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范文1
关键词:影视剪辑 编辑 艺术
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 。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
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剪辑(Film 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 S. 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 S. 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 Great Train 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结论: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范文2
关键词非线性剪辑技巧;影视艺术;应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欲望变得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需要利用非线性编辑技巧,提升栏目片子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栏目片子。
1非线性剪辑技术
1.1非线性剪辑系统的作用原理
非线性剪辑系统的作用原理为:以视频卡为媒介,将与视频有关的输入信号源中的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所得数字信号压缩成数据文件的形式储存起来[1]。当上述工作完成之后,剪辑人员可以根据视频内容的后期处理要求,应用切换、叠画、加字幕等非线性剪辑技巧,提升影视艺术的渲染力。
1.2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优势
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2.1视频处理便捷性优势在视频处理过程中,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剪辑作用是基于时间线产生的。剪辑人员在利用这种技巧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剪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以时间线为参照,快速完成画面的复制、剪切等处理[2]。这种便捷化的处理模式减低了栏目片子的后期剪辑难度。1.2.2处理效率优势相对于线性剪辑技巧而言,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视频的处理效率。从本质角度来讲,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显著缩短的节目的制作周期,间接降低前期制作所需的成本。
2影视艺术的特性
影视艺术的特性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2.1综合特性和逼真特性
影视视频是由多种不同的艺术类别组合而成的,因此,在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影视艺术综合特性的保持。逼真特性是影视艺术的本质属性。在后期处理工作中,需要利用非线性编辑技巧将不符合这一特性的镜头、画面剪切掉,进而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真实的观赏体验。
2.2视听特性
影视艺术是通过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印象的。其中,观众从这两种通道中获取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比例分别为83%和17%。
3非线性剪辑技巧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非线性剪辑技巧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3.1蒙太奇手法方面
在影视艺术中,蒙太奇手法可以在合理选择素材的基础上,利用切分整合的方式将不同的段落或镜头整合在一起,突出节目的主体,使得观众能够遵循节目的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蒙太奇手法与非线性剪辑技巧的整合可以将处理对象片子变得更加流畅。以切换这种非线性剪辑技巧为例,剪辑人员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或时间顺序,将利用切换技巧处理过的镜头合理组合在一起,使得它们能够为观众呈现出连贯的视频内容。
3.2应用类型方面
3.2.1画面轨道在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画面轨道的应用可以使得视频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视觉效果。例如,当需要增强视频画面的层次性时,可以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将底图与核心画面整合成同一个画面。3.2.2音频轨道非线性剪辑系统中的音频轨道双相对较多。为了增强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剪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将相应声音利用适宜的音频轨道进行处理。例如,当视频在同一时间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时,可以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将一种声音逐渐下拉到无声状态。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将声音的变化变得更加流畅。