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技术研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技术研发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6-00-02
0 引 言
迄今为止,不同的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冷链物流的定义,如我国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为:“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1],该定义强调了冷链物流的专业性和物流网络的概念;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则定义为:“一条贯穿从农田到餐桌的连续过程中维持正确温度,以阻止细菌生成的供应链”[2],该定义更加全面地解释了品质保证的条件,包含温度、细菌控制等多方面。以上定义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指出了冷链物流的特点。总之,冷链物流是指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使之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的特殊供应链体系,其一般包括在低温冷藏条件下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四个基本环节[3],且各个环节相互交错,共同运行。
1 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迅速,其中冷链物流的发展尤为突出,国务院、交通部、商务部及各省各级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冷链物流利好政策和标准,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冷链物流企业由基础服务转向增值服务,并向着综合性一体化方向发展[4]。
1.1 国家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
随着我国冷冻冷藏产品消费量的快速上升,国家越来越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制定和了一系列政策对冷链物流进行宏观引导,最近五年有利于冷链物流的相关政策如表1所示[5]。除此之外,国家还给予冷链产业大量的财政支持,基于这些政策和财政的不断支持,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可观。
1.2 发展不平衡,冷链市场分散
最近几年冷链市场发展很快,但市场分散、集中度较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需求不平衡。2014年,冷链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京、津、鲁、粤等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此外,由于某些地域性很强的国家政策的推动,使得一些地方的冷链市场发展迅速,如 “丝绸之路”国家政策大大促进了成都、云南冷链物流的发展[6]。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不平衡,重点分布在中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西北区域较少。
(3)由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市场需求的不平衡,使得冷链市场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
1.3 设备比较落后,信息技术匮乏
目前我国的冷链基础设施陈旧,数量严重不足且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很多关键物流节点缺少相应的冷冻冷藏设施[7],信息技术极度匮乏。首先,基础设施落后,冷藏车和冷冻库的数量不足,物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很少;其次,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由于“最先一公里”建设不完善,导致全国很多地区优质的冷链产品走不出去,品牌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最后一公里”不健全,国外的冷链产品很难保质保鲜、快速准时的引进来,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最后,专门的冷链物流的综合性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很少,信息技术匮乏,管理水平落后。
1.4 冷链物流标准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首先,虽然目前我国冷链相关标准出台很多,但标准之间重复和交叉现象严重,标准体系还不完善[5],不能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其次,现有已的标准,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严重。很多标准只是停留在公司制度层面上,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非常困难,一方面冷链物流企业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国家标准,明知有相关标准,但还是遵循老观念和老做法。另一方面,很多物流企业在设备和技术上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因此在物流配送中也很难按照标准执行,断链情况严重。
1.5 冷链物流人才匮乏且学历偏低
冷链物流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来保证整个物流过程的质量,但是我国的冷链物流人才却不容乐观。造成现今局面的原因主要分为如下3项:
(1)专业人才缺乏。随着冷库的多样化,在整条冷链中,对冷库的管理和使用要求越来越专业,而在设计中,更要求熟悉冷库使用全过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最近几年才开始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即使有些高校有冷链物流相关专业,但也属于冷门专业,学生都不愿报考,因此,冷链人才极度匮乏。在冷链物流各环节中的冷库作业人员,冷链物流的各管理层,甚至货车司机都很少[5]。
(2)冷链物流中冷库建设规划缺少专业人才,重复建设现象普遍。
(3)冷链物流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本科学历少,大都是技校、职高或中专毕业生,且较多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8]。
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冷链物流发展优势
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冷链物流整个过程实施智能化管理和监控,是现代智慧物流发展的趋势,其优势有[9]:
(1)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储存管理变得更加简便、快捷、高效;
(2)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确定事故责任;
(3)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化;
(4)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使生产厂家根据市场安排生产、控制成本,从而减少企业的生产风险。
总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冷链物流保证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质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明确了责任,方便了政府部门对冷链产品的监测和管理,这必定是未来冷链物流的发展方向。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冷链物流发展建议
3.1 加大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
科技和创新引领现代物流的未来,因此引导和鼓励企业、各科研机构及高校自主研发各种新型冷链物流装备和技术,全面融合物联网核心技术,创新现有冷链物流技术体系,使之与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广泛融合,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冷链物流运转机制,将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大趋势。
3.2 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分为如下几步:
(1)国家应从政策和资金上进一步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冷链物流配送”型冷库,购置数量充足和装备先进的冷藏车,完善配送的各个环节,保证不断“链”;
(2)重视和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3)鼓励各物流企业建立信息系统,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4)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云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在冷链物流中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推动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等职能,从而保证冷链物流产品的质量。
3.3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目前,第三方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应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不断改进现有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把企业做大做强;针对第三方冷链物流小而分散的现状,鼓励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逐渐实现物流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6]。
3.4 人才培养策略
专业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大培养和储备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刻不容缓。首先,国家教育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的教育机制改革和探索;其次,各高校应积极开设相关专业,大胆引进国外的教师、教学理念和相关课程体系;最后,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各高校及职业院校与企业实行联合培养,使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授课,让学生走进企业锻炼,实现物流企业和学校的双赢[10]。
4 结 语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为现代冷链物流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虽具有一定规模,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开发和创新冷链物流的先进技术并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相融合,建设冷链物流的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和综合云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冷链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7(10):106-120.
