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 技能实习 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紧迫。

职业院校是培养社会未来技术工人的中坚力量。技能实习教学,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新型技能实习课程教育目标,即“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从新的实习课程目标反映了技能实习的重要性,它使实施教育的内涵有了重大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技能实习将逐步向现代制造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变,从而使学生在中等教育时就获得较好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接受高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新形势下职校生技能实习教学的理念

1.1 增强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对用户的一种无声的承诺。职校生在参加工作后将成为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那他们的产品质量意识又如何呢?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职校生在参加工作初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生产效率低,二是产品质量差。这是学校技能实习中的应试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严重脱节的必然结果。我们现行的实习教学,还是以全面掌握本工作的操作技能为主,在考核时是以分数为重。许多学生以及格为目标,对产品质量意识十分淡薄。这就要求我们实习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把产品质量意识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及时对课题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讲解,找出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措施,杜绝盲目加工,以此逐步来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使他们明白作为一个未来合格的技术人员应既要掌握好先进的技术,又要掌握保证产品质量的各道工艺环节,这样才能将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

1.2 增强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适应能力

国家在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各省、市亦不断举行各工种技能竞赛。现在,技能竞赛是职业类学校突出教学成果和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舞台。所以职业学校非常重视各层次的竞赛小组的培训。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在传授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心理素质是一种经验,一种临场的应变能力,在技能竞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在平时的训练和考核中逐渐积累和调整。掌握精湛的操作技能,加上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良成绩,为自己、学校赢得荣誉。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根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质人才,是我们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十分紧迫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在技能实习中,教师应该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经过对学生的正确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立足较高的技术层面上,去思考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意,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团体力量,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实践,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技能实习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设想

2.1 提高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素质

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职校生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多层次、全方位、近距离、长时间地与学生接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直接和具体。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要求实习指导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更要注重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为此,学校应该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教学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考核机制,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育人意识、争先创优意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技能竞赛”、“课件设计比赛”等,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还应有计划地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深入到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让教师及时掌握新的生产技能,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充实教学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和提高教师的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为学校的计划招生、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工作交流,围绕操作技能、安全规范、教学改革、工作创新、产教结合等内容,定期组织大家互相学习,以提高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2 改革实习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建设。

・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下达的一系列关于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文件中,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粤府〔2012〕10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 〔2012〕103 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2013年普通高校进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技术素养的训练和技术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也须重视职业岗位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综合素质培育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师资结构调配、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构建。

1 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部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状况

本研究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NSTL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多种途径对中外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及有关文献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1.4 我国高职教育综合素质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受技术理性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技术理性的视角下,专业活动是一种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专业知识具有等级性,研究与实践是可以分离的。高职教育学制短、投入少、师资不足、就业压力大,相当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技术教育和知识的工具价值,高职教育显现的教育导向,功利性、工具性、实用性,导致了在教学中重视专项能力的培养、轻视人文教养、重专业技能、忽视素质教育等弊端,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欠缺、适应能力差,引起社会反映高职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2 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2.1科学设置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是“素质与能力并重”,人才培养的核心必须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必定具备从事职业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素质教育要全面考虑受众的需求,结合职业活动进行。课程设置应结合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提升的综合素质。

广东某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毕业生有过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9%)、薪资福利偏低(32%),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54%)。主动离职会影响学校的声誉,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该校2011届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4%,比全国骨干校(46%)高8个百分点[2]。

2.2 优化师资团队

教师无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主体之一,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强劲的人格魅力、诚挚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其中体现职称晋升、专业培训、道德修养以及年龄梯度等,并在可行政策的保障下逐步实施。

2.3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拓展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进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基本上均停留在传统的教条化的教育模式上,传授的内容相对滞后,与现实生活和科学社会的发展相距甚远,致使相当部分学生为完成学分采取应付状态,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而学生在下面玩手机、发短信、昏昏欲睡,师生互动的场景很少出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如今很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可以通过引入中外文化、传承经典与发扬内在精神、介绍前沿科技的发展等方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育成。

2.4 创建完善的素质育成的学校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人格塑造的自我完善,是培养整体素质高而同时又具备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学生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或多或少的对精神文化的教育有所忽视,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风潮,这些现象在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领域都有体现。高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三观的养成教育中,将会受到不小的干扰。

