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艺术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电影艺术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电影艺术的认识

对电影艺术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电影艺术 审美特征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动态的再现型艺术,它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电影与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影是指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电影美学要求电影首先要以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也就是要具备电影的思维特点和艺术特点。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一些。本文旨在从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反映现实的逼真性、视听的高度融合性和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四个方面浅要地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我们说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在它的肌体中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汲取了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汲取了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又如:将文学溶入电影艺术,主要在于汲取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方面等。二是,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电影从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二、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我们知道电影最早被称为“活动的照相”。至于照相我们是清楚的,所谓的照相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静态的。而活动的照相也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只不过是把可见的事物在运动中纪录下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动态的。因此,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特性――逼真性。谈到逼真性,照片的逼真在于人物、景物的真实;而电影的逼真性除此之外还在于,电影还能发出物体的声音和人的语言,它和活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使电影具有了更强的逼真性。另外,电影还能够把生活中的颜色和色调逼真地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色彩艳丽的世界。这样,银幕上的生活由于运动的画面、声音和色彩三者的结合,就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了。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都看过电影。有些电影看过数边,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比如:《地道战》。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用镜头真实的纪录了生活。

电影艺术的逼真感还有另一个表现――蒙太奇――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段。蒙太奇虽然来源于建筑学,但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相似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空间范围和视角。比如:有时远观、有时近取;有时从这个角度观察,有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有时平视,有时斜视,有时仰视,有时俯视;有时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随着事物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正是通过观察点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观察点上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电影正是根据这个特点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

三、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以及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首先,来看看传统艺术。绘画艺术是用画面来塑造形象,但是缺少了音响效果;音乐艺术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但又缺少了画面,也就缺少了形象感。而电影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出现,使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电影和戏剧又有所不同,电影和戏剧虽然都重视动作性,但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而戏剧更重视的是言语动作。电影艺术不仅善于汲取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台的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台》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

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电影艺术的空间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拥有时空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由于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了极大的自由性。比如受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时间感就短,信息量少,时间感就长;节奏变化强烈,时间感就短,节奏变化缓慢,时间感就长。这里还涉及一个电影艺术时空的交错的问题。所谓时空交错指的是打破现实时间的自然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场面进行交叉衔接,将联想、回忆、幻觉、梦境同现实融为一体,使时空呈现出跳跃性并获得多层次的展示。电影艺术似乎有一种不受物理空间和自然时间束缚的力量,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更能摆脱时空的客观规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们对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创作,同时也有利于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辛、甘 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译,三联书店,1986.12。

[3]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E•吉甘:《论电影艺术的特点》,见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1984。

[5]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4。

对电影艺术的认识范文2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艺术是相行不悖的新的结合,科学技术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而艺术追求则是美的感受,电影艺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产物,它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在当前的新技术发展下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思路,倘若没有科学技术就不会有电影艺术的产生。[1]数字技术的诞生对电影的制作者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力,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使得电影艺术表现得更加贴近自然和现实,所以对数字技术的实际应用要能够以制作者高素质和创造性作为中介,最终来实现数字技术创作中的艺术化和个性化,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和数字技术得到完美结合。

2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及主要问题体现

2.1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分析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从理论层面来说,它对电影美学起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作用,并且使得电影回到形象的新美学取向上来,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催生了虚拟美学的产生。不仅如此,对电影文化也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新的电影样式以及电影类型的出现,在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以及电脑合成技术等逐渐成熟下,就为电影制作创造了新的平台,在电影的创作以及发行和剪辑的手段方面也得到了丰富化。不仅如此,对电影的传播方式也有了丰富,对观众的观影习惯有了改变,为观众提供了全新视觉感受。数字技术也引发了对电影本质以及电影美学的重新探讨,数字技术也为电影产业带来了高票房的收入。[2]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不只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着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创作当中的技术淹没了人文,对数字技术的炫耀已经成了时尚,技术崇拜迹象较为严重。电影艺术的本质决定了电影艺术核心是人文精神以及艺术感染力,要能够将技术和人文得到有机融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道德功能有了很大的弱化,观众则成了单向度的人,这些负面的影响都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