[2]梁东辉.基于价值流分析的水产品冷链物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3]常丽娜,李学工.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构建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2):34-37.
[4]姜良秀,孙朋杰.协同创新对冷链物流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以山东荣庆物流企业为例[J].中国商贸,2014(22):151-152.
[5]冯健.我国冷链物流政策演变与展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1):9-11.
[6]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5)[R].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
[7]谢晴.抢滩冷链物流 机遇与挑战并存[J].中国农村科技,2014(8):20-23.
[8]梁爱文.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5(2):89-92.
物联网技术研发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 物联网 大数据 跨境电商 发展策略
目前温州主要出口商品有皮带、打火机、箱包、鞋类、服装、汽配、电器、电子、卫浴、眼镜、文具、饰品、家具、水龙头等,这些产品通过进出口贸易批量运到海外,提高了温州制造的国际知名度,因此温州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良好。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温州跨境电商朝着智能化、移动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态势。“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下挖掘商机已经成为温州市跨境电商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市跨境电商发展策略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均通过了一些发展跨境电商的战略性指导意见,指导多层次、全方位的跨境电商管理策略研究。总理在2015年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跨境电商,将跨境电商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据此,温州市委市政府在《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发展基于互网+、大数据、物联网的跨境电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此背景下,王碧宏对“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跨境电商框架进行详细解析;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原达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跨境电商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的思考;北京大学许佩佩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物联网赋予的跨境电商若干运营管理方法策略;南京邮电大学张国华、吴冬方等人对“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跨境电商各环节进行分析;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光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对跨境电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以上研究对我国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有一定参考和指导价值,为本文研究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方法。
二、温州市跨境电商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运营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跨境电商政策不完善。目前温州跨境电商政策大都建立大宗货物贸易基础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成员不适合做跨境电商。
第二,温州跨境电商还停留在各自为政的个体运营阶段,集约化的实体企业较少,难以开展集体化的跨境贸易,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
第三,温州市开展跨境电商的物流成本较高但效率不高,懂得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风俗、消费偏好和商务游戏规则的综合型跨境电商人才也不足,致使中小企业在“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应用水平不高,其经营技术、经营方式落后。
第四,温州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发展跨境电商商品的海外品牌意识不足,品牌目标不明确,盈利空间狭小,影响了跨境商务的发展。
第五,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条件受制约,缺少“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支持,在经营中对于成本、风险的评估过于严重,虎头蛇尾,既错过了商机又增加了交易风险,在难以发挥市场优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市跨境电商发展策略
(一)挖掘温州跨境电商发展价值、分析前景
“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在发展初期辐射东南亚和欧美国家,主要以扩大温州皮带、电器、电子、卫浴、眼镜、打火机、箱包、鞋类、服装、汽配、文具、饰品、家具、水龙头等商品销售量为目的,配以商品可选择类别的广泛性、服务模式的多元化以及消费的综合话和垂直化,重点提供多样化的海外客户需求服务。同时,温州跨境电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平台的互动性,充分结合跨境电商模式创新与广大消费需求,把跨境电商协同运营平台与各种社交网络平台、BBS、微博、微信紧密结合,有效反映客户对商家的评价信息、满意度以及客户的潜在需求,商家据此与客户在网上实时互动,互利共生、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因此,“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发展的前景光明。
在未来,“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借助于便捷的“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协同平台寻找商品制造商、供应商、商、物流商,实现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环节的智慧化,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促销、网络支付、网络配送纳入跨境电商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发挥跨境电商的桥梁作用,大幅度提升传统电商的客户服务水平。因此,对“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体系架构以及应用技术链、集成技术链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实施多样化的商品销售选择,从而打破时空限制,挖掘潜在客户,产生较高的社会价值。
(二)政策支持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跨境电商比较复杂,需要很多部门和行业协同配合。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与政策环境密不可分。温州市要将“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跨境电商工作作为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点工作来抓,制订与完善和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并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方案,率先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鹿城、瓯海、龙湾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的跨境电商园区。
