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整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会计实务整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会计实务整理

初级会计实务整理范文1

【关键词】政府补助 营业外收入 资本公积

【中图分类号】F230

营业外收支一直以来是企业盈余操纵的重灾区,一些特殊的交易或事项通常不明就里的被计入到营业外收支中,然而其正确性鲜有质疑。政府补助是营业外收入中,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占比比较大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对其会计处理的要求是不论政府补助属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还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最后都流入到营业外收入中并形成企业的当年损益。从营业外收入的性质出发,政府补助不符合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条件,这个结论无论是归纳或类比都是成立的。从政府补助事项的特点出发,有更为适合的会计处理方法反映政府补助的经济内涵。本文不对政府补助的资产相关或收益相关进行论,而只是利用逻辑推理和经济分析尝试对政府补助最终流向进行反映,使得其会计处理更能实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的理论缺陷

从综合的会计等式来看,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不考虑其他因素,该式反映了收入超出费用的部分构成了资产本期增加的源泉。从另一个角度看,等式的左侧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形式。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资产是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经济利益流出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即获得超出费用部分的净收入。与费用的概念相对应,收入是符合对应条件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资产和费用在定义上存在一致性,所以才有按经济资源流出的时间为基础进行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划分问题。基于会计等式的对称性,也存在一种以经济利益流入源泉为基础的划分问题,又由于债权人通常不具有对超出债权部分企业净利润的请求权,因此这个区分问题等价于将经济利益的流入划分为收入或所有者权益的标准问题。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来看,不论是与资产相关的还是与收入相关的政府补助,最后都进入营业外收入科目。然而,政府补助从本质上既欠缺进入营业外收入的根据也不满足收入的定义,下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

营业外收支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净收入,即核算部分非经常性损益。我国将非经常性损益定义为“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根据这个定义,非经常性收益的界定有两个维度,即发生的频率和发生的性质。具体而言,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的交易和事项应当具有频率上的偶发和性质上特殊的特点。《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企业接受的捐赠和债务豁免,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其中,确认条件是指同时满足:意外发生,企业无力加以控制,即满足性质维度的条件;二是偶然发生,不重复出现,即满足频率维度的条件。具体来讲,营业外收入是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不论在确认方面,还是披露方面,我国都采用不穷尽列举的方式使营业外收入的定义丰满起来: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列举的各类特殊事项几乎都满足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例如捐赠利得计入到营业外收入中,其原因是捐赠利得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无关,并具有低频性和意外性。从各类事项会计处理和利得的定义上来看,比照收入的定义,营业外收入满足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特点。如果不满足这个特点,将不得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即不得进入当期损益。例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豁免,子公司不能确认债务重组利得,而应该反映其经济实质,视同母公司对子公司追加投资。这是因为母公司并没有增加在子公司股本中的份额,因此没有通过此事项增加对子公司利益和权益的分享力。比照这个例子,如果国家是公司的所有者,或者所有者之一,那么政府补助实质上与母公司豁免子公司债务的处理原则应当具有一致性。实证证据表明,绝大部分的政府补助流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中又倾斜地被分配给政府直接控股的企业。可以看出,政府补助,尤其是对政府控股、参股的公司的补助天然不满足利得的定义,不应当确认为营业外收入。本文从政府补助事项特点角度将政府补助区分为性质上属于收入增加的与销售挂钩的政府补助和性质上属于资本投入的捐赠性和政策性的政府补助,分别进行论证。

二、与销售挂钩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例如粮食、供水供电和公共交通等行业的企业,往往会为社会责任对企业利益做出让步。例如,某企业生产的产品受到国家限价,在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匹配上就有巨大问题。原因在于,营业成本仍然受到市场支配,而营业收入方面由于限价只能采取固定价格,而不能被市场干预。这样一来,产品定价不能满足恰当的利润率水平,甚至出现亏损。与同行业的企业相比,具有这类特点的企业在销售利润率上就不具备可比性。政府补助在这种企业中,实质上起到的作用是将企业的利润率调节到不受政策限制时的水平,维护企业正常运行和竞争。同时,在收入中贴回政府补助,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使所有者对经营管理人员形成正确评价。

