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中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79 ― 02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工作的通知》〔1〕并且在同年开始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未来我国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也是实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体育课程建设呈现高水平的标志之一〔2〕。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荣获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称号的体育类课程共有47门,占全部学科国家精品课程的1.82%。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各方面的完善,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通过体育课程这条主要途径来完成的。姚小敏〔3〕认为: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必须体现“五个一流”的要求。体育精品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特色以及充分利用好学校体育的资源优势,以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导向,推动体育课程的整体性建设,全面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对近十年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的现状分析,可以归纳演绎出未来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将会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形成优秀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遴选出具有一流能力,资历深的学科负责人

在面向未来高校体育精品课程负责人的发展情况来看,学科带头人是依靠多位老师、学校领导以及学生的评选遴选出来的学历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以及资历较深的德高望重的教授〔4〕。这也是组建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第一步,团队的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对整个教学团队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组织作用,和建设作用,是整个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和凝聚催化剂,作为整个团队的“脊梁”对整个教学团队的学术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其学术水平的高低和组织协调能力对整个团队在未来发展中是否兴衰具有掌控的责任。在面向未来的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团队负责人无论是从加强个人的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丰富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把整个团队教师人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来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而不是靠自己的权威去控制整个团队,压制整个团队。另外团队负责人完全负责团队建设计划的实施及其管理,统筹安排一些相关知识的资源问题,按时向上级报告项目建设的年度完成情况,做好上级检查工作的准备。

2合理配置一流的团队成员

在未来的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配置一流的团队成员。所谓一流的团队成员不仅要来自重点工程大学,体育类院校的优秀硕博毕业生;还要有一流的科研实力。教师团队要以老中青三者结合,以中青年为主要力量,还要以老年学者的资深学术造诣为基础,从而完成教学团队的优势互补。体育教学研究骨干起着重要承上启下的作用,具备高度的创造能力和工作热情,是体育精品课程负责人不可或缺的两翼也可以称之为左膀右臂。虽然体育教学研究骨干的管理能力低于团队领头羊,但是他们也是未来学术带头人的储备人才,青年教学团队和部分管理人员只能完成一些琐碎的工作,由于他们在教学和技术上略显不成熟,需要得到锻炼,管理人员对人事起到协调作用。在组建教学团队时要能够充分的了解到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科研实力,个性特征,以便达到日后在体育科研方面的互补作用。合理的配置团队要能够使体育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体育教学骨干和对人事体育辅助工作的人员形成完美的比例结构,从而使得教学团队的稳定性达到最高点。

3要有一流的立体化教材

我国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信息网络技术在我国高校中教学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立体化教材,体现出现代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5〕。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也是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一个新动向。对于立体化教材的概念分析,国内外有很多的解释。在国内基本上趋向于“立体化教材”的概念,而国外则是“一体化教材”或者是“多元化教材”,总的来看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为高等院校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要。从立体化方面来讲立体化教材有纸质教材,电子用书,网络出版物,以及音像制品等。从内容分析,立体化教材的内容需要有整体脉络知识,案例及其案例的分析,试题库,CIA课件,学习软件和自我测验软件提供。

4加大对一流体育教学媒体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进入了大学课堂,吴海宽,刘笙两位教授编著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在体育课程中利用多媒体示范的手段进行教学〔6〕。然而部分学校存在对多媒体很少利用的现象,即便是利用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是老师讲课,同学们听课,然后同学们根据自己领悟的多少进行实践练习,效果一般。体育教学媒体应该作为训练和教学的重要手段走进课堂。在高校体育课中技能课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联系的最为密切,老师每当讲解传授一种体育运动技能的时候,应该有效的利用网络以及体育技能的课件向学生讲解技能原理和生理学基础,使学生把在平时对动作的感性认识深刻到理性认识。未来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网络数字化平台建设力度〔5〕。

5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建设一流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

