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论文范文1
化学实验装置的改进,要从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现象明显方面入手。比如,做一个点燃H2使之发生爆炸的实验,由于在实验前并不知道纸盒里的H2量是多少,也不知道纸盒上的小孔有没有被堵好,假如没有堵好,H2早就漏光了,从而导致实验失败。那么,如何对此实验进行改进呢?具体方法如下:先取一个小的食品保鲜袋,然后将玻璃导管插入袋子里,将空气通过玻璃导管充入保鲜袋里,充一半就行,最后将H2通过玻璃导管充入保鲜袋里,保鲜袋充得鼓点起来后立即拿掉玻璃导管,并用细线将袋口扎紧。这样,就能保证口袋里的含有的H2不会漏掉了,然后再用燃着的小木棒,戳一下这个食品保鲜袋,学生就会看到这个保鲜袋发生了爆炸。这个实验的改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而且十分安全。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化学实验可以用学生的生活用品来代替,这也是属于装置的改进,是很值得提倡的创新手段。毕竟,教学设备再好的学校也不能充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实验器材,更不能保证这些器材随时让学生使用,也就是说,学校实验室里的器材虽然很好,但不可能随时满足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需要,特别不能满足学生在家里做探究实验的需要。因此,利用生活用品自制一些器材,如矿泉水瓶可以制作成烧杯等容器,眼药水瓶自制成滴管等,都是很好的家庭实验器材。
(二)实验过程的改进
改进实验的过程,是为了让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说明问题。比如,CO2气体可以与碱溶液———Ca(OH)2、NaOH等溶液发生反应,与Ca(OH)2反应的现象明显,毕竟产生了浑浊,但与NaOH反应是肉眼看不见的,那么,如何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呢?不少人认为在CO2与NaOH反应后的瓶口处滴加盐酸,假如有CO2气体产生,就能说明问题了。其实,这是不严密的推断,因为CO2气体能与NaOH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瓶口处的气体可能是碳酸分解出来的!这就要改进实验的过程,排出混淆因素。具体的改进方法是,先将CO2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一下,排出碳酸分解CO2的干扰因素,然后再用稀盐酸滴入看看,假如有气体出现就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反应产生了碳酸钠。
(三)实验方法的改进
初中化学论文范文2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或师生合作完成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是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有人说,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要做好以下三点:
1.实验准备要充分,切记匆忙上场。要充分重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为此,化学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教师要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也要进行尝试,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化学实验的特殊性质,为了保证实验圆满完成,教师有必要对演示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东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实际学习效果。
2.实验操作要规范,切不可给学生随意的印象。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的实验过程要规范,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实验,使实验现象尽可能明显,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观察到,有的实验学生离得远不好观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观察,不要怕耽误时间和影响课堂纪律。因为如果学生没有观察到实验现象,跟没做就没有区别。
3.教师要格外注意实验教学的安全。由于化学实验的实验药品和生成物往往是有毒有害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绝对不能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发生实验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制取有毒气体时,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要更小心。教师要把实验的隐患降到最低,绝对不能让化学实验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健康。
二、多组织实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多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实验,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组织学生实验,首先就要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认识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影响实验的成败因素,在动手实验时才会有条不紊,才能更好地体验实验的效果。
初中化学论文范文3
认知同化论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1963年提出的.认知同化论的核心内容是:(1)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是取决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2)意义学习就是通过新知识和他们的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发生作用来进行的;(3)正是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在认知同化论中,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主要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认可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有一种相互的关系;(2)学习的内容要能够将学生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先决条件具备以后,就要在脑海中形成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这样的概念.
