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农村 初中 音乐教学 德育渗透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较好的思想教育方式之一,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增强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教育,较好地完成了音乐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1 音乐教育是思想素质教育过程的最有效形式,正如冼星海说的一样,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教育由于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生动、有效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把思想素质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之中。例如:教唱《彩色的中国》这首歌时,要紧抓音乐要素,歌曲的节奏、旋律所揭示的艺术内容及情感表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打开地图册时的心情及神态,进而将歌曲的节奏、旋律作艺术化的表现与处理,促使学生的情感融于体验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自己感受这首歌的节奏(3拍子)特点:优美抒情,体现出祖国辽阔美丽。我在教学中也用上绘画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彩色笔来描绘彩色的中国地图,第一乐段的旋律线有间断、情绪较平静、柔美,可用淡蓝色、淡绿色画陆地和海洋界;第二乐段的旋律线连绵起伏,且又是二声部,情绪较激动、兴奋,可用橘红色、大红色、黄色等描绘出地图中高低不平的平原、盆地、高原以及各省、市地域,用笔线条可粗细交叉变化,不一定每个地域位置都画对,只要他们想象丰富,有一定的道理就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的打破了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祖国,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2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
从本质上说,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音乐教育,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每教学一首歌都会有情感的目标,例如在欣赏《大海啊故乡》这首声乐曲时,先听后让学生学唱,指导学生用中速、稍慢的速度去感受歌曲辽阔、宽广、舒展、开朗、乐观的感彩,激发学生用优美、舒展的声音,抒发对家乡、对祖国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这样的方法不仅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具有“声情并发,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
农村初中学生音乐素质较低,但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喜欢上音乐课,我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重点从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入手,多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既锻炼音乐技能,又使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例如:当欣赏到《大地飞歌》这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主题歌时,我采用了看MTV的视听法,先让学生听一遍,不看屏幕,要求学生随着热情奔放的音乐旋律联想和想象。听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想到了什么?有些同学说:我好像坐上了一部“神仙样”的马车边唱着山歌边跑遍了我们美丽的故乡,看到了故乡神话般的美景,人们生活在歌的海洋里;有的同学说:我好像看到了人们过着那种载歌载舞的节日欢乐场面;有的同学说:听了这首歌,我好像走进了丰收的庆典场面,很妙、很爽。随后我再打开多媒体给学生观赏,更加深了学生对这首歌的理解。我通过音乐的手段,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树立起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为了学生能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得到锻炼,要多开展不同形式的演唱比赛,这样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班主任也一起参加排练、一起演出,整个学校充满了勃勃生机,师生的精神面貌改变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音乐的美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者必须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领悟到它的美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要使学生懂得这首曲子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乐曲的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通过讲解及欣赏动听的二胡音色,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美。有些学生听完了这首曲子便说:好“凄凉”的音乐,好可怜的瞎子阿炳。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受,教育学生学会体谅别人和同情别人,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优秀音乐产生自豪感,鼓励学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学习民族音乐。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听、唱一些港台的流行歌曲或街舞音乐等,按教材要求给他们欣赏一些革命歌曲和世界名曲时,他们会无精打采地说:没劲、老土。如何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心理,循情诱导,顺利启发,使他们渐渐爱听革命歌曲和世界名曲呢?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边插讲贝多芬小时侯和贝多芬一生中不幸遭遇的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就会感到激昂有力的音乐正是贝多芬与命运作斗争的坚强毅力。在教学中进一步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意志坚强者,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向困难低头,多关心别人,多讲些奉献精神。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教育家孔子就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同样深刻地创立了“缪斯的教化”,即“乐教”这一光辉的思想,认为音乐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与假丑恶是尖锐对立的,美的事物往往是真与善的集中和统一的体现,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包含着对真与善的歌颂和假与丑的摈弃。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带着它的“特殊功能”与素质教育协同发展,并且它是德育教育最强而有效的方法。
新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作为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者,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将结合农村学生的现状特点,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力争使学生会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群、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慈爱的情操,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 吴斌.音乐教师的使命是以音乐育人.中国音乐教育,2007(07)
2 陆颖.让创新思维成为音乐教学中的灵魂.音乐天地,2008(01)
红色音乐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巧引妙导 参与 角色把握 小学音乐
音乐课堂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要实现我们的教育思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让40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对音乐学科的热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而做到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全体参与,自主学习。
