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1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于1987年引入我国,又称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动态、多次对学习效果实施评价,注重及时反馈,用于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近20年来,随着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深化、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推进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形成性评价已被逐渐引入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活动中,其应用和实施也日趋完善,成为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5]。本文旨在探讨适合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形成性评价方式。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重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线上可将学习内容用信息技术手段以PPT、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出来,线下则通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知识拓展完成课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该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克服了传统讲授方式的弊端,以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为基础,通过将教学过程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采用线上、线下两种途径,通过多样化、多角度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各高校都在陆续进行各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6]。
2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2.1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基本架构(见图1)2.2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以第三章“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节为例)2.2.1课前在智慧树平台教学资源(包括学习任务单、教学视频、学习要点、教学案例及有关生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要点、参考书目或资料、自测习题),通过20个较为基础的测试题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2.2.2课上(1)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记住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的遗传规律、血型鉴定方法及临床意义(重点)。②能力目标:学会ABO血型的鉴定方法(难点)。③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血型鉴定在临床输血工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2)教学过程。①教师讲解重点、难点:根据课前测试结果,重点讲解难点内容,强调教学重点。②ABO血型鉴定方法实践:以情景模拟(现场模拟医院检验科)和角色扮演(一名学生扮演检验医师,另一名学生扮演患者)的方式完成。③血型知识的运用:运用所学血型知识解决临床上输血的实际问题,如为何输血前需要做交叉配血试验。2.2.3课后(1)线上测试:20道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血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2)拓展性问题,启发学生对血型知识的拓展性思考。如:①临床上某患者因交通事故失血过多,需要紧急输血,该患者血清与A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而其红细胞与A型血的血清可发生凝集,该患者是什么血型?若目前没有匹配的血源,可以选择什么血型的血源?为什么?通过该病例分析交叉配血与输血原则的重要性。②目前,除全血外,还有哪些类型的血制品可供选择?
3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考核指标与权重
(见表1)
4实施效果
学生总人数860人,完成线上资源学习12次,成绩在78~94分之间;完成课堂签到36次(占理论课次数的100%),出勤成绩在80~100分之间;完成课堂表现评价12次,成绩在72~93分之间;完成实践能力评价12次,成绩在78~94分之间;完成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价10次,成绩在79~88分之间;完成作业10次,成绩在79~88分之间;完成小组任务10次,成绩在79~92分之间;完成线上每章理论测试12次,成绩在72~90分之间;完成期末考试1次,成绩在50~91分之间;综合成绩在56~90分之间(见表2)。
5讨论
首先,基于智慧树平台的形成性考核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见表3)。形成性评价既可以在课程结束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多途径、多角度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弥补了传统期末终结性考核单一评价方式的不足。由表2可知,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学生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表明本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其次,基于智慧树平台的形成性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见表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再次,基于智慧树平台的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研究利用难度渐进的多次阶段性测验,逐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可督促学生及时预习和复习,也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最后,本考核方式可促进师生之间有效交流(见表3)。在实施形成性考核的过程中,通过智慧树平台、QQ群,教师能动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存在的共性问题,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或寻求帮助,以提高学习效果。
6结语
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性评价以目标为导向,以多种方式全面、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相关性,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评价方式还可促进师生之间有效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优良的教学效果和考核成绩是教师和学生双方辛勤的付出、高效的沟通和密切配合的结果。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只有主动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探索科学、合理、先进的考核评价方式,才能使考核评价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参考文献:
[1]韩丽萍,毕云天,王颖,等.医学生理学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2):21-22.
[2]宝东艳,宝玥,李伟红,等.利用“雨课堂”和“云班课”探讨生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0):54-55.
[3]李丽,丛馨,吴立玲.形成性评价在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应用和启示[J].生理学报,2020,72(6):743-750.
[4]刘汉梅,徐永素,张咏梅,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应用:以成人护理学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9):69-70.
[5]王媛,裴菲棐,王小帆,等.阶段性测评和形成性评价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9):109-110.
