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的职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设计的职业规划

机械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1

论文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库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分析方法、选择常见机构和选择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零部件的能力,并初步具有设计一般机械零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该课程不仅为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时,直接运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从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过渡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特点,而且与前续课程关系密切,尤其众多的概念、数学关系式和烦琐的分析方法,对基础薄弱及“淡化理论,崇尚技能”的高职学生而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下滑显著,教学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质量持续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学生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职业规划,局限于就业的两极化认识误区:其一,反正将来只是当毫无技术含量的一线操作工,理论知识学与不学没关系,学好学坏一个样;其二,思想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由此,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理解能力不强。“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综合运用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内容,而且要求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计算分析能力。学生普遍把“机械设计基础”视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2.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缺乏良性互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名词多、图表多和系统性差、逻辑性差的特点,容易出现理论教学抽象乏味现象。而所开设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或停留在验证层面,或流于形式,缺乏具有实用价值的真实项目作为支撑,学生的学习激情难于触发。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充分衔接,学习兴趣不断淡化,知识和技能难于提升。

二、教学改革措施

1.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源状况的改变,高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岗位群及职业能力为依据,重新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实际。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用专业课程中学生加工制造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工作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工程意识。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改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与之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简单强调知识的传授,只专注于知识的诠释,其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忘记了思考,只是被动地听课,最终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记忆不够牢固、应用脱节,教学效果不好。为此,应在下面三方面有所突破。

1)把单向传授改为双向传递。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提倡互问互答的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促进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教学互促,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单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3)实施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有着非常深刻的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实际工程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为实施项目教学奠定了基础。

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课堂及学校内外结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项目教学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完整的工程项目链条,通过分析、解决工程面临的各种问题,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成果;不仅增强自信心,也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更新教学手段。好的教学内容和好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来,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自由、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此,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现状,主要采取了下面两方面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声音、文字、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合理利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方面可使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互动式教学实施,把传统课堂的教学实现多方位拓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

2)引入生活现象和工作岗位中典型案例,是项目教学法和互动教学的立足平台,通过演示和现场讲解,也能强化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举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生动的例证则更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生活中有许多和课本理论中有关的现象,以身边的现象作为例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工作岗位中的案例,不仅强化学以致用理念和工程素质能力,也为学生职业认知、规划和定位奠定了基础。 转贴于  3.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拓展学习时空纬度

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能为各类教学内容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工作平台,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却较少。高职大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即使采用前面介绍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网络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度,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不容易消化掌握的内容,利用教学资源库平台,通过网络课堂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利用教学资源库,对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一方面,不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进行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同时也为培训取证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立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改项目中来;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制造大赛,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

三、教学改革应用实践

1.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要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完成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精选。如:将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删减一般性公式的详细推导,强化工程设计思维的相关内容,强化机械部件结构工艺及使用、安装调试与维护的内容,注重相关理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网络教学构建了网络课程资源库、课程电子教案库、课程标准相关文件库、媒体素材库、VOD视频库、习题及试题库、工程案例库、设计手册、网络资源链接、软件资源库、互动访问平台,通过设置丰富的栏目和人性化的友好界面,把教学中的基本内容、难点、重点全方位地放到网站上,为学生自由浏览学习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物料传送机械装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下面以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为例,简要说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情况。

首先在第一堂课,介绍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基本情况,其作为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及多媒体教学核心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查看资源库了解所用的知识点、技能及相互关系,对学生进行分组,强化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化。其次,通过多媒体演示和现场参观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物料传送机械装置组成、工作过程和工艺要求及参数,以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实用平台激发学习积极性。最后,根据项目教学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基本环节组织实施教学,利用资源库提供项目教学法所涉及的任务书、各类表格、模板等相关内容,指导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总之,以工程化项目为背景,放手让学生根据功能要求,通过互动探讨自主完成:选择和设计传动机构与驱动机构、完成方案设计、确定加工方法,自主完成安装、调试、验证和设计说明书整理及答辩考核等各项任务,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合作精神和创新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职业教育;汽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46-01

西方国家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其现代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主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模块式、阶梯式以及学习领域模式三种。本文结合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特点,对模块化教学方式实施的若干问题做简要探讨。

目前的国际职业教育体系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的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1]。CEB强调从对职业岗位的分析出发,确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结合教学规律,将相同或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实现教学的模块化。

