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伤害事故 预防工作 处理方法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名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因参加爱学校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且带来了一系列法律纠纷等问题,给学校体育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实施对学校体育活动多样化的要求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影响学校体育深入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究其本质不难发现,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与伤害事故的客观存在是其症结所在,因此,如何防止和控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的发生并降低体育伤害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相关损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成为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顽症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预防为主

要做好预防为主的工作首先要了解产生事故的原因,从源头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诱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熟悉授课教材,课堂教学时教材的选择与搭配不合理;对所任课班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个别学生身体状况不了解;教学方法采用不当或示范动作不规范;教学中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合理;课堂教学组织不合理,学生做练习时,教师的保护方法和采取的措施不得力。

2.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对伤害事故严重性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上课时穿皮鞋、凉鞋,以及佩戴胸针、小刀之类的危险品;课堂练习前不认真做准备活动;课堂练习时不听从教师的指挥,相互打闹;做练习时自我保护能力差;自身存在某种不适于体育锻炼的疾病,而不告诉体育老师,隐瞒疾病。

3.场地设施、器材方面的因素

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与器材是影响体育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比如:电器设施的安全性不足;缺乏安全的出入通道;体育建筑设施未能依据体育活动的专业需要而规划设置;运动设施、器材管理不当、维护缺失,等等。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

为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防止事故发生,在管理和组织上遵守以下“七要”。

1.健康状况要了解

有的家长往往由于某种原因,隐瞒了孩子的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导致学生不知道,教师不知情。为了消除特定疾病的安全隐患,每学期初教师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针对个别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的学生的特殊情况,给予适当照顾,并切合实际和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运动量等,并定期进行医务检查以及时掌握情况。上课时如发现学生存在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特异体质,应当及时向学校、家长反映,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2.场地设施要安全

因设施出现的伤害事故,在体育课中的伤害事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体育教师应定期检查校内所有的器材和设施,注意体育设施是否完善,场地、设施、器械是否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报告,以求及时改善。在上课前教师应提前到达教学场地,检查场地是否平整、器材是否牢固,以及场地选择、器材布置是否合理,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3.上课着装要严检

体育课大多是全身性活动,运动量大,还要运用很多体育器械,如跳箱、单双杠、铅球等。所以,要求学生课前穿戴一定要自行检查。如:衣服上不要别胸针、校章、证章等;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手腕、手指、耳垂、脚腕上不要戴各种金属或玻璃、塑料的装饰物;衣、裤的兜内不要装小刀、胸针等锋利的物品;必须穿运动鞋,等等。体育课前,教师还应对学生上课的装束、携带物品等做必要的要求和提醒。如发现携带禁止的物品,要暂时收缴,并及时交给有关部门或学生家长。

4.准备活动要充分

教育教师在每次备课中要认真设计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活动,以减低运动伤害发生的机会,并且在准备活动中随时集中学生参加练习的注意力,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练习。

5.教学常规要重视

体育教学常规是我国基础教育几十年来的宝贵财富,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验证的,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如果淡化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忽视常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甚至场面失控。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课堂组织松散,学生之间相互开玩笑或不按要求练习造成的。体育教师必须针对体育教师的特点和需要,规范和控制教学行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强化学生的课堂组织纪律性,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6.组织练习要合理

为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要根据运动场地的大小合理安排活动的人数。要遵循各项运动练习的安全常规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同时要根据各项运动的不同特点,向学生交代清楚各项目练习时的要求或规则:如进行跑的练习,要向学生讲清跑的路线;进行跳高、跳远的练习,向学生讲清第一人离开沙坑后第二人才开始助跑;进行投掷练习,一般情况不要相对投掷或对着阳光,要明确器械掷出后,取回器材的方法,不许在投掷场地穿行等;进行游戏练习时分组要合理,方法和规则一定要讲清楚;进行练习、比赛或课堂活动时,要照顾到那些已很疲劳的学生,让他们休息。

7.课堂动态要关注

体育课上课模式每位教师皆不相同,但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应是相同的,每位学生上课时的动作行为均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除了活动前的讲解、教育外,在活动中教师对整堂课情况的掌控更重要。有研究表明,离开了教师的监管,学生最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因为教师能够起到维护秩序、消除危险、正确处理紧急问题的作用。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尤其是在分组训练是,教师不宜给自己未亲自辅导的小组安排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如投掷铅球等。同时教师在辅导某一小组的同时,应留心其他小组的情况,发现学生有危险举动时,应及时制止。教师更不应脱岗,不应让学生在失去教师监管的情况下运动。

