模型,并在GIS系统管理平台上进行统一的数据分析与集成管理。尤其对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理,可根据地理分布进行资料的分类统计,更加便于管理工作的设施。以GIS系统为基础,同时根据市政设施的类别、功能等建立分类数据库,并与GIS系统相关联,能够更好实现基于地理分布的市政设施管理。
2.2 城市视频可视化监控系统。城市视频可视化监控系统主要是基于视频可视化监控技术的有效运用而实现,系统不仅关联了城市现有的交通、公安等视频监控系统,还针对市政设施管理的重点位置及薄弱区域增加了市政设施管理专用的视频可视化监控设备,能够实现各种动态、静态的视频监控,同时,也可通过对视频监控设备的远程遥控,对设备的角度、焦距等进行调整,满足管理工作中不同的需求。监控系统该包括一个功能强大的视频数据库,对来自各个监控设备的视频信息进行分类存储与综合管理,在管理人员需要时可通过相应的筛选,快速获取所需要的视频数据。监控中心是监控系统的核心部分,在监控中心可以完成对实时视频信息的监看,对相关监控设备的控制,以及各类信息数据的转码、压缩、存储、调取与传输。
2.3 井盖报警控制系统。井盖丢失一直是困扰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井盖报警控制系统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井盖报警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井盖的实时监测与报警,当井盖发生丢失时,第一时间向监控中心及公安部门发出报警,并及时调动视频监控系统,对作案人员进行跟踪监视,及时抓获作案人员并找到其销赃地点,提高市政井盖盗窃案件的侦破效率,并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这一系统还可通过简单的改造用于路灯保护监控,以提高市政设施维护的有效性。
2.4 中心调度监控系统。中心调度监控系统也是整个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网络的核心部分,基于GIS系统的地理信息三维性,将地上、地下的市政设施集中于三维地理模型中,并通过中心调度监控系统进行管理,中心调度监控系统负责对来自各个管理点位及各监控设备的信息数据统一进行整合分析与处理,并根据分析结果向各个执行部门发出指令,及时与相关合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使管理工作能够从宏观角度全面的进行,并有效避免管理工作的混乱,保障了管理工作及相关决策的科学性。
2.5 市政企业资源管理数据库。市政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保障市政设施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而市政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要以对市政企业各项资源及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的准确把握作为基础。市政企业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将市政企业的财务、人事、物流、设备管理、图档管理、收费等信息纳入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准确掌握市政公用企业运作的实际状况,从而保障市政企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3 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
3.1 道路桥梁设施监控管理。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满足道路桥梁设施的全天候不间断监控的需求,对于桥梁设施的监控能够及时发现桥梁路面及设施的损坏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保障桥梁的安全性与通畅性,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道路监控管理可利用原有公安交通部门布设的视频监控设备及系统,加强对市政道路设施的监控管理,及时掌握市政设施工程开展的情况,并可以通过在道路设施施工前结合GIS系统的相关数据材料,对开挖线路及施工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减少对原有市政道路设施的影响与损坏,并保证市政道路开挖施工的科学开展。
3.2 市政管网事故监控管理。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通过对市政地下管线内气体或液体的流速与管道压力的监控,实现对管网事故的实时检测,并通过与GIS系统的数据库及地理信息模型相关联,对各类管线进行分类标号整合与数据库中,在监控系统发现管线内流速或压力出现异常时,及时通过中心调度系统调派区域内的维修工作人员,对管网异常点或段进行实地检查,以确保管线事故的及早发现,并将事故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事故处理完成后,将处理信息反馈到调度监控中心,并在系统中对完成维修的管网点位进行标注,做好维修记录,储存于数据库中,以便为日后工作提供依据。
3.3 为市政抢险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在突发如道路塌陷、管道爆裂等市政设施险情,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在数秒之内为抢修人员确定事发地点、影响范围多大,缩短抢险时间,减少造成的损失。另外在自来水、通信、煤气、电力等管线铺设与抢险方面,市政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将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协助。同时,系统中的丰富数据信息也能够为新的市政设施设计规划提供有力的指导,确保市政设施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4 结束语
市政设施管理设计多方面的内容,市政设施主要是服务与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从市政设施的种类或是功能角度来看都十分繁杂,并且各类设施的布置十分分散,管理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采取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市政设施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难题,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且可以实现24小时全方位不间断的监控与管理,大大提升了管理的力度,同时也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与压力,是未来市政设施管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 水利工程 应用
水利工程作为利国利民的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发展农业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也逐步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从20世纪末至今,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现今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大量地运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例如卫星遥感技术、空天遥测技术、信息采集处理传输技术等都广泛运用在水利工程上,从以前的水情和雨情等天气信息采集监控发展到现在的联网预报,信息化数据分析,水利工程一体化等,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可以有效瓜贩组织机构和运行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水利枢纽的管理水平和调度能力,提高水利工程设备自动化水平和防洪抗旱水平,并能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