2.5 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制度及教学评价方法

综合素质课首先是综合各学科体系里内容和基本知识构成的课程,文理农工医的基本知识都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构成元素,各学科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呈现在素质教育课堂中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构架设是必须的。高职院校的“产品”是具备高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学生,因此,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体系维护的措施和手段,重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加大对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学校综合素质教育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规划、实施方案及经费保障,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育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或通识教育学院、系),赋予学科化的角色定位,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促成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常规化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两千七百年前伟大的祖先管子就论述过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键词―“以人为本”(“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引申一下是,要想成就事业,必须从以人为本开始。现在的评价方法,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上体现不足,学生的潜质难以激发,对学生的发展缺乏指导意见,老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缺失动力。

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实现育人功能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点。从教学角度和学生个体角度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应建立一个科学的、常态化的评价机制,确保过程科学、有效,以此进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

3 结 语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不断的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积极探索,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总结,汲取经验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综合素质教育

引言

艺术设计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实用性、交叉性等显著特征的复合型社会活动,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策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艺术设计的外延较为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层面。从其功能与审美并重的根本属性看,它既包括功能性较为突出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1。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即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沦、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各环节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形式。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雏形的生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虽不能与国外众多发达国家的悠久的艺术设计教育历史相比,却也不同教育层次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积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其鲜明的特点推动者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艺术设计作为一项极具时代特性的复合型社会生产活动,其教育并不局限于以某一阶段、某一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功力性教育,而是一种建立在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以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一、当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雏形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工艺教育,其后随着、“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破旧迎新的社会运动,使中国教育迎来了拂面的春风,艺术设计教育也随之起航。然而,究其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具备现代性特征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我国的现代高等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前进的浪潮下,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更为迅猛。

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看,艺术设计教育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层次,其不同层次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尽相同。另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建设上,各个院校都争先恐后的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建立自1998年开始,急速扩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井喷状。面对看似一片生机的向荣景象,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教育缺失问题,并已逐渐凸显于世。高职职业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产、学、研为基本途径,承担着不同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功能。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切实承担起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而是在式的教育革新与构建中迷失了方向。通过对当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其大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相较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培养技术应用性,而非研究性人才。然而,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学科并没有切实的贯彻这一方针思想,没有构建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使得其在一个近乎混乱的状态下游离与技术与理论之间,期以二者兼顾却无一落实的尴尬局面。

2.教学模式不清晰

由于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其中,延续本科教学模式中重理论教育,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也严重违背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初衷。此外,以美术教育为蓝本,模糊艺术设计的概念,也是当前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重要问题。

3.软硬件设施薄弱

艺术设计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操作的要求很高,专业技能课程基本上都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动手环节完成。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其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也相对严格。那么,针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在教学中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并非只是简单地专业教师加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专业画室这一原始模式,而应是符合时展需求的崭新面貌。目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软硬件教学设施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并严重阻碍了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提出“学校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是当今高职教育改革对艺术设计学科提出的新要求,是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职能的外延。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伴随逐年递增的艺术设计专业扩招幅度,社会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已显现出结构性疲软的态势,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日趋复杂的人才需求形势,往日单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已于社会脱节。由此可见,我国当代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尚存许多应改革和完善的方面。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现代经济和市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市场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不均衡,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同,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构建,势必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探讨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以推动现代设计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2.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

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对设计人才和从业人员的需求愈发趋向多元化和复合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为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出现,高校学生大多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陈旧单一的学科教育以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并迫切希望获得更为广泛、多元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此提升其自身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在这一趋势下的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目标,应超越过去以工业与企业为主的物质经济和竞争逻辑为基点的教育,应重视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人性与社会环境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探索并创造出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即设计教育要使设计人员明确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让他们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活动为社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所服务的对象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当代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必然趋势,是对受教者实现自我内在要求的满足。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思想文化情操,懂得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符合人才自我实现对于综合素质提升的本质要求。

