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景教学法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景教学法案例

情景教学法案例范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1级三年制农村医学专业2班(48人)为实验班,3班(47人)为对照班。两班学生人数、年龄、学习纪律、基础及前期各门基础课成绩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妇产科学于二年级秋学期开课,两个班均由笔者授课。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学》,由张锐主编,教学大纲、目标与课时数相同。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按教学大纲授课,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思路跟进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运用案例-情境教学法。现以异位妊娠为例介绍案例-情境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1.2.1课前布置案例,依次展开情境 教师于课前先给学生发放案例素材,学生先预习,了解异位妊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选择真实案例:王女士,28岁,停经54d,今中午突感下腹撕裂样疼痛而急诊入院。检查:失血性面容,血压70/45 mmHg,脉搏120次/min,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宫颈举痛(+),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液。提出问题:①初步诊断;②哪些检查有利于确诊;③采取哪些处理;④转归及预后如何?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病例设置悬念,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任务,并编辑简短剧本,准备道具。先在剧本中确定不同的角色,选出数名学生分别出演护士、患者、家属及陪人,教师扮演医生,经课下排练后,在课堂上演出。

1.2.2 构建情境课堂,表演体会情境 上课时,老师给出一个临床实景,将学生引入情境。情境表演如下:某天,一名妇女由陪人搀扶手捂下腹来到医院。护士迎上去接诊,简单询问病史后知道患者是午餐后不久出现腹痛,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护士可能会想到"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等疾病,此时医生还在给其他患者做手术,护士进一步问患者,才知道该患者已停经50多天,除腹痛外还有少量阴道流血,学生突然想到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一幕:腹痛、流血,然后流产了。眼看着患者脸色越来越苍白,血压也越来越低。怎么办?正着急时,医生走出了手术室,并带患者到检查室。10min后,医生走出检查室,说到:"患者曾有过盆腔炎,通过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宫外孕的诊断明确。立即通知手术室马上急诊手术!"--情景教学结束。其余未参加出演的学生分成3个小组,各组在观看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错误,并列出问题分析讨论。老师做简要评论和总结,并再次回顾本堂知识点,起到强化与纠偏的作用,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将学生再次拉回到教学中。学生通过刚才的情景剧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几个问题概括了整堂课的内容,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讲解结束后,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进行总结,学生在快乐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

1.2.3 教学效果评定方式 ①期末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对两班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由同一教师命题及阅卷,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结合国家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精心设计考题,共100道选择题(总分100分),其中病例分析题型占40分,这部分考题主要是考查学生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其他题型占60分,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②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设计7个内容,见表2:发放问卷94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2.1实验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与对照班相比: P

2.2 两种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见表2。

表2显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情境教学法中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

可见,实验班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普遍认为采用案例-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对未来职业的发展也有益,说明案例-情境教学法在农村医学《妇产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行之有效。

3 体会与讨论

3.1 能够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情境教学是把课堂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模拟演示、分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感知、理解、深化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案例-情景教学中,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积极提出问题,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意见,寻找解决的方法。把知识运用到情境中,再从情境中进行分析,质疑、答问,学生能放下以往的拘谨,敢于想象,敢于问答,老师及时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表扬。这种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使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双边互动式教学转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情景教学法一改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利用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该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还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双边互动式教学转变[2]。根据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特点,通过情景互动,充当主角,让其有成就感,学困生也变成了主动生,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职业能力 案例-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使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师应该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经常到临床一线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技能,同时也给学生带回临床诊疗的最新进展。

总之,案例-情境教学法在农村医学妇产科学教学的应用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提高教学成效。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时间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在应用时,从课堂的组织、学生评价等方面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做全面的分析,充分发挥案例-情境教学法的优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培养实用型的农村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情景教学法案例范文2

一、教学准备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这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相关问题讨论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案例,要考虑到知识的难易程度、篇幅的长短等因素,判断其是否适合教学。在每一个案例最后,需要提出相关的讨论问题,这其中涉及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3.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不同的小组,分别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指定特定的小组在下一次课上进行讲解。