例如,某行业中有甲企业和乙企业,甲企业销售甲产品单价12元/件,乙企业销售乙产品单价16元/件,属于同类产品,国家对该类产品限价16元/件。甲企业的产品单位营业成本为10元/件,乙企业的产品单位营业成本为15元/件。政策性政府补助与产品销量挂钩,乙企业受到限价影响,每件获得2元的价格补贴。假设甲乙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均为10 000件/年,不考虑其他因素。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甲企业的年营业收入为12万元,营业成本10万元,成本利润率20%;乙企业的营业收入为16万元,营业成本15万元,成本利润率为6.67%。如果将政府补助的2元/件贴补回来,乙企业的成本利润率实际上为20%,因为企业服从国家政策损失大部分成本利润率。

事实上,与销量挂钩的政府补助与市场销售收入一道构成了乙企业全部的销售产品收入。在会计处理上,将这种类型的政府补助划分成营业外收入并不合理,其既不满足频率的偶发性,也不满足性质上的与营业无关。因此,不能将政府补助最后都流向营业外收入。然而,如果将这种政府补助计入营业收入也存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政策性资金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如果政府补助进入营业收入会造成营业收入中一部分纳税一部分不纳税。承前例,假设甲、乙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甲企业就全部2万元应纳税所得额纳税,缴纳0.5万元企业所得税;乙企业仅就1万元应纳税所得额纳税,缴纳0.25万元企业所得税。政府补助部分如果再征税实际上是程序上的浪费,因此,政府补贴数额实际上应该是已经扣掉相同情况下没有获得政府补助的企业的那部分利润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办法,存在着与营业外收入内涵、企业盈利能力真实性、会计信息可比性和决策有用观的多重冲突。按照将政府补助纳入营业收入的方式,则在计算所得税时需要进行调整,计算企业实际税负和利润率时也应当针对政府补助已扣的那部分所得税调整回来,但这些计算上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披露来解决,相对于原有歪曲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方法更有可取之处。政策性政府补助实际上是国家通过企业惠于私人的方式,企业在其中只起到中介的作用,不应当因为政策而改变企业经营的实质。

根据现行的收入――确认条件,政策性政府补助,至少与销售挂钩的政府补助有被确认为收入的理论基础。政府补助伴随着已经发生的销售,因此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一定已经发生转移,一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发生的成本一定可以可靠计量,即政府补助一定建立在除政府补助的那部分收入所对应的销售已经实现的基础上。政府补助发生的金额明确、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是政府补助确认的天生条件。因此,政策性政府补助确认为收入是合适的、有道理的并且符合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目标。

三、捐赠性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政府补助是企业资金(资本)来源渠道之一。附条件的政府补助,所附条件实质上构成资金成本,本文暂不考虑这种情形。无条件的政府补助,包括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政策性补贴等方式,实质上是无成本的资金来源。与债务融资相比,政府补助通常不要求利息和本金的偿付,而与权益融资相比,政府补助又不要求与净利润有关的现金分配权。因此,政府补助的发生不可能与负债科目和股本有关。并且,政府补助的资金供给方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这种资金可以被企业所有者利用,但通常不能直接进行分配。例如,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补助,通常具有特定用途,须按指定方式利用政府补助资金。再如,附条件的政府补助,必须达到政府补助所附条件。因此,本文认为,政府补助的确认不宜涉及到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科目。那么,政府补助带来的权益增加只能单列或者进入到资本公积。如果将政府补助获得利益计入到资本公积,我们就可以理解政府补助实际上是不增加股本的权益投资,政府因在股本中不占有份额不进行分配,而所有利益进入资本公积,供所有者使用和转换形式后进行分配。

从另一个角度看,营业外收支具有对称性。从发生事项的双方关系上看,受捐赠人的捐赠利得对应捐赠人的捐赠支出,债务人的债务重组利得对应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双方可能同时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从事项发生的时机看,产生盘盈利得的主体可能会产生盘亏损失。因此,营业外收支在会计主体之间、同一会计主体的不同会计期间具有相互弥补和抵消的潜力。然而,政府补助不具备这个特点,政府补助的发生是纯粹的收益而不可能带来损失,从根本上消灭了营业外收支的随机性。换言之,政府补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确定性、必然性,与频率低的特点相违背,不符合营业外收入的确认条件。事实上,政府对企业的补助缺乏偶发性,获得补助的企业获得政府补助的条件能够持续存在,通常能再次获得政府补助。由于政府补助又不符合收入的定义,再又不符合股本的定义,从这个被动的角度上讲,在不新增会计科目的情况下,将政府补助划入资本公积也是合适的选择。