为了加大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主要讲话精神,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相统一。我国高校要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建设一流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是与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相对应。它对教育教学观念有促进作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导向作用,加大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服务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建设一流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的使用对象是学生。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运动兴趣的激发。通过对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同学们能够自主选择喜爱的名师、专家和课程进行自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的体育精品课程和老师进行交流和答疑活动,以及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检测,这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大进步。

6发挥名师人才优势,大力建设一流的精品视频公开课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加大了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精品视频公开课已经成为我国精品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全国著名教师采用最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学方法以及最为科技的教学设备能够让全国各地方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名师人才的优势,体会到他们显著的教学特点和自身魅力。体育精品视频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学习,可根据自己教学特点进行查缺补漏。学生能够了解到全国名师人才优势,对以后运动文化的传承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未来体育精品视频课程需要更多名校名师的课程,逐步成为最公益的,最权威的,最精品的,最具有竞争力的国民终身体育教育平台。

7现代一流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未来体育精品课程走向的基础保障

所谓现代一流的教学环境是指良好的物理环境因素:气候,气味,色彩,声音,光线都属于体育教学环境。现代或者是未来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但要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教室等简单的场地设备;还要有优秀的软件资源:一,人际关系。体育教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不但要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而且还要有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融合关系,更加包括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和谐关系。二,语言环境。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教授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审美情趣等,而且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

8一流的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

强调和重视过程性的评价,自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很多的欧洲国家和日本都对美国的学者布鲁姆所提出的过程性评价理论都有很高的认识〔7〕。这对体育教学中的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今后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强调和重视个体的评价,淡化具有一般性标准评价。不仅包括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的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的真实评价。强调和重视多角度评价的作用,多角度评价并不单是根据学生达到的体育成绩标准和技术技能,健康的自测、个性的培养和态度的改善也是评价的一部分,包括积极的态度、善于思考和判断、技术技能、运动表现、对知识的了解、领悟和自身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等等。

总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团队,要有在某一领域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研究成果的精英领军人物,优秀的教师团队要有一致的研究方向并具有领先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在这一领域要有广泛的引领作用。学校要在资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教材建设等等方面给与大力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与大力支持,使教师们能够轻装上阵,团结协作,凝聚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要充分发挥名师人才优势,大力建设一流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使学生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教育大师们的风采,接受大师们的传教、授业、解惑,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未来体育精品视频课程需要更多名校名师的课程,逐步成为最公益的,最权威的,最精品的,最具有竞争力的国民终身体育教育平台。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 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 2003.

〔2〕张威. 对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9) :6-7.

〔3〕姚小敏.对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94-96.

〔4〕杨微.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5〕赵红娟.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4):113-115.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 网络教学 教学现状 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教学已经走进了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教学这个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中丰富的视频、音频以及多种电子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将书本和电子教材相结合,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好相关课程的知识。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扩充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改革。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为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安徽省的许多高校在体育网络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安徽省高校的体育网络教学为研究点,探讨高校体育网络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

1.体育课程网络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在各个高校中,体育课以外很多学科都逐步的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校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对于体育课的教学,很多学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室外教学上,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发展,同学们经过这种教学方式,使自己的体育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体育各个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如何合理锻炼、如何保护自己等理论知识,在室外教学的课堂上讲解的很少,绝大部分同学很少知道,因此,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体育网络教学弥补了其缺陷。利用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及其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理论知识,学会健康运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的能力,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2.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现状

