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行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引言: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针对2001版分小学、初中、高中分段要求,初中、小学都实行“零起点”的实际,依据教育改革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整合。强调初中信息技术要实行“双衔接”,实现信息技术内容与课程目标要求的衔接;强调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间的界限;强调以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的整合。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编订的2012年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依据学生特征和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规律,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设计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框架。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对整个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高中为非零起点。

这对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无论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评价考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本人长期教学的实践,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评价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行为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一、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内容创新

为了有效的落实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培养能适应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合格师范生,就需要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创新。首先要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创新。打破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体系,采用模块编排形式组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内容框架,包括:基本模块、实践模块、拓展模块。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在实践模块、拓展模块,做了如下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加强培养师范生新课程意识的课程内容

重视对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意识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培养师范生新课程意识的课程内容,引导师范生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创造性价值、开放性价值和人文价值,正确认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况和问题。

2.加强培养师范生教材研究能力的内容

重视对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解读、教材研究的能力培养。加强信息技术课标研读、教材研习的学习,采用小组学习――全班交流――教师解读――归纳总结的学习模式,培养师范生教材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的能力很重要,但协作能力更加重要,或者说其中的组织能力,调动每个人的智力和情感,发扬团队精神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可贵。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性更能发挥分组协作的优势,更能实现分组教学的意义。

3.加强培养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创造性价值、开放性价值和人文价值,意味着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重视培养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调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形式,加强培养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内容,培养、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方式创新

新课程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共性,但信息技术有他自身的特点。比如: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学生的起点不同,同一班级学生差异大等等。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和价值,教学中应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我在教学中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学生认知特点、新课标要求,运用“自主学习、精讲引导”、“模拟情景、案例研习”、“小组协作、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

1.自主学习、精讲引导

自主学习、精讲引导是通过“诱导动机――自主学习――精讲引导――巩固运用――检查反馈”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该策略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科普知识性内容、程序设计内容。

自主学习、精讲引导策略吸取传统教学中讲授模式信息量大、节省时间的优点,选用学生熟悉的大量事例或故事,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对理论和概念进行阐释。但改变了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中死记硬背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抽象、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以刺激学生兴奋点,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内容,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2.模拟情景、案例研习

模拟情景、案例研习是通过“创设情境――案例研习――分享交流――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该策略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应用为主的内容、程序设计与课堂实施等内容。

选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案例和学生生活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和操作情境,研制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研习案例,从案例中归纳总结信息技术应用的原理、原则、操作程序,指导师范生实践操作,培养提升其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这里的案例需要有现实背景,具有问题的针对性和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师范生的兴趣。同时,它们还应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研制教学案例非常重要。而我们的难点在于大学教师本身积累的实际问题和案例有限,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案例,首先要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其次,教师要多接触实际工作,深入中小学多积累案例与问题。

该策略依据“情境――建模――解模――运用”的逻辑思路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案例研习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分享交流中,提升师范生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在归纳总结中,培养他们的逻辑归纳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发展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协作、任务驱动

小组协作、任务驱动是通过“合理分组――确定任务――分工协作――全班分享――教师点拨”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是指按照课标、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去完成某项工作。用任务驱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把好任务设计关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给出的任务,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适应者便能完成任务,不适应者便会失败,学生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兴趣就会降底。因此,“任务”设计非常关键。

②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任务驱动要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角色的转变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站在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小组协作是将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原则分成学习小组,小组内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彼此合作学习,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伙伴、角色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完成学习任务。

该策略既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科普知识性内容;也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应用为主的内容、程序设计与实施等内容。

4.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通过“小先生示范――伙伴分享――师生讨论――操作应用”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