CEB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社会化应用型人才,但过分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方式,往往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限制了其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不利于学生长期职业规划。因而,美国近年的职业教育改革主要立足于学生的远期职业规划,拓宽了职业教育的课程框架。在职业教育中强化数学和科学基础知识模块,将先进技术引入职业课程,将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课程与学术进行融合,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岗位对更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的要求。

一、构建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业务导向的模块设计原则。汽车专业职业教学的课程模块强调的是业务能力,针对未来汽车行业对员工的能力需求制定教学模块,其模块针适用于具备相同业务能力要求的不同岗位群[2]。

(二)模块的独立性与相关性原则。在就业岗位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下,同一岗位要求的各业务能力具备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其教学模块之间的关系必然存在一定联系。同样,同一职业岗位的不同业务之间相互区别,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教学模块自然也相对独立。

(三)模块教学体系的层次性原则。职业教育的对象基础能力以及理论准备参差不齐,模块化教学的体系设计应该能够体现模块群之间的层次性。让学生在经过较低层次模块学习后,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可以从事一定的工作。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再继续较高层次的模块学习,体现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四)培养业务素质。职业教育的特征是宽基础面,以社会应用为导向。因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将相应模块分层次划入汽车专业技术的各模块层次。

二、实施职业学院汽车专业模块式教学的若干问题

(一)科学认识与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兼具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双重属性。在我国汽车专业职业教育中第一个属性体现的较为明显,而学术教育属性却往往被忽略掉了[3]。优秀的汽车专业高技能型人才首先要保证其高素质性,而现行的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在强调职业岗位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弱化对于理论素养的教育。

(二)业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的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时仍以科目为单位,而CBE要求将模块作为学习的基本单位,以利于对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的最终结果应该以模块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对不同的课程目标进行整合,形成相对鲜明的课程模块,从而有效地培养汽车专业学生的业务能力。

汽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应该面向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的变化,面向社会的用人需求,面向学生的实际,不断地调整、修订和完善。结合专业的远期职业规划,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及课程评价等评价体系。

(三)以岗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课程要满足现实汽车专业的多岗位转换甚至要满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呈现需要。另一方面,开设机械设计、汽车动力系统等有利于汽车专业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课程。例如:交通运输类、计算机仿真与辅助设计、汽车专业英语等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四)注重模块式教学体系的开发过程。教学体系的开发要注意体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能力发挥而服务。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意对理论知识相关性与必要性的强调[4]。

模块式教学体系开发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技能分析”。针对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 “技能分析”,必须要按照现实汽车行业的职业技能逐一地进行细致的分析,特别是操作步骤和考核的标准一定要准确地反映岗位所需能力的要求。此外,还要注意汽车相关的基础专业技能应及早地出现,重要的汽车行业的专业技能应该重复2至3次。教学体系的开发也要有针对性,要突出与传统汽车专业职业教育的区别以保障整合模块式教学在培养汽车专业学生方面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论文摘要: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了围绕该专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方式。并通过多年的实践,使得该专业的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高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以下简称机制)专业为例.探讨了围绕高职机制专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方式。并通过多年的实践,使得该专业的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1.明确专业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满足不了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发展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以职业岗位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或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进行专业设置。

2.遵循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要培养从事机械制造、数控加工、模具设计制造的机电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坚持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道路,通过产、教、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工厂引进学校,将项目引进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形成“以机械制造技术为主线、以数控加工为龙头、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鲜明特色。

3.围绕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输入、培养和输出的教育过程,每个阶段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为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作用。因此,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要涵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质量的跟踪全过程,而且还要包括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专业办学基础条件投入、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学生素质教育等各方面。

二、建立长效教学监控机制,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机制专业经过两年的建设,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基础建设

院、系二级教学督导机构健全,运行有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事故发生率低:建立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2.目标建设

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责任和任务,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与规章制度,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3.措施建设

明确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责任。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学术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考评处和系教学日常管理机构四个层次。系成立教学督导组,系主任任组长;教学日常管理机构包括院、系、教研室三级。

院级机构主要采取教学巡查、随机听课(理论和实训课程)、评课等方式进行督查,并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教风、学风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监督、考察、指导、评价和反馈;系级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学巡查、督导及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汇总、整理等;教研室保障机构由教研室主任负责,成员包括教研室主任、核心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进度监控、教研教改活动等。

