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共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的共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的共性范文1

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生态优化发展,全域统筹国土开发格局,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全方位拓展之势。

规划生态功能板块,严格生态空间管制。总体谋划全区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的生态边界,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实行集中开发和均衡布局。

划定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江宁把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划定生态红线、生态控制区边界,作为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审批建设项目的硬杠杠,给生态功能保护拉起“生命线”和“警戒线”。

坚守生态本底,构筑南京生态屏障。江宁人认识到,守护好山水田林自然生态本底,保障好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就是为南京构筑了一道生态屏障。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长江江苏第一洲”新济洲“封岛”涵养十多年,保护区内化工、铸造企业、码头、船厂全部搬迁;秦淮河之源江宁段及主要支流实施“河长制”,全面负责水质动态监控监管。为了确保秸秆禁烧无一火点,每年夏秋农收两季,全区严防死守、疏堵并举,做到白天不见烟、晚间不见火,不给机场、高铁、高速公路造成污染影响。

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增强创新创业的动力引擎之变。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结构高新化。着力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导、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百分之二三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4年达63%。培育发展“2+2+2”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壮大提升,加速智能电网、未来网络、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建设1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0%。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湖熟生态旅游农业园等六大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是涵养生态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

集聚创新创业要素,驱动产业形态升级。一是打造“磁场”,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环境,建设花园式科技研发园区,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资兴业。二是“筑巢引凤”,建成了300多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已有近500家企业入驻孵化。三是架起“金桥”,推动科教人才资源与创新创业载体高效融合,推进政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全区年均实施高端产学研合作项目120个以上,80%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向节能减排要环境容量,倒逼落后产业淘汰转型。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提高产业层次。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区域环评、跟踪评价和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坚持“十个不批”原则,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为生态空间腾出容量。坚决向污染宣战,坚持铁腕治污。2011年以来,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两高一资”企业115家。

从打造生态乐居现代品质新城到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乡、人有机融合,彰显城乡一体的宜居宜业之美。

突出城镇功能提升,建设现代化生态品质新城。构建新型城镇体系,重点提升东山副城品质,加快汤山、麒麟等4大新城建设,培育建设淳化、秣陵等10个新市镇,推动“副城―新城―新市镇―新农村”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

突出打造“金花村”,留住“诗意江南”。“金花村”开发建设内涵上,以“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做到生态保护与适度利用相统一、产业发展与富民强村相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开发经营模式上,或政府引导,或国资集团投入,或民资经营,或园街支持,或社会多方共建;开发建设途径上,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工程相结合,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品牌运作上,以点带面、整体开发,建设了30多公里长的旅游廊道和绿道系统,把美丽乡村串联成珠,乡村旅游从孤立的“盆景”变成了“百花园”。

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环境整治向农村延伸。着重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开展农村生态创建,全区村庄环境整治率达100%,100%的街道建成国家生态街道,92%的村建成生态村,89%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做到城乡公共交通“一元化对接”,城乡供水“一个龙头提供”,城乡污水管网“一齐覆盖”,城乡垃圾“一个炉子焚烧”。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5万吨,是2000年的10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三是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社保、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区服务,让农民不出社区即可办理类151个民生社会事项。四是资金投入向农村延伸。每年按照1∶1.5比例足额落实区级配套资金,整合多部门涉农项目资金,每年财政投入十多亿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

从注重发展实绩到注重百姓感受,大力提供生态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铺就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民生幸福之路。

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让百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江宁直面发展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多策并举,多方联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增进社会和谐。区“12345”政府服务热线群众综合满意率排名全市前列。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民意调查显示,江宁的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85%以上。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让百姓成为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全面实施“蓝天、清水、家园宁静、绿色江宁”四大环保工程,加强城乡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城镇环境品质和整体形象。2012年以来,以举办亚青会、青奥会江宁分赛场为契机,集中开展动迁拆违、治乱整破专项行动,开展“大干一百天”、“再干二百天”环境大扫除,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动迁,拆除了数万平米违建,进行了干道街巷出新、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黑臭河流治理、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等,城市更美更净更靓,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支持。

生命的共性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隐私、权利、义务

《中国青年报》法制版曾发表报道,介绍四川某中学因随意公布学生分数被法院判决为违法行为,并被要求赔礼道歉。这则消息被人引用发表在一网站上,在评价此事件时,这位“评论家”用了“神圣的法律判决”、“令人震憾”等字眼。这令我在对他(/她)法律知识缺乏、无知感到震憾的同时,更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感到担忧。

在当前及以前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做法,并美其名曰:创造学习竞争氛围、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这种做法亦一度被以家长为主的群体所“理解”和接受,得以长期“继承”下来,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不成文的惯例得以“发扬光大”。

须不知,公开学生成绩排名(除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人明确表示自愿接受学校公开自己的成绩排名之外)的做法一直以来都是严重违法的行为。下面笔者将以各个法律条文的规定为基础,对公开学生成绩排名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该种行为的违法性。

一、 公开学生成绩排名行为的违法性的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法律条文的规定总是基于一定相应法律事实的存在而适用。因此,要探讨某种行为是否是一种严重违法的行为,首先得确定该种行为是否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受法律保护的权益或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是否是法律条文禁止的法律行为或该种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法律条文禁止的法律事实的发生。

下面,笔者将把分析公开学生成绩排名行为的性质及其产生的相应后果与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相结合,探讨公开学生成绩排名行为的违法性。

、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生命健康权及名誉权。

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家丑不可外扬”,这就证明了人的自我保护欲望。同样的,学生也有自己的自我保护欲望,特别是当他们在考试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们普遍都会希望能保密自己的个人成绩及排名。他们将它看成是自己个人尊严的保护,是他们不想外扬的丑事。而恰在此时,教师们却自作主张、强制性地公开他们的成绩排名,这种行为及其导致来的其他同学对这部分学生有可能的歧视或其他不得同学容洽相处的情况无疑会严重地损害他们的个人尊严。位育初级中学二年级学生翟亦沛的父亲:“……学校如果公布分数,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特别是那些不善于面对挫折,或是屡“试”屡败的学生。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歧视,以至于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笔者认为,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做法实质上已成为一种对一部分学生人格尊严的侮辱,是一种比体罚还要严重的精神惩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事实上对一部分学生的歧视,是一种教育与保护相分离的体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孙云晓老师曾指出:“公布分数是对学生尊严的野蛮践踏,让他们充满了羞辱感……。”