“小先生制”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学生有作品的情况。让“小先生”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程序、原理,其他同学观摩、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操作应用。该策略的优点是激发示范者的学习兴趣,提升示范者的成就感,有利于提升示范者语言交流能力;有利于激发观摩者的学习动机,促进观摩者的创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评价的创新关系到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资源的创新、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鉴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该学科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开卷考试。采用对每位学生进行多维度考查,再加权平均的方法。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测评相结合;重视评价内容多样化,考核内容包括:说课方案设计、说课演讲、理论答辩、课件制作(定时)、教学设计、微型课教学等方面;重视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书面教学设计方案、微型课现场教学、演讲答辩等形式。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教育;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

从总体来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贯彻新课程理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并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从我国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来看,信息技术在总体课时当中的占比较高,可见,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十分重视。因为,对于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高中生而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这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最基本的素质。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中的课程设置体系当中,信息技术课时相对较多,可以看出,高中学校对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十分看重。但同时,并未提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没有方向感,无论是知识内容的传承还是实践应用,都缺乏明确的指引,导致学生来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学习重点,只是泛泛地了解一些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点。这样一来,对于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极为不利。

(二)学校以及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缺乏系统的了解

在当下,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较强,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点都熟悉,而且还会运用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来解决信息技术问题;也存在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较弱,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接触很少,即便是有的同学会用计算机打游戏,却对基础的信息技术未有掌握[1]。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并没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能力进行调研,缺乏对受众群体的深入了解,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当中,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时候,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对所教内容提不起兴趣的情况发生,因其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不能怪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大致的摸底或调查,只有了解情况以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够有所侧重。

(三)急需构建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估体系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时不仅仅局限在书本当中,也有一些内容需要根据该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估环节缺失,教师的教学成果不明显,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学校也无法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具备了最基本的实践能力。

二、改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进一步了解,观察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校方要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扩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素质高的学生延伸知识体系,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估体系。

(一)校方要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从细节来看,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到学生面前,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并通过举办IT项目设计活动来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所带来的技术研发乐趣[2]。

(二)扩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素质高的学生延伸知识体系

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来看,其中不乏一些过于基础的教学内容,很多在当前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都十分了解,并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在在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扩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素质高的学生延伸知识体系[3]。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而且,所学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实际意义。

(三)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估体系

现阶段,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受到了新课标的影响,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因此,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都不能单纯的以学生成绩高低来论英雄[4]。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急需构建一套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并以此来了解实际教学效果,并从中探寻到实际教学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来改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从学科特点来看,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本身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特点,需要用较为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因此,在进行高中阶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推进教学。从长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状况来看,需要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合理化对策解决诸如教学效率低、学习氛围沉闷等实际教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并且,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仝训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12):186-187.

[2]闫素芬.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成功(教育),2013,03(03):227-228.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高中信息 课例分析 新课改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施了几十个春夏秋冬,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在课改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以信息为主要特点的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的形势下,在高考制度的改革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给教学改革设置了障碍,信息技术教学课改之路在何方,教学改革何去何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将课改理念落实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值得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探讨和研究。下面笔者根据新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的一节课《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新课改理论的运用策略。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第二节内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之作”――教材的第一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教学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上好、上出精彩,学生会学、学得开心、学得兴致勃勃,是成功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新课改的主题。

教学片段:“温故”――讨论、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讨论和回答:信息的基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装性。)

教学片段:“知新”――导入新课。

展示“海上求生”的视频画面“正在沉没的泰坦尼特号”,以及介绍这个视频的相关资料。

提出问题:这段视频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信息与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

由这个视频资料和问题的讨论,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学生引领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讨

1.自主阅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都是新课改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学、互学,激发和培养探究、求实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态度。

教师:阅读教材,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信息技术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相互交流。

教师:IT是信息技术的代名词,你知道IT的完整形式吗?那么信息技术是怎样的一门技术?