二、案例与情境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究

1.课堂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教学之前利用课前3~5分钟选择指定的小组代表,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分析。在讨论与分析的过程中,时间最好可以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教师最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总结与分析,让学生的发言围绕着讨论主题继续进行下去。

2.课后总结

教师在课后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估,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对自己的案例进行补充,通过对案例与教学方式的不断补充,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应用案例情境教学,学生可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采用案例与情境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案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2)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主动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深入理解抽象的原理。(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并分析讨论。学生在小组学习与讨论后,可以增强自身的合作意识,提高讨论分析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沟通的能力,使其意识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这样的认识让学生受益匪浅。

情景教学法案例范文3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典型教学情景;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汽车保险杠分布在汽车的前后两端,前部称之为前保险杠,车尾称之为后保险杠。是汽车重要的履盖件之一,也是常见的易损件,汽车前后保险杠一般都采用聚丙烯(俗称PP)和聚烯烃基材料作为原料注塑成形。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受到碰擦、断裂、损坏等损伤,按损伤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微损伤,局部断裂、损坏等,修理的方法主要有局部打磨、焊接,更换等方法,是汽车修理行业中常见的项目,也是汽车实训过程中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本文主要从保险杠的局部碰擦损伤为例,展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一、教学准备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以实际生产过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线索,转化为教学过程中典型的教学情境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抓住实际修理过程为主线,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老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计划、执行,通过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反馈,最后老师作出一个综合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对老师前期上课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进行如下四个方面准备:

(1)备学生:二年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正确使用举升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2)备教具:①举升机一台;②普通型桑塔纳轿车一辆;③钣金组合工具车一套;④普通组合工具车一套;⑤塑料焊枪及焊接塑料;⑥废料回收器。

(3)课件制作: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课件制作。

(4)工作页:①任务页;②学生工作页;③教师工作页;④信息页;⑤记录页。

二、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工作任务

通过图片或影示方式引入,内容紧扣汽车保险杠的结构、材料、损伤过程、修理等方面进行。同时引入问题:汽车前保险杠由于碰擦撕裂如何修理?学生对车辆信息进行登记、填写修理单,车辆检视,确定保险杠修理部,工时,计划费用。

2.分析问题――接受任务和完成工作任务

(1)接受任务。教师的工作:分组,布置任务(任务引领),发放工作页、任务页、信息页;学生的工作:填写车辆信息,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任务页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查看维修手册等主式找询问题的答案(问题驱动)。

(2)分析问题。①分析思路:分析撞击点及程度确定塑料的种类维修或更换的确定塑料部件的拆卸恢复保险杠变形的程序竣工验收评价。②小组讨论,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与学生互动,提出相关的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查看维修手册等主式找询问题的答案,具体分析项目如下:

分析:(教师)

1、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5-6人,采取小组操作教学形式。

2、使用项目教学法,把任务分给学生,分发任务页、信息页,让学生按任务去操作。

3、指导学生认识保险杠的材料。

4、指导学生拆装保险杠的方法。

5、指导学生认识修理保险杠的设备、耗材。

6、指导学生修理保险杠的方法。

7、安全防护。

8、5S标准。 分析(学生)

1、分析撞击点及程度

2、分析汽车保险杠的材料

3、分析汽车保险杠的拆装方法

4、分析汽车保险杠的修理方法

5、学生写报修单、环车检视。

6、学生完成信息页的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工作页。

3.计划问题

这是最重要的过程,学生通过前面的讨论,完成老师发放的工作页,查阅资料,最后完成保险杠的拆装方法步骤的计划书。主要工作如下表:

计划(教师)

1、指导学生制定保险杠拆装的方法步骤

2、指导学生制定维修保险杠的操作步骤

3、指引学生完成实车检查。

4、选出最佳方案,进行下一步操作。 计划(学生)

