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建设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建设;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4-0030-03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倍受关注。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这一角色是与中小学教师有重要区别的(周玮,2008)。幼儿园教师能否全程、主动、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虽由主观意志所决定,但也需要通过园所管理来推动。研究者认为,幼儿园可通过有效的管理,切实支持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有效参与课程建设。
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和谐的园所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和维持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机,有利于教师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动对话机制,关心并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积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如走廊、区角、活动室、会议室、食堂、卫生间等)、制度与精神环境(如办园理念、核心价值、课程愿景等),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关爱、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工作与生活。具体而言,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可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审议、实施、评价过程中来。
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1.充分体现民主化
幼儿园的管理其实是一种服务。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制定和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也不例外。例如,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课程愿景应是在园长带领下,全体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办学历史和现状特点,基于幼儿需要、家长期望、社区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而制定的。在制定课程愿景前,幼儿园可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幼儿、家长及社区等的意见,再组织教师充分讨论、研究,达成共识。此外,幼儿园还可根据课程评价及反思,定期组织教师对课程愿景进行修订,以使其更加丰富、合理和适宜(虞永平,2005)。
2.逐步实现规范化
教科研引领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可通过教科研组织、教科研制度的建立,对教科研计划、有关课题研究过程(申报立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中期总结、结题报告、结题鉴定)、资料档案、经费、成果、奖励表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渐形成务实、高效的教科研管理机制,从而为教师通过教科研开展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例如,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支持教师对课程现状、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1〕鼓励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及时总结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幼儿园课程,以逐步形成适合本园幼儿发展需要、切实可行、具有特色的课程方案。
3.过程管理力求科学化
幼儿园应建立健全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课程编制主体。编制主体包括园长、教师、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士。其次,要遵循一定的课程编制原则。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不仅要与国家颁布的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精神相一致,体现游戏化、生活化、经验化、整体化、过程化、情境化等教育理念,还要结合本园课程实际,基于本园课程愿景,遵循本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学习需要和特点。具体而言,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综合考虑儿童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知识本身发展的状况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可能,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原有水平,努力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2〕课程内容要生活化、整合化,具有时代性,体现游戏性,要让幼儿在课程活动中体验自由、自主、愉悦、创造。此外,应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加以深度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结构的科学合理化、一日作息的机动灵活化、活动材料的丰富多样化、心理环境的宽松舒适化,要力求观察分析每个幼儿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要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课程评价重在发展性,其目的是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的发展。再次,要加强对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和监督工作,以不断完善课程实施方案。最后,要保障课程建设经费,确保课程方案的建设和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4.队伍管理力求人性化
首先,幼儿园可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幼儿园应完善培养和评价机制,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幼儿园的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使其在课程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以带领全园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共同获得专业发展。最后,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集体学习研讨的时间和空间,确保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质量。〔3〕
三、积极搭建平台,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1.开展高效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实践
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园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教师开展高效的教研活动,增强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可把教师的个人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为三大基本力量,根据本园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理论学习、专家报告、专题研讨、视频观看、案例分析、现场观摩、评比交流、网络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可重点研究如何观察了解幼儿,分享教育经验,或就课程实施中碰到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之道。
2.加大教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工作应得到理解、尊重和支持,教师本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促进自己的持续发展。幼儿园则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首先,培训前可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评估。如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现其培训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困难,以此确定培训内容。其次,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如师德、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科研选题、论文写作、信息技术等)、层次多样(针对不同年龄、经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培训。当前,幼儿园宜重点加强对教师观察能力、挖掘利用整合教育资源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反思能力、质的研究方法运用能力等的培训,〔4〕以提高其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最后,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促使其成为不断探究教育规律、不断反思和改革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3.整合园内外教育资源,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为此,幼儿园可充分发挥幼教专家的引领作用,让教师与专家对话,及时解决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可充分发挥教研组长、课题主持人、骨干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教师自主结合、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还可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的作用,促使其积极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言献策,支持并鼓励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从而共同提升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茜.国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2,(5):1-6.
〔2〕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32-36.
〔3〕靳玉乐,张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23):11-13.