3.2.3字幕轨道非线性剪辑系统中设有独立的字幕轨道。在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剪辑人员可以利用该频道对视频的字幕进行上滚、增加、全屏等处理,以此优化视频的视觉效果,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3.2.4特效非线性剪辑技巧中的特效类型主要包含字母特效、音频特效以及视频特效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节目的具体风格、观众兴趣偏好及节目内容等,合理应用特效进行合理处理。以节目的历史描述内容为例,为了增强节目效果,可以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对音频进行特效处理,使得原本的声音变得更加浑厚,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悠久的历史氛围。
3.3基本技巧类型
非线性剪辑技巧中的基本技巧主要包含以下几种。3.3.1切换技巧切换技巧与叠画技巧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利用这种非线性剪辑技巧所处理镜头之间的独立性较强;而后一种技巧镜头之间的转换较为流畅。在剪辑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切换技巧的应用可以将不同镜头的具体内容良好地保留下来。3.3.2叠画技巧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这种非线性剪辑技巧看成是前后两个镜头之间的融合。在栏目片子剪辑处理过程中,叠画技巧的应用可以增强两个镜头之间过渡的柔和水平,降低观众对镜头变换的感知。与其他非线性剪辑技巧相比,这种技巧的融合性特点较为明显,其通常被应用在栏目片子的插叙、回忆以及想象等场景中。
3.4注意事项方面
为了保证栏目片子的处理质量,在运用非线性剪辑技巧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种问题加以重视。3.4.1栏目片子节奏控制问题从观众的角度来讲,当影视艺术的节奏失调时,观众无法从中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在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的过程中,需要在保持栏目片子内容变动的协调性,进而增强栏目片子对观众产生的吸引力。3.4.2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衔接问题相对于其他部分而言,栏目片子中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衔接的处理难度较高。为了防止该部分的不合理处理影响节目效果,需要利用动静结合非线性编辑技巧,以栏目片子画面的主体为核心,保持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中主体运动轨迹的一致性。3.4.3节目时间长度、色调的协调问题当时长不一致时,栏目片子的节奏会出现混乱问题,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当栏目片子两个镜头之间的色调反差较大时,会使得观众产生不连贯的视觉效果。对此,在应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应该保证不同镜头之间色调及时长的一致性。3.4.4突然性编辑技巧应用问题在非线性编辑技巧中,突然性编辑技巧形成的视觉效果为节目镜头的突然变化。除了有特殊要求的处理部分之外,应该利用逐渐过渡的非线性剪辑技巧处理各个栏目的片子。
4结论
非线性剪辑技巧主要包含切换、叠画、加字幕等内容。在影视艺术中,剪辑人员在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改善画面质量、剪辑多余镜头时,应该注重保持不同镜头中色调、时长的一致性。此外,当某部分同时涉及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时,应该根据画面中主体的运动轨迹对二者进行融合处理,进而为观众提供更加流畅、自然的观赏体验,同时提升观众对栏目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蓉,苏振宏,徐军,等.浅析非线性编辑的优势以及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下旬),2016(9):170-172.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范文3
【关键词】影视表演
演员
特征
一、引言
表演艺术是以演员为表演主体,在特定的表演环境里进行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活动。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同属于表演艺术,两者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有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两者受各自不同艺术特性和制作过程中不同规律的约束,因而带来了影视表演的若干特征。
二、舞台剧和影视剧创作与制作过程的不同规律
电影是由演员扮演人物演绎的故事通过摄影机,录音设备等将活人表演置成二维平面的视觉构图,通过后期制作投放于银屏幕供观众欣赏。从演员表演的空间来讲:戏剧是台框式,因而它的表演空间具有局限和假定性;电影则是景框式,摄影机及镜头运动可无限伸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舞台演出时由观众自己来选择看点,只要有灯光的地方必定受到观众的注意。而镜头前的空间可是无限延伸,可以是浩瀚的宇宙世界也可以是显微镜下的世界,可以这样说,摄影机是导演强加给观众的眼睛,在黑暗影院中观看电影,剧情对观众产生“移情同化作用”,虽然局限了观众的视角,但是可以有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从表演艺术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关系来分析,舞台剧中演员的表演艺术与观众的审美接受是在同一时空完成的,而影视演员的表演与欣赏表演的观众是被隔绝的,影视演员表演创作基本上完成于前期制作(拍摄)中,其拍摄方法和规律造成镜头前表演的演员诸多特别的要求。
