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

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范文1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n emerging national strategic industry, and it combines the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automatic control and other disciplin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training base of high skilled applied talents, are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ternet of things;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14-02

0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专家提出的。最初定义:通过具有射频识别功能的电子传感设备将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识别与管理。[1]从长远来看,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达到实时控制物理世界的目的。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是又一次的信息产业浪潮。[2]物联网使用广泛,应用遍及各个领域,如智能交通、个人健康、工业监测、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物联网会大规模普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1 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岗位分析

人才服务于产业,同时也制约着产业的发展。[3]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日益增多,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需要培养具有物联网应用系统软硬件安装和维护、软件开发、电工电路、嵌入式开发等能力的在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岗位如图1所示。

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规划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1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道路。在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以就业为目标,采取三段式实践实训模式,即一年级学习、二年级穿插式实习、三年级顶岗、就业实习,让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素养培养以及主要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在实践岗位环境中进行,努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对接。除此之外,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到学院任课或做专题讲座;同时教师可以到企业参加培训,以提高理论水平,丰富一线实践经验,更好地为学生讲授知识。

2.1.2 依据岗位需求,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特色,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共同建立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具有“技术门类差异大、产业链长”等特点,[4]所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先进性、应用性及实用性的原则。

2.1.3 采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企业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依据学生特点,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协议,既为学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解决用人的问题。

2.2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2.1 基于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

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根据岗位任务确定与岗位要求对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一整套由不同的模块组成构成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要求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大胆尝试“学中做、做中学”、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2.2.2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根据工作过程科学地编排课程计划,特别是学习情境和教学组织的设计。推行以行动为导向、任务导向、产学结合的多工种参与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技能教育新模式。

2.2.3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将技能证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根据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则,将技能证书认证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考取技能证书的方式,敦促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2.3 实训室建设

2.3.1 实训室需要具备实用性和先进性

在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建设方面,应该基于物联网技能应用的目的,按照高起点、实用的要求建设实训环境。要结合市场需求建立实训体系,使学生在接受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经验,实现教学与上岗“零距离”。

2.3.2 实训室需要具备扩展性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既要能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还要能支持以后教学中实训项目的拓展以及对外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

2.3.3 实训室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

邀请技g公司一线工程师进行课堂授课,支持骨干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4 结论

物联网是新兴的专业,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没有前车可鉴。特别是高职学院学生入校三年后就要走向社会,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比本科生更紧迫、更严格。因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职场。

参考文献:

[1]邓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29.

[2]周雄庆.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62:116.

[3]刘青.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35(5):87.

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灭火救援;问题对策

物联网,即万物相互关联的互联网络,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基础,将各种事物链接在一起,通过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器等等信息传感设备,可以在网络下实现时间,地点,人物的互联互通。在救援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感应器、定位器等来传递信息到中心指挥室,以此达到信息共享,而在灭火救援的工作中,物联网技术可以让救援工作中的信息第一时间进行传达,不仅可以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同时也可以让被困人员得到快速地解救。

一、现阶段灭火救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物联网技术的必要性

要想在火场中抢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就必须要快速,高效地完成灭火救援工作。灭火救援工作的高效完成有很多影响因素,最为基本的是消防车辆安全,消防器械的管理,水枪器械的安全等等,火灾现场的排兵布阵,水枪线路的铺设等等因素都会对救援工作产生影响,一旦其中一个因素出现问题,或者延误,就会影响大局,造成严重的影响。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让物联网技术走进了消防救援工作,消防员可以通过感应器进行数据连接,快速高效地将火灾救援现场的数据实时传播,同样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消防器材和车辆进行科学数字化管理,让现代化的消防工作更加保质保量,在拯救生命财产的同时,也保护好消防员自身安全。现阶段灭火救援工作的问题在于设备操作的问题,数据不够及时,有延迟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防设备也在与时俱进地更新,但是对于消防工作者来说,实际操作训练中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训练,对于设备的操作不够完善,数据的传输存在一定的延迟性,很多消防救援人员没有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在真正救援中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消防员的能力和专业性也需要与时俱进。日常的训练必须严格要求,提升消防员的自身责任安全意识,同时加强自身的硬本领才是关键。物联网技术是与时俱进的新产物,但是消防员对此的意识并不高,需要在提升自身专业本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学习,只有不断的提升消防员的作战本领,才能在真正的火灾救援中快速,安全的完成自身的工作。消防中心的指挥能力需要提升,加强数字化提高时效性。对于灭火救援工作来说,后方中心的指挥也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消防员只能看见眼前的现场状况,而后方的指挥部门则需要顾全大局,才能更快的完成灭火救援工作,指挥员的指挥作战能力直接影响了救援灭火工作的成败,所以,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迅速对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用于指挥作战,用最小的损失完成灭火工作,保证消防员安全的同时也能减少火灾带来的伤害。

