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出纳实务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1
一、因岗设课,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出纳实务课程设置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将课程教学计划与岗位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同时,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适用性和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采取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式。
二、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强化单项实训
出纳实务课程对学生来讲,基本技能非常关键。因此,在基本技能教学环节专门设置了专项训练:出纳书写规范、点钞技能、人民币防伪技能、出纳常用机具使用、现金业务处理技能、银行结算业务处理技能、出纳报表编制技能等。通过单项实训让学生增强理论知识理解,做到“教中学”、“学中做”从而扎实掌握出纳实务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从事出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仿真模拟实训
所谓仿真模拟就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模拟工作环境仿真、模拟工作单据资料仿真,模拟流程操作仿真。仿真化的出纳实训要求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要以一个出纳人员的身份完成出纳岗位工作任务。其目的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实践应用为目标,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二元并行教学法、知识点模拟演练法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也可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起来使用。以下是几种常用
的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在学习过程中,以出纳工作岗位的实际流程为导向,设计出可操作的情景项目,驱动学生围绕项目任务进行实践操作,可通过自主探索或相互协作方式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其体会突破难关的快乐,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运用自主开发的教学课件、图片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模拟工作情景,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来完成工作任务[1]。这种方法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增强职业感和对岗位的认知度。
(三)二元并行教学方法
即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项目A,同时课后要求学生完成项目B,项目A和项目B具有一定相似度和关联度。知识的归纳由学生进行业务操作入手,最后由老师归纳得出;同时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准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建立实训室,强化教学效果
财会模拟实训室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出纳岗位的的各项专业技能,胜任出纳工作。出纳岗位涉及的实训设备主要有点钞券,点钞机,算盘,收银机,保险柜,电子计算器及各种仿真单据、凭证、日记账等。
六、强化教师队伍,实行“双师型”授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也是彰显现代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讲建设一支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重要[2]。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同时,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丰富课堂教学。
七、改进教学评价方法,采取模块化考核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2
[关键词]出纳岗位;实务操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76-02
1出纳实务操作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教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强调书本知识,以至于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实际操作起来不知所措。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仅具备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而没有真正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将来就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出纳实务操作的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出纳实务操作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法
在出纳实务操作的教学中,将“以出纳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会计专业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方法改革中。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差,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本课程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中小企业出纳业务的基本知识,具备处理出纳业务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超强的动手能力。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形象、生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
2.1六步教学法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活动。下发任务单、资讯单、信息单、计划单、决策单、评价单,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资讯,编制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2.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出纳实务操作课程基础教学方法之一,在课程实训中可以企业的真实业务为案例组织教学,可增强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离不开情景教学,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设计利用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2.4角色扮演法出纳实务操作可以运用角色的分工方式,教师先提供素材,接着布置好场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参与者即可按照要求进行表演,表演结束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角色扮演可以反复进行,直到达到预期的目的,产生职业共鸣。
2.5演示教学法本课程针对出纳基本功如点钞、翻打传票请银行专业人员进行了近距离动作的录像,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录制了下来,以便于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正确的练习手势和方法,同时可以通过录像分析自己是否存在错误和多余的动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对规范实训操作、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
2.6头脑风暴法借用头脑风暴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出纳实务操作课程借助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学生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通过一定的同学们讨论来验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
2.7以赛促学法为了提高学生对出纳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了出纳实务操作课程的相关内容之后,每年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出纳知识竞赛”和“点钞大赛”,竞赛以班为单位,先进行预赛,根据预赛成绩,挑选出参加决赛的班级进入决赛,并对决赛优胜班级加以奖励。通过举办这样的技能大赛,巩固学生对《出纳实务操作》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年度评优及奖学金、助学金评定相联系,极大地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通过比赛促进学习的目的。
3出纳实务操作教学方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3.1注意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多元化原则,选择适合本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方法,不仅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也包括那些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布置作业、学生自学、模拟企业出纳岗位人员等,还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
3.2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运用电子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个仿真的环境,增强感性认识。模拟出纳工作环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出纳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模拟真实业务,展示业务中的各种票据,并说明票据的填制方法与办理规范。运用电子课件,展示操作流程,例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操作程序性很强,将操作过程制作成电子课件,这样,会计的操作过程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过程。利用电子课件演示例题、练习题、参考资料,加大了课程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3.3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学院课程网站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浏览、查阅、下载相关的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案例库、习题库、最新会计制度变革等内容,师生还可进行网上交流、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服务平台。
3.4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主要应该是在于“学”,如何能够达到学好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最大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5其他配套设施也应相应改革学生能力培养受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环节的制约。传统的考试只考知识的记忆不考应用能力,光改革教学方法,动了一环,无法牵动其他诸环节,能力培养仍被其他环节制约着,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教学内容、管理制度等要与之同步配套改革,才能获得能力培养的整体效果。
总之,打破了传统的出纳实务操作教学方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驱动导向,基于出纳岗位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出纳岗位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核算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吴慧萍.高职教育《出纳实务》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7).