制定和执行教学规章制度,建立约束机制。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设立适当的质量要素、质量监控点,完善相应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制度性规章,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系(部)督导考核标准》和《教师考核标准》,制定了《教学事故、教学失误的认定及处理办法》,提高规章制度的操作性、可行性。

建立教学质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的热情,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和主动性;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学生管理办法设立学生信息员及学委会,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教学质量评价的水平及实施质量监控的能力。

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及教师相互听课: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校(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比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

建立教学质量提升机制。通过开展新生素质调查、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健全教学质量检查与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提升教学质量。新生刚报到,就把专业教学计划介绍给他们,开展新生素质测评,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重视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通过每年一次的学生技能比赛,树立典型和榜样,并给予经济和物质上的奖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学期召开二三次专业学生教学座谈会,由学生代表与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进行座谈,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提出看法,使教师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现状,因人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密切关注当前机械行业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等热点问题,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安排、监控顶岗实习,系里成立顶岗实习工作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总支书记、主管教学系副主任任副组长.班主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训指导教师为成员。实行对学生从顶岗实训到就业后三年内全程跟踪关注制度,构建学校一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毕业生的双向信息跟踪机制,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及时收集各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院、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管理机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就业与目标“零距离”。专业建设管理监控体系主要包含教学质量管理与组织系统、检查与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等部分,严格实施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着重加强专业建设过程控制,其关键控制点包括制定目标、工作安排、工作执行、问题决策、信息组织、积累与传递等。以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开发专业建设管理监控平台,实现专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取得的实践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从学生人学起即进行入学教育并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学风。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创新科技活动。

学生通过的三年学习,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基本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能力较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机制专业的学生99%获得中级车、铣、数控操作工职业资格证书;大多数的学生可通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测试。学院非常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为学生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创造条件。2006-2009年对411名学生进行数控车、数控铣、电工、钳工、焊工等中级工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CAD工程师鉴定,考取证书率达到98%以上,对实现“双证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按规定中级工鉴定满三年才能鉴定高级工,所以并没有对学生进行高级工鉴定)。并两次参加辽宁省机械设计大赛,取得了三等奖、优秀奖、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

2.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对口,起薪较高且工作较稳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良好。

就业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就业水平的高低是教学改革成败、办学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学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学院在各系搞好就业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了就业指导处,形成了院系两级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学院还组织制定了“就业指导制度”“就业咨询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使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此外,在课程设置中还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必选课列入了教学计划。

三年来,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稳步提高。2006年,高职毕业生人数是101人,实现就业人数是101人,年度就业率100%;2007年,毕业生是105人,4人升入本科院校学习,就业人数是101人,年度就业率100%;2008年,高职毕业生是88人,就业率100%.3人升入本科院校学习

机械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锚;综合素养;创业观;终身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82-02

在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大潮中,高职院校学生因专业指向性明显和就业基准认可度较低等原因,就业状况相对本科生而言较好,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该认清形势,加大职业指导教育,找准职业指导的科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职业指导教育,为学生的前景导航,为学校的发展和远景护航。笔者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及辅导员和职业指导教学工作中,经过实践、调查和研究,就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教育提出一些想法: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存在的误区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就读的专业指向性明确,学生找工作大多就自己所学专业找对应的职业群,这就造成高职院校认为职业指导教育存在单一性,导致存在以下误区:

1.重招生,轻就业。招生工作投入大,浓墨重彩;就业工作投入小,轻描淡写。

2.重就业率达标,轻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学生毕业后,找个活干并不难,真正难的是要找到一个有发展的、可以成为学生认定为终身职业的工作。很多高职院校为追求就业率达标,采取传统的应景式就业指导,即在学生毕业前公布就业信息,招揽用人单位,在校区内摆摊设点,举办走马观花式的招聘会。实践证明,在这种“赶集式”的招聘会上,招聘的与应聘的都收效甚微。

3.重找工作的专业技能培训,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人文素质培养。高职院校把专业技能教学放在首位无可厚非,但有的院校以此为由砍掉人文学科的教学设置,造成学生职业情商匮乏。在“找工作时,怕用人单位面试;找到工作时,怕与服务对象沟通”;在工作过程中一遇到挫折就被击败。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是职院毕业生的两个翅膀,缺了一个,职业之路都不平衡。