(三)创新温州市跨境电商运营模式
“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产业链能够创造利润空间,创造产业链价值。“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产业链发展依存于所有环节,只有强化运营模式的稳固性才能保障跨境电商的有效发展。
一是创新“互联网+”平台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跨境电商支付模式。互联网环境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变化的环境会给跨境电商支付带来各种干扰因素。温州跨境电商传统的网络支付程序繁琐且存在欺诈风险,不能很好地满易双方的安全支付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综合处理跨境电商中的支付问题是必要的、正确的举措,主要是指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利用无线网来进行虚拟或实体物品的购买和其他服务。
二是“互联网+”平台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跨境电商退货处理模式。跨境电商运营中发生的退货原因包括商家、运营商、商、消费者、物流商、供应商以及其他参与方的导致问题。由于缺乏多样化的、有效及时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往往难以发现这些退货原因,而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能采集和感知退货信息,并能对这些退货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统计和处理,从而采用规范、程序化的应对方案,有效提高退货服务质量。增强“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温州市跨境电商退货处理有利于保障温州市跨境电商运营中的物质循环、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的价值创造。
三是“互联网+”平台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跨境电商中的物流配送模式。物流配送具有“生态位”,每个跨境电商企业在竞争中均会形成的最合适自身生存发展的“生态位”。企业需要认清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价值,而跨境电商中的物流配送和“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关系密切,主要是利用物联网的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得交易双方对商品的全程配送流程进行数据分析,防止欺诈、盗窃、商品丢失、商品无人接收、乱出现投和错投等现象。
(四)采取合理的跨境电商运营方法
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促进温州跨境电商运营中各环节的管理质量的提高。
首先,“互网+”背景下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温州市跨境电商产业是温州市的新课题,其发展依赖于产业链中所有参与方的相互信任。因此在信用问题解决上,借助物联网有助于客户购物信心的树立,在跨境电商交易双方之间建立泛互联网化和数字化的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协同合作。
其次,在退货问题解决上,大数据技术方法可以在线收集、汇总、离线统计、处理、分析多种退货数据,预先预警退货现象并在发生时进行协调解决。
再次,跨境电商支付中“互联网+”技术方法的应用,能快捷化和智慧化跨境电商财务管理和支付问题,从而使得交易方能方便的参与跨境电商活动,实施系统化的交易集成。
最后,“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方法可以整合跨境电商中的线下物流配送和线上作业,直接协同管理物流配送的各环节,最优化跨境电商资源配置。
(五)构建温州市跨境电商协同运营平台
虽然目前温州跨境电商综合运营平台建设已经起步,但在“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应用上仍然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跨境电商综合运营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温州跨境电商运营综合信息平台缺乏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与跨境电商相融合,优化跨境电商协同运营平台,合理配置与智能化平台系统的性能,使其具有增强的感知增值能力,综合信息共享与传输过程中的实际,不仅对在线交易、库存订单进行管理而且提供有增值服务,进行良好的线上线下衔接,订货、支付、退货、物流达到理想效果,从而满足未来温州市跨境电商发展的需要。
(六)完善跨境电商物流体系
跨境电商物流配送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跨境电商物流涉及更多的关税、运输、库存、成本等问题,其物流体系尚不完善,导致跨境物流成本高、物流周期长。为此,未来温州市应该整合跨境电商物流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一套完善的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深度融合的跨境电商物流体系。
(七)完善信用安全体系
由于跨境电商的复杂性和网络风险等原因,跨境电商交易中的假冒劣质产品或网络诈骗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客户往往因而不愿选择网购。所以,温州市应加大力度监督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和客户行为,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安全认证体系,保证信用安全。
(八)建设高效的公共海外仓储
争取在全球主要出口国家规划、布局公共海外仓储,重点争取率先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南美等发达经济体设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跨境电商海外仓储。同时利用世界温州人大会、温州公共外交协会等平台,发挥国内外温州人资源的架通桥梁作用,鼓励、支持企业通过租用、自建方式建设“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网上丝绸之路”。
四、相关建议
完善“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跨境电商人才战略。首先要思考顶层规划、协同推进,延伸“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跨境电商的人才链。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四方在人才战略中主体作用,使四方做到真正的无缝对接,有规划的储备企业所需的具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跨境电商各类综合型人才。
五、结语
对温州市外贸企业而言,“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跨境电商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改善了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使进出口贸易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透明化、简单化,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又极大地拓宽了商品销售途径。但在“互联网+”时代,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市跨境电商发展策略尚不成熟,因此,有必要继续进行全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hristoph Zott,Raphael Amit,Lorenzo Massa.The BusinessModel:Theoretical Roots,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IESE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WP- 862.6,2016.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检测报告.