二、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形成上位概念
初中化学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中最基础的阶段,而概念的教学又是其中很关键的一步,这里面就有很多上位概念.所谓的上位概念,就是学生认知中的涵盖范围比较广的概念.如物质、酸、碱、盐等,这样的概念就是上位概念.这一类概念的讲解往往比较抽象.对于上位概念的学习,教师可以使用PPT课件、演示实验、视频等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有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溶解度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采取实验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将等量的食盐、糖、氢氧化钙、硫酸钡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食盐和糖完全溶解,氢氧化钙部分溶解,而硫酸钡则几乎不溶.在这样的一个直观的感受下,学生就可以理解物质在水中所谓溶解度的差异是具体怎样的一种差异.又如,在讲“碱的概念”时,教师不要急于去下碱的学术定义,而是要告诉学生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这样的物质可以称之为碱,让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上位概念衍生出下位概念
在学习下位概念的时候,要让学生认可新学习的概念和以前学的概念是有联系的,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使得下位概念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讲“酸性氧化物的概念”时,学生初次接触到这个概念可能比较困扰,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明白酸性氧化物是氧化物的一种,而氧化物又是化合物的一种,化合物又是纯净物的一种.这样的一种找上位概念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很快了解什么叫做酸性氧化物.在学习下位概念的时候,可以采用列图表或者关系图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强调概念之间的组合关系
化学概念的学习并不是单一的.化学世界本身探寻的就是物质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有的学生就有疑问:化学中只有四种反应,为什么还会有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要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包含的只是四大反应中的一部分,是对化学反应的另外一种分法.在四大化学反应中,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则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把四大反应和氧化还原之间的关系这样梳理以后,学生对于此部分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印象深刻.又如,关于溶液的概念,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学生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样的一种分法显然是错误的.这就像吃饭一样,吃饱并不代表吃得多,没有吃饱并不代表吃得少,这都是因人而异的.关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概念,也是根据溶液的不同而不同的.当然对于同一种溶液,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三、结语
初中化学论文范文4
一、和谐师生关系,催化高效课堂师生关系
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是十分有益的。师生之间融洽的氛围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把握课改师生关系的内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地增强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最终共同营造一种愉悦的、兴奋的、共享的教育情境,迈出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不经意间流露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细微的眼神,很有可能都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一个真实反映。在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把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信息以个别谈心、课外活动或集体交流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坦诚对话,以平等对话拉近师生距离。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与情感交流,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发生了情感上的改变。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和解惑者,更是转变为学生在探求新知识道路中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有了良好的感情上的沟通,才能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中不但学到化学知识,更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更能增强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又何尝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呢?
二、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是进行化学探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探究中掌握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并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进一步优化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实验的探究欲望,并借助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增加“喷泉”趣味实验,在讲“燃烧”时,增加“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实验 ;在讲指示剂与酸碱的反应时,增加“无中生有”等实验,富有“魔力”的趣味实验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再比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探究类实验的教学,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器材如下 :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试管、单孔塞、双孔塞、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注射器、导气管。以及生活用品如:饮料瓶、吸管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自选器材进行组装后分组试验,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间进行评价,说出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并自选一套进行实验制取。这样的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进行化学实验的装置并不是唯一不变的,只要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会产生更新、更好、更有效的装置,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可见,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很多化学概念都需要通过实验引入或验证。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三、巧设教学情境,强化课堂教学
化学的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魅力,只要我们细心留意,生活中的很多资料都可以被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追踪社会热点,或利用化学故事,都能创设趣味、时尚、生动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生动活泼和精彩纷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在富有趣味、新奇的氛围中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以及化学“服务于生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些有利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因素。例如 :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开水时,不小心将少量水泼洒到煤炉火焰上,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蹿出一股火焰且燃烧更旺 ;冬天关闭门窗用炉火取暖,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煤气中毒等等。这样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最容易启发学生形成表象,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再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并提出问题 :谁是纵火犯?继而让学生进行猜想、分析、讨论,教师及时评价,在互动的氛围中把课堂教学推向,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更是突出了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生活中处处有着化学现象,无论是居民日常生活中,还是新能源开发,无论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还是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化学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只要我们教师能用心,生活中的很多资料都可以作为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初中化学论文范文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产生较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初中学生在积累生活常识、自主学习化学以及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化学信息、掌握与运用科学知识到生活中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已经出现瓶颈,主要问题包括:
1.教师考评机制陈旧。在以往的教师工作评价中,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这对初中化学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为了追求高分,从而更加注重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化学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也不能更好地将化学知识有效融会贯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即考试得分高,而实际动手能力差。
2.不注重实验教学。化学教学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需要将实验教学放在重点,在“教学硬件四配套”工程的开展下,有些学校以课时紧为理由代替了以往缺乏实验药品与仪品的客观理由,将化学实验弱化,甚至都无法保障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实验室成为摆设,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约束学生思维。针对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提供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而不是使学生被动接受化学理论知识,教师以讲为主,处于支配状态,设计的问题简单,思维难度极低,问题的答案规范、严格、标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思考权与话语权,对化学课程产生了思维懒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与创造力。
