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筝音乐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筝音乐教学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1

筝乐器有着音色丰富、意境优美等诸多的音乐元素,在民族音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筝音乐传承到现在,一直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专业音乐院校都配备了专业的古筝,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也逐渐加入了古筝课,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也使得社会的古筝业余训练越来越多。

作曲家舒曼曾说:“如果你不能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你就不能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古筝教学的目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技巧,另一个是音乐结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材料,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发展与变化,按照音乐主题的发展,理解整个音乐的结构,为我们更好地诠释艺术作品的内在美。

一、音乐主题发展特点教学

要理解音乐的形象,就必须欣赏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两种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图片、文字、语音等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例如:用电脑制作PPT、幻灯片、视频等都属于多媒体的范畴。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口头传授知识,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和音乐形象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形象,必须首先有对音乐的感知。这里所说的感知是指学生在音乐旋律与节奏、力量、速度等音乐元素的正确反应过程中的聆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欣赏音乐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散思维,会有不同的理解。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否定学生在音乐理解上的偏差和个人想法。教师应使学生掌握音乐语言的一般规律,如:激烈的快节奏表达代表开朗、热情;慢节奏的表达是安静、柔和的;渐强的表现是热情、情绪激动;弱化的表现是抒情、抑郁等。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主题的确立,让学生掌握古筝音乐形式和相关背景,建立更广泛的知识范围。

二、作品结构教学

在音乐结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要掌握,而是要具体地分析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协奏曲《临安遗恨》中借鉴了西方的曲式结构,再现复三部曲式结构,主题乐思不断变化。教师可以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引子部分类似于文章的摘要,主体部分类似于正文,作品中的各个段落类似于章节,通过形象的迁移法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循环体加变奏体时可以运用比喻法,将这一曲式结构比喻为一场接力赛,但是每次接过接力棒的人却不是同一个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曲式结构的概念。古筝作品中相同的作品,不同流派的演奏者演奏结构也会有所区别,可以用论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讲解筝曲结构分析;由简单的音乐动机开始由浅入深,最后将乐曲结构进行剖析。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演绎作品。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2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 古筝教学 本土化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奏乐器之一,千百年来以其清脆悦耳的音色,婉转悠扬的音韵,余音绕梁般的意境拨动了万千文人墨客的心弦,古筝源远流长,更深受民众的喜爱。近年来,在我国普及业余音乐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也将古筝的学习热情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学习古筝的热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普及与国民素质的提高,但也有着诸多待修正之处,一些古筝教师至今仍在沿用传统的“师傅怎么教,徒弟怎么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枯燥乏味,更不能够引起低龄筝童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现状,亟需一种适用于古筝教学的音乐教学法来打破这种局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特点,比如即兴创造性和开放性,就给传统古筝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活力。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辅助工具是乐器,如果选择适当,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筝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乐器,可以独立的完成完整的曲目,能够很好的充当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辅助乐器。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将奥尔夫教学法和古筝教学加以结合,必定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到古筝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优势:

其一,通过对节奏感的训练,让学生亲身体会音乐的要素,同时结合古筝的伴奏、齐奏和重奏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群体参与意识,可以使其全身心的参与到古筝技法的学习中,以此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性。

其二,以贴近生活的语言方式启发儿童,通过利用古筝特有的音色,让孩子进行音乐的联想,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以及音乐的感知能力。

其三,利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即兴创作的特点,在古筝的教学中,利用即兴弹拨的特点,再加上孩子们的即兴表演的特点,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缓解学习的压力,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即兴表演的能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的应用

(一)音乐兴趣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不仅可以用在古筝一对一教学中,而且还可以在古筝集体课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将古筝教学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本性、创造性的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对零基础的儿童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引导,将学生带入古筝教学的音乐课堂,进行音乐启蒙。

教学课例:通过故事导入古筝简谱的认知

分别给出1-7这七个数字,并对学生强调所学习的课程为音乐课,所弹奏的乐器是古筝。讲述学生这七个数字和学琴的每一个人都被施加了“音乐的魔法”这样的故事,变成的“七个音乐小精灵”――DO、RE、MI、FA、SOL、LA、SI,每一个学习古筝的小琴童也跟着变成了音乐世界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并带领学生跟随老师念“魔法口诀”――1(一)唱DO,2(二)唱RE,3(三)唱MI,4(四)唱FA,5(五)唱SOL,6(六)唱LA,7(七)唱SI。

由于古筝这种民族传统乐器的特殊性,在古筝零基础入门教学中,古筝琴弦的固定音中没有FA、SI两个音,且由于演奏技法的限制,初学者无法弹奏出FA、SI两个音。正是基于此原因,在教学中,对学生采取以下引导:七个小精灵很高兴认识大家,但是有两个小精灵(FA、SI)藏起来观察、考验大家是不是真正喜欢音乐的公主/王子,等到大家学习到足够好的时候,它们就会现身和大家见面。所以,让我们牢牢记住1、2、3、5、6这五个现身的小精灵。

(二)节奏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应用于古筝教学中的节奏训练之中,对重、难点节奏型的掌握起到强化作用,可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拍手、拍腿、捻指、跺脚等声势动作运用于古筝教学的节奏训练。

课例:曲谱中的奥尔夫节奏训练

在进行古筝演奏技法的学习之前进行节奏训练,学生在识谱后进行有节奏、有音准的唱谱。在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将奥尔夫的声势动作加入其中,由老师做示范,带领学生进行声势的练习。在有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课例中,可设计拍手和拍腿的声势动作――四分音符做双手拍腿动作,八分音符做拍手动作。在古筝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在做完声势动作后,老师与学生可以做互动性的节奏训练,将单独拍手的动作换成双人对拍手的动作;在古筝集体课的教学古筝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人小组进行节奏训练,不但可以采用对拍手的互动动作,更可以将拍腿动作变成互相拍腿的配合互动。这样的节奏训练,为课堂增添了很多的趣味。

