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实主义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实主义美学

现实主义美学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探讨了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具体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20世乡90年代至今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它们的苍究和讨论广泛而深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对传统白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和对人们的工作丈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诸丈面产生了大的影响和冲击,从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妈体计算机和网络所具有的技术特性,为建构主义的实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使得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与习环境的“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基冲属性能够得以实现。如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侧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特性有机地结合,为多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提供条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值得我们深人研究,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浅显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它要求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③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①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作为认知工具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具有的特性与功能可以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下从四个方 面进行说明。

1.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还表现在进行“发现式教学法”方面。发现式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设定问题,让学习者带着疑问去学习、探索,并且设置情景,提出假设,提示各种可能,将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过程装人教学程序中,引导学生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根据计算机的提示,一步步求解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发现式教学法的目的,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信息交流与开发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可为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理想的学习教学环境。

2.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有效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是一种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结构重组和构建的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从一个主题跳转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概念跳到相关的演示,灵活地在各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学习的自控性得到提高。可以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信息交流、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加强了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联想思维,进行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将文、图、声、像等不同媒体信息整合,将讲解、演示、测验等不同教学内容整合,将预备知识、当前知识与扩展知识整合,构成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正由单机模式向网络化发展。通过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将用户终端联网,实时高效地采集、处理、制作、存储、传输和显示多 媒体信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协作学习”。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成效。

4.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输人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间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形、声音和图像再造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地建立起与真实环境相近的学习场景,如虚拟物理、化学实验室。

建构主义作为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具有的特性与功能可以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然而任何技术的应用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才能有明确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应置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之下,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所具有的优势得以实现。在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过程中要注重正确的方法,下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三、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具体方法

(一)采用双主模式

所谓的双主模式是指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作用,即要“主导一主体相结合”。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应采取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双主模式。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进程中,学习者有时处于传递一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这其中包括搜集辨别信息、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人,监控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二)创设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建构。首先,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认知特点也不同。如果教学对象是接受远程教育的理工大学学生,擅长逻辑思维且理解力强,创设给他们的情境就要符合他们这种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此应仔细分析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动机、经验、情感等因素,找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结合点,在创设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学习情境时,用最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的建构。此外,所设情境应能把学习者的智力引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其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多样化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习者的探索提供多条路径,以便随机进人任一情境去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现实主义美学范文2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 技术媒体 开发

职业教育曾利用电视教育这种很先进的技术办学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至今日,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不同程度的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教育领域更是首当其冲。昨日先进的办学技术,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现代教学媒体开发是实现远程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几年,随着国外远程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国内高中等院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实践,我们应对现代教育媒体开发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对我院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一、专业教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开发

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从技术角度来看是可行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新一代知识智能媒体的发展,产生了网络大学(虚拟大学),这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承载教学媒体的信息可简单的分为实时性和非实时性两类。多媒体信息则非常适应非实时性的传输要求,且价格较低,利用非实时性传输中有一定的延时的特点。像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就可以在低速网上通过电话进行传输。internet和intranet上大多采用这种非实时性信息传输方式浏览信息,这非常适合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课件。

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前景以及精品课件的建立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课件的多媒体化、网络化已势在必行。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先进的、诱人的教学媒体,不仅在媒体形式上独具风格,更深层的意义恐怕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包括我们现有的电教模式)和教育观念都带来变革。尽管课件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主媒体(如文字教材)和更直接的面授教学,但它的魅力是不可抗拒的,如交互性带来的个别化学习;多媒体信息产生的视、听觉等多重学习刺激;教训内容的有机关联形成的完整的知识链;及时纠正陷阱构造的手把手教学环境,模拟实习(作业)建立仿真实验、练习和自测及其适时批阅带来快速测试反馈等等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现实主义美学范文3

新闻与传播专业为何如此热门?其国际潮流和走向如何?学术地位怎样?有哪些著名的学术机构和期刊?中国新闻教育势头将如何?国际上最著名的新闻院系有哪些?新闻院系的教师有何准入条件?学生对新闻教育持何看法、有何收获?我们的新闻院系教给学生哪些课程?新闻行业的准入与新闻教育有何关联?具有新闻教育背景的人才有何优势?开设新闻院系在国际上有哪些标准?