1 巧引妙导,让童心荡起音乐的涟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将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1.1新课导入妙趣横生,一堂音乐课是否能吸引学生,是否能牵动学生的心,新课导入是关键。那么怎样设计新课导入?我认为设计导入应力求新颖、有趣。如:(1)故事导入。这是新歌教学前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因为听故事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有趣的童话,一段神奇的传说,会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氛围。(2)游戏导人。如在学习《火车开啦》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排成一长列,我当火车司机,学生当乘客,随着音乐的节奏火车开出教室,在操场上绕了一大圈再回到教室,学生都兴致高涨,快乐的游戏过后再导入新课。(3)图画导入。音乐课本里有许多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捕图,用挂图、投影等形式将这些优美、逼真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形象感、趣味感,并有助于加深学生埘歌曲的理解。
红色音乐教育范文3
关键词:音乐活动 幼儿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34-01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它将各学科的内容有机的联系,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活动中,应充分挖掘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机互渗,以便能更好地开拓儿童的文化眼界和审美心胸,使儿童能够比较积极地应对现今更为开放的文化环境。
1 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贯通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来感受所要欣赏的乐曲的旋律,以及乐曲对人们所引起的情感体验。在儿童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儿童理解水平和欣赏能力较低,仅靠音乐本身的感染力,还不能使儿童完全主动地理解作品,于是我们可以发掘欣赏活动和其他学科间的贯通性,让儿童达到理想的欣赏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的陶冶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活动《让座》,是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歌曲,选择的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车上。儿童欣赏到这首歌曲,体会到小朋友和老婆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共同心声,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亲身体验,激励了儿童的情感,收到了以情育人的艺术效果。
(2)色彩画面的表现
音乐、美术同是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两个主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美术的作用,对实施美育有很大的帮助。有些东西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但绚丽的色彩、缤纷的画面却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平时教学中,一方面结合书中的插图帮助教学,另一方面不断渗透颜色在音乐中的作用,如以红色为代表的颜色表示热烈、欢快,以蓝色为代表的颜色表示抒情、优美等。那在欣赏乐曲时,我则会让儿童根据自己对旋律的理解,用五彩缤纷的画面表现出来。画面各异,创造了美的境界,又锻炼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2 歌唱活动中的结合
教师在组织进行歌唱活动时,常常也渗透了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活动。因为理解把握好一首歌曲的感情,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因此与其他学科结合,能让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掌握上有促进、催进的作用。
(1)感情迁移
有些歌曲的感情儿童不能很快地领悟,这时,我们可以将诗歌进行感情迁移,帮助掌握。如在教学歌曲《我的妈妈是中国》时,让幼儿回忆原先学过的诗歌《我最爱祖国》、《我们的祖国真大》等等,之后,我及时让他们感情迁移,朗诵《我的妈妈是中国》,最后进行演唱,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有感情地演唱了歌曲,又复习了诗歌。
(2)文字内容迁移
除了运用感情迁移,还能让幼儿进行文字内容的迁移。《小熊请客》这首歌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是“喵喵喵,真呀真快乐,今天过节小熊请客。我们到它家里去,又吃又玩又唱歌。喵喵喵,喵喵喵,真呀真快乐。”另两段歌词除了动物及其叫声变换外,其余部分均不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完这首歌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创编几段歌词,唱出其他小动物的快乐心情。这种迁移,加深了幼儿对动物拟声词的熟悉程度,又增强了幼儿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培养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多向性。
3 韵律活动中的综合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是他们最乐意最有趣的事。如果音乐课上不仅仅有声音的流动而无身姿的配合那是不够的,也是儿童不希望的。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儿童“动”起来。所以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儿童听到优美的旋律,就会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喜欢。
儿童熟悉了乐曲的内容,尝试角色扮演或创编动作。儿童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编出令人想不到的动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音乐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渗透,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整体功能,使儿童在趣、能、德、情上得到了无限地发展。同时在其他学科自身的教学中也渗透了音乐活动,常常运用音乐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
(1)英语教学中也很大程度运用歌曲来教学,提高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
唱歌是儿童最喜欢并且易于接受的活动之一。英文歌曲所具有的异域特色则更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为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除了通过教儿童一些现成的英文歌曲来帮助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外,还可反过来将各类短语及单词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利用优美的旋律帮助儿童更好的记忆。儿童通过这些美妙的音符完成了各种英语教学任务。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音乐所发挥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儿童的英语学习。
(2)美术与音乐本身就有相通点,同为艺术一门。
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常借助音乐中的音像资料来教学。如欣赏戏剧脸谱,播放几段京剧中典型的选段〈包公〉〈关羽〉〈曹操〉等,更直观形象地使幼儿理解不同脸谱的特点和含义,也进而增加了有关戏剧的知识。
(3)课件的制作中不乏有音乐的加入,更形象化,更丰富化,更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教手段显示了它的无穷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加入音乐的元素能更加优化教学,更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音乐教育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艺术的、教育的、科学的价值。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整合、贯通其他学科来教育儿童,能陶冶性格、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0-76.