1、学生完成保险杠的拆装方法步骤

2、根据教师的要求,写出修复保险杠的操作步骤。

3、各组汇报操作步骤,评价,选出最好方案。

4、按最佳方案进行操作。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拆装保险杠的方法步骤和维修保险杠的空白的计划任务书,学生直接填写相应内容。

教师拆装保险杠的预备方案:

操作步骤 操作内容 所作工具

第一步 打开引擎盖、拆下前脸中网 一字起、十字起

第二步 拔下保险杠小灯的联接器接头

第三部 从发动机仓内拧下保险杠与前纵梁的二个联接螺栓。拉出前保险杠。 套筒扳手

教师修复保险杠的预备方案:

顺序 操作内容 工具 耗材 参数

1 准备工具、耗材 加热枪

2 穿戴防护用品

护目镜、口罩

3 找出受损区域进行分析

4 确定塑料类型 PC+PBT 聚碳酸脂+聚丁烯对苯酸脂

5 拆卸前保险杠

6 将保险杠受损区域进行清洁 毛巾

肥皂水、清洁剂水

7 用加热枪将受损区域正面加热 加热枪 背面烫手即可

8 背面用大小合适的工具将凹陷区域向外推 不可推的高于平面

9 用干羲将恢复平面迅速冷却,定形。 海绵

4.执行

学生每组讨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维修工作计划,每组把每一步计划用“贴纸法”贴到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提出较合理的小组方案来实施操作。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学生操作或示范操作,从安全、规范的角度观察学生操作,有问题马上纠正。学生在了解安全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中制定的操作步骤,逐一实施,按计划完成保险杠的拆装,按计划完成保险杠的修复,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5.评价

学生的评价主要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所谓“过程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与实际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合作精神,参与意识,方法创新都成为考评的指标,如下表:

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分值

完成任动务情况 工作页 50%

车辆信息、车辆检查

过程评价 实际操作 50%

合作精神

实际能手能力

方法创新

参与程度

三、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与实际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效率较高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与生产修理活动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积极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关键能力,即合作精神和社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教案体现“实际行动过程教学”,与“传统知识体系教学”的差别;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人力资源开发论集.

[2]罗云辉.项目教学法在汽修专业的实施与效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情景教学法案例范文4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方法

一、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一)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理念

首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让每位学生明白合作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在职场上,很多公司都把应聘者是否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当作考核的重要条件之一。还可以到网上把一些成功人士的关于合作精神培养的讲座视频搬到课堂上来,如新东方俞敏洪的讲座、成功大师陈安之的讲座等材料,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合作意识,让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都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合作才是共同成功的唯一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的变化而实现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当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引导评价角色,应当成为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教师角色意识应体现为:协调意识,激发意识,参与意识,监控意识和反馈意识。具体表现为:引导全班同学分成相应的教学组;每小组组长的选定,及每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小组成员信息的收集,独立思考;小组内部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每个小组的回报,各各小组之间的互评;总结,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评价。

(二)运用项目教学法

伴随着《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也称“公司”)。教师指导每个小组(公司)完成《商务英语》课程中各个教学模块(如“求职”、“公司”、“商务旅行”、“商务会议”等)的特定项目,每个学生在小组(公司)中担任某一职务。教师确定时间表,学生拟定工作进度,开展项目活动,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授课时间和学生边运作边讨论总结经验的时间,同时适时指导,并进行成果评价。最后每个项目小组写出结项报告,老师进行评分总结。随着商务英语课程的结束,学生把课程内的各个模块串联,项目实践也结束了。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模式分以下5个阶段:“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如下:

第一确定项目任务。由教师围绕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要求和《商务英语》课程专业知识中的各个模块提出各个项目任务,并与学生一起充分讨论,最终确定各个项目的实现目标和具体任务。

第二制定工作计划。以项目小组为基础,以学生为主导制定各个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流程,并注重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力保项目计划切实可行。

第三组织项目实施。确定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各自职责身份,以分工和合作的形式,按照已经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碰到问题时要求及时地与其他成员或教师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第四检查考核评估。对项目实施过程以及完成的成果,教师进行检查、考核和评分,师生共同讨论和评判项目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成绩评定的原则和本项目的整体分析。