二、物联网技术在灭火救援工作中的实施

(一)升级消防救援人员自身装备,实现数字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所有的信息数字化,传递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增加了安全系数。对于消防工作者来说,危险系数往往更大更高,如果有数字化装备及时传递火场信息和场景,会大大提升救援工作的安全系数。对于消防救援来说,进入火场的那一刻就是危险的开始,如果消防人员的装备中可以加入一个数字传感器就可以提高消防人员的安全系数。该传感器可以感知消防员的心跳,血压,体温等等,通过传感器数据传输反馈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得到数据就可以实时查看消防救援人员的动态和灭火救援的实况,由此,外界的指挥人员就可以实时跟踪救援人员,一旦发生危险可以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派其他救援人员前去增援,保证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火场内部由于烟雾较大,可能会影响到救援人员的视野和判断,因此,物联网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由消防员头上的传感器传输影像数据,脚下可以安装漏电感应器,一旦发生漏电就会立即有所感应,指挥员就会提前告知危险,让消防员提前离开,保证安全。

(二)灭火救援设备器材实时的科技化管理

灭火救援要想快速安全有效,消防车以及消防器材是基础和保障,所以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更是应该运用到设备器材的管理上,例如,可以在消防车上安装车载终端,采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等等,通过物联网来将数据信息发射到信息指挥中心,通过收集消防车的实时位置,消防车上的人员信息,行驶过程中的速度,来随时掌握消防车的位置,在发生火灾时方便及时调配消防车辆,做到随时出警。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掌握到消防车辆水罐中的水量库存,在灭火出警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收集水罐的使用过程,在储水量不足的情况下,提前调配消防车辆进行出警补给,做到安全有效出警。数字化的设备机械管理可以做好设备的防护和护理,通过物联网传递出来的信息数据,随时掌握消防设备的健康使用状况和主要的性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设备的功能,也能够保证消防车辆的安全运行,不会影响后续出警的工作。

(三)灭火救援工作现场和指挥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灭火火场的救援工作同样需要智能数字化管理,传统的灭火救援工作没有数据化支撑,水袋的使用和铺设的线路选择都是到现场后计划进行的,当情况紧急的时候,现场临时更换会延误灭火救援的时间。而救援工作的迅速高效是救火的关键因素,只有将火灾现场的实时信息快速的录入到指挥平台,才能让中心更好的指挥作战,在水枪的部位安装好感应器,包括GPS位置信息,水枪的水压和安全系数,出水量等等,只要使用水枪,所有水枪的数据都会在瞬间传达到指挥平台,由中心部门对火灾救援现场进行实时指挥,而指挥员也可以快速了解到火灾现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指挥作战,高效完成灭火救援任务。

三、灭火救援工作的提升解决措施

(一)提升物联网的使用技术,保证技术使用稳定性

技术是核心,更是灭火救援工作的重点,要想使用该技术就必须要保证技术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性。从现有阶段的发展来看,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核心的技术问题。对于核心技术的稳定和升级,一定要从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出发,根据现场救援产生的问题来逐层解决,同时需要将消防所涉及到的一切因素纳入测评监控之中,如消防车辆的管理,水枪的管理,消防人员的信息管理等等。让数据管理更加的科学有效。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技术,研发出适应各种环境下的传感器来收集信息,如在浓烟下也可以准确辨别对面的场景,能够准确分析火灾现场的情况,同时数据的稳定传达也是我们即将要研究的重点。

