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银行财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银行财务管理范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61-03
农村商业银行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比较快。自2011年起,农村商业银行每年新增的机构数量都在120家以上。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截至2016年4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达到1000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总体运行良好。在银行业协会2016年公布的以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排序的我国前100家银行排行榜中,农村商业银行占据了21席。
一、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核算和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不够重视成本和效益的统筹,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成本核算和管理简单粗放,没有科学地开展成本核算和管理,不利于其提高经营效益。比如,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还在使用增量预算法,即以以前的数据为基数,依照费用预算的逐年增加方式进行成本核算,核算方法不科学;当经济效益有变化时,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变更。
2.资金收支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对资金收支、资金账户、资金风险、投资融资等资金收支管理滞后,缺乏科学管理,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在对存款、贷款等资金收支业务的管理上,存在资金收支失衡问题,对资金收支缺乏有效分析和管理。
3.财务预算管理滞后。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预算管理理念陈旧,存在形式化的现象,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程序不够科学,预算管理方式落后,预算执行过程中有脱节现象,预算执行效果不佳,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欠缺。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往往主观地根据上一年营业收入的经验值来制定本年的收入预算,经营计划指标与实际相脱节;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等计划数而不是需求来制定费用预算,导致资金使用上的不平衡。
(二)财务风险管理不足。财务风险主要有财务支付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加大了其财务风险,不利于其业务的开展。而且,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通信设施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信息交流不畅,对财务活动的查看、分析与控制等财务监控也不足,财务风险管控方式和理念落后,缺乏创新,影响了财务风险的管控。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滞后。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助于加强其财务资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成本管理等,解决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滞后,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功能单一,技术跟不上,交互性也差,?]有及时有效地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能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不利于成本收益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数为464055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为402432人,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为370124人。从数量上看,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更多。但从综合素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所处的地域及其发展平台等原因,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愿到其就业,农村商业银行也没有经济能力以高薪酬聘请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比如,据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的陕西省宁强县的调查统计数据,2015年宁强县的农村商业银行,70%的从业人员的学历只是高中学历,其他30%从业人员的学历是本科或者专科学历。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对财务人员也缺乏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财务风险管控的意识不强,造成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受影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化成本核算和管理。其一,优化成本认定和费用分摊,实现精细化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对其人力、物资和信息成本进行整合,按照客户、部门、业务等不同类别分别进行成本认定,并且对成本认定对象划分为存款部门、贷款部门等业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后勤部门等非业务部门,进行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并且,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收益和分摊相匹配的原则,对固定资产折旧费、业务宣传费等各种费用精确计算并分摊到相应的业务或者部门。其二,积极开展定额管理,做好费用定额工作。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定额计算来确定某一时期的费用支出总额,对费用项目进行核算,对成本支出进行分析,分析成本指标的变动关系和变动原因,从而严格控制成本,并优化成本考核。
2.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其一,农村商业银行要控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非生息资产的比例,保持其适度性,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其二,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现金等流动资金的控制以及对资金需求量、投资方向等资金来源和结构的控制。其三,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财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强化对财务收支审批和审查,以更有效地增收节支。其四,农村商业银行应采用利率定价、RAROC指标体系等强化财务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其一,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类别划分财务预算项目,并按类别制作财务预算编制计算表。其二,农村商业银行应将收支预算细分到各部门,即按照预算项目主管属性,将财务预算项目的编制、初审、执行效果分析等工作分配到预算项目所属的有关责任部门,责任部门负责所属预算项目等。其三,对不同类别的财务项目,农村商业银行应采取不同的预算比例和预算公式标准编制财务预算。
(2)对财务预算要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预测分析和按年度进行总结分析。农村商业银行要对财务预算进行的综合分析和总结,主要是分析财务预算的使用进度和使用情况,对预算编制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问题和预算控制的难点,对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制定出预算纠正偏差措施。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其计划、控制以及激励功能。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从局部到整体的汇总预算和从整体到局部的分解预算,实现全方位、分层次的财务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及时调整偏差。