(三)教学方法案例化

在课程设置上多使用案例进行教学,模拟商务情景,让学生掌握顺应时展,企业需要的技能。例如在商务谈判课程上,可以多使用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扮演双方公司的老板,经理,秘书进行谈判模拟,对于合同,投资,销售等环节进行英语谈判练习,然后学生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对于谈判内容进行点评。选取的案例要跟时代接轨,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启发性。

(四)开展校企合作教学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要真正做到跟企业需求相结合,学校要积极跟企业联系配合,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教学大纲等,将课程分为企业课程和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来制定,由企业的技术专家直接对学生进行授课和实训。甚至可以开设订单班,学生从上课,实训,实习,就业都跟企业捆绑在一起,完全按照企业要求定制培养人才。另一方面,积极邀请企业给学生开展行业讲座,给学生搭建一个跟企业交流对话的平台。

(五)运用情景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structuralism), 其后维果茨基和布鲁纳进一步诠释,奠定了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1]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就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背景,学生在该情景中看、听、说、记,从中理解并获得所传达的信息和语言,从而锻炼、强化、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课堂进行语言操练,获得语感,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应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教学法突出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教师只是情景的创设者,充当“导游”的角色。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也是外语教学新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结语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工作学习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实践技能,从而提高职业能力。与此同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方法只有主动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才能最终形成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特色,促进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情景教学法案例范文5

关键词:司法案例;教育;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62-02

一、司法案例在教育中的功效

法律教育目的是要通过法律理论教育和司法司法案例教育培育有创新能力的法律人才。理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其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听众,是知识的接受方,学能够听懂、理解并记忆知识既是理论教育任务的终结,也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标尺。理论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实现法律教育初级目标的手段。司法案例教育则是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育,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法律事件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在群体讨论中甚至作为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法律情景,建立真实感受,追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司法案例教育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学生在讨论发言中,需要对所学知识的各种逻辑关系进行大量的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

显然,在司法案例教育中,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和学生亲自操练,学生不但提高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群体协调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实践中能够应对环境变化,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改善并升级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大知识的新度系数,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法律复合型人才。在司法案例教育中,学生是主角,处于主动、积极地管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状态,所以,司法案例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模式,是实现法律教育高级目标的手段。可以说,司法案例教育既是理论教育的继续,也是对理论教育的检验。没有司法案例教育,理论教育的成果难以充分展现,教育中的不足也难以充分暴露。

二、司法案例在教育中的现状考量

传统的法律教育只注重理论的教授、知识的传播,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开发,即使是当前部分教师引入司法案例教育,案例也仅仅是教师教授理论的辅助材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法律教育的要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创新法律教育方法,加强高校司法司法案例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法律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当下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未全面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司法案例教育的指挥者与推动者,除了应当具备准备与组织司法案例教育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学术水平,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所以教师还应更加深入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二,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司法案例教育的意义。没有以一个当事人的角度主动去分析解决案例,而是跟随老师提示的思路思考问题,最后也是以老师的答案作为标准,很容易盲目否定自己得出的结论,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很难以在独立的案例分析过程中感悟到当事人所应具备的紧迫感、挫败感与成就感。

第三,缺乏系统、合理、规范的案例教材。现在的教材往往是"案例--分析要点--点评"三步曲,缺乏引导性,不能起到司法案例教育"温学旧识--强化新知--实际分析--提高能力"的作用,就很难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步骤去分析、解决问题。

第四,司法案例教育手段落后。国外有比较先进的配套的硬件设备支持,学生通常也拥有计算机辅助操作能力。而在我国的法律教育过程中,难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辅助设备进行教育,单纯以课堂讲授不能给学生造成生动形象的现场视觉与听觉冲击,也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三、构建司法案例在教育中合理应用的思考

司法案例教育从思维系统性的锻炼出发,以提高教育效率与效果为目的,这样的教育模式对法律教育而言不但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但我国司法案例教育又存在诸多不足,那么,在目前的司法案例教育模式基础上该从哪些方面对司法案例教育进行构建和完善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强案例研究