4.重找工作指导,轻创业指导。创业,是一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既能减轻社会就业岗位的压力,又能给自身的发展创造机遇,即便有风险,也增加人生阅历和精神财富,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培养的是“蓝领”、“灰领”阶层的劳动者,创业教育成了空白。

5.对“先就业,后择业”的错误解读。根据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国家及有关专家提出“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的确有一定得帮助。但“先就业”必须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找相对应的职业群,或者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的大致方向。仅仅是“谁出钱,我就干”、“是个萝卜,就填个坑”的思路,像农民工进城“找活路”那样找打工的地方,必定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的浪费、青春的流失,甚至造成终身的遗憾。这种跳板式的到处找活干,也必定造成用人单位培训资源的浪费,成为用人单位最不确定的风险。

6.高职院校缺少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课程[1],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合格的职业指导教师严重匮乏、,缺乏专业人员、实践经验和后续培养[2]。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由辅导员在德育课时以讲授课的形式进行,只是在形式上达标,却因缺乏职业指导经历及相关专业知识,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不能在学生的职业路程中起到航标灯的作用。

二、对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课程的建议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课程构建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特性,合理规划,达到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1.分阶段开设职业指导教育课程。职业指导教育应当具有全程化的特征,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2]。(1)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当今我国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升学考试成绩不理想,退而求次之选择职业学校,对所读的专业不了解,学习上很容易造成习得性无助的现象,面临就业产生茫然。在新生入学教育伊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职业方向,从而找准学习方向与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环境的需要、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制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3]。其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确定职业方向,找出自己与所谋求的职业之间的差距,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笔者通过职业指导教学和多个校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亮丽人生起点”讲座后的反馈中发现,在接受笔者的教学之前,80%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90%的高职学生不懂职业规划的方法,更有甚者从未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术语。在笔者担任的2006届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五年高职)和2010届护理专业(普通专科)两个班的辅导员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和人生发展的良性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对这些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这些学生在就业中方向感更明确,抗挫折能力更强,就业率达到100%,目前已有18%的毕业生完成创业的起步阶段逐渐走向稳定发展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在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整个内容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内职业生涯和职业锚的教育。职业生涯按性质可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3]。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时间、地点、内容、职务与职称、环境、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犹如职业之树的树冠。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如同职业之树的树根。内职业生涯决定外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保障。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多的要靠强大的内职业生涯,高职学生就必须珍惜学习机会,奠定下扎实的专业技能。关于职业锚。职业锚即职业定位,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围绕的中心[3]。当毕业生开始工作时,就如同驾驶人生之舟在社会的海洋中航行或漂泊,航行是有方向,有目标;漂泊是没方向,没目标。职业指导教育可以通过职业素质测评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拓宽发展以职业锚为中心的综合素养。像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他正确选择了救中国的方式,这就是他的职业锚。毕业生认定好自己的职业锚,便减少了就业、跳槽的盲目性,避免“马努杰死亡回旋梯”现象,也能帮助我们正确解读当前的就业指导思想“先就业,再择业”。(2)二年级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学生就业率,是学生及家长的厚望所寄,是学校打造专业品牌的广告,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笔者通过工作经验及相应调查后,认为就业指导课应提前到二年级进行。就业指导,以就业为目标,指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了解就业前景,认知就业形势,训练就业应聘技巧,进行步入社会前的实战演练。减少理论知识灌输,加强实践训练,如开展应聘模拟大赛、求职信撰写比赛等活动,做到先期练兵,反复练兵,避免了上阵前临时演练的慌乱和技术不牢靠。(3)三年级,帮助学生跨越就业准备期、实习期,促成学生就业。三年级是学生的就业冲刺阶段,职业指导教育在通过完整的检测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综合测评督促学生完善职业素养的同时,学院相应机构应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就业网络,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提供心理辅导,把准备有序的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促成学生就业。对于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应提供国家政策指导和创业咨询,帮助毕业生找准方向。

2.培养学生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综合素养。职校是高职学生跨入社会的台阶,角色的转换给他们带来生存的压力,如果学生没有调适的能力,就会让他们产生怕进入社会的后果。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女毕业生,在短暂的半年中更换了4次工作后,产生对社会的恐惧感,衍生出心理问题。高职院校不应该砍掉人文学科的教学设置,反而应针对学生就业开设“人际沟通与礼仪”、“逆境商训练”等课程。在IQ、EQ的基础上,还应强调对学生AQ(逆境商)的培养。通过这些训练,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训练学生面对挫折、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他们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综合素养。