1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1.1 卫星定位系统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从20世纪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具有定位精确度高、速度快、数据可靠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使用者提供非常可靠的三维度坐标,并且受天气的影响低,全球均可覆盖,可以一天不间断地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空间、时间、地理信息,并且具有操作简单的特性,卫星定位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主要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它们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
(1)控制段;
(2)空间段;
(3)用户段。
卫星定位系统跟其他无线电定位系统相比精确度更高,受天气影响较小的特点,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对水文地质进行有效监测,一旦发生灾情可以进行准确定位,并辅助通讯技术对水利工程的指挥中心进行通信和播报,通过信息化技术达到防灾减灾和实时监控的作用。
1.2 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通过基础的空间数据,并利用地理数据分析和模型分析技术,为水利工程提供精确的动态信息以及三维的空间图形。地理信息技术具有空间分析、动态预测、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这就使得地理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录入、传输、分析、管理,并将经过处理的数据呈现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者面前,能在信息管理和防灾减灾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的水利部门就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成了1:250000比例的水利电子信息图,并与各省市自治区水利部门机构进行共享,从而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规划的监管,提高建设科学性,减少了重复生产数据的成本,为水利工程信息共享提供了地理依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流域、胡波、江河的水下地形结构图,并生成相关数据,形成水文地理信息预报,为河床演变分析提供基础,也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
1.3 通信及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的应用
通信及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上来说,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它有效地保证了水利工程信息的高速、有效、可靠的传播。把地理位置上分散的水利工程通过通信及网络技术将信息连接在一起,对信息量大、种类校对的水利信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汇总打包传输,并且对三维模型、图像、水利数据等资料进行传输交换,此外,通信及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上还有像软件技术以及存储管理等。
2 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经济也会进一步得到发展,作为基础设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会不断加大投资,虽然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会存在一些不足,但信息化技术应用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随着国家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关工程投资的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上依旧有十分美好的前景。
2.1 信息化技术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通信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也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例如像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就是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领域上的经典案例,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通过先进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为防汛抗旱、水源监测、生态建设与环境建设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时监测、高效传输、安全存储、快速查询、分类检索、精准分析与动态展示提供了技术条件,信息化技术为推动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创造有利条件。
2.2 专业模型技术进步为信息化技g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建设,而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水情、旱情、灾情等分析结果,这些分析成果主要来源于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中的天气预报、水情预报、洪水演进分析模型系统、洪水调度模型系统、坝情分析、旱情分析、水源水质、环境评估等信息化技术模型。21世纪以来,相关的专业模型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模型分析计算提供技术保障,专业化的模型技术发展为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3 小结
本文重点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应用情况,指出其发展条件和应用前景,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现状分析和前景分析,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未来许多模型技术、大数据技术、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也将会大规模地应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水利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提高的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增进人民的福祉,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祥安.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水利工程中的有效利用[J].四川水泥,2014,9(10):175.
