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学素养提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1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素养;感悟生活
新课改的出台促使当代小学美术教师意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新课改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和领悟能力,带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型人才,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组织的文艺活动中,实现具体且形象的审美思想形成。现如今小学生的教育更加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其形成独特的艺术气质。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审美素养能够在一定时期中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创造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奇迹。例如,上古石器和埃及金字塔等,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也是当时人们的审美结晶。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判别事物的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欣赏和感知美。本文主要以乌髻岩的文化资源发展为例,来帮助学生培养美学素养,营造健康的审美观念。小学美术教学也应具备时代性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全能型现代化人才,教师就需要重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形成良好的艺术气质。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
1.利用审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仍然利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只重视美术技巧和作品效果,而忽视了学生作品中的细节体现和情感表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忽视自身绘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养成不良的绘画习惯。美术作品也是表达学生精神世界的方式之一,所以学生在绘画中必须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实现自我发现和创造。
在具w的美术活动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开展室内写生、室外写生和实践活动等课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利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加强其感知事物的能力。美术教师也要将美术学科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事物的观察,还可以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播放PPT,在PPT中包含有乌髻岩的文化资源图片和介绍,通过图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乌髻岩的美,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绘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有关乌髻岩的传说,通过乌髻岩中的乌髻观音的由来,让学生感受乌髻岩丰富的文化底蕴,带着欣赏美和发现美的心态进行绘画。
2.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审美品位
时代的发展也促使着小学美术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师需要认识到艺术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需要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能够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美术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重视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只有热爱美术才能创造更富情感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和丰富的色彩来刺激学生,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到愉悦,更容易接受美术教学。例如,教师在教授《家乡的古建筑》时可以播放部分图片,通过彩色图片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其中包括有象山亭与象山桥、凤仪堂石雕凤轮与马槽等,教师带领学生对乌髻岩中的事物进行描写,让学生在文字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并且产生学习的兴趣。
3.亲近自然感悟生活
现代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体现出创新发展的特点,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内,为了培养多层次的个性化人才,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室外写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乌髻岩旅游资源区中感受大自然,欣赏祖国的壮丽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乌髻岩中有许多文物,例如,元代“玄武”龟蛇青石雕、石雕狮子、铜镜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让学生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教师让学生用简单的线条进行勾勒,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乌髻岩文物,并且也可以欣赏乌髻岩中的风景,身临其境中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乌髻岩文化旅游风景为例,教师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在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2
关键词:美术教育 欣赏教学 探究性教学 多媒体文化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美术教育,因为它不仅仅教给学生绘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而且还涉及了更为广泛的美术文化。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注重研究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确为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通过几年来对中学美术课本的总体分析,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美内容约占总课时的20%,并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就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幻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二、突出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应号召学生从网上收集素材,将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制成课件,利用幻灯、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联系中外历史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学习,变枯燥的单纯的看为灵活的快乐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美学家罗丹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为了使美术教育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我们要用新的美术教学观改变过去“灌输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例如:我在《现代工业设计》一课中,对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合作来解决它,采取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让学生团结协作自主研究,在看哪一组文字和哪一组图形是好朋友时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课堂气氛活泼激烈,效果很好。在整个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再请学生帮他解决,不行的话老师再帮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灵活地设计和取舍,使探究性学习收到实效。
大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满课堂,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学习探究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
四、运用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近几年来,电教手段已逐渐走进中学美术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建筑欣赏时,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于美术教学,能使重点突出,难点易突破,信息量大,又因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五、融合艺术资源,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3
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教育涵义及手机媒体特征
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认识手机媒体,面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应当具有的选择能力、评价批判能力、创制手机媒介信息的能力、利用手机媒体促进自我良好发展的能力或修养。
大学生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实质上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种培育民主素养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手机媒介传播实质的剖析,可以使大学生既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也知道怎样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使他们深刻认识到隐含在传播文本后的各种权利和社会因素,洞悉传播实质,熟悉编码规则,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勇气挑战社会上偏颇的意识形态。