三、影视表演的若干特征
1、由于在电影的拍摄中有其他工作人员近距离的聚集和观看,对演员在表演中的干扰更大,因而电影演员的心理素质和表演巾排除杂念要此舞台演员来的更重要,再如一些危险、亲昵、暴露的镜头或是特写镜头,包括“偷拍”镜头的拍摄时需要演员表演的真实感、高度的信念感和意志控制。有时一个镜头的多次重复性拍摄也会把演员可贵的直觉消磨掉,即兴表演灵感也随之消失,这就要求演员必须用意志保持自己的创作热情和“直觉”的表演。
2、影视拍摄前一般不会有充裕的反复排练机会,这就需要演员在表演时有很强的即兴创作能力,因此演员在拍摄前要对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有非常深刻地理解和构思。知道在哪些镜头中,有自己可以发挥的即兴创作空间,而不是只按导演的指挥被动地完成动作。张艺谋在说到巩俐的表演时就说“巩俐这个演员在现场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人物创作和即兴表演”。
3、由于摄影机间断拍摄、蒙太奇的处理,带来了时间空间上的极大自由,这一特点使得演员可以在真实的外景环境中或在现实内景中进行表演,这种环境的真实性要求演员非常逼真、自然地在镜头前行动。但影视片打乱剧情顺序,基本按季节、场景“跳拍”的拍摄方式。则要求演员对每一个镜头和段落必须有准确的心理、形体动作分寸与节奏的把握。否则将出现人物逻辑的差池或矛盾。
4、摄影机变化多端的方位和蒙太奇的处理等一些表现手段改变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演员要把个人的表现意识压倒最低,动作与台词表述尽量自然与逼真。而在舞台上由于要考虑到让最后一排的观众看到听到,演员就需要强调表情手势和语言,当然在化妆上也要比在镜头前来的更夸张些。
5、前面提到过,镜头前的空间是无限延伸的,可以是宇宙也可以是显微镜,那么这无形当中也让影视演员在表演上有了更大的挑战――电影特写。巴拉兹曾说过“特写不仅使人的脸部在空间上同我们更加接近了,而且使它超越空间进入另外一个新的领域,心灵的领域――微相世界”,从巴拉兹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特写镜头的面部表情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细致的心理变化,还能揭示出内心复杂的情感纠结。这是电影特有的视觉表现效果。特别是眼睛的特写,“眼神”可以揭示人物最丰富的心理世界,展示演员的功力,同样,也可以暴露一个演员的失败。这是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无从表现的。
6、影视拍摄经常会让演员“无对象”交流,甚至与动物或现场虚无的“动画”交流。这时演员则要靠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来支撑自己表演的信念真实。并且在动作和视线落点上要异常地细微和准确,拍摄这类镜头时,除了要演员的技巧,还要有坚韧的耐心。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范文4
关键词 历史 影视 引申 艺术
《说文解字》曰:“史,记事者也。”但历史绝不仅仅在于记事,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的动机就是规范现实。那么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考证与记录过去的事情:二是对过去事件的论述与引申。前一种历史研究主要是弄清楚所研究对象的各种事实或者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区分真伪,给出结论,让人们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了解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而后一种历史涉及面极广,有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是将历史进行引申,得出一种看法、一种认识、一种思想、一种意义……。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可以讲前一部分是“客观事实”,后一部分是“主观意识”。客观事实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它的研究就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虽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在更多证据的基础上,我们的认识就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事实。当然,这其中是有主观意识在里面,但不可统一这些“主观意识”,让人们对历史只有一个看法、不能有个人的见解。
有人说历史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也有人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说明历史的“引申”是避免不了的。历史是全民所共有的宝藏,不应为研究者所独享,人们借助于叙说历史表达自己的想法无可厚非。更进一步,如果从历史事实中引申出一些“意义”,并希望这些“意义”让别人接受,可以说是人之常情、社会需要。而一个严肃的历史研究者应该在追寻客观事实上尽力而为,而对历史的引申应该保持低调,同时抱有宽容的态度。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历史研究的范畴,而具有了文学、艺术的性质,涉及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目的。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历史正如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一次次被挖掘出来,搬上荧屏。那么我们怎样看待影视中的历史呢?