以上这些问题,《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一书都作了深入的探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新闻教育历史,在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新闻教育界,以现实的视角,如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新闻教育的著作,这还是第一部。在新闻教育受到极大关注的今天,这部专著的出版,正逢其时。作者陈昌凤博士接受过新闻专业教育,并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十数年,在筹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过程中,对国内外的新闻教育作过大量的访问、调查和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工作,既视野开阔,又观察入微。条分缕析,纵横捭阖,使得这部书既翔实,又厚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这部书还有一个特点,即兼重实践性和学术性,作者力图将新闻教育放在新闻业与社会变迁的框架下加以论述,概论其历史传承和走向,探讨其理念与潮流的发展,对于新闻教育在中国(包括大陆、港台)的兴起和本土化,对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对于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矛盾和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作者在丰富的一手资料、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设有极具现实性的专章:“教育者及机构研究”、“受教育者研究”、“新闻从业者与新闻教育的关系研究”、“课程设置研究”、“评估研究”等等。这些问题涵盖了新闻教育的主要元素,其深入的论述和探讨对于新闻教育实践有借鉴价值。作者应用了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在校学生调查、新闻从业者调查等,使论述更加深入、更具分量。

现实主义美学范文4

关键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决裂;黑格尔

别林斯基是一位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但不是一位彻底的现实主义美学家,他的美学、文艺学观点摇摆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充满矛盾(黑格尔唯心主义与费尔巴哈唯心主义之间的矛盾)。他的世界观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固然别林斯基也曾对黑格尔哲学表示过异议,但并不意味着他和黑格尔哲学彻底决裂了,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他只是抛弃了黑格尔最保守的部分,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否定性原则,在他扬弃了其保守结论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了它。由于他与黑格尔这种关系,别林斯基在历史观方面始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现在让我们来看事实吧。根据别林斯基在《文学与幻想》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哲学观点来看,此时他已成为黑格尔的信徒了。别林斯基认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统一的根据,这理念就是上帝的意思,这是地道的黑格尔语言。不仅如此,理念还在不断地发展、运动、变化着,生生不息,“这里年不知道安息,它不断地生活着,就是说他不断地创造,然后破坏;破坏,然后再创造”。这个理念还具有思维的属性。“它是智慧的,因为它预知一切,是一切保持平衡。”别林斯基直到1847年仍然坚持理性、思维是社会历史的本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它。他认为,俄国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是彼得大帝改革以来的俄国历史,它是一个过程,从生产到灭亡,都是必然的。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质的力量,而是精神,是智的活动和运动,这显然是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由此看来,别林斯基在40年代并没有彻底成为唯物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认为,别林斯基于1843年就开始接收费尔巴哈的影响,而到了1846年以后别林斯基开始从黑格尔转到费尔巴哈。这种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并不是完全与事实相符的。普列汉诺夫用了两个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事实是:费尔巴哈认为:哲学是对于存在物的研究。哲学的最伟大的规律就是思考事物和本质,最伟大的任务是认识它们的本来面目,而别林斯基在晚年明确的提出:艺术创作最伟大的任务就在于描绘现象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要尽可能的接近现实。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哲学对别林斯基美学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一看法是不全面的。艺术描绘现象的本来面目,艺术尽可能的接近现实,这样的观点,我们在别林斯基较早的文章中也能找到,那时他并没有受到费尔巴哈多少影响。40年代后期别林斯基并没有从黑格尔彻底转到费尔巴哈。他在妥协时期所坚持的那些原则依旧坚持着。这个基本原理就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在40年代只是扬弃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结论,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灵魂——历史的、发展、否定的观点他并没有抛弃。他用这一观点解释俄国社会历史的现状,并把革命民主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原则结合起来,比较客观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存在灭亡的必然性。晚年他清楚的认识到:只有俄国贵族变成资产阶级之后,才可能发生俄国社会内部的发展,或者说把俄国导向一个光明前途的社会运动。由此可见,别林斯基晚年非但没有放弃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原则,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它。以上这些观点表明:别林斯基至始至终都是黑格尔的优秀的学生,他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始终走的是唯心主义道路。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别林斯基又是一位唯物主义者,成为黑格尔的一个桀骜不驯的学生。他经常将黑格尔不可容忍的唯物主义观点掺和进来,经常处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别林斯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没有脱离俄国的实际,因此他比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高明:他坚信社会主义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建立;他比俄国民粹主义者更高明:他承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又看到否定它的历史必然性,正确地把它看作俄国历史由上的进步作用,又看到否定它的历史必然性,正确地把它看作俄国历史由农奴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介环节。但是由什么样的现实的物质力量来否定它呢?别林斯基回答不了,他既不相信俄国资产阶级,也不相信被斯拉夫主义者理想化了的农民。他在俄国的现实中找不到可靠的答案,最终以问号了之。这个问号是用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写的,因为当时俄国工人阶级尚未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这正是别林斯基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不能进一步发展为科学的重要原因。结语:以上就是别林斯基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情况:1839年以前,他是一个革民民主主义者;妥协时期,他由革命转向改良;从40年代起,他放弃了改良立场,转向革命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转变,不能不影响他的美学思想。以妥协时期为界限,他在前期和后期的美学思想是不同的。在前期,黑格尔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实主义原则是朦胧的。在后期现实主义原则上升到主导地位,黑格尔美学的一些重要原则逐渐的被放弃了。在前期,他根据黑格尔美学的一般原理,进一步探讨了艺术自身的美学规律。纯艺术论和关于“锁闭性”的理论,是他前期的主要理论成就。后期他越来越重视现实了,它主要探讨了前期艺术理论中被忽略了的问题,即艺术与作家的世界观的关系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等,逐步的建立起现实主义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俄]施潘诺夫主编:俄国哲学史论文集[C],石宝瑺等译,三联书店1957