通常地,我们说到健康都会习惯地只理解为身体的“无恙”。这其实只是健康的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或者说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大方面。而这其中,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除了身体健康外,心理健康是成才的最关键,也是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上海市人大常委、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丁伟指出:“公布成绩和排名,大部分人认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有压力,其实很多成绩不错甚至非常优秀的学生也说不希望公布成绩和排名,因为他们如果从前三名的位置上掉下来,心理承受的压力更大。而且公布成绩从根本上看是主张应试教育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公开学生成绩排名容易使得相关学生个人尊严、个人名誉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损害,在学校平时的学习生活受到同学间的歧视、孤立。学校这种在没有取得学生同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将其不愿公开的成绩公布于众,侵犯了相关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的名誉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最重要的是,这种行为极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的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指出了其宗旨,其中第一点便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第四条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第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未成年人,是……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学校……应当教育和帮助未年成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的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中的第(四)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广大教师必须严格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也是侵害名誉权行为,加害人要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

根据上述公开学生成绩排名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结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做法已严重违反了以上所列举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生命健康权及名誉权。达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的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范畴。

、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稍加留意身边发生的或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我们可发现,不时有学生由于老师公布分数,精神上受到压抑,成为了由于教师公开学生成绩排名而有精神障碍的群体的一分子。他们要么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要么干脆逃学、辍学,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走上与社会对抗、报复、犯罪的道路,并由于引发了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件。

这些学生大部分本来健健康康在教室时接受教育者、本来是对学习有一定甚至很大兴趣者、本来是对社会充满美好期待者、本来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期盼得到好的教育,他们努力学到更好的知识,他们期待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他们在那之前是多么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然而,由于教师们为了创造学习竞争氛围公开了他们不想公开的乃至抵触公开的个人成绩排名信息,使得他们有了上面所述的各种问题,出现了上面所述的各种后果,使得他们无法再安心受教育、无法再接受这种令他们感到羞辱的教育、无法再回到课堂追求他们的理想和目标……这一切无疑地实际上是一种对他们受教育权的侵犯乃至于剥夺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十四条规定:“……教师应当……爱护学生……”;《国务院关于的批复》第二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原国家教委1994年11月10日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里面明确提出:“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试分数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

作为公民,我们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明文保护。但令人气愤的是,这些规定长期以来,并正在受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们的肆意践踏。这在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有很大程度上的体现。非常显明地,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公开违法、侵犯相关学生受教育权、不利社会稳定发展的做法。

、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对于学生的成绩排名是否应当归属于学生的隐私权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先对隐私的定义来个了解。

根据由作为当前汉语解释最权威机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隐私的唯一解释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 ①这是咱们中国的解释,那么,外国人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按照瑞典人的解释,即凡是与他人无关的属于你个人的事,你就有权不告诉别人,或者别人无权过问。如果有人超越了这个范围,故意打听或传播,那就侵范了你的隐私权。”②

由此可见,无论中外,都对隐私有着一个共同的理解,那就是公民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信息。

很显然地,这其中就包括了学生不愿让其他人或其他某部分人知道的个人的成绩及排名信息。自己学习成绩及排名应属学生个人隐私的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我国加入并承认的国际公约之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也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受非法攻击”。

以上仅列举有关未成年人隐私的保护法律规定,在其他法律规范中,亦有对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所有人的隐私权的保护。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披露学生个人隐私、一种极易造成师生间、同学间产生歧视行为的方式,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做法除非经得作为当事人一方的学生明确表示自愿公开该部分个人隐私,否则根据我国及我国承认的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擅自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违法行为。

、违反民法基本原则

学校是受学生家长委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法人组织。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适用于我国民法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指出:“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的原则。”该条规定明确指出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的原则。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公开学生成绩排名这一行为上,学校很显然地并没有做到征得作为当事人一方的学生的自愿、同意。这明显地与民法通则规定的原则相冲突,属应负民事责任的行为。

、与我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国家设立考试的目的相违背

国务院2001年5月22日、适用于2001—2010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总目标部分强调:“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主要目标与策略措施部分则要求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服务。”、“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把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作为人才战略的基础工程”、“--学校、托幼园所的教职工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不得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中、小学校不得随意开除学生。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尊重、爱护儿童,使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的良好风尚,保障儿童参与的权利。”

有人说,排名是“考试的目的”。那我国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南照研究员在与孙云晓老师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考试的目的是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而绝不是以此给学生增加压力。”

根据前面四方面所述,我们再不用说得太多,就很明显地可以发现: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做法是完全与我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国家设立考试的目的相违背的。

二、 另辟途径,合法合理兴教育

根据“一分为二”的哲学原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因此,在谈及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不当之处的同时,我们也应想想这种做法在过去一度受到欢迎,并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其中的优点,另辟途径,想出新点子,以更为合法合理地兴办我国教育。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蒋朝标律师认为,我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成绩成为隐私确实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但这需受一定限制的,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有权知道孩子在学校的一切情况,包括成绩和排名。

笔者不以为然,认为学生成绩及其排名是有必要的。但不宜公开,包括学生家长。但做为学生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他们应当知道自己孩子成长的状况及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而并不是说一定得知道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具体成绩及排名。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较为折中的做法,即:1、把每个学生自己的成绩及其在某一范围内的排名写成一份报告,仅向学生本人提供;1、制作一份关于学生某一时间段内的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变化情况、加以相关建议的专门报告提供给学生家长。让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自己的成绩及在有关范围内的排名情况,以更好地定下下一个学习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家长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变化及自己应当为孩子的更好成长做些什么。

这么一来,不但能够保障学生相关的合法权利,同时又能实现我国培养学生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能最大可能地使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对于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孙云晓老师有这么一个生动的说法,我们可以借此以理解:“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许多人成年后有深深的自卑感或懦弱习性,有的还对他人和社会有很强的攻击性,恰恰发源于他们童年的失败感。而且这种心理创伤往往是成年以后还难以愈合的。只有在青少年时期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②、贺评:《从考试排名到隐私意识》;

附加:

生命的共性范文3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师生 信息沟通 情感共鸣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通过教师的表情对学生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上课应保持良好的心情、丰富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引起共鸣。同时教师的情感要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结合起来,如果离开了教材,那么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体育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深挖体育教材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因素深化在一起,从中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材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形成一个情感交融、扣人心弦的教学场景,方能引导学生接受教育,达到体育教学所预期的目的。