影视中的历史是对真实存在的人物或真正发生的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后的历史。影视中的历史其实面临一个难解的悖论:一方面,越是尊重客观事实,追求高度的历史真实就越好:另一方面越是善于引申,精于虚构渲染,从而越是生动、感人就越好。但是过分拘泥于史料,影视的审美特性就必然会被削弱,从而缺乏艺术魅力不能激动人心,不能引人入胜:如果为了激动人心、引人入胜,而有意虚构、过分渲染,就必然对历史不恭,违背历史真实。这种两难处境很难解决,一般不会得到真实与好看两个方面观众群的首肯。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的看法是:宁肯舍弃真实而追求好看。史实肯定是要掌握和甄别的,但为了影视的审美特性不得不进行必要的改动和虚构也是可以理解的。影视中的历史是以客观事实为基本依托。在历史框架和时限中展现出艺术的风采来。经过艺术的加工,它已经不是也不可能是历史的原貌了。影视中的历史引申已经超出了历史研究的范畴,是从历史到艺术的转换。
历史学家没有必要批评影视中的历史与客观事实不符,其作者并非没有起码的历史知识。在这里,历史是被用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某种情感的评价,表达某种看法。影视中的历史必须要引申,因为不引申便没有意义。影视中的历史是以艺术形象体现时代的精神,用现代意识去观照历史。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之所以成功,不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忠实程度,而是能够借古讽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客观事实的考证与叙述是历史学家要做的事情,影视导演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责任。但不是没有责任,而是有其职业及道德责任,这就使影视中的历史不会太远地偏离历史的轨道,最起码也要符合特定历史文化情境和历史发展大趋势。
如果从观众的角度看影视中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历史文本在普通人眼中既深奥又严肃。一般大众不容易看懂。他们需要一种直观的方式去理解,没有必要像学者那样去学习和研究历史。影视在这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历史。使观众在娱乐的过程中得到感性化的满足。这种切身的感受引发了观众对严肃历史的兴趣,但它不提供真实的历史知识,于是《百家讲坛》大受欢迎,因而有了艺术回归历史的倾向。
电影是一门艺术,影视中的历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没有艺术地加工,还是电影吗?艺术的高于生活是为了更好地还原生活,历史需要真实,但艺术性的加工也是绝对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主观因素,这时的电影已经从忠实地记载历史转化为诠释历史。人工的刻意雕凿不是篡改历史,而是为了更好的向观众表达一种意向,在导演、主人公和观众之间引起共鸣,使观众更为容易、深刻地理解历史。让观众似乎从历史中看到了现实,看到了现实的需要,看到了现实的矛盾,而不能不产生种种现实的联想。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范文5
[关键词]影视广告 健康发展 主题策划 广告美学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广告也在迅速发展壮大,起着促销商品、促进经济发展,和引导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宣传道德风尚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双重作用,成为商界传媒类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时下国内的影视广告作品存在着种种问题,整体质量并不高,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无效广告,既没有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商业利润,又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整体而全面的广告观念,本着实现商业效益的最终目标,制作出既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又能给受众带来视觉享受的健康广告。
一、当代影视广告存在的问题
当代影视广告中存在的问题有:片面强调画面艺术效果和创意表现,没有准确抓住广告的主题;滥用明星代言;内容空洞、低俗;夸大产品效果,言过其实,甚至做虚假广告,致使消费者对广告失去信任;制作表现过分粗糙,缺乏美感,没能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整合广告策划概念的模糊和对广告设计美学原理理解的表面化,导致艺术和商业脱节,没能把精美、新颖、到位的广告作品,成功转化为企业的商业利润,达到广告的有效性。
做广告就像讲故事,“讲什么”和“怎么讲”是吸引听众的首要问题。而联系到影视广告中,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就是主题与表现的问题,就是商业与艺术结合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内、外因两方面着手,即:广告主题策划的前期调研、定位和实施制作阶段的审美要求。二者结合才能达到商业与艺术的统一,制作出既精美又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有效广告。