[6]金朦.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28):122-12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2
(浙江工业大学 信息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摘 要: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阐述如何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介绍该建设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C++语言;Ch交互式平台;项目式;案例;线上线下综合评价
0 引 言
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1]。C++语言不同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的思想和能力[2],问题分析、建模和算法设计、实战编程的能力。C++语言功能强大、表达形式丰富、使用方便灵活、应用领域广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将C++语言作为大学新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语言,也将其作为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工具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战型课程,程序设计开发环境的选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3]、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评价体系[4],是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3个难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开发工具能使程序设计的学习事半功倍,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自主求解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而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则让教与学相辅相成,设计一套教学研究方案从以上3个方面着手,积极做好学生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如何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吴文虎教授提出的“理念先行”,就有效地解决了解题思路的问题;斯金纳提出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教学方法。针对如何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化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后续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有研究型教学[5]、任务驱动式教学[6]、混合式教学[7]、抛锚式教学[8]、项目式教学[9]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往往擅长从单个方面探究,缺乏一套完整的从开发平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为一体的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方案的效果有所局限。选择合适高效的程序设计开发平台,设计相应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并利用线上线下混合管理学生、评价教学成果,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前者主要以教师课堂教学PPT为中心展开基本概念、语法和规范的教学;后者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围绕知识点展开程序设计、编写和测试等上机实验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发环境缺乏交互性。
传统的C++语言教学编译环境包括常用的C++语言程序的运行平台,有Turbo C++、Visual C++、Borland C++等,它们都是集成化的开发环境,要在这些平台上演示一个最简单的程序,如输出一行字符或求一个表达式的值,都必须写出完整的程序,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使C++语言的上机复杂化,而初学者需要的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直观看到运行结果,以便于理解。其次,这些平台都是编译性平台,虽然可在程序运行中设置断点或设置要查看程序运行过程中某些变量的变化情况,但对于初学者,无法提供直观的查看方式。
2)求知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
C++课程的授课对象通常是大一的新生,他们需要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式、高压式知识获取方式转变成大学开放式、自主式的知识发现,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求知习惯,另外一方面,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导向的学习,即便有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分析问题和程序设计能力差。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他们能够从有限的教材上获得典型的例题求解方法,但是没有办法从编者的角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抽象出应用问题的一般分析、分解、设计和求解方法。掌握了语法细节和规则,难以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乃至创新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而这些恰恰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核心和灵魂。
4)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战能力弱。
一般高校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以理论课为主,上机实践课为辅。以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信专业为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64课时,其中理论48课时,上机16课时。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课堂听课的形式获取知识,通过上机实践辅助程序设计和调试的过程,在大一阶段几乎没有接触到应用的机会,迫切需要从一开始接触程序语言就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
5)考核机制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一般高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期末考试和上机实践的表现,其中期末考试题型多以客观题为主,上机实践题则是程序设计题为主,通常都是体现了所谓的关键知识,更多是典型例题的拓展题目,从知识点分布出发。个别院校有采用限定时间的上机程序设计评定,但这些方法都没有跟踪式的评价学生整个学习效果,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方案
总结教学现状,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程序开发平台单一、课堂教学和实践上机环境脱节、课程评估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我们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充分利用Ch解释平台的交互功能和内存透明管理,设计项目式教学方案,并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2.1 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程序设计课程
Ch交互式平台已被多所高校采用,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开发平台[9-10],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基础认知阶段、中级理解阶段和高级设计阶段,基于Ch平台设计3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图1是基于Ch平台的分阶段程序设计课程方案,分3个阶段,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教学:基于Ch交互式窗口开发平台的形象化教学、基于Ch Professional平台的理解强化教学和基于Ch IDE集成化编程环境的高级创新程序设计。
1)基于Ch交互式开展形象化基础教学。
学生一开始接触C++语言,避免被其繁杂的内存管理和指针操作难倒。我们基于Ch的强大交互能力,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数组和指针的概率,单个语句键入后马上就可以得到结果进行验证。数组和指针的存储格式、访问方法和调用方式等都能够直观地显示给学生,体现了很好的交互式形象化教学。