[2]高翠莲.出纳实务操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刘震威.高职院校出纳实务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神州杂志社,2013(3).
[4]王艳荣.让出纳实务教学连接生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3
关键词:课程改革;背景分析;实施情况;探索;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会计系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深层次的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出纳实务》课程改革的专业背景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推进河北省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全面提升学院的特色办学水平,会计系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继续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发展之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性和课程开设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和改革,将《出纳实务》课程从《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分离出来,单独开设《出纳实务》课程。
(一)开设该课程是高职院校深入改革的需要,是更新教育理念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是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分不开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存在,如何处理好转型中的各种现象,让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决策者面临的选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更应该承担起这种责任,这就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进行广泛的调研和交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经过十多年的扩招,已经从规模上向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重新确立学校定位、专业定位、课程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优势,《出纳实务》课程的开设,适应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目前很好的模式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然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再确定课程教学计划,人才的培养必须运用逆向思维等创新型思维。
二、《出纳实务》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
会计系从2009级电算化专业开始开设《出纳实务》课程,四年来的运行情况是这样的:
(一)制定和修订了《出纳实务》课程标准。该课程改变了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大纲培养人才模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制定了《出纳实务》课程标准,经过几年的实施现在又进行了修订,非常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提高电算化专业大学生专业能力,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实现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教学中不在以章节为教学单元,而是以岗位任务为单元进行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教学中不在以理论讲授为主,而是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增加了网银支付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是核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发生了本质变化。任课老师是职业指导师,是服务者,岗位工作协调者。大学生的身份是企业的出纳,变局外者为参与者,岗位轮换者。
(三)教学中强化了出纳岗位的技能和实训。为了增加出纳岗位工作的真实性,辅导员、任课教师、同桌同学分别担任会计工作的不同岗位,在强调会计核算的同时,又加强了会计的监督责任,对大学生又进行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四)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为了让大学生在校内完成出纳身份的转变,与商业银行、企业进行合作,将某一企业一个月发生的全部出纳业务资料发给大学生,发给全部的真实票据、单据和结算凭证,利用三天的时间,独立完成票据填写、记账凭证编制、现金和银行日记账的登记等业务,不用走出校门就能承担出纳工作。
三、《出纳实务》课程改革实施的初步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运行,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出纳业务专业能力已经完全胜任出纳岗位工作。本课程和相关会计课程学习完后,大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从事出纳工作,得到了许多中小企业领导表扬和奖励。
(二)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任课老师体会到了“教学是一种享受”的价值所在。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4
【关键词】出纳 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
一、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结论
为了真正做好高职教育工作,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我们每年都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开展调研。结果显示,我院近三年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为出纳的比重在逐年增长,从2009年的38%增加到2012年的52%,其次为会计、成本核算、统计等。由此也可以看出,由于财务会计岗位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岗位,关乎各单位的财务运作和资金处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能力,所以,各单位在安排会计岗位人员时,都是先安排新员工从出纳岗位做起,作为从业人员会计业务能力的考察。
既然会计工作从出纳工作开始,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培养出纳人员的基本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会计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二、出纳员职业技能的内容
(一)出纳岗位职责
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财会法规,出纳岗位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不出租、出借银行账户;根据国家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审核与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有关的原始凭证;及时编制资金报表,按期汇报资金收支状况;保管库存现金、票据和各种有价证券的安全与完整;保管有关印章、空自票据等,并及时做好相关的使用和注销登记。
(二)出纳技能的内容
根据出纳岗位职责,出纳人员要经办企业所有款项的进出、现金的收付等工作,因而出纳基本技能应该包括出纳基本技能、现金业务处理技能、银行存款日常业务处理技能以及银行转账结算业务处理技能。另外,针对出纳工作的特殊性,还必须进行出纳员职业素质的训练。
三、出纳员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单独设置《出纳技能实训》专用周
虽然出纳岗位是会计的基本岗位,但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有相应课程的学校较少,对出纳知识的学习,其内容仅仅作为《则务会计》课程的一个章节,而且为纯理论课程,这样的内容设置,不利于学生很好地适应出纳岗位。鉴于学生就业的需要,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单独设置《出纳技能实训》课程,通过1周对企业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和训练,掌握出纳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熟悉出纳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原则,了解出纳与会计的关系,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从事出纳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出纳员技能实训内容
出纳员技能实训是按照出纳岗位流程的顺序,完成基本技术训练、专业技能训练,重点训练现金出纳、银行出纳、银行结算等技能。
(三)训练效果的评价
出纳技能实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因此,在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时除了看学生的实训资料外,还要从学生实训时的态度、纪律、各项目完成情况等多种角度来确定学生的实训效果。具体可设置各项目占不同分值比例进行打分。其中,出纳基本技术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点钞熟练程度、小键盘输入速度和准确性、真假币识别情况、书写规范性等;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处理情况占20%,主要考查学生业务处理的正确性、规范性;银行转账结算业务处理情况占15%,主要考查学生各种结算凭证填制的正确性、结算程序的规范性、转让或贴现、背书业务处理的合理性等;实训总结占20%;其他占15%,包括出勤、纪律遵守、群体协作等。
四、总结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会计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学校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清楚了解企业会计各岗位的特点及操作流程,掌握会计各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学生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需求的特点,在就业岗位选择上一定要认清社会的用人需求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切实培养自己的会计业务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会计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万艳玲.出纳岗位工作分析及构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月号上(总第408期).