2.1 国内部分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近年来,国内的部分高校对体育网络教学进行了尝试,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以及部分知名院校的体育教学部,如:“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华东师大”体育教育系、“电子科技大学”体育系、“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系等,在体育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一些重要成果[1]。同时,体育方面的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也日益显现出一定的成绩,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都建立了体育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通过信息网络,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上相关的资料以电子资源的形式上传到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室中,不仅弥补了课堂上体育教学带来的不足,同时丰富电子资源也更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同学们了解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合理的锻炼和保护自己。其中“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把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纳入学科建设的轨道,而且已经编写了部分所开设课程有创新内容;适应新世纪教学发展和大学生兴趣特点的教科书及其多媒体教学软件。“南京师范大学”的“田径(健身与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初见成效,目前,该校在田径健身、田径技能、田径拓展三个板块的理论课程教学上,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授课,实现了课程资源全部上网。初步实现了田径课程网络化教学系统。成都体育学院的“体育保健学”和“武术”课程被评为四川省首批批准的精品课程。通过建设,体育网络课程平台也将初步建成。在体育教学方面,如:在排球领域,“武汉理工大学”胡启林以实验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学生对排球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排球技战术的提高,学生普遍对这种教学方式持赞同态度,建议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2]。“上海体育学院”蔡端伟通过多媒体CAI课件的研究和应用,认为排球扣球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弥补常规教学中的不足,提高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3]。这些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研究成果的取得,为安徽省高校的体育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2 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研究现状。安徽省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研究起步较晚,刘从梅研究结果表明[4],截至 2009 年底,安徽省11所高师体育院系中,有9所体育院系有体育相关的网络课程(或精品课程)。但绝大多数网络课程设计水平较低,功能单一。根据金伯格(Ginsburg ,1998)的分法,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络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除了第一代、第二代的功能外,还能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进行同步双向交流[5]。按照这一规则,安徽省高师体育院系的体育网络课程多处于第一代,体育网络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3.体育网络教学优缺点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体育网络教学的优缺点。

3.1.1 优点。体育网络教学给体育课的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首先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该模式下,学生通过访问网络教学中心,获得学习资料,并可以把学习的结果、问题、作业等反馈到教学中心。其最大的优点是学习者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多向互动等方式,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单向学习模式[6]。其次,很好的解决了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通过体育网络教学,可以将在室外体育课上由于学时没有讲到的内容添加到网络教学内容中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体育网络教学平台上学习,将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获取,既拓宽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再次,体育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通过这个体育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不但可以及时补充最新的体育研究内容,把学科最新的教学资源更新到体育网络教学的资源库中,更新到网络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所以,与单一体育室外课堂教学的方法相比较,辅以体育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有着更好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3.1.2 缺点。体育网络教学最主要的缺点就是这种教学依赖于学习者的自觉性,对于缺失自觉性的学习者来说难以完成一个完整体育课程体系的学习。在这种网络学习过程中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学习时间主要由学生自己控制,所以一部分缺少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学可能很少或不会去上网进行体育理论的学习,如果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不足以吸引学生兴趣的话,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加强体育课室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建设好体育课各个项目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内容,才能起到体育网络教学真正的作用。

3.2 安徽省体育网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3.2.1 观念需要改变。虽然高校中很多学科都已经实现了多媒体及其网络化教学,但安徽各个高校中体育教师,对多媒体及其互联网给体育学科带来的机遇和发展认识及体会不深,没有认识到将多媒体及其网络引入到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充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更好的实施体育网络教学这项工作。

3.2.2 体育网络教学中人才及课件匮乏。对于开发体育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工作者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更需要具备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即有运动生理学、某项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体育常识和对高校年龄段学生身体水平情况的了解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懂得体育教学。目前对于具备这种条件的体育人才,目前安徽省各个高校中少之又少。因此,在众多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网络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

3.2.3 体育网络教学中各个高校的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各个高校中教学资金主要都用于体育以外的其他学科中去,对于体育学科的投入,各个高校所占教学金额比例非常少,对于研究开发一项具备实用性、先进性及其一定硬件水平的体育网络教学平台来说,这样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也造就了安徽省各高校的体育网络教学,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

4.解决安徽省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落后的对策

针对安徽省高校中体育网络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4.1 解决体育网络教学中师资培训,创造良好的体育网络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进行;①是适应性层次。针对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基础较差的教师,目的在于普及;②是发展性层次。主要针对已具备一定的能力、具有一定基础的教师[1]。重点培训体育教师对体育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专用软件的使用,同时教会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技能,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能力的教师,重点培训其制作和建设一整套体育网络教学的专用教学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课余时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网络互动,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水平和各个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安徽省高校体育网络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另外,安徽省高校体育院系及其教学院部要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要加强信息化政策宣传教育,要加强制定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培训规划和评估标准,抓好体育课程的网络及其网页建设,配备教师必需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创造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环境。

