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与非生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1
关于肺的内部结构,人们有很多种不同的比喻,有人说肺就像一个气球,吸气时鼓起,呼气时变瘪;有人说肺像一块大海绵,因为里面有亿万个可以吸收空气的小气囊。应该说,这些比喻都不够形象。现在,请把呼吸系统想象成一棵倒置的树,到肺里面去一探究竟吧。
追踪呼吸
口腔和鼻子是空气进入的门户,空气从这里进入人体的“主通风管”――气管,可以把它想象成“树干”。之后,大致在平面的位置,气管分为两条支路,将空气分开输送到左右两边的肺中,称为“左、右支气管”。随后,这些“通风管”就像树枝一样,由两条分为四条,四条分为八条,最后形成成百上千的“小通风管”通向肺部,这些都被称为细支气管。
在每条气管的末端,是叫做肺泡的小囊,可以把肺泡想象成树枝末端的树叶。健康的肺有上亿个肺泡,每个肺泡表面覆盖着很薄的一层对呼吸很有帮助的液体,能让肺泡“收放自如”,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那么,氧气和二氧化碳又是怎样交换的呢?在物理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即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方向扩散,浓度差是扩散的动力。肺泡中的氧气浓度最高,所以,它向肺泡外的血液扩散;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所以它向肺泡扩散,两种气体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扩散,就完成了气体交换。
当然,要完成呼吸过程,还需要“动力系统”的帮助。就跟风箱的原理一样,肺是依靠胸腔的扩张和收缩来“吸入”或“挤出”空气的。而胸腔的扩张和收缩就来自肺周围的肌肉组织,主要是肋间肌和位于胸腔底部的一块大肌肉――横膈膜。
此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小东西是不能被遗忘的,这就是纤毛。大家知道,空气中弥漫着数不清的灰尘和细菌,而肺的表面包裹着黏液,很容易附着灰尘和微生物。要清除它们,就要靠生长在气管壁的上百万根细小绒毛了。纤毛的作用像小扫帚,将所有附在黏液上的杂物统统扫走。它们清扫的动作很快,像高速的车窗雨刷,不断地前后移动,清除掉肺部的废物,为每一次呼吸扫清道路。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香烟的烟尘会严重损伤纤毛,使肺失去这个“自洁装置”,对人健康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
保护你的肺
肺的一呼一吸都关乎性命,是真正与人体“息息相关”的器官。
而要保证肺的健康,首先就要去除对肺部不利的因素,第一要务就是要戒烟。吸烟对肺部的危害可谓“罄竹难书”,轻则肺功能下降,重则引发肺癌。其次是要避免粉尘、废气、油漆等不良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常到空气清新、环境洁净的地方去活动。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因子,呈现出了文化的多元性。当下,面对全球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应审时度势,全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价值解读
保持文化的多元性,提高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群众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演绎出来的,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文化的精义,是文明的结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能维护文化的多元性,促进文化发展。此外,全面做好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中蕴含重要力量,尤其是具有独到的艺术造诣、思维模式及情感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社会、艺术、文学以及科技等方面的价值,是维系民族情感,提高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实现文化发展创新的源泉,彰显了文化软实力。
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有民间美术、戏曲、民间传说,也有节日风俗、传统杂技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当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能更好保护传统的精神文化,使其更为丰富;也能够结合时代需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品,满足广大群众化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
传承人的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大难点是传承人缺乏。由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不佳,学艺过程中充满艰辛,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实效,再加上学艺也需要个人禀赋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及传承人并未受到社会的认可及社会地位不高,使得非遗项目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独门绝技,传承人作为非遗项目核心,如果缺少传承人,就会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传承陷入尴尬。
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堪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变化,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遭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人们的生活理念、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民风民俗难以被年轻人所认可,传统的信息资源、文化符号渐渐被扭曲,出现了变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渐渐受到了破坏。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靠独特的土壤才能生存,这无疑加剧了其消失的进程。
重视申报开发,缺少保护管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还存在重视申报开发,缺少保护管理的困境。有的地方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之后,保护措施不到位,出现了超负荷利用,甚至是破坏性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是金字招牌,专注于挖掘其含金量,缺少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与当地的经济、科技、文化与政治等实际紧密结合,系统性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殊技艺,突出其经济价值,加快推进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也要深入探讨曲艺、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推动道德体系的建构。还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其不仅是文化整体,也呈现出多种文化形态,虽然在内涵、形式及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但都是民族情感的衍生品,具备一致性,是民族文化的共同体,是相互联系的。