[2]唐锋,叶涛.项目教学法在出纳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2(3).
[3]郁春兰.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出纳实务》整体设计[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5
[关键词]主干课程 会计专业 工作岗位
[作者简介]唐锋(1981-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广西 南宁 53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项目“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B17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26-02
2000年教育部设立了“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的专项课题。十余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依然沿用本科课程模式,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的效果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使得高职教育不能很好地与就业环境对接。文章通过对企业会计人才能力需求及岗位设置情况进行调研,力图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以缓解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提高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满意度。
一、企业会计人才能力需求
为准确把握企业会计人才能力需求情况,课题组对广西65家企业进行调研,发放问卷65份,收回有效问卷65分。本次调研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企业需求的财会类人才类型。对企业相关领导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需求的财会类人才更青睐那些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实际操作的人才。被调研的65家企业中,有约70.77%的企业选择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实际操作的人才,约52.31%的企业选择应用型人才,44.62%的企业选择复合型人才,选择创新型人才的企业约27.69%。表明对财会类人才的需求,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其实际操作能力,是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所追寻的目标。
2.企业在招聘财会类人才时,对能力、学历、证书、工作年限要求。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在招聘财会类人才时,最注重做账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及财务分析四项能力,其关注度分别为:87.69%、72.31%、70.77%、61.54%。同时对压力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计算机能力等也比较重视。而对财会人才的学历,企业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企业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调研表明,67.69%的企业认为大专学历即可,32.31%的企业选择本科学历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目前,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规定,只有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才能从事会计工作,86.15%的企业在用人时要求应聘者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部分企业要求有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资格证,甚至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访谈中一些企业领导表明,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如果暂时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也会先使用并给予在工作中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的机会。
会计工作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许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企业的招聘条件上非常清楚的一条是要求有工作经验。在调研中,38.45%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有一年的工作经验,24.62%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值得庆幸的是,有约26.15%的企业对应聘者没有工作经验的要求,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居多。调研结果表明,企业非常注重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经验,而要想让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摒弃“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多地设置实训操作课程。
二、企业财会类岗位设置
在调研的65家企业中,80%的企业独立设置财会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约18.64%的企业在办公室或其他部门设置专职的财会岗位,另有部分企业聘请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进行记账。
企业设置的财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审计人员、证券及投资部门人员及其他,且一般企业均设置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及会计主管几个岗位。
会计核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一些大型的企业,特别是业务较多的企业,其会计核算岗位往往划分的比较详细,见表2。
由表2可知,企业会计核算岗位主要包括财产物资核算会计、薪酬核算会计、成本会计、资金核算会计、往来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报表会计、税务会计、收入、费用会计、银行会计及会计档案管理员。
三、重构高职会计专业新的主干课程体系
通过以上对企业财会类人才能力需求及财会岗位设置情况调研分析可知,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与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相去甚远,以出纳岗位为例,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并没有设置“出纳实务”课程,出纳内容的学习仅为“财务会计”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即“货币资金”,为纯理论课程。
通过对广西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在37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目前按照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主干课程并进行教学的仅有2所,其他院校依然按照“学科本位”设置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与企业财会岗位及核算岗位的设置基本不一致,没有突出具体核算岗位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拖延了学生就业后对具体岗位熟悉的时间,导致学生不能立即上岗,影响学生就业。
1.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思路。调研结果表明,多数企业设置的财会类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审计人员、证券及投资部门人员及其他岗位,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统一将这些岗位归纳为四大类岗位,即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及财务管理岗位。故高职院校会计应基于具体工作岗位,改变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把让学生掌握具体业务操作技能作为课程目标,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会计具体工作岗位职责与能力,缩短就业后熟悉工作岗位业务的时间,争取做到到岗即上岗。
2.构建新的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基于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及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并结合会计专业的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会计专业应按照财会类岗位重新构建专业主干课程,如出纳岗位可以开设出纳实务课程,会计核算岗位可以开设基础会计、财产物资实务、薪酬核算实务、涉税会计实务、往来核算实务、财务报表分析、总账会计实务、银行会计实务、资金核算实务、收入、费用会计实务等课程,会计监督岗位可以开设会计查账实务或审计实务,财务管理岗位可以开设企业理财基础、财务管理课程。