[3]王.跨境电商是有出有进的“互联网+外贸”[J].国际贸易问题, 2016,(1).
[4]薛楠,姜溪.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一体化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 2015,(7).
[5]王碧宏.大数据时代下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6]原达.大数据时代FJ邮政电商策略研究: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调查[D].厦门:厦门大学,2016.
[7]许佩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B2C 进口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6,(4).
物联网技术研发范文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等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在共同作用下实现了数据大爆炸,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化的数据从组织到传输、分析、存储、查询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1]有研究得出,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信息处理难度也会明显增强,但若有组织有规律地实现大数据的使用,对其予以科学化挖掘,则能够产生更大的应用价值,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大数据时代物联网和云计算与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多样化信息的获取,这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电子形式展开相关商务活动,并且其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形式,在应用过程中将参与交易的各个机构均带入到网络化经济时代,进而充分实现整个交易运行的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化。电子商务的本质特征同物联网与云计算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对于优化整体发展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1.1 物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应用分析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物物相联,其通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依据所约定的协议,实现互联网与任何物品的连接,并进行智能化管理与监控,以完成通信与信息交换的一种网络。就实际应用而言,在物联网技术及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下,其为电子商务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并在其应用下有效地推动了电子商务得到快速监控发展。就电子商务中的商品管理而言,在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实时追踪功能的管理系统,企业能够对动态化的商品动态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商品质量,并且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使用户能够更加有效地从商品的生产加工、具体来源、运输过程等方面了解基本信息,充分增加用户信任度,加大消费热情,促进电子商务整体健康发展。[2]
1.2 电子商务与云计算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使作为全新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成为流行,受到各大企业的青睐。而作为电子商务企业翘楚的阿里巴巴,已经成立的“阿里云”子公司,充分将云计算的运作理念和技术在电子商务中进行应用,这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运行更低的基础设施成本,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而且,云计算下对云客户端的软硬件设置较之基本应用成本亦相对较低,但整体性能却得到明显优化,应用更加便捷。此外,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购置电脑软件是必备环节,但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则避免了每台电脑均购买单独软件应用程序环节,所需软件均可从云中获取并免费使用,充分优化了客户端的运行速度与运算能力,整体性能明显强化。
2 大数据时代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2.1 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2.1.1 构建智能物流体系
物流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随着人们网购习惯的不断深入与强化,物流运送压力不断加大,但运送过程中,若出现送货不及时或失误现象,则极易引起消费者不满,进而影响服务质量,不利于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故而需基于物联网作用下实现智能物流体系的构建,对动态化的商品物流进行实时管理与监控,优化物流运送活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3]
2.1.2 构建安全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发展中,消费者会担心网购导致自身隐私信息得到泄露,一定程度上影响购物群体。所以,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构建安全管理系统,能够加大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消除网购过程中消费者原有的顾虑和担忧,从而安心进行网络购物。比如,网络交易后,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可以采用双向认证的Hash协议,进而实现标签对RFID阅读器的认证,使信息在两者完成认证的前提下完成安全有效传递,隔绝恶意攻击,且具体应用中Hash双向认证负载小,且成本低,能够最大化实现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
2.1.3 构建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基于物联网技术下进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构建,就需将其相关技术在开发活动中充分应用,合理优化电子商务资源配置,实现物联网三层结构体系与SOA架构基础上的新型电子商务平台设计与开发,改善传统应用过程中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运行的缺陷,以同大数据的整体发展环境相一致。此外,在商务信息平台的作用下,能够更加迅速快捷地响应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合理优化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满意度,促进其整体发展。
2.2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2.2.1 优化云计算平台下的云安全问题
?τ谄笠刀?言,进行云计算的应用就相当于在其平台下将企业的经营数据存储在云中,其中包括企业的机密文件,但若托付的云计算技术不够成熟,则会导致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故而,电子商务企业在云计算应用中,需慎重选择云计算厂家,并将厂家所提供的安全保证措施作为考量目标之一,避免出现云平台受病毒入侵等而导致经营数据丢失。[4]此外,电子商务企业在应用过程中需实现云计算平台严格权限管理,并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传输,并及时备份,并分布存放,而数据中心也需具备一定的容灾与容错能力。由此可见,选择安全可靠的云计算系统是电子商务企业实现云计算应用的基本前提。
2.2.2 依据企业资金实际选择云计算平台
当前,就云计算的提供厂商而言,收费标准不一而足,且我国政府法律并未对其收费实现行业内标准制定。比如,谷歌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云计算用户,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免费普通云服务,而亚马逊在提供完备云服务时则会收取额外费用。企业在选择云计算平台时,需从自身实际出发,并在充分考虑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2.2.3 依据企业业务需求选择云计算平台
就云计算应用而言,不同厂商所提供的服务存在差异性,如谷歌的免费云服务在办公在线系统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亚马逊的付费完备云服务具有多样行,且存储能力强大,为用户所青睐与接受;force.com则倾向于在销售管理方面提供云计算服务等。故而,电子商务企业在选择云计算时可从企业的SaaS、IaaS、PaaS等具体模式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需要的云计算基本应用模式。
物联网技术研发范文4