[2]谢勇.浅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15.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措施
通过多年的普及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最为耀眼的资源,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衡量一个产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能力与发展程度的关键性指标。对档案管理事业来说,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能够与其他工作进行信息化对接,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何解决这些不足就成为各个事业单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档案本身的性质决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一定的软硬件基础,比如局域网、性能良好的电脑、档案数据库以及大容量服务器等等,同时还需要开发档案管理专用软件,加强档案网络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等。然而,档案管理部门本身不具有盈利水平,无法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获得相关的收入,资金方面的拨付往往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二)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即需要共同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语言组织档案资料。从1979年开始,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不少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标准,然而当中大部分都是针对音像、纸质等档案类型,针对数字化档案的标准与规范则相对较少,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三)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缺乏联系。现阶段,通行于互联网中的有效信息超过80%左右均掌握在政府部门中,而政府部门中的信息大部分都储存在档案馆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并不只是局限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促进政务信息公开的发展。然而,我国当前仍然没有形成政府信息资料开发利用的良好趋势,缺乏合理的办法与组织,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缺乏联系。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大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1.档案管理硬件系统建设。各个事业单位应当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主动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购置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及高性能计算机等硬件设施,针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机构,还应当配置专门用于档案整理、收集的计算机,便于档案信息的快速传递,进一步发挥硬盘储存容量大、检索快以及储存方便的优势。2.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针对之前保留的传统档案,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加大档案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力度,主动针对各种分散的、多种介质的档案文本、照片、录像以及录音等进行有效的转化归档处理,真正实现档案资料的自动整理、检索、查阅以及利用,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精确度与质量。
(二)统一制定档案信息化规范标准。标准规范与规章制度不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证,只有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约束条件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对事业单位来说,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进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系统的高效性、兼容性以及实用性,同时要针对技术标准、技术参数等实施标准化设置,例如制定数据的接口标准、安全标注及非同一类型之间的数据转化标准等各个方面,通过针对整个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管理工作中失误的现象。
(三)有效整合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电子政务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公共信息资源,要想进一步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应当有效整合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这就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层面去进行规划,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开发能够与电子政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档案部门来说,应当主动加强与电子政务建设机构的交流,统一协调信息化建设,主动争取把档案信息管理归纳到电子政务建设当中,依托我国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构建部门网,建立档案管理主页,积极档案政务相关的信息资料。除此之外,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加大网站方面的建设,在互联网中主动实施现行文件服务中心查询与馆藏档案目录检索方面的服务,以便于相关资料的共建共享。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程,其不仅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并且还关系到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各个事业单位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正视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加大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统一制定档案信息化规范标准以及有效整合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全面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程文富.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策略[J].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2016(02):23.