3.培养学生创业观和终身学习观。现在的很多学生从小在父母、老师的襁褓中长大,选择专业、就业等人生大事都由父母一手包揽。笔者在108名初中起点的高职生中进行过调查,坐等学校、父母提供就业机会的达到60%,严重缺乏创业意识。就业教育应该施以创业素质养成、创业挫折心理调适、创业方法和途径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创业动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训练创业能力。社会发展、技术更新,要求人们不断学习,补充内职业生涯中的能量,学生切忌认为一次就业就算马到功成。在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

4.加强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指导教育,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成功的保证。要达到职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教师必须掌握职业指导教育体系,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更应具备对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前景的了解度、分析力和前瞻性。为了让教师具备这些能力,高职院校应选拔优秀人才进行专业培训,走进课堂的同时还应走进社会、进入用人单位、融入学生队伍,理论与实践结合,轻理论,重实践;轻应景式教育,重实用性、有效性。

高职教育,是学生踏入就业岗位的重要平台,重视职业指导教育,找准教育方法、方向,是帮助学生寻找职业定位与发展的推动器,是提高就业率、促进学院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一定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杜巍.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2).

机械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意向;择业态度;心理调适

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着许多行业,许多企业和工厂纷纷倒闭,部分大中型企业也大举裁员,下岗待业人数急剧上升,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对此,国家陆续下发了相关文件,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2008年我国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2009年1月7日,在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了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但是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就业环境,2010年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就业心理?高校在哪些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和座谈等方法对800多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800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3人,女生297人。涉及电子信息、机械设计、服装设计、信息科学、市场营销等21个专业,通过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分析出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同时对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在有效调查问卷的8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65.3%的学生在大三之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14.7%的学生在大四才开始着手就业的相关事宜,还有10%的学生从来都没考虑过就业的问题。从被调查者的就业状况来看,67%的学生已经在开始投简历、找工作,还有31.3%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算先避开风头,今后再就业。

调查中有43.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困难”,其余33.3%的学生认为“形势还算正常”,有44.21%的2010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与2009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而表示“信心十足”的比例相应下降,与2009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2009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听过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讲座,但有一成半的学生从未听过,近四成的学生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设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虽然日益理性化,对就业有了一定认知,但还是不够成熟,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择业的态度

薪金是每一个毕业生就业中关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薪金期望标准高低往往对成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月薪期待的最低水平做了一项统计,28.8%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底线在1500元以下,期望月薪在1500~2500元之间的占60.9%,而2500元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10.3%。与往年相比,2010届毕业生对薪金要求有所下降。

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做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32.7%的学生认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太注重理论而实践不足。接下来两个重要原因分别是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够准确、期望值过高和现在的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高级人才,对本科生需求量减少,持上述两种观点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6.9%和16.3%。

而当谈到应届毕业生正逢经济危机,毕业生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时,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他们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四项分别是:先就业后择业、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和参加西部计划,分别为45.5%、25.4%、12.2%、11.2%,其他的加起来仅占5.7%。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选择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参加西部计划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三、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意向

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大多有较明确的计划。20%以上的毕业生做了“求职、升学两手准备”。32%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乐观,12.7%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感到悲观。如果就业不够理想,50%以上的毕业生准备“调整就业目标,先就业再做打算”,其次就是努力考研。

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意向看,最具吸引力的是京、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37.9%的毕业生希望到这些地区就业,另外还有16.4%的毕业生选择去“其它城市”发展,10.2%的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发展,有5.5%的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发展。同时在对“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是否会接受去小城镇以及乡镇单位”的调查中,仍有60.1%的毕业生选择“实在没有机会时就可以接受”,26.1%的毕业生认为“乐于接受”。由此可以反映,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下,很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届毕业生在对“如果确实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否会选择创业”做答时,47.3%的学生选择“会”,15.3%的学生选择“不会”,同时有37.3%的学生选择“说不定,看情况而定”。这说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开始兴起。同时,他们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启动资金、缺乏创业经验、缺乏创业基础知识、缺乏合适合作伙伴等。

四、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心理问题

据调查,2010届毕业生认为在面试过程中,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自卑、恐惧、抑郁的分别占51%、15.9%、10.8%、2.2%,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认同不高;(2)自愧不如人;(3)自我期望过高;(4)家庭压力(经济、期望值等)。有35%的学生不愿独自面试,一半的学生存在不安情绪。