三、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战略路径

艺术设计学科逐年增长招生数,成就了一个事实上的设计教育大国。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认知到,设计教育大国并不等同于设计教育强国,两者之间有着明显差别。当前,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规模扩张而质量下滑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长,相反,这将会成为我们实现“设计教育强国"的最大阻碍。鉴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和既有教学现状,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无疑成为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重点。面对严峻的现实境况,笔者认为,切实实施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于培养对象的预期展望,它指明了将要培养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的人才。高职艺术设计学科要想有效的实现综合素质教育,势必要先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当前高等教育,尤其是各层次教育对于其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的现状,急需得到有效的解决。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社会职能,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清晰明确的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区分开来,以实现其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力图结合区域市场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依托有利的地域经济、文化资源,开展相应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2.优化教学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的构建需要一系列适应社会需求,科学合理的配套教学模式作为支撑。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着实与社会脱节,尤其是针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科而言,亟待进行整体性的教学优化和模式选择。针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对高职层次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应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交叉学科知识的补充,同时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量推进专业工作室建设,切实有效的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进而多轨道的进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化,以期为实现其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证。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保证,对于教学结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应从两方面入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教学资源的建设,一面方面是硬件设施,即教学场馆、实训基地、教学器材、教学资料等资源的建设;一方面是软件设施,即教师资源的优化,适当的选聘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和具有深厚艺术素养的艺术家作为外聘教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熙吻.艺术设计教育与相关历史概念的辨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0(4).

[2]肖敏.林家阳谈中国设计教育[J].艺术?生活,2002(2).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4

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消化内科教研组医学院校是培养各种类型医学人才的基地,不管其毕业生最后是从事临床医生、基础医学教育、医学研究者还是医学行政管理人员,创新性是最基本的一种素质要求。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提高其综合素质,各国都在探索不同的、有效的医学教育模式。

1 教学模式的变迁

1765年Franklin创立北美第一所医学院费城学院,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培养临床医生。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西方各国均在不断探索不同的、适合于时代要求的医学教育模式,先后出现“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PBC或PBL)”“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等。

“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是由美国学者Flexner等总结美国办学经验后提出的一种“3段式”医学课程模式,该模式将医学课程划分为基础颗、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基础与临床独立,课程按学科设置。其优点是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节约财力等。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科为中心,学科界限分明,各学科间、基础与临床课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实验课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学生学习被动,课时负担过重,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死记硬背和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上,没有时间自己思考问题,很少有时间去阅读相关的医学文献和著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1960年,面对医学教育的挑战,为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美国率先兴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出现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就某一课题(如肝脏)从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等横向水平同时进行讲授,其优点是: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容易被理解,打破了基础课与临床课的界限,加深了基础与临床教师间的交流,缩短了授课时间,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最大的缺点是:教师难以“设定合适的前后联系”,各领域的知识不能独立深入地讲授,教学内容重复和遗漏不易调整。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问题为基础(PBL)”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讲习班形式,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老师仅仅是辅导者和协调者、激发学生围绕更广泛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采取各种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知识的限制,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与老师的有较大的差异,教学的可控性比较差。尽管存在缺点和不足,但是这些模式被公认为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里程碑,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曾推荐了这两种模式。根据PBL课程模式的思路,现在又衍生出“以任务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模式”等不同的教育模式,具体效果尚待观察。

1999年欧洲医学教育年会提出了“最佳的循证医学教育(Best Evidence Medical Education)”,循证医学教育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主要是指为教学提供最好的证据。“循证医学教育”要求以“证据”而不是以“看法”为基础对某个问题作出决策。在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中,医学教师经常以文献资料和研究结果作为决策的基础,这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行为。然而,对待教学的态度却并非如此。

