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增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增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增速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1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以保险业因素为切入点,探索宏观经济增长与保险业发展的动态关系,运用实际总保费收入和我国实际GDP数据对两者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贡献,这与之前研究得出结论不一致。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原因,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 经济增长 协整 格兰杰因果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对保险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具体要求,纲要强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的创新服务能力和风险内控能力,加强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提高资金运作水平”。

既有金融与经济增长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方面,保险业与经济增长联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理论探索,实证研究更少。在传统货币经济学理论中,银行作为流动性来源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环,对真实经济有深远影响。

然而保险作为特殊的金融中介,承担着风险转移分担功能,对于真实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样不能忽略。本文研究结合当前中央工作重点,集中于我国的宏观实证数据,以期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目前阐述保险业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主要研究成果认为,保险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保险业是否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与国别特征有关;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功能的发挥受到约束条件的限制,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在用名义值与实际值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时候却发生了分歧:以名义值检验的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保险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反之不成立;而以实际值检验的结果说明两者之间互不为格兰杰原因。

考虑到保险业与经济的互动作用与监管环境、经济结构与文化形态有关,所以本文主要以我国为例,利用我国2000年第1季度-2010年第3季度之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

实证检验分析

(一)基本关系

1.保险业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保险的基本职能是转嫁风险和补偿损失,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外部性,能从投资主体和消费主体两个方面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保费提高还可降低逆向选择风险。

保险作为金融中介,通过影响资本积累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Lemond(1994)认为,保险投资一方面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规模,另一方面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Levine和Zervos(1996)则指出,保险通过资本积累使资金流动性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能够提高保费收入。消费方面,经济增长会带动消费增加。Outreville(1996)认为,GDP每增长1%,会带来超过1%的非寿险需求增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后,保障性需求的增加会使人们更多的购买储蓄性保险产品。对生产方面来讲,GDP的增长会带动企业的新增投资,新增投资部分的保险需求会增加社会的保费收入。

3.我国保费收入同GDP的联系。饶晓辉、钟正生(2005)认为现阶段保险市场的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才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原因。但从近年保险业市场迅速发展形势来看,我国保险市场正在逐渐发挥其转嫁风险和风险补偿功能,金融抑制现象也有所改进,社会主体在考虑消费和投资行为时会更多的考虑保险因素,因此,保险业发展对于GDP增长的正向冲击可能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增长对于保险业发展的解释力可能依然较强。

(二)研究方法

本文涉及两个宏观经济变量,即代表保险业发展的总保费收入和代表经济增长的GDP,选取实证研究常用的VAR模型。下面是两变量的VAR模型简化形式:

y1t=α(L)y1t+β(L)y2t+ε1t

y2t=γ(L)y1t+θ(L)y2t+ε2t

本文涉及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具有典型的非平稳序列的特征,需要先进行协整分析,VECM表达形式如下:

φ(L)Yt=C+AB`Yt-1+εt

协整关系分析要求样本量较大,因此本文利用2000年1季度-2010年3季度的实际总保费收入(PI)季度数据作为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利用同时段实际GDP季度数据(RGDP)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水平,共43个样本。

(三)模型检验

1.单位根检验。本文所有计量分析均使用Eviews6.0完成。由于是季度数据,设定最大滞后阶数为8,采用AIC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通过检验发现,两个序列都为非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确定PI和RGDP都为I(1)序列。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2.Johansen协整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确定PI和RGDP两个序列都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两者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获得协整向量的估计结果(即矩阵B`),得到均衡误差B`Yt-1,进一步得到VECM系统的估计结果。利用“Lag Order Criteria”来进行滞后期数的选择,结果显示所有信息准则和似然比率检验法均指向6,按照“多数原则”,协整分析应该建立在VAR(6)的基础上。在EViews6.0 VAR模型滞后期数的判断结果基础上,得出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一般来说,迹统计量的结果更加可靠,因为迹统计量实际上是一个联合显著性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关于协整向量个数为零的原假设p-值相当接近10%,因此本文依然认为我国保险业实际总保费收入与GDP之间可能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Johansen协整分析还得出了标准化的协整向量为B`=(1.000000,-1.139381),则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方程为:

PI-1.13938RGDP=0

(0.14272)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4显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实际总保费收入是实际GDP的格兰杰原因,而实际GDP却不显著为实际总保费收入的格兰杰原因。利用2000年第1季度-2010年第3季度之间的样本数据得出的结论与以往的部分研究结果出现明显的不一致。

但RGDP对于PI的Granger casualty接近10%,同时RGDP对于PI的理论解释力较强,可以认为RGDP对于保费收入有一定的解释作用。而PI对于RGDP的Granger casualty在5%的水平下依然显著,可以认为PI对于RGDP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由于前面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并且得出了一个协整向量,因此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观察当PI与RGDP之间的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发生偏离时,两个变量如何对其进行反应。下面是根据Johansen协整分析所得出的结果:

PIt=-0.290967zt-1+ε1t

(0.12117)

RGDPt=0.227861zt-1+ε2t

(0.12885)

这表明,在RGDP的t期不变情况下,PI在t期变化消除前一期29%的非均衡影响;在PI的t期不变情况下,RGDP在t期变化增加前一期22.8%的非均衡值。

结论

GDP和保费收入两个经济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即保险业的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都具有持久上升发展趋势。协整关系分析说明PI和RGDP之间存在明显协整关系,长期均衡关系大致为实际GDP每变动一个单位,实际总保费变动1.14个单位。随后进行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表明PI对于RGDP的解释作用明显,而RGDP对于PI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保险业发展历程以及新一轮五年规划期间(“十二五”规划)对保险业的具体要求,总结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整体政策上对保险业的关注与支持,建立健全保险体系。由于保险业的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都具有持久的上升发展趋势,国家对保险行业的政策支持,有利于社会资本和财富面临的风险得到释放,投资和消费将得到更强的信心支撑,也利于充分发挥保险业的金融中介功能,发挥经济增长对于保费收入增加的显著积极作用,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积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鼓励发展适合投保人需求的多样化险种,满足市场需求。既然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表明实际总保费对于实际GDP的解释作用明显,那么宏观经济增长与保险服务领域拓宽带来的保险业务量增长具有重要的因果关系。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开拓巨灾保险,借鉴成熟保险市场的经验,探索新的发展形式。同时理性处理政府与市场定位,充分发动政府普及保险知识的作用,利用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投保;在市场方面,可以通过联合基金等形式,将商业保险机构与政府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促进保险体制创新,推动保险业务改革。目前保险体制更新较慢,保险业务形式不够新颖,阻碍保险业务的拓展,对宏观经济产生了不利作用。

我国目前五大传统社会保险正在不断完善,但存在社会保险资源分配不均等困难。保险体制优化与创新,一方面应该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同一管理,改变政策统筹不够全面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商业保险思想在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作用,灵活运用社会保险执行方式,加大保险制度建设的激励。

第四,强化保险业风险控制能力,从保险机构自身风险内控和外部监管体制优化这两方面入手,提高保险机构的资金运作水平。协整关系分析说明RGDP与PI的长期均衡及其逆向解释同时成立,那么保险机构资金运作水平的提高对于保险业整体风险的控制,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具有关键作用。

保险机构自身风险内控可以从保险风险证券化入手,提高保险风险的量化能力与精算水平,合理厘定费率、建立准备金。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随着保险业的金融深化,政府应该通过总结这一进程中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银监会等职能部门的本职功能,覆盖更为广泛的保险监管体系。

综上所述,过去十年间保险业的发展已经为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促进作用。根据以上分析和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形势,保险业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间,将是我国宏观经济面临重大挑战的五年,保险作为重要的金融因素,其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计量分析与政策解读,提出政策建议作为参考,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

1.饶小辉,钟正生.保险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12)

2.Goldsmith Lemond,1994,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

3.Levine, R.,S. Zervos,1996,“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0

4.Outreville,J.F.,1996,“Life Insurance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5.Patrick,H.,199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2