〔4〕虞永平.怎么看,怎么评,怎么干:学前教育质量问题需要三思而笃行〔N〕.中国教育报,2013-10-13.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范文2
1 高职院校重点课程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通过课程建立在教育体系、教育方法上会形成新的方式方法,开辟新的途径,并且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通过课程建立来更新之前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达到与社会企业要求相一致的目的,而重点课程建立则更加注重与社会企业的相互沟通,通过合作企业对技术方面的要求和职业准则高职院校更新教育计划,为适合企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培育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并摆脱传统的黑板教学,而是通过互联网的资源信息共享把握当前经济下技术方面的实时要求,以培训符合当前形势下企业要求和需要的人才类型。
从而通过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的建设这一过程,也强化了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信息交流和关于企业的相应人才需求规划联系,为高职院校的培育人才提供了职业和技术方向。也为高职院校改革教育方案、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水平,要求任职教师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资格并根据其技能水平进行相对应的后期培训以保证技术水平上具备高职院校赋予的教育任务完成的能力。另一个就是职业水平,作为教师在教育水平和方法上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们不断的提出教育创新方案和教育解决方案,为学生得到相应的技术能力水平合理的规划和计划,保障学生技术能力和职业合格程度的同时不但是对教师技术水平和教育方式的肯定也是对高职院校本身的肯定。
3 重点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3.1 重点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重点课程的建设将高职院校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时进行对接,保证了所教授的技术符合社会企业实时的技术要求和职业要求,而教师参与到重点课程的建设也就可以及时改善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同时也积极的影响了教师去吸取技术方面新的知识和要求,及时弥补教师自身对新技术或原有技术的盲点和认知差距,通过对重点课程建设的思考和计划,实现观念和角色的互换,从而解决“教的原因”、“教的方法”、“教的内容”,使教师自身亲身体验教育规律的过程,从而巩固新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因此,重点课程建设对教师本身的专业来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重点课程建设有助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通过对重点课程的建设,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就目前形势下需要的人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方向,通过对教育方案的改革和更新来对之前的教育步骤进行修正和更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出了内在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提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挑战。要求教师反思、完善甚至转变许多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及教育观念,从而可以使受培训的学生群体及时的针对目前企业需要的技术职业人才做出方向的修正和技术上要求的调整,从而获得更有契合度的技术层面的知识储备,为就业缩减了适应时间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对企业的价值和作用。而综合效果而言,重点课程的建设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3.3 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重点课程建设的达标
重点课程的建设依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架构体系,重点课程的建立在信息上取得了课程的要求和职业方向,没有一批专业素养高,教育水平强的教师力量是无法完成建立的。通过教师对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教学教育体系的修改以达到企业对于技术层次的要求的同时满足使学生获得相应等级技术层面的教育需要,从而实现重点课程建立的目标。因此,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和关注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提高,结合教育部要求合格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的优势,安排高职教师与重点课程相关的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习训练,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多途径的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技能水平和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利保障和重要措施。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范文3
【關键词】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药用植物学课程是中医学院的主干专业,植物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植物和植物化学亲和力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技能,也学习医学,化学课程资源学、医学、医学文化的基础。
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一个优良的品质,合理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只有教师有声音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唯一的技术前沿技术的高度,鼓励学生去探索;只有教师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适应创新人才,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质量,提高教师道德和培训:第一,概念和思想的教育改革是先导,心理,新时期教育质量评估价值和标准,教师培训“融化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能力和知识爆炸的研究和教育"背景"的想法。其次,教师必须正确和全面的概念,高度达到任务的教育,增强奉献意识,四是老师不仅在工作中继续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更多的产品层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工作如何改进创新的能力和质量,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四是现状的药用植物学课程组老师,计划好,让所有的老师的数量;五是积极鼓励现有教师到相关名校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充实自身知识和开拓思路。六是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2建立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我们中药学院201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的药用植物学的学时数是相同的,理论56学时,实验50学时;各专业的教学实习分别为期1~2周,实验实习学时占总学时53.7~60.28%,加大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课的不只是满足学生的需求,渴望获得很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特征,与实际生产,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足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讨论和相关专业课,应用和自制幻灯片课件、学生自主上台讲课。
4课程建设的改革
强调加强国际和国内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在知识上集成结构。2l世纪这个创意人才培训是重要的,特别是在基本多能,加强基本全面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建立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在现在全球建立基点,一些草药知识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文化等等,加强生物化学亲和力和相关性等,这不仅弥补学生的不足,后续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全球多向思维,现代中医文化、遗传育种、资源保护和研究的基础。当然也强调材料内容丰富,不断更新和旧系统的矛盾,数量有限的学时。
5增加药用植物学研究型实验
实验让学生学习基本理论证实,实验设计的全局设置,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培训。学生根据实验研究要求和内容,请参考文档,开发一个实验设计,实验设备,然后选择假设,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报告。设计主题,如正在观察的细胞结构的实验验证基于"药用植物生长不同时期细胞的形状、大小,包括累积后,根据不同的药用植物细胞观察分析结论;根据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
6改变考核办法,注重能力培养
药用植物学形态结构部分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情况。药用植物学分类学部分采用口试的方式进行,在药植园先熟悉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的地方、形态特征、药效及分类,然后再进行抽签抽题考试。实验部分和实习部分以4月下旬逐渐开花的植物进行制作积累植物蜡叶标本和新鲜标本进行考试。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范文4
1.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是由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类型所决定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
2.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还在于成人教育的人才观
成人教育要在保证基础理论含量够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的系统性与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块组合并重;完整性与相对独立性相结合。它更追求通过学习有一技之长,获得更多知识的扩展。
3.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已成为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一个新起点
全面深入地研究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课题,建立起切合学校自身优势,同时又能满足成人求学需求的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成为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新的起点。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搞好课程开发,在现阶段应包括对原有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
1.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