4.2 建设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及教学用电子资源库。建设丰富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体育学科文档资料库、体育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要运用网络进行动态的教学管理,如:课程与竞赛编排、学生成绩管理和评价查询、考试和考查管理、大学生体质评价与监测、体育与保健知识学习与测试、计费管理等。要积极开发体育网络教学课件,建设体育精品课程,并做好日常资料的整理和上传网络的工作。另外各个高校必须注重开发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课件,在网络教学中,课件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动作和运动技术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俯越式跳高的转髋等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运动动作,这给实际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虽然教师通过讲解分解动作,但是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还是很难理解,如果通过多媒体中的技术手段,将其这一连串动作用动画的形式进行分解,就可以将教师很难示范的技术动作得到合理的展示,还可以通过动作慢放、回放和动作的分解进行反复的演示和学习,这些直观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一定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4.3 建设一批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并开设体育网站。要想提高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必须积极建设一批高校体育精品课程,通过资金的投入,培训既懂得体育课堂教学又掌握网络技术的专门体育教学人才,同时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资金制作各个体育项目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及其相关的电子学习资料。高校体育院系和体育教学部要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体育教学网,在网站上体育各个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学习资料,同时本校体育教师擅长的教学项目及其研究方向,让学生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时有明确目标。

总之,虽然体育网络教学在安徽省各高校中逐步得到认同并得到一定的发展,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其速度也一定会越来越快,但是传统的室外体育教学方式也不能放弃,只有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并使之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汪开寿.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4):121-124.

[2] 胡启林.多媒体CAI在排球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2):46-48.

[3] 蔡端伟,牛晓雷.排球扣球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及应用[J].安阳大学学报,2004,(2):49-50.

[4] 刘从梅.安徽省高师体育院系网络课程建设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0,(4):138-140.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体艺特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合力开发

课程是学校一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的总和,走进学校时,先看到的是体育和艺术方面的活动,也就是说体艺活动就是学校的一块门面。加上新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但是,新课程标准是有纲无本,在目标的引领下,需要大量的内容来支撑目标。我们根据本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和学科特点,在自编《韵律球操》《礼仪操》《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以《武・艺》为载体,将武艺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为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满足本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及学习需求,创编了《武术套路》,配上《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将武术与打击乐器融合,形成了《武・艺》特色节目,打造精品课程。体育组与艺术组的教研合并、活动互补,为深入体艺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平台和保障。也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成果推广――《为儿童设计的学程》和《与课程同行》组稿填充了大量内容,两书由湖北科技出版社相继出版。

一、研究的目标

1.以体艺为突破口,建构适宜本校学生需求的系列体艺校本教材。

2.培养“合格+特长”,形成主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乐于合作的精神。

二、研究的内容

1.学情、教情、校情现状调查,分析评估。

2.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子项目――“小学体艺系列校本教材综合实践研究”:《舞动的彩球――韵律球操》《我学礼仪――礼仪操》《童趣――体育游戏》《武・艺课程(一)――武术套路》及《武・艺》等。

三、课程评价

评价分三步走:一是对课程本身评价,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二是学生“学”的评价,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展示、考核等方式评价;三是老师“教”的评价,采用自评、学生评、家长评、学校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实施途径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四种途径来实施:一是课堂教学,主要是在专教、综研、主题教育等地方课程开发并实施;二是阳光体育活动的大小课间,实施《韵律球操》《礼仪操》《武术套路》等系列体育教材内容;三是第二课堂,以童趣为载体:低年级(1~3)体育游戏,高年级(4~6)特色队;四是节日课程,以体育节及体艺嘉年华等节日课程为载体,以大型体育艺术比赛为契机,全面实践和展示体艺校本课程。

五、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以本校1~6年级在校学生为实验对象。

2.研究时间:研究时间为2010年3月至今。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情况、情绪反映程度等进行调查。设计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要内容的问卷,发放问卷1878份,回收率为100%。

