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管理的本质

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文1

上述学校管理举措之所以引起争议,关键在于人们对教育管理的终极目的的认识产生了差异。在学校管理中,“教育”与“管理”二者之间孰轻孰重?学校管理是姓“教”,还是姓“管”?它们何者是手段,何者是目的?这原本是一个十分简单明白的问题,如今在相当多的学校管理者的意识中却变得异常模糊。在他们的心目中,在他们对于学校事务管理的思考过程中,在对于学校管理设计的各种举措中,被列入优先考虑的是管理的有效性。他们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效率化,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追求的终极目标。恰是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中心和事务主义取向,导致学校管理者常常是在“动机良善”“便于管理”的大旗下,出台一些涉及侵犯学生人身自由和基本权益、违反公平正义原则等“去教育”甚至“反教育”的举措。

要求以“教育本性”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意味着学校一切管理举措的出台,都要本着教育目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通常所说的“管理育人”,其命题的本质便是承认管理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育人才是目的所在。而管理之所以能够发挥育人的作用,乃是因为教育管理者秉承的管理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取向是完全一致的。而控制性管理理念是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相抵触的。在这种管理理念下的学校,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学生,也不可能发挥现代社会所认可的育人职能。设立潜伏型心理信息员的举措,之所以说它是“反教育”的,不是因为这种举措没有效果,也不是说它对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没有意义,而是指这种行为本身违背了教育本性。对于潜伏者而言,极易造成他们两面人格的形成。而对于被观察者而言,则是互不信任感的流行。如此一来,如何能使我们的学校培养出具有善良、诚实、公平精神的学生?这样一种所谓解决了某些学生心理问题的举措,又如何去应对由此出现的更多学生的更多的心理问题?

倡导以“教育本性”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要求学校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不能简单地移植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要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的性质,依照学校管理对象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毫无疑问,我们基层学校的绝大多数管理者所思所想所为都是为了使管理工作井井有条,都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为学生的发展考虑。然而,动机的良善不能替代过程的公平正义,不代表可以不择手段地去管理学校。更何况管理者所理解的“好动机”“好前途”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教育性”背道而驰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当下“教育性”在诸多学校管理中的流失,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对于“教育”涵义认识的模糊。早在70多年前,潘光旦先生曾发表题为《宣传不是教育》的文章,今天读来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本性依然有着启示:教育假定人有内在的智慧,有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力量。教育不是预备替人解决问题,而是要使每个人因为有了它的帮助,能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想法应付和解决问题。教育也承认绝大多数人的智慧与其他心理的能力虽有根本相同的地方,也有个别互异的地方。为此,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合理的施教方式是启发而不是灌输。遇到个别的所在,还需个别的启发。由此可见,理想的学校管理应是管理而不是管制,是启发自觉而不是灌输被动,是促进发展而不是包办代替。

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文2

[关健词]学校工作 制度管理 人本管理

提及学生管理,大家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教职工的管理来实现的。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管理好学校的工作,单靠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教师,以情感人。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结合起来,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管理工作人员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带动教师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管理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校长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我在作好自己管理工作的时候,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所有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我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我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教师的责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

二、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办好学校,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最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作为校长,要因势利导,尊重教师的民利和愿望,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监督。我们管理工作人员一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大问题,都经班子成员充分酝酿协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聪明才智,集体讨论决策。决策之后,分头实施,各负其责。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教代会制度,认真听取教代会代表对办学的建议和意见,让代表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凡是应公开的内容都向教师公开。特别是学校预算外经费的收支情况,定期向教代会报告,使代表们心里明明白白。在教改实验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平时的工作中,坚持倾听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意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给教师穿“小鞋”,让教师工作有安全感,进而努力工作。正因为学校民主氛围比较浓厚,所以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创建省示范小学,开展“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接受市教育督导评估活动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管理工作者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价值取向。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多元变化,知人善任就显得尤其重要。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双向交流的过程。校长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校长。知人要知心。校长要放下架子,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对校长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校长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校长(领导群体)的周围。“知人”的目的是“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校长应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我校在教师调配时,首先征求教师的个人意见,尽可能把教师的个人意愿同工作需要统一起来,使教师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有位教师,对植物栽培颇有兴趣,学校就安排他担任《自然》专职教师,他十分愉快地接受,在搞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管学校的树木花卉的栽培管理,受到师生的好评,被市科协授予“科技辅导员”的称号。

四、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我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校有位外地青年教师寄宿在亲戚家,学校调整挤出一间宿舍妥善安排,安居使他坚定了事业心;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我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别优秀者,吸收入党,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有三位教师被评为三明市学科带头人,有二位教师被评为三明市优秀青年教师,有三位教师获得省市学科教学竞赛一等奖,有四位教师被选拔到学校中层领导岗位上来。事实告诉我们,校长的管理效能源于积极的情感。校长与教师的关系越融洽,校长的威信就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