二、广告主题策划――推动影视广告健康发展的内因
广告主题是广告的中心思想,是广告主与目标受众沟通的凝聚点,是广告创意展开的基点和广告成败的关键,简言之。就是广告为达到某项目的而要说明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要从广告商品中提炼,对消费者有着实质的或心理上的价值。
“广告只是手段,营销才是目的”,广告是一项以促销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归根结底只是企业为实现其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借助艺术表现和传媒技术的商业行为。前期的调研、策划直接决定广告作品及其费用能否达到促销目的的问题。
2.1 确定广告主题的三要素
2.1.1 广告目标
广告目标是根据企业营销决策、广告决策而确定下来的,是广告主题的出发点,离开了广告目标,广告主题就会无的放矢,不讲效果。
2.1.2 信息个性
信息个性也称为销售重点、诉求重点,是指广告内容所宣传的商品、企业、劳务及观念要有鲜明的个性,突出的特点。信息个性是广告主题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个性,广告主题就会空洞贫乏,没有特色。
2.1.3 消费心理
购买行为的发生需要消费者产生共鸣,这种引起共鸣的力量来自融合于广告主题中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融合得越巧妙合理,共鸣效果也越强烈。消费心理是广告主题的活力所在,离开消费心理,广告主题就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
2.2 广告主题策划的基础
广告主题策划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发掘和发现产品的价值,建立起产品价值体系。
2.2.1 建立产品价值网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产品实体因素出发。包括:产品的品质、原料、构成成分、结构、性能,产品的生产管理方法、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生产历史,产品的外观、品牌、包装等。(2)从商品的使用情况出发。包括:产品的用途和用法,产品使用的实际价值和效果,消费者对产品使用的反应。(3)从商品价格、档次出发。(4)从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关系出发。包括:相关产品、竞争品。(5)从消费者对产品的关心点和期望出发。
2.2.2 建立产品价值链
1)建立产品的社会价值链。即友谊、亲情、爱情等情感诉求。
2)建立产品的主观价值链。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产品的性格,产品的象征等。
2.2.3 挖掘产品潜在价值,创造产品新价值
1)唤醒消费需求。
2)创造消费需求。
3)突破消费观念障碍,挖掘产品价值。
4)逆向思维,从负价值中挖掘新价值。
2.3 确定广告主题应注意的问题
2.3.1 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承诺。
2.3.2 广告主题应单纯、集中、精练。
2.3.3 广告主题应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
2.3.4 广告主题要易懂。
人们常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有准确抓住广告主题及应注意的问题,才能保证广告的有效性。
三、广告美学――保证影视广告健康发展的外因
3.1 广告美学
广告美学是商业美学的组成部分,它研究广告怎样才能有审美价值,怎样才能激起受众美感、满足受众审美要求的规律和原理。
广告形式对广告效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数据来源:零点调查)
3.2 广告审美的结构层次
3.2.1 形式美
1)形象美
广告的形象美是广告审美的表层结构,包括影视广告的画面构图、主体形象、色彩感觉、背景音乐等。这是以图像、文字、声音等要素直接表现的产品形象。
以形式为契机不断生成的广告形象审美,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直接性、明晰性、静观性。
2)幻象美
幻象美是广告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面。广告幻象主要由感觉、联想、想象等作用于广告形象,在消费者感觉、心理上构成一种貌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形象。广告幻象的意义在于创造产品的深层形象,开拓消费者对产品体验的心理空间。
广告幻象使受众通过广告形象进入了种种关系的意味体验,并由此表现出幻象审美的特性:间接性、模糊性、体验性。
3)意象美
意象美是广告审美的高级境界,将受众体验提升到社会文化、理性的整体框架,从更广阔的视野表现人和产品关系的意义。力求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能以含蓄的方式唤起欣赏者的想像。
广告意象审美以“符号”为核心,其特性为边缘性:符号性,理解性。
3.2.2 内容美
1)保证真实可信的广告信息――真的生命力