学生:IT的完整形式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和其他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储存、处理和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的技术。

教师:古时候,人们用“学富五车”形容人的博学,而今天一张薄薄的光盘所容纳的信息远远超过“五车”。

2.讨论交流。

教师呈现一些文献资料,如马拉松比赛的起源;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去天下;卫星传播和光纤传播等,通过这些资料的了解、讨论和交流,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及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好信息技术的欲望。

三、实验活动,学生动起来

学生动起来是新课改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假设性的实验活动:假如A生是远古时代的“人类”,没有语言;B生是现代人。给A一个字“跑”,让他把这个字的含义传递给B,B再根据A所给的信息,说出信息所代表的汉字的意思。

1.展示更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五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并让学生交流后小结。

2.展示可视电视、MP5、液晶显示器、条码扫描仪、Dos操作界面等,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开展课堂小辩论

在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后,师生总结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正、负面影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对这一内容说教用途不大,45分钟的课堂教学即将画上句号,学生疲惫之感不可避免,此时的灌输毫无意义。如果把学生从“筋疲力尽”中再让其愉悦地投入学习中,课堂就会再次推向。

如以“上网的利与弊”而开展“课堂辩论赛”活动,A组学生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B组学生认为上网弊大于利,并各执己见,通过生活、学习中的活生生的实例丰富观点,使观点有力。

这个活动的开展无疑将课堂推向,学生在辩论中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更多的上网的弊端的事实让学生明白网络成瘾带来的心理疾病及引发的社会疾患。

教师展示《全国青少年网上文明公约》,这个公约的学习既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的总结和提升,又是促使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

再以讨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交流,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以兴趣的激发为主要目的,以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问题和活动为教学的主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教材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教材,体现教师驾驭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凸显教师的整合信息素材的素养,为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树立榜样。

课程改革在笔者的课堂中表现为一丝丝的“转变”,改革的切入点小,以课例为载体,上好每一节课,并将成功的经验、好的做法慢慢渗透到整个教学中。教学改革虽然深入人心,但改革步伐还没有真正迈开,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们共同参与思想的转变、方法的改革,以新课改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信息技术教学将永远不过时。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电路;Edison软件;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 03-0741-02

The Edison Software in the Information Techology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LIAO Rong-ping

(Peiying School of Longchuan, Heyang 517300,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circuits part of midd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abstruse and complicaty.It’s hard to understand without experiments for students.The teaching effect is also discontented.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teaching method which combine Edison soft? ware with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steps of the application based on case study.It can enhance students’sensibility cognition and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computer circuit; Edison softwar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的必修课程。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课程必须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硬件及其基本工作原理。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内容,其中计算机电路是学习整个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内容,涉及初等模拟电路、简单电路分析、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和数字电路系统等内容。该部分的内容相对于中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在缺乏实验的情况下,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我国的中学于经费、场地、安全等原因的限制,真实实验难以全面开放。国内有学者提出采用EWB、multisum、Proteus、Protel等电路仿真软件来开展仿真实验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不足。但是上述软件均较为复杂,设置项目繁多,且结果不够形象直观,并不适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硬件电路部分教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引入Edison电路仿真软件,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仿真实验教学。该方法能将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提高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理解原理和探求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1]。

1 Edison软件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适用性

Edison是匈牙利Designsoft Inc.设计推出的专门适用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初学者的仿真分析、设计软件。将Edison软件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2-4]:

1)有极其逼真的仿真效果

Edison软件仿真具有双操作视窗,左边的视窗是立体声、光实验室,右面视窗是电路图分析器,能使学生同时把实物接线图和电路原理图进行对比。Edison软件的仿真元器件外形接近实物,且呈现三维造型,其仿真过程更具有十分逼真的声、光多媒体效果,能使学生有如亲临实验室操作的感受。例如,在电路中有会发光的灯泡,通过电路参数的调整可以清楚地看到灯泡发光强弱的变化;再如,启动电动机可以看到其转动的快慢及运转方向,并可听到电动机运转的声音,具有逼真的现场感。