二是可持续原则。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的领域多,并有着较广泛的覆盖面,内容相对来讲,也较为庞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一定要摈弃急功近利的错误理念,开展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结合。特别是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可行性研究,逐步推进,长期坚持,确定合理的规划,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举措
首先,全面做好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及培养工作。一方面,做好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一是构建完善的经济保障模式。非遗项目文化传承人确定后,需要解决其生活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一定的生活补助是非常有必要的。非遗项目所在地要设立非遗传承人资助方面专项资金,给予其必要的生活补贴,不仅体现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也能确保非遗传承工作能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在全面掌握传承人现状后,对各级名录的传承人加以认定与命名,特别是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应给予额外的资金补贴,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二是还要给予荣誉称号,让其成为文化市场领域的“带头人”,以此来更好地传承技艺。
另一方面,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工作。要着眼于非遗项目发展的未来,科学合理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政府不仅要提升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下传承人的工资待遇,同时,也要给予那些自愿加入到非遗项目传承中的人必要的生活补助,搭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非遗项目展示平台,提升非遗项目收益水平,进而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项目传承中来,扩大非遗传承项目传承队伍,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提升管理效能。再者,政府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为那些新参与进来的传承人提供政策保障,让其无后顾之忧,更好融入到非遗项目的钻研中,提高非遗项目的传承水平。
其次,创建非遗项目文化生态区。非遗项目本身有着自己的文化生态,在建设文化生态区的过程中,要将原生性保护置于首位,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特别是依附于农耕文明的非遗项目,其所依靠的社会经济基础在逐渐消解,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以活态保护为主,静态保护为辅的方式,落实好非遗项目的保护,打造非遗项目保护的生态博物馆,为实现静态保护提供更好指导。另外,还要不断壮大保护主体,需要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动因,非遗项目从不同角度、层面满足大众的生活、生产及精神需要。善于利用非遗项目充分满足人们日常需要,也能收获较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激发非遗项目的生命力,提升开发与保护档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民间,有较重的乡土气息。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多元化的日益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土壤出现了诸多新变。但是,考虑到非遗项目的主体是民间,要实现非遗项目的传承,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更加注重非遗项目在民众生活中的生命力与具体功能。因此,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必要的创新变革,实现与时俱进。要善于取其精华,重点发展,适当引入新的形式与题材,将传统的艺术文化和当代思想、科技手段相融合,让具有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当代文化实现相融共生,演绎符合当代人审美、娱乐需要的非遗项目作品。同时,也要积极实行适当的产业化运作。要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激发其潜在的价值,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参考文献】
①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机制探讨》,《理论导刊》,2008年第1期。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环境;消费模式;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9-0081-03
作者简介:罗学艳(1976-),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报告也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消费模式的转变。因为,人类在消费中是否注重节约和环保,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相当大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生活消费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不断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也经历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转移的过程。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人在社会生活消费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资源浪费型消费。当前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资源衰竭问题凸显,我国也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而资源浪费型的消费无疑在非常脆弱的资源供应链上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一是一次性制品的消费。我们处在一个一次性消费品充斥的时代,一次性筷子、餐具、水杯、桌布,一次性毛巾、牙刷、牙膏等,已完全进入我们的生活,用完即扔很是方便快捷,但也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次性消费品涉猎的行业越来越广,种类也越来越多,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一次性消费品是不可避免的,但现在许多人为了图方便,甚至部分本无需或者不该成为一次性消费品的也慢慢沦为一次性消费品。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