在长期的法律教育过程中,虽不乏片段的情景个案,但绝非一个完整的案例,进行司法案例教育关键就是进行案例研究,编辑一批有体系的案例,只有这样在司法案例教育中才不至于教育资源贫乏。

案例研究是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一个案例是对一个教育问题和教育决策的再现,也是对一个教育过程及复杂情景的刻画分析,因此,案例研究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它的情景教育实用型。司法案例教育可以真实,也可以虚构,但绝不可以滥造。虚构的案例一般要与真实的情况相近,与学生所熟悉的法律环境相吻合,具有现实的可发生性,但又不强调案例的每个细节都必须忠于现实生活,是因为真实的案例往往相对复杂,牵涉的内容相对广泛,并不非常适应每一个教育内容的提出。所以,很多时候,为了培养学生会应用某个法律知识点,采用假定的事实或被设计后的"半真实"事件,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并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达到理论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二是经过设计后的案例应当是全面、系统、有背景、有来龙去脉、发展过程、人物情节的,最好在附录中还要有完整的图示和数据,让学生读完案例后,至少能掌握所述事情的基本事实以及充分的数据和资料,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三是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所提供的事实场景有矛盾和冲撞,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相互讨论中有所发现。而如果案例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无法对事实的矛盾发展过程进行恰当描述,也不符合现实社会的适时发展性。

案例研究理论工作者除了要明了案例研究的特征之外,还应注意在研究时多考虑案例研究的多种类型,对说明型案例、政策型案例、决策型案例、理论发现型案例等都要有所概括。(下转64页)(上接62页)此外,也要慎重选择案例研究的主题,只有充满着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的事件才能勾起参与者的兴趣。

(二)发挥教师在教学的带动性

在司法案例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不但是一个知识传授过程,也是一个技术处理过程,更是一个演讲、表演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将这三个过程相结合,将"法学系统观"贯彻到理论教育及其具体操作中。

1.课前选择好案例。设计好问题是前提,司法案例教育模式是以司法案例教育为主线,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案例选择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司法案例教育模式的成败。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应针对教育目的,有助于突破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启发性原则。案例中应包含一些矛盾和冲突,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三是典型性原则。现实中的案例多种多样,只有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育编排上分好层次、层层递进。当介绍某一新知识时,可用情节简单的小案例,其目的是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应用能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掌握的本学科的知识日渐丰富,教师可以起用较复杂的大案例,它涉及到本学科的多个知识点,可以检测出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防止学生处理问题时思维过于单一;鉴于法学是一门系统性学科,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情况,利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采用更复杂的案例来培养学生在复杂案情中兼顾各学科统筹管理和运用法律知识的高级能力。

3.在具体操作中做好教育准备。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分析案例事实与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并做好课前预测与分析,注意复杂疑难案例可能产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冲突及歧义,并在学生的分析、讨论中予以适当的引导与协调;其次,教师应注意讨论的时间控制安排,合理分配案例介绍、问题提出、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点评,教师答疑的时间,并在整个过程中对教育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等予以控制,以营造比较真实的司法案例教育环境。最后,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保护与鼓励学生各种积极思维得出的多种答案,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协调法律冲突,如何站在最适当的法律角度,如何抓住主要法律问题,同时兼顾其它法律问题,最后得出最佳的解决途径。在讨论结束后适当点评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楚东.法学本科教学应推广案例教学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情景教学法案例范文6

关键词:法律职业能力;经济法;教学改革

近年来,大学扩招与法学热导致法科毕业生不断增加,我国法学专业就业形势严峻。2010—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专业连续五年都是就业“红牌”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大陆法系的概念法学模式下,我国法学教育更强调学生对理论体系的构建,缺少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卓越法律人才严重缺乏。用人单位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差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社会对解决经济领域法律问题和经济纠纷的应用型经济法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思考经济法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下面,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构想。

