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欣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1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感受力 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该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音乐教育倡导“人性的回归”,音乐欣赏教学旨在小学阶段实施面向全体的音乐教学,通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渠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逐步发展自己的音乐感受力。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欣赏”观 1.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与生俱来 世界著名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音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正规的音乐欣赏教育等到孩子满7、8岁,上小学之后才能开始,这一时期应注意给他们提供听各种音乐的机会,与他们交流听音乐的感受,以初步培养他们的音乐价值观。
2.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存在差异
由于学生自身因素及客观环境的影响,会导致音乐欣赏能力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从自身的因素分析,由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脑发育状况,以及年龄、性别等,形成学生之间音乐欣赏能力的差异。客观环境影响更为多样,诸如居住环境、家长艺术修养、学校的教育方法等育人环境。均会形成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差异。教师必须遵循每个个体的现状,有的放矢地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促使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3.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学生面临的环境(即所处的生活圈),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主要的,也是比较容易创设与调控,教师可以运用教育的力量使家庭、社会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尽量的扩大、强化,使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尽可能的缩小、减弱,从而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与音乐欣赏能力奠定基础。
二、构建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欣赏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快乐地听”、“理解地听”、“分析批判地听”。美国作曲家柯普兰将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表述为“感觉音乐”,“感受音乐的表现力”、“真正理解音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课堂欣赏教学。按照整体性教学、分析性教学、综合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四个阶段完成,具体操作流程是:赏乐人情――参与动情――设境激情――创造达情。
1.赏乐入情,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教学开始,在播放音乐时,教师与学生都要同时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赏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感知能力。
在学习《游子吟》时,我轻轻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三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吗?在废墟中,逝去的母亲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下是她的孩子,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损,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救援人员看到屏幕上有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很多学生表示,对震撼人心的这一幕至今记忆犹新。我接着说道:“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母亲用她的生命全身心的爱着她的孩子,同学们,你儿时最早听到的一首歌唱母亲的歌还记得吗?我们就从《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一起进入今天的音乐殿堂吧!”
2.参与动情。初步体验
再次复听,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教师在设计提问中运用一些音乐要素的卡片、图样、表格,让学生直观感知,对于有些主题旋律。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使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演唱《游子吟》时,我范唱学生跟唱,继而提问:这首歌曲节奏有什么特点?怎么唱好它们呢?学生交流后明确了附点音符要唱得饱满些,前倚音要唱的连贯,就像妈妈和孩子一样紧密相连。这时让学生演唱第二遍,要求准确运用情绪。即:第一、二句要唱得亲切、温柔、深情地;第三、四句要情绪激动些,力度要强一些,但是也不能喊唱,表达儿女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深情,而且第四句稍微弱一些,给人一种回味的感觉。
3.设境激情,心灵共鸣
“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必须进行全曲的综合性欣赏,进一步了解曲子中乐句、乐段的作用、地位和用途,了解乐曲风格和情感发展升华和变化过程,进一步熟悉音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更进一步了解。从而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
我先用PPT出示《游子吟》前两个乐句,提问:“从诗句看,穿上这样的衣服感觉怎么样?从音色上来讲,谁更适合唱这一乐句呢?”学生回答:…意恐迟迟归’说明母亲担心儿子归来的晚,这句话更适宜男生演唱。”接着出示后两个乐句。我深情地说:“母亲的恩情重于山,你们想报答自己的母亲吗?用什么样的演唱方式可以表达大家想报答母亲的迫切心情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们明确了:第一段,前两个乐句领唱,其他同学哼鸣,后两个乐句齐唱;第二段先分男女生唱,再轮唱,最后结束句渐慢渐弱。从而满怀激情地放开歌喉,将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都投入到歌曲中。
4.创造达情,活跃课堂
“创造”是指在学生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一个高层次发展,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的满足,是学生亲自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也是对音乐深化理解的一种体现。在学生掌握歌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二度创造,如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演唱形式、力度的变化、改变歌词、创编舞蹈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表现对音乐理解的活动之中。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2