[2] 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3-104.
红色音乐教育范文4
论文摘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见解。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音乐教育入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行音乐教育使学生在德育、智育、情感等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新一代“四有”新人是高校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目前所了解到的高校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实施,都存在不足,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开设课程科目不规范
有些学校不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设音乐课,则按照现有师资力量无计划乱开课,往往使接受者很盲目,如学校教公共音乐的教师有学声乐的、有学器乐的,干脆以一个班为单位开唱歌课和器乐课,这种不以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一锅粥现象,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听课的逆反心理。
(二)开设课程目标不明确
有些学校则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课,可是内容却变了样,课堂应以鉴赏中外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可却变成了纯粹的流行音乐听赏;应以中外历史文化为主线讲解,可却成了流行音乐的滥听过程。这样一来,不但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还可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感走入误区。
(三)用比赛代替音乐教育
只有实践而没有课堂的音乐教育是残缺的。音乐活动虽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但如果只让学生参与以获奖为目的的各项赛事来显示成果,不但与音乐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耽误了学习。
我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今后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1.道德价值
通过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积极的性格,使他们具备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对目标不懈努力的韧劲。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了礼和乐的关系,其实这里就已经强调出了道德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音乐是完善道德的的最佳教科书。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主题音响,使人感受到一种不可言喻的感动震撼和信心勇气,是一首与命运搏斗,最终以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是一部具有丰富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音乐精品。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一部经典的作品是具有崇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用深刻的思想内容影响和教育着人们,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2.政治价值
从音乐中体会先进的社会理想、进步的社会价值观和积极的民族精神,这些因素使大学生增强群体或团队意识,增加爱国主义热情。
在《国歌》的鉴赏中,通过对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和对音调中雄壮、庄严、气势磅礴情绪的感受,通过对学校隆重的升旗场面、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健儿夺冠为国争光时升旗的场面的联想,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历史,而且从内心体会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神圣力量,以及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和国庆节来临之际,学校都会组织“人人参与、班班参加”的红色歌曲合唱比赛,在层层选拔的过程中,每个学院都保持着积极踊跃的态度和团队协作的责任感,这些收获是其他学科在短时间内所得不到的。 转贴于 3.智力价值
能够使每个大学生在课内外音乐活动中受益,发展想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的欣赏与演唱(奏)还可以调节大脑左右半球的活动节奏,使其有规律的、有节奏地交替运动,协调地工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片面地、过分地使用某个大脑半球,就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清华大学合唱队提出了“8-1>8”的公式(即参加合唱后,7小时学习的效果大于不唱歌8小时的效果)。爱因斯坦也认为音乐是他创造的催化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应该讲,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也是一门开启学生创造能力的艺术。和谐的乐曲,对人来说是一种愉悦身心、表达情感、促进智力发展的力量。
4.审美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早就提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把音乐视为是净化心灵的最有效的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可以端正品行,完善人格,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慧眼去发现,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空间,音乐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音乐作品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包括旋律、节奏、和声、节拍、力度、速度等要素,这些音乐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给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让学生感知音响的力度、速度、音色、旋律等,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拨动音乐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互融合交流的心弦,经历迁移联想,产生出不同的自由幻想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对今后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和谐化发展的两点建议