[关键词] 宏观经济;钢铁行业;市场风险;影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54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084- 03

1 引 言

宏观经济指标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风向标,而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也同时影响着宏观经济形势。2010-2011年粗钢产量变化百分比基本与GDP增速一致:2010年,GDP同比增加10.4%,当年粗钢产量增速为10.61%;2011年GDP增速9.2%,粗钢产量增加9.22%。但2012年GDP增速7.8%,粗钢产量同比增长才3.1%。据中钢协通报,2012年末,我国粗钢产量已达7.9亿吨,但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8.22%,亏损面28.75%;亏损企业亏损额289.24亿元,同比增长7.39倍;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0.04%。此外,钢铁的需求一半以上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M2/M1增速一般领先钢铁价格增速约24个月,当前者见顶时,后者也将见底。本文从宏观经济的多个角度选取了与钢铁产业相关的指标来探析各宏观经济因子是如何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利润的。

2 市场风险研究概述

广义的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机制作用及其相关因素变化引发的风险,包括根植于市场内在机制的内在风险和根植于市场机制以外因素的外在风险。关于狭义的市场风险,我国学者胡杰武、万里霜将其界定为未来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影响[1]。王周伟认为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求或价格因素(如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与衍生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使公司的表内和表外业务或公司价值发生损失的风险[2]。张涛、黄国良、姚圣 等认为市场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和购销过程中,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消费需求转移、经济政策的改变等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不确定性[3]。综合来看,狭义的市场风险是由利润、价值或收益的下降而体现的,因此本文以钢铁行业的利润作为钢铁行业市场风险的指标来研究。可以理解为,行业利润越大反映市场风险越小,行业利润越小则说明市场风险更大。

关于宏观经济对行业或企业风险影响的研究也不少,如卢永艳以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例,运用Logit模型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4];邢治斌和仲伟利用ARMA-GARCH模型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5];利用改进的Keen模型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6];李关政选取宏观经济因子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MF-Logistic度量模型[7]等。本文主要运用OLS最小二乘法,构建了宏观经济与钢铁行业利润关系的回归模型,在对模型进行修正检验后确定最终模型,从而得出宏观经济对钢铁行业市场风险的影响关系与程度。

3 实证研究

3.1 数据收集整理

3.1.1 指标选取及数据标准化

本文选取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利润指标作为钢铁行业的市场风险指标(PRO),因为利润的大小直接反映着企业乃至行业的盈利情况。宏观经济因素选取了GDP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I)、广义货币量(M2)、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PPPI)。数据来源于聚源数据库,样本数据为2005年2月至2012年9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共45组。因选取的指标中PRO、GDP、FI、M2是以“亿元”单位计,而PMI、PPI和PPPI都是价格指数单位,所以要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的是z-score标准化法,利用原始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标准化。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3

近日,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提出的“2007年中国经济将在高位增长后回落”等较“悲观”的形势判断,引起专家们的激烈讨论。

今年宏观形势已成定局:专家对今年宏观形势的判断显示出惊人的一致,他们认为,今年宏观形势总体上非常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刘元春用这样一些指标描述了“好年景”:“2006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约10.48%,消费物价上涨了1.5%,固定投资增速为27%,社会消费增长13.6%”。他说,总体上,2006年宏观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平稳的乐观局面。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王一鸣用“总的状况是非常好,今年尤其好”来形容今年的经济情况。他说,今年的宏观经济指标应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而且这种状况持续了四年,经济非常稳定,“可以说我们甚至超过了美国新经济那一段持续的繁荣期”。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用投资来“透视”宏观经济情况。他说,今年我国整体投资中,有69%的投资是由非国有资产实现的,“这个变化是非常大”。另外,虽然今年预测投资增速为27%,但是,这个指标在西部是34.4%,东三省是42%,东部是41%。他认为,从区域角度看是一个好的现象。