(二)加强物联网技术培训,提升现代化科技意识和能力

消防部门应该定期组织互联网技术培训,让消防员理解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以此可以让消防员在日常的操作训练中增强对传感器等信息传递器的了解,提高灭火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于消防中心指挥作战的指挥员,更应该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训练,使之熟练掌握和操控相应的器械,在得到数据信息后及时进行分析和思考,在灭火救援工作中整体把握,掌握大局才能更好的让救援工作高效完成,合理利用物联网技术,让消防工作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增加消防工作的资金,提高消防资金和科技投入

对于消防来说,是国家安全居民生命保证最关键的一环,要想提升消防专业能力,还需要对消防事业提起重视和投入。现阶段来看,消防员使用的器械产品还比较薄弱,没有完全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投入运用其中。科学技术发展很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昂贵的使用资金,这就让消防产品的推广成为问题,进而也影响到物联网下相关产物的使用,影响到灭火救援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大对消防产品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也是一个完善和提升消防工作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消防是保证人民安全的重要工作,所以,提升灭火救援工作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迫在眉睫的。但是从现在看来,消防救援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消防救援工作能够逐渐弥补自身不足,通过大数据的传输,提升消防员自身硬实力,提高消防中心的指挥作战能力,将高科技下的产品逐渐使用,推动消防救援工作的顺利发展,同时也能够增强我国的实力,让我国的国防能力越来越强大,以此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兆国,王辉,王坤.物联网在消防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5(02):35-38.

[2]王兆国,王辉,王坤.物联网技术在消防应急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应急救援,2015(03):24-27.

[3]张盟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森林火灾探测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

[4]王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森林火灾监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范文3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预计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是物联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得所有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局面,企业需要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对产品的销售情况和需求信息,为全球的采购、生产制定合理的计划,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行业,以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在中国,工信部于2012年2月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物联网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实际应用,目前,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国家电网、机场安保、现代物流、医疗卫生领域、数字农林、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从产业规模来看,据工信部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预计未来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颁布,中国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巨型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的支撑,这个行业就不能兴旺繁荣,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基石。物联网领域人才需求的大量增长,给高校专业的发展与改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0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4号)中,新增批准的物联网工程专业25所,传感器技术专业2所。两年来共获批准的专业64个,涉及高等院校59所。除了本科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外,目前,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从无锡职业学院周志德教授对无锡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中的30多所企业的调研报告及其中的人才需求分析表(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除了在研发、设计、测试岗位中,从事测试与辅助设计工作外,可以作为物联网设备维护、解决方案撰写、项目实施管理、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市场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

1增设物联网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物联网技术既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又立足于传统的学科之上,物联网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被公认有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及时地获取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则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应用层是利用云计算,数据存储与数据挖掘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由于新增物联网专业需要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审批,而基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目前就业市场对物联网方向人才的岗位需求,优化并调整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适当地增加物联网方向的专业课程,既可以补充学生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技能,又可拓宽毕业生在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市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与工程实施,C语言软件开发,网络存储规划与实施,网络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等,这些课程已经涵盖了物联网的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大部分技术要点,但是对于感知层的技术的学习相对较少。由于目前学生的学时较紧张,建议在高职的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一门物联网基础课程,一方面用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技术专业的后续物联网课程设置研究的试点。

2物联网课程建设的构想

2.1课程定位

根据调研,目前物联网方向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设计、研发和测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及物理网的应用等。各相关企业也列举了从事物联网相关职位的职责信息(表2)。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增设《物联网技术》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所面向的企业职业岗位要求而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基于物联网相关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企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从事物联网设计、管理与维护的核心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部署中小型企业物联网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服务,维护网络安全,监控网络性能,具备管理物联网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和能力基础。