[2]许莉莉.简析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160.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 全面 内部市场化 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与应用
一、背景
目前,在企业快速发展及严峻的煤炭形势下,针对企业经营压力逐步加大的实际情况,集团以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与应用作为集团公司管理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管理向纵深发展,推动集团公司企业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进步,实现降本增效、管理升级、应对危机、共渡难关的目的,从而继续保持集团公司全面、协调、高速地发展。
二、建设思路及目标
结合新矿集团6级市场化管理模式,切实落实6级市场管理理念,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运营效率、堵塞管理漏洞和矿井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的需求。系统建成后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形成一套统一的全面市场化管理信息系统,指导集团各生产矿井及非煤单位的市场化管理活动。
第二,实现从预算管理、日常管控、绩效考核、成本分析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第三,规范管理过程,从根本上改善管理手段。改变以往手工为主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执行环境,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规范性管理。
第四,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通过数据的集中式管理,提高信息的集成度,使管理层能够全面把握企业运营状态,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有效增强集团公司对下属矿井的管控能力和水平。
三、系统总体设计规划
(一)业务模型分析
通过对新矿集团全面内部市场化管理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分析,得出煤矿经营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日常管控、工资结算四个核心业务域。
第一,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按预算周期分为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年度预算的编制,根据集团公司对煤矿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矿对下属的煤炭生产公司、洗选发运公司、物业公司、直属部室分别编制材料、人工、电力、租赁、修理、差旅等可控费用预算,以及不可控费用、冲减费用的预算,最终形成矿利润预算。
第二,日常管控。日常管控,是指日常生产活动管理及为经营结算提供支持的工作量、各种支出费用的日常收集。从费用支出的角度来说主要分为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这些工作量及费用项目形式多样,管理模式多样,参加部门众多。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只是对数据的收集、确认、使用的过程。
第三,绩效考核。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分工不同各部门的考核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技术部主要考核文明施工、工程质量、专业罚款、月度计划完成考核、回收率考核、重点工程考核等;经营管理部主要考核单体租赁、材料费用、风动工具租赁费考核、工区预算差异率考核、材料丢失考核等。
第四,工资结算。结算包括矿对公司、公司对专业、专业对工区、工区对班组、班组对个人的结算。重要的结算主要有两级:一是矿对区队工资结算;二是区队对工人个人工资结算。每级结算对相应的计量、单价、费用支出,根据不同的结算归集方式,计算出各个结算主体的结算额。
(二)设计模型分析
通过对市场化业务流程的梳理和分析,抽象出以下设计模型。主要包括:
第一,基础配置定义。定义市场的主体、客体、市场级别、产品项目、费用项目等内容。
第二,预算管理。其主要是根据每级市场主体的管理重点不同,分别进行各自管控指标的预算管理。
第三,结算管理。根据每级市场的日常考核结果对相应的市场主体进行工资结算。
第四,日常管控。其主要对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各级市场主体的工作量和费用进行统计收集。
第五,对比分析。通过对将结算与预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现事中的控制和事后考核
(三)外部系统接口关系
由于市场化的管理涉及的日常管控数据较多,需要从其他管控系统中抽取数据,所以存在同其他外部系统的接口关系。
例如,材料费、材料维修费从材料管理系统提取;租赁费、修理费从设备系统提取;人力资源有关数据从人力资源系统提取;产量、进尺有关条件及数量、洗出煤量从生产调度系统提取;罚款从奖罚系统中提取;安全考核情况从安全系统中抽取等。
四、系y功能规划
(一)系统管控目标
根据集团六级市场划分,一、二级市场主要面向集团和矿领导使用,所以将一、二级市场的管理目标定位为收入利润管控中心,通过各矿收入、支出、利润的集中展示达到了解全集团收入支出、利润的宏观目标。三、四级市场主要为各矿经营考核部门使用,所以将三、四级市场的管理目标定位为成本控制中心,通过考核部门对具体基层单位的日常考核,突出矿对下属部门的成本控制,实现日清月结。其中,日清是过程控制,月结作为结果考核。
(二)功能划分
根据上述管理目标,通过业务模型的分析和设计模型的抽象,规划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二级市场应该包括预算管理、结算管理、价格管理、收入、支出、利润分析功能。并且和财务系统、物资系统、销售系统等外部管控系统结合,突出收入利润的分析和统计功能。
三、四级市场应该包括价格管理、结算管理、交易管理、成本预警及分析模块,突出成本的控制功能。
五、六级市场应该包括班组管理、人员管理、岗位管理、出勤管理、价格管理、班组收入、个人记分模块,突出精细化管理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公开。
五、创新点及效益分析
(一)创新点
第一,领域拓展。从生产领域向经营领域横向拓展,使内部化管理由单纯成本中心控制手段拓展到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全面作用的管控手段。
第二,主体延伸。市场一级主体由二级单位向集团公司纵向延伸,使集团职能部门成为企业第一级市场主体。各类节支和增收指标落实到职能处室,按管理要素分类,直线指导,联责考核。充分发挥职能处室的业务指导作用,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积极性。