(4)做好对财务预算的审计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应通过年报审计、财务内控管理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开展对财务预算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的实效。比如,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的合规性、编制方法的科学性、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
(5)做好对财务预算的监督控制,降低财务预算支付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改进;完善财务预算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财务预算授权审批的权限及各财务项目的审批额度;对财务预算项目的核算采取集中报账模式,统一财务预算列支的审核标准;对财务事项列支应加强事后监督。
(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其一,强化风险意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应增强风险意识,了解财务风险的种类和影响,遵循财务管理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掌握分散风险的方法。其二,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并不断完善包括财务风险识别、预防、控制、评估等环节的适合其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其三,重视降低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强对存贷比的评估分析,完善备付金管理。其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控系统。农村商业银行应优化对贷款风险的量化模型,加强内部控制,健全财务风险的预警、监测体系。其五,加强审计监督。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成本预算、资金使用和管理等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有效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农业银行财务管理范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对策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主力金融机构,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激烈,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研究,从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务预算缺乏科学性
农村商业银行经过体制改革,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离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收入预算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一般根据经验值在上一年的营业收入基础上乘以一定的增长率,即为本年的预算数,容易导致经营计划指标脱离实际,大幅超过自身的发展能力,同时当预算数与实际数存在较大差异时,不利于差异分析,不利于找出问题症结所在;费用预算仍采取按计划数分配,比如按照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来分配,未形成按需分配,容易造成部分支行浪费使用,部分支行不够使用,从而影响业务的发展。
(二)间接费用占比过高
农村商业银行的间接费用是指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共同费用和不能直接计入相应支行或产品的各项费用,如多支行或多产品共同消耗的费用等,这些费用发生后应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支行或各产品。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一个现状是间接费用占比过高,导致平均分配到各支行或各产品的间接成本较高,容易造成成本失真的情况,对支行造成考核不公或者对产品无法合理定价等问题。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考核体系还木健全,一般以考核规模为主,考核效益为辅,比如对存贷款规模的考核,对利息收入的考核,但是缺乏对净收入的考核,对利润的考核,对不良贷款的考核。而且对利润的考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的支行存款多贷款少,那么反映在账面上就是支出多收入少,按照账面利润考核显然就不合理,因为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存款是为贷款作了贡献的,这就涉及到怎样为这部分存款合理计价,就是资金转移定价问题。此外,现有考核机制也未考虑风险成本和资本占用等因素。
二、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将银行经营战略、年度经营目标以及具体的经营活动有机连结在一起,是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和绩效考评的有机整合,是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有力工具。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应坚持上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从上层面,决策层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变化以及自身发展战略、风险偏好与风险管控能力等因素,科学测算和确定合理的经营计划;从下层面,各支行要合理确定存量客户和增量客户,以及预测来年的利率政策,测算综合执行利率和利息回收率,从而确定可实现的利息收入,经汇总后与决策层制定的经营计划相比较并适当修改,确保最后的预算方案科学合理可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偏差可以迅速定位至哪家支行存在偏差,并进一步定位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偏差,是贷款放不出去,还是执行利率过低,还是利息收回率低,利息难以收回等,通过在执行过程中与预算的对比实现预算目标的控制。
(二)推行管理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系统包含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和盈利分析等功能,其中资金转移定价模块可以实现精确计量各账户的资金成本和收益,分析各项产品和机构等维度的净利息收入和支出,建立资金内部定价机制,从而使采用利润考核指标时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成本分摊模块可以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把营运成本依据一定的标准分摊到成本对象上,完成成本向本部门、业务品种、客户经理和关键客户各个维度的分摊,从而完成运营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为实现全行多维度盈利分析、产品定价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根据分摊维度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摊方法,比如根据网点总收入占比分配管理费等;盈利分析模块通过对各分支机构、产品、业务线、客户经理进行经济增加值(EVA)贡献评价,经济增加值考虑了内部资金转移收支、风险成本和经济资本成本,比采用净利润指标考核更为科学合理。通过推行管理会计系统最终实现精确计量客户贡献,产品效益、员工业绩及机构效益,与绩效考核系统对接,为一线经营单位的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实现绩效考核公平合理,达到调动全行各经营主体的活力和价值创造的积极性。
农业银行财务管理范文3
一、充分认识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认识何为公务卡
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是一种现代化的支付结算工具,携带方便,使用便捷,透明度高,支付行为有据可查、有迹可寻,是规范现金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加强行政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二)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重要性
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是进一步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化、是贯彻落实省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重要举措。推行公务卡制度,无论对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推进源头防治腐败工作,还是对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推进全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公务卡通过支付信息的电子化将有效保证每一笔财政支出都公开透明,从制度上封杀“小金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差等日常公务活动费用报销支出通过公务卡结算,可以有效提高财政资金支出透明度;机关零星物品采购通过公务卡结算,可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还可有效避免采购中电冰箱操作,强化采购管理;将公务卡用于支付行政性收费等,通过银行直接划账,有效促进“收支两条线”改革。