二是过量消费。保障和满足人们基本生存与生活功能需要的消费我们称之为基本消费,这种消费是必要和必保的。但是,无论是吃饭、穿衣,还是住房等,如果消费量超过了实际的需要,超过基本消费量,就是功能过剩、过量消费,就会造成相应的资源浪费。在餐饮界,公款消费、面子消费、盲目消费,导致菜量过多,造成“舌尖上的浪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一天被倒掉的饭菜64吨,足可以满足6万人一天的饮食。各种洗浴中心、水疗SPA、温泉会所等城市现代化的服务行业对水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一些消费者缺乏资源节约意识,过度使用天然资源包装的商品,我国目前也是世界上过度包装最严重的国家。可以说在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过量消费的现象,需要控制基本消费不超量,科学理性地选择生活。
三是奢侈消费。奢侈消费以追求享受和显示富有为特征,热衷于豪华、舒适、体面、排场。这种讲排场、比阔气的消费,很多都是多余或不必要的。但是,奢侈消费目前在我国正呈一种泛滥趋势,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不良社会影响令人十分担忧。2010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居全球首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人均GDP排名世界一百多位,仍有四千多万贫困人口生活艰辛。奢侈消费与上述现实国情相比,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未富先奢”的风气与我国的国情格格不入。
2.环境破坏型消费。人类的消费活动对环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消费活动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时候,环境与人类尚能协调发展;当人类消费活动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环境问题。那些不顾环境资源状况,片面追求消费的行为对环境生态带来严重破坏,对人类自身也造成危害。
一是高污染、高废弃的现代消费。人们在进行高污染、高废弃的消费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加剧了我国环境恶化的速度和程度。现行的污染型消费完全忽视了环境保护,忽略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考虑眼前的享受,从来不顾及环境的承受能力。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垃圾产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垃圾处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汽车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机动车已成为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全球1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野蛮消费。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其密切相关;同时,它还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野蛮消费野生动植物,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野生动植物的野蛮消费,一方面受食补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食用野生动物可以达到养生滋补的目的;另一方面,有些人把消费野生动植物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也是引发盗猎及走私野生动物现象的根本原因。滥食滥用野生动植物给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甚至违法的消费行为,除了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角度去认识,还应当从人类的身体健康来考虑,野生动物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彻底摒弃这一消费陋习。
二、健康、绿色生活消费模式的构建
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指人们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高层次的适度消费和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主要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本文主要指生活消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如何引导社会公众改变自身的消费模式,构建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1.积极营造健康、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形成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消费观。一是发挥媒体优势,引领健康的消费理念。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公众受到专门或系统的消费教育很少,他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理念很大部分来源于媒体的传播。媒体在中国就是一个风向标,在进行消费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权威性、可信度高、覆盖群体庞大。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兴电子网络媒体都能把绿色消费作为自己关注的主题,运用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宣传我国资源贫乏的现实国情,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宣传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增强民众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使人们认识到改变传统消费观念的必要性和提倡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性。二是深入生活实际,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消费者组织和工商部门、环保部门、民间环保组织要深入生活实际,走进学校、社区、机关等对公众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利用消费者权益日、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日活动,在公共场所加强日常性节能环保、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节能环保,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营造出全民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同时,还要定期到社区、学校设立咨询点,通过口头讲解、广播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展板宣传、电视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合理消费的理念,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