2.2课程内容开

发《物联网技术》课程既是一门物联网方向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技术综合性强的课程,它涉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架构、设计、组建、维护、应用等各个领域,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项目教学法进行设计,课程的开设将促进高职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学习,又将在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物联网技术》课程按照学习领域认知、项目教学和综合实训的思路共设计了6个项目,18个任务,56个子任务,涵盖了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的概念与应用,物联网的架构与技术体验,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的应用,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现场总线网络的组建与维护,远程网络传输与多网络融合,小型物联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内容。在每个项目中又提炼出各项关键技术的重要内容来设计成多个学习任务,例如在无线传感网的组建与维护项目中,包含了:感受短距离通信网和无线传感网,基于WiFi技术的传感网络,基于ZigBee的自组织网络,基于蓝牙技术的传输网络,无线传感网应用等任务,基本涵盖了无线传感网的重要知识点。图1为本课程的项目及任务,其中项目6中的四个任务为任选其一即可。

2.3教材开发

在对多家物联网企业进行调研和对人才需求的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物联网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由学校和公司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模式的校企合作教材。

2.4师资培养

由于《物联网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广,涉及到无线传感网络(WSN)、传感器的应用与检测、无线射频技术(RFID)、现场总线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的设计与应用等多种技术,教师可能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的把握各项技术的内涵,可以请企业的专家与学校的教师共同讲述该课程,来培养教师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学校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培训、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2.5实训室建设

物联网技术实训室的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据教学项目模块,采用先进的物联网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也可以开展对外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结论及展望

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营销;营销趋势;营销挑战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来。NarrativeScience和国家商业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仅有38%的企业表示引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迅速增长到了61%。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零售行业,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我学习,为消费者添加标签,描绘用户画像;在网络消费场景,智能人工助理可以帮助营销人员及时在线回答用户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更加频繁,这也给企业营销活动本身带来了如隐私泄露、过度营销、用户倦怠等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问题,成为了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重点。以往的研究已经从人工智能营销的技术基础、概念、隐私担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将从人工智能营销的内涵、趋势、挑战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希望能够对人工智能态势下的市场营销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为企业应对人工智能营销活动中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人工智能态势下的市场营销

(一)智能营销的内涵

智能营销,是伴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营销概念。智能营销不等同于电子营销,它是建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综合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智能化运作模式(汪涛2014),是可以模仿营销人员的部分行为活动的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智能化的设备通过仿真、思考、行动等模式完成了营销人员所需要进行的一部分工作,深刻改变了营销思维和方式。作为智能经济条件下的新产物,目前学者们对智能营销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概念界定。但是随着对人工智能的逐步深入了解,业界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它是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来进行营销活动的各种新思维、新方法、新工具的一种创新营销新概念(常亚平2018),它包括智能识别、智能存储、智能执行等多个方面。

(二)智能营销的技术基础

人工智能营销的兴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根据以往文献的研究,可以将智能营销发展的技术基础大致归为三个方面:首先,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为智能营销发展提供了海量数据来源的保障。智能营销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数据,持续可靠的数据获取是智能营销所需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营销活动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人工生物智能技术广泛深入到消费者的工作、娱乐、生活、消费等日常行为活动中,全方位地记录了消费者的行为数据,为智能营销的后续分析处理工作提供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来源。其次,云计算帮助智能营销完成了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处理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发展使网络数据成几何倍增长,如何计算和处理分析这些海量数据成为了智能营销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云计算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很好地解决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海量数据处理问题,通过多维度数据的连接实现了万物互联,从而使消费者和智能设备的交互体验更加完善,营销场景也因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而更加智慧化。最后,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技术为智能营销发展提供了网络应用环境。德勤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全方位商业化阶段,并预测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在未来几年会经历现象级增长(钱明辉2019)。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来支持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的发展,2019年我国从事人工智能业务企业数量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发展环境以及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技术的支持,为智能营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网络应用环境。