一、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体育教学过程包含着品德形成的五个环节:知、情、行、信、意,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好手段之一。它可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意志,它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克服学生的娇气、怕苦怕累、集体观点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等不良倾向,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精神和为祖国建设而锻炼学习的崇高品质。一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他的动机、意识、胜负观点是受环境及主观因素影响的,社会上的歪风邪气都不无影响着学生体育品德和道德的形成,通过体育教学加以引导,教师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和指导学生的行动,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随时随地、课内课外,用教师自身的行动指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好榜样。

二、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凡是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热爱迁移到对教师所上的体育课的热爱。反之会使学生厌恶体育课。因此,良好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会出现一种心理相容、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教学氛围。有了这样的教学氛围就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一致,心心相印,情情相通,相互包容,成为学生认真上课,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依赖学生,建立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使课堂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体育教师作为课堂的控制者,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激发出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的热情。因此体育教师还必须具备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特别要具有热爱体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才能与学生架起情感的桥梁,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有良好的基础。

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以教师“教”、“灌”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转向以在教师指导下、启发下的启发式教学。把教学的基点定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高校体育教学要立足于现在,面向社会,着眼未来,不只是锻炼学生身体,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而是要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多边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能够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控制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已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和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由理论形态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促使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四、使体育教学更有针对性,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生命的共性范文4

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对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加以抵制,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至于走上歪路和邪路,以进取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来创造和实现生命价值;同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创造、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工业社会追求效益的工具理性的冲击,使他们逐渐迷失了自我,遮蔽了灵魂,失去了生命价值的意义。教育与生活的断裂,与生命的远离,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物质取向对意义取向的僭越的直接反映。

工具理性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论述中。韦伯把哲学上的“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工具理性又叫技术理性,是一种只强调手段的合适性与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理性。它追求的是人对自然而言的中心地位、物质需求的绝对优先,至于人生的目的、意义、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则被抛弃。价值理性又叫实质理性,是一种强调目的、意识和价值的理性,是涉及终极关怀的一种理性。它关注的是知识的效用与人类目的的一致和自然整体的和谐。

二、工具理性扩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冲击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只是人类在科学技术的耀眼的物质光环中,迷失了方向,仅仅看到了它物质层面的东西,仅仅关注工具理性的一面,并把它无限的扩大和加以利用,而对精神、价值、信仰等方面的价值理性则被搁置一旁。这使得大学生和我们的教育在世俗化、功利化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投入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怀抱。

(一)对大学生自身生命价值观的冲击

工具价值在社会中的扩张,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被淹没在不断追求外物的世俗社会与人流中。由于大学生自己的人生定位、价值理想、精神追求未能与社会合拍,未能融入社会转型、社会改革的大浪潮中。自己狂妄自大却没有资本,自己看不惯不正之风却又自己在做,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却又抱怨社会不理解自己、无用武之地。大学校园是理想插上翅膀的地方,是青春洋溢的地方。然而,却找不到人生航标,无处抛洒洋溢的青春。在享受着物质与技术带来的充裕的生活,并将这些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生活的全部,然而,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内心感到彷徨、迷茫,不知道生命应该走向何处,将要走向何处。人生坐标、价值信仰的缺失使他们方寸之心无以托付,进而对自身生命的价值产生了怀疑,甚至将生活承受的压力与遭受的挫折当作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解脱。还有部分人就会跟着感觉走,行为表现出即兴和冲动。

工具理性的扩张,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人们发现,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化了,而情感的、伦理的、精神的纽带弱化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被当作人生的目的来追求,到头来必然导致道德的滑坡、精神的危机和人生意义的失落。甚至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惜践踏生命,别人的生命在其实现自己的目的下被视如草芥。

(二)对学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冲击

教育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1]。而当今的教育在追求知识、技术、实用技能的过程中过多的进行功利性的训练。使他们仅仅获得了认识外部世界的知识、技能,而忘却了如何去认识自己的内在心灵,如何使生活过得有意义,如何使生命过的有价值,如何使自己的精神高尚,如何使自己的道德纯洁。缺少了内心的宁静与信仰,学生变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工具,成为批量产品。

鲁洁教授直言:“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他的本真意义,成为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2]随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价值理性的遮蔽,使得教育迷失了自己的对象、偏离了自己的真谛。如今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校园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但是对灵魂的教育,对人性的完善,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却被提及的少。教育对知识、技能、技术的追求中不经意把对生命价值的教育遮蔽了,在追求中失去了精神,迷失了自我。

三、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认知,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为了摆脱工具理性对教育的冲击,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一方面承认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因为这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任何人离不开物质条件而生存,总要追求物质的消费和精神的享受。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提升人的精神使他们具有更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物质的能力,成为金钱、物质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首先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这是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和质量问题。

1.认识生命的有限和脆弱,珍爱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的短暂、唯一与不可重复是人类无法回避的生命事实,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存在和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又是脆弱的,一场灾难、一次疾病、甚至一件器具就让生命悄然逝去。生命往往就是这样不堪一击,所以要倍加呵护和珍惜生命。人的生命是一切的基础,更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教育的归宿。教育必须重视对人的生命的认识和揭示,对大学生生活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一代,而避免把他们培养成“知识动物”和“机器零件”。教育要回归自我,很好地完成使命,就必须从工具理性的阴影下走出来,关注学生的生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并能够提升生命作为基本要求。大学生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精神,树立理想,培养信念,最终都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生命总是在流逝,珍爱生命,意味着珍惜现在,努力在生活中展现自己,获得现实生活的充盈。珍惜现在拥有的,珍惜身边的人和物。雅斯贝尔斯说“我们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完全全存在于现实之中?……假如过去和未来并没有加强现在的话,那么他们就毁灭了现在。”[3]只有珍爱生活的人,才能处处享受生活的快乐,深切体会生命的意义。

2.树立学生自身与自然及他人和谐的生命价值观。没有一个生命不贵重,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所有的动植物都有顽强的生命力,都是一个奇迹,并与我们息息相关。人类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生命来自于自然,又必须在自然中发展完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都是有尊严的,都有存在的价值,无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漠视其他生命其实就是漠视我们自己,尊重生命也是在尊重我们自己。不仅仅是因为怜悯之心和道德品质,还因为人类也是生物链的一个环节,一切生命的命运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人类并不能独活于这个世界上。所以我们的教育要从工具理性出发,强调要从人对自然的优先与物质需求的绝对优先转向对价值理性的关注,强调意识、精神和价值的追求。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对于任何生命我们都不应该轻易藐视践踏,应对生命充满关怀、怜爱与尊重,这也是人类生命存在的责任。

