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法治教育;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29-03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更需要公民懂法、遵法、守法。为了解中学生(高中生)法律意识与教育状况,我们以开展社会综合素质实践为目的,组成高中生法律意识与教育调查小组,对武汉市一些高中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以期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可以借鉴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并结合我们的观察与思考,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5年6~11月,调查小组以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为对象,问卷内容分为37个类别,重点对法律意识、学习兴趣、安全观念、法治信仰、知法守法和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8份,收回率为92%,其中男生占40%,女生占60%。经对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总的看,近些年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认真落实国家普法教育规划和要求,结合教育和教学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教育,促使广大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较好地取得了政府、社会与家长们都认可的成果。然而,调查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对法律知识掌握、接受和运用的程度方面,尚有欠缺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二、中学生(高中)法治意识和教育的总体现状
1.高中生学法知法兴趣比较浓厚,但普法教育途径方式有待拓展。在依法治国方略和理念的引领下,高中生学法懂法求知欲普遍比较强烈。这表现在“您希望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吗”的问题回答中,“非常希望”的高达71.91%,“无所谓,保持现状挺好”的有23.6%,“不希望、毫无意义”仅占4.49%。说明大多数人不仅有法治教育的个体愿望,而且认为对自己走向社会和未来发展非常必要。从他们对“您认为法律对自己用处大吗?”的回答得到了佐证,其中有74.86%的人认为法律对自己很有用处,只有13.13%的人认为对自己用处不大,另外12.01%的说“不清楚”。从这两组数据看出,大多数人已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成为共识。
那么哪些法律最为同学们所关心关注?调查发现主要还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教育、交通、环境等,关注度相应高些(见表1)。
同学们不仅热心学习法律法规,而且积极投身于普法宣传和力所能及的法律行动,其中有24.18%受访者参与了普法宣传活动,8.37%参与了法律知识竞赛,7.44%协助过维护交通治安,14.88%举报了违法违纪事件,其他也有45.12%,体现了高中生可贵的社会道义与法治正义精神。他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呢?调查显示通过媒体28.55%,报刊杂志20.63%,教师25.55%,家长12.16%,同学4.78%,其他途径8.33%。看来各类媒体报刊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这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关注做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和引导。但另一方面,由于高中生面临比较大的高考压力,大多数学生不能够或者没有精力主动地从媒体报刊中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当问起“您是否有观看法制节目、报刊的习惯”时,回答“没有”的学生占17.08%,“偶尔”的占66.12%,能够经常持续的学生才占16.8%。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为高中生通过电视媒体报刊这种最直观、最现代的方式获得的法律知识占了较大的比例(49.18%),约是学校教师(25.55%)的2倍,但接受的方式却是被动的。当然,学校还是普法育人的主阵地,毕竟通过媒体报刊获得的法律知识都是零星的、点滴的、不系统的,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进行统一、系统的教育。所以,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教育途径有机结合起来呢?