第三,机制优化。按照量化考核、绩效评价、奖罚分明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正、负激励机制。对影响企业效益的重点指标从集团处室到基层区队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推行目标管理和承包管理。
第四,手段提升。实现从预算管理、日常管控、绩效考核、成本分析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对事前预算、事中管控、事后考核提供了系统支持,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管理手段。
(二)效益分析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5
要】我国供电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机械、电子、IT乃到今天的商业智能化,虽然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如管理系统落后、缺乏相应的标准化规范、人力资源薄弱等。本文从供电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状入手,对信息化与管理变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建设;企业管理
1、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必然性
随着组织的发展,涉及到的经营空间和技能呈几何数量级加大,组织为了避免逐步加多的工作,自然就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但在整个工作中,不论是组织向外的技能和职责,必然是组织内部的扩大和保护,都关系到很多的数据信息。但是管理是组织外面和我们内部的一致优化的程序,必然要面对是海量的数据信息,由此,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应运而生。
2、重构供电系统的管理
在我们面对供电系统的基础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遗留了大量的不足。虽信息化已经提高了供电的系统工作服务质量,但是我们部门还有非常大的一块信息化的技能,还有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化技能的不解的追逐,都构成了对供电部门系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着手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并实行有效的方法加之解决,提高整个工作效率。
2.1信息体系下的面向客户管理体制
针对用户的这些请求是在这个服务供应链的根本上分析并加之实行的。必须把所有的工作环节所构成的服务产品,都看作为一项对另外的部门产品来看待,而针对所有供电系统对外的用户所享有的服务,应由供电系统的服务机构给予。对此构成一项组织里的服务的链接。这个链接是不是畅通,影响着这个供电系统的整个有效服务质量,从而组织的里外两面的取决了整个经济效益。我们先要规整内部的技能,从这个层面上讲,电子信息互换有必要获得大量的关注。再有,就是我们的内部服务链接的思维更要从单位里面分工明确,在不一样的部门里的职责交接方面要有效的要求和标准。职责的划分,是整个链接服务完成的根本,只要有了明确的职责,这样才能将工作有效的进行。而且,必须把交接落实到位,设定上下衔接服务构架所要给予的服务要求,促使我们有效快捷的方便管理。
2.2信息体系下的面向对象管理体制
假设对客户管理太多的是以一项畅通的程序来有效提升整个工作的进度,是一项目的的说法,这样面对我们的客户管理制度就大多的是一项要求和标准。在供电的整个系统里组织管理的对方是一个系统,我们这是给予客户优质服务的开始。只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降低故障的发生,这样才做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经济效益。推动所有组织有效地保护这个系统,进而更好地服务客户谋求生存。
3、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
如果这些技能和发展得到应用这样能降低大量电力系统运作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包括电力系统运转数据信息、调度命令等)的获得、解析和反应的制约,使运转管理数据信息的及时整理、实行传送与各方位构成一种共享,对此,信息技能的开展在使得系统运转、调度管理产生很大的改动的时候,并对供电企业管理变革的走势有全方位与深远的响应。比方说著名学者Morton Scott所指明,这些响应能综合为6个层面:
(1)要企业生产、活动管理的办法带来了最基本的变革;(2)信息技术把企业内外结合的每项经营管理才智、机智灵敏地链接起来;(3)信息化把多方面变化产业竞争局势和状态;(4)信息化把企业带出了新的、战争性的机会,促近企业对它运用与活动经过反思;(5)为了促使信息技术的成功,一定要进行组织构造与管理方式的变革;(6)然而对企业管理及重要的挑战是怎样改造企业,这样才能有效的采用信息技术,适应这个信息化社会。
4、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的重要意义
供电企业作为资金、才能聚集型企业,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会对它造成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为了供电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一定要对其了解和掌握,会对电力行业发展的意向,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拥有重大意义。
4.1适时的处理业务
电力信息化促使领导者完全把握安全、经营、生产等全方面信息。信息化技术比如控制系统和远方监测、电力营销系统、智能电网技术等为供电企业的领导者供应了实时的周到的电力系统运行的消息与业务情况促使供电企业领导者可以在即刻时间对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市场与客户随时做出相应。
4.2优化了管理机构
供电企业随着不断的发展,它的管理层面与结构也不断地在通胀,管理流程也走向深刻化。然而信息沟通的效果也间接扰乱到了供电企业组织效率,组织效率的提升仰仗于有可能便捷的信息通道系列,方便在压低信息额度的同时提高消息传送效果。不一样的信息来源与处理方式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组织的运作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能扁平供电企业组织机构趋势,管理程序简单明了,各项事宜处理效果提升。
4.3严格内控体系