(三)人工智能在营销中的应用体现

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中的应用,使营销活动体现出了新的特点,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态的新互动方式、个性化需求的预测等。根据营销活动的不同过程阶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人工智能在营销中的应用体现。1.营销调查研究阶段。营销调查研究是营销活动的起点,通过提前的调研企业可以了解市场占有情况、消费者意愿、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等重要信息。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营销活动前期的营销调研效率。消费者在各种生活消费场景中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和使用信息,人工智能技术会帮助企业将海量的用户数据进行归类,如账户数据、交易数据、浏览数据等,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用户画像,从而准确分析出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偏好、消费方式等信息,帮助营销人员获取营销调研后的第一手分类数据。2.营销策略的制定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从全网智能抓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智能分析出最新热度关注点,帮助营销人员完成寻找吸引消费者的创新点环节,摆脱了以往只依赖于营销人员自身经验判断和小范围营销调研结果的限制。同时借助仿真技术、生物识别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所创造的“人工脑”可以完成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的一部分思考工作,如创意筛选、优化等方面。3.营销执行阶段。以往的营销推广活动,需要营销人员提前进行宣传媒介的选择并且派大量人员进行实地配合,受限于地点、经费等外部因素。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网络热度数据分析,自行筛选出适合企业产品宣传的网络平台,并且根据用户使用偏好数据测算出适合的营销时间点、次数等,在用户进行相关网络访问时个性化推送符合该用户需求特征的营销方案,如喜马拉雅会根据用户年龄、性别、收听历史记录等自动推送相关收听图书资源和购买活动等。4.营销效果的评估阶段。以前的营销活动效果评估需要事后进行监测,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实现了实时监测,系统自动在全网络进行相关内容的数据抓取和分析处理,并将监测效果及时反馈给营销人员,方便营销人员根据消费者反应及时修改营销方案,降低了突发事件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三、人工智能带来的营销管理新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思维和营销方式,也让营销管理活动有了新发展,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营销管理新趋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技术驱动营销变革。智能技术将成为下一代营销变革的新支撑。目前,仿真技术和人工生物智能技术的初步使用已经能够帮助智能设备进行部分营销工作中的思考问题。营销专家智能系统可以实现专业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在营销专家的训练下智能系统会增长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并向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电子自动订货系统,会根据企业线上线下的销售数据自动进行分析,智能识别畅销品和滞销品,并根据实际情况自动交换订单信息,减少营销人员在了解销售状况和消费者偏好等信息时所投入的时间成本。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营销理念、方法、手段、工具等各个方面的改变,未来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企业进行营销活动是营销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二是营销方式的多元化和营销推荐的大规模定制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营销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短视频营销、直播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使企业营销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线下和网络页面广告等方式。这种多元化的智能营销方式,可以更加广泛深入地获取消费者的各种使用数据信息,如抖音小视频会根据用户关注信息来自动推送相关产品宣传视频。智能化的营销方式让大规模定制化成为可能,企业可以借助智能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每个用户的精准识别与记录,从而为其个性化推荐相关信息,实现营销个性化的批量自动生产。三是“AI+”智慧营销带来的跨场景营销。“AI+短视频”营销、“AI+KOL”的粉丝营销等不同营销策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各自发挥所长,应用到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AI+”的使用增强了消费者的互动体验感和真实感,如唯品会的智能试装功能可以帮消费者实现线上虚拟体验,大大提升了消费者从“看”到“买”的效率,缩短了购买转化时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场景碎片化、消费行为流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复杂的消费使用数据,系统整合消费者在不同场景的多维行为数据,从而精准识别不同消费个体在不同消费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结合消费者的实时场景,为消费者适时提供跨场景的营销服务,突破圈层和场景的限制,扩大营销推广范围,提升企业的56品牌宣传度。四是基于智能识别、语音互动等技术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营销。根据2018年人工智能应用行业报告,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应用到零售的全链条环节,既可以线上进行用户画像和精准个性化推荐,也可以线下智能物流、智能选址、优化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商品运营环节等,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营销,需要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的支持。通过分析消费者轨迹数据、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身体数据以及社交消费平台数据等信息,利用线上线下信息的同步传输、人脸识别等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及时捕捉消费者行为及心理需求,并实现精准匹配。