可见,基于企业需求设置的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突显了会计具体工作岗位,较之于“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更为清晰,有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掌握,突出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技能化,更加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同时,调研结果显示,76.9%的企业支持按照工作岗位设置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原因主要包括新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单位会计岗位设置、课程按岗位细分、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上手、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岗位职责及业务等。
四、新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配套的教材建设。基于企业需求,按照工作岗位设置的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配套的教材建设,课程内容的编写应突出项目化、模块化、技能化的特点,根据各具体工作岗位具体项目来编写,在设计各项目时,应难易适中,突出层次性,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化、模块化、技能化课程教材的建设,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自己先掌握会计各具体岗位工作职责与业务,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出更合理的项目与任务,并指导学生动手完成各项任务,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从高校到高校的中青年教师更应该抓住去企业锻炼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方法。基于企业需求按照工作岗位设置的主干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学生对业务的操作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业务的掌握程度,同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提出理论知识、岗位业务操作能力、综合模拟实训等多方位考核,以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专业评价等多层次的考核方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院已按照该主干课程设置方案实施教学,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效果。由于精力、条件所限,在教材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基于企业需求、按照工作岗位设置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在专业知识上没有减少,同时突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各岗位的专科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赖凌.会计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南方论刊,2010(S1).
[2]李文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3]李月月.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新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7).
出纳实务课程范文6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就成为了各职业院校面临的发展难题。对此,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原校长、高级职业指导师黄景容教授提出了“高端带动、多元办学、注重内涵”的发展思路。结合实际,笔者对会计专业如何有效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探。
一、一体化的理念
1.一体化课程
一体化课程是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到一体化程度的课程。这种课程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为指导原则,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2.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简称。它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它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导、为中心,教与学形成互动的学习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带来几个转变:一是培养目的从掌握系统学科知识转变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二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三是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四是教学过程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五是教学场所从普通教室、固定教室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
二、现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某些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性,导致重复学习。某些课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实用性不强,就业后很难用得上,而需要用的知识却并没有包括于课程中。
2.教学效果不理想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弱,过于专业理论化的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存在听不懂学不会,导致不愿听、不想学。
3.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会计是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现在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素质水平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正因为现行的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而一体化课程模式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所以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行一体化教学、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势在必行。会计专业也不例外。
三、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设置改革
现行课程模式为三段式课程模式:以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为例,第一段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开设语文、英语、计算机、德育等课程;第二段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会计、经济法、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第三段为专业课程,开设了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预算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课程。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原则上可以转化为一门课程,一个专业一般由十到二十门课程组成。以下是笔者对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一些个人看法。
(1)会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可以采用学分制,将所有课程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最终以学分制的形式来反映一个学生是否完成本专业的学习。每门课程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相结合的模式来考核学习效果。有些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打破以往一个学期从头开到尾的情况。
(2)应当有选择性地开设文化基础课。因为这些课程担负着塑造与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任务,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通用能力以及获取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但可按必要性进一步地分成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做必要修改、增减,使其更贴近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更适合将来职业的发展和应用。
(3)专业课程的必修课,可分成实务操作模块、业务核算模块及综合训练模块。
实务操作模块包括出纳实务操作和会计实务操作。出纳实务操作可作为一门课程,具体内容应包括出纳职责和职业道德、现金管理、税务知识、开票操作、银行业务办理、珠算与点钞等。会计实务操作应包括会计基础知识、财经法规、会计职责和职业道德、建账结账、成本计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报税操作等,可将其分成几门
课程。
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才,这是会计职业与其他职业很大的区别所在。以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行业来看,以制造企业、商业企业为最多,因此将这两类企业会计核算作为两门课程列进业务核算模块。
综合训练模块应包括手工综合训练和会计电算化综合训练两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