信息技术流程设计,强调了业内的内部控制系统,排除了人为因素,提高了操作行为,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能随时发现与解决外露的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4利于促进供电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本身也是一个信息删除过程,信息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基础与成果的证据,采用信息技术随时的把信息搜集、处理、创造、分析超常反应,最后找出应对办法,因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就此要促进供电企业技术创新程序,就一定要优化改变供电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系统。供电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落实,将对企业技术创新信息的优化有所保障,经过各项有效的信息来源,从中获得各种信息,为技术创新的策略、开发、扩散和实现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从全方位上说,信息化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一个必然趋势。需要确定的是,因为供电系统自身,或者团体的运行需要更加有效的信息控制监视方法与手段,所以才引进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化技术,为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范文6
经过多年的努力,森林防火“三网一库”雏形基本形成,防火信息化工作态势良好。一是森林防火主干网架起了林业防火领域的高速公路。二是应急平台数据网提升了突发林业灾害的防控能力。三是机关内部办公网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四是森林防火基础数据库促进了数据共享。
纵观新时期森林防火信息化工作,必须以《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为指导,以服务现代林业建设为主线,切实做到“三个加强”: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二是要加强协调配合;三是要加强应用培训。今后一个时期,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按照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抓住国家启动实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加快建设应急平台体系和林业信息化的机遇,参照“四横两纵”体系结构,围绕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关键环节,整合改造、升级完善原有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有效提升森林防火信息化水平和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能力。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森林防火系统的信息化体系,建成更加可靠高效的信息化应急处置平台,信息传输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智能化和实用性程度明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增强,资源共享和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森林防火决策科学化、办公电子化、服务便捷化。
【正文】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森林公安局(防火办)主动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大力加强森林防火信息网络建设,全力推进信息应用普及工作,不断提高科学防火能力,为建设现代林业和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信息化建设在森林防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时代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贾治邦局长、国家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林业信息化建设,将其提升到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地位,作为现代林业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大力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维护生态安全,保持林区稳定的基础力量之一,森林防火紧紧围绕林业信息化建设,强化预警、监测、指挥调度及处置突发事件等关键环节,全力推动森林防火信息化进程,不仅促进了森林防火由传统经验向现代科学、应急处置向综合防范、办公自动向电子政务的战略转型,而且确保了森林防火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前行。
一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装上了“风向标”。通过推进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初步建立了一套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和预警信息机制:每年3次对春、夏、秋季森林火险形势进行会商诊断,将火险信息迅速传达到各地;开展每周森林火险预测和每日森林火险预报,及时高森林火险警报和预警信号;推广吉林省开展森林火险分级响应的做法,提升森林防火应急突发处置能力。
二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安装了“千里眼”。通过推进林火监测系统建设,国家森防指相继在北京、昆明、乌鲁木齐和哈尔滨建了4个卫星林火监测地面站,运用我国FY系列、美国NOAA系列和EOS系列等卫星,对全国森林火灾进行多时段、全方位监测,大部分地区一天监测覆盖达到8-10次,林火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各地森林火灾发生情况。
三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安装了“顺风耳”。通过推进森林防火专用通讯网和火场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大部分省区建设了VHF、UHF及少量HF的专用网,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森防指相继为各地和火场工作组装备了便携式移动卫星通信、火场移动视频通信、机载多媒体通信、多功能通信指挥车等通信系统,构建了多层次、多系统、多手段的火场应急通信体系,基本上缓解了火场通信难的问题。