二是有利于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单位通过公务卡交易的电子信息,对本单位日常公务开支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有效堵塞假发票、虚开发票等管理漏洞,有利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
三是有利于办理公务支付结算。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公务支出时使用公务卡结算,不仅方便、快捷、安全,且持卡人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一定额度和的透支免息等到优惠。公务卡消费在报销之前的风险由人个承担,单位只利用其结算应该报销的支出,不会给单位带来透支风险,有利于促进公务开支及时报销。
四是有利于推行银行卡结算制度。使用公务卡结算,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大量减少现金流通,提高银行结算效率,加快银行卡产业发展。
二、准确把握公务卡改革的政策目标和工作方向
根据省政府文件精神以及昭通市政府的要求,要确保在本月30日前实现县级机关公务员人手一张公务卡,从7月1日起全面启用公务卡结算的工作目标。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县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获得本机关工作人员对公务卡制度的理解和支持。二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公务卡结算制度推行的紧迫性、必要性和严肃性。我县办理公务卡业务的商业银行是农业银行,各部门、各单位应尽快与我县农业银行协调联系,将单位办理公务卡的信息报农业银行,确保6月30日前领到公务卡。
三、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切实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
财政部门的职责是:主要负责拟定我县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实施方案,制定公务卡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指导相关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对公务卡支付信息进行动态监控等。人民银行主要是会同财政部门共同推进公务卡改革实施工作,加强对发卡行的指导和管理,推动有关方面共同创造良好的公务卡受理环境等。预算单位要严格实行公务卡使用、报销和转账程序,为公务卡改革的顺利实施发挥基础性作用;银行要及时完成相关系统改造和人员培训,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改善用卡环境,为公务卡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业务平台和技术支撑。
四、严格纪律,加强监督,确保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顺利实施
农业银行财务管理范文4
《财政部关于改进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财务管理的请示》已经国务院领导同意。现就改进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为适应我国城镇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停止执行“单独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单独纳税”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各银行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全部并入银行大账,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其中,小委托贷款作为银行的业务,手续费收入纳入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存量大委托贷款在分清责任的前提下,属银行自主决定并承担风险的,并入银行自营贷款管理。各银行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20*年度决算并入银行20*年度决算统一反映,同时附表单独说明,以后年度不再单独编制决算。
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并账后,由总行统一进行财务监督和管理,执行国家统一的金融业财务和会计制度,规范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在大账中的会计核算和信息统计。
三、各银行应及时消化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风险和损失。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必须按现行财务制度,足额提取准备金,并账时,现有的所有者权益可用于冲抵政策性住房贷款损失。不足冲抵的损失,以及所有者权益已出现红字的,在并账后由银行统一消化。
对于原来被挤占、挪用的住房资金,应分清责任,按照“谁决策、谁负责收回”的原则依法收回,对造成损失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四、自20*年*月*日起,各级地方财政部门不再负责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的财务管理,不再参与该项业务税后利润的任何分配。各级地方财政部门不再承担对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中大委托贷款呆账核销和非信贷资产损失处置的行政审批工作。
五、各银行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并账工作顺利完成。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并账工作完成后,各银行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我部。
六、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并账后,各银行接受各地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委托,按双方合同约定,办理政策性住房资金的归集和委托住房贷款工作。委托贷款的信贷风险,由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承担。
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可在人民银行规定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范围内,择优选择承办银行。承办银行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住房改革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七、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并账后,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对呆账核销进行合规性监督检查;各级地方财政部门根据房改属地化管理原则,建立健全对政策性住房资金管理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农业银行财务管理范文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上市 资本充足率 信用风险
一、政府注资推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
2003年12月30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用225亿美元外汇储备作为资本金分别注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种非传统的财政拨款是我国治理国有商业银行痼疾的新尝试。对商业银行来讲,利用单一货币的风险很大,尤其推动工商银行上市需要动用的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存在着汇率变动风险,因此,工商银行的注资方式没有采用外汇储备注资单一形式,而是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分别拥有一半的股权。在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后,农业银行面对巨额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以及经营效率低下的状况也进行了股改上市。2010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保理事会向农行投资150亿元。然而农行并没有效仿其他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而是根据其现实状况,引进了社保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2010年7月5日,随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A+H股的成功上市,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部进入资本市场,宣告着中国的金融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低。