从军工企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可以看出,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信息化是军工企业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扩散、发展和融合,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渗透到军工企业传统产业之后,其传统产业将会不断出现分化、交叉和重组,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同时伴随信息技术与其他高技术产业的交叉融合,又会产生新兴的边缘产业,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这类融合赋予了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
军工企业实现产业融合涉及的领域范围十分广阔。军工企业产业融合以技术融合带来的产品与服务创新为主线,以业务融合和管理融合为两翼,通过集团内部组织、技术、产品、渠道、人员及品牌等产业要素的互通、共享与协同,进一步加速产业的全面融合。
军工企业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形成新兴产业形态。由于军工企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广阔,既包括传统的军工行业,又包括能源、医药、通信、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民用产业,不同产业之间通过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手段,必将产生新兴的产业门类和业态,从而衍生出新的业务增长点。
军工企业产业融合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多赢的格局。军工企业产业融合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在产品协同、业务协同、财务协同、管理协同、人才协同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在实现军工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效能最大化的同时,逐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军工企业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军工企业的双赢和多赢的发展格局。
案例企业:某军工集团公司
某军工集团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现有7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余户企事业单位,遍布全国各地。该集团着眼于“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积极拓展非传统安全领域发展空间,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自主研制的防伪税控系统、奥运安保科技系统、南水北调仿真系统、应急救援与保障装备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安保科技系统的总承包商以及中国商用大飞机配套供应商。在抗击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过程中,在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该集团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彰显了强大的航天高科技实力和中央企业“顶梁柱”的作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重点扶持的领域之一。从该军工集团来看,物联网技术与信息产业具有密切的关联度,在传感设备、通信技术以及系统集成等领域都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最为密集的领域,并且集团公司下属以信息技术为主业的单位绝大部分都涉及到物联网技术。“十二五”期间,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已被确立为集团民用产业四大支柱板块之一。
转型策略: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1 军民融合式发展,助推产业协同发展
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不仅是集团公司民品的支柱领域,同时也是军民融合程度较高的领域。一方面,“军技民用”将“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的军工技术应用在物联网领域,极大地提升了集团公司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如:高清摄像、应急自动化装备、模拟仿真等多项领域的核心技术均由军工技术转化而来;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产品及项目可以利用已有的军品渠道进行销售,实现“军品带民品、军贸促民贸”的战略目标。而反过来,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也在市场运行机制、研发模式、技术应用等领域形成了对军品的反哺,实现了军民融合式发展。
2 构建产业联盟,整合集团内部资源
针对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制造、实施及销售的院、厂、所及公司众多,产业集中度较低的局面,集团公司充分借鉴传统产业联盟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了集团内部的产业联盟方式,形成了“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整合了集团优势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而极大地提升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构筑“三层次产业平台”,融合产业资源
该集团物联网产业实体平台的组织结构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层是集团公司内承担物联网产业总体规划、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和渠道建设的核心单位;紧密层是集团公司所属的从事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各企事业单位,其工作重点是核心技术、产品级项目开发、生产及销售,并逐步围绕核心层完善各单位间的项目分工协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改变各单位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集团公司物联网产业的合力;松散层是集团公司物联网产业的相关配套单位和联盟单位,包括产品供应商、零部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等,为集团公司物联网产业提供配套产品与服务。三个平台的建立,保障了集团公司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4 打造“1+N”研发模式,强化技术优势
1是指:由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综合优势明显的单位牵头组建面向整个集团的研发中心,即集团只有一个技术总体单位。N是指:其他配套单位,如院属厂所、公司等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和主攻的应用领域,成立公司、厂所级研发中心,如传感研发中心,RFID研发中心等子研发中心。在子研发中心接受厂所级公司管理的同时,也接受集团研发中心的垂直管理,即根据集团技术研发的总体战略部署,分工开展各项具体应用技术的研发工作。
5 培育“示范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通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安保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在行业内树立了集团公司卓越的品牌形象,同时还为组织、协调与实施大型物联网项目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在“大防务,大安全”理念引导下,集团公司确立了“项目产品化、产品模块化、模式固定化”的业务发展思路,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带动技术、产品及应用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实施路径:从抢位、协同到全产业链
1 抢位发展阶段(2011—2012年)
“十二五”初期,该集团借助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发挥集团及各下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市场和客户资源优势,抢位发展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围绕安防、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积极拓展工程项目,通过项目带动进入其他产业领域;按照集团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发展重点环节,加强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技术攻关掌握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建立集团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营销中心,并与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平台做好充分的对接,统筹集团营销资源和渠道,形成集团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产业上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2 协同发展阶段(2013—2015年)