2)基于交互性程序运行平台的综合程序设计。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基本结构和简单的算法设计编程实现,基于Ch professional平台设计典型应用的问题分解、程序设计和编写、测试。由于平台具有良好的调试界面和功能提示,学生在通过基础教学后,展开一定自主能力的上机实践成为很好的锻炼,professional平台的结果演示界面可以规范初学者的编程习惯,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入巩固和综合应用程序设计阶段。
3)基于高级功能的综合案例开发。
充分发挥Ch平台的IDE集成开发环境和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面向学生的课外科技竞赛和就业方向,结合课程的进度,在讲授课程前先设计、选择一套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案例程序;然后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分割设计成多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实例程序分析讲解。对应案例利用Ch平台实现和演示,进度符合课程安排,便于学生边学习边应用。
2.2 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
项目驱动式教学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C++语言程序教学遵循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简单项目入手到综合应用型项目,学生自始至终全程参与。步骤如下:项目目标确认、分组展开、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写程序、调试测试、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最终成绩。图2是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的组成步骤。
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给定2~3个项目案例供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在选定项目之后首先明确项目目标。
学生自主选择队友组队并完成角色分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便于最后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每个学生对自己任务模块展开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其中对于第一阶段(如图1所示)作为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开始,要求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思路整理流程图或N-S图代替概要设计;对于第二、三阶段(如图1所示)中高级项目案例引入,则需要学生对项目进行模块划分、队友之间协作分工,然后做概要分析和详细的流程分析、接口设计和模块独立性设计等。
程序编写环节需要学生结合课堂教师分解、团队讨论、课外查阅资料、上机编写和修改等工作,需要合理布局,并设计好程序接口,便于与其他的队友协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
调试测试工作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步骤中很重要的一项,尤其对于第二、三阶段的综合应用案例,需要集合队友的共同程序模块,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调试习惯和方法,而且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协作开发能力。
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环节贯彻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只有通过查阅文献、项目分析和设计,最后经历Debug各个环节之后,才会有充实的过程汇报给大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保证每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另外一方面,关于组间评价,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传达评定的民主客观性,不是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之间的客观评价也非常重要,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2.3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方案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
有别于目前大多数项目式教学建设的一刀切——根据最终上交程序和期末考试的方法来考核,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鉴于项目式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优势:从整体上注重学生以项目为驱动的学习、开发和总结过程,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和表现,整个考评体系如图3所示。
(1)线上考核系统。搭建学生项目案例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网上课题的选择、程序设计和提交操作。
项目题目选择模块:教师定期发放案例,学生在对应案例中选择一个,作为阶段性的项目。
模块任务划分让学生定位项目角色,明确项目任务。
编程日志是让学生严格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定期记录编程日志。
调试日志是学生在程序调试阶段记录程序的测试案例,及其测试结果。
结果演示报告环境是学生在每次项目提交阶段,制作PPT做公开汇报,并接受全体学生的提问和评价。
(2)线下考核系统。项目式教学的考核不能将最终上交的程序和项目报告作为唯一成绩给定标准,因此我们设计了线下考评3个模块。
学生自评。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学习和开发过程做自我评价,最终提交项目进度记录表、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录表、自我总结报告。
组间互评。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和评价,不同组的学生对其他组的项目报告做评分,对其程序进行评分,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做监督评分。
教师考评。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报告PPT和汇报情况、提交的项目报告给出评分,对项目程序定评分并对学生的课堂出勤做评分。
以上三块评分总计入每位同学的最终课程成绩,构成我们设计的线下考核成绩。
3 结 语
基于Ch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来看,Ch交互式平台对初学者提供交互性好、可视化强的开发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实施项目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项目式教学优势,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综合考核管理系统客观综合评价学生,学生灵活运用课堂和课余时间,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弥补传统教学在方法和考核上的不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施,学生的编程能力、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毕业设计环境和实习环节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此外,学生参加智能车竞赛、ACM竞赛、机器人大赛Robocup等,也凭借扎实的编程基础和开发能力屡获佳绩。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JG1216)。
第一作者简介:陈晋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程序语言教学与实验教学管理,chenjinyin@zjut.edu.cn
参考文献:
[1] 俞庆英. 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创新[J]. 计算机教育, 2010(20): 118-121.
[2] 牟琴, 谭良, 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 38(3): 10-17.
[3] 卢瑾. C语言程序设计阶段式分层实验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4(14): 74-76.
[4] 夏一行. 加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编程理念的培养[J].高教研究, 2012, 13(6): 43-44.
[5] 张安富, 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 65-67.
[6] 李高杰.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3(8): 230.
[7] 余胜泉, 路秋丽, 陈声健.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10): 50-57.