2.2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发展中的问题体现

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数字技术的片面性追求,从而使得电影丧失了人文性;再者就是数字技术下对商业运作的过度追求,数字技术也对演员的美学价值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我国的电影发展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来看也存有诸多的问题,我国当前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电影产业,在市场观念上相对比较薄弱,更多的是将电影看成是纯粹的艺术,而在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融入还没有得到全面认识。[3]还有就是在体制方面还没有健全,缺乏健全以及开放和竞争的电影创作和发行机制,这就需要数字化电影制作体制在这一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完善。另外在资金的投入方面还有着不足的现状,缺乏正确的电影观念以及人才,主要就是对情节比较重视而对画面则没有重视,以及重教化和轻娱乐等,这些方面的不足也使得我国的电影在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竞争过程中失去了优势。还有就是在电影制作的技术上较为缺乏,尤其是在数字技术方面对我国的电影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些方面的问题都要能够及时地得到解决,如此才能促进我国的数字电影艺术的健康持久发展。

3我国电影数字化优化发展策略探究

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推动有着积极作用,电影的数字化也将会成为今后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我国的电影发展提供了美好前景。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改革的重要时期,电影市场也处在这一转折点,怎样能够将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合理化的呈现就比较重要,所以结合实际笔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条合理化的发展策略,希望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首先,要能够对我国的现代电影产业进行科学化构建,要想推动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就要能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要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寻找适合电影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在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上得到充分重视,集中的对人才等进行吸收。从管理观念以及体制方面进行转变,从而树立其现代化的电影产业发展观念,将数字化电影在当前我国的电影产业当中的战略地位加以明确。[4]其次,要能将我国的深厚民族文化积淀作为重要的基础,这样才能将有着我国特色的电影得到推广,也才能在沉淀后析出我国电影的独特民族文化品质。所以这就需要对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样才能将数字电影的发展健康的推进。再者,将我国的数字电影得到推动要依靠体制改革的作用,在有关而对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就已经为我国的电影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电影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时展的需求。在体制改革的基础条件就是电影的管理部门将其作为真正的文化产业来扶持,要能在电影的制作以及发行等各方面都要能够严格地按照市场化操作方式进行,积极的占领市场和对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也要能够对非公有资本在电影制作发行中的进入加以支持鼓励。另外就是要对电影商业精神实施重新塑造,我国的电影发展已经在中国和世界市场经济发展中得到了融合,将电影的商业精神实施塑造就能够为我国的数字电影发展找到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而后再进行对我国电影商业形象加以描述使其能更加规范化的呈现,将商业性和艺术性得到有机的统一,所以这就需要商业精神以及技术手段的荣恶化,这样才能将数字技术更好地为电影艺术服务。[5]最后,就是要在正确的态度下,对数字技术加以合理化的应用,数字技术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也为电影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拓展。所以当前要能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将数字特技的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要能和整体的电影发展相适应,将其服务作用充分展现,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电影发展做出贡献。

4结语

对电影艺术的认识范文3

一、动画电影艺术的特点

动画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基本可以分为美派和日派两大阵营,其艺术风格各具特点。美派的动画电影在形象设计上偏好夸张风格,而日派则较常走写实路线。在结局处理上,美派动画电影的结局更加的圆满,而日派的动画电影则采用很多的开放式结局模式。在画面的处理上,美日两派有着很大的差别。美派主要依靠技术取胜,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数字化电影是主流。甚至有人说,美国人中没有“动画绘制人”。与其相对的,日派在画风上追求细致,画面的真实感和精细度都比较高,拥有一批绘画技术高超的动画作家。当然,动画电影艺术还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无论是哪一派,动画电影艺术在内涵的设置上,对于梦想的坚持总是永恒的主题。动画电影以一种轻松的手法来体现有内涵的主题,富于人情味。而且,动画电影艺术注重细节氛围的营造,在意境上追求细致而又雅俗共赏也是其重要的特点。现在的动画电影在高科技手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表现手法真实、故事情节耐人寻味,配合优美而又贴合情境的音乐,越来越多的人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动画电影中美学思想的光芒体现深刻、熠熠生辉,使其从单纯的娱乐作品上升到了一种艺术境界。

二、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动画电影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不仅仅是因为其带给人们的放松、愉快的感受,更多的是因为蕴藏其中的美学思想。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音乐美、光影美等都是动画电影艺术的魅力来源。笔者在这里选取意境美、人文美和生态美三个角度来对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进行粗浅探讨和分析。