在抢位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集团在物联网产业上的资源整合,实现集团物联网产业的协同发展。全面拓展国际、国内物联网应用市场,形成具备号召力的优势品牌,实现具备稳定发展和利润逐年增长的目标;加大资本运营力度,通过实施收并购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抢占产业高地;通过工程带出口、军贸带民贸的方式,加速物联网技术应用产品与技术的海外输出;加强产业园区布局建设,实现核心产品的产业化,形成规模效应。到2015年基本完成集团在高端传感设备、复杂业务应用解决方案、智慧公共管理专业运营等领域内的产业布局,在传感设备、智慧城市等核心产品和项目上具有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物联网技术研发范文5
如今,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健康工程、平安城市、环境保护等与现代城市管理、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实现了规模发展和品牌经营,为城市精心打造智慧化的生活。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开启,当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建立起广泛的信息沟通网络后,人们的生活将随时随刻享受着信息带来的便捷。
移动物联网应运而生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图1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所谓移动物联网,简而言之,就是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移动物联网是移动通信、移动终端、物联网三大领域碰撞和融合的结果,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早在2004年,欧洲相关学者就为移动物联网提出了建设架构和早期模型,即通过移动技术将移动设备作为物联网的接入媒介,使得移动设备成为物联网通用终端,由移动设备获得物联网目标端的信息,并通过移动网络传输到服务器端,由此完成服务。
图2 移动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市场效应如日中天
移动物联网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模式和发展途径,目前在国际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发展指向。但从全球物联网的发展中,可以看到移动物联网正在经历着爆发式增长,尤其是随着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移动化的物联网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从物联网发展的情况看,目前,物联网已经成为各国正在加大投入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领域。
在战略规划方面,各国都出台了和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密切相关的规划和计划,并为之投入大量财力。如日本在2004年提出了“U-Japan”,旨在推进日本ICT建设,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和相关产业,2009年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欧盟出台了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在网络基础方面,移动网络是各国重点建设的网络基础内容,已不仅是固定网络(光纤)的配套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和固定网络并行甚至更为流行的网络。例如,新加坡启动了iN2015计划,目标是“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的国家、全球化的城市”,“无线@新加坡”项目通过7500余个热点提供速度高达1Mbps的无线WiFi上网服务;日本通过实施“U-Japan”,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芬兰已经提出了网络是公民基本权利,并在公共场所提供不低于2M的无线网络接入。
在技术研发方面,物联网核心技术及核心标准的研发已经在各国快速展开,其中很多涉及移动化的技术。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在传感器网络、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在泛在网络、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在物联网、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在近距离无线、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在IPv6(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的应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M2M(机器与机器)等方面,纷纷启动了相关标准研究工作,国内大唐电信主导的TD-LTE等技术研发,也加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在应用模式方面,物联网的发展正在演化出越来越多的应用和运营模式,其中移动化的发展模式显得较为突出,在部分领域已经取得了市场认可和积极回应。如以车载终端为核心的车联网发展,2010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其中很多部分可纳入(或未来将纳入)车联网范畴,以通用Onstar为代表的车联网系统正在越来越多的车辆上使用;以智能手机为终端娱乐、商务等,如美国目前流行的手机查询商品价格等(国内有“我查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爱,AppStore的形式让大众化的移动物联网应用得以快速传播;在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以实现移动化的检测和信息传输,如可以实时测量心跳血压并传回数据中心的腕表,可以实时检测血样并实现无线传输的便携式测血仪器等。
从国外的物联网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物联网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尤其是移动化的理念正在快速渗透到社会管理和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移动物联网顺应着移动化、无线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应用模式上正快速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接受,并在很多领域酝酿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表现可圈可点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2009年10月,中国研发出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2010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之前我国已经规划了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国内物联网(包括移动物联网)主要有以下发展特点:
发展热情空前,市场前景看好。随着国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决定,以及总理关于物联网的重要讲话,国内在物联网领域发展热情高涨,几乎大部分一线城市和基础较好的二线城市都将物联网发展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并在多个领域,如交通、医疗、教育、环保、物流等提出了物联网应用示范的项目。在这种举国上下大力发展、大量投入的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将面临着巨大的应用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格局和路径,将成为国内比较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技术研发相对较强,处于世界前列。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在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已被采纳。对于这个全新产业,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在传感领域目前走在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其中包括移动物联网所需的相关技术,如TD-LTE、短距离自组网技术等等。
移动化发展路径受到青睐。移动化的物联网发展模式具有便捷、效率高等特点,在国内各种资源(如医疗资源、教育资源、道路资源等)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市场的接受和青睐。例如,在国内的医疗检测领域,传统的到医院做检测使得医院人满为患,移动式医疗物联网改变了到医院做检测的传统模式,可以利用移动检测设备实时检查并传回数据,目前类似产品已经在市场上频繁出现;在商品信息查询方面,将数据库和终端应用软件实行分离,将应用模块和手机等终端进行绑定,实时查询和调用商品信息资料。