一、法律职业能力的界定

法律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社会科学,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职业能力。法律职业能力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沟通、协商的能力;谈判、妥协的能力;辩论的技巧和方法;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获取、掌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制定规则的能力;起草合同的技能;审核、鉴别和有效运用证据的能力等。”[1]法律职业能力的涵盖面很广,我们在经济法教学乃至法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法学专业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系统的法学知识。知识是能力的支撑,否则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要求学生掌握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体系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对法律的结构、相互关系以及运行规律有深入的把握。法学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系统,是法科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前提和基础。[2]其次,法律职业思维的培养。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这是我们在法学教育中欠缺的。法律人的职业思维是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它不同于大众思维的自然理性,而是一种经过专门训练而得到的“人为理性”。[3]它要求在办案中,要重证据,去除盲目的主观判断和道德评判,而只能依法律原则、精神和相应的法律规则来进行合法与否的评判。在搜集证据,办理案件过程中,只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办事。再次,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从业人员除了具有法律学问外,还需要拥有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因为一个人的道德若是不好,学问或技能越高,越能损害社会。最后,法律职业技术的训练。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法律职业技术的训练,这也是当前法学教育最缺乏的。法律职业技术,包括调查取证技术、法律推理技术、法庭辩论技术、沟通和协调技术、法律文书写作等等。

二、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经济法“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

“第一课堂”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媒介,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导下,我们对经济法“第一课堂”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1.经济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法内容十分庞杂,知识的跨度非常大,涵盖了与社会经济生活相关的诸多法律知识,章节繁多。经济法课程的学时一般为54个,不可能讲完所有的章节,除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外,分论部分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来讲。如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财政法、税法等。对于不讲的章节,可以布置学生课外自学,自己熟悉教材上的内容,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的查资料,经过思考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课堂讨论,老师最后给予点评、补漏,归纳章节的主要体系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解决学时短、内容多的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经济法受经济关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经济法较其他传统部门法更具有政策性特征。所以,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时刻关注经济关系的变化和经济领域的新问题以及经济法立法的动态。这些都为经济法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可以诱导学生结合经济法的相关知识对经济领域的新问题、新事件和国家相关的调控政策进行分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学业论文的方式完成,逐渐的培养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发生事件的法律敏锐性和用法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领者,其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对学生影响重大。企业往往重视团队合作,而高校教学中,老师从备课到讲授基本上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受精力、视野和资源的限制,设计的教学内容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果学院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实行团队备课,同一科目的专业老师能实现资源共享,则会最大限度的“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为学生呈现一个更优质的教案,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在实践操作中,为避免“搭便车”现象出现,学院应要求专业老师先独立备课,交上教案,然后专业老师再沟通、互通有无,力争呈现出最完美的教案。