(一)动画电影艺术中的意境美思想

“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景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它超越了客观情境,而使人得思想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从而获得一种情感的抒发和领悟。①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动画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通过画面、音乐、色彩等元素的结合,使人们在观看影片、体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将情感升华到人生感悟、自然变迁等开阔的艺术境界便是意境美的影响力。漫天黄沙与悠远号角相配的苍凉、雾水蒙蒙与石板小路相依的宁静,动画电影艺术中的意境美让人在“悦目”的同时也能真正的“赏心”。这种意境美在美派、日派的动画电影中也有广泛的体现。但将这一美学思想体现到极致的便是中国动画电影派。水墨画的墨色留白很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宁静、悠远和淡然灵秀来。“诗情画意”是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境界追求。将情与景结合,以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审美境界,也是动画电影艺术家们的思想境界。可以说,动画电影艺术中的意境美思想让动画电影超脱了单纯的娱乐,而上升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

(二)动画电影艺术中的人文美思想

经济迅猛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了人们主要的价值追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林立的高楼给人们带来了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却也在同时剥夺了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生存空间。而在动画电影艺术中,这个问题也被深刻而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展示生命的价值、体现自然对生命的意义是动画电影艺术中重要的人文美思想。正是这种人文关怀,让动画电影艺术的价值感得以体现。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人文美思想深刻体现的,要数日本动画电影派。日派动画电影艺术的代表人物宫崎骏可以说是一位人文主义美学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所以广受好评,正是因为在他的动画电影中人文美的光辉得以深刻体现。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呈现出的世界往往是完美而又虚幻的。经过一连串的感人情节与动人画面,故事总能够有一个好的结局。而主角也一贯是保有一颗纯真坚定的心。就是在这种自然流畅的虚幻中,观众却总是能发现现实世界的影子。正是通过这种简实、完美中透着现实世界的虚幻故事,宫崎骏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展示了一颗纯真坚定的心的可贵。动画电影艺术以一种天真烂漫的动画世界融合了电影所赋予的现实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价值,这种人文美思想冲破了时空的界限,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三)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生态美思想

生态美学,这个概念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生态美学理论的一些思想就有体现,如“天人合一”等概念,就有着生态美学理论的雏形。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生态美学这一概念和学说才被中国学者率先提出。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人类迫切的需要一种平衡的、自觉的意识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动画电影艺术因其自身表现方式灵活的特点,将生态美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般的电影中,自然往往作为背景存在,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烘托和推动的作用。而在动画电影中,自然界有了一个作为主体来展示自身的平台。昆虫、动物、鲜花、绿草,自然界的景物充盈着动画电影的画面。无论是宫崎骏还是迪斯尼,美好的自然经常成为表现的主题,而人类退居配角,作为点缀和装饰存在。动画电影艺术往往通过拟人化的自然景物,向观众展现自然的美丽和自然生物的顽强、活力,使人们在观看动画电影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体味自然内外兼修的美好。同时,以自然的角度告诉人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人类于经济、政治和科技等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和共荣共存的思想也应该不断贯彻到人类的切实行为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生态美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体现,更是动画电影艺术责任感的体现。动画电影艺术中蕴涵着浓厚的意境美、人文美和生态美思想。这些美学思想让动画电影艺术区别于单纯的动画片和电影,使其拥有了独特的艺术内涵。动画电影艺术之于观众不仅仅是一个表演者,更是一位教育者,在给予人们视觉美享受的同时,让人们的内心也在潜移默化间得到启示和洗涤。

对电影艺术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现代电影;虚拟空间;创意;相对性

真实与虚幻是对立的,它们彼此交互,形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终极追求。科幻电影通过虚拟和现实的交换,勾勒了现代电影在高科技手段下的电影创作思潮。虚拟空间创意运用到现代电影创作中开拓了电影的表现可能性,增强了电影表现力,使得电影不再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同一性载体,而是更加具有真实感,更加符合观众在泛文化背景下的欣赏和阅读需求”。笔者根据平时工作积累,下面针对虚空间创意在现代电影中的应用作了分析,以期得到广大老师指正。