四、人工智能时代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给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技术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必须理性对待人工智能技术,正视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以往文献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人工智能时代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一是人工智能背景下复合型营销人才的不足,带来的技术和营销的进一步对接问题。当前,智能营销领域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技术与营销的进一步深度衔接问题,懂技术、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的不足使得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过程中出现很大障碍。一些机构掌握着最新智能技术,积累了海量数据;而另一些机构则了解市场,不掌握技术,技术应用与市场营销之间的衔接出现了隔阂。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的应用给所有领域的营销人员都带来了挑战,人才和工作需求双向失衡。企业必须培养复合型的营销人才,引进新技术培训课程,提升现有营销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从而帮助企业解决智能技术与营销的进一步对接问题。二是人工智能营销过程中暴露的数据隐私保护和流量造假问题。各种数据隐私新闻案件的曝光,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新技术的使用保持着高度敏感。大量未经用户本人同意的数据非法监测和解读严重干扰着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一些企业甚至利用智能技术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预测分析来以此获取用户隐私。而流量数据造假问题更是进一步瓦解了消费者对网络消费活动的信任,一些企业为了短期的盈利,利用内容剪切等网络工具打造虚假流量信息,给消费者带来了误导,同时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为了能够让企业更有效地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营销活动的衔接,必须及时惩治非法获取消费者隐私的企业,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同时企业也要在内部加强管理,提升营销人员的道德素养。三是全方位人工智能营销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倦怠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给消费者推荐各种个性化信息,但这种根据消费者使用痕迹来进行持续性的精准推荐很难不让消费者产生厌倦心理。随时随地的广告推荐、跨屏的无广告拦截、用户浏览记录的跟踪推荐等行为,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变得更加自动频繁。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精准分析用户数据,但数据也不能完全反映消费者的内心,企业要避免对智能技术的完全盲从,以防消费者产生厌倦心理。营销活动是对人进行的活动,因此企业也要关注营销人员的营销经验,不能以技术决定一切,要将技术与人的主观感受相结合,真正做到从消费者本身需求出发。

五、结论

人工智能在营销领域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期,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必须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既要看到人工智能给企业营销带来的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等便利,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技术陷阱、用户隐私等问题。当然,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未来还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企业也要及时进行探索研究。本文仅从理论层面梳理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营销领域应用的相关问题,未来还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带来的隐私泄露问题,从而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人工智能的特征如何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影响;智能互动方式的改变对营销活动的影响,等等。

参考文献:

[1]高山行,刘嘉慧.人工智能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冲击及应对[J].科学学研究,2018(11).

[2]常亚平,王良燕,黄劲松,等.3D(大数据、数字化和发展中)背景下的营销战略与转型专栏介绍[J].管理科学,2018(5):1-2.

[3]Shankarv.Howartificialintelligence(AI)isreshapingretailing[J].JournalofRetailing,2018,94(4):vi-xi.

[4]汪涛,谢志鹏.拟人化营销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1):38-45.

[5]Wangtao,XIEZhipeng.Areviewoftheliteratureofper-sonificationmarketing[J].ForeignEconomics,Manage-ment,2014(1):38-45.

[6]钱明辉,徐志轩.基于机器学习的消费者品牌决策偏好动态识别与效果验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9(3):66-76.

[7]王先庆,雷韶辉.新零售环境下人工智能对消费及购物体验的影响研究:基于商业零售变革和人货场体系重构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5.