摘要音乐不但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情趣、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意识,增强毅力和智力发展上。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搞好音乐欣赏课教学尤其重要。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就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搞好音乐欣赏课教学尤其重要。
一、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二、建立师生双向的互动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一种“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这么做,势必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其创新能力。而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教师应从音乐资源的垄断者转化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教学过程也要从传统的单向教学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形成学生与教师在音乐知识上能有相互碰撞而促进双向交流之过程。例如: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时,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在哪种场合里听到过国歌,同时在这些场合里国歌又起着什么作用?这时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累积说出运动会颁奖仪式上、政权交接仪式、外交仪式、升旗仪式等场合,并总结出凡是各种能代表国家尊严的重大事件时都会有国歌出现。紧接着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时中葡政权交接仪式的音像。当《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学生定能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音乐欣赏教学应引导与培养学生情感体验
坚持以感受音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声音艺术,在表现内容方面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表达人类丰富的内心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是人类语言的延伸,是一种情感的独自,是人们内心深处思想的表达。所以,欣赏教学要把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作为教学中最主要的中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造诣和文学修养,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要非常准确真切,教师对音乐欣赏所作的提示应精练而生动,语言要富有诗意和美感,要使人很容易就对音乐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长亭惜别》与《楼台会》两段音乐,采用的都是大、小提琴对答重奏的演奏形式,旋律也都非常优美而伤感,但表达的情绪情感却大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用准确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提示学生:《长亭惜别》表现的是一种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旋律缠绵委婉、深情而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音调时断时续,形象地表现了祝英台想吐露真情而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态。而《楼台会》一段,先由单簧管吹出叹息般的下行音调,把人带人惨淡悲凉的气氛中,接着大、小提琴奏出了那段如泣如诉、令人难忘的旋律,凄惨悲切的音调生动地表达出二人在生离死别之时痛苦绝望的心情。因此,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音乐的情感表现力是令人无法抗拒的,是任何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3
很多人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实不然。如今的音乐教材,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无不包含众多欣赏内容。音乐欣赏,即感受与鉴赏音乐,指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激起情感共鸣,是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欣赏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普遍存在欣赏课难上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欣赏曲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其难于静心欣赏领悟抽象的音乐,不能从单纯的“听”音乐过程中获得感性体验。针对这种现状,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努力探索改进欣赏课“教师讲解、学生听音乐”的老模式,利用多种形式丰富欣赏教学,从而提高了欣赏课的效果。
一、看――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 ”。音乐欣赏如果只注重“听”,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欣赏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多媒体等展示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来感受音乐所传达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如欣赏《美丽的凤尾竹》一课,我提前准备了美丽的傣家竹楼、展翅的孔雀等图片,学生走进教室就被美丽的傣家风情所吸引,欣赏起音乐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惬意。欣赏《保卫黄河》时,我边播放音乐边播放黄河波涛汹涌、人民军队奋勇作战的场景,同学们个个身临其境,热血沸腾。通过“看”进行音乐欣赏,实现了视听的结合,很好地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二、唱――演绎音乐、表达情感
唱是表现音乐最基础、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欣赏教学中最常用的辅助手段。反复欣赏,加入模仿、创造的“唱”,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理解音乐,从而创造性地表现、再创音乐。如欣赏《双节棍》时,可以先让学生聆听,明快的节奏、富于动感的音乐很容易调动起学生演唱的欲望,再让学生跟着音乐唱,同学们兴致勃勃,激情演唱,既达到欣赏目的又充分学会表现。
三、演――身临其境、表现音乐
音乐与表演可谓好姐妹,许多曲目都可以通过表演来演绎。“演”对音乐欣赏具有表达和激发兴趣的作用。欣赏标题音乐、歌舞剧和故事音乐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演”来表现。如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整听赏音乐,在了解情节、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有凶猛的斗牛,有英勇的斗牛士,有喝彩的群众……一派热烈欢腾景象。接着让学生讲讲所了解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道具请学生模仿斗牛动作进行表演,最后边听音乐边“斗牛”,同学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实践证明,“演”能活跃气氛,体验乐趣,加深理解,有效促进欣赏效果的提高。
四、奏――发挥特长、丰富课堂