“真”是广告的根基。广告的真实性指广告的内容与形式要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商品信息、服务内容。无论形式多么绚丽的广告。如果失去真实性,就没有了传播信息的资格,更无从谈起相关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讲求诚信与公平的现代社会,广告作品应体现广告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真诚地对待消费者和广告主,只有在真实可信、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才有美的创作可言。
2)传达健康高尚的广告内容――善的表现力
“善”是广告的灵魂。它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自身的完善,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作为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影视广告,在宣传企业产品的同时,也担负着净化社会风气、宣传高尚健康的价值观的任务,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影视广告的内容一定要本着“善”的原则,简明而又健康。
3)建构和谐自然的艺术审美境界――美的魅力
“美”是广告的魅力。建构和谐自然的艺术审美境界,是在美的形式法则的基础上,对“意境”的一种创造。视听感受与心理感受的双重美感才是广告美的最高境界。
影视广告是一门综合了视听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技术手段的综合艺术。在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只有依靠给受众带来高质量的视听享受才能找到影视广告发展的新出路。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范文6
[关键词]化妆造型;审美特性;影视剧;重要性
每当提起化妆,一般人常把它当成美容,认为只不过是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为使自己的容貌更加美丽来装扮自己的手段,或者帮助他人改变容貌以适应某种特殊要求的手段。事实则不然,化妆与美容概念既有交叉,又有不同。化妆根据目的可分为生活美容化妆、舞台演出化妆以及电影电视化妆。当化妆是以修饰个人容颜为目的时,可以称其为生活美容化妆,这也就属于美容的范畴了。而舞台演出化妆和影视化妆则属于艺术造型化妆。这两类功能、性质各异的化妆,标准和特性各不相同。影视造型化妆属于艺术造型化妆的一种,也可称为人物造型,它们根据剧情的需要塑造人物形象。当然,化妆必须在尊重演员本人的前提条件之下,对人物进行有创意的造型化妆设计,然后再利用专业的工具和染料,运用专业的化妆技法对人的面部乃至身体进行装饰,以求达到一定的视觉表演效果。
一、影视化妆的诞生
世界电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俄罗斯人马克思·法克特最先发展了电影所需的化妆技术,他的成就获得了1926年的戏剧奖。如今运用的大部分专业化妆技术及基本原理多源于马克思·法克特。在黑白片时期,电影化妆是以舞台化妆为基础的。但到了后期,特别是彩问世之后,由于胶片对色彩的感光度不同、摄影机的距离推近等原因,电影化妆师需要摸索出能适应电影特点的化妆方法。随着舞台演员从事电影的人数逐渐多起来,电影那种讲究真实、自然的化妆方法逐渐推广开来,特别是彩色电视发展起来以后,对化妆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
二、影视化妆的风格分类
风格是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统一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现在的影视剧的体裁和样式多样,导致表演风格多样。就影视造型来说,其风格主要有写实风格、写意风格和抽象风格三种。第一,写实风格。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写实风格要求能够真实准确地表现人物所处的年代、背景、地位、年龄、职业、性格等。例如老舍的《茶馆》、的《雷雨》等作品都是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第二,写意风格。这类风格一般不要求完全还原剧中的人物形象,而是将重点放在表现作品的内涵、意境和审美情趣上。中国的戏曲造型艺术就非常强调意境的表现,例如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通过脸部的色彩和图案就可以区分,这便是写意主义的集中体现。第三,抽象风格。抽象风格则是打破原有的概念和特征,甚至抛开演员的相貌和体态,完全根据创作者的想象来进行创造的设计。例如科幻电影《阿凡达》,还有大家熟知的《加勒比海盗》等。它们大多表现一种浓重的神秘色彩和非典型性倾向,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导演所表现出的形式也各不相同,观众的理解和感受也大不一样。
三、影视化妆造型的审美特性
影视化妆造型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一部影视剧人物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电影化妆的特性