在求职中,76%的毕业生会因为未录用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其中60%以上的学生会通过不同方式化解心理问题,有15%的学生会因为多次被用人单位拒绝而对今后的择业产生重大影响。

应届毕业生在遭遇求职困惑时,31.7%的学生愿意求助的对象是“同学好友”,其次为“已工作的校友”、“家人亲戚”、“专业老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有43.7%的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心理调适方面非常重要。

五、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2010届毕业生就业心理较平稳,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有两手准备,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创业或下社会基层工作,这样缓减了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2010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但是部分应届毕业生仍存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缺乏正确认识,热衷于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对就业势态的认知不够、就业准备不充分;综合素质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缺乏抗挫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不能在求职中保持平稳心态;缺乏推销自己及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缺乏求职的主动性,过多依赖学校和老师;缺乏职业规划及存在焦虑悲观情绪等各种问题。

从上述调查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看,学校和个人尤其需要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建议是: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规划就业课程,建立指导体系;充分开拓资源,搜寻求职信息;确立合理目标,克服心理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2).

机械设计的职业规划范文6

2003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以下简称劳动社)将引进版图书出版,特别是引进版职教教材出版,作为新业务的重点。

1.引进版图书市场的发展势头

引进版图书在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比不断扩大,2002年引进版对整个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40%。到2005年,其销售码洋占到全国图书零售总量的17.98%。1999年至2006年5月的统计数据表明,文学类(国外当代畅销小说、国外名家经典、文学经典名著及其绘本、国外儿童文学)、经济类(教材、学术经典、大众读物)、哲社法律类、工业技术类(自动化、计算机)、语言文字类(教材、辞典、英文读物)是累计引进种数最多的前五位。特别是经管类、计算机类、英语类教材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成绩。究其原因,一是引进版图书丰富了读者的选择、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例如计算机与经管类图书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解决了由于国内相关领域相对落后而出版物无法及时跟进的问题;二是在内容、设计、配套资源等整体质量方面,引进版图书具有较高水准,来自美、英等国的大众图书、教材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案例和图表丰富,版式设计轻松活泼、创意性强,教材配有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反观国内相关出版物,语言、版式设计过于严肃,理论性较强,缺少案例、图表,教材配套资源少。因此,引进版图书表现出了较高的市场效率,码洋品种效率(销售码洋比重与动销品种比重的比值,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种获益能力)一直居高不下。

2.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职业教育改革之风兴起,职教教材出版成为市场新热点。高教社、机工社、电子社、化工社及清华社等出版社专门成立了职教教材出版业务部门,把当时的出版重点放在了就业市场急需与热门的专业上,如机械类、汽车类、计算机类、电气信息类等。由于当时的改革刚起步,绝大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培养实践人才的职业教育新目标。各类已有教材水平参差不齐,案例、图文结合少,配有实训操作内容的教材少,而颠覆“学科中心”教学模式、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国内教材更是稀缺。因此,国家鼓励“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高教社走出了第一步,引进了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的高职教材,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类、汽车维修类等教材。因此,引进国外职教教材资源成为各出版社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3.高校引进版教材使用情况

国内使用引进版教材是从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发展起来的,是受教育部倡导在高校实行双语(特别是英语)教学及跟进国际先进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模式有原版、影印版、翻译版及中英对照版等。2001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教育部要求其直属高校力争在3年内,“原版教材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在公共基础课方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教材比较受欢迎。在专业课方面,传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如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力学应用较广,而计算机、电子、通信、生命科学、经济管理等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的教材应用量更大。国内外相关出版社从高校使用引进版教材中受益匪浅,例如2001年培生教育出版集团面向我国高校和研究人员的教材和高端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图书多达680种,而国内的出版社如外研社英语类教材、机工社经管类教材、清华社计算机类教材的出版得到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高校引进版教材的成功也为职教教材的引进树立了信心。

二、职业教育教材国际合作出版模式

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劳动保障和科技安全是劳动社的四大出版领域,其中职教图书码洋占到全社总码洋的一半左右。因此,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与定位,劳动社将职教教材作为引进版图书的重要支撑,并经历了2003年成立“外版图书编辑室”出版引进版职教教材,到2006年将相关出版职能划转到职教教材编辑部门两个阶段。单品年销售册数的最佳成绩从2005年《职业指导(第7版)》的3305册发展到《新模式英语1》近年来年销售册数稳定在6万册左右,总销售码洋从不足百万元发展到近年来稳定在400万元左右。合作出版模式主要有翻译、翻译改编以及全方位合作三种形式。