2.努力提高消费者自身综合素质,使其自觉选择绿色消费。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主体,是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我们要教育、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让绿色消费变成每个消费者的自觉行动。当然,这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开展全民消费教育,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但是在物质资料不断丰富的同时,有些人只重视物质消费而轻视精神消费,有些人崇尚奢侈消费,甚至个人享乐主义盛行。作为消费行为的实施主体――消费者,无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惟有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消费教育是我国居民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的重要途径,从我国消费实际出发,消费教育应当着重解决人们的消费观问题,树立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消费观,使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和质量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消费教育,端正价值导向,优化消费行为,提高消费质量,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培养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消费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相当大的影响,考察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的动机不外乎有两种:一是从个体利益角度考虑,为了保护自身健康和安全;二是从承担社会责任考虑,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中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多支付费用,换取自身的安全健康,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消费者一般乐于接受,但若是基于环保理念,多花钱换取他人乃至社会的安全健康,则未必所有的消费者都有这种意识。这就要求消费者在决定消费行为时,充分认识消费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不能只从个人利益得失判断和选择,不能单从狭隘的自我生活上考虑,而应将自己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生态、卫生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要考虑所处的历史时期,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多资源缺的现状,倡导理性消费,量力而行,消费而不浪费,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三是注重精神文化的消费。目前,消费者的消费领域比较狭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我们整个消费模式是以吃、穿、住、用为中心的物质消费模式,消费过度地注重于物质化,这样一个消费模式,对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也是特别落后的。整个社会对文化的消费水平较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文化作为消费方式的观念还没有形成,认为消费的享受就是一种物质的享受,认为消费的东西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如果只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健康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消费,就无法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优秀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陶冶消费者的情操,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和生活质量,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通过文化消费来开阔视野,提高国民的判断力和创造力。
3.促使企业供给丰富实惠、可信度高的绿色消费品。生产与消费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有生产才会产生消费,有消费才会促进生产。绿色消费品供给充足是绿色消费行为的前提,全民绿色消费习惯的养成会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绿色产业。一是国家要鼓励和扶持绿色消费品的生产。世界上绿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都大力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并且在税收、贷款、出口政策上对绿色产品倾斜,有些国家还大力吸收民间投资,大发展绿色产业。我国绿色消费市场培育尚不充分,企业研发和生产绿色产品动力不足,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如建立绿色投资基金,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完善绿色产品奖励政策;通过制定政策和运用财政资金鼓励地方发展绿色产业;信贷款上要优先,加大金融机构对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税收上要有区别,通过减免税等方式减轻绿色产业企业的负担;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开展绿色消费品推介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生产和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二是绿色消费品要丰富而实惠。要形成绿色消费的行为模式必须有大量绿色商品出现,消费者在众多的商品中,总可以选择到绿色产品,这就需要从食品到服装再到汽车、建筑等行业都能够提供绿色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绿色产品制造业还未形成规模,产品结构单调,品种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消费的需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的生产企业来从事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另外,有了绿色产品,公众还要有消费的能力。