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档案库房,智能一体化,建设

杭州市房产档案馆成立于2003年,2008年搬入新馆后,在新库房管理中率先采用了智能电动密集架和库房温湿度自动控制两大新技术,极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库房的日常性管理工作,但随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房产交易的日益火爆,房产档案量急剧增加,目前馆藏各类房屋权属档案已近400余万卷(册),原有的库房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入库需要,给档案管控工作带来了不少压力。同时作为“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查档服务窗口,档案的利用接待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业等信息技术培训的发展与运用,深刻影响到档案的特性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边界。

1 面临问题

1、房产档案的增容面临档案管控手段单一的问题

2005年,杭州市房产档案馆主城区全年房产档案入库量为14万卷,到了2015年入库量为41万卷,十年间增加了2.88倍,截止2016年11月15日,杭州市房产档案馆当年度已接收主城区各类房产档案350447卷,随着住房保障类档案的接收入库,预计2016年度档案接收量将突破45万卷。大量档案的接收入库,对档案接收的上下架、位置管理、库房的巡检及盘点、档案统计、利用调阅等带来不少困难,而目前的档案管控手段相对单一,工作效率较低,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管理需要。

2、实体档案调阅利用需要提质增效的问题

杭州市房产档案馆作为“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查档服务窗口,查档接待任务日益繁重。据《房管时迅》数说房管有关数据统计,2005年,杭州市房产档案馆房产档案查询接待量为0.9万人次,到2015年房产档案查询接待量达42.3万人次,十年间房产档案查询接待量增加了45倍。截止2016年11月15日,杭州市房产档案馆当年度窗口累计接待11.4万人次,出具查档记录41万份,电子档案10.8万页,核查61.5万人次。档案管理部门如何在如此大接待量的情况下,及时高效的提高调阅实体档案的速度,降低百姓的调档等待时间,提质增效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2 功能实现

1、档案智能密集架控制系统

在此次库房改造中,我们采用了智能电动密集架,其架体控制系统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工业级、宽电压、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的PLC集成控制系统,规避了智能电动密集架单片机控制系统所存在的功能单一,无法升级等弊端,并与手持PDA、工作电脑等进行了工作联网,并实现了以下功能:

⑴、智能电机配备24V无刷电机基础上加配了5A电磁离合器,使架体在开闭合过程中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架体移动声音轻盈,无噪音。且手动、电动可自动切换。

⑵、架体左右功能:具备左动、右动及左右架体功能,当固定列在中间时,支持左右两侧架体同时进行打开操作,满足两人进入同一区域固定列两侧同时调阅档案的需求。

⑶、一键式操作功能:通过一个触控导向按钮完成架体的开启、停止、关灯等所有操作,|控开关上配有LED导向指定灯。

⑷、应急助推功能:当调档目标列出现电机故障,无法打开架体时,架体控制系统能智能识别故障位置,并自动指示故障列相邻架体将故障列推动,故障列打开后,该助推列自动复位。

⑸、架体通风功能:架体控制系统上自带温湿度控制系统,能实时检测架体内温湿度值,该架体环境温湿度能人工设定,当架体环境温湿度值达到设定值时,系统能自动打开每列架体来实现通风和闭架,也可直接在固定列上通过触摸屏上进行手动操作,实现开架通风,使架体内的温湿度达到恒温恒湿。

⑹、自动安全保障功能:架体除有防倾倒、防鼠、防尘、防光等基本功能基础上,架体内立柱、底盘和入口处分别安装了红外保护装置,脚踢杆等应急保护装置,当有人在架体开启通道内或有异物进入移动架体通道时,架体立即启动自锁保护功能,同时系统进入安全保护状态,只有当人员离开通道或异物清除,架体才能启动,确保人身安全。

⑺、架体自照明功能:架体自带照明系统,该系统采用无紫外线LED灯具,能随架体开启或人员进入架体通道而自动激活,当架体系统闲置或无人时,3分钟后照明系统自动关闭。

⑻、电路保护功能:架体电力回路、操作回路各有专用的断路器,当漏电或马达超负荷时,密集架立即停止,回路切断,即过载保护。

2、档案实体管理系统

在此次库房改造中,我们将8个标准化库房全部通过VPN实现了WIFI无线网络的全覆盖,通过手持PDA,在库区内就可实现档案的入库、借阅、归还、批量上架、批量位置管理等工作。档案借阅或调档时可以通过调档指令,利用PDA可远程开启相应的电动密集架,实现高效、精准,大大提高了调档等待时间,尤其在窗口服务中,调档时间由原先约30分钟缩短至5分钟左右,为服务群众赢得了时间。