1.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创新
针对广大青年学生普遍存在沉溺于流行音乐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从兴趣入手,循序渐进。从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优秀歌曲入手,通过不同唱法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通过品评、品鉴经典作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传承中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
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出现,我们的音乐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思考和认真对待外来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所谓的“文化侵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采取的主要手段。客观地审视外来音乐文化,接受外来音乐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使两种优秀文化更好的融合,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认识优秀音乐文化而认识世界。
四、结语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唤醒、沟通和完善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音乐教育对育人的功用,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红色音乐教育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学 儿童 音乐兴趣
人们生活离不开音乐,在婴儿时期,孩子就可以通过摇篮曲以及一些优美的、富有节奏感的乐曲,受到音乐感染。由于社会的进步,电声设备的发达,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增多了,条件更优越了。但是,如何掌握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采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儿童音乐教育,是摆在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我深深感到发挥音乐教育的特点,培养音乐情趣,是儿童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
一、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
儿童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培养和发展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儿童难以接受。以前,我只是单纯地教唱,儿童学起来非常枯燥,学了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教材,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就会教得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启发引导儿童理解歌曲内容,我把歌曲的歌词编成小故事,有时根据歌曲内容编成舞蹈或游戏动作来吸引儿童愉快地参与活动。如我在教《打电话》这首歌曲时,我拿制作的小电话,一会模仿一个儿童,一会又模仿另一个儿童的声音,儿童瞪着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然后,我再提问他们:“两个妹妹都说什么了?”大部分儿童都能记住歌词,接着我顺势教唱歌曲。最后,制作小电话,利用歌曲唱着打电话。儿童兴趣很高。这种生动形象的边唱歌、边游戏,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又如,教唱《秋天多美》时,我出示一幅秋天图画,有高梁、棉花、麦苗,儿童边看美丽图画边唱歌,记忆深刻,好像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儿童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为此,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愉快活泼的音乐游戏活动,如《狐狸和小兔》,在游戏中请一名儿童扮演狐狸,其余儿童戴小兔头饰扮演小兔,这样增加了兴趣性和真实感。“小兔”围成圆圈,“狐狸”蒙上眼睛站在圆圈中央,这时,小兔合拍走路,曲子完毕,当狐狸叫“小兔”中的任何一个儿童的名字,被叫的儿童应一声。狐狸寻声去捉小兔。通过有趣的“狐狸和小兔”游戏,培养了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培养“小兔”互相维护,避免被“狐狸”捉去的友爱情感。
选取音乐教材,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儿童。音乐教材的趣味性既表现在歌词中,也表现在旋律中。如《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节奏短促跳跃,小乌龟走路慢吞吞,节奏拉长,速度放慢;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慢渐弱。这首歌曲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学易记。
在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认真备课,示范讲解清楚,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每节课前必须弄清各教学内容的全部细节,认真考虑好。这样上课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镇定自若。我根据儿童好模仿的特点,有意识地让他们观察能力强的小朋友表演各种节奏,唱歌,舞蹈动态,表扬好的,从而使儿童产生赞赏、仿效的愿望,当他们跃跃欲试时,我就立即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