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无论是从目标定位还是上市的积极意义来说,目前主要表F在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但仅以此为目的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很有可能会同其他一些上市国有企业一样,不良资产率出现短期的下降,而在商业银行长远发展中依然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成熟的财务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那么,以上市为契机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只能暂时使资本充足率提高,这种短期经营行为可能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再度陷入困境,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阻碍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财务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商业银行价值,从日常经营角度来看,就是商业银行提高效率和优化经营管理制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还采取传统的财务主管对本机构负责人负责的方法,导致财务管理权力分散,调配能力减弱。
2.经济效益决策方向模糊。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目前工商银行盈利模式仍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收入,其非存贷利差收入占比与国际银行的水平相差甚远。工商银行上市后必须要适应来自国内外股份制银行的激烈竞争,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保持并继续扩大贷款的规模、增加贷款与存款的比率。但是由国家控股的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大股东对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银行的发展方向甚至具体经营活动的决策等方面。而且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高层管理者仍然会表现出浓烈的行政色彩,使其决策会更多地偏向政府管理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其市场化运作并牺牲银行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金融风险问题
1.国有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银行作为债权人产生不良贷款,作为债务人吸收了储户的存款,因为宏观经济变化或者资产发生损失无法偿还储户到期存款,都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可以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一家银行不良贷款率高,就说明其信用风险较高,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研究报告,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其所面临的所有风险中最重要的一类风险,由于它具有扩大化的效应,根据委员会的统计研究结果信用风险约占比六成以上,是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许多长期存在的财务指标问题在上市后得到了初步解决,尤其是反映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衡量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等问题在上市后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考虑到四大行不良贷款的核销因素,如果将核销的数值加回,则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良贷款率指标就会出现增长趋势。
2.国有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目标是要实现盈利最大化,但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还是要保持资本适度的流动性。然而,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流动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和冲突,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与提供贷款的规模大,范围广,同时为了提高利差收入,就容易造成严重的存贷款的期限错配的现象,使得流动性风险加大。然而,从国有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其金融风险管理并不尽如人意。从内部原因来看,我国国有上市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信息数据库不完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会计计量的失真等,而从外部原因来看,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信息披露法规不规范,信息需求主体缺乏,监管不严等。
(三)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中小股份制银行利用灵活的机制和各种创新的经营理念,在金融市场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在公平对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也给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挑战,面对这样的压力,国有上市银行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大原则,直观的发现其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便找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1.安全性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良贷款率,它是衡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首先因为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存贷差来获取利润,高不良贷款率将会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收回不良贷款的利息,也就存在无法支付存款利息的风险。其次,不良贷款率高,会大大降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因此,政府利用外汇储备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其符合上市条件。其次资本充足率是抵御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内部防线,同时也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促使银行经营能够更加稳定安全。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越高也会使银行的盈利变差,因为作为这部分的资本也就闲置下来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效益。所以,即使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高于规定值,但是考虑到盈利性原则,就会出现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2.流动性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的存贷比为75%,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较低,这与其上市后为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有关。存贷比较低也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缺乏效率,无法将大量闲置资本运用到实际投资中,削减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区间使商业银行在盈利的条件下有效规避风险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再者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取决于流动性比率,这个比率越高,y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提高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开始注重对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的监管,我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的监管要求,是通过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规定此比例不应低于25%。