二、妥善处理

(一)进行适当的急救和处理

运动伤害发生的种类大多为挫伤、拉伤、扭伤、脱位、骨折及身体不适所产生的休克、晕倒、中暑、热衰竭、腹痛等,在学生发生伤害时,体育教师应先观察、了解学生受伤情况,若其意识清楚,则可以通过询问方式了解其伤害情形并作适当的处理,根据不同的伤害施与不同的急救。教师要根据学生受伤的轻重来判断是否可直接处理或需送至学校医务室处理,甚至送医院急救。

(二)责任认定

1.场地器材的原因

场地器材的不平整或安放不当是造成伤害事故的最多的原因。造成场地不平整、器材安放不当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校体育设施陈旧,平时不注意保养;(2)场地器材管理员工作不负责任,没有预先发现事故隐患;(3)体育教师课前没有认真检查场地器材情况;(4)学生随意改变器材的放置位置和形式。

2.教师的原因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主导者,有责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身体练习,由于体育教师引发的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工作不敬业,;(2)没有按照科学要求组织教学,在体育课的内容、教法上脱离科学;(3)体罚、变相体罚或侮辱学生。

3.学生的原因

体育课究其特殊性而言,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身体练习,而在练习过程中,每个同学的熟练程度、兴趣爱好、纪律性及安全感有所不同,可能会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如:(1)练习者不按老师要求,模仿高难度动作;(2)非练习者故意扰乱练习者或不遵守纪律、打闹而发生伤害事故。

综上所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探讨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风险问题,初步构建起一套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的管理体系,能够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保证各类学习体育的学生享受和谐社会带来的温暖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可以为各级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中国教育报,2006-12-25,第1版.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更需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期推进历史学科新课程的实施,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教师教学设计的转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学习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学习历史知识的前提和原动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法指导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四、指导复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做好学生的复习指导工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复习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

效率。

此外,学生考试评价方式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新课程实施成败的标志。但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需要我们全面理智地分析,深入客观地实践,从而不断将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推向深入。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导入

导入,也叫开讲,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可见,创造生活化的课堂能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教学的一种艺术。笔者近年来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就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主要利用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得到一些具有特色的导入方式.具体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用生活日常现象导入新课

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从物理学的产生、发展到进一步完善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出现,并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1、以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在讲授《压强》时,首先让学生表演钉钉子:一个是尖的,另一个是钝的,将其分别用锤子钉入木头里;接着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实验:用手指压住圆珠笔的两端,体验两个手指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由此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提出各种物理问题:尖端的钉子更容易钉进去?钝的不容易而且要更用力?为什么和珠笔两端接触的手指,尖端痛而平端不痛?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清楚却有一定困难。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出教学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学习物理不再感到乏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或新的内容时,可由学生熟知的经验和具体事例引入新课。我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时,列举生活中的现象:鸡蛋敲击灶台,蛋壳会被击破;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则会向前行驶;溜旱冰时,如果向前推别人,自己也会向后运动。这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物理方面零星、杂乱、片断的实际经验得到科学的解释,使学生的一些错觉得到否定,促使学生在平时更加注意观察,理性分析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认识能力。类似的还有,利用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身体会降低皮肤温度和刚游完泳上岸后会感到冷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入《蒸发》一课的内容;以“坐沙发比坐椅子舒服”引入《压力和压强》等。

3、用生活疑惑导入新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只有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盲点、迷惑点,才能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比如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自然现象和分析一些生活经验,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在讲授《光的折射》时,先演示铅笔一部分斜插入透明的水槽中,同时提出问题:“铅笔为什么看起来变折了?清澈的水底为什么看起来变浅了?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为什么总叉向看到的鱼的下方?”。而在讲授《参照物》时,我先给同学们看一张茫茫大海中的一艘轮船的电影画面,要求判断在烟波浩淼的海面上的这艘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一日常生活中最为简单的“动与不动”的判断,引发了学生热烈的争论,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从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颜色之谜》一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都喜欢穿漂亮的时装,在挑选衣服时,夏天人们常常挑选浅色衣服,冬季往往挑选深颜色的衣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样引入新课,学生会感到自然而亲切。

二、用社会现象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过程联系技术、科学、社会和生活的紧密性,这种紧密性也可以反映在引人这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社会意识,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并由他们来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蒸发”一节,播放干旱缺水地区,农业生产广泛推广使用喷灌技术,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的画面,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渗漏和蒸发。通过本节的引入,既让学生有节水意识,又让学生充分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