演奏是表达音乐的重要方法,如今素质教育得到普及,各种乐器走进千家万户,很多学生自小习得一种或多种乐器的演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利用特长生参与教学,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欣赏自己同学的演奏往往较纯粹的“听”音乐家演奏更有意义,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欣赏教学中,我结合具体曲目,尝试自己或请学生演奏。如欣赏《战台风》,我课前了解班里同学学习古筝的情况,请他们提早做好准备。课堂上,首先完整听赏音乐,然后请同学演奏。她们演奏的古筝曲《战台风》吸引了全班同学,大家投来羡慕与赞许的目光,这时,我请大家说说两次听赏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同学自己演奏的现场版更具感染力,更激动人心。随后进行分段欣赏,现场演奏每个段落,清晰明确,同学们很容易将段落理顺,整节课迭起。再如欣赏《赛马》,我将二胡带到了教室中,以最直观的方式进行介绍,并用多媒体播放二胡演奏录像,让学生观看聆听音乐片段。学生亲眼目睹了二胡的外形和演奏,初步感受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再欣赏本班同学的二胡齐奏,他们边拉二胡边舞动,展现万马奔腾的热烈场景。大家观看演出、欣赏音乐,不时发出阵阵欢呼,在愉快氛围中感受音乐与二胡的魅力。将乐器演奏带进欣赏教学,为特长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促进了特长生的艺术学习兴趣与技能的提高,拓宽了班级学生知识面,有助于全体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五、动――综合运用、全面提升
欣赏课教学要针对实际选用上述方法,很多时候还要综合运用,使“看、唱、演、奏、听”有机结合,形成互动,共同作用。如欣赏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本曲抒发了诗人王维对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含蓄地反映了古代人民在不合理制度下的哀怨情绪。学生聆听老师生动的描述、二胡如泣如诉的演奏、观看送别的感伤场景,已经如临其境。此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他们的表现欲望,以乐曲为背景,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讨论、编排、表演不同场景:与朋友道别的依依不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凄惨悲苦……整节课同学们非常投入,本来不易欣赏的曲目课后许久还记忆犹新。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4
一、 调动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 抓住课堂的前面几分钟
作为音乐教师,无论上什么内容的课,都要有合理清晰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巧妙的导入,抓住课堂的前面几分钟,对于音乐欣赏教学十分关键。导入,是一扇美丽的门。如果把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比作一曲乐章,那么一个精妙的导入就是乐章引人入胜的引子。所以说导入就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比如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学生对京剧比较陌生,没什么感性或理性的认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上面来呢?我试用了两种导入:一种是以歌曲《唱脸谱》导入。这首歌曲学生已经学唱过,因此并不陌生,我刚唱了个头,学生便兴趣盎然地加入进来了,当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时,我不失时机地把事先准备的各种脸谱一一与歌词对上号。面对这些色彩丰富的视觉刺激,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惊奇。唱完后,便争先恐后地猜测其他各脸谱,并急切地想知道,人声是怎么发出的?是用什么乐器伴奏的?人物的行当、服饰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第二种便是以历史故事楚汉之争导入: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兵败于刘邦,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虞姬等项羽睡着后,步出帐篷外,以期望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的此段。然后让学生就着虞姬的心情,结合歌词欣赏,学生们居然听的津津有味,有的脸上愁云密布,有的黯然神伤,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还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2 鼓励学生根据作品形象进行即兴表演或即兴创编
许多音乐作品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形象即兴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即兴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比如,在介绍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图画展览会》时,我启发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将他们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了解作品的内涵,还使学生得到了一次锻炼勇气上台表演的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然,并不是每介绍一部音乐作品都要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的,有的音乐作品更注重于情感的体验,听后会让人产生许多不同的联想和想象(比如,德彪西的作品《大海》)。在欣赏这类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音乐的不同情绪,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或者以诗的形式,或者以各种短文的形式进行即兴创编,再配乐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即兴写作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即兴创编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再有意地介绍作品,学生将会更有兴趣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内涵。
3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已不再是鲜为人知的事。利用电脑软件制作音乐课件,给音乐配上相应的画面,在视觉上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将视听相结合,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同时,也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些音乐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与教师产生默契,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二、 利用相似性,巧妙进行相关学科的渗透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同时,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息息相关。比如体育,可以为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然后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1 结合语文、史地教材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开拓学生思维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学精品被谱写成音乐作品。比如《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曲)《阳关三叠》,《垓下歌》(琵琶曲)《十面埋伏》……在欣赏这类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贯通到音乐意境中,相辅相成,开拓学生思维。如在欣赏《阳关三叠》时,我挑选了几名学生朗诵《送元二使安西》,让其随着音乐的节拍去感受诗歌的韵律。同样在欣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歌曲或乐曲时,我也采用了音乐紧跟史地的方法。如欣赏民歌《茉莉花》时,南北两地音乐风格截然不同,南方《茉莉花》细腻、柔美,北方《茉莉花》明快、爽朗。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结合史地,说出南北两地的气候特征、风土人情以及不同地域环境所造成的人的不同的气质与性格。通过这些对比,能够让学生从不同侧面领略《茉莉花》的别样风味。