2.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找、收集体艺学科课程、心理健康和德育类等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1.《舞动的彩球――韵律球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创编并推广适合学生发展的一套韵律球操。提高了学生的协调和平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全校比赛中,各年级均请部分家长观摩,提出宝贵的建议等,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我学礼仪――礼仪操》

以礼仪的歌谣为蓝本合理地加上动作和音乐节奏,教育和健身效果不言而喻。根据学校礼仪教育的特色,结合体艺教育,编制、普及礼仪操。丰富了室内活动内容,培养了良好文明礼仪习惯。通过《礼仪操问卷调查》反馈统计可知,95%以上的学生认为:不只是自己非常喜欢,而且家长也很喜欢。特别是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非常有效的。

3.《童趣――体育游戏》

本教材的开发丰富了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内容,在《游戏前后调查》反馈统计得知:实验后比实验前在身体、心理、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提高了20%以上,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品质,心理健康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4.《武・艺课程(一)――武术套路》

以体艺特色文化――《武・艺》为载体,根据具体实践情境和学生特点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变动,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武・艺》相吻合,根据太极拳、长拳等动作,配上《男儿当自强》的音乐,自编适合学校实际的武术套路,即《武・艺课程(一)――武术套路》。从《武术套路问卷调查》反馈中看出:通过自编武术套路学习,提高了活动实效,促进了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发展。

5.《武・艺――武・艺》

学校本以《武・艺》为载体,着力打造武术精品课程,《武・艺课程(一)――武术套路》的创编、实践研究成功后,决定将一套拳、一套操和综合性研究学习作为课程内容,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受《自编武术套路》课程配上《男儿当自强》音乐的启发,将武术表演和打击乐舞融合,形成混搭的节目,曾在《校园春晚》栏目播出。

八、结论与建议

结论:开发与应用体艺特色活动校本课程,让目标引领下的内容更充实,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资源,弥补了学科教材内容的单一性缺陷。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及学习需求,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也为教师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优化、整合了学科间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衔接,有效地开发了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建议:在开发过程中,争取学校的支持,要加强学习,转变课程观念,注重学科间的合作,还要根据地区、学校、师生的差异,开发建设性、多层次、多元化的校本教材内容。同时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整合学科资源,从活动深入学科课堂教学。让体育中的武术与音乐中的音律和韵律、体育中的武术与美术中的绘画和陶泥进行整合开发和实践应用,以课堂为阵地惠及每一个学生,从而促进师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培新,曹卫民.对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几点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05(4).

[2]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季克异.要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学校体育,2005(2).

[4]乐索芬.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基础教育课程,2004(2).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课程构建;终身体质健康

随着国际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其根本是人才的培养和竞争,而高校是陪养人才地方,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全面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因此,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把学校体育工作做好、做实,促进广大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是伴随人的终身教育、健康愉快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而终身体育思想它不单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活动,而是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能否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因此,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核心与价值取向与校园文化所依托的价值体系相通。学生们对自己的校园文化的认同也表现在他们参与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上,在校际间的大学生运动会上,对学校的归属感就转化为体育比赛中争夺名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课外体育文化在活动空间上可以打破以往条块分割的格局,代之以跨系统、跨行业的横向体育文化联谊活动。在活动时间上合理安排,以业余时间为主,充分利用课堂以外和节假日。在活动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开放、动态、多样,适应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要。加强课外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作用,立足校内、面对学生、依靠社会,推进高校课外体育文化交流社会化方向发展。