一、现代电影虚拟空间创意的价值

现代电影艺术的多元发展为电影的生存空间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在技术创新、艺术表现、高科技创新应用以及影片效果的角度来看,现代电影中虚拟空间创意的价值非常广泛。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影技术特别是影视后期特效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电影的虚拟艺术手法与传统实拍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创作者或者导演可以灵活地将以前很难或者无法拍摄到的画面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其次,电影技术的特殊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电影元素,促使电影艺术在不断的变化中来解决电影拍摄中的空间问题,整个空间环境的变化,电影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电影制作中电影的市场定位和电影的内涵发展,都成就了现代电影在文化变革时期的特殊历史使命和地位;再有就是电影虚拟空间创意喻指为,前一个时间和前一个空间是艺术作品的能指本身所在的现实时空;后一个时间和后一个空间实际上是艺术作品的所指事物所在的时空,两种时空处理办法构成科学技术赋予电影艺术的生命内涵;还有就是虚拟创意的应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促进了行为和艺术的融汇,迫使电影艺术对新科技,科技艺术的重新审视和架构。

目前国内的电影中,虚拟空间创意的应用比较国外而言相对落后,但是由于技术的创意,艺术与意识的碰撞,促使电影艺术更加包容性地融合了虚拟空间创意。特别指出的是科幻电影的发展,如《哈利·波特》《盗梦空间》等电影的虚拟空间创意在形式上丰富了电影创作的途径和形式,在手法上更加国际化,在创意方面成为超越现实主义的经典版本。

二、现代电影虚拟空间创意的现状分析

说到现代电影艺术中的虚拟空间创意,就必须结合传统的电影艺术来展开论述。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中,我们运用物理学理论引入了一个“虚”时间的概念。“虚”时间是和“实”时间相对而言的。在实时间里,前进和后退方向存在有非常巨大的差别。因此,我们总是能够幻想未来,而忽略了现实中虚的时间和空间方向的区分。这表明,在虚时间里,往前和往后之间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别。虚时间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经验时间很有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虚时间。超现实主义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实验;另外一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是一个“实”的时间,因此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中,沿着从过去到将来的方向。因为光速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宇宙中的极限速度,我们根本无法以超光速的速度运动,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时间流逝方向也是不可逆的。但是具体虚拟空间的创意与应用,在电影中,逆向思维或者逆时光的思维在根本性上感染了作品的内部时间,在虚拟创意中我们可以将这种先理解成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呈现;第三,虚拟空间创意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出现了后来虚拟现实题材的一个普遍法则:如果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中被杀死,他在真实中也会死亡。后来的网络虚拟世界虽然不同于梦境,但也继承了这个法则。影片中还告诉我们,战胜心魔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它。而且你会看到,《黑客帝国》中进入虚拟空间、《盗梦空间》中进入他人梦境的方法和本片都有相当接近之处。这种偷梁换柱也好,或者是偷换概念也好,具体地呈现了虚拟创意在现实与虚幻中完成了电影艺术本身的一个超越,在更大程度上集中展现了电影艺术的场景概念,虚拟的场景不仅为电影的思想表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和方法,更是在完美的梦境或者虚幻的空间中形成了艺术表达的角力所在;事实上,现代电影中虚拟创意的概念并不独特,它更像一部惊悚片而不是科幻而包装后的故事。但大多具有虚拟空间创意的电影画面非常具有想象力,以很多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品为原型,用一系列诡异、荒诞、奇妙的形象描述了人类生存的非理性状况。由此,我们就能认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虚拟的创意并非科幻,这里我们会看到一个问题:大部分以梦为科幻构思的电影,都会对梦境进行非常奇异、超现实的画面展现,以此和电影中的现实世界区别开来。诺兰的《盗梦空间》的每一个场面都很现实化,充满了生活质感。现实化的生活质感,正是诺兰对《盗梦空间》视觉美学风格的定位。《盗梦空间》其实并不特别科幻,他最成功的地方是以漂亮的故事、完美的细节让电影变得引人入胜而且颇具深意,将梦境和建筑结合起来的想法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大部分关于虚拟现实和梦境的电影都仍然把重心放在现实生活的部分,因为它们很难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梦境世界。诺兰则通过细腻地展示如何进入梦境,在梦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醒来等问题,让梦境彻底地形成了完整的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则、规律、逻辑。从这方面说,诺兰显然是个思想实验者,每部电影都是他思想实验的视觉呈现。