课程改革、课程开发首先要对市场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群具体工作岗位、专项能力进行分析,以确定总体目标和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具体要求。
2.做好教学分析设计工作
教学分析设计要打破原有学科的系统和完整,遵循教育规律和知识的相关性、独立性设计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多种课程组合模块,再将若干个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3.重视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实行开放式课程教学
课程建设在把握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同时,应重视课程的相对独立性,选择应用性、技术性强或新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课程,也可选择针对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的一组模块式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以满足岗位培训的需求。
4.把住教学组织实施关
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经过专家审核,然后交给任课教师实施教学。在实施前,应制定一套保证教学实施的教学管理规定,控制教学过程的质量。
5.制定课程评价体系
制定一套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案,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学生、教师及社会用人部门的评价等多种渠道,对课程质量评价分析。评价的内容可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内容、效果等。评价的方法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案。
6.加强教学大纲建设
在制订修订教学大纲时,应注意根据该课程学科或职业技能、技术的发展情况对该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和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措施,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7.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成人教育要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充分运用案例、讨论、观摩、模拟、实际操作等教学形式,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
8.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
9.加快教材建设步伐
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职业岗位需求、成人学习特点等编写适合成人教育的教材,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材模式。大力提倡“先讲义,后教材”的教材建设方法,提倡在较成熟的课程中开发多媒体教材,优化教育资源。
10.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范文5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
活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外语课程建设 外语师资培养
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亦日益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的论题中最多的是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的探讨,但国内学术界对中外合作项目中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却比较局限。笔者作为中国计量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在“软件工程”(IT Service)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组(下称“中新合作办学项目”)核心成员,结合一线实践经验,拟对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外语课程建设及外语师资培养的基本情况作一初步探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课程建设
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计划而言,外语既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工具。因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语教学从目标上讲,是要提高学生的沟通实战能力,最终能听懂国外高校派来的教师用外语讲授的专业课,能以外语作为思维语言消化理解并运用国外高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张漾滨,2008)。从课程设计来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教学,既不同于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又有别于大学外语专业的课程设计,也不能照搬社会上出国人员外语培训的课程模式,而是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既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交流的国际人才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课程建设目标。
1.英语课程的开设
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程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在前三个学期分别开设了《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四门课程每周2~4节的课时量,而《综合英语》课程则更是高达每周6节的课时量,充分体现了外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重要地位。
2.外方专业课程的开设
教育部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方教师所担任的课程达到总课程门数的有三分之一以上,且多为专业核心课程。学生要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听懂外方教师授课内容,并且按要求完成课堂练习、课后实验、期末测试等任务,所有的教学环节均由英文完成,这对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由于外方教师授课的时间较为集中而且强度较大,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项目组的中方语言教师及专业教师跟进教师课堂,全程协助学生在外方教师所授专业核心课程中所可能遇到的语言沟通障碍,帮助学生突破专业知识瓶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引进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师这一最终办学宗旨。
3.中方双语专业课程的开设
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专业含核心课程是引进的外方课程,要求中方专业教师使用外方提供的原版英文教材,引进的所以专业课程均需要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中方专业教师不仅需要该领域过硬的专业背景,还应具备能够使用标准、流利的外语进行知识讲解的能力,但可适当运用汉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或借助肢体语言等其他非语言行为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由于使用纯外语语言产生的困惑或误解。根据协议,引进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作业或试卷及其相应的批改等存档资料必须是全英文情景,以达到外方颁发学位的考核要求。这就对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师资的外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外语师资培养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仅培养出既精通专业又熟练运用外语,而且在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复合型人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跨文化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内外两套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两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统一,重点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中外教师的合作交流,选派优秀的中青年英语教师出国学习,或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培养合作办学项目组中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许静雪,2001)。笔者结合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具体特色,提出以下有关外语师资培养的几点建议:
1.项目组教师开展外语校本培训
为了提高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将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项目组教师开展强化英语语言技能的校本培训。作为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前期师资培养方案之一,外国语学院将度身为信息工程学院项目组教师提供英语培训课程,强化专业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定期开展由外教主持的英语角活动,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教学实践,提高项目组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和外语科研能力。
2.项目组教师国外访学
根据合作协议,项目组每学期将至少选派1名语言教师及1名专业教师赴合作院校进行为期3~6个月的国外访学。访学教师将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专项培训、海外语言及文化浸染等项目,最大程度地利用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高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水平。同时,我校还将邀请外方资深教学及管理人员来我校讲学、访问等建立双方深层次学术关联,进一步提高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组教师的外语师资水平。
三、结语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及办学实体上个体差异较大,且目前国内在此领域可供参考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因此,中国计量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在软件工程(IT Service)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的推进仍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本文结合我校中新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和优势对外语课程建设与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析,旨在提升我校中新合作办学水平和质量,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增添新活力、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志红,等.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白云学院中英“3+1”项目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