2 结合美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作“凝固的音乐”。在音乐欣赏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在欣赏《沃尔塔瓦河》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沃尔塔瓦河风光图片,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沃尔塔瓦河的风光。学生通过听音乐、看图片,更深刻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义。又如, 在欣赏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 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美丽的大草原风光摄影,让学生感受到了美丽的草原景色。
三、 培养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掌握教材,运用教材,要选择一些旋律易记、易懂,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音乐作品来进行欣赏和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思考、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了积极性,有了“主人翁”意识,就会加倍地去学、去了解、去感受。比如,在欣赏分析流行音乐时,我让学生课前先自己预习,收集资料,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况和发展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流行音乐进行介绍或表演,针对某种流行音乐进行讨论,课后再请学生根据课堂中的讨论、交流进行总结、反思,谈谈感想,以便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流行音乐。实践证明,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5
[关键词] 音乐欣赏 聆听方式 能力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通过声响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从感受入手,遵循听觉的感知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欣赏教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要把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传承给学生,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优良品格。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人类情感的产物,都能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音乐的情感体验,把情感作为首要目标,一切教学活动也都应围绕着审美体验而展开,而最重要、最有成效的审美莫过于聆听音乐了。在音乐教学中,聆听是基础,也是根本。对学生来说,“听”是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音乐语言的过程。欣赏教学中重视并运用恰当的聆听方式更能接近音乐的本质,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音律之美,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音乐。
一、背唱主题,重点聆听
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它可以很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随心所欲,积极创新。正如门德尔松所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语更好得多。”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要让学生懂得聆听,学会聆听。而要让学生尽快记住音乐作品的音响,背唱音乐作品主题旋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法,尤其是较大型的器乐曲,更是如此。另外,背唱音乐作品主题旋律对学生理解音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记住了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才能感受到作品主题的发展和变化。熟悉了主题,就等于找到了欣赏的向导,最好在欣赏作品之前的教学中就将主题唱熟或背记下来,当学生在生疏的乐曲中听到了熟悉的主题音调,就如同在旅游风景区遇到了向导,马上会和乐曲亲近起来,激起听音乐的兴趣。学生只有专注地听了,才能为记住打下基础。一般情况下,一些短小的单段体结构的音乐或段落连接紧密的音乐,如“牧歌”等作品,由于音乐的整体性强,很难将其片段拆分,提供的音响应该考虑相对连贯和完整。当然,更多的时候将作品重点片段的听和完整的听相结合,可更有效地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时,我往往将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先单独进行听赏并范唱,用优美如歌的旋律和主题的来历背景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对欣赏全曲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加深作品主题印象的目的。有时也可以在欣赏全曲,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整体感受后,由学生听辨出印象深刻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就是乐曲的主题音乐,要求学生记住这段旋律,而后哼唱或指辨主题谱例,或以语言描绘,或画出图谱等,根据学生的音乐感受再进行重点聆听和分析。这种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重点聆听,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理念。
二、动中取静,静心聆听
学生的欣赏过程,就是他们对音乐作品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生动的引导固然必要,但过多的铺垫与说明,不仅会干扰学生自主的去聆听音乐,使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有意识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而且将会框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发散性的感受与体验。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聆听环境和条件,不给学生过多的任务,将学生的静心聆听放在第一位。精选作品重要片段,合理安排教学节奏,适时把握讲解时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聆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想象。也许有些想象并不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甚至天马行空,有时令我们难以理解,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肯定,将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鼓舞,并成为学生自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的强大动力。