一般来说,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产品原料和生产技术、包装方式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这也导致了绿色产品价格明显偏高,不能迎合大众消费。消费者经常觉得绿色产品的价格太高了,无力消费,或者只能偶尔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对绿色产品进入市场给予政策支持,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价格政策。三是提高绿色消费品的可信度,加大对绿色消费品的管理。消费者要消费绿色产品,必须确定绿色产品不是徒有虚名,而是物有所值。很多人不相信绿色产品的环保声明,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信任企业。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大量生产、经营非绿色产品,许多印有绿色产品标识的产品并不具有绿色效用,这些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充斥市场,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逐渐丧失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心。客观上讲,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支持,中国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比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产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另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缺位,许多产品至今没有统一的绿色检验标准和认证机制,导致市场上鱼目混珠的现象出现。因此,国家应建立匹配严格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加强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多方合作,推进绿色产品的标准制定、认证机构及体系与国际接轨;强化绿色产品市场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另外,帮助企业建立绿色产品的营销模式以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4.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创建绿色消费环境。绿色消费是人类对传统消费方式反思后提出的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消费,社会上必须建立强大的环境支撑体系才能有效开展并逐渐形成绿色消费的模式。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其动力分别来自于消费者、企业、社会和政府,其中最主要的是要靠政府的培养和激发。一是加强政府行政的引导力度,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绿色消费的理念。一个党派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涉及到一个社会的风气和其党风如何,领导干部是否提倡并参与绿色消费模式直接影响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首先是通过行政方式约束党员干部,遏制一些领导干部的奢侈消费、公款消费。因为很多资源浪费型、环境破坏型的消费行为都来自于公款消费,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示范者、实践者。二是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立绿色消费的长效机制。绿色消费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下才能长久、稳定地发展。作为绿色消费的主要推动者和主导力量,政府有必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促进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运用法律、制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的开展需要健全有效的绿色消费环境,尤其是绿色消费法制的完善。关于个人绿色消费的理念已经在我国法律中有所体现,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比较分散,没有系统推动绿色消费的基本法,也缺乏推动绿色消费的实施细则。因此总体而言,我国的个人绿色消费的法制化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成为阻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应当加快制定绿色消费基本法,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保证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增加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义务,促进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建构。
无论从国家的环境生态压力,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方面看,都需要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型。构建理性而绿色的消费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实现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提高,最终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一.理性消费 科学生活 节约资源[N].光明日报,2007-11-14(7).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4
关键词: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预防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于生后呼吸发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足的新生儿,主要发生在早产儿、母为糖尿病儿,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如不及时预防和处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临床观察发现:及时的保暖、吸氧、进食可避免或减少上述疾病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产妇6435人,将孕周35~36+6dw及糖尿病出生的新生儿,体重≥2500g,阿氏评分1min 6~7分左右,产妇及家属又不愿转科治疗的125例新生儿纳入研究对象。将此类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3例,对照组62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产次、剖宫产人次、孕周、新生儿阿氏评分及体重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前准备好暖箱,温度调到35°~36.3°,室温24°~26°,新生儿出生后即用消毒的热治疗巾揩干,毛毯包裹(冬天),放于暖箱上2h,同时给予25%葡萄糖水10~30ml口服,1h后喂奶,1勺牛奶加30ml温开水,每2h喂1次,持续鼻导管吸氧2L/min,4~6h。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用消毒的治疗巾擦干,毛毯包裹,不开暖箱,常规室温,30min内吸吮,2h后喂奶,不吸氧。观察4~6h内新生儿皮肤颜色、呼吸、吸吮力、肌张力等情况,并作好记录。