物联网的发展有目共睹,其市场前景已为大众所接受。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发展模式,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研究表明,未来移动物联网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应用规模将迅速扩张。目前,业界对物联网应用规模的预测已经基本趋同,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指出,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美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其中,移动物联网将以更加便捷、更加实用的优势,占据物联网市场份额中的重要一块。
其次,支撑环境将更加成熟。移动物联网和物联网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其依托更加快速、更加便捷的无线网络以及更加智能的终端。目前,我们常规使用的网络主要包括2G、3G、WiFi、WLAN等,未来4G等更快速、更安全的网络应用,将为移动物联网提供重要支撑;另外,更加智能化的终端,也将推动物联网真正成为人们身边最实用、最便捷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研发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产业;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
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驱动,众多专项中,最具现实意义的也正是“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方案显示,到2015 年,我国将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推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0个行动计划还在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政策扶持、法律保障、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为物联网应用及其产业化解除各种束缚,使其得以轻装上阵,迎来新一轮实质性的增长。
示范推广为规模应用注能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物联网在公共安全(城市安防)、交通管理(智能交通)、能源管理(智能电网)、工业生产及物流等行业市场成熟度较高,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尽管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却指出,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应用虽然很多,但很多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究竟投入进去会产生多大效应仍心存疑虑。因此都在试验,没有足够大的动作,动作也不会那么快。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给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并以国家级的示范试点为带动,促进物联网应用的推广和规模化,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腾飞。
从此次行动计划的重头戏《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看,到2015 年,我国通过应用示范和应用推广,将形成一批物联网综合集成应用的典型解决方案,显著提升物联网应用水平,使物联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在工业领域,将以流程工业和装备工业为重点,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工业中各选择4~5个重点企业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在农业领域,将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相关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在流通领域,将加快实施国家航空运输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航线应用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国家远洋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快递物流可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和进出境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我国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品标准的统一,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生态环境领域,将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示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选择2~3个河湖分布数量较多且水质安全隐患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开展水质量监测应用示范,为实现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手段;选择若干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支持地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应用示范,对火电、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选择若干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电厂开展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应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监管水平。
在安全生产领域,将开展煤矿安全设备监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的网络化采集。
在交通管理领域,将面向交通领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需求,选择2~3 个大中城市和2~3 个内河流域,实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车辆识别、航运服务、交通管理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交通统计信息的采集;推广客运交通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开展4~5 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括导航定位、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及推广。
在公共安全领域,将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化婴幼儿乳粉及酒类应用,建立健全肉类、蔬菜、中药材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逐步扩大监管食品品种和应用范围。
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领域,将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网的精确诊断和一体化管控需求,选择5 个城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对地下管网、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供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
在智能家居领域,将在大中城市选择20 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 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解决制约规模化推广存在的产业链协作不足、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突破,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顶层规划将针对应用产业急需
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近年来,各个地方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的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的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是在涉及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联网标准上,各个地方政府很难协调达成一致。这一方面造成本来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的分散,另一方面各个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第二房地产的坏名声,被业内有识之士诟病为虚热。专项行动计划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针对的就是这些弊端。