本文所建议的政府补助处理方法,与现行会计准则中“名义金额”的规定异曲同工。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为不可计量的政府补助提供了确认依据,然而事实上,计量和确认共同构成了资产入账的基础。此规定一方面避免了政府补助入账高估带来的盈余管理问题,但名义金额存在一个缺陷,即与政府部门的资产衔接有问题,国有资金流出和企业资金流入不挂钩。因为,本文认为,完善资金转移过程的原始凭证的前提下,将政府补助列入资本公积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利用营业外收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产生。

四、结论

综合上述,我国关于政府补助的准则基本与IAS20规定一致,但我国国情和英国等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有所不同,国有企业占比大,政府补助发生频率高使得草率地将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不那么合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更多符合我国特色,深入理解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为进一步发展我国会计法规、准则、行业规范充分思考。在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方面,本文建议将与销售挂钩的政府补助,按其实际收到金额分配至营业收入;将捐赠性的政府补助计入资本公积。

主要⒖嘉南祝

[1]步丹璐,郁智.政府补助给了谁:分布特征实证分析――基于2007~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J].财政研究,2012,08:58-63.

[2]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2008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7.

[6]姚津.我国企业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现状与规范. 财务与会计,2006,05:28-30.

初级会计实务整理范文2

摘要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对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冲减的会计处理,由于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小企业已做纳税调整,所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减值准备时,小企业财务人员要做相应的所得税纳税调整。

关键词 减值准备 所得税纳税调整 《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3年1月1日起,原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且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企业,需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从税法和简化核算的角度出发,为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会计准则。正确的运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好由《小企业会计制度》过渡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调整和纳税调整,是小企业降低纳税风险,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基础。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差别之一是不计提减值准备。《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原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计提了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并按税法有关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而《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没有相关减值准备科目。根据有关规定,小企业在2003年1月1日之前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已计提三项减值准备的,执行新准则时将已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需要冲销。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属会计政策变化,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十八条规定:“小企业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小企业对因执行新的准则冲销减值准备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账务处理。 在2013年1月1日,由于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状况不同,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也不同。小企业在2012年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为公允的反映资产价值,流动资产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要计提减值准备。在执行新准则时,有的资产减值是长期不能恢复的,如存货中款式已过时的服装,已为新产品代替的功能落后的老产品等,需要冲减资产的原始价值,才能公允的反映资产的价值。有的资产的减值已恢复,需要冲回减值准备,减少管理费用。对减值准备的处理不同,导致所得税纳税调整的不同。

坏账准备 1.坏帐准备的会计处理对于已计提的坏帐准备,小企业有三种处理方法。 ①小企业计提坏账只是为遵循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公司的管理制度,小企业往来款不存在坏账损失的问题,可直接冲减坏帐准备。借:坏账准备,贷:管理费用。 ②小企业计提了坏账准备,而且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小企业发生了符合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下列坏账确认条件之一的: (一)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其清算财产不足清偿的。 (二)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三)债务人逾期3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已无力清偿债务的。 (四)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或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后,无法追偿的。 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收回的。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小企业应冲减应收款项,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不足冲减的,剩余应收账款,应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坏帐准备未冲完的,应直接冲减坏账准备,借:坏账准备,贷:管理费用。 ③小企业计提了坏账准备,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存在坏账损失,但尚不具备上述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坏账确认条件之一的条件,根据未来适用法的原则,小企业可直接冲减收不回来的应收款项,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不足冲减的部分,剩余的应收账款,暂不做任何账务处理。等到企业取得上述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坏账确认条件之一的证据时,再做账务处理。坏帐准备未冲完的,应直接冲减坏账准备,借:坏账准备,贷:管理费用。

对坏账准备的所得税纳税调整 对于①直接冲减管理费用的所得税纳税调整。因小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已做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调整,故在冲回坏账准备时要调减与冲回坏账准备相等的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②冲减往来款项的所得税纳税调整。因企业在税前列支坏帐损失,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专项申报财产损失,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才能在税前列支,故小企业在完成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的账务处理后,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已核销的坏帐会计核算资料和相关的已成坏账的法律证据,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调减已冲销坏账准备相同金额的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③尚未取得税法规定坏账核销证据或向税务机关申报未批准的已冲销坏账准备,在期末计算所得税时不做纳税调整。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财产损失,经批准后,在批准当年所得税汇算时调减已冲减坏账准备相同金额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对于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小企业有二种会计处理 ①在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已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短期投资市价已恢复到投资成本,则应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予以冲回,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 投资收益。 ②在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如果短期投资的市价低于投资成本,应就市价低于成本差额冲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短期投资。如果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大于市价低于成本差额的,剩余部分予以冲回,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贷: 投资收益。