相较于传统媒体,手机媒体具备以下特点:手机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信息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生活空间,人与人平等对话,人的价值和精神无限延长和伸展,使信息传播更具有人性化;手机是“带着体温的媒体”,具有私密、随身的特点,体积小,便于携带,传递信息真正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几乎可以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资金和技术远远低于其他媒体,容易被低层次消费者使用和接受,普及率高,受众更广泛。
大学生应用手机媒体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把手机作为接受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携带手机成了学生的一种时尚,大学生又受着来自其自身和外界的影响,他们的手机媒介素养明显存在一些缺陷,他们的媒介素养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自控能力差,辨别信息能力差,不利于身心健康
手机替代电脑网络成为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体,这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他们在使用手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由此而生,许多学生自控能力差,在老师管理宽松的课堂上使用手机,将手机作为逃课和考试作弊的工具,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的学生利用手机上网聊天,收发不健康信息,浏览不健康网站,手机偷拍、下载不良信息、视频等,使他们沉溺于低级趣味,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过度依赖手机,易造成思想上的钝化
大学生在手机的实际消费中更倾向于娱乐休闲,由于互联网资源的支持,手机新媒体与传统媒介形态融合,衍生出多种科技、娱乐、商务、生活服务等增值功能,彩信、游戏、手机QQ、手机博客、手机防盗等娱乐功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利用得淋漓尽致。由于过于依赖图像信息,阅读兴趣下降,大量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一直是“看问题”、“听问题”,而不是“想问题”,遇到问题就利用网络搜答案,不愿意做深层次的思考,在信息的获得上“饭来张口”的现象日益普遍,缺乏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对于正在长知识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限制他们智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思想上的钝化。
3.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大学生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还很欠缺,虽然近年来一批相关教材陆续出版,但是总体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没有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媒介理论知识以及系统的实践更多地集中在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不能够准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含义。
提升大学生手机媒体媒介素养的建议
1.通信公司应加大宏观监控力度
抵制不健康的手机媒体信息,应该从源头着手。通信公司应尽快完善监控机制,加强网络监控,过滤负文化,遏止其蔓延,保证网络的健康运行和安全,并提高不良信息拦截能力和效果,加大举报处理力度,抑制涉黄信息、欺诈短信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及其他犯罪活动,加强流程监控和业务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针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严厉打击犯罪,严惩传播和制作者,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手机媒体环境。
2.加强学校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手机媒介审美批判意识
大学生群体大多已离开家庭在大学校园独立生活,相对封闭的大学生活让大学生处于“半社会化”状态,其学习特点和生活方式都决定了学校教育在其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高校应充分发挥育人职能,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深层次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通过板报、广播以及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让大学生意识到正确文明地使用手机,尽可能把手机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这对促进文明校园建设和提高大学生人格修养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把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大众传媒与社会》、《媒介认知与文化》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手机媒介技术,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从而达到提高个人手机媒介素养的目的。
3.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利用各种宣传材料及教师家访等形式,让家长认识到学校规定的目的意义,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家长要学会掌握手机媒体,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好地、更直接地指导孩子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从经济上控制、从思想上教育孩子,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使之取其高雅、弃其低俗,共同推进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受益于新媒体。
小 结
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让大学生既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这一现代科技新成果带来的方便,也有效地克服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本文由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系统化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陕教位(2009)6号—1】
参考文献:
①侯欣洁:《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刍议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新思维——基于手机媒体环境的分析》,《新闻大学》,2010年第1期
②朱艺:《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4
关键词: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27-02
高校美术类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未必一定要唯“专业”至上。艺术人才应该具备多项才能,应该是拥有丰富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人。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设法使学生增加一些人文素养或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丰富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应是我们美术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学中国画学生的学习中加入对我国古诗词歌赋的学习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中国画从唐代开始就有诗画结合的传统,所以中国画的画家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学与书法修养,那么他就绝不能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中国画的画作的。
一、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1 美术是人文学科之一,美术作品要传达的是人文精神
一般认为,人文学科主要指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等,实际上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也属人文学科。高校美术类专业作为艺术类学科中的门类之一,它当然也是人文学科。美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诞生的。美术作为视觉形象,它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媒介,是对人类文明演化过程的展现。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美术具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的特点。美术的这个特点是其他人文学科均不具备的,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史、哲等,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文字描写与辩证的说理等来启迪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的。
美术与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美术所传达的讯息常常能够提升人们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能使人们分享到来自于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并使人从中获得认识,从中建立起自己相应的价值观。因此,美术具备一切人文学科所应具备的特征,美术在人文学科中发挥着它的特殊的人文教化的作用。
2 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较低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知识匮乏、对美的理解与认识不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及对社会问题反映冷淡等。
在知识与文化方面,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不仅对丰富的学科以外的知识不感兴趣,甚至对本学科中的文化课的教学也采取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有的学生甚至把比如美术史等必修类课的学习也当做是一种负担,不仅不去深入研究,甚至连考试都会“挂科”。至于对其他如文学、美学和音乐等课程,不少学生更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样,当他们毕业走人工作岗位以后,当他们要面对的是有较高或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设计和创作的要求时,由于自己的文化底蕴薄弱,所以就往往会使作品落入俗套,缺乏深度。