3.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就是真理、真实。求真就是对知识、技能等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追求,讲求实事求是的态度。“善”指一种人本主义关怀,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包括善待自我、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和社会。“美”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理想。有了美我们的人生才充满幸福快乐和价值。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本质上的联系,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体,是对真与善的综合与超越。真转化为美,必须经过善的中介才能成为美,表现为以真为内容,以善为形式的生命美。无论呈现为哪种形态,美作为真与善的统一体,在程度上都高于单纯的真或单纯的善,其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与统一。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其思想中,把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看作人性完善和超越科学技术对人造成异化的一种呈现方式。要培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不能没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助于大学生摆脱世俗的工具理性的影响,淡泊现实的功利,净化自己的灵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超越和完美生命价值。也正是对(下转183页)(上接166页)真、善、美的追求,人类的精神境界才能不断得到提升,生命意义才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重塑生命信仰,在教育中提高价值理性的地位

生命信仰是人生实践的最高指南,它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信仰即体现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向往。人是有信仰的生命的存在,他对于人的意义不是具体的现实的功利价值,而是主观上设定一个终极目标作为动力和精神支柱。部分大学生对工具理性过分强调,表现为对物的占有欲望,对金钱、财富、地位作为人生价值予以追求。往往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缺乏信仰,导致在生活中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以及无法在心中形成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

因此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慎重的选择信仰,做到科学、理性和崇高,加强对个体信仰的教育和价值入手,争取在自觉的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塑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能够提供精神支柱和终极关怀的信仰。引导学生走出精神迷茫,真正领受生活的真意,体会生命的崇高,实现生命的无限发展。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的生活中去,在丰富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人生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识、对社会的情感,并把这种信仰追求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

生命的共性范文5

【关键词】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知识型员工 领导力 激励

不同成熟度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各不相同,领导不能激励方式的一刀切,或者是盲目的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不能对各个不同程度的成熟度的知识型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激励的领导是失败的,不仅领导力难以发挥,还会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真正有领导力的领导应该是用少数的人,赢得成功。由此可见对不同成熟度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式很值得研究。

一、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是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即指在企业中从事生产、创造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做出创新型贡献,带来资本和货币快速增长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知识型员工的特征概括为: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具有很高的工作自主性;工作内容以复杂的脑力劳动为主;工作普遍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

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是由科曼(A.K.Korman)首先提出,并由保尔・赫西(Paul Hersey)和布兰查德(K.Klanchard)予以发展的,有时又称为赫西・布兰查德的情景领导理论。如图1所示,它是一个比较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下属的成熟度水平不断提高时,领导者不但可以减少控制行为,而且还可以不断减少关系行为,即领导行为方式应当由高工作低关系向高工作高关系,高工作低关系,低工作低关系等逐步转变。

赫西和布兰查德将成熟度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成熟度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是工作成熟度,指个体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当一个人的工作成熟度高时,他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完成工作任务而不需要他人的指导。另一个是心理成熟度,指一个人做某事的意愿和动机。当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高时,他做事就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而主要靠内部动机激励。

三、领导力

在一个组织系统中(见图2),领导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领导者对“事”的决策力。决策力是基于领导者的工作性质而定的,反映的是领导者所做决策的果断性与准确性的程度;另一方面是领导者对“人”(被领导者)的凝聚力。领导者自身具备领导魅力,使被领导者对领导者产生信任,进而自觉拥护、配合或服从,并积极思考或参与领导者所组织指挥的活动。在管理中,领导力是一个通过影响他人或者群体,来实现目标的能力。事实上领导者个人做得再好,不跟下属结合,如果不跟周围的环境结合,实现目标肯定是一句空话。

1、员工不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员工成熟程度比较低,下属既不愿意也不能够负担工作责任。领导若采取高工作,低关系的领导方式,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组织稳定,领导方式与员工的成熟度相匹配,但是员工的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不高,不具备必要的熟练的技能和心理动机,靠领导的强制压迫,强扭得瓜不甜,可见员工绩效和生产率都很低,因此就会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领导力的发挥。

刚参加工作的知识型员工是这个阶段的典型。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由于实践能力比较差,工作成熟度比较低,同时因为参加工作后,对工作的过高期望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他们没有做事的意愿和动机,心理成熟度也比较低,领导应采取适当的激励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职业发展规范化激励。在员工入职的时候,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使员工知道做什么。明确员工的职业发展路途,例如晋升和加薪制度,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前景,使之产生动力并为之奋斗。

(2)培训全面化激励。在上岗之前,做好培训工作,使员工了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例如,一个在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生,走入营销的工作岗位,他具备了营销技能,但是企业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仪表或者举止的培训,员工代表的是企业的形象,真正做到“表里”如一的好。提高员工的工作成熟度。

(3)物质激励。此阶段的知识型员工刚出社会,对基本生活的需求还比较高,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使员工在生活中无后顾之忧,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

(4)情感激励。据“患难见朋友”,领导应该关心新员工的工作生活,并且进行非正式的谈话沟通, 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知识型员工步入社会,得到领导如此的青睐,再加上知识性员工的道德素质比较高,此时可以培养知识性员工的忠诚度。培养员工与领导同在,与企业同行的职业道德素质。

2、员工比较不成熟阶段。此阶段的知识性员工的成熟度较前一阶段有些许的提高。下属愿意担负起工作责任,但他们因工作能力缺乏而不能胜任。领导据下属的成熟度采取相应的“高工作,高关系”的领导方式,并且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和支持,相信员工的绩效和生产率都会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因为员工的成熟度不高,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还是比较低。领导应用正确的激励手段,来达到组织期望的组织目标。

(1)培训专业化激励。知识性员工的学习能力要优于非知识性员工的学习能力。对工作中的技能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使知识性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技能。

(2)榜样激励。知识性员工不仅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不甘落后的进取心。领导应为此阶段的知识型员工树立值得学习的榜样,并对其能力和事迹在企业中大肆宣传,并时时刻刻铭记于心。比如,显眼醒目的地方竖宣传栏,在其中粘贴榜样的资料,使知识型员工能时时刻刻以榜样为目标,直至与之并驾齐驱,甚至超越榜样。