三、用社会重大事件引入新课

“学会生存,学会关心”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通过物理学科教育,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之中,拉近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联。如在《噪声的危害及控制》一节,我利用多媒体剪辑出2010年的世界杯期间赛场一个片段作导入,呜呜祖拉像苍蝇声似的,当时是赛场外人们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很多球员和球迷纷纷抱怨它让人心烦,甚至担忧这种特色喇叭对听力的损害。从中会让学生建立了噪声也是一种污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发奋努力掌握减弱和控制噪声的方法。《声音的利用》一节,从08年的四川大地震谈起: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震中约6万人杳无音信,倒塌房屋50余万间。发生地震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敲打水管可以得到获救,引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神奇的升力》一课我是也用一则报道引入的: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发生过一次龙卷风,它轻而易举地把一个22万斤重的大储油桶“举”到15米高的高空,再甩到120米以外的地方,这种威力非常强大的旋风,往往来得十分迅速、突然,还伴有巨大的声响。它的破坏力极强,能够把所经过地区的树木、庄稼甚至汽车等物体卷入高空,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威胁极大。听完这则报道,处于我们这山区的学生都惊奇不已,神情凝重的对我提出的问题陷入思考:在龙卷风袭来时,为什么破坏性如此之大,它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应对措施?接下来对新课的学习肯定少不了热情关注。

四、运用学科联系导入

物理知识不仅与自然地理、生物、化学可以横向联系,而且与文学、历史也可以联系,结合不同学科的横向渗透和融合,物理教育将置于一个相当宽阔的多学科综合背景下,从而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创造力。

在新课程导入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耳熟能详的诗句导入新课。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蕴涵的物理知识也很丰富。用唐诗引入,可以创造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的扩散)。诗句导入,不但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还可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可以使学生懂得学科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通过“还课堂以生活化”的实践,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职能从传授变为了指导;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拓展思维的训练,,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

[2] 文学荣,《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和培养与提升》,新华出版社,2005

[3]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提高 初中生 英语 听力

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所必须具备的思想语言基本技能,而听和其它三项能力相比较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听力能的高低对英语教学的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语学习对不同性格和不通智力的初中学生来讲,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听力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来使学生对英语充满着自信心。新的英语教材所设计的各种各样的听力测试内容,不免会使学生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而产生退缩心理,这样,学生在焦虑中必定无法听清楚听力测试的内容,这就要求广大的教师在实施英语听力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试工作,及时帮助学生摆脱顾虑、消除紧张,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让学生能够做到自信且放松的和别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听力的训练。另外,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维护进行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取得的各种进步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英语听力学习中时刻充满信心。

2.帮助学生正确发音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很多词的读音十分相近,但是其意思却是截然不同的,就像cure和kill,这两个词听上去其实差不多,但是前者是治愈的意思,后者却是杀死的意思,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一个医生在对病人说我会治好你的病,也就是I'll cure you,但是如果这个医生发音并不是很准确的话,病人很容易就听成I'll kill you。事实上,这两个词所差的只是一个音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其在发音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这一阶段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发音是十分关键的。那么,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舌头的摆放位置以及气流的发出等等方面来进行讲解,反复不断的练习,直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音准确为止,只有在一开始让学生学会正确发音,才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听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造良好的听力训练氛围

课堂教学是学生听力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表率作用,尽量多说一些准确、易于理解并且学生都能够知道的英语,尽量避免用汉语来组织教学,始终坚持用英语来组织教学,从而来让学生尽可能的和英语更多的接触。比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说“每天的”的时候,就可以用daily report来代替汉语“每天的”,这样,不仅能够锻炼自己说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听力能力。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之间打招呼的时候用自己学过的英语来进行,并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对话。通过这样创设良好氛围来进行英语听力的训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英语、体验英语,对学生的听力能力自然而然有很大的帮助。

4.强化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4.1 泛听和精听相结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泛听指的是一种不受限于细节,而是在于了解大体意思的听力活动,它所注重的是听力练习中的“量”,其主要目的不是要让学生对听力的内容进行全部的理解,而是要对学生从整体中捕捉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它能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使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泛听所要解决的是宏观的问题。