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文3

关键字: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激励机制

1引言

我国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家,同时也是大力培养人才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众多培养人才的方案,例如人才强国策略,科教兴国等策略,以及211,985工程等。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加深,学历大大提高,现如今我国普通大学本科学校高达1219所,高等本科院校高达155所(985,211院校),遍布全国各省,截止到2016年,我国本科学历人数高达1.7093亿人,在校本科大学生的人数为2599.1万人。现如今,本科院校在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各个领域为我国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学习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等问题是当今本科院校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大学院校应该是所充满人文关怀与放飞理想的地方,在这里学生有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已的价值,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2设立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原因

2.1学校管理模式宽松

我国大学制度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教学管理较宽松,学业任务较少的特点,这种制度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放任,尤其是在当前具有极多诱惑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加强学生的自制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主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这不光要靠学生自己,更重要的是需要本科学校的引导与管理。

2.2大学生价值观不完善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如果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本科院校需要设立并加强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创新以及道德素养方面的积极性。学习与创新都离不开激励的作用,成长即需要挫折使人面对现实也需要外界的激励与认同才能始终坚持,大学院校需要承担这样的激励角色,给予学生关怀与重视,才能使学生获得认同感,更能明确自己的方向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使校园形成一种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的氛围。

3如何设立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

我们可以将大学本科教育管理的激励机制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

3.1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

现如今本科院校的物质方面的激励有国家奖学金,校园奖学金以及助学金。物质上的奖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条件,对于学生学习的提高也能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同时物质奖励也是最直接的奖励模式。这种方式也是最能提高学生在学习或创新方面积极性的的一种激励机制。物质方面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方面。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实现人才多元化的发展,例如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自我创业,学校可以设立一个创业基金,由老师进行审核,学生提交创业流程报告,以及想法,若审核通过,则给予基金帮助。为进行科研研究并获得成果的同学提供科研奖学金,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研究。对品行良好,见义勇为的学生奖励道德奖学金,有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物质是帮人摆脱困境最基础的东西,加强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不为外物所影响专心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或创新方面的成功,因此加强物质激励是本科学校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

3.2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

精神方面的激励在引导学生的方面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大学生生活状态比较简单,没有进入过社会,也没有受过挫折,内心脆弱,很难经受得起失败,对于自己人生规划也没有合理的安排,这就需要学校来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精神建设,以免学生走入歧途。精神方面的激励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2.1设立心理培训班由老师引导学生,对于一些不自信以及怀疑自身能力的学生进行心理上开导,加强精神激励,使学生变得自信,乐观面对生活与学习;对于一些对于人生规划不明确的学生,由老师帮助进行引导,发现自身闪光点,培养自己的能力,设立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实现。

3.2.2设立精神文明奖对于一些品行良好,有道德有素养,乐于助人,价值观正确的同学,由老师和同学评学,为其颁发精神文明奖,表彰这些同学,树立榜样。奖项对于学生本人是一种鼓励,同时也能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只有学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个学校才能具有价值,因此学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对此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来说,增强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这对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来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产生良好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的作用不光对学生本人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设立了一个学习与道德方面的标杆,激励着其他的大学生,通过这些行为他们也可以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这种机制引导学生的思想,从而使他们走上一条观念正确的道路,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且加强自身职业技能,对于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加强校园建设,学校有必要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满足学生在学习与创新方面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爱花.刍论大学文化管理策略,2008

[2]唐勇,罗玮.高等学校文化管理探讨,2011

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人本思想渗透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融合了科学性和艺术性,如何更加有效地对班级进行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整体氛围,创建积极向上的班风,值得每一位中职院校班主任深入思考,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一、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不规范,班级制度不完善

班级制度主要由成文规定和不成文规定两部分组成,其中成文规定主要有班级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学校颁布的各项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不但起到约束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而且能维护学生的在校权益。班主任借助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确保班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在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时,没有深入学生进行调查,制定的部分管理条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不相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部分学校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条例过于死板,没有灵活性

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班级日常管理都是建立在规章制度上,学生的日常管理缺少班主任的人文关怀,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觉得管理制度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温暖的关怀才能解决,但是部分学校缺乏人文性的规章制度,学生心中的怨气没法正确有效地发泄,导致班级管理失去作用和意义。