3.盈利性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国有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竞争规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不低于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ROE近年来有所下降,原因也都是受到了近年来经济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利率市场化所以经济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不很严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必定伴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那么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净资产收益率或者是持续的增长还需要加强应对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一)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不良贷款率除了农业银行略高外,其余都处在低于1%。但是,在不良资产率较低的情况下,其不良贷款绝对额却在上升,隐藏的信用风险也会加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绝对额的考核,利用上市带来的优势和便利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本结构。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以期限短流动性高的负债支撑长期贷款的“短存长贷”期限错配现象日益突出,比消除风险更为重要和现实的是预防风险。风险信息的及时准确获取,对员工和客户的沟通也可以促进银行快捷的了解其所面临的状况和风险。沟通的渠道应该确保员工能够在各自的业务单元、过程或者机构之间平行地给予风险信息,国有商业银行也要主动推行其内部评级体系,比如上文提到的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8%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也是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积极抵御流动性风险。
(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的稳定性
1.优化资本结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们也应意识到,在未来几年中,不良贷款将面临较大的反弹压力,资本充足率的维持或者增长都需要优化的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而且很明显,资本总额越大,资本充足率也越高。因此,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监管,要将资本充足率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把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作为手段而不是目标,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该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约束,迫使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防范风险,实现上市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所以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然而,资产收益率越高并不代表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高,要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需要考虑各种资产风险因素,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加强对无风险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中间业务种类的创新能力,增加中间业务交易的技术含量,节省成本和时间。
(三)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体系
由于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公开透明化,暴露出其财务指标管理的问题,经济波动是引起财务指标的变动主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实现财务管理向预测监控、参与决策的转变,从以前的被动结算转变为主动参与资金的运筹。借鉴国内外股份制银行的企业管理经验,将单一的财务管理融入到全行各部门的共同管理,将防范财务风险体系分布到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方位现代财务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鹏.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学士界,2008年版.
[2]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农业银行财务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农业金融服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原有农业发展的产业边界,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了农民、企业与市场,实际上贯穿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在资金配置方式上,由于产业化过程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方式会出现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地会出现变化。一是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二是农户的生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三是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户的资金实力较弱以及社会资金流入产业化的渠道不畅,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缺乏,农村金融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要
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投入主体。目前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银行、农户(家庭开发经营支出)。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近十年在财政、银行、农户的农业总投入中,财政平均占17%,银行平均占61%,农户占22%,三者总投入平均增长20,6%,其中财政占7%,农户占17%,银行占76%。但是,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巨大的金融需求,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仍难以有效满足客户需要。
(一)从金融层面分析
1、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狭窄。农发行调整职能,将业务范围由原来重点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向农产品转化企业拓展,在拓展新业务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从其支持的范围来看,支持对象仍局限于粮油购销企业和粮油深加工企业,对畜禽养殖业、竹制品加工业、丝绸加工业等产业较少介入,支持“大农业”目标未得到充分体现。而农业产业化是以“大农业”为前提的。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外流。从县域商业银行近年情况来看,存差逐年扩大。由于上存资金元风险,收益性高,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均将吸收的存款通过二级准备金形式上存到市级分行,然后再以同样形式上存。县域资金向上级金融机构集中,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来源。
3、农村信用社重负难当。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及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值改革攻坚阶段,资本充足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弱,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4、担保基金品种单一,规模较小。虽然地方县市设立了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但专门针对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基金数量有限,且担保基金的规模不大。这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