[8] 刘琦, 刘智琦, 徐奕奕.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2(12): 77-8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3
一、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
开放大学主要是从事现代远程教育,而现代远程教育是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开展的教育,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与传统校园文化相同的实体属性,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虚拟属性。远程教育的特点使得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与新媒体紧密地构建在一起,并在其影响下产生了丰富而深刻的变化。
(一)新媒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精彩
新媒体技术可以把任何一种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屏幕上。因而,新媒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富新颖的视觉美感。借助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是时展的必然,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不断加强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创新传播的载体和形式,使校园文化更为精彩、更具魅力。
(二)新媒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扩大了开放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人们常把校园比喻为一座“象牙塔”。借助于新媒体的共享性和交互性的优势,校内外的信息得以便捷、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即时了解国内外时事的变化,接触更多元的文化,开拓视野,形成独到的创见。同样,通过新媒体,开放教育的成果得以向外界传播,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开放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扩大开放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三)新媒体促进了教学管理的便利性,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微课、微视频的推送,钉钉直播课的点击回放,网络学习空间的小组讨论……这些借助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开放教育的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教师通过博客、微信、钉钉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有效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和困惑,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新媒体时代远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有所削弱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它能够给人带来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对于开放大学的学生来说,常借助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免受一些网络文化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网络带来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多元性,但价值却参差不齐,尤其是现在有些新媒体平台受商业化的影响较大,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信息参杂在其中,这会让学生混淆是非观念,迷失自我成长的方向和目标。
(二)新媒体的发展容易使学生过度依赖网络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媒体影响力日渐下降,新媒体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新媒体的使用相对便捷,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更加契合学生“网上原住民”的精神需求。但对于新媒体无节制的使用容易让人产生依赖,一些缺乏自控力的学生容易过度地依赖网络,习惯于快餐文化,从而丧失独立的思辨能力,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甚至造成不健全的人格和认知的惰怠。
(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校园文化传承不畅
开放大学的学员大多是成年人,社会阅历远比其他院校的学生丰富,成长背景和从业经历使他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教师和学校对其产生教育影响的难度比一般普通院校要大。加之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与传统校园的精英教育相比,文化传承积淀的底蕴又明显不够深厚,这一切使得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有弱化的迹象。
(四)师生准分离影响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有效性的实现度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师生准分离,学员们大多借助于互网络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到学校参加面授教育、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如何让开放大学的学员融入校园文化并达成认同的一致性,是实现开放大学校园文化有效性的前提,也是有效构建新媒体时代开放大学校园文化面临的挑战。
三、新媒体视域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
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开放大学校园文化是现实与虚拟的统一体,是凝聚师生智慧和力量的桥梁。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历程中,在当下新媒体不断融合创新的环境下,开放大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着力在互联网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树立科学开放的理念,构建具有开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学生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抓手,搞好意识形态教育,将助力学生追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始终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宗旨。在浙江开大的转型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思政工作。积极组建学院,成立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思政课云教室直播教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改革、教学队伍、教学案例等项目建设。建成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有的已入选教育部公布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形成了一批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案例,培养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着力打造“课课有思政,人人能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全国开大系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利用网络与技术的优势,创新思政工作载体,研发了集理论学习、主题活动和师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e路求真”党建思政一体化平台,积极开展云上党建工作,以网络育人,引导学生线上抓实学习教育,开展“讲党史、学四史、守初心”“知党史校史,行青春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在网络空间营造“大思政”的氛围。线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等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促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校园文化新格局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开放大学是一所“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学校,校园文化应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将新媒体的科技优势与传统媒体的文本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种媒体融合发展。浙江开放大学一方面精心打造实体校园文化设施:在新校区文化水幕墙的构建中,彰显了“敬业乐群、奋进图强”的校训;在文化长廊的设计中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学校主题教育的场景和成果;“清廉角”和“党员之家”的设立更是为学校开展廉政教育、党日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老物件陈列室”则展示了电大40年来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学校还与时俱进地不断开拓校园文化的新领域,形成校园文化新格局。如积极打造《魅力“浙文化”》项目,努力探索对浙江文化的挖掘,录制“浙江名人文化”“浙江书院文化”“浙江古镇文化”系列视频,登上浙江电视台与观众见面,这是一次基于浙江文化大省建设背景下的“文化强校”实践,反映了浙江开大在文化建设上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对于弘扬浙江文化,树立学校品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深耕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多种媒体精心设计体现办学特色的“乐学港”“融媒体中心”,从浙江学习网大数据的展示到精品资源的迭代推送,从入学体验到学分银行,从VR体验到直播课的演示,充分展示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成果,让师生共同感受智能化校园带来的魅力。面向全省开大的“云教室”直播(互动)课更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帮助学生化解工学矛盾。多种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引导,强化网络管控力度
新媒体时代每天传播着海量的信息,如何在庞杂多变的信息中汲取积极向上、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正确引导,学校一方面开展新媒体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并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另一方面,积极倡导教师在某些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的教育,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识别能力。为了有效地发挥新媒体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学校不断完善校园媒体的管理制度。近年来,制定了《信息化系统建设管理办法》《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应用系统上线管理规范》《重要时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流程》等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监督与管控的力度,确保校园网络空间的清朗明净。
(四)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智能化校园,
加强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开大提出了实现“智能化校园”的目标。处处可学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教务管理、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都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撑。目前浙江开放大学主要使用的教学平台是国开学习网。该平台自2016秋全面投入使用以来,相比原先使用的“电大在线”,较好地实现了“教、学、测”一体化的功能。但国开学习网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如应增加学生缴费、选课等功能,让学生自主预约考试、自动生成成绩并形成反馈,毕业时能让学生自主完成毕业申请等。真正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与管理,体现出系统支持服务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新媒体时代校园网和微电大是学校对外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窗口,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利用开放大学网络技术和系统办学的优势,把学校的官网及微电大平台做大做强,努力建设一个集思想性、科学性、适用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和微信服务平台,在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