3.部分中职院校对管理的特性认识不够充分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机构,其班级管理和教学组织有一定的独特性,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而且作为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客体――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这一时期对学生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学生以后的发展。学校要对自身的管理特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学校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不可盲目追求。学校作为主要的教学机构,承担着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责任,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义务,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的。然而,部分中职学校过分强调班级的管理工作,常常为了管理而管理,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造成学生在班级之外看到的许多措施和宣传内容和学校内部宣传的内容存在较大出入,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人本思想渗透的几点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把学生视为充满生机活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人群,相信学生可以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对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困难及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隐患,并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确保班级管理工作有序正常开展。学生作为自由、独立、不断成长的生命体,是复杂的有机体。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和教师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是两个独立的群体,学生是学生,教师是教师,学生对于教师的各种要求都要服从,不得挑战教师的权威,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被管理的模式,所以教师需要放低位置,努力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听取学生关于班级管理的意见和想法,创建互相探讨的积极氛围,确保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人性化。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避免使用冷冰冰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而应深入到学生内部,用自己的师德感化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基础,教师的爱心在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迷茫要进行疏导,确保学生可以健康成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对学生的真诚的关爱,不断地激励和鼓励学生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让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共鸣。

3.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舆论监督是班级管理内容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优秀班风的表现形式。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中的舆论监督建设,对班风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进行强化,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教师或班主任可以制定相关的班级舆论监督体系,确保班级管理更加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学生自己制定后,教师进行完善,做到班级民主化管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平时生活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让学生明白独立的个人很难脱离班级整体而单独存在。

4.班级管理要注重班风建设,对班级常规工作要狠下功夫

班风作为班级学生行为、言论以及精神状态的整体表现,对班级管理有重要作用,优秀的班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影响、感化,制约作用。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优秀的班风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对班级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巩固和发展优秀班集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优秀的班风可以帮助班主任解决班级管理的许多难题,是班级和谐稳定的保障。

5.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向良好方向发展,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把激励做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快速进步的有效载体,通过多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将激励方法贯穿于学生从设定目标到实现目标的全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教师在日常学习中不但要走到学生中间,而且要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恰到好处的赞美和表扬,特别是对一些平时表现不突出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跨越思想障碍,逐步建立自信心。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职业学校班级人本管理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职业学校的全体管理人员要加强班级管理创新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狠下功夫,注重班风、学风的建设,使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丽云.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学校人本化班级管理模式[J].学周刊,2012,(08).

[2]赵曙光.构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人本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2006,(18).

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文5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是血液检验实验室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血液标本在采集、运输、接收、保存、销毁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是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程序及标准操作规程、加强标本处理过程中的培训及管理,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血液标本在采集、运输、接收、保存、销毁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制定质量管理程序及标准操作规程

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2],制定《血液标本留取管理程序》、《血液标识管理控制程序》、《贴签管理控制程序》、《血液标本运送、交接管理程序》、《采血操作规程》、《血液标本留样保存管理制度》等文件,规范和统一工作人员对血液标本的具体操作过程,降低人为误差。

加强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和核心,是保证献血者血液标本质量的重要因素。人员的资质要求及培训要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工作人员应经过医学院校的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应学历证书。②所有人员须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岗位培训及考核,考核成绩合格。③所有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知识及血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应因素,提高相关知识水平,确保各项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标本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

必须使用有生产单位名称、生产批准文号、有效期内的采血器材和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样前必须认真核对,标签必须清晰、完整。标本管的条码应与血袋条码、《献血者健康征询表》条码、献血证上的条码一一对应,贴签无误。确保条码的惟一性、溯源性。留样时要检查血袋是否渗漏,尽量将采血针头沿管壁徐徐注入真空标本管中,防止溶血。留取标本后,及时将标本管轻轻颠倒混匀3~5次,保证抗凝剂或促凝剂与血液标本充分混合。采血车上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同血袋一样处于冷链系统,避免标本暴露于不当环境中,影响标本质量。

标本运送及交接过程的质量管理

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管口向上,垂直放置,防止标本倾倒、溢出、交叉污染。试管架应置于牢固的专用容器内,尽量减少标本管的振动,并进行全程温度监控。体采科工作人员与检验科进行血液标本交接时,双方应核对标本数量,标识是否清晰、完整、规范,留样量是否充足,是否有溶血、脂血现象等。检查合格后,将标本条码信息录入血站管理系统,打印标本交接单,双方审核无误后签字。标本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新留取。重新留样时,可从血袋上剪取一段导管,转装入试管中。

血液标本的离心过程

标本接收后,检验科应及时离心处理。相对离心力(RCF)2000g、时间15~20分钟即可。离心好的血液标本,按血型依次放置于全自动加样仪的标本载架上备用。

标本检测过程的管理

标本应及时检测,检测前要观察血液标本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如有无溶血、脂血、细菌污染,标识是否清晰,血浆中是否有纤维蛋白析出等。冰冻保存的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融化后须轻轻摇匀,摇匀后如发现有浑浊或絮状物,可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检测。