美术类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心理状态、审美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他们已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学习经历不相匹配,这也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的发展。使人无法想象的是,目前不少学美术的人竟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来欣赏美,所以就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与创造美。这些人还较普遍地对时事缺少关心。至于在逻辑思维、辩证分析和科学判断等方面,他们的能力更欠缺,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或人生难题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他们的美术作品,要么与时代的发展相距太远,要么就是只会表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琐细现象,从不涉及大的社会问题。他们不明白,一件真正可以传世的艺术品的诞生是离不开自己所处时代也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维的。
美术作品应反映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应反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但是,目前很多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就使其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极度地贫乏。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地影响了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培养。
3 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艺术名家中不乏具备多方面修养的人。达・芬奇所涉猎的领域就涉及到了14世纪的所有学科,以至于自认为绘画并不是他太擅长的一门艺术。19世纪浪漫主义的绘画大师德拉克罗瓦从小就接受了来自于家庭的良好的音乐教育,成年后与作曲家肖邦成了密友。可见,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是艺术家成功的要素之一。
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理解其专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更深层次地推动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能使他们更懂得人的生命的价值,从而重视健康,珍爱生命。这是因为,人文素养的提高能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能使他们有一种恰当的生活方式,能使他们采取合理的办法来应付或承受来自于外界的种种困难和压力。所以,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美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一环,搞好人文素养教育可使学生弥补起其入学时在文化上的缺陷。对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同时,再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就能使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艺术,也可以使他们能更好地领会当代的艺术。
二、中国当代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应包括的内容
1 文化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应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法学,还应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比较广阔的领域。如此多的内容,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使他们都能全都有所涉及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有所选择,或有所侧重,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来确定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比如,学习国画的,可以学一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学一点中国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学习油画的,可以学一点西方的哲学与经典,可以对影响西方现代艺术形成的西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设计的,应了解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应对现代设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西方现代文学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掌握大众消费、经营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道德观念教育
道德观念中包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感的确立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甚至成为创作的源泉。不能指望,一个在精神上匮乏、一个对人对事对生活毫无激情或毫无同情心和责任心的人,他在艺术上能有什么作为。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人,他能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感受、去体悟和去表现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和复杂的人性。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只有具备了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他的艺术技能才会是有根的。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的道德观念的教育应以家庭观念的教育为核心,然后由爱家推及爱国。
3 审美情趣教育
在对美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中,我们应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而高雅的情感。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如果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实际地去实践自己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们从书本上或艺术作品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就将是肤浅的、缺乏根基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这种生活中的美,有些人能够发现它,有些人对它则熟视无睹。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应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那些散发着无穷魅力的人文素材,从中认识美、欣赏美,进而学会创造美。
三、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对策
1 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向人文方面倾斜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下,学生人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仅靠学生的自觉,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甚至必须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首先,学校应增加人文修养类课程。增加人文修养课程是弥补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在短时间内加以实施就有困难。其次,在课程设置不变的情况下,设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借此丰富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再如,在专业技法类课程中运用课上交流或课下留学习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如此,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有所提高。
2 强化高校美术类专业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营造一种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升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进一步挖掘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比如邀请校内外的名人、专家给学生举办人文讲座,借此强化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二是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尤其是其中的人文社科类学生社团的活动,借助这类社团活动活跃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增加学校及学校周边地区的文化建设,合理设置人文景观,同时加强对校园内部商业网点的管理,避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冲淡校园内部的人文氛围;四是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将他们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实践。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5
【关键词】人文性 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 人文意识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美术教育应该具有人文性,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21世纪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而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常常见到学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美术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所以国家提出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故近几年来在高中开设美术课程,但是在高考的影响下,社会、家长、学校领导和学生都不重视美术课,学生美术基础相当低,加上课业负担较重,美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这种复杂因素的环境中,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发展、审美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和良性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与人文形相统一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将传授艺术知识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机结合是非常正确的教学思想。但是,多年来美术教育一致延续着以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个性发展、审美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得到良性发展。