[2][德]谢林:艺术哲学[M],魏庆征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3][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M],满涛、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4][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的宗教阐释[M],邱运华、吴学金译,东方出版社,1998

现实主义美学范文5

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做自然的仆从”、“为艺术而艺术”、“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

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毕加索、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从单纯绘画到画面立体分割法,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20世纪西方美术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

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有巴拉的《被拴住的狗的动态》,表现在运动中的物体。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

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把梦境与现实想结合,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幻想、希望等人的主观思维来表现画面,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

现实主义美学范文6

微电影《父亲》是导演筷子兄弟对日常生活的“美学关注”,它不再是对生活“宏观层面”的迷恋,而是从生活的“微观层面”去进行人生哲理和命运悲剧的“反思”。艺术来源于生活,观众更希望看到真实的生活面貌,而不是美化过虚假的生活,或是时不符合逻辑或经验的生活。电影观众的更加注重情境的类似性,由于微电影《父亲》符合生活的逻辑,并真实地表现人的本貌和生活的细节,促使观众向电影的画面认同,并通过镜头所表达的形象认识自我、观照自我、意识自我,使自己看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一般而言,“微电影”由于影片时间限制,不能设置繁复的线索和错综复杂的纠葛,缺乏沉淀和积累,而对于细节不能深度推进,导致了微电影很难对主题进行深刻的挖掘。但艺术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帮助人们把熟悉的东西利用“陌生化”,以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或期待,对事物产生新鲜和陌生的感觉,从而走出对生活的麻木和困境。这种陌生化实际上是用突破常规的方法唤起接受者的关注。而纪实风格的手段恰恰有一种将司空见惯东西新鲜化的功能,比如:我们对父亲手把手教我们写字的事情记忆深刻,可一出现在影片里就觉得新鲜而亲切。父母为我们补衣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可一出现在影片中里就引人注目。观众正是从这一类观影经验中产生了要看既新鲜又熟悉的人物和景物的期待视野。在《父亲》中,虽然人物关系、影片线索和故事情节都十分简单,但是影片通过将一个小家庭中父女之间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联系起来,不断地对细节进行发大和积累。其内容来自普通人的生活,更多地体现了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怀与温情。总之,从《父亲》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等方面来说,影片在主题表现和对艺术接受者的心灵把握上是成功的。