经济高增长面临拐点

虽然对今年经济走势异口同声,但专家在对2007宏观走势判断上却表现出迥异的看法。

刘元春指出,由于下半年出台比较猛烈的宏观调控措施,可能使得整个经济开始在高位进行回落,预计2007年GDP增长率为9.25%,宏观经济将结束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对此,王一鸣不能完全赞同。他认为,经济增长虽在高位运行,但并未较大偏离多年来形成的轨道。下半年GDP增长虽有微弱回调,但这使经济增速离我们预期的目标更接近。王一鸣说,“我觉得2007年将会有所回调,但会不会有这么大的回调?我觉得可能还不会。”

人大教授吴晓求也认为,我国从2001年开始,至少能够保持15年的快速增长。他说,“在更长一点时间内,保持10%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对2007年经济增长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一位人士认为,不仅要关注增长速度问题,更要关注GDP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位人士说,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数字怎么得来的。比如说,房子盖了拆、拆了盖,两次都要计入GDP,但是,这并没有促进国民福利的提高。这位人士说,GDP高速增长,可能使资源过度消耗,而目前这种增长方式,也没有很好地积累起国民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教授从2007年财税的角度展望了2007年我国的经济情况。他认为,在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中。政府力量比较强。2005年我国政府支出规模突破52000亿,占到GDP的30%。因此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要关注政府的支出。加上最近3到4年之内,政府赤字规模大体上维持在3000亿左右。他说,“随着GDP的增长,财政赤字的规模不变,实际上就隐藏了GDP的扩大。”

经济航母要过几个雷区

有专家提出美国经济和我国经济的相关性很高,“统计认为,这种相关性约为1”,也就是常说的“齐涨齐跌”。

王一鸣说,各方面预测,美国经济将在2007年回落。辜胜阻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可能会导致我国出口下降,从而使我国经济回落。而王一鸣却认为,即使美国经济下滑,也并不能说现在已到政策调整的临界点。

投资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把手之一。一位专家指出,今年电力过剩很可能导致2007年成为高耗能产业大发展的一年。王一鸣也认为,我国目前的一些投资,正在为新一轮产能过剩奠定基础。他举例说,去年我国钢铁产量已达3亿吨,但最近杭州、北部湾、广东都还在筹划,新的钢铁项目,而且这些项目规模都较大。另外,地方搞电厂的积极性仍然非常高,“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电力过剩的局面”。投资速度偏快,会造成产能过剩,从而给经济带来了风险。他提出,解决投资增速快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市场准入。

汇率政策从哪里走是宏观经济的热点。王一鸣认为,汇率机制如何调整,如何平衡贸易等将成为2007年调控的重点之一,“扩大每日波幅、渐进升值”是很好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教授认为,人民币汇率有升值的压力。他说,除了升值以外,还可以考虑改革强制结汇制度,购买战略资源,以及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4

然而,微观层面的数据依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从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出现了连续8个月的负增长,8月份仍然为—3.1%,达到自2月份以来的新低。另一方面,发电量同比增速也不乐观,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的连续负增长期间以来,发电量同比增速在2012年1月与6月首次出现负增长,2012年9月份的发电量增速也仅为1.2%,显著低于去年同期10.7%的增速。

中国经济的宏观与微观表现为何出现了明显脱节呢?

笔者认为,两个因素可以用来解释为何GDP同比增速与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脱节的现象。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工业企业的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众所周知,过去10年内,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过剩现象日益突出,这一现象在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新一轮投资浪潮中被进一步强化。目前在中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里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钢铁行业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当疲弱的内需与外需不足以消化过剩产能时,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将会下滑。换句话讲,宏观经济增速出现温和下滑,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的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率就可能出现大幅下降。此外,即使宏观经济增速开始回升,制造业企业也没有动力开始新的投资,而是通过出售库存、更加充分地利用现有生产能力等方式来应对需求回暖,换言之,去库存化与去产能化将是下一阶段中国工业企业的基调,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全面反弹还有待时日。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企业的财务杠杆过高,导致应对负面冲击的能力下降。例如,根据高盛高华的估计,过去十年内中国大陆企业负债占GDP的比率由100%左右上升至150%左右,这样的企业负债水平不仅远高于美国(75%)和印度(49%),也显著高于中国香港(141%)、新加坡(133%)、英国(115%)、日本(113%)与中国台湾(109%)。与金融企业类似,工业企业的财务杠杆过高,意味着当面临程度相同的负面冲击,其利润率的下降要高于财务杠杆较低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下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宏观经济增速仅仅是温和减速,却造成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大幅下降。此外,OECD国家的经验显示,一国企业债务占GDP比率的警戒线在90%左右。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如何降低中国企业财务杠杆比率,也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

接下来,如何解释中国GDP同比增速与发电量同比增速脱节的现象呢?