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加强体育课程,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学生通过体育课能够继续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学会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从根本上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环节就在体育课,而大多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后就基本没有开设体育课了。持续有效开展体育运动,高年级应开设选修课不仅能够缓解紧张学习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使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督促学生继续坚持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高校体育的特点,顺应体育运动的需求,它不仅适合于高年级选修课,而且也可应用于低年级的选项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对过去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借鉴,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义与提高体育运动的认识。它是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为工作核心,其工作范围比学校体育更广,更宽松。所以在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由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组织和完成的一项体育工程。要让学生知道锻炼不仅局限于学校,可以在家庭、在社区中锻炼,也可以参与到体育社团或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因此,体育工作者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运动的认识,让学生自发地运动起来,锻炼起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为了避免课程开发中由于经济风险转移而导致的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与经济压力双重承担者的问题,应出台积极的资金保障性措施,保证专款专用,可以尝试先申报后建设的方式,对提出的课程建设方案给予课程开发前期估评,从而避免课程的重复和无意义开发。同时还要完善和发展自下而上的学校、省市、国家三级资金奖励机制,对于精品课程开发出色有建设性意义的课程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另外对于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可以适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体育类精品课程在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状况的改善。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环,也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学与用的衔接点。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为终身体育提供的良好实践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提高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参 考 文 献

[1]董一凡,牟少华.高校体育教育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2]于佳祥.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2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物流专业;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动企业的积极性”[1]。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上升到职业教育的政策层面,其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偏重课堂理论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技能匮乏。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总结了“岗位导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际运行中初见成效。

1.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内涵

所谓双主体育人模式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承担高职教学工作,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体现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是《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若干原则的具体体现[2]。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校企合作之主体问题存有异议。其中有“主体多元化”、“政府主体”、“学校主体”和“双主体”等四种观点[3]。“双主体”论更多地是从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对政府主体或学校主体的有益补充。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所谓“双元制”,就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

2.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物流专业的改革

2.1 继续深化“岗位导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提出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以企业物流为主的“专业+项目+公司”人才培养新渠道。根据行业发展动态,以合作企业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储物流、苏宁电器等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主,聘请社会物流行业专家,分析、研究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方式,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海程邦达公司是一家从事国际货运的专业公司,主要需要能从事报关报检的专门人才。因此,在校企双方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时,就确定了以培养报关报检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整体专业设计方案。学院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开课方案和实习实训方案,以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特定需求。

继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2+0.5+0.5”的校企育人机制。前两年进行“校内理实一体、校内外工学结合”的培养,第五学期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见习、岗前强化训练及职业资格考证,第六学期由专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0.5+0.5)。学生毕业时达到公司职员的标准,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公司相应的职员工作。同时,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采购师职业资格证书、叉车证等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2 校企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模块式为基本结构,以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过程能力要求为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为实训的主要手段,重组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图1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2.2.1 基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开发物流课程体系

按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项目组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对物流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按照不同行业的职业标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2.2.2 基于物流岗位工作过程,构建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依据物流岗位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建设优质核心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与海程邦达、中储物流有限公司等不同经营类型的物流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项目组,确定《仓储与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3门与实践结合紧密、有代表性的的课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通过对工作领域、工作行动能力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形成专业资源库、课程标准、精品课程、教学素材库、试题库、技能鉴定与考核标准、技能大赛方案等系列成果,力争达到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要求。

2.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学生实训条件

2.3.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学院结合陕西省政府《关中—天水经济发展规划》中陕西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划、国务院对西安国际港口城市的定位,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实验室的四大功能区域:物流综合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沙盘演练实训室、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其中,物流综合实训室组建仓储、生产、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需求;国际物流实训室模拟海关、商检、企业,开展国际货代情景教学;沙盘演练实训室综合国内外先进的物流园区、港口物流的沙盘模型,供学生教学参考用;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整合多种信息系统软件,提高学生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3.2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凭借科学的合作模式,海程邦达已经成为我校物流专业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借助海程邦达、中储物流等企业的物流实体运作平台和经营资源优势,建立布点合理、功能明确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院将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2013年底新增3个校外物流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平台。

2.4 校企共建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行(企)业引进或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坚持“三个项目”建设和“两大内涵”建设,采取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双师”结构团队。

2.4.1 实施专业带头人建设工程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考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等途径,使其具有专业规划与设计能力、教研教改规划与主持能力、科技创新课题(立项)与项目主持能力、校企协作组织能力、教学团队培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等,促进专业发展。聘用1名行业或企业知名的物流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理论培训,使其掌握职业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2.4.2 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进程