4.把握不准教学内容与课时。化学教学的内容应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后确定重点,集中教授核心知识,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进行学科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在新课的教学中,要不断帮学生重温、消化、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而很多教师都把握不好这个“度”,教学内容广泛,缺乏重点,无视学生的阶段性认知,使教学内容加深,教学难度加大,新课进度快,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5.课中学习与课后练习的严重脱节。很多教师由于教学的节奏快密度大,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与训练便都留在了课后,而课后作业大多又是各地化学考试题,无法有针对性的对化学课程进行训练,不能及时真实的提高训练成果,无法巩固与提高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极易产生抄、逃作业,对化学产生懒怠与厌烦心理。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的改进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活跃思维,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针对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1.教师考评机制改革。制定教师考评机制时,应当摒弃传统的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理念。考评机制应当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改革。教师应当转变思维,根据新教材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同时注重学生系统知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完成化学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课堂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融合,有些化学物品比较危险,教师在保障学生使用化学物品的安全前提下,进行实验流程与实验目的的详细讲解,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笔记,归纳知识点,具体了解亲身感受化学现象,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的实验安排确有困难可以分批次分阶段的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对相关的实验进行操作,同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打开碳酸饮料或是啤酒瓶时为什么会出现溢出的情况,从而引入气体溶解度的问题;教师还可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水的净化方式,从而引入水的净化问题;通过讲解为什么日常生活中重要文件需要用碳素笔进行书写,从而引入碳的性质等。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可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
3.帮助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点。初中化学的难点一般有化学用语与化学方程式等,这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如何帮助学生记忆突破这些难点与知识的分化点,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教师将设置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交流,指导各小组进行讨论,阐述讨论结果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兴趣。例如在讲解常见酸根和离子时,教师可归纳总结出完整的酸根及离子体系,常见酸根包括:SO42-(硫酸根)、CO32-(碳酸根)、MnO4-(高锰酸根)、PO43-(磷酸根)等,常见离子包括:Cl-(氯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等。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教师在归纳总结后,可用一些顺口的语句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如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将元素化合价编成口诀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与识别,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的化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强化,可达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把握教学进度。教师应结合各种教材,如将人教与湘教、上教、鲁教等多种版本进行资源整合,以重点内容的传授为主,辅以拓展性知识,把握好教学进度,结合学生的阶段性认知进行新知识的传授与以往知识的温习。
三、结束语
初中化学论文范文6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一般都是被灌输知识的接受者,这样的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更别提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然而兴趣无疑是很好的老师,热情则是较好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的是初中化学比较常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方法之一,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是设置问题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能有效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情境的可操作和层次性.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创设“为了预防煤气中毒现象,人们通常会在屋子里放上一盆清水,那么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够有效的防止煤气中毒吗?”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学生要弄清问题,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导致煤气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一氧化碳是导致出现煤气中毒的原因,然后就要探究煤块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从而对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出了根本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对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是不溶于水的,因此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可以了解到在房间内放置清水的方法根本就是无效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知道了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而且也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对预防煤气中毒有了更科学认识.通过探究性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后续探究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中虽然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但鉴于是起始学科,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进行实验,按部就班操作、观察、回答问题、填写实验报告,很少有机会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知识掌握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思维被束缚,探究欲望被弱化,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探究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安排探究性的实验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将白醋和石灰水不小心沾到牵牛花或紫甘蓝叶的情境,有意让学生发现其变色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其“发现”,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首先将白醋与石灰水分别滴在提前用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浸泡并干燥后的两朵小花上,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比较两种物质与两种指示剂作用现象的不同,得到初步结论,然后再完善探究性实验,分别取不同的酸与两种指示剂反应,不同的碱与两种指示剂反应,比较不同的酸或碱与同种指示剂作用的异同,比较同种酸或碱与不同指示剂作用现象的异同,最后归纳出酸、碱与常见指示剂作用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教材验证性实验的改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一般性探究方法.
三、增加探究性课外实验密切化学与生活联系
化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都是人们长期以来生活经验的积累,但是说到发生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却很少有人能够正确解答出来,其实有很多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化学密切相关,只是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缺少联系的桥梁.一些学生更是认为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会感觉很陌生.因此,化学教学中,通过增加一些探究性生活小实验,让化学学习接上“地气”,拉近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比如,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看到,妈妈们用做饭用的碱面来清洁一些满是油渍的东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清洁的效果却是非常好的,碱面有很好的祛除油渍的功能.那么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油污难以祛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油渍的主要成分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但当这一物质遇到碱性溶液之后就会得到水解,分解得到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这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教师可以在完成烧碱溶液与油脂作用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性课外实验,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衣粉、肥皂和碱面分别加入沾有油脂的容器,比较其共同现象,从而得到这些物质都是碱性物质.通过这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这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学生会更加留意各种现象,寻找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会努力的学好化学知识,更好的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