儿童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儿童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如我利用一些饭前、饭后的时间让儿童听歌曲、曲子时,可随音乐做动作、拍手,但强调他们一定要跟着节奏拍,不能乱拍。另一方面,是为儿童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动作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音乐教室中,布置音乐角,让儿童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要使儿童感知音乐和各种表现手段的表达内容,不仅要靠听觉去感知,还必须让儿童亲自参与表演活动,使他们在音乐实践中直接体验和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和表达音乐的美。如打击乐《堆雪人》,我就让全体儿童每人手中一种乐器,能力强的用沙球,能力较差的用铃鼓动、小铃,当然,儿童并不知道他是能力差的。这样,每人都有乐器,儿童非常高兴,对一些胆小的儿童使他们也得到锻炼。另外,我进行分组比赛,看哪组演奏的好听、协调。在比赛中。儿童能力得到强化。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了发展。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每次音乐活动,我总是带着愉快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其中去,因为老师欢快的情绪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音乐游戏时,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参加,让孩子们搀着我的手,高兴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发出欢快的叫声,如舞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哪个孩子跟我搭上伴时,显得很高兴、自豪,我一会扮演小熊,一会儿扮演洋娃娃,争取和每个儿童跳上一遍,使孩子们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心理上得到愉快的满足,从而喜欢一切音乐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的一个学生小琪是个腼腆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请她表演总是忸忸怩怩。如果老师耐心不够,不注意尊重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使她表演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而且还会对音乐学习丧失兴趣。于是,我就特别“照顾”这个孩子,跳舞时,手拉手带她一起跳,单独唱歌时,我也小声带着唱,并对她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她的自信心,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在“六一”儿童节,也让她和大家一起跳舞,现在,她比以前进步许多。
四、拓宽儿童的知识面,提高唱歌兴趣
红色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钢琴;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108-02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而(1919)则更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革命运动,标志着的开始。中华民国一成立就开始了军阀割据混战、复辟帝制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钢琴创作开始了学步阶段。
这一阶段音乐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新旧交替的复杂局面。“新”和“旧”主要以“五四”为标志而划分,“西学东渐”则始终贯穿于其中。民国时期音乐文化的西学东渐较之前更加地开放与包容,“学堂乐歌”的产生与传播不但打破了中国传统自娱自乐和自己自弹他人听或唱和的几种形式,而且传入了西方的记谱法和简单乐理,它们和一些伴奏乐器(如早已传入中国的风琴、手风琴、钢琴等)相继得到传播和使用。同时,音乐教育、钢琴表演和音乐传媒也相继得到发展。
一、音乐教育的早期建构
“五四”后,中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各类音乐专业学校的建立和已建立的各类学校中音乐系、科的增设。
(一)钢琴、作曲教学的早期发展建构
19世纪中后期,开设音乐课的教会学校约有12所设有琴科课。其中从中国人最早在新式教育中接受音乐教育的“马礼逊学堂”开始至国人自办并有校名可查的最早的教会学堂“经正女塾”,音乐课在教会学校中逐渐得到普及,但规模都不大且水平很低。作曲教学更是如此,笔者所见只有登州文会馆(1891)年备斋分年课程表①中提及的乐法启蒙课。此课“教导学生歌唱、识谱、以致编写歌曲,并收集中国民间曲调,配以新词传唱”②。后,只有约5所教会学校增设了音乐科③,均开设钢琴课(必修或选修),其中涉及作曲教学的只有4所,课程仅限和声学和作曲两门。
“五四”后,音乐教育普及度有了一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五四”至1927年约有12所新成立的各类大专院校与音乐专业有关,且系由北京、上海及其他部分沿海主要大城市开始向周边辐射,例如私立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1923,长沙)、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组和艺术师范(1927,重庆)等,这些学校均开设钢琴(主科课)、和声和作曲课。同时,出现了中国最早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如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成立,1922年改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21,由俄国人П・Н乌森创办,学生主要为俄国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1922)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科(1926)等。作曲有关课程仍处于个别课范围且师资缺乏。
(二)第一所具有独立建制的专业高等音乐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及其钢琴、作曲教学
20世纪20年代末对中国音乐教育界来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第一所具有独立建制的专业高等音乐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建立(1927年11月27日由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创办)。至此音乐教育开始由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向有目的地系统培养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方面专业人才的高等音乐教育迈进。
上海国立音乐院虽在成立之初,由于学生人数少,没能按原计划分为“作曲、钢琴、小提琴、声乐”④四系,然而在开始设置的“选科”(为专攻一门专业而设)中,还是包含了钢琴和理论作曲。此外,萧友梅深知师资力量对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重要性,为提高音乐院的教学水平,特聘请当时因欧战而云集上海的外国音乐家来校任教,同时积极吸收青年留学生。在钢琴教学方面,他聘请俄国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钢琴家查哈罗夫(Prof.B.Zakharoff)担任钢琴主修教师,为中国培养出第一代钢琴演奏家――李翠贞、李献敏、丁善德、巫一舟、吴乐懿等;在作曲教学方面,他聘请留学归国人才如萧淑娴、吴伯超、李惟宁等。尤其重要的是在萧友梅的诚邀下,1929年8月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黄自被聘为音专教员并兼任教务主任,他把西方作曲教学的系统体系和方法引入音专的作曲教学,为专业作曲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国内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培养的一批音乐人才开始逐步成长。