2.对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所得税纳税调整 对于①直接冲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在计算所得税时,应调减同已冲回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相同金额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②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在短期投资出售前不做账务处理,在短期投资出售后,在计算所得税时,调减相对应的已冲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相同金额的应纳税所额 三、存货跌价准备 1.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小企业的存货跌价准备是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的。对于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小企业有二种处理: ①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计提的存贷跌价准备项目的存货已销售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于冲回,借:存货跌价准备,贷:管理费用。 ②计提存贷跌价准备项目的存货继续为企业持有,并且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应就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部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贷: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存贷跌价准备大于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差额的,剩余部分予以冲回,借:存货跌价准备,贷: 管理费用。 2.对存货跌价准备的所得税纳税调整 对于①直接冲减的存货跌价准备,在计算所得税时,应调减同已冲回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相同金额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②冲减存货账面价值的,在该项存货出售前不做账务处理,在该项存货出售后,在计算所得税时,调减相对应的已冲存货跌价准备相同金额的应纳税所额。 对于计提的上述减值准备金额不大,直接冲回对小企业利润影响不大的,最好直接冲回减值准备,不做冲减资产账面价值的账务处理。如果计提的上述减值准备金额较大,对利润影响大,小企业财会人员须冲减已计提减值准备资产价面价值,并做上述所得税纳税调整。

初级会计实务整理范文3

关键词:会计实务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会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技术,它不但具有完整的运作方法与理论体系,而且对操作性有很强的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会计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传授他们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还要对他们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开展会计实务教学,既是会计学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及会计准则的变革。

一、实务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1.会计实训内容种类多任务重,教学时间短训练少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实务教学只是给学生一些实习资料,这些资料和一个中型的制造企业的月业务量差不多,学生需要充当该企业中的各类人员,仓管人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让学生感觉很混乱,对资料的处理毫无头绪。一个月的实务训练,如果不在老师的辅导下,根本无法完成,而且也无法对企业的财务运作产生清晰的认识。

2.实务资料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实务的操作性

所谓实务资料的两极分化,是指教师提供的实务资料,过于真实或者过于虚假。比如,有些资料仅将企业某个时期内的会计资料全部照搬过来,没有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分析起来难度很大,而有些资料则是老师编造的,和实际情况毫无关联,进而造成了理论教学的二次进行,使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这种两极分化的资料根本达不到实务训练的要求,也无法让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

3.忽视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模拟演练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少企业都已经对会计电算化进行了应用。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熟练的运用。虽然部分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上机训练时间少,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还无法熟练的进行操作,继而造成学生进行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操作过程。

二、有效的实务教学策略

1.分项实务操作与基础课程的结合

我们可以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分成不同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安排与其相适应的实务教学和训练。这是以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目标,与本阶段课程教学紧密相连,要求在课堂授课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与本阶段配套的实务操作。对课时上的安排是一半基础知识讲解,一半实务技能训练。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才进行实务训练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此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一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实务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进行一些难度不大的会计业务操作,让学生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内容,种类,填制与审核进行初步掌握,并且学会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如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告等。 二是在企业财务课程的实务教学,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安排,对主要经济业务进行分阶段的会计核算,进而巩固学生在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一理论内容上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核算方法的认识。

2.实务操作中的角色扮演与角色轮换

这是在进行实务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各自扮演一定角色,来完成教师分配的实务操作任务。并且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注意各个角色岗位间的协作和影响,然后记录自己的感悟,并且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角色轮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在此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企业采用了托收承付的方式购进了商品,现对该业务进行核算,如果按传统方法,我们只能生硬的讲解供货单位如何开出凭证,再传给购物单位,然后购物单位有怎样去进行收货和办理结算。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根本掌握不了实际操作。而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供货单位的业务部门人员,运输单位的储运部门人员,购货单位的财会部门人员,来进行供货单收货单等相关凭证的传递,然后由财会部门中的出纳人员,凭单据去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那里,办理结算业务。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各个环节的要点和技能。