1.3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一组临床表现是在同一个新生儿身上发生的,只是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同、表现轻重各异而已,因此笔者在计算时观察组按2例发病计算,对照组按8例发病计算,10例患者新生儿科均诊断为NHMD。对于孕周小于35w、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阿氏评分1min低于6分,不论产妇及家属愿不愿转科治疗一律转往新生儿科。本文所指是35w后至足月前及母为糖尿病儿。
NHMD诊断标准:多为早产儿、母为糖尿病儿,即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口唇四肢紫绀、呼吸不规则、反应差、肌张力弱、胸部X片上弥漫网状细颗粒状阴影(阳性)。
3讨论
3.1 NHMD发病机理早产儿、母为糖尿病儿是NHM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外报道NHMD在35~36+6dw时,发病率为5%~10%。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PS不足引起,而PS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其成分主要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因此时肺发育不很成熟,在细胞数量和功能上仍不如足月产的新生儿,故易发病;母为糖尿病儿,可增加NHMD5~6倍的危险率。是因母亲高胰岛素血症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磷脂酰胆碱的合成,使胎肺发育延迟[1],导致PS分泌减少,即便足月,体重有的甚至>4000g也仍会发生NHMD,所以母为糖尿病儿也应按早产儿观察和处理。PS不足,可导致肺血流量减少,肺灌注不足,血管壁因缺氧渗透性增加,肺毛细血管和肺泡细胞受损,毛细血管内渗液、纤维蛋白和坏死脱落细胞一起形成透明膜而加重缺氧;且呼气时肺泡塌陷,不能形成功能残气量,同时所有肺泡将会由小到大渐次萎缩,使气体交换面积逐渐下降[2],加之生后最初几小时PS以每小时40%速度消耗,并每24h更换1次,故有的早产儿、母为糖尿病儿出生时情况尚可,或经过复苏后情况良好,随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反应差,吸吮力弱,肌张力差,胸部X片上弥漫网状细颗粒状阴影。
3.2保暖吸氧进食预防或减少NHMD的发生由于PS的合成还部分依赖于正常的PH、体温和肺的灌注。因此出生后新生儿及时的保暖、吸氧、进食十分重要。
保暖可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减少低温环境下氧的消耗,增加新生儿肺的灌注量,促进PS的合成。还可防止寒冷损伤或低温状态下新生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使游离脂肪酸升高,PH值下降而出现的酸中毒情况[2]。吸氧的目的是增加肺的通气量,防止通气不足,血液通过不张区域,气体未经交换又回到心脏,形成肺内短路及无氧循环,提高PaO2及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促进PS的分泌,对于有窒息的新生儿尤为重要,因缺氧可使肺血管痉挛、无氧酵解和糖异生加快,肺血流量减少,PS合成下降,加之新生儿对葡萄糖的储备能力有限,很容易导致低血糖,而大脑是依赖葡萄糖供能的主要器官,能量供应不足可出现嗜睡、反应能力差,肌张力弱,因此及时给予糖水喂服,对于防止低血糖,减少脂肪分解,预防酸中毒,提高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正常肌张力尤为重要,故观察组与对照组在NHMD的发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
参考文献: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5
读书◆学习的启蒙
儿时我最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中,听妈妈讲述七仙女、讲嫦娥、讲白雪公主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为嫦娥的身不由己而遗憾,被白雪公主的善良而感动…… 上了幼儿园,妈妈锻炼我自己慢慢地看一些拼音故事书,也就是当初这不经意的举动,引发了我的思考和幻想,为今后打开文学之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读书◆崇尚的快乐
人各有志,崇尚的快乐也各不相同。我,不沉醉于登上高峰,仰望苍穹的快乐;不依恋于伫立海边,吹着阵阵海风,感受苍茫的快乐;亦不追求那些物质享受的快乐。我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平凡的孩子,只是我生命飞翔的羽翼是——书。因此我不再害怕挫折,不再害怕打击。读书——教会我要坚强,教会我要勇敢面对。对于保尔,想必大家一定并不陌生,他所崇尚的快乐,只是一个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一个值得回忆与反思的人生……平凡之中,也氤氲快乐。
读书◆品质的塑造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6
一、走进阅读,唤醒语言生命的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把婴幼儿早期阅读纳入语言教育目标体系,它提出要培养婴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导婴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培养婴幼儿的前阅读能力。2―2岁半是婴幼儿词语表达的“爆发期”,这是对语言刺激十分敏感的时期,此时如果能够根据孩子发展的特点,提供适宜的环境、合适的读物、游戏的形式,特别有助于婴幼儿语言潜能的开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2――3岁的婴幼儿最初是随自己的意愿去“看书”的,这种“看”是婴幼儿初期的阅读方式,他们甚至会表现出许多奇特的特征:拍书、咬书、把书当作是他们的玩具;有时他们还会出现假装性的阅读行为。其实,这正是阅读的起点,我们应把握时机,引导幼儿走进阅读,唤醒他们的语言生命的意识。
1.用绘本带幼儿走进阅读
每本图文结合的绘本,都会有一个单纯的主题故事,用富有趣味的片段和儿童式的语言娓娓道来。因为文字和图像的有机结合,文字就更易令儿童亲近:文字不仅可以看到、读到,还可以感受到。正如爱德华博士研究所指:脑中的信息若能经过右脑的图像感知,再传达到大脑的语言系统,那么接收到的语言文字信息就不再只是概念的输出,而是经由感觉与情绪交流后的体会,能转化成一幅幅细腻生动的心灵图像。因而,有人说,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第三个是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也就是说,绘本中的文字叙述是一个故事,让儿童敏觉于文字的存在,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趣味;绘本中的图画给儿童提供了多元的想象空间,刺激儿童运用先备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图画,说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图”“文”各种各样结合的表现关系,为儿童的创造性阅读带来无限的可能,也为儿童的语言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