在教学八年级欣赏《卡门序曲》一课中,在请学生初听乐曲前,先引导学生注意聆听“卡门序曲”和“春节序曲”有什么区别,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在学生发表了自己对音乐所表现场面的见解后,我向学生揭示“谜底”,简单介绍创作背景,并鼓励学生继续欣赏,“看谁能听出‘妇女和儿童在斗牛场上欢唱跳跃的旋律’和‘斗牛士之歌的旋律’”。前面猜想成功的学生对这一挑战踌躇满志,而失利的学生则因不服气而更加专注于再一次的聆听。果然,“斗牛士”神气、威武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浮现,表现这一形象的音乐主题也在大家的模仿中脱颖而出,这为后面环节的再度欣赏和创作实践活动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孩子们理解了作品,仿佛自己就是那位勇敢、威武地斗牛士,对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几年后的某个街头,我还仿佛听到有人在哼唱这首作品的主题。没有过多的辅助手段,只是引导学生静心聆听,但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只是因为每一次的引导、启发都是围绕着音乐本身而预设与生成,都是给学生之所需,都是在为学生更好地专注于音乐创造条件。
三、精心选择,比较聆听
比较聆听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意识。我在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先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自己的授课意图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相应的作品,让学生感到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我国有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没有被列入教学内容中,我在授课时,会有意地选择一些优秀曲目加入到课堂中。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及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我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了一节题为“中国茉莉齐争艳”的课,给学生们欣赏了流传在河北、江苏的两首民歌《茉莉花》和创作歌曲《亲亲茉莉花》。通过两首《茉莉花》的比较聆听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相同点在于,都是表达了一位姑娘想摘花,又担心受责骂的爱情类歌曲。不同点在于,河北名歌《茉莉花》旋律多跳进,曲调明快、硬朗,体现了北方人爽朗的性格;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柔美,比较含蓄。当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时,学生回答:(1)民歌有即兴演唱、随即而来的特点,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再加工和修改及再创造,因此同一题材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曲调。(2)不同的区域,造成了人土风俗与性格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同一题材不同区域的民歌色彩的不同,反映了中国民歌的同宗性和多样性。当现代气息浓厚的《亲亲茉莉花》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学生们会总结出让人欣慰地“创作源自生活”;“民歌是作曲家们创作的源泉”等结论,这不是新课改中所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
四、表演创作,深化聆听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有更深层次地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要素将聆听和表演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想象,理解作品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表现情感的目的的,并阐述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中,有意将速度、力度、情绪、节奏对比幅度极大的《新疆之春》和《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性分析欣赏,让学生讨论发现音乐要素与表现内容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拉威尔的管弦乐舞曲《波莱罗》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以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加以律动,对音乐段落进行归类区分,从而更直观地理解了波莱罗舞曲的音乐特点。在介绍中国管弦乐合奏曲《瑶族舞曲》中,让学生和着音乐,配上自己制作地打击乐器的敲打。这种“音乐领、听者和”的律动形式,更能让学生感觉到喧闹欢腾的瑶家庆贺节日的场面,从而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欣赏教学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时,可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做自由走步或大幅度的华尔兹摇摆动作,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乐曲本身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乐曲的主题音乐,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同时,这样的律动表演将更有助于体会音乐的形象,深化聆听的效果。
在对音乐进行一定量的聆听积累后,鼓励学生进行词、曲、表演和创作,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更加完整和全面,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华夏古乐》一课中,学生听赏了埙独奏曲《阳关三叠》以及古诗词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后,对古风古韵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极具热情地完成了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忆江南》等一些简单诗词歌曲的创作。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精髓与内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端正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取向,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不以课堂表面气氛论英雄,为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而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触摸音乐之魂,从而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4]李春艳.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6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 关注音乐
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什么?经常看到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一栏里写上这样的开头语:通过对某作品的欣赏达到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等。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在写完了上述的教学目的之后,就不知如何在欣赏教学中提出进一步的教学目的要求了。这些话说完后,真正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了。音乐欣赏的教育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对音乐艺术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音乐艺术的性质: 即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是以音响形式,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达到其审美作用的。这就要求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关注音乐本身,而非其他。那么,音乐欣赏教学该如何关注音乐呢?