3.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实习环境

(1)手工操作。手工操作由教师设立一套某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资料,包括原始凭证、企业运作特点、会计核算要求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等,并提出实习操作的目的,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接触面又设置了两种实习模式:一是面向来自工作岗位的成人班学员,有的已从事过财会工作,有的虽未接触过财会工作,但也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这类学员可以采用“独立实习”的模式,即在指导老师的辅助下,所有业务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根据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填制记账凭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账,期末调整有关账项,以及编制试算平衡表及会计报表等,并作出实结。这种模式旨在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掌握企业的会计流程程序。二是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普通班学生,则可采用“分岗位实习”的模式,即在教师辅助下,学生分小组进行,组内不同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如设置制单、出纳、记帐、复核、成本核算、主管等岗位,以各具职能又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一整套会计处理流程。最后由指导老师考核评分,通过后才能取得课程的学分。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这样的实务性学习,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财会知识。

初级会计实务整理范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故则、能够参与国家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由此可见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迅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会计专业作为国内外人才需求较大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是否成功就显的尤为重要。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中澳会计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1 我院项目背景以及专业定位

从2005年开始,我院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林学院开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开设了中澳会计合作项目,按照澳大利亚AQTF教学认证体系标准,引进澳大利亚全英文教材,采用我院教师和澳方派遣教师联合授课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英语能力。

中澳会计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同时借鉴澳洲,和国内相关大学中外合作会计专业招生经验,招生范围包括非艺术类高中毕业生,扩大了招生范围、减少了招生类别限制,实现了考生不分专业自由报考的机制。

学生在入校后,通过第一学年英语的强化学习,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尊重学生自身的意愿选择,把中澳会计专业分成出国留学方向班和国内升学、就业方向班。学生毕业之后也有多种选择途径,既可以选择国内就业,专升本继续深造,也可以按照3+2留学模式赴澳大利亚留学两年,获得本科学位。兼顾考生国内就业和出国留学两方面的职业规划。

因此,本专业与国内普通会计专业相比具有更多优势: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我国会计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国内相关执业证书,而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大量的双语专业课程,使其掌握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知识,获得国外同等学力水平。毕业时如顺利通过外方测试,并完成全部双语专业课,学生即可同时获得我院毕业证及澳大利亚TAFE证书。

2 人才需求分析以及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知识大爆炸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人事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会计相关专业早以成为十大最为走俏的专业之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水平日益加快,随着对外直接投,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加强,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纷纷探索国际会计协调的途径,在这一宏观大形势下,对我们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要尽可能的培养出既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分别进行了人才需要的调研,调研对象不仅涉及政府,企业,银行,以及行业协会,还涉及到澳洲大学的相关项目负责人,也通过对山东各大人才市场及人才招聘会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从事专门会计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之外,其他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员也需要具备,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国内就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在资金往来结算、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投资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农村经济理财、财税协管、仓储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职业岗位具体包括:出纳员、会计核算员、办税员、统计员、初级纳税筹划师、内审员和会计主管等。

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任职资格按照难易程度和资格证书等级,依次可以划分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中级会计资格证书和高级会计资格证书四个层次。其中前三个层次主要以考核为主,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高级会计师采用的是考评结合的方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三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一是85%的企业希望毕业生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但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工作实践的锻炼,于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二是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关联度偏低;三是100%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职称,同时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中级会计职称和高级会计职称要求也比较高,可见企业比较关注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初级会计实务整理范文5

对口单招 财务会计 有效教学

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已实施了20余年,令无数职校生迈进了高等学府。如今,对口单招已成为职业学校吸引生源的“金字招牌”,报考对口单招班的学生也日趋增多。因此,各职业学校对于对口单招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本科上线率,是摆在从事单招教学各位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笔者从事对口单招高三《财务会计》教学已有10多年,下面就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保障有效教学

对口单招财会专业理论课由五门课程组成,总分300分。其中,《财务会计》约135分,占45%。由此可见,其在总分中绝对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因此,根据江苏省对口单招的考试时间,对高三阶段的财务会计教学,本人制定了如下复习计划。