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创立标志着独立建制的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并由此揭开了我国由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培养音乐人才的新篇章,它所培养的第一批本土音乐家为中国钢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钢琴表演的出现
由于教育的落后导致这一阶段的钢琴演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据老一辈音乐家丁善德回忆,当年在上海有位裘茂衡(按:裘茂衡为裘梦痕之误――笔者)先生常在音乐会上演出……他的主要拿手曲目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K331第3乐章),被当时公认为最高水平的演奏。”⑤当时国人的演奏水平,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演奏会秩序单》⑥是该校1921年10月10日和12月28日分别组织的第一次及第二次音乐会节目单,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演奏会的水平。这两次音乐会的钢琴独奏曲目几乎全是欧洲作曲家古典、浪漫时期的初、中级作品,如海顿的奏鸣曲第11首的第一乐章、莫扎特的钢琴小品《Menuet》、杜舍克的《小奏鸣曲》(op20 no.1)等,几乎占据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作品的难易程度相当于钢琴演奏初级阶段水平。
20世纪初只有少数外国人在中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但为数甚少。最早举办的是意大利钢琴家梅・柏器(Mario Paci)⑦(演出地点:上海德侨俱乐部)⑧。此外,上海音乐会经纪人――美国人斯特洛克每年聘请欧美一些著名音乐家来华演出(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其中有A.鲁宾斯坦.戈多夫斯基.C.拉赫玛尼诺夫和莫依塞维奇(Moiseiwitsch)等。
有关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笔者查到的只有赵元任的《偶成》曾于第二次常年会中交际会演奏⑨和《新霓裳羽衣舞》钢琴版曾在当时音乐会演出⑩等个别资料。
三、音乐传媒(出版、唱片业)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乐谱印刷水平、音乐期刊和唱片的出版、发行等是体现音乐传媒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
此阶段中国人早期创作的钢琴曲也在刚刚起步的音乐期刊中零星出版,例如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五线谱版)、赵元任的《结婚进行曲》(1928,《音乐杂志》不定期第一卷第二号)、韩权华的《Vacation moods》(1928,《音乐杂志》不定期第一卷第二号)及沈仰田的《钉缸》(中国戏剧曲)等。下为沈仰田发表于1921年《音乐杂志》第二卷第九、十号合刊的钢琴曲《钉缸》片段彩印件。
橘红色不太规整的谱面反映出当时五线谱印刷依然处于手绘水平,非常不规范,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20年代末。我们从赵元任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的“谱头语”中可了解当时乐谱出版的大致情况:“在中国发刊音乐,没有排印乐谱的设备跟懂乐谱的人,这是个大困难,要是照平常写了‘行书’式的手写谱来影印罢,印出来又不清楚又不好看,虽说音乐是听的不是看的,但是一本不清楚的谱子放在唱者的手里或是钢琴上面,究竟有点扫兴。”由此可见,中国出版业呈现出排印乐谱设备和乐谱制作人才两方面的资源匮乏,大部分乐谱的印刷都是靠人工手绘,印出乐谱的质量高低又与手绘水平联系紧密,水平很低。
被帝国主义掌控是学步阶段中国唱片业的一大特点,虽然1927年大中华唱片厂改由中国人自主经营也没能改变这种状况。此时期大多唱片公司都集中在上海等大城市,其中主要的有二十世纪初创办于上海徐家汇的唱片厂――法国百代兄弟公司、英商电气实业公司“EMI”和美国公司“RCA”等,主要录制一些地方戏曲(包括京剧、昆曲、评剧等),没有出现中国钢琴曲的唱片资料。
综上所述,在一方面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西学东渐”潮涌、新音乐文化逐步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钢琴表演、音乐传媒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缓慢发展了约90年,虽为中国近代音乐事业奠定了雏形,但整体仍处于极低发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传播主体有了重大改变,大批留学生代替传教士和时的官宦士大夫成为传播音乐文化的主体,他们对西方音乐文化和西文的了解,都是传教士、清末士大夫所不及的。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批最早产生的中国钢琴曲均出自留学生之手,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担也大部分由留学生(如萧友梅、黄自等)担当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王元德、刘玉峰.山东登州文会馆正斋备斋分年课程表[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25.
②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本)[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
③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开办的图画手工专修科(1912)、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开办的艺体专修科(1914)、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增设的乐歌体育专修科(1915)、北京创立的孔德学校中的音乐教育(1917)及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等。
④丁善德主编.上海音乐学院院史1927-1987[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87.2.
⑤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1.
⑥《音乐杂志》第二卷第九十两号合刊(1921年12月),北大音乐研究会编。
⑦意大利钢琴家,20世纪初期就来过中国,关心中国人的音乐活动。
⑧廖辅叔.梅・帕契其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1).
⑨原刊编者注,载赵元任《赵元任全集》(第11卷),商务印书馆,2005:192.
⑩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萧友梅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0:278.
赵元任.赵元任全集(第1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时期音乐史年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99.
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J]中州学刊,2002(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