(3)管理环境激励。不是很成熟的知识型员工需要领导给予他更加宽松的工作环境。工作能力的暂时缺乏,使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难免出错,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并对其进行指导,是领导应有的态度,也是领导魅力的体现。

(4)绩效激励。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评,让员工知道自己的绩效考评结果。有利于知识型员工清醒的认识自己,根据知识型员工的不屈人后的品质, 如果员工了解领导对他工作的评价,就会产生激励。

3、员工比较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员工已较为成熟,能够胜任工作,不希望领导者有过多的指示和约束。员工希望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采取“低工作,高关系”的领导方式激励员工的工作行为向这组织目标前进,存在一定的难度,自主性强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显得尤为棘手。

(1)事业激励。员工所从事的工作给员工自己带来的激励。包括工作目标激励、工作过程激励、工作结果激励三个部分。知识型员工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挑战性,领导为知识型员工设立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在知识型员工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发现工作的重要性、挑战性、趣味性,进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完成工作后,员工会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2)升迁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出色的工作表现使知识型员工认识到自身价值,并希望自身价值的提高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一定的物质激励也可以使知识型员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然而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层次一般是比较高的,而且对成就的需要欲望也比较高,运用升迁激励比物质激励对成熟的知识型员工更适合。

(3)荣誉激励。为工作成绩突出的员工颁发荣誉称号,代表单位对这些员工成就的认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知识型员工会知道自己是出类拔萃的,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4、员工完全成熟阶段。领导力的实施与下属的工作能力有关。员工处于高度成熟的情况下工作能力高,具有较高的自信心、能力和愿望来承担工作责任。领导应采取“低工作,低关系”的工作方式。事实证明,成熟度高的员工大部分是知识型员工,同时也是关键员工,而此时如果领导过多干预或者知道员工的工作,就会使员工产生反逆情绪,大大影响领导力的实施。领导者只须提供极少的指导和支持,再加上必要的激励,就可以轻松的带领员工达到组织目标。

(1)授权激励。授权即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利用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自主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利委托给某个或某些下属。这些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即知识型员工在领导的授权过程中,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且增加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责任感。

(2)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领导让处于关键岗位的员工拥有部分公司的股份,让员工有主人的感受,同时使公司的组织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相一致,一荣俱荣。知识型员工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产出更高的绩效。股权激励是一种可行的激励方式,体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将知识型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

(3)目标管理激励。知识型员工有高度的自主性,而目标管理强调组织成员亲自参与计划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自我表现能力,对高度成熟的知识型员工来说,做好本职的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四、结论

知识经济时代,占20%的知识型员工却创造着80%的惊人利润,所以企业领导越来越重视知识型员工,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的知识型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并发掘之潜力,使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能力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实现知识型员工、领导和企业的三赢。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林志扬、刘文彬: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知识型员工管理[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6.

[3] 程国平、刁兆峰等:管理学原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生命的共性范文6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世界。”为呼应团省委“两进三同”(“走进基层、走进青年,与青年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活动,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黄金时代杂志从本期开始推出《走近新生代产业工人》系列报道,用媒体人微薄而真诚的关爱,回应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理想、智慧、追求和担当。

幸福自定义:爱和被爱

“我觉得,幸福就是我家门前有一条河,静静地流淌,我和喜欢的人安静地生活着,远离社会的喧嚣……”来自四川南充的23岁小伙子谷浩带着些许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这样描述着自己对幸福的定义。

别误会,谷浩可不是诗人,而是广州的新生代外来务工青年。如果没有跟谷浩接触过,或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文艺青年。当年高考失利,他选择了到沿海城市海口打工,做装修工人。工作了一年多,又辗转来到了广州,如今在番禺的一间建设安装工程公司做装修。谷浩坦诚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女朋友,“不是不想找,是没有找到有默契的,我很想结婚,可是我遇不到合适的人。”漂泊的生活让谷浩感觉到疲惫和孤独。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跟着装修队伍经常出差,并且工友中男性占绝大部分,难以认识女孩子。像他这么大或者比他大的小伙子大多都是单身汉,闲暇时间也主要待在室内玩玩纸牌、打打游戏,鲜有结识女孩的机会,因而他对“家”的概念特别敏感。

谷浩,是千千万万新生代务工青年中的一员。与他同龄的外来务工青年,也一样是精力充沛的80后或90后,有着各种各样梦想,在心理和生理上处于躁动期,对情感有着浪漫的憧憬,也有无穷无尽的困惑。

当“剩男剩女”、“剩斗士”、“齐天大剩”等词语充斥媒体,婚恋电视节目传递出恋爱条件化、婚姻物质化的观念时,我们不难发现,开始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被贴上“过度物质化”的标签,90后甚至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即使在婚恋方面,社会也经常给予玩世不恭的负面评价。可是,还有这样一个80后90后群体,他们出生于乡村、小镇,学历大多在高中以下,收入微薄,在社会上少有话语权,默默地在各行各业流淌着汗水;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人生宣言的喧嚣,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改变父辈贫穷的命运,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为此付出最大努力,即使是在婚恋方面,他们自定义的“幸福”也十分简单――爱和被爱。

当下,社会舆论往往将焦点集中在新生代外来务工青年的就业、就医、就学、薪酬等问题上,而对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和被爱,人们却讳莫如深。事实上,现在不少广东新生代务工青年出现了情感危机,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和空间来谈一次正常的恋爱。

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以“两进三同”调研报告为依据的团省委《新生代产业工人婚恋问题与解决对策》提案,引起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在推进产业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程中,数量庞大的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问题不可忽视。”省人大代表、团省委书记陈东在分组讨论时如此表示。

非诚勿扰, 生活不能没有恋爱

没有爱,等于一无所有

今年春晚《春天里》亮相,草根明星“旭日阳刚”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对于肖源辉来说,在打工的日子里,有了爱,生活才能走向春天。

肖源辉,26岁,河南周口人,从17岁开始在广东打工,先后在深圳、惠州、东莞、广州、佛山的企业里干电焊工。按照他的话说,他把珠三角转了个遍。

21岁那年,肖源辉在惠州与一个老乡马红相恋。今年春节,两人终于步入婚姻殿堂。对于来之不易的婚姻,他庆幸自己得到了月老的垂青。他说,其实孤身在外打工倍感孤独,大家对爱的渴望和期待特别高,“可以这么说,找到真爱,太难了。”他的同龄工友,绝大多数单身,真正谈过恋爱的也不多,原因并不是挑剔,而是缺乏恋爱的条件与机会。记者问:“你们出来打工,恋爱在生活当中占有多大分量?”他说:“大家都是二十来岁的年龄,打工生活是十分乏味辛劳的,如果情感世界一片空白,你一定会觉得寂寞无聊空虚。我认为收入不如意生活不如意可以忍耐,但谈情说爱不能放弃,不然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在他看来,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就是要有恋爱的生活,“你恋爱都没有经历过,什么体面、尊严呀,都是很虚的东西。”