1.翻译、翻译改编

2004年,劳动社与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的合作出版采取了翻译形式,涉及机械制造、汽车维修、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指导与课程学习指导等系列教材共30多种。除个别教材由于太厚而分册出版外,其余教材和教师用书基本上都是原文翻译。2009年,劳动社与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合作出版《新模式英语》系列教材(中高职四个层次,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习题册等),则采用了翻译改编形式。

2.全方位合作

以上两种形式是引进版图书出版的常用模式。德国康乃馨出版集团试图与劳动社建立的合作模式则是包括教材研发出版、资格证书引进、师资培训在内的全方位合作。2004年,康乃馨出版集团国际版权部经理霍尔格・贝姆先生曾来劳动社商谈合作,提出合作出版一批教材、引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及建立一个平台。一批教材是指依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编写的机械、汽车、电气等专业领域的德国职教教材。在此基础之上,康乃馨出版集团希望通过与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下属的汉斯・赛德尔基金合作,引进慕尼黑手工业协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一个平台,是指通过劳动社在中国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平台,其原型是康乃馨出版集团在德国建立的复合型教师培训平台。该平台主要以在线教学的形式向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提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相关培训。培训内容由多特蒙德大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专家与中国专家共同开发。虽然由于缺乏既懂专业又懂德语的翻译作者,劳动社放弃了与其合作,但该模式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单纯提供教材已越来越难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教材市场,而提供整套教学服务解决方案成为一种战略选择。例如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前身)曾将公司的发展目标定为:为21世纪乃至更远的未来提供“完全学习解决方案”,即“最好的教育内容、最好的学习手段、科学测试手段”。1999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成立了职业研究所,其教学服务产品不仅包括教师培训、教学管理、课程设计,甚至提供行业技术、经营管理、行业职业规划的从业解决方案。

三、职业教育教材国际合作出版经验

劳动社引进职教教材经历的两个阶段,正是“初探试水”到逐步“熟悉水性”的过程,教材销售码洋的增长反映出了这样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产品研发以及营销策略上。另外,在与国外出版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劳动社也积累了一些相关出版经验。

1.产品研发

产品研发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产品的定位,即要做什么样的产品。职教改革兴起时,在各专业改革教材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国内改革教材还未明确改革大纲的前提下,劳动社起初将高职引进版专业(主要是机械加工、汽车维修两大类理工专业)教材定位为各高职院校传统教材的替代产品,但市场成绩平平。虽然引进版高职教材在知识更新上、教学模式上、教材编写体例上优于国内教材,但由于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特别是理工类专业教学对师资、课程、场地、设备、工具及材料等的要求差异,使专业课教材的使用受到限制。例如,美国的机械加工、汽车维修教材在单位制(美国使用英制,我国使用米制)、标准、设备及工具等方面与国内的生产习惯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换算了单位制、核对与对应了国内相关职业标准,但相关理工类教材在国内课堂的使用仍然受到较大限制。在发现这样的势头后,劳动社将语言类教材作为引进的新方向,而把理工类专业课教材定位为“课堂教材的补充,教学实践的参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传统教学习惯,以及对引进版教材的教学新思想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即便是目前销售形势较好的英语引进版教材,由于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新思想与新形式,其与同级别的传统国内英语教材相比销售册数仍处于下风。而理工类专业课的教学组织比英语课复杂,其引进版教材则更难于被教师所接受。

引进版职教教材在课堂的使用受到限制,但其丰富的教学立体化资源和做法是值得借鉴与利用的。例如,劳动社引进的英语系列教材提供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课文听力光盘、活动库素材光盘、活动库听力光盘、教学视频光盘及组卷系统等极为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补充开发了教学课件,使教材更为易用。在引进教材时,一方面学习教学资源建设先进理念,另一面还看到独立开发这样一套资源在人才、理念、技术、资金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与限制。因此,利用国外出版公司的资源促进产品销售是当前的现实选择。