我国早期的电影化妆就是沿用了舞台化妆的技法。电影化妆艺术的另一大特性是运动性。人物形象不仅要达到镜头里的平面形象的要求,还要注意形象在三维空间里的效果,人物造型应该是任意角度去观察都是完美的、可信的。另外,运动性不光是指演员的活动和镜头的运动,环境和光线的变化对化妆造型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由于表演和拍摄场地的不同,舞台上的灯光可以事先设计和调配,而电影的自由性和变化性较大,有时户外短时间内的光色和照射角度就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当我们运用色彩和明暗关系塑造角色时,还要考虑电影的这一运动特性,使人物形象更加自然、丰满。电影化妆艺术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不同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不能独立存在,场景、照明、表演、摄影、音效、服装等各个环节对于化妆都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同时,化妆造型又受到这些方面的约束和限制。所以,电影化妆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只有充分的沟通和良好的协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二)电视化妆的特性
电视化妆一方面具有和电影化妆相同的特性,即逼真性、运动性、综合性,另一方面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电视屏幕采用横向扫描的方式使得物体有被拉宽的视觉效果,所以化妆时要考虑让演员的面部结构更加立体,以此来减弱上镜后脸部轮廓变胖的问题。另外,由于电视摄像机记录的特点,磁带对形象和色彩的还原程度不是很理想,容易出现五官模糊不清、色彩改变等情况,因此,化妆时要扬长避短,有重点地进行刻画,对于色彩的变化要有预见性。例如,我们要知道红色和黑色等颜色上镜后会比原本的色调深一些,白色容易反光,容易出现毛边。当然,不同的电视节目和拍摄方式对化妆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电视剧中的人物化妆和电视主持人的化妆就有所不同,户外和演播室内的化妆又有所不同,电视化妆同样受制于光线、环境、导演、摄像、表演、服装等各个环节。
四、化妆造型在影视剧中重要价值的体现及案例分析
影视化妆可以和其他许多艺术一同帮助演员达到剧本中人物的特殊造型要求,使电影电视更具有真实性与艺术性,使观众产生联想,跟随人物深入到虚拟的剧情中,然后再联想到现实的社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从而提高电影电视艺术的价值。在影视剧中,化妆师应该和总导演的创作意图联系在一起,在执行自己的职责时充分发挥创造才能,不应机械地理解文学剧本或导演对人物造型提示性的阐述,要吃透导演的创作意图,大胆设想,从多方面发掘人物性格的造型特征。如我国著名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姚启圣,在康熙费劲千辛万苦去请他时,他只是一副老叫花子的形象,而且脾气古怪,根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即使后来姚启圣得了康熙的眷顾,得以到福建担任总督并承担起的使命,也依然是一副老叫花子的形象,尤其是当蓝齐儿与容妃一起到福建视察时,蓝齐儿一句“姚老师,你一身的汗臭味儿熏死我了!”更是道出了姚启圣性格的真谛。此外,其他影视剧也都有特意塑造乞丐的形象,例如:金庸笔下的丐帮帮主洪七公,虽然声称爱吃叫花鸡,但却是乞丐的祖师,武功登峰造极,乃“天下五绝之一,尤其擅长打狗棒法”及“降龙十八掌”;再有动漫影视剧中的棋圣林心诚,他出场时也依旧是一副老叫花子的形象,性格诙谐幽默,愤世嫉俗,但他研究出惊天动地的棋局定式———“天地大同式”,堪称棋界绝学,连大明棋界五雄也不是他的对手。影视剧中有意塑造老乞丐形象是一种潮流,其目的也是反映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状态,更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随着影视剧的发展,观众对剧中人物的造型越来越熟悉,化妆造型的作用也必将被广大观众所认识。化妆一般没有固定化的程序,它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观与自身修养,以及对美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创造。化妆造型作为艺术,一定要遵循艺术的规律,并且遵循艺术的特性。影视化装造型根植于综合性的影视创作艺术,既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性,也有影视艺术审美的共性。在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得失时,不应该忽视化装造型在影视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参考文献:
[1]世安.化妆造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孙鸿魁.影视化妆造型的审美特性[J].现代电视技术,2001(7).
[3]吴帆.化妆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睿嘉.浅谈影视、舞台化妆造型艺术[J].人文天下,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