肖源辉告诉记者,许多外来务工青年由于业余文化生活贫乏,加班频繁而无序,生活圈子很狭窄,所以自嘲“上班是机器人,下班变成木头人”。打工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计,且自己收入低,虽然大家渴望恋爱、婚姻,但不得不放在一边。

因精神贫瘠而滋生精神杂草

毕竟,青春是躁动的,即使工厂环境再封闭、单纯,围墙外的世界仍然是五彩缤纷。这种诱惑与躁动融汇在一起,就会因精神贫瘠而滋生精神杂草。

肖源辉说,当年他在东莞打工。打工者密集的地方通常是正在开发或刚刚开发的偏僻的地区,老板选择这种地方,是因为偏僻之地租金便宜,有税收优惠,政策灵活性强,讲白了就是利润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地方的相对闭塞,围墙挂上铁丝,门口关上铁门,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员工容易管理。也有老板为了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如同施舍一般在厂区摆上几张乒乓球桌、架起一个篮球架,开设一个摆了几本杂志的“文化中心”。这一切,并非出自对员工需求的真正关心,而是因员工强烈要求而做的表面文章。所以,每当夜幕降临,镇里的理发店、推拿室便会亮起粉红的灯光。一些耐不住寂寞的工友会结伴到镇里消遣,有的涌进乌烟瘴气的舞厅,有的在路边游游荡荡,与人打情骂俏,有的在出租屋与不是夫妻的人过上几个小时的“夫妻生活”。

这是道德沦丧吗?他们也想正正经经谈恋爱,找个好女孩结婚,可是除了几本过期杂志和一间宿舍七八个人共用的一台电视机外,他们还有什么消遣?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已让旺盛的精力几乎消耗殆尽,他们还能做什么?镇里的各种黄色信息侵袭着每个人的大脑和神经,时间一长就麻木了,不会再脸红了,空虚与无聊使原始的冲动变成生活的调剂品和放松剂。

如果我们简单地用道德标准谴责他们,可能流于伪君子所为。这就好像仅靠出台惩罚随地吐痰者的法规无法建立起文明社会一样。

被爱羁绊的女孩

肖源辉的妻子马红,25岁,16岁开始南下打工,“工龄”比丈夫还长,肚子里装着说不完的打工故事。

她说,来到异乡打工,大家要么想干一番事业,学一门技术和手艺,要么寄望于感情有个归宿。打工仔打工妹谈恋爱,一般有四种途径:通过同乡介绍认识,一般就是老乡、朋友,下班后到街头唱卡拉OK,但这样机会也不多;通过聚会、联欢认识;在工作过程中相识相恋;前些年还兴起通过地摊打工杂志上的“留言”栏目相互认识;近年来则兴起网络交友和QQ聊天。马红这样回忆自己当年出来打工时的人生规划:恋爱、结婚、生孩子。她说,这也是大多数打工妹走出家门前的人生规划。

马红说,在珠三角地区,许多工厂“阴阳失调”,尤其是电子厂、服装厂。有的工厂女工与男工的比例甚至高达8:1。在这种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会更强烈,而男性则更容易移情别恋。

她在广州白云区一间服装厂打工时,她的一个工友与一个打工仔同居,后来发现男友竟然还有另外两个女朋友,“厂里女孩子多,离家在外都觉得挺孤单,只要男孩嘴巴甜一点,懂女孩子心思,对她们好一点,就很容易交到女朋友。那些长得帅一些的,谁要是只有一个女朋友,还会被人笑话。”

繁重的劳作,可能造成情感的扭曲、麻木。肖源辉夫妇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其他打工仔打工妹证实,在珠三角工业区,“一夫多妻”的事并不是新闻。

外来务工青年收入低,特别是女性,而且她们升职的希望非常渺茫,因此对情感的追求肯定会高于对金钱的渴望,一旦感情受挫,绝望感可想而知,有的女孩因难以接受失恋,往往会干出傻事。还有的女孩,由于太痴情,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以微薄的工资养男友,原因也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归宿。按照马红的话说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的打工仔吃“软饭”吃上了瘾,“都惯出好吃懒做的毛病了。”马红厂里有一个女孩,省吃俭用养男友,却被男友抛弃了,“她哭着喊着要离开这个伤心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她说就算路上被人抢劫、也认命了,就是想寻死,最后被宿舍里的姐妹们连拖带拉劝回来了。一个晚上,大家都陪着她掉眼泪,不停地开解她。”

他们说,在厂外租房住的打工妹多是与男友同居,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她们对科学避孕、安全、人流危害的认识不多,所以还需要面对更多烦恼:比如未婚先孕、人流甚至性病。

只要用心寻觅,爱就在当下

相信上天总会眷顾乐观的人

正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寻找爱情和幸福的打工仔打工妹们,不会总被爱的困惑所羁绊;他们向往的爱情,爱情不会永无着落。

只要用心寻觅,爱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开花结果。

来自湖北襄阳的陈妍是个乐观开朗的22岁女孩,2008年她在县城读职业技术学校时,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早早懂事的她不想因为自己读书给家里增加负担,技校没读完就出来打工给家里补贴生活费。去年9月份她才刚进东莞长安镇的一间精密组件公司打工,12月份就有幸被挑中参加团省委新生代产业工人“北大100圆梦计划”启动仪式,得到报考“北大100”的难得机会。如今陈妍一边在流水线上工作,一边复习3月份的考试,她报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工作出色,陈妍还有机会被提拔为流水线组长。这一切都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她,“脚踏实地,相信未来”。她相信,如果是金子,不管放到哪里,总会发光。

她与男朋友去年相识于工作中,男友是江西人,去年大专毕业刚进这间工厂做管理。说起男朋友,陈妍的脸上多了几分羞涩与甜蜜。“我们有聊过结婚的问题,今年春节他很想到我家去看看我的父母,但是我没有让他去,我父母觉得我们家离得很远,父母还是想我找一个家乡那边的。不过现在我们关系还挺好的,还是先交往着吧。”