对现有的教师从行业经历、专业进修和专业研究的角度进行培养,派出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物流行业发展的研讨会、交流会,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各种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2011年暑期,学校组织物流教研室全体教师到海程邦达公司总部所在地青岛进行了为期15天的集中培训,由企业高级培训师对教师进行了物流企业管理实务培训,并深入考察了青岛港的实际运行,大大开阔了教师眼界。到2013年培养5名、引进3名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能起到显著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

2.4.3 优化“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

学院已经建立了“教师实践锻炼制度”,要求专职教师每年1个月的工作实践,两年内累计不少于2个月,培养熟悉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双师”素质教师。切实做好企业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管理,确保教学任务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教学需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执业资格证书,2013年专任教师实现7名教师取得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70%。

3.结语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之处。但从目前的推行效果来看,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为培养更多物流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后,我院还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发展陕西物流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黄少容.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9.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 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4]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企业学院”进校园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本文系陕西省科技厅基金项目资助文章(项目编号:sgh12582),项目名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一体化研究——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个案。

作者简介: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教学;土木工程;实验室建设;

作者简介:徐明(1972—),男,黑龙江大庆,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及实验技术

1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具有行业的特殊性。

(1)空间体量巨大。土木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建筑物、桥梁、隧道,一般体量巨大。现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高度超过800m,桥梁的最大跨度达1991m,超高层建筑物的单根柱子、单根桩基的承载能力上万吨。进行这些结构或构件的实体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缩尺实验,也存在实验构件及加载设备体量大、实验环境恶劣、实验费用高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2)施工周期长。土木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世界最高建筑物———迪拜塔的建设历时6年,通常一幢普通的住宅楼施工工期也需要1年以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无法得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体验。

(3)工程参与方多。土木工程存在不同的建设参与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在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往往只能体验其中某一方的工作,无法从不同参与方的视角去感受和经历工程。

(4)危险性高。土木工程实验很多是破坏性试验,并且是脆性破坏,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施工现场工序复杂、人员众多,而很多学生又缺乏施工经验和对危险源的判别能力,这使得很多施工单位在安排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时存在顾虑。

(5)实验难度大。在土木工程的实验中,灾害环境(如台风、火灾、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的模拟设备造价高(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造价上亿元、大型风洞的造价几千万元)。灾害环境实验难度大、危险性大、费用高。

为解决土木工程传统理论教学与学生工程化培养之间的矛盾,拓展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进行灾害环境对土木工程影响的分析、解决重大工程的防灾问题,尽可能减少实验成本和潜在危害,东南大学在课堂理论教学、原有实体实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仿真软件,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平台,构建了具有高度真实感、直观性和精确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作为实体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新[1-5]。

2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早在2005年“工程结构设计原理”与2006年“建筑结构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期间,东南大学就开始组建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实验室,此后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合同管理”、“结构力学”及“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几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又相继成立了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土木工程管理信息化等实验室。2013年通过资源整合,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形成了“三层次、四模块、五结合”的教学体系。

(1)三层次: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与教学规律,将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创新训练;

(2)四模块:按专业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规律,搭建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创新实践4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3)五结合: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与实体实验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其中,四模块的18门实验课程支撑8门专业主干课程与12门实体实验实践课程,辐射其他16门专业课程,基本覆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

2.1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模块

模块主要包括:(1)基本构件虚拟仿真、楼盖设计虚拟仿真及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虚拟仿真等基础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建筑结构抗震虚拟仿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大跨空间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及桥梁结构设计虚拟仿真等提高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复杂结构虚拟仿真、基于MTS混合实验、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结构构件抗火虚拟仿真等创新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这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建设内容。

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充分体现了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6-7],是从工程的构思到概念设计,再进行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概念设计进行优化调整,最后按优化后结构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实现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