2)设计了自动修复损坏电路的功能

对于初涉实验室的中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消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损坏实验设备是常有的事情,对破坏进行感性认知,也是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教学实验经费、场地、安全等的因素,通常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总是采取各种手段避免学生破坏实验设备,而展示破坏性的演示实验也通常不予安排,这就使得学生对特殊的具有破坏性的实验情况难以观察与学习。为此,Edison软件专门安排了自动修复损坏电路的功能,学生可通过维修菜单栏对受损电路进行自动修复。如,加大电源电压,当负载电压超过其额定值时,负载会烧毁并发出异常的响声及冒烟,此时可通过维修菜单栏的工具对其维修,使负载恢复正常。该功能,弥补中学实验仪器、元件少的不足,避免了由于学生操作不慎所造成的元器件烧毁或仪器、仪表损坏所带来的损失,节约实验经费,提高了实验效率。

3)提供了大量的演示样例

在Edison中提供了逻辑门电路实验、晶体三极管实验、发光二极管实验、定时器(555)实验、电机实验、运算放大器实验、示波器 实验、电阻器实验、电容器充电实验等13个实例演示,实验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电路部分教学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快速掌握Edison软件的使用和各种元器件的调用方法及参数设置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4)具有完备的电路分析功能

Edison提供了直流分析、交流分析、瞬时分析、数字步进、数字计时分析等功能,并能产生相关的模拟波形,使实验结果可以以图表的形式输出,十分直观。Edison软件除了电路分析外,还能提供一般电路模拟软件所不具备的方程式,自动给出测试数据的理论推导公式。这些也是计算机电路分析的基本需求,便于学生根据实验得出定量的结果。

2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为了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Edison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宜结合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法展开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5],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维持学习兴趣,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中学信息技术课堂里的计算机电路实验为相对而言较为艰深、抽象、实践性强,教师宜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模块,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仿真平台环境,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就能让学生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发地学习计算机电路知识,分析问题,体验学习的乐趣,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其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实验探究能力等信息素养将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常由“分析-查阅-实施-评价-修改”五个教学过程来完成。本文以“逻辑门电路的探究”实验为例,阐述这种利用Edison仿真软件并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教学的实施过程。

“逻辑门电路的探究”主要教学目的是令学生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电路中最基本的三种逻辑门电路,即与门、或门、非门。为此,教师可将整个教学内容细化,分解为下列具体任务:三种逻辑门电路的符号是什么?它们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对应的中规模集成芯片有哪些?测试三种逻辑门的电路图是如何的?如何在Edison仿真软件上构建测试电路?理论上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在Edison仿真软件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是否与理论上的实验结果一致?若不一致的话,是为什么?该怎么办?

1)分析。教师布置具体任务后,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找准任务的重点和难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出解决任务的大致步骤及方案。本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构建测试逻辑门电路的电路图,其主要任务也在于此。

2)查阅。分析清楚主要任务后,学生可分头去查阅图书资料、也可借助互联网在网上发掘相关内容,借鉴他人的思路、想法和经验。本案例学生主要查阅的内容是测试逻辑门的电路图、了解电路的原理、列出所需元件的清单、了解构成该电路的芯片、发光二极管等元件。经过该过程后,学生可进一步明晰自己的任务。

3)实施。学生画出自己设计好的电路图,经过小组成员和任课教师初步检查后,在Edison仿真实验平台上搭建实验电路,展开实验仿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图1为在Edison软件中仿真与门的测试电路与仿真实物图。该电路由一片2输入四与门芯片74LS08构成。电路中,用开关来控制输入端的逻辑电平,用一个串联了220欧姆限流电阻的发光二极管来展示输出电平,电源由电池组提供。Edison仿真软件可以三维的逼真实物模拟实际电路,学生可以用鼠标直接点击开关控制其通断,并通过观察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获知逻辑门电路的输出。实验要求学生记录仿真结果并与理论结果做对比,判断是两者是否一致。