2.产品营销

产品营销是教材走向市场、实现利润、扩大品牌影响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引进职教教材之初,考虑到与培生、圣智这样的国际大品牌合作,可以共同扩大在细分市场中的品牌影响力。这样的策略在比较成熟的经管类、计算机类、英语类引进版图书市场是比较有效的,但由于职业院校对国际出版品牌相对陌生,在没有大力度的营销铺垫下,在职教教材这个新领域中,其对发行的促进作用有限。这从劳动社发行渠道的转换中可以看出。

劳动社发行渠道主要有新华书店和发行站两种模式。在“外版图书编辑室”阶段,主要利用的是新华书店渠道分销或上架销售,力求进入高职院校市场,其劣势是很难掌握终端客户的信息,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终端营销。因此,在宣传推广投入不足、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单品年发行最佳成绩仅3305册。在2006年后,引进版教材工作由职教教材编辑部门负责,发行渠道也转向劳动社自办的主要面向技工院校的发行站渠道,销售成绩有了较大突破。新引进的教材单品年发行最佳成绩达75690册;原最佳成绩的单品年发行最高达8278册,提高了150%。可见,充分利用劳动社在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方面的品牌优势及系统发行渠道优势,使引进版教材营销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3.合作策略

国内出版社在与国外出版公司特别是大型出版公司合作时,要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定位,否则很难获得合作意向。例如,培生早期选择国内出版社时遍地撒网,但效果不好。因此,其按照学科、类型对图书分类,逐渐将合作聚焦于相关领域少数几家实力强的出版社,主要合作伙伴是实力强的教育社、大学社、专业社、综合社。

在与国外出版公司洽谈版权合作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并突出自身优势。在会谈前要约好时间,以及会谈事项、双方会见人员(最好说明职位与负责工作),需要对方做何准备。这样,外方就会认真准备,使会谈富有成效。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社在相关领域的图书市场占有率、出书质量和是否按时付款是国外出版公司考可合作性的重要指标,而首印数、版税率、估定价、预计出版时间、预计3年内销量是考察一本书是否值得授权的重要因素。对教材来说,并不是版税率和首印数越高,就越可能获得好选题,国外出版公司更看重长线市场和合作规模。

除了版权合作外,还可充分利用国外出版公司资源做好选题、质量、营销、售前售后教师支持服务。例如,劳动社在与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合作《新模式英语》系列教材时,为解决教材改版问题,圣智不仅派出2名产品经理,还派出2名常驻亚洲的资深英语教材编辑;在教材师资培训中,圣智派出了常驻中国的外籍英语课程专家巡回培训,得到了学员的热烈反馈,很好地促进了教材销售。此外,出版社组织召开研讨宣传会、在书店设置专柜、在院校设置样书架、在报刊开设专栏、通过教师俱乐部为教师提供服务,也是国外大出版公司在中国常用的营销策略。因此,充分利用好国外出版公司的力量,做好选题、出版、营销、服务工作,可以实现合作双方及读者多赢的局面。

四、职业教育教材国际合作出版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本版图书的市场表现越来越好,但引进版图书销售码洋在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占比据有所下降。但据“开卷数据”统计,其在2014年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占比仍高达15.6%,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经历一个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国际合作出版仍可有所作为。具体可从产品研发、合作深化两方面对现有策略作调整。

1.产品研发

国外理工类专业教材的易读性、立体化资源丰富性较高,但通过合作,笔者发现国内外课堂教学对教学条件(师资、场地、设备、工具及材料等)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继续与国外合作必须调整策略。优化国际合作出版的“本土化运作”,即通过对引进版图书的文本(内容、形式)、制作(产品形态、材料)和销售(营销理念、营销方式)等进行一定的改变、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中国图书市场。

一是探索合作出版“软性专业教材”,即英语学习类、计算机软件类、电子商务类、服务类、管理类等专业教材,以及职业人终身学习类教材。针对我国国情对相关教材做适当调整,从而打造出符合国情的有竞争力的产品。二是探索教材出版服务全套引进国外教学的模式。例如,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与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合作开设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的中德国际班,引进德国教学大纲、职业资格考试,中德教师合作完成教学(前三年在国内,第四年在德国),德方指定教材。若在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成熟时,可探索引进出版相关教材。三是探索“扩窗模式”开发引进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职教教材资源,对其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例如对英语教材,可以根据生源、教学层次、专业要求对学时、难易程度、内容选取的不同,开发出不同类型的版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易用性,满足不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节省一笔开发费用,使教材在市场上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2.合作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