纵观虚拟创意手法在现代电影艺术的应用,国外比国内的研究和应用要普遍而且丰富的多。但是归结到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未来虚拟的知觉更多地取决于字的思维,而这种艺术的思维更加加重了虚拟空间的场景概念在现代电影中的概念内化和行为影响,继而实现了思想传达的另外一个侧面。

三、现代电影虚拟空间创意的思考

虚和实的关系是一个亘古的课题。我们正处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的转型发展时期,在这个客观的世界中,我们依靠感觉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同时我们通过幻想对自己的感觉世界进行理性的分析,正由于我们还是只处于自己感觉世界中,一直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争论的焦点,因此,在虚拟空间创意在电影中的应用方面,我们只是通过客观传达艺术层面的美学和精神认知来丰富自己的审美观念,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综合分析,下面笔者就现代电影虚拟空间创意的应用和具体存在的认知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思考。

(一)抽象化的场景自然性

在更多的科幻电影中,或者是蕴涵了丰富虚拟空间创意的电影中,场景的设置也好,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都集中体现了虚拟空间的抽象性,但是在这种抽象性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电影的情节安排尽管不合理,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却又非常自然,这种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观众和导演的距离,在导演的传达理念上,这种抽象不仅涵盖了艺术本身的抽象化,而且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了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再者就是抽象化的场景经过艺术处理,与自然场景的相互衔接,在互补性上完善了虚拟艺术在电影中的孤立性,在同化了电影创作艺术的广泛范畴之后,抽象性的场景在电影的艺术表达中同样也能融入电影,继而产生同一的效果。

(二)虚与实的叙事作用力

叙事空间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空间,与虚拟空间创意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它不是现实世界中我们生活和行动于其中的空间,但是它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的空间。电影中的虚拟空间创意同样也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在更高的层次上,我们对虚拟的空间创意更具有修改校正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在这两种叙事结构的层面上,应当完善双反的叙事能力,突出电影艺术的完美性和艺术性的相互影响。现代电影的叙事空间可以说是电影制作者对故事或事件中原有的空间进行取舍、处理和表现以及重组的结果,是电影制作者所认为的最具代表性和最适合故事或事件中的事物活动或存在的场所空间及其组合,是电影制作者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来建构而成的一个由活动影像和声音构成的意象性空间。再具体到虚拟空间的创意上来说,幻想和展望以及经过思想变革之后的艺术手段在电影中的展现和传达某种观念反倒是某种意识的颠覆和凝练。但是,电影导演借助电影的叙事空间来代表或暗示整个的故事空间并表达某种观念或意识,而观众则通过电影的叙事空间的提示来尽可能重新建构完整的和原先一样的故事空间并体会到电影制作者所要传达的某种观念或意识,进而达到审美空间的境界。因此,电影的叙事空间是故事空间和审美空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故事空间和审美空间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惟一桥梁,因此还可以深层次理解为在艺术修为上的虚拟空间创意的作用力发挥。

(三)现代电影虚拟空间创意建设的思考

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多元性,同样在促进电影发展的同时,虚拟空间创意的应用在现代电影中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而这种潜在的发展我们必须审视它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在价值认同上,艺术性上、艺术表现和传达思想上,虚拟空间创意都完全可能跨越网络信息化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电影发展的一种大趋势。再有就是知识经济与数字化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曾使世界欣喜若狂,巨量的资金投入了网络业,全世界各行各业都争相到网络业来“烧钱”。传媒变成一个能量巨大的环节,两头小中间大,出现了空前的传媒过剩的现象。无疑,在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经济环境中,文化发展如果不与高新技术和经济的革命性突破相结合,就会被世界淘汰出局。细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生活观点结合的传统电影创作手法,还是虚拟空间创意,都构成了电影艺术发展的核心能力,我们一直在提倡艺术创新,但是在艺术创新的同时,如果我们能够注重艺术与技术结合,显然的我们就必然地推动了虚拟空间艺术在电影艺术的应用。还有,当代新一阶段的技术革命迫切地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从发展的环节看,内容产业成了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因此,建设与未来世界文化体系、艺术体系相互适应的电影艺术创作体系则应当注重虚拟空间创意的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佳鹂.探析现代电影的整体性概念[J].电影文学,2011(05).