精听指的是根据考试听力的模式来进行的一种听的活动,它能够使得学生对考题的风格进行熟悉,对解题技巧进行掌握,它所解决的是专项的训练,是一种纵向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听力内容的选择上,最好要选择一些教学录音以及富有故事情节的短文。在精听的过程中多需要注意的是:一是某些单词的弱读。在听力朗读的过程中,有些介词会弱读,比如of,本身这里的字母o的发音适合单词dog中的o的发音是相同的,但是往往会把它弱化成为和单词policeman中的o的发音,而字母f的发音也常常不发[f],而是发[v]。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精听材料的训练时,一定要让其学会把弱读单词听出来,并把它们的发音规则予以掌握。二是某些单词的连续。在精听的过程中,当学生听到一些生词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好像是某一个单词,但是又不像是地名以及人名什么的,而且在字典中也找不到,这时,学生就应该要考虑是不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词的连续,比如单词not at all,在听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觉得这是单词notal,但是这词在字典中是找不到的。三是某些单音节的单词。对于很多多音节的单词来讲,学生很容易能够听出来,但是单音节的单词就不同,就像is,have,it等等,这些词只有一个音节,再加上其发音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就很容易受到忽略,那么,在精听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单音节的单词作为重点。当弱读、连续以及单音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所要做的就是头脑要和单词能够同步,也就是说,当听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头脑中要能够立马出现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

泛听是精听的基础和前提,而精听则是泛听的一种深化,所以,在进行学生听力训练的时候,必须要能够把泛听和精听进行有机的结合,并进行交替练习。

4.2 教会学生一定的听力技巧来提高其听力能力。结合标题来进行听力材料的预测。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来把听力材料的大概内容进行一下猜测,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所猜测的内容说出来。

结合材料后面的练习题目进行猜测。在上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后练习的快速浏览,来让学生对听力材料中的一些线索进行掌握,并结合上一步的猜测,来使学生的猜测更为准确。

听短文时要做到把整篇短文都听完。在学生听短文的过程中,切不可因为个别的单词或者是句子就匆匆答题,主要的线索往往都是在结尾的地方的。

进行简单的记录。教师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边听边记录,特别是要把听到的数字以及比较词记下来。

总之,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反复实践的过程,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和实践,才能够使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5

    1.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善于从事物关系和问题描述中,抽象总结出具有特定的关系和结构的一般关系模型,做好事物的数学模型化. 通过概括能力,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通过渐进的示例和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从例题和练习的讲解过程中突出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如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或函数的定义等都是将多种问题的共性统一和概括出来,利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将多种问题概括成一类模型.

    通过多方位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使用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在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时,能够总结和善于总结出共性的思路.

    2.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选择判断能力反映了一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它首先往往凭直觉认知,而后判定并获取信息,再对信息筛选,评判之后采取策略等过程,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对事物进行选择判断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判断能力具有指导作用.

    在解题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和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去探求最佳答案,并分析解题过程,掌握思维方法,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绷紧克服学生思维定式的这根弦,经常在定义、法则、思路等方面做一些变形的练习,鼓励学生多设想,以消除学生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养成进行发散思维的习惯,同时要使学生多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将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具体的探索方法,让学生能够将日常事物的数学模型,通过概括和抽象的方法,转换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一般性数值关系. 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和掌握各种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常常用到的反证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特殊化法、归纳法、类比法、联想法、演绎法等,其中以综合法和分析法为重点.

    4.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正确理解逆向思维的概念,只有正确领悟了逆向思维的定义才能有助于学生去应用它解决数学问题. 在解题方法上多鼓励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像证明题中的反证法就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同时加强公式逆向应用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不等式的性质时会经常用到. 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进行逆向思维的习惯.

    二、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1. 善于激发调动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来说,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所以在设计每节课的时候,尽量把要讲授的知识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设置动人的情境. 有了兴趣学生就愿意寻求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用多媒体讲课的时候,我会寻求一些和本节课联系起来的图画,或利用大学学的一些知识设计一些简单的动画,让学生去寻求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起,他们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抓基础,重课本,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学好高深的知识做储备. 比如看到一道数学题,我要求我的学生学会审题,首先去判断它是属于哪一类型的题,是集合的题,还是函数的题,是几何的题,还是导数的题等,然后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与所隐含的条件,接着就得利用自身知识的储备去搜集解题时所用到的一些定理、公理或计算公式或一些性质及证明方法. 而要做到这样首先就得抓基础,所以我经常让我的学生多翻看课本,多看定义,理解概念,温故而知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化. 这样逐渐地帮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给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应当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和引导.

    3. 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 开放式教学 提高思维能力

1. 提高认识

所谓“开放式”数学教学,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己取得的成果,我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自行获取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创设有趣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2 探究式教学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2.3 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改换条件或结论等,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3. 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的、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使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以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一的教学组织模式,要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3.1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6人、8人小组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干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

3.2小组学习的任务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出示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3 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互助合作的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4. 积极创造条件

数学开放式题目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思路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待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5. 注意问题

5.1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型题

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成题目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宽,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

5.2 设计数学开放题的基本要求

设计数学开放题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

5.3 适度开展数学开放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