通过三轮复习计划的制定,一方面,使教师对该课程有了总体性的把握,能有条不紊地展开复习;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复习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整合教材内容,促进有效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特别是财务会计的内容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教材的内容有些是滞后的,且全省也没有规定统一的教材,所以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最新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笔者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企业财务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企业财务会计》以及《初级会计实务》等几本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有些内容甚至参考了《中级会计实务》。再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详细地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理解和熟悉财务会计的内容,把握财务会计的精华所在。更有利于进行有效教学。

三、实行教案学案一体化,提高有效教学

由于学生在高三之前已系统学习过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因此进入高三是全面复习阶段。这个时候,如果还采用新课的讲授方式,不仅教学进度缓慢,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的做法是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案一共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知识精讲、典例剖析、巩固提高和总结反思。在每次上课前,预先将学案下发给学生,并提出要求。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能根据学案上的知识要点自己去尝试。当然,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可在学案上直接列示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课堂教学时,要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案内容不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采用口头回答、小组讨论、自我测评、互相评价等方式,以此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案学案一体化,立足于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解决,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有效教学

初级会计实务整理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革新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的共识。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时代,会计电算化已成为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掌握初级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技能,是职业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加强中职会计电算化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中职会计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补充已有教材,满足实操需求

现行的教材编排不够合理,存在着或陈旧或片面等等弊端,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感到枯燥,因而学习十分被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是按传统教材的编写进行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是现在较为普及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关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介绍会计软件的发展、开况及具体软件开发;第三部分是关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就某一会计软件的具体操作。由于课时有限,教师按照这三个部分进行讲解,只能是简单讲解,没有重点,学生对软件的使用和开发均没有完全掌握。为此,我们电算化老师和会计实务老师进行合作探究,在实务练习中使用同一个大练习,结合高教版的《会计电算化》,自编教材,使得既能满足手工实务帐的要求同时又能满足电算化的需求,并根据会计证考试要求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减轻学生考证的压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以后的自我提高极为有利。

二、打破学科限制,理论结合实际

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流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初始化设置,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及其全部账务处理流程用电脑完成,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懂得电脑做帐的整套理论,还要让学生懂得实际操作如何通过计算机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那么如何安排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呢?我们让理论学习占1/3而实训学习占2/3 。而且不是独立分开进行,而是互相穿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果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单一讲解理论,学生学起来比较沉闷,而且有的理论只有学生操作过才能够比较好的理解。我们在教学初实行“双轨制”(即要求手工做账和电脑做账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较快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的好方法。具体做法是:

首先,复习手工做账的核算程序(记账凭证核算程序):购买记账凭证与账本初始数据录入据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包括转帐凭证的填制)凭证审核记账(结帐)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利用手工做一套会计资料的案例(注:一般只有简单的初始数据和几笔业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软件的整体),先理清思路。其次,以上面的手工做账核算程序为依据,做同一套会计资料的案例,在会计电算化软件里也依次核算一遍。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加深了实务的理解,又锻炼了操作能力。

三、利用项目导向,目的明确达成目标

行动导向项目化,是我们又一改变。在教材中我们设计好工作情境,并在每个情境中指出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什么,了解的知识有哪些,这部分理论知识怎么解决。我们以工作情境下的项目或工作任务为导引,揭示学习目标,对必备知识进行提示,为解决工作任务做铺垫,最终解决任务。同时为了扩展学生视野,方便自主学习,我们还增加知识链接学习指南和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资料。

在行动导向项目内容设计中,我们不是对理论知识的丢弃,而是作为一种新的任务驱动下的对必要知识有选择性地编辑,删去大堆作用、意义描述,把相关理论知识转化成技能生成要素,使传统的理论加例题的枯燥脱节模式转变成技能要素储备到完成岗位情境下的项目任务完成的技能生成新模式,使理论知识技能素材化、生动化,更易于接受。我们不是把知识体系完整为目标,而是以工作环境下的具体任务从技能分解到集成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提炼成工作任务指南和操作手册,把理论和知识要点溶入到技能操作中去,理论体现够用并以技能操作要求为准绳。为此我们精心编制了87条实务作业,实战训练。在教学中力争达到学生探索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通过项目实践完成教学内容,掌握岗位工作技能。

为了整理出与教材相呼应的操作内容,我们到企业中收集了生产经营的原始凭证资料,然后要求学生一人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如:系统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员、凭证审核员),先在实务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手工记账,然后按所给的原始凭证资料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上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操作。这样使得学生对整个流程相当熟悉,在就业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程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