[2] 范喆.虚拟空间感受 强烈视觉冲击——谈大型电视文艺晚会舞台屏幕的表现力[J].电影文学,2008(03).

对电影艺术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西方电影 电影文化 本体论

一、早期电影文化理论的本体论时期

法国电影理论家埃米尔・克莱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史《电影机的历史》。美国中西部诗人瓦契尔・林赛的《活动画面的艺术》是第一本电影史汇编。由于默声影片缺乏声音,一切表达都要通过移动的图画,作者将电影的根本特征定义为“活动的雕塑”,并根据电影对其他传统艺术的依附来确立电影的艺术地位。

20世纪20至30年代,早期电影理论为本体论时期,批评集中于电影视听语言。电影艺术被形容为“柏拉图洞喻”,西方各国相继产生独立的电影评论,其读者主要是影迷或电影创作者。电影这个亚文化体被当成由生产、消费、社会影响、理论研究等组成的有机结构,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艺术、风俗等各个领域。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对电影的本性、电影蒙太奇、画面构成和电影表演都有精辟论述。他通过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及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探讨电影艺术之本性,论述电影的样式、风格、流派、剧本及明星等元素,阐述电影与观众相互作用中形成“视觉文化”。巴拉兹强调电影不仅是一门独立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对无声电影艺术经验的总结、有声电影的功过与电影艺术特点等,至今仍影响着世界电影研究者,他对文学文本与电影改编的问题提出电影改编的自由派观点,即电影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不要绝对忠实于原著。反之,安德烈-巴赞等学者则认为小说高于电影,电影剧本应该忠实于文学原著。从巴拉兹开始,电影文化理论从电影性向周边人文科学扩散,注重电影作为介入体的“电影意义”。自此,介入体、被介入体与介入方式构成当下电影理论的三种类型,即本体论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和方法论理论。

二、电影文化理论成熟期

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法国电影研究者G・柯亨-西特对法语的两个电影词汇进行辨析。《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从电影是“物质现实的还原”出发,探讨电影的一般特征、范围和元素及构成,阐明电影的全部功能是记录和提示世界,而不是讲述虚构的故事。

40年代中后期,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电影学诞生。对一般主观镜头的分析,是电影心理学的重要论述。1946年,法国美学家艾迪安・苏里奥在巴黎大学建立“电影学研究所”并出版《电影学国际评论》杂志,研究者包括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生物学家等。

50至60年代是现代电影文化理论的成熟期,《电影手册》的黄金年代,从强调模仿到突出电影独特的媒介特征,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型、后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潮结合。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日益开拓,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地位已经确立,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与联系也越来越清楚,电影批评也不再附属于电影创作与电影工业,电影理论有独立的哲学思想与文化领域。法国和意大利先后出现现代派电影。1950年,安德烈-巴赞创办《电影手册》栏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导演访谈及对不同民族国家电影的深度报道,团结了一批极具反叛锋芒的青年影评家。意大利电影史学家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沿时间轴线描述电影艺术理论史,关注卡努杜、谢尔曼・杜拉克、普多夫金、爱因汉姆与巴拉兹等电影理论,将电影理论史分为创始者、组织者与普及者三个时期。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的《电影语言》从电影画面就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出发,论述电影语言与文学、绘画、音乐的联系及其在蒙太奇、景深、对话、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表现。法国电影研究者亨利・阿杰尔的《电影美学概论》提出电影艺术本性问题。

法国现代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总结,法国新浪潮的代言。作者通过一系列影评展开电影流派及导演作品的具体评论。“长镜头理论”是美国理论界对巴赞观点的概括。法国电影理论家、电影史学者、导演让・米特里的《电影心理学与美学》是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与集大成之作,作者深入探讨电影结构与形式问题;米特里的《问题中的符号学》对电影符号学进行分析与批评。美国电影理论家诺埃尔・伯奇的《电影实践理论》阐述电影时空的表达方式、音画的辩证关系、干扰性因素及虚构与非虚构题材等问题。法国编剧、导演、演员、“新浪潮”电影创始人之一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倡导与实践电影作者论、导演中心论,他认为电影是浪漫化的生活。