在我国,目前标准化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由于物联网起步较晚,因此整体产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物联网已经在很多领域有了实际应用,但是远没有达到规模应用阶段,同时核心传感器与传感网络技术还不够成熟,包括RFID (射频识别技术)、M2M(机器对机器通信)等方面仍然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当前紧迫的工作是要加快物联网标准的顶层设计,确定物联网标准体系和标准制定的优先级,统筹谋划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着力突破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确保安全和发展的主导权。
可以看到,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中,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例如,《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设定的目标是,到2015 年,研制一批基础共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同步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中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国将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空中接口协议等射频识别领域、组网技术等传感器网络领域、微纳传感器等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物联网感知关键技术标准;超宽带技术等短距离通信领域、机器到机器(M2M)、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传输领域的物联网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协同信息处理、服务支撑等物联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标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将优先支持应用急需的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5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研制40 项急需的应用标准。后续则将重点推进各领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完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各重要应用领域。
技术研发方面的专项行动同样也将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将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生态链,支撑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到2015 年,将突破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与智能信息管理、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培育形成我国自主的物联网产业链,全面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顺利实施各个领域的应用推广,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部门资源积极推动物联网应用,协调物联网应用推广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立信息采集和信息开发利用的共享机制,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和造成资源浪费,避免重数据采集、轻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投资。这一举措,无疑再一次为物联网的轻装上阵解除了一道关键束缚。
电信运营企业将成为关键“三者”
在物联网应用推广和产业化进程中,电信运营企业应扮演什么角色?是应用服务的先锋还是通信管道的支撑,或者是运营平台的主导?此次行动计划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电信运营企业是物联网应用服务的重要提供者,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前驱创新者,也是物联网产业的主要组成者。
在物联网应用服务中,电信运营企业将成为重要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各领域示范工程运营推广的主力。《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物联网产业链包括传感器、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网络运营、软件开发、内容服务、应用标准、行业应用咨询等,运营商将在其中扮演智能通信管道和运营支撑平台的作用。《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将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发展,推动物联网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推动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快速发展。《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中,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重点支持传感器器件、物联网核心芯片、近距离无线通信、机器到机器无线移动通信增强、物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测试仪表、物联网网关等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由此可见,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于物联网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互联网和电信等传统领域的成熟商业模式,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提出,要研究物联网商业模式系统中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主要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服务提供方式和收益分配机制,借鉴互联网和电信等传统领域的成熟商业模式,总结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思路并制定相应的普及推广方案,指导建立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多种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联网专业服务水平。加速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新的物联网专业服务。到2015 年,形成若干应用范围广、实施效果好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并借此显著增强各方参与物联网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水平。
在亚太地区受访的IT专业人士中,35%表示物联网使企业增加了信息获取的渠道,32%表示有利于改善服务,24%表示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员工生产力。
作为一家由11万名IT安全、保障、治理和风险专业人士组成的全球协会,ISACA组织的“信息科技风险与回报测量研究”询问了ISACA会员中2 013名IT专业人士(其中包括343名亚太地区专业人士)对于主要趋势的风险与回报的见解。
物联网包括与互联网及相互之间连接的设备、传感器、车辆、测量仪表和其他物品。预计至2020年,接入互联网的设备数量将达到500亿台。
亚太地区受访者表示物联网将带来显著的效益和风险。38%的IT专业人士表示“安全威胁上升”是最大的治理隐忧。32%的受访者表示数据隐私性是最大的隐忧,另有8%的受访者最担心身份和访问权限问题。
亚太地区半数的受访者(50%)认为更紧密的互联网连接对消费者而言效益大于风险,但受访者也提到了消费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特别是“不了解哪些人有权访问收集到的信息(40%)”和“不了解信息是如何被使用的(28%)”。
ISACA国际总裁、获得企业信息科技管治认证(CGEIT)的Tony Hayes表示:“物联网将不断发展,机构应制定相关策略,以保证从相互连接的设备中获益。但是,提高设备的相互连接也会带来安全风险。机构还应判断如何保护数据。”
提高灵敏度的五个步骤
ISACA建议企业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提高在物联网时代的灵敏度(AGILE):
1. A:企业必须快速行动,而不能被动反应;
2. G:管理各项计划和活动,确保数据安全性,防范风险;
3. I:识别预期效益并确定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