2 医学生的培养目标

1998年2月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发表了医学院校学习目标报告(MSOP) I,1999年又发表了MSOP II,对医学生提出3项学习目标:①从电子数据库和其他资源获取、处理和利用生物医学信息,以解决与个人和群体保健相关的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②有关限定人群中常见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并应用系统的方法减少疾病流行和影响的范围;③理解和尊重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并且有必要与他们合作以共同治疗个体患者和促进限定人群的健康。可见继续获取知识、与他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是主要的学习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也应该从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生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医生,医生的角色也不仅是治病救人,已经是身兼五职了:终身学习者、临床医生、教育-通讯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如:当医生遇到一个患者时,他首先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同时又是一名学习者,他要在生物医学文献或医学著作发现对诊断和治疗有意义的东西,把一个患者的特殊情况与过去治疗过的患者进行比较,积累自己的行医经验时,他又是一名研究者,在帮助患者理解治疗方案,以普通百姓能听的懂的语言传播医学科普知识时,他又是一名教育-通讯者,在做出正确合理的安排以确保治疗方案得以准确、及时实施时,他又是一名管理者。达到上述3大目标,医生能够身兼五职,应该说是时代的要求,仅仅学习成绩好,恐怕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

3 我们的教育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两大特点:①知识量大,积累多;②增长快,发展迅速。高新科技知识的骤增,使高等医学院校教育遇到一个极大的矛盾,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知识增长之间如何进行医学教育。我们的教育模式还不适应我们的教育目标的要求,这是当前教育矛盾之一。我国的医学教育状况,教学模式仍然比较单一。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的125所医学院中,60.0%采用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29.60%采用混合模式(即PBL、整合式、器官系统、传统学科型等模式兼而有之),10.40%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日本已有57所院校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我国115所医学院,94.78%采用传统学科型模式,4.35%采用混合课程模式,0.87%采用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目前为止我国仍然以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平时比较注重书面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上,学科型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已经为我国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试图探讨适合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与时代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就我校而言,尽管我们在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的医学教育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我们仍然是以“学科型教学模式”为主,除了这种教学模式固有缺点外,我们的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第3、4、5年级的教学中就明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临床学科之间衔接不好,就《内科学》教学而言,与《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科目之间没有交流。如一位患者患消化性溃疡,因为她的年龄小,所以属于儿科,因为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穿孔),所以又属于外科,如果她怀孕3个月,那末她要到妇产科就诊。实际上消化性溃疡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个性不同而已,但是没有人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告诉学生,学生似乎也不会提出问题;②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衔接不好。老师上课讲解,主要以临床为主,缺少与基础学科的衔接和过度,学生思维固化,学习被动,不利于所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消化。再如由于教学大纲的规定,消化性溃疡的讲解往往是从概念、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环节展开,在有限的时间内往往没办法把已经学过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基础性课程中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印象不深、学习比较肤浅,也没有深入研究的兴趣;③临床教学的缺点也很明显:部分临床教师在临床见习、实习教学中仍然沿用《内科学》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临床带教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然而面对具体的患者,学生还是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许多刚进入临床的学生会感到迷惘,面对临床上遇到的许多问题感到恐惧和无助,老师只注重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没有注意到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解决问题。

因此,要培养人才必须实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正确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一名能够很快从事医疗实践的毕业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如分析、综合、评估、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得操作技能,因为有合适的智力就能很快掌握操作技能。

4 措施

3.1 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临床医生就是临床教师,都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往往凭热情和感觉教学,对教学法和学生心理的了解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各级临床教师进行有计划、分步骤、多样化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2 改变教学模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或者不同的教学阶段,设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潜能。在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同时,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医学思维。

3.3 多给学生机会 应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每天的工作中给学生留一些与临床有关的实际问题,不给现成的答案,鼓励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学会对比研究,与患者的交谈,由学生来承担(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展现才华,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41-01

学校图书馆担负着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提供文献信息资料的任务,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综合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完全有理由和责任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和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利用图书馆开展资源优势素质教育

1.文献资源优势。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是学校各部门无法比拟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文献载体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与大学生联系的“桥梁”。2.学术环境优势。高校图书馆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在求职气氛浓厚的环境里,高校学生耳濡目染教学、科研人员钻研业务,搜求世界最新信息的过程,这是一种无形但却有效的激励氛围。3.信息技术优势。高校图书馆有效的联网合作与资源共享,从整体上显示信息检索活动最大效益、信息技术在此能够向高校学生展示最大魅力。能够从根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素质教育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是图书馆的最大优势。