5、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我国产业化发展时间不长,大量的企业还未达到规模。由于原有贷款制度的制约,信贷资金往往向大公司大企业集中。由此产生的“马太效应”,压挤了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空间,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
6、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一是供需不能由市场信息反映调整,利率机制不完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其小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能降低监督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但目前的集中贷款决策权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信贷等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二是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保险市场、担保市场等还未完善。
(二)从农业产业化层面分析
1、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品牌意识不浓,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其融资需求。
2、财务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运作不规范,生产经营多为家族式管理模式,且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甚至提供虚假报表,因而难以取得金融支持。
3、有效抵押不足。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家底薄,有效资产存量少,而要取得扩大再生产贷款必须有可行的担保单位和抵押物,但由于其自身抵质押不足,信用评级低,寻求担保单位较难,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往往因此得不到满足。
4、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是弱势产业,整体效益比较低,受自然环境(如台风、禽流感等)的影响大,而目前农业保险体系、农业风险补偿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的弱质性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农业发展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又较高,特别是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更是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为防范风险而谨慎投入信贷资金,从而使企业丧失发展良机。
二、构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
应当建立以非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基于市场机制的、受法律制约的、规范的金融组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实施“三农”资金支持,逆市场配置资金,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的重要手段,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效结合的支农方式。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对符合国家发展意图的农业政策扶持项目的直接或间接投入,可以诱导更多的商业性、社会性资金投入,形成乘数效应,以达到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目的。
农业银行要调整发展的思路。鉴于农业发展银行功能仍然缺位、农村信用社实力有待增强、民间金融尚需规范等历史和现实因素,农业银行应是有限度而不是完全的商业化。要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作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交叉定位。由于农业银行继续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人民银行也应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再贷款,解决支农资金不足和成本过高的问题。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完善其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应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其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的本来面目。建立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民主的产权制度。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大的支持,在利率的确定方面应有相对于商业银行更大的浮动空间。
邮政储蓄要大力推进小额贷款的试点,为加人产业化环节的农户提供更及时的资金帮助。要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银行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支持制度,借此促进邮政储蓄存款回流农村。
国家要扶持农村各类金融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农村中的私人间借贷发展起来的。农村中私人间借贷每年可以达到几千亿元,这个事实说明,各类金融合作组织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村镇银行的试点在这方面是个有益的尝试。
(二)优化投融资环境,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
健全的农业投融资机制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有利于吸引资金投入农业,稳定农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和有效运用农业资金。应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财政应对农民、农村企业所交纳的保费以及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和信用登记系统,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诸如农业风险基金等专项基金和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对因遭受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解除农业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对农业投资的信心和决心。要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使农业资金持久投入、高效运行。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着手制定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发展措施。
农发行要突出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加工企业,营造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品牌优势。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有目标、分步骤地实施营销和发展战略。要积极巩固现有客户,着力培养一批优质客户,适当集中审批权限,抓好制度建设,探索积累经验,可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扩大省分行审批权限,并赋予二级分行一定限额内的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办贷效率,壮大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群。金融机构要在促进粮油产业化和加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农信社和农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时满足农户与企业的资金需求。坚持因企因户制宜的原则,把握企业和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掌握企业和农户的资产负债、经营效益、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债权债务关系等情况,分析其现实的风险承受能力,注重从第一还款来源判断和把握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改变单纯依赖抵押担保或保证担保来把握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方法。灵活选择贷款方式及信贷支持方式,降低客户交易成本,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提供有区别的信贷服务,采取相应的贷款管理方式。将农发行的资金、营销资源和管理投入,按照客户的层级优化配置,从而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