2.对依法治国认同感很高,但对司法部门如何做到公正性有疑虑。高中生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度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问卷中设计了一个直接的问题,“您对‘依法治国’的方略认同吗?”大家回答是让我们惊喜的,十分认同的有68.07%,比较认同的有24.65%,不认同的只有7.28%。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机制,也是一种社会和人类活动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秩序稳定、和谐的社会。有了对法治的认同,对法律的敬畏,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并成为行动和追求,这如同“扣扣子”,扣好了“第一个扣子”,就能够为依法治国做贡献。
对于法律和法治的功能,高中生既看到法律和法治的现实意义,也表现出对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问题的疑虑。比如说在问到“您认为法律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时,回答“保护公民权利”占76.32%,“惩罚违法犯罪”占13.09%,“规定公民义务”占5.02%,其他占5.57%。固然法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但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只强调法律保护公民而忽视所承担的责任义务,这对法律的理解多少有一些偏颇。另一个当提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生活中能保证吗?”时,大家的回答同样令人愕然:“能、可以做到”的只占16.81%,而“怀疑、做不到”的占39.5%,认为“取决与司法部门公正性”的占43.69%。从这来看,既凝聚着高中生对公检法等部门抱有改进的极大期望,同时也说明了大家对法治公正性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样的情绪和观念,久而久之可能会干扰中学生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正确理解和深刻认识,甚至影响今后的法治信仰和人生成长,理应注意教育。
在普法教育熏陶下,大多数高中生养成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习惯。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也能够敢于站出来理直气壮地捍卫法律的尊严,诸多媒体时常可以看到见义勇为的事例。这一点,在下面两组问题的调查中显得特别突出。在问及“发现有人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时您会怎么做?”(见图1)
由此可见,同学们具有护卫法律神圣、保卫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信心和勇气,体现了大义凛然的担当和责任。这在对“只要不危害自己的利益,看到违法犯罪也不要管”的看法时,其回答一样倍感欣悦。认为“正确”的只占8.12%,“错误”占了73.11%。不过还有18.77%的人回应“不知道该怎样做”,这或多或少表明少数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逃避,值得社会深思。
3.保护自身安全意识参差不一,但遇到具体侵害时尚能依法维权。调查发现,当今高中生对自己合法权益的关注度可以说参差不一,并且表露出有不知如何依法维护的困惑和无奈。请看“您对自身合法权益关注度”时的回答(见图2)。
再看看对另外两个问题的回答: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时,回应经常的只占14.25%,很少的占了50.41%,没有的占了35.34%。“您对维权的途径是否熟悉?”时,回答也不甚满意。“不太熟悉”占47.95%,“基本熟悉”占43.83%,“很熟悉”仅占8.22%。值得欣慰的是,一旦真正遇到具体事情和侵害时,大多数高中生还是能够理性对待。比如当问到“您遇到侵犯自己权利的时候,您的解决方法会是什么?”时,回答“忍过去”占8.81%,“及时向老师反映”占14.65%,“向家长反映”占48.37%,“向司法机关求助”16.9%,其他占11.27%,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有关途径依法维护。当遇到了“放学回去发现屋里乱成一团,觉得是家里进小偷了,你会怎样?”时,回答“先收拾家里看被偷了哪些东西的”只有12.01%,“保护好现场打110报警”占64.81%,“打电话告诉家长”占23.18%,说明大多数同学都有依法办事、保护现场留存证据的法律意识。
4.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虽然较高,但抓好宪法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法治意识的根本反映。高中生通过参加校内外普法教育,在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上都有较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对于《宪法》及其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尚没有弄清楚,说明法治的根基不够牢固。比如说“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吗”的回答,满意比例显然不很高。非常了解只占7.14%,部分了解30.77%,有一点了解50%,一点也不了解还有12.09%,说明抓好宪法的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特别是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重视和关注。比如在问到“每个适龄公民是否都有当兵服役的义务?”时,回答“是”占46.63%,“不是”占42.13%,“不知道”占11.24%。我国《宪法》和《兵役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保祖国是每一个适龄公民的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认为当兵吃亏,拒绝、逃避服兵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网上就有“我到了服兵役的年龄,想知道怎样能逃避”的帖子,看后着实令人深思。的确,我们这个时代“英雄主义”情结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已经开始被人们淡忘了,这是我们国家与民族需要关注的大问题。又如关于“知道网络方面法律规定吗”时,回答“知道的多”的占28.77%,“不多”的占60.55%,“不知道”的占10.68%。这个比率可谓很大。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危害极大,甚至于有的人沉溺于里边无法自拔。作为高中生,正处在明辨是非的徘徊期,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积极从中吸取正能量,是同学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
三、进一步加强中学生(高中)法治教育的思考
中学生(高中)正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再联系现实社会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违法乱纪的行为逐年递增,尤其是校园暴力或恶性施暴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如不久前贵州15岁中学生被同学围殴致死,江西永新一个女中学生逼同学下跪、脚踹、掌掴,湖南邵东一个高中生在办公室杀害老师,湖北武当山一个中学生用钢棍暴打同学,等等。这些违法犯罪苗头和迹象的产生,主要原因就是有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目无法纪,个别已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监管不力的状态,接近于触及犯罪的红线。针对调查发现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学生(高中)法治教育。
1.有关部门大力推行联动机制。重视和抓好高中生法治教育意义重大,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整个教育工作的实际,注意做好统筹安排和顶层设计;司法部门要结合全社会普法工作,针对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做好法治教育的规划和指导,组织公检法干部和律师进校入班担任兼职法治校长和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做好普法工作。最终,建立起部门联动、互为负责的体制,并确保法治教育责任落地。
2.把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同学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高中生强化法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社会和家庭所不及的。所以,学校在法治教育上要切实有所担当,真正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必考课纳入到教学之中,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治教育和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学生有兴趣、能自觉地让“法治”信仰和理念根植于心灵深处。
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2