2.用游戏带幼儿走进阅读
有许多的读物本身带有游戏性,教师指导家长及看护人仔细挖掘读物本身的游戏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读物本身的游戏性,设计有助于幼儿阅读效果的游戏。如:在亲子阅读《袋鼠蒙蒙》一书时,教师帮助家长准备适宜的小口袋,指导家长带着孩子用肢体动作感受袋鼠蒙蒙的蹦蹦跳跳,幼儿很满足,仿佛就沉浸在故事的情景之中,幼儿很快在游戏的情景中把读物的内容表达出来。幼儿的言语生命欲求被充分的激活和诱发。他们有话要说,这种言说的欲求像地热、像喷泉、更像汹涌的浪潮……(这个点题式结尾就点得很好)
二、实施阅读, 助力语言生命的放飞
早期阅读,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从而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
1.创造条件,让幼儿爱上阅读
图书是幼儿最主要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使幼儿真正喜欢阅读活动,一定要创设宽松的物质环境――图书的呈现。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形象突出、画面清晰、内容富有童趣的图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变化,不断更新阅读材料,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说说”“猜猜”等方式,展开幼儿想象的翅膀,将兴趣转化为幼儿的一种能力,让幼儿快乐地阅读,快乐地学习。班级的图书不够丰富了,我便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孩子们从家中将自己的图书带来大家分享。长此以往,孩子们被各种有趣的图书吸引,班级图书区的孩子是越来越多,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对图书感兴趣了,撕坏图书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似乎图书成了孩子们的宝贝似的,每次看完以后,都会有幼儿自觉地把他们心爱的图书摆放整齐。
幼儿的无意注意在幼儿的感性意识世界里占据着优势,这个特点决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是兴趣,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学得快、记得牢,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重复多遍,也不会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令幼儿感兴趣、图文并茂的阅读作品;设计出丰富多采的阅读活动;创设自然、轻松、快乐、和谐的阅读环境,才会充分调动起幼儿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把幼儿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如给幼儿的图书必须有可爱的动物,有趣的物品,色彩鲜艳的画面以及与自己生活经验相似的内容等。在提供阅读材料的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针对能力差异的特点投放不同的材料。如对能力弱的孩子可提供具有具体意义和形象生动的单一画面,文字少的阅读材料;对能力强的幼儿可提供画面复杂,文字多的阅读材料。也可在班中设立阅读角,图书架等,不断更新阅读内容,还随时允许幼儿带来自己家中喜欢的图书,同时还要注意给幼儿提供充足的阅读图书时间,保证幼儿的兴趣得到满足。
2.倾听与互动,让幼儿释放心底的语言
《指南》中建议: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我们要把握关键词:认真倾听 积极回应 交流互动。成人对幼儿阅读行为的关注和赞赏,是幼儿获得持续阅读行为的最佳动力。鼓励幼儿积极地表述阅读到的内容和知识,教师都需要仔细倾听,表示赞赏的表情与动作的鼓励。《指南》的“教育建议”部分,字里行间还特别强调尊重儿童自主成长的权利,不要给予过多的限制,不要包办代替儿童的想法与做法。自主阅读是基于儿童的情感认同,基于儿童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他们写的是真正自己内心的话语。比如,阅读完《大卫,不可以》后,学生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把这个和自己几乎“如出一撤”的大卫用语言描述出来。这种从心底释放出来的语言,是对心灵的解放,是令人愉悦欢欣的,也是最容易放飞语言生命的互动。(管园长这一部分也写得相当好)
三、优化阅读,教会幼儿用语言放飞生命
阅读不管是“图”“文”,还是“图”“文”的结合方式,都为儿童发展从“看见”到“洞见”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让儿童尽情享受阅读过程中的想象遨游与思维驰骋。儿童以其敏锐的观察、细腻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发现阅读过程中的种种惊奇和美好,进而发展成为创造力――自由流畅的表达自己学习所得的见解和看法。
因此,让阅读走进儿童的学习生活,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时代的理性选择,也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必然。
1.多种形式引领幼儿阅读方法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在阅读时目光常常被图书中生动的形象或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所吸引,注意出现跳跃性的特点,思维过程呈现一种无序状态,影响阅读的理解。在阅读中,教师要提醒幼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顺序地阅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图,让幼儿对各种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间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和判断。当然,仅仅依靠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幼儿早期阅读习惯养成的,教师需要将“阅读”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相融合,例如选择来园时早读;自由活动、吃完点心后自由读;离园前阅读等方式。此外也可以把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和幼儿其他社会生活、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作为导入阅读、结束交流分享、活动中间提示回答、也可在活动前后呼应;同时指导家庭亲子阅读也是一条直接而有效的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途径。只有让幼儿学会了阅读,掌握了方法,才能让幼儿用语言放飞自己的生命。
2.自主阅读培养幼儿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