4)评价。学生将在Edison上完成仿真电路展示给教师,教师针对学生的成果认真给予评判,指出可取之处,也指出需待改进之处,同时提出合理的建议。例如,本案例中,学生在初步的仿真方案中没有将发光二极管的限流电阻加入,教师可进一步提示:发光二极管的正常工作电流是多大?通过Edison中提供的虚拟仪器直接测量得到的仿真电路中通过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大小?比较二者的差异,探讨可能发生的破坏性结果,提示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5)修改。学生对发光二极管电流超过额定值的提出解决方案,并进一步进行仿真,最终得到如图1的仿真结果。学生在总结修改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得到了强化和提高。

(a)仿真实物图(b)逻辑电路图与接线图

图1 Edison仿真的逻辑门电路实验

3结束语

Edison软件由于其在仿真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真实性、易用性、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虚拟空间,非常适合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利用该仿真软件并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仿真实验并不能完全替代实物实验,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地融合,是下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惟信,莫志衡.Edison立体声光实验室[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24.

[2]王琦.Edison软件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5):88-89.

[3]赵玉安,叶征莲.EDISON爱迪生―电学和电子学多媒体实验室介绍[J].电子制作,2002(11):57,60-62.

[4]刘立新,胡刚.Edison仿真分析在电学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5):7-9.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教学改革;CDIO;教学模式;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288-0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除了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计算机病毒、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作简单的介绍之外,主要是针对Office办公软件中常用的三款软件作了详细的介绍。

现在的学生接受是新事物的途径很广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他们接触的内容大多都是很前沿很先进的的技术和知识,一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已经被他们融化为初级基础知识,为其他知识作铺垫了。如果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一成不变的重复之前的教学内容,就会形成学生不爱学、不爱听,教师讲解枯燥、乏味的现象。

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在教学内容中创新,灵活运用多种创意型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不愿意听课的窘状,更好的上好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实行以下几点:

一、采用CDIO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CDIO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比较适合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CDIO的是由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来构成的,主要体现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采用CDIO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3-4人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组长,由组长组织团队的教学活动。比如:老师可以给小组布置授课任务,使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进行互换,学生来讲解新的课程内容,教师作为学生在下面听课。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分小组进行讲解,每个小组讲解不同的知识点。构思:学生自己准备素材、组织材料,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一下课程应该如何安排。设计: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意见和建议,设计教学案例和一个较为完整的授课过程。实现:小组成员根据搜集到的素材和设计的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形成完善的备课材料。运行:每个小组推选出1名成员进行讲授,在所有小组讲授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讲解,对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同时对小组的讲授进行评选,从备课到组织、素材的选择、授课等过程综合考虑,评选出较好的小组,以资鼓励。

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备课过程,并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在学生讲授完成之后,对于学生讲授不完善的地方,给出一些评价和指正意见。并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重难点讲授不清晰的地方,也要重新给同学们将内容讲授清楚。这样不仅可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自己授课过程掌握了操作技能,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高校,学生的信息源、信息途径都较为广泛,学生往往会把精力放在微博、微信、贴吧等交流软件中,对这些信息的需求远远大于简单的指法练习和Office办公室软件的使用。如果我们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案例,可能是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枯燥的课堂就会随处可见玩手机和睡觉等现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课程感兴趣,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就需要加入新鲜元素。比如将较为流行的图片、热搜榜上的音频、视频文件或者最近较热的新闻事实都可以作为素材加入到课程中。另外,老师也可以运用Word图文并茂的效果,在课堂中,先给学生展示一下Word排版的强大功能,通过样例,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加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教学目标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挂钩

自2013年开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就加入了《MS Office高级应用》科目的考试,在考试题中,选择题除了在原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测试、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等科目的浅显易懂的知识;操作题包含Word、Excel、PowerPoint等三个应用软件的相应操作。三个应用软件对应的操作题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对Office办公室软件的应用。类型广泛,操作练习很细致,对于高校学生的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水平有很好的提升。

将教学目标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挂钩,以等级考试证书作为制约,给学生无形之中制造了压力,在提高课程难度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能一概而论,教学改革只是在初步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小的成效。还需要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掘改革方法和实践手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顿毅杰. CDIO模式下《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析,职业时空,2010(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