【关键词】激发 质疑 化学 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初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开始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认真解决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气的还原性时,教师可以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立即停止通氢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红色的铜又变成了黑色?黑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阅读教材。其次,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再次,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在45分钟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设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用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比较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他们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3
关键词 法律基础 中职生 法律意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中职生学习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这门课程正是通过传授法律基本理论来弘扬法的精神,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在法律教育与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目前《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是德育课程中的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而且许多学生对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课》毫无兴趣。因此,教授法律基础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改革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要具有针对性
中职学生一般都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敏感、好奇、容易冲动,同时自控力弱,缺乏足够的支配力,法制观念淡薄。面对这样的群体,作为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法律课教学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相结合,多使用专题讨论的案例教学。针对典型案件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使学生知道如何用法律解决现实问题,也使法律基础课真正进入学生头脑。也可以采取另一种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的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
三、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实用性教学
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诉讼途径等。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会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如购买到伪劣产品,这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一共有四种渠道:①找商家协商解决;②找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调解;③找工商管理部门反映;④向法院提讼。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亲身感受到学法的直接好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需要,进行重点教学
教学内容要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本书共有六章,每章都有所取舍。如《宪法》部分突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法》部分突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经济法》围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展开,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法律储备;《刑法》以预防犯罪为重点;诉讼法则重点让学生了解诉讼的程序等。有的方矢的重点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专题式教学
教师可以以基础知识为圆心,辐射相关知识充分备课,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授课环节中更具侧重点,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具明确性、方向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对口法律专题。如在给酒店管理与导游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外,适当安排《旅游消费法律维权常识》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该法律案例贴近学生专业工作,如案例给导游“小费能够统一征收吗?”“游客猝死在酒店怎么办?”“游客的财物丢失了,谁负责?”等通过讲授――讨论――反馈――解惑――交流五个环节,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4
学生认为生物学知识记不住的原因是:自已没有梳理知识(61.37%),缺乏记忆的好方法(56.01%),没有时间记忆生物学知识(35.08%)。
学生没有梳理知识主要是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梳理知识对记忆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部分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梳理知识的任务或对学生梳理知识缺乏有效的监控。加上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各科作业较多,时间比较紧,而与普通的作业相比,梳理生物学知识需要更多的时间。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如果教师完全让学生以自愿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梳理,效果则不佳。教师必需以布置硬性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梳理的结果进行检查、评价,其效果才会比较好。
学生缺乏记忆的好方法,原因是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认识不足,指导不够,学生对自己记忆的方法总结反思不够。
一、教会学生生物学知识梳理方法
1. 教会学生阅读教材
目前学生阅读教材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部分学生重视做题轻视看书,或因忙于做各科作业而把看书的时间挤占了。二是部分学生在每次看书时,都从一本书的开头看到这本书的结尾,造成书的前面内容较熟悉,后面内容比较生疏。三是一部分学生看完书后只记住了零碎的知识,知识在这部分同学脑海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不知道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没有形成知识结构。
解决办法为:首先,教师向学生说明看书的重要性。其次,在学习内容的易错处、在测试后的学生试卷错误处,教师引导学生翻阅教材,让学生感觉到:试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源于教材,教材阅读不好,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第三,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从一节书的开头一直看到末尾,不是最佳的阅读方法。正确地阅读教材的方法是按下列顺序进行:看大标题看中标题看小标题看每一个小标题下的文字描述及图表等找出每个小标下内容的知识要点,并明确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各级标题间的逻辑关系记忆。先看各级标题,后看具体内容,理顺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结构,快速把握该节的整体内容。
2. 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有许多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以某节知识为核心展开的知识结构图;另一种是以整本书或整章书为知识背景的大的知识网络图。
如以无机盐为核心展开的知识结构图(见图1):
以必修一整本教材为知识背景的大的知识网络图(见图2):
二、教会学生生物学知识记忆方法
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协同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物象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纳比较记忆法。
1. 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是指各种感觉器官互相配合的记忆方法,即耳听、眼看、手写、口念、心想,多种感官配合,能加强信息输入的强度,使大脑中所形成的联系更广泛,记忆就比较牢固。同在一个课室、同一个老师上课,当我们的同学处在不同状态时,听课后的记忆效果就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昏昏欲睡时,各种感官都处于抑制状态;趴在桌上闭目养神时,也许听觉器官用上了,但视觉器官没用上;心不在焉时,各种感官都不活跃,感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兴奋,听课、记忆的效果自然不好。为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听课时,要耳朵认真听、眼睛仔细看、动手做笔记、口中默默念、用心不断想。做到这样,听课、记忆的效果立即提高。