二、实行和完善全方位的图书馆开放机制

如今教育的特点是逐步从“传授知识”向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发展。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除了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外,还应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而图书馆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机制,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氛围。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敏锐,勤奋好学,理想、信念、意志情操、兴趣性格等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榜样的示范和哲理的启示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阅读资料、书刊,是他们求知的最佳途径之一,图书馆的丰富馆藏、最新的文献信息资料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利用,让他们在读书中实现精神境界的自我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他们从教科书以外的书刊文献中吸取营养,抛开了特有的形式和纪律约束,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爱好,自主地选择书刊阅读,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些特点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极为宝贵的。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高雅的学习氛围――发挥优雅环境的育人功能

环境具有育人的功能,是育人的重要因素。又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图书馆建筑、设施、设备和装饰对读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呼唤高品位的图书馆建筑与设施环境,学校图书馆应选在校内较为宁静之处,并与周围其它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应做到经济、实用、美观。走进图书馆,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应是一个干净舒适、宽松美观的择书、阅览环境,图书馆各阅览室间的布局应科学、合理,读者活动线路、图书流通线路和业务管理线路应方便、通畅,给读者以简捷便利、井然有序、忙而不乱的印象,各种辅导宣传栏目的设置应考虑位置、样式大小,既便于展示和观看,又美化环境。走廊、阅览室等可悬挂一些壁雕、名人肖像、名言警句、放置一些花卉盆景,馆内一切设备的形状和色彩应美观和谐。总之,图书馆典雅的建筑,宽敞的空间,明亮的光线,整洁的环境,精良的设备,安静的氛围,不但突出了其教育性、服务性、学术性,而且能不断吸引读者,激发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自觉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拓展知识、崇尚科学、陶冶性情,熏陶出美好的素质。

四、强化图书馆“信息能力”素质培养的功能

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广义的教师,是图书馆的灵魂。传统图书馆馆员的一个重要职责是用户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来源以及信息获取手段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用户教育职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培养用户的信息能力,成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发展方向。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指出,必须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有查询、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那些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知道如何学习的人”。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不同用户群的知识结构、信息技能基础,有计划、有层次地对他们进行信息能力培养。这里包括: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知道信息的价值与作用;帮助他们了解信息资源的形式、组织方式和传播途径;如何从众多的信息源中鉴别,选择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工具的使用培训等。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配合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情报资料,对学生进行情报知识教育,提高学生情报意识和获取情报信息的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提高图书馆馆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的素质。力求做到以“馆员第一”的高品位、高素质的职业形象,实现“读者第一”的服务效果。让读者满怀希望而来,载着满意归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为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架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总之,一所出色的高校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学与科研成就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空间,完善服务体系,使图书馆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殷忠玲(1981.4―)女,20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自2004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工作,现已调至该校电气系工作,从事专业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书平.围绕重点学科,深化特色馆藏服务.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1)

综合素质教育范文6

1 业务素质

需要有精湛的理论和娴熟的业务技能。随着现代社会急诊护理工作的发展,急诊护士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作者,还应该是多元化角色。首先必须要苦练基本功,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完善护理技能,掌握运用各科新业务、新技术的精湛技能。其次还应该注意运用相关学科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学习,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面、提高学科修养。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更新,护理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要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历史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估、诊断、护理和评价。因此,急诊护士要不断接受在职的继续教育,还要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2 知识结构

急诊护士在熟练掌握常规技术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由于急诊观察室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在具备新型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扎实的急诊基础理论知识和急诊观察抢救技能,并且具备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人文学科等多方面的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现代急诊护士还应掌握现代信息网络知识,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综合医院的急诊护理工作将逐渐进入信息网络时代,熟练使用计算机已成为护士必备的技能。所以,护士必须努力学习信息网络知识,应懂得从网络多渠道、快节奏地获得信息,捕捉先进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并运用于护理工作中。

3 道德素质

需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急诊护士的外在表现是语言、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在的表现是靠心理作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调整情绪以适应管理者不同的角色转换。在工作中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以热情、诚恳、宽容、积极的态度和端庄的仪表去接待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信任,愿意和医护人员沟通,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4 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善于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舞病人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同性格的急诊患者始终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正规操作。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急诊护士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的方法,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积极应对社会环境、工作需要、服务观念的变化,做出有效调整,保持自身良好心境和平衡心态,更好地为求助者的康复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