陈妍是个非常孝顺的女孩子,在婚姻的现实问题上,她还是会比较多地听从父母的意见。对于未来,陈妍没有想太多,她觉得想太多也没用,只有努力去奋斗。她说,知足者常乐,幸福其实很简单。

敢于承担是改变未来的筹码

来自湖北宜昌的熊云成今年24岁,是东莞长安镇一间电子厂流水线的作业员,负责监督整条流水线的工作流程。他之前在武汉读了一年大专,然后回老家做铝合金装修生意,苦于没有人脉,生意惨淡,经营不下去,于去年6月份南下东莞打工。

工作刚稳定下来,熊云成却苦恼了。他与同在武汉读书认识两年的女朋友在以后的婚姻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女朋友的想法是,俩人先在这边打工,赚点钱,然后回家结婚,做点小生意过日子。对于将来,熊云成考虑得更长远,“我想一边做着现在这份工作,一边报考大学,我的理想是读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学,我对这方面比较有兴趣。至少目前来讲,我还是不想那么早回老家,我觉得学习知识很重要,脑袋里面没有知识储存着,没有经验,以后不管做什么都很难。”俩人就这个意见分歧闹起了矛盾,各自把持着自己的理由,前段时间还因此发生了“冷战”。来自单亲家庭的熊云成明白母亲一手把自己拉扯大的艰辛,也知道以后将要承担的责任。他相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作为男生,熊云成也有考虑过女朋友的感受,其实他是想以后能够给女朋友更好的生活,只不过从小因父母离异而性格变得内向的他,不善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说,“我们现在关系好点了,我觉得我们两人从湖北过来打工也不容易,都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过得好,我也在慢慢地让女朋友接受我的想法,我相信她一定能够理解我的。”

幸福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初中毕业就到广东打工的马媛慧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许多,她今年24岁。马媛慧是四川内江人,有着四川辣妹子的爽朗性格。

刚开始她是在一间制衣厂车间的流线上做工,后来换了几间工厂,现在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做文员,虽然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工厂还不包吃住,但总比在流水线上的工作轻松。她的工资基本花在租房和生活费用上,很少有节余,存钱买房一直是她结婚后的目标。她于去年和男朋友在深圳结婚,男友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工资仅够自己花,没有积蓄,为了结婚还把辽宁老家的房子卖了。结婚之后,马媛慧不得不面对现实,她直白地说,我们现在一无所有。随即她笑着补充道,不过人要是有上进心就有希望,日子虽然困难些,可钱也是人挣来的。况且他们双方的父母都还年轻,可以自己赚钱,给年轻的小两口减轻了很多负担。

马媛慧觉得,幸福有喜有悲,有苦也有乐,最大的幸福就是跟自己爱的家人在一起,“而现在对于我而言,幸福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概括的咯。”对于将来,马媛慧仍想努力挣钱在深圳这边买房子。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还有许许多多像谷浩、陈妍、熊云成、马云惠这样的新生代产业工人,他们或许正在寻觅着自己的爱情,或许正愁于婚恋的现实处境。他们正值青春年华,一样有着梦想,不想过着和父辈一样的贫困生活,在婚恋方面他们没有过多的奢望,也没有太多的物欲需求。虽然城市给他们留下发展的空间还很小,虽然还有很多人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但他们还是希望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定义的幸福,这种幸福或许简单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可以满足。

“玫瑰梦”应该怎样编织?

调查结果:对象首选老乡

《广州日报》曾联合广州市总工会,在全市范围抽样进行了一项新生代打工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与上一代打工者相比,新生代打工者与第一代打工者在消费观、就业观与人生观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在婚恋观方面,新生代打工者普遍表现传统,这与第一代打工者几乎一致。在调查中,超过四成人表示,选择结婚对象首选老乡,因为有共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其中19.2%还明确要回家乡选,对双方家庭有保障。

2008年9月,参加“为幸福婚姻投一票”――广东省和谐家庭大调查活动专题座谈会的省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广东省的外来工总数,最保守数字也超过3000万,而在这个群体中,有一半人处于单身状态。

2010年6月21日,全国总工会公布《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这份基于历时两月,遍访十余省市前提下出台的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婚恋和精神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心理问题。这份报告对如何直接破解农民工婚恋困局提出的对策,只有短短一句话“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2010年,《南方都市报》曾公布一项东莞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称,在一个共同团体中打拼的农民工往往会产生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心理和生理方面无慰藉、家庭责任感淡薄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一场没有责任感的“错爱”。18到20岁,情窦初开的年龄。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这个年龄段都会谈恋爱,对象多为厂里工友或者同一个镇上打工的老乡。南都对50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统计调查中,在“进城打工后,你以何种方式结交新朋友?”一项中,51%的人选择“工作交往”,21%的人选择“通过老乡同学介绍”,选择“居住地交往”和“娱乐交往”的各占14%。在这样的前提下,发生感情风波就很常见。

婚恋须迈三道门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常子中,是为数不多对外来工婚恋问题进行过深入分析的学者。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困局的背后,凸显的是各种政策的城乡错位,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和各种权益的缺失。

常子中分析,现代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冲击,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择偶问题上观念城市化、标准多元化、方式市场化、对象自主化、区域扩大化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受城市新思想、新观念濡染,也开始学着城里人大胆追求理想对象,更多地像城里人一样把送花、看电影、逛街融入恋爱过程,愿意去享受爱情的浪漫。

他们的择偶标准,不再局限于父辈那种“能过日子”、“勤劳”、“本分”这样简单的线性思维。转而向“有共同语言”、“外貌俊朗”等多元因素发展。他们在重视对方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同时,也重视对方的经济实力。而家庭出身、政治成分等传统标准,逐渐被淡化。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渠道较之父辈,也得到很大拓宽。网络、手机信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友平台,人际交往的方式日益市场化。他们走出了农村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在择偶中突出以个体喜好为取向,而不是以群体主要是大家庭的喜好为取向的现代特征。同时,随着择偶方式的市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区域也大大延伸,不同地区、民族、背景下的婚恋机率越来越高。

这些特点,也造就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困局,其结果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是建筑和加工制造业,几乎都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首选。而在封闭的建筑工地和工厂,他们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见到异性,就是因为工作繁重且待遇不高,很难受到异性青睐。