2. 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法是指对所记忆的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识记的数量上、精确性上以及时间的节省上都大大优于机械识记。
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进行(光反应需色素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由此推导出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光反应ATP的形成需要酶,由此可推测到进行光合作用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内的基粒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暗反应需多种酶的催化所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基粒(光反应ATP的形成需酶)上]。生物学的许多生命过程,当我们理解之后,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又如,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如果死记硬背,是很难记住的。如果能理解到:细胞核是DNA分子的复制与转录的场所;核糖体内进行翻译过程,翻译时信使RNA与转运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DNA分子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这样,自然就能记住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这些细胞结构了。
3. 物象联想记忆法
物象联想记忆法是利用鲜明的物像来记忆知识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大脑中,图像信息和语言信息之比为1000:1。可是,我们学习时要记忆的,却绝大部分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出现的。对于这些东西的记忆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其记忆过程是一种减速(递减)运动,即记第一个材料如果需要1分钟,那么记第二个材料就需要2分钟,记第三个材料则需要3分钟……而图像记忆却往往是匀速运动,能大大减少记忆的劳动强度,而且生动有趣,记忆效果极佳。
如,构成核苷酸的五种碱基:A、T、C、G、U的记忆法,A(腺嘌呤,A的一横像一根针在穿线),T(胸腺嘧啶,T像在做扩胸运动),C(胞嘧啶,细胞的英语为cell)、G(鸟嘌呤,G像一只有钩的鸟喙),U(尿嘧啶,像一个盛尿的容器)。
又如,用纸层析法对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进行分离的实验,色素在滤纸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想象为“长着长长胡子的黄大爷,在大声地讲英语abc”,即:“长着长长胡(胡萝卜素)子的黄(叶黄素)大爷,在大声地讲英语a(叶绿素a)b(叶绿素b)c”。
还有,老师上课时用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动画,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动画,基因的表达过程动画都是利用了物像记忆的原理,来提升理解、记忆的效率。
4. 归类比较记忆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这样那样的表格,如成绩表、课程表、价格表、坐位表等等。我们之所以用表格来表示它们,就是因为表格具有清晰明快、一目了然的优点。它便于我们把分散的事物整体化,这对我们的记忆帮助很大。如DNA和RNA的比较,见下表。
5. 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指把需要记忆的生物知识通过谐音组合到一块,然后联想创造出一种意境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的知识利用谐音联想记忆,便于学生想象,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如:
人和动物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假设来学一两本书”。假(甲硫氨酸)设(色氨酸)来(赖氨酸)学(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书(苏氨酸)
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5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21世纪的青少年而言,具备必要的法律素质是其自身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重要表现和集中体现,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具备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中政治课中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分析,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和途径,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的建设,对培养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广大高中政治教学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就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旨在提升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增强青少年权利和义务意识,有利于青少年遵纪守法,减少违法犯罪,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1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策略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师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高中生法律意识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1.1 注重教师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
我们都知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信仰法律,这样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进而来弘扬法律精神,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就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所说的话就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提升自身对法律的认识,若是教师能够表现的真诚,能够光明磊落,表现出对法律的执着追求和真心信仰,他们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观点,这样使得法律意识得以传递和培养。
1.2 注重高中生法律意识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与课堂教学紧紧结合,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依法办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教师要注意将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律知识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懂法,将来才能以一个具备良好法律意识的公民走上社会。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变更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立足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进而提升高中政治课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律视频或者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譬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 ,《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搜集一些与法律相关的报纸信息和网络信息,进行整理学习,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真正落到实处。简言之,我们在进行法律知识的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注重高中生法律意识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对于小孩良好个性,遵纪守法和良好的习惯都有着促进作用,是形成这些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法律教育是基于实践教育的,而这一部分多数在家庭中完成的,因此,家庭一定要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高中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就要求家长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用正确的做法和语言来影响学生,使得他们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的严肃性。也就是说,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控制学生上网闲玩时间,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和有益的体育活动上。家长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培养自身高雅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与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进而使得家庭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促使学生知法懂法,在法律意识日益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紧扣教材,不断探索创新,在政治教学中,从提升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及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自身的维权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地发展,进而促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葛鑫.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探析[J].科学与财富. 2012(5):1-2.