法国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的学生克里斯蒂安・麦茨是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电影符号学家,其电影理论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即符号学时期、叙事学时期和文化学时期,他在G・柯亨―西特的基础上指出电影关联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所指涉的电影文化范畴包括实体、关系与认知活动,麦茨的《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首次提出“影片文本”的概念,从而读解文本成为电影符号学第二阶段的新途径。电影学即电影科学由心理学、精神病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对电影进行科学研究。麦茨的著述《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作者创立电影第二符号学――电影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文本中的欲念”即研究人物无意识活动和性心理、“文本的欲念”即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等。

60年代末,英国《新左派评论》采取以政治为导向的法国结构主义立场,拒斥英国左派传统,拥护欧洲理论,英国第一批新电影理论著作包括彼得・沃伦的《电影的符号和意义》、大卫・威尔与彼得・沃伦的《山姆・富勒》、吉姆・济茨的《地平线西部》、保罗・威勒曼的《罗杰・柯曼》以及科林・麦克阿瑟的《地下美国》,所有这些新电影理论奠定了好莱坞类型电影与结构作者论的中心地位,影响了70年代中期英美电影理论走向。

对电影艺术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数字电影艺术的产生;数字电影艺术的审美;数字电影艺术的未来

回顾电影历史,短短百余年,电影制作技术已经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遭到立体声道的一次次的技术革新,这一次次的技术飞越,给电影的艺术形式创造了无穷丰富的演变和美的意味情趣。新世纪,伴随着全球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电影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革命。数字电影突破了思想与绘画、摄影机与胶片的技术基础,将电影数字技术化。数字技术与电影的结合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最初直接反映生活的画面,到创造性突出视觉奇观,再到银幕中隐含的特殊效果,使观众逐步体会电影的真实性。无论是电影幕后的制作,还是在电影载体的数字更新,无论是电影中主人公的灵魂形象或者是电影观众的欣赏认可,都彰显出数字技术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国内外电影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数字电影艺术产生的价值意义

每当听到人们谈论好电影或是电影好时,笔者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好的电影?从赏析角度上看,一部经典大片的数字技术特效带给观众的视角冲击,绝对算得上是一部好电影。从主观上讲,我们首先总会以自己的审美需求为先准。然后强加于他人,希望别人也能赞同自己的观点。然而客观的眼光是一切真理的基础,进入数字电影时代,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观点,也已经黯然失色。从艺术表现上,我们总是喜欢积极的东西,数字电影带给我们的总是极富想象与超前的,具有挑战性与先进性的东西,这时对于欣赏者而言,主观评价的来源只是区别于对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而已。

数字电影作为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媒体艺术形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在电影只反映现实性的年代,许多传统电影制作达不到镜头需要,要借助电脑才能更完美。运用电脑技术将传统电影引入数字化技术后,会使影片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效果。电影数字化技术最大的好处,直白地说,那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电影创造的世界给人以更为强烈的真实感。不论是《天下无贼》里刘德华用玻璃杯剥鸡蛋,还是《英雄》重李连杰的剑穿水珠,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这种出神入化的场面是不可能有的。据媒体报道,外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通过数字化技术,仅用200人就演绎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数万人参加的诺曼底登陆,当影片上映时,几乎没有人能感到是科学的巨大力量在推动着这场银幕上的战争。在这历史与现实、现实与电影之间,真实抑或不真实,真真假假没有人讨论,因为没有人否定历史!

总之。数字化技术所造成的影像奇观和科幻效果,尽管无法改变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但是它却已经改变了传统电影艺术真实的最终意义,给了我们思维想象力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数字媒体艺术成就电影美学效应

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电影本身的现实性和时空连续性。因而。在数字技术出现以前或者在数字电影还未曾与电影结合的时代,无论对电影的本身有多少种看法,一个最基本的也似乎是大多数理论家都赞同的,是电影的现实性本性。一些有影响的电影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曾经指出,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绝对的现实主义”。马赛尔・马尔丹在其《电影语言》一书中断言:“电影艺术是高度‘现实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最能向我们传达现实感的艺术,因为它能最忠实地再现现实的外部特征……我觉得可以断言,电影是比任何其他艺术表现方法更为现实的语言,电影也许首先便是一种语言,甚至它就是现实本身。”