以特色实验项目“基于MTS系统混合模拟实验平台”为例,传统的建筑物抗震防灾实验大多数是对整个结构进行的,由于整体实验成本较高且实验项目较多,导致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安排紧张。为了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效果和设备的有效利用,将结构的大部分替换为数值子结构并采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而只有小部分结构在实验室进行足尺实验(见图1)。仿真实验具有参数可调、实验方案可扩展、不存在硬件损耗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实体实验具有真实可靠、直观性强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实时混合实验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抗震防灾实验手段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2.2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含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及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3部分。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包括土方、桩基础、模板、钢筋工程等施工过程的虚拟仿真,是模块的基础训练部分;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是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大跨桥梁结构等典型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虚拟仿真,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施工技术和复杂工程的施工组织,它是模块的提高训练部分;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部分主要针对全新的施工技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关键部分的仿真分析,确保施工的顺利和安全,它是模块的创新训练部分。

以典型实验项目“大跨桥梁结构施工虚拟仿真”为例,该实验项目以铜陵长江大桥工程为案例,与中铁大桥局集团和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对该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虚拟仿真,包含桩基础施工、沉井施工、主塔施工、钢桁梁吊装施工、斜拉索施工等子系统(见图2)。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大跨斜拉桥施工的主要步骤、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

2.3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包含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管理BIM综合4个部分。传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注重信息系统管理知识的介绍和基础软件操作,但是存在信息技术类知识体系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割裂问题,使学生难以形成结构化、模块化的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传统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改革,根据多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信息技术类实验课程平台。

以典型实验项目“工程管理BIM综合虚拟仿真”为例,该项目根据给定的工程项目设计(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方案、相应的城市规划条件以及有关的地理环境数据,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咨询单位的角度进行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的多维可视化仿真(见图3),并利用BIM模型进行辅助施工管理,包括项目的日照分析、建筑能耗分析、绿色建筑评价、建筑体量计算等。

2.4土木工程创新实践虚拟仿真模块

本模块主要分为基于创新训练计划的虚拟仿真和基于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虚拟仿真两部分,以满足学生课外研学课程的需要,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对结构进行概念设计,然后运用仿真分析软件进行模型计算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模型设计进行优化,完成实体模型的制作,将制作好的模型进行加载或让其完成特定功能。通过本模块实验项目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结构体系、设计分析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8-9]。

以典型实验项目“创新结构体系虚拟仿真实验”为例(见图4),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创新结构模型,以反映学生的力学概念、结构概念和创新思维。实验项目鼓励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创新思路,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对结构概念设计、基本构件受力状态、空间结构体系及特点、典型工程案例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与思考,并动手制作结构模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结构整体上把握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及受力特点,并通过学习报告、制作模型及加载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特色

3.1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长期坚持实体实验项目建设和虚拟仿真项目建设相结合,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规划,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学生实验训练的学时数比例由总学时的19%增加到25%。中心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进行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有力地支撑了6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提升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水平。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秀成绩第4次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在2012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三。

3.2来源于科研项目,面向创新能力培养

中心依托“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中心”、“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基地,不断地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把科研方法融入实验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发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3.3来源于工程实践,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中心的大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来自于真实的工程实例,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实战型”项目。通过真实项目的演练,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来之能战”的毕业生。

已将典型重大工程转化为实验项目的实例有:

(1)山东博物馆屋盖薄壁箱型结构虚拟仿真;

(2)广州南站大跨空间结构温度应力虚拟仿真;

(3)广州白云机场复杂铸钢节点虚拟仿真;

(4)润扬长江大桥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

(5)深圳大运会体育馆钢结构安装施工虚拟仿真;

(6)沪通长江大桥桥梁沉井施工全过程虚拟仿真。

3.4面向防灾减灾,开展灾害虚拟仿真

现代土木工程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地震、台风、海啸、火灾、爆炸、泥石流等。各种灾害因其巨大的时空尺度而难以再现,因其复杂的生成原因而无法重复,所以要借助现代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演示。中心依托云计算中心每秒37万亿次峰值浮点计算能力,运用大型虚拟仿真分析软件,开展地震、台风、火灾及爆炸等灾害的模拟,提升学生防灾意识和减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