二、期待视野下的美学审视

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美学命题,在他看来,生活即美,美即生活,“审美经验是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并非游离于其他经验之外”,也就是日常生活蕴含着美的元素和人生哲理。筷子兄弟的电影美学思想显然受到杜威的影响,《父亲》就是从一对普通父女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体验美,探索人生哲理,发现社会问题的旅程。父爱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父亲与子女的问题在这个社会广泛存在着,是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素材之一,在解读父爱和反思父子关系的过程中往往包含了许多的辛酸和泪水,所以从共鸣角度来讲是占了先机的。导演筷子兄弟在影片《父亲》中,以平民的视角对社会底层人和现实的社会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与此同时,电影还涉及了许多其他社会问题领域,如现代人的冷漠,职场性骚扰等,进行“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和反思,以引发观众反思生活,反思人生。现代电影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怀旧,美国后现论家杰姆逊认为,怀旧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历史的场景,而是展现一个具体历史时期的文化经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抵制以主观意图对日常生活的粗暴介入,或随意干涉和生硬的切割,其主张电影应该表现真实的人,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反对幻想、想象。其审美元素可以概括为:取消人为臆造的情节,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直接在街头巷尾摄取影片素材,以此来反映当前的社会现状。显然,新现实主义拒绝像现实主义那样对生活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过滤,而是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的本真状态、自然状态。《父亲》是怀旧情结、再现历史和表现文化经验的融合,它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影响,努力还原生活真实,把观众带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在这里,电影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经验的集体记忆。《父亲》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把摄影机扛上街头,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怀旧”把握无微不至,力求带着观众一起集体“穿越”到小平房的老街,街头的摩托车,理发匠,严厉的小学老师,顽皮、童真、整蛊的小孩,孩子间的小吵小闹,飘扬的红领巾,巷子里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医院里冷漠无情的护士的服务态度,组成了社会的风俗画,在坚持来源于生活基础之上聚焦70、80后这代人的成长,叙述了小家庭、小故事、小温情的平民生活。其目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日常生活之美,再度唤醒大众的集体回忆。有人这样评论道:“《父亲》是人对生命、生活的回望,这种回望,透过亲情、爱情和邻里之情,跨越地域及文化差异,浓厚的人情味使得这幕剧回到港产片的传统时代,怀旧特色也成为它最真诚的标签。”

三、期待视野下的情感共鸣

“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以后对该事物的评价,是因为人们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已有的经验或获得的信息为依据,即以已有的期待视野来判断或解释后来得到的信息。因此在观影中,已有的期待视野能促使观众更快地建立影像与自身之间的亲密关系,观众的心情跟随着影像变化而起伏,银幕仿佛就是一面镜子,观众往往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电影题材所表现的情感与受众的内在情感体验相同或相似,从而引发对过去的追忆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就会“触碰这一代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断层中的群体心中最柔软也最心疼的部位”。在播放电影前推出同名歌曲《父亲》也很好地调动了观众在期待视野下的情感共鸣,歌曲《父亲》用高度凝练的歌词突出了父爱的主题思想,使《父亲》这首歌深入人心,加深我们对电影主题的认同。一方面,影片的配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烘托作用,渲染了一种悲伤感人的气氛,深化父爱的主题,为观众提供了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使观众仿佛亲身体验了身体的,俨然自己就是影片中的父亲,在险象环生的恶劣条件下与敌人作搏斗;或是女主角,经历了重重苦难,终于与心上人走在一起。此时,艺术意象已不仅仅停留在心中,而是作为生命意象与受众的生命体验产生了和谐的交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