3、档案库房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库房的恒温恒湿对档案的保管至关重要,在此次库房增容改造中,我们将除湿器,空调、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等设备进行有机组合,并利用新技术,将库房内各区域安装的温湿度监控点进行统一联网,形成档案库房智能环境监控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温湿度值,在一定内范围达到异常告警、自动调节、实时采集、快速响应、定时上传数据到指定服务器等,实现了对库房内温度、湿度、PM2.5、CO2等进行全天候智能监测、控制和治理。在确保库房达到恒温恒湿基础上,有效净化微尘、细菌、尘螨、微生物和各种气态污染物,消除空气中的异味,在保护档案本身安全的同时确保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将除湿器的排水进行了集中排放,避免了人工倒水的问题。

4、档案库房安全管控系统

档案库房安全管控系统中我们采用了库房磁卡门禁系统、重点库房加装了双指纹门禁系统、库房进出红外线监测系统,库区内视频监控系统,其中门禁系统使用的磁卡需经专门授权,方可使用,实现对进入库房人员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库房进出红外线监测系统和库区内视频监控系统则与大楼的物业管理监控室进行有序对接,使得库房24小时都能实现全方位的管控,达到了人防、技防、物防的三位一体的库房安全防范体系,确保了档案库房的安全。

5、主控系统

以上各项系统都通过一套库房管理主控系统来集中进行管理,与馆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和档案综合业务系统通过端口进行对接,互联互通,与大楼安保系统进行进行对接,实现库房一体化智能管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档案日常管理模式,创建立体档案馆库管理办法,档案馆库的智能化建设必将是发展趋势,本文只根据了本馆情况对智能化馆库建设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对智能化馆库管理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供其他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童红雷 档案库房智能化建设探索 中国档案 2016(1)76-77

物联网识别技术培训范文6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工程施工信息的特点和分类,明确了工程施工信息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对工程施工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的必要性,最后详细介绍了当前施工信息管理在实践工作中常用的三种信息平台,分别是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1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1]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信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经过人工处理具有了其特定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信息资源,与企业组织活动中人、财、物等具有实体形式的资源一样,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未来的发展,为了控制工程施工的四大目标,对施工信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首先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制定各项分计划,指导并协调施工活动,实现信息管理的计划职能。其次,信息管理要组建、运做并维护信息系统,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实现信息管理的组织职能。然后,为了实现施工企业的目标,施工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其领导职能。最后,为了实施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实现最终目标,要对工作进行衡量、评估、纠偏等工作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控制职能。

2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2.1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2]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种功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维护安全系统和业务职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是为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项目共性的信息。维护安全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它通过各种条件的约束使使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行并且不断的发展。业务职能系统由工程管理系统、技术质量系统、商务系统、物资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系统六个模块组成,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2.2 施工项目信息门户 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安装配置阶段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硬件的组装和配置、部门的确定、编写系统实施手册和信息管理制度,并组织系统管理和用户操作的培训。试运行与二次开发阶段主要是确定试运行部门、修改和调整系统、编写实施手册,并组织用户操作和工作专题的培训。全面实施阶段主要是软件和硬件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监控系统的实施情况,贯彻信息管理制度,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最后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系统。[3]

项目信息门户使得项目信息的沟通方式变为集中的存储和共享,项目信息门户的应用,使信息存储数字化、相对的集中了数据的存储,程序化信息的处理和变换过程,使信息的传输过程电子化和数字化,并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并最终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项目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实施。

2.3 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4]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特有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扩展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可视会议等新技术的图形查询和空间信息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的辅助。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施工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直有力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如将管辖区域内的施工项目显示在地图上,定位查询施工项目,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吉鸣.工程施工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99-410.

[2]钱建春,牛经涛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J].施工技术,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