2.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通常包括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论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诊所教学法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着重谈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①案例教学法。伴随着法学教学改革的推进,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也取得了较大的改善。为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基本的、必要的教学手段。但在应用中更多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陪衬,选取的案例大多不是真实的案例而是压缩版的案例,只是为解释或适用某一法律规定而编设的。这样的案例往往法律关系简单,法律的适用清楚,虽能以生动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但对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所以,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力求选择完整、真实的案例,以便使学生掌握案件的全貌,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归纳出相关的法律关系,提炼出有用的法律事实,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的经济法基本理论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老师最终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肯定其对的地方,而对其错误的和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解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法律职业思维的培养和法律实践能力的提升。虽然案例教学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这种真实、全景案例教学在整个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占得比例不宜过高,一学期进行一次或两次即可。因为我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以制度法为主,因此课堂讲授主要是一种法律解释,这种案例教学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经济法的内容繁多,课时紧张,不大可能大量地进行全景式的案例讨论,同时案例教学要复印大量的资料,这也加重了经济上的负担;另外,我国高等院校法学师资队伍,拥有司法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没有司法实务工作经历的老师想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来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往往力不从心。因此,高等院校应提高既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又拥有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双师”教师的比例,鼓励老师兼职从事实务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②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实践性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也是提升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法学教学改革的推进,高等院校的法学院基本上都建立了模拟法庭。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模拟法庭的利用率不高,模拟法庭并没有作为一项教学计划,而仅仅是学生的一项业余活动,一学期开展一两次这样的活动,这大大浪费了教学资源,也损失了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机会。学生们正是通过亲自制作各种法律文书,在法庭上陈述、反驳来锻炼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本人认为,法学院应把模拟法庭活动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能进行模拟法庭活动的学科都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一到两次的模拟法庭活动,在开学之初就协调、安排好不同老师进行模拟法庭活动的时间。另外,高校进行的模拟法庭活动往往选取的案例是民事或刑事案件,经济法案件几乎没在模拟法庭中用过。为了加强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济法老师应利用模拟法庭资源让学生理解经济法的实际运用过程。首先老师需要提供比较完整、合适的案件资料,将学生分组进行案件讨论,分析案件的法律关系和要适用的法律规定,然后确定学生各自所模拟的角色,如审判员、原告、被告、人、证人等,一些同学来扮演角色,其他同学做相关的辅助工作,确保学生都能有效的参与其中,教师在当中给予适当指导,切忌越俎代庖。最后,老师对模拟审判活动进行点评,肯定其好的地方,同时指出不足,使学生能在实践经验中成长。

三、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经济法“第二课堂”的构建

1.学科交叉培养机制

因经济法是国家对经济运行调控之法,其功能是对市场失灵的矫正。这就必须对市场进行研究,只有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缺陷,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功能价值,才能在深层次上理解经济法。[4]经济法又是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之法,注定了经济法的经济性特征更强。经济法中经常涉及金融、财会、证券、税收等经济学专业知识,而经济法老师往往不具备经济学的知识背景。所以,一方面,经济法老师需要自习或去经济学院学习相关内容,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外;另一方面,也应鼓励学生去读经济学院的双学位,或者旁听经济学院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证券等相关课程。也可以加强院系之间的合作,聘请经济学院的专家学者,为法学院学生开设货币银行、财务会计、税收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对经济法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参加法律援助活动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些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比如案例分析、学术讨论、模拟庭审等,由于时间问题往往安排较少;一些课外的实践教学,如旁听庭审,直接参与办案等活动安排几乎没有。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虽然机械地记住了经济法基本知识,但在遇到现实问题时无从下手,不能学以致用。法律援助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的法律问题,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据统计,目前国内每年法律援助的需求量大概是70万件,而实际政府能够提供的法律援助数量只有18万件,约占需求量的1/4。[5]法学院学生可以成立法律援助机构,参与法律援助活动,既可以缓解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学生法律援助机构应与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建立联系,经济法老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带领学生参与经济法案件的办理,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办案中加强对学生法律职业技术的训练,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只在需要帮助时给予指导,切忌包办过多。如果老师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可以利用法学院校的师资力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也可以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律师、法官进行实务培训,让学生了解并深入实践,为将来要从事法律实践工作的学生积累经验。

3.建立经济法本科教学的实践基地

法学院应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这些司法部门成为法学教学的实践、实习基地。当法院正在审理经济法案件时,可以与之取得联系,带领学生去旁听庭审,让学生直面感受法官的审判活动,也能观察到当事人、律师、证人等的诉讼行为,通过具体的观摩了解他人对具体法律的理解和运用,并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相对照,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模式。旁听庭审,也应该作为一项必须的教学任务。凡和实务相关的课程,一学期至少进行该项活动一次。经济法是国家协调经济之法,经济管理机关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学校也应与相关经济法实践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例如,税务部门、工商部门、质监部门等。让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这些部门实习,或者聘请这些实践部门专家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经济法是如何在执法层面上得到实施的。

注释:

[1]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J].法学研究,2003,(04).

[2]龚廷泰.“十一五”本科“质量工程”建设的检视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05).

[3]马晨清.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改革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3,(07).

[4]应飞虎.经济法研究方法的思考[EB/OL].法律教育网,200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