二是收入水平低。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组建一个家庭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困扰,爱情与婚姻,都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囊中羞涩,不得不暂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婚恋由此被搁置。

三是新生代农民工男女错位。对于农民而言,婚配是他们冲破户籍壁垒,告别农村生活,为城市所真正接纳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来说,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更易于找到一个城市人作为伴侣。但对于同龄男性农民工而言,这样的“好事”不会很多。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看不起男性农民工的现象,让男性农民工原本已严峻的婚恋局面雪上加霜。

煎熬中的黄金岁月

常子中说,现在城市举办的大规模相亲,大都没有农民工的份。没有相互交流的平台,他们的黄金年龄只能边熬边过。正规的婚介机构,很少将农民工群体纳入服务对象。而那些非正规婚介,更是让农民工有苦难言。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年龄较轻,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发展不够成熟。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立足未稳,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均很薄弱。

单身的他们,正处于应该恋爱的季节,爱情是他们最需要的情感,但却受到了过分的压抑。没有知心的伴侣,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又将失去一个宣泄的途径。心灵的创伤和生理的压抑,也缺乏消弭的通道。

他们在黄金般的年龄感受着黑色的情感煎熬。随着他们的适婚期临近,婚恋情感问题已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在从事高强度劳动,遭受歧视,缺乏适龄和社交生活的前提下,人性感情压抑长期得不到宣泄的后果极其严重。广东三大监狱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调查报告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缺少良好教育的条件下,其性道德的形成往往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追求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如、猥亵、等侵害案件,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犯罪类型。

农民工需要知识、需要岗位,更需要解决婚恋大事。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努力融入城市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温馨的爱情或者足够温暖的婚姻,已成为整个社会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常子中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困局的背后,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政策后果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和权益缺失,是他们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享受不到应有国民待遇的结果。婚恋问题正成为影响农民工存在与发展的一个新难题,成为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的新课题。

富有建设性的提案

新生代产业工人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群,却也是一群漂泊者,爱情在他们眼中成为“奢侈品”,他们的“玫瑰梦”应该怎样编织?他们的爱情应该如何在城乡夹缝中寻觅?

2010年11月,团省委联合北京大学调研组对东莞新生代产业工人进行了调研。参加了此次“两进三同”实践性调研的团省委书记陈东说:“结果令人触目惊心”,目前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幸福感较低,“适龄未婚青年数量庞大、性别失衡、夫妻分居比例较大、畸形婚恋有所蔓延,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观念逐渐多元化。”

今年1月23日晚举行的广东省“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上,陈东提出,在推进产业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程中,数量庞大的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问题不可忽视,“广东新生代产业工人数量接近2000万人,其平均年龄已进入适婚阶段,但未婚比率居高不下。”

座谈会上,农民工代表、企业家以及来自法律、卫生等部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各自角度,对团广东省委的提案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新生代产业工人中,很多人婚恋观不正确,性随意、性无奈的情况比较普遍。”来自深圳的省人大代表、农民工代表张志亚表示。

“正常婚恋行为的缺失,长期情感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给新生代产业工人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据北大调研组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婚恋问题难以解决,心理问题、生理伤害、诱发犯罪、人口安全、公共卫生隐患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由于产业集群的原因,区域内同质或关联度较高的企业相对集中,导致产业工人性别相对聚集,“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正常婚恋越来越难以实现”。深圳总工会的调查显示,新生代产业工人平时社会交往的交集圈比较狭窄,同事和老乡分别占了74.8%和42.8%。

建议:布局产业考虑性别平衡

“新生代产业工人为广东做出了巨大贡献,各级党委政府不应把他们遗忘。”为此,陈东建议,广东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先行先试,率先破解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难题。他建议,在推动产业升级、规划产业布局中,可适当考虑以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内产业工人的性别平衡。“重工业集中的区域除了男工,也应配置一定数量女工,不然就会出现不和谐。”

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要推动产业与人口的科学和谐布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产业链条的空间紧密度,要以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内产业工人的性别平衡。

此外,还要引导企业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如配套建设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尽可能满足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人际交往需求,要重点引导企业建设新生代产业工人公寓、工人探亲房等,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政策如税收返还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陈东还建议,政府还可以引导市场力量进入企业后勤保障领域,同时劳动保障、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将婚恋、心理、生理健康和疾病防控知识纳入新生代产业工人培训中。

建议:实现区域内产业工人性别平衡

通过“两进三同”实践性调研,团省委发现,80后、90后新生代产业工人在婚恋方面普遍存在交往面狭窄、相处时间少、相聚无居所的问题。由于产业集群现象普遍,区域内同质化或关联度高的企业相对集中,导致同性别产业工人相对集中,如服装行业的企业员工以女性居多,而家具、模具企业则以男性工人居多,异性间缺乏交流、联谊的机会。

另外,生产生活环境也影响了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正常婚恋,单调的业余生活直接导致他们缺乏婚恋交往的平台和渠道。提案还表明,新生代产业工人婚恋观念比较多元,择偶有功利化趋势,道德约束力较弱,缺少系统的疾病防控知识。为解决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问题,提案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在考虑产业集聚的同时,要兼顾人口布局的合理性,在规划产业布局时,不可忽略产业工人的性别平衡,要注重“男女搭配”。企业要确保产业工人的正常休息和休假,保障工人的夫妻团聚和婚恋交往时间等。

陈东提出,团组织要关注和帮助新生代产业工人,广泛开展正确的婚恋观教育,要以行政化、社会化,并引入市场化的手段,开展项目活动,为新生代产业工人婚恋提供指导和帮助。各级团组织要发挥作用,为新生代产业工人编织一个“玫瑰梦”,解决他们最迫切的婚恋问题。

建议:消除造成婚恋难的政策背景

参加“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的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冼燃,介绍了他的企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经验,并且强调稳定的婚姻能使工人更有责任感,对企业更有归属感,更容易管理,能够形成工人与企业良性互动的企业文化。而没有正常的婚恋会导致工人在工作、精神上漂泊不定,也影响企业的效率。

省人大代表、农民工代表张志亚表示,新生代产业工人婚恋难造成他们内心苦闷,再加上农民工群体打工之余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不利于心理健康,容易造成他们排斥城市主流社会,增添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为避免庸俗文化产品进入农民工文化市场,他主张应该着力打造题材与农民工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形成农民工文化品牌、精品,并给有天分的农民工展示自我的机会,好像“旭日阳刚”这样的例子还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