二、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性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发挥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就必须贯彻以美术教育为主体,辅之以跨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的理念。
(一)发挥美术课程的人文特点
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新教材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显著的人文性,它将美术知识渗透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种类型的人文主题之中,既保持美术学习由浅入深的逻辑体系,又围绕着人文主题进行编写。如七年级上册的“劳动――人类创造里的源泉”这一欣赏评述单元的学习,就使学生能在欣赏画作的同时又体验到劳动的意义。人文主题和知识技能二者的有机结合旨在把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美术与人文的绝妙结合情景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起着独特、重要、积极的作用。
(二)挖掘美术教材的人文内涵
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练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
(三)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必须遵守一些新的教学原则,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以期通过美术教育教学真正落实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有以下几个途径:
1.采取多样化的课堂组织结构
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人文教育中的教学思想核心是人性化,即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了学习者。所以美术课堂教学切忌程序化、模式化,形成固定的套路,体现人文精神的美术课堂教学应具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2.创设良好和谐、人文性的教学氛围
人文教育应以塑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宗旨。美术是关系“心灵”的科学,没有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就没有思想的自由,也就不会有美术创造力和鉴赏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3.加强人文互动,建构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积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作积极的“倾听者”,要时时以宽容的态度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所以教学必须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他们的个性所能受到的尊重,以及教师对他们的关怀。
4.美术教育要提高学生艺术评价能力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6
关键词:自媒体;媒介素养;提升途径
随着移动互联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成了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媒介素养,如何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1 自媒体与媒介素养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他认为新闻媒体第一代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第二代是指新媒体,第三代就是自媒体(We Media)。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则首先阐释了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这一概念随后被广泛采用。自媒体简而言之就是自我的小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人类社会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在信息社会中,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自媒体运用的主要群体,自身的媒介素养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
根据CNNIC第35次报告,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85.8%,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46.6%。因此,大学生接触网络等媒介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生活内容,据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过分依赖以微博、博客、QQ、微信、贴吧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其传播主体的草根性、传播内容随意性和使用的低门槛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通过网络运用自媒体成为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主要平台和工具,但是中国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近年来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在我国才逐渐被重视起来。大学生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其媒介素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有49.2%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35.3%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不是很清楚,仅有15.8%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所了解,面对这一现实,加强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
3.1 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着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以校园自媒体为平台,让大学生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实实在在的身边媒体状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通过开展网络道德论坛、拒绝做“低头族”的倡议、微博撰写大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兴趣方向,针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获得启发和教育,并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所得所感通过各种自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自身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3.2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媒介素养课程教学与多元渗透教育相结合,建构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础
学校以公选课、必修课等方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列入学生必须接受和参与的通识教育内容,立足于媒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着重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多重能力,包括媒体的运用能力、制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海量信息的筛选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自我抵御能力等。同时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去,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从利用自媒体丰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形式入手,加强对大学生自媒体运用的引导和媒介素养知识积累,发挥媒介的工具性作用,为我所用。
3.3 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保证
学校可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在职培训、互派交流等多种途径,使教育工作者接触并接受自媒体环境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熟练运用大众媒介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全方位、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同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突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束缚,加强媒介舆论的引导,打造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保证。
3.4 注重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良好媒介素养的根本
在自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为有效避免患上“自媒体依赖症”、“手机依赖症”,必须正确认识手机与媒介的工具性,不要被工具所牵引,重视自我修养,注重自律意识的培养,积极主动地通过实践将媒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内化为一种行为,内化为一种意识,提升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自觉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起独立的批判精神,对媒体商业化的侵蚀保持清醒头脑,在运用自媒体时能够自觉践行,增强自律意识,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实现大学生媒介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既是高校教育的内容,又是培养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