其实,这个层面的数据脱节不仅发生在当下,也发生在2008年年底与2009年年初。很多国内外经济学者正是由此质疑中国GDP数据的可靠性。诚然,近年来中国GDP增速经常低于各省GDP的增速,不排除存在粉饰数据的可能性。然而,以下几方面因素也可以较好地解释此现象。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5

整体看,经济增速在温和放缓,但季度增速仍保持在9%以上;物价虽有见顶回落迹象,但月度同比增幅仍处6%以上高位。短期内中国经济虽无“硬着陆”之忧,但对明年经济大势和政策走向,人们却莫衷一是。

日渐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得四季度和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经济增长的几大动力均有所减弱,微观主体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内外需的放缓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转型压力,未来经济增速逐渐趋缓下行恐怕不可避免。

长期看,中国经济的确需要预防“硬着陆”的风险。一国经济很难长时期以两位数的速度高增长,依赖政府投资维持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必然将盛极而衰,未来中国经济必然将从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逐步走向相对趋缓的增长平台。

这一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决定的,既不是经济周期性的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所能完全支配和调控的。

再看物价,明年的形势并不令人特别乐观,制约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并存。通胀形势难免会有反复,“上快下慢”、“上易下难”等所谓价格黏性问题将越来越大,温和通胀恐将成为一种中长期的常态。

除中长期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并存的局面值得警惕之外,明年中国经济还将面临其他一些风险和矛盾。

一是房地产泡沫化问题仍十分严重,未来须预防房价下降带来的风险,包括投资者断供风险、二三线城市楼市泡沫化风险、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及其引发的民间融资风险等。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突出,须特别关注融资平台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和局部风险。三是小微企业融资较为困难,民间金融巨大风险仍在酝酿和发酵之中,种种乱象已经成为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四是全球经济增长状况不容乐观,欧美经济滞胀风险对我国外需构成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因债务危机困扰,已陷入停滞状态;新兴经济体通胀严重,面临政策紧缩;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增长动力不足。

人们最关心的政策走向,因此面临新的选择。今年以来,因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民间借贷利率畸高、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等因素的存在,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声音在呼吁、期盼政策的放松甚至是转向。但事实真能如其所愿吗?

2012年,宏观经济运行及经济政策选择依然面临着“控通胀”与“稳增长”的两难。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资源和资金大量投入、依靠以国有部门为主导的投资拉动的情况下,抑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

为此,宏观调控仍须在其间寻求平衡,今年宏观政策可能的主基调是:取向不变,政策微调,以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应对内外部冲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所谓“取向不变”,是指宏观经济政策仍不具备大幅转向的条件和基础,应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加强二者的协调配合,以巩固已有的抑制通胀的成果。货币政策基调短期内应当维持现状,没有继续收紧的必要,但也不宜全面放松;财政政策应更加侧重总量积极,方向引导,充分发挥其在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所谓“政策微调”,是指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为预防经济超预期过快下滑,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增速回调状况和通胀压力,做出局部性的动态优化和灵活调整,做好“稳增长”方面的政策储备,特别是做好引擎切换和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准备,并应充分考虑各种已出台政策相互交叉的影响,防止负面作用叠加和扩大化。

关于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现象。严格来讲,这已不是总量政策的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或是制度问题,需要通过加快改革予以解决。不能指望正常的总量政策来解决失常的结构性问题,也不能以此来要挟和倒逼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改变,就此而提出“宏观调控过紧”“政策超调”的质疑是不公正的。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6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