血液标本的保存及销毁

离心后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应以不影响标本质量为原则,置于2~8℃冰箱内保存,保证标本在实验室全过程中不发生非正常变质和损坏。检验科所有保存的标本都要有分类标记加以区分,如初检标本、复检标本、待检标本、已检测标本等。已检测过的标本,必须按规定保存。全血标本的保存期应当在全血有效期内。血清标本的保存期应在有效期满后两年[3]。血液标本具有一定的生物危险,应按标本的销毁程序,经相应责任人审批后销毁标本,并建立标本的销毁记录。

建立血液标本管理的相应程序及标准操作规程,完善标本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献血者血液检测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血液检验实验室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安全输血的基础。对血液标本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标本质量,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6]167号.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高校人本化管理 教学质量 关系

[作者简介]江静(1971- ),女,安徽寿县人,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32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39-02

高等院校如何转变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最适合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理念,更是高等院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高等院校管理人员必须大力加强对高等院校人本化管理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努力发掘人本化管理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一、高等院校人本管理的本质含义

高等院校人本管理就是以全体师生为本,将全体师生的发展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将全体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等院校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方法的出发点与归宿,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终实现高等院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不但涉及面广,而且非常复杂,主要包括高等院校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明确以及高等院校各项教育改革等内容。加强高等院校人本管理,可以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高等院校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

二、高校人本化管理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1.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努力认清自己的角色。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只有全面实践服务本位思想,才能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在服务本位的前提下,高等院校管理人员通过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管理人员转变为服务人员,自觉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尊重和维护全体师生的利益。从本质来讲,高等院校管理既具有管理的职能,又具有服务的职能,因此,管理人员既是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又是高等院校的服务人员;既参与高等院校的管理,又参与高等院校的服务,主要工作就是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服务,为全体师生服务。

2.通过多种方法实践服务本位思想。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通过调查、倾听等各种方法,全面了解全体师生的心理诉求,了解存在于全体师生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不断创造条件来满足全体师生的心理诉求,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高校活动的动态管理。同时,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努力转变管理方式,将人本管理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对全体师生的理解与尊重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方式关爱师生,从而使整个高校管理充满人文关怀。在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存在于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高等院校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还要尽量将管理过程去行政化,切实简化各种程序,真正提高办事效率。

3.严格组织纪律与完善管理制度。在实施人本化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还要充分认识到人本管理应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创建一个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高等院校可以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完成对教学计划、过程、质量、考试等多项内容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实施人本化管理还是一个激励管理的过程。高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优秀教师、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成果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从精神、物质上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教育教学与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教育基金、奖学金等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以及各种创新实验活动。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努力实践人本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服务水平与管理效率,创建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三、高校人本化管理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1.建立教师教学科学评价制度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想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管理人员除了要关心教师的日常生活外,还要健全保障制度,认可教师的劳动成果。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教师,除关心基本的生活条件外,更多关心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正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为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通过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劳动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调动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2.大力加强教师教学科学评价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必须在人本化管理的基础上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为高校教师创造学习、进修、科研等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专业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高校还要认真关注教师的创新教育活动,关注教师能否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教师教学科学评价制度,还要尊重教师参与教学的权利,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在教学评价制度制定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外,还要关注教师能否真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启发,能否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评价制度既要促进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活动,又要保证教师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取专家评审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专家评审也不宜使用固定的形式,而要努力发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长处与潜力,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在学生的评价方面,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优质教师资源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大力加强人本化管理,培养丰富的优质教师资源,才能为高校教育教学注入活水,搞好创新教育教学活动。

四、高校人本化管理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

1.建立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在人本化管理之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可以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真正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体现高校对大学生的关爱。当代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的一代,和前几代人相比,他们有着更强的参与意识,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强烈的选择、决策与控制的愿望。为此,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生管理,通过自我管理,将提高教学质量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2.大力加强专业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必须大力加强专业质量管理。高校和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充分征求大学生的意见,在体现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切实拓宽专业口径,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逐渐建立适合大学生发展的专业教育。在教学计划中,高校和教师还要认真安排大学生的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大力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建设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还要大力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在进行课程方案设计时,高校和教师要听取大学生关于课程方案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在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整体部署,并按照课程方案设计稳步进行。为保证课程方案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课程方案既要满足课程安排的内部逻辑,又要在分析形势发展的前提下更新课程内容,分析课程是否能够满足专业连续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此外,课程方案的设计还要在科学性的前提下考虑可行性,在完成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安排一些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

4.大力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建设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还要大力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课堂是我国大学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努力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必须建立大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这种课堂评价体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平等关系,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搜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改进。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高等院校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充分分析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行人本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段宝岩.大学之道 以人为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