1.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倾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
2.从感性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回避传统欣赏教学的从概念出发,讲时代背景等,从感性入手,教师自己演唱、演奏,或放录音,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关注。一般成功的演唱、演奏是非常有效的,录音和音响如果能配合一定的手段,也有很好的效果,如学生的节奏参与,或适当的语言引导。只有在学生真正感受了音乐之后,才出现其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概念知识真正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
3.从音乐本身出发,调动听觉思维。欣赏课要注意到对欣赏作品主题的熟悉,但真正做到就不太容易。因此要做到了以下几点:巧妙地运用重复,积极引导听觉,注意音乐主题材料的发展。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本校合唱录像及弦乐合奏录像等使音乐重复出现达六次之多 (其中有的是片段),学生既不感到单调又充分熟悉了作品,这样不急于让学生用文学性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感受,而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主题材料的发展,关注音乐本身随着情绪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曲式图示也是逐渐展示并与学生的直接感受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听觉上注意音乐主题材料的发展就很成功。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已经初步建立了关注音乐本身的良好习惯,但这还远远不够,音乐欣赏教学要通过关注音乐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掌握所欣赏的曲目:
1.体会音乐情绪,领悟乐曲意境。音乐都是由情而动,由感而发的。作曲家在创作过程申,总是力图再现自身内心深处的感受,好的音乐作品也总是强烈、细腻地表达了作曲家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欣赏音乐的第一步,首先可以而且也应该去体验作品所内含的情感。例如:欢乐、悲伤、雄壮、愤怒、柔美等等。当然,音乐的情绪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来体现的,旋律的起伏、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音区、音强、演唱(奏)法、音色、织体都直接作用于作曲家要表达的具体情感。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那种深沉感,即是与弦乐的低音区以及缓慢的节奏密切相关的。意境是与情绪相对应的另一种主观感受,意境的判断与音乐分析相结合,是我们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丰富感受力和理解力的重要保证。
2.判断音乐风格。作曲家总是在一定风格的音乐素材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的。因此对音乐风格的判断力,也是鉴赏音乐能力的重要方面。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音乐的风格取决于调式,从各民族调式,大小调式到十二音调式等等。但实际上的风格问题还要复杂得多。例如旋律的进行、演唱的音色、节奏的特点、和声的构成,时代、作曲家之间的风格差异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
3.辨识音乐体裁。体裁指的是音乐的具体类型,分声乐、器乐、歌剧、交响乐、室内乐、歌谣、舞曲、进行曲、夜曲等。例如在中国民族器乐体裁中,就有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福建南曲、河北吹歌、西安鼓乐等等。体裁的划分既要有听觉上的积累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
4.理解时代背景及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一部音乐作品的产生,总是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时代思想和时代风格,总是强烈地影响着作曲家的创作,而作曲家的创作激情也总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因此,从文献上了解音乐作品的这些背景材料,对理解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很重要的。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还可深入到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