四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配备了“智囊团”。通过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把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森林防火实践,可以查询、检索森林资源和森林防火数据,可以实时汇总、直观反映全国森林火险情况和卫星监测热点信息,可以标注火场实况、火情发展势态和扑火队伍布局,可以在系统中直观地反映出火情发展变化势态和扑火队伍布局情况,增强了扑火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五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配备了“多面手”。通过推进值班调度平台和指挥中心建设,以及建立森林火灾历史数据库、重特大火灾案例库、防火宣传视频库、文件档案库、应急号码库等,实现了网上填报报表、在线报送火情、一键拨打电话、群发短信等功能,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保证了日常管理和应急指挥准确、及时、高效,并减轻了业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二、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努力,森林防火“三网一库”雏形基本形成,森林防火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森林防火主干网架起了林业防火领域的高速公路。主要由中国森林防火门户网站和全国森林防火业务系统两大网络体系构成。纵向可链接省级、重点林区地市和县级森林防火部门,横向可为总参、武警总部等18个国家森防指成员单位提供接口,既是加强森林防火纵向指挥联系、横向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和获取森林防火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是应急平台数据网提升了突发林业灾害的防控能力。作为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试点项目,牵头建设了国家林业局应急综合管理体系,链入国务院应急平台数据网,进一步整合了现有林业资源,初步实现了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沙尘暴等林业灾害信息的实时管理和,提升了林业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机关内部办公网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以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内网为平台,主要由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和森林公安局支部网站、工会网站等组成。经过这几年不断升级、完善和整合,已经成为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和我们机关内部办公、办文以及加强干部职工学习交流的主要阵地,极大提升了机关内部办公效率。
四是森林防火基础数据库促进了数据共享。经过日积月累和不断补充完善,目前基本建立了森林火灾数据库、重特大森林火灾案例库、森林防火宣传视频数据库、森林火灾案件数据库、文件档案数据库,以及供干部职工日常学习的党建理论和业务知识数据库。翔实、完善的数据支撑,即为森林防火业务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又促进了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交换。
通过这几年狠抓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森林防火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在业务繁忙时,全国森林防火网站和林火信息系统每日提交公众信息50余条,森林火险及火场气象服务10余期,制作林火监测图像500余幅,处理值班调度、林火反馈、火场信息、文件报送等信息千余个。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森林防火指挥决策更加科学,办文办会更加高效,交流沟通更加快捷,行政成本大幅降低,管理监督更加透明,并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林业局林业政务工作信息先进集体、ESRI公司“全球优秀用户奖”等荣誉称号,10多人次受到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表彰,《信息化建设》杂志2005年第7期还以《让绿色拥抱大地,让火灾远离森林》为题,详细报道了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三、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的体会和发展目标
通过近些年实践应用,我们认识到,加强新时期森林防火信息化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现代林业建设为主线,把握发展趋势,更新管理理念,切实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国家林业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贾治邦局长亲自抓这项工作,这几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查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等文件,为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我们始终把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2000年就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于2005年和2007年两次召开全国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信息化工作。
二是要加强协调配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集大家之智慧,凝大家之心血,聚大家之干劲共同推进。在推进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国家林业局办公室、计资司、规划院等兄弟司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们启动了10余个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建设资金数千万元,每年投入300万元经费用于网络运行、林火监测、应急通信和指挥中心的维护。各地森林防火部门立足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信息化建设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