然而,数字电影的产生与飞速发展,已经逐渐湮灭了电影的这种现实性,它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另一方面,电影艺术美学形式发生转变,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甚至作为一门学科拿来研究。从数字电影中,生活美的真切,人性美的光辉,自然美的雄壮,我们都可以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于是,便提高了我们的鉴赏美和认知美的能力,在这丰厚的美学中,数字技术的成就是无穷大的。

哲学上说。每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郡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即数字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社会背景,而数字电影的产生,又带来了相关的艺术形式。从艺术的角度上说,数字电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目前可以说是电影艺术的支柱,它的成就并不只在技术上。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或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从观赏角度分析,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电脑艺术家们可以凭借影视制作软件打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和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自然景观、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以及各式各样心灵象征的意象。美国好莱坞《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骇客帝国》等一大批科幻影片在全世界风靡,与其说是数字技术的成功,不如说是电影寻找到了表现心灵和思想欲望的新形式更为准确。因此可以说,数字电影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数字电影艺术情趣的培养与提高

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作品,总是带着不同的主观色彩,有人喜欢画面艺术效果,有人喜欢波折的故事情节,而有些受众群众则看得更远、更深刻一些――它们寓意着什么,体现了什么?凡是美的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但是数字电影并没有只浮躁地夸大现实,它在极力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将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愿望放大,加以理解运用,然后又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超理想的现实,更进一步。科幻片《E,t外星人》呈现给观众的是具有浓郁人情味的一面。它表现了人类和外星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从而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未来这陌生世界的恐惧感。而《星球大战:魅影危机》和《最终幻想》等数字科幻电影,给观众以感官上愉悦之处,就在于它可以使观众以超常的视角去体会,从而满足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理。因此,在数字电影中,一切科幻片甚至近些年来陆续出现的魔幻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与价值。我们欣赏表象,体会意境,却不为表象和眼前的东西所牵制,我们生活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早在1997年,迪士尼推出了第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动画片《花木兰》,该片以中国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为题材,据说是经过上百位动画大师历时两年才完成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电影画面,其整体风格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元素,画面柔美轻巧,意境唯美悠远,极富东方韵味;其音乐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部电影巧妙地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的普遍认可。他们的成功正 说明了,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是本着这样不断追求与创作而来的。

我们知道,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必然会经过感知、想象、理解与认知这三个步骤,这是审美境界得以塑造与提高的必然选择。数字电影的审美情趣只存在于受众人心里,它只会让你去感叹、去赞美、去理解、去想象。当受众认识到自己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欲望是什么的时候,这就标志着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了。数字电影是集技术、故事与表现形式为一体的,这三个层面共同作用。技术是保证电影质量的关键因素,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表现形式则是电影追求的最高层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好电影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这么简单,技术与故事情节必不可少。但电影表现形式犹为重要,它能开拓视野,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掘人们的想象力与能动力,并且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四、数字电影的未来之窗

数字技术的发展总是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技术的进步将会把数字媒体艺术带向何方,这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为电影提供了制作技术的同时,也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纵观各发达国家,他们的科技文化发达。数字电影技术已经很纯熟,创作人员已从过去单纯地运用数字特技逐步转化为将其与传统摄制、传统特技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以科幻、超现实、未来和宇宙为主题的电影已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前景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电影的数字化也已经成了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我们期待着日臻完善和更新的数字电影给我们带来更加完美的感观体验。虽然我国的电影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市场前景日趋看好,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许多经济技术要素与市场发展要素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数字电影院创下1.2亿元票房收入的最高记录,在全世界处于前列。目前,中国数字电影的拍摄、放映数量和票房产出皆创新高,发行、运营网络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成,数字影院建设正在加速展开。

数字电影实际上并不仅仅在改变电影的画面,它在改变着电影的全部制作方式、传输方式、发行放映方式。总而言之,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引进,整个电影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化,并还要不断变化着。数字艺术的诞生和飞速发展是一件令世人瞩目的新鲜事,而数字电影就其影响来说,随着不同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它们反映的内容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技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正因如此,数字电影才有更广袤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们要及时把握现状,立足于丰富多样的事物形态,不断总结各种电影艺术产生的形式,归纳其发展规律,为电影业和电影美学的进一步生产实践提供人才上的支持和理论上的指导。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