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展示;意义;思考;实践
新时期,新要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面对着严峻的改革任务,要提高课堂效率,从各个方面入手,展开有效的改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需要对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作出相关的调整。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强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研究,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展示,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运用,使用范围。由此,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问题展开了相关探讨,并且,对于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相关方法提出了新见解。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一、什么是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同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简洁生动的方式在小组或者是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结合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来检验自学的效果。
二、学生展示的意义
首先,学生展示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自主探究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老师可以肯定并加以修正学生的思维方向和学生成果,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展示不像语文课堂的学习必须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并认真组织语言,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保证是合乎逻辑的,在这个基础上将内容加以生动形象化,语言保证合乎语言规范的表达,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情况下,没有兴趣的东西你是不怎么愿意去学习、去了解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同时竞争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竞争比平常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感。在竞争过程中学生想获得自尊心、成就感的需要更为强烈,潜在的动机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有了竞争意识也为以后道路奠定基础。
最后,学生展示是在课堂中老师的审视和几十位同学的注视下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有助于可以培养学生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的胆量和勇气。并且老师通过这种展示方式,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研究程度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确定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和策略。所以,学生课堂展示既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方式,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师应当把学生课堂展示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
三、学生展示的方法
学生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常用的展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头展示:针对的是内容丰富,容量较大的内容,比如知识点的概念和描述现象等。
(2)书面展示:主要内容有定理的推理、证明和探究的过程以及解答例题等。
(3)表演肢体语言展示:通过手势、表情、姿态等方式来帮助说明,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4)实物模型展示:重点是空间图形内容的学习,通过动手制作并展示,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学生展示的思考与研究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比的课程,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把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也是一门学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人教版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心思和思维,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投入课堂。把现实中长碰到的情景应用与数学生态课堂提问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数学魅力。比如在解决排列组合的相关问题时,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板书:作图,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进而得出结论: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第二,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注重互动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反应。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点。许多时候老师在提问后都会无视学生存在,自行进行讲解,怕会碰到无人回答问题的尴尬场面。这种自问自答形式,让提问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提问问题的麻木性和对老师解决问题的依赖性。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提问反应。比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对课堂例题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提问,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
第三,学会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老师在教学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自主提问,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正确对待,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有效的途径。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比较人性化设置,在教材内容上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便利。处于新的时期,我们要做到也是俱进,同时也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思当前教育的困境,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创新教育观,老师应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各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用我们的辛勤共同托起祖国的明天。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课堂的重要内容,运用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唐国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1)
[2]石进华.“过程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2)
[3]张奠宙,王振辉.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J].数学教育学报,2002(02)
[4]赵多彪.创新教育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功能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