(三)音乐创造性的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的应用,更应重视奥尔夫教学法所提倡的即兴创造性,学生要亲自参与到创造音乐中去。

古筝练习曲谱的创编。在古筝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针对某一指法技巧的基础练习,在教授完某一基本指法的演奏方法后,可让学生进行练习曲的自我创编。在一对一教学课上,可由老师记谱并适当引导学生减短或加长练习曲的长短;在集体课的课堂上,老师可在整个教学进度中轮流安排不同的学生进行练习曲的创编,并集体演奏,以此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古筝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更亲近音乐,更易于他们走入音乐的世界。将此种音乐教学法应用于古筝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得古筝的学习更易于儿童接受与吸收,且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扬。

在今后的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单单可以应用于古筝这一种民族乐器的教学当中,更可以迁移到其他更多的民族乐器教学上,这种创造性的探索就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徐帆.几种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年.

[2]李妲娜.奥尔夫教学法[M].北京:中国函数音乐学院教材,1986.

[3]吴静慧.浅谈现代幼儿音乐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生命力[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杨立梅,李坦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6]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7]秦文华.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以济南市城区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3年.

[8][德]卡尔・奥尔夫.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M].廖乃雄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6.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3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帮助学生鉴赏美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掌握古筝弹奏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合理地加入鉴赏美的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创造美

古筝的演奏者主要是借助于情感共鸣创造出优美的乐曲,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进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这样不但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筝乐曲的欣赏、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可以有效地美化人们的心灵,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2]。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古筝音乐,准确地把握古筝音乐的内涵,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技艺,而且还要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例如,音乐作品是何时何地产生的、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音乐创造者的个人简历如何等。这是由于对于每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假如没有充分地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演奏者只是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却是无法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有效地提升演奏的表现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寒鸦戏水》这一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其介绍潮州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此古筝作品的表现风格,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能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是无法得以形象具体的参观以及模仿的。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演奏示范,要能够恰当地展示出节奏的力度以及音色等[3]。如此一来,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滑、按、颤、勾等。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的技巧,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在古筝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其身体的协调性。而且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通常,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及技术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审美的要点,培养其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感的丰富与表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地提升审美教育。如此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筝弹奏的技术,使其充分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好,而且学生也能够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合理地选择一些古筝曲目,根据个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古筝曲目中会塑造出许多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情境。古筝艺术是抽象的,然而在每部古筝作品当中都会体现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因此在开展古筝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语言,要将一些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要借助一些具有特性的音调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所存在的意境[4]。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乐曲的意境,即:夕阳西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这样就能够刻画出一幅渔舟唱晚的情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演奏的技巧处理方式:在最初时,要以较慢的速度即“慢板”,从而以一种抒情的方式,合理地使用左手的颤以及滑音,进而能够发出优美愉悦的情调;在进入“快板”后,表达的情绪要欢快,旋律要活泼,具有层次感;尾声部分要能够充满着向往以及回忆,要带有一种含蓄深远的情绪。通过如此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乐曲的内涵,可以在实际弹奏中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与旋律,准确掌握演奏力度以及节拍等,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之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帮助学生感受意境美与仪态美

对于每一首古筝曲目而言,其都具有良好的意境。这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艺术创造方面。所以,许多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意象”的过程,我国哲人们都会将其思想体系认定为“境界”。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充分地重视“境界”以及“意象”,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的表现水平。所以,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古筝乐曲《渔舟唱晚》中,其表现出的是一种恬美,即“落霞与孤鹜齐飞,七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美景是恬静的安逸;而在《战台风》当中所体现出来“风狂雨暴,波浪滔天”是一种壮美。两首曲目都是描写水面的美,但是其意境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演奏中,也要根据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美,进而能够抓住曲目的内涵,表现出曲目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古筝弹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感动他人,那么演奏者必须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就必须要用“心”地去感受与表达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真情流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要点头晃脑或是身体僵硬,而是要在真正地掌握乐曲的意境之后,在实际演奏中做到心随情变,能够动作自然,体现出良好的仪态美。例如,在演奏《战台风》这一古筝乐曲时,为了表现出其中的气势磅礴,那么演奏者的身体动作幅度也要自然而然地加大,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演奏仪态的自然美,更好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

(六)实现古筝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古筝教学的水平,那么教师就要将审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培养其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其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的美好,了解劳动的美好,有效拓展其审美视野,提升其创作欲望,进而帮助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妙[5]。而且在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实现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演奏古筝音乐作品,充分展示其弹奏技能,如此一来就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帮助其感受美、创造美,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有着优美的意境以及旋律,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对人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培养价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审美价值,就要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有效地发挥古筝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王敏 单位:潍坊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06):141.

[2]谢可可.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4,(05):117.

[3]王妮娜.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乐,2015,(13):118.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4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事实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其主动学习古筝的积极性便会提高,这时学习者会伴随着一种积极、自发的注意倾向,而这种注意倾向所体现出来的热情将会鼓舞着学习者愉快地学习。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以此来激发孩子学习古筝的热情。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孩子学习古筝的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观看音乐学院教授的讲解、示范,演奏家、大师们的表演,名家的音乐会。不夸张的说把音乐学院的教授请到家里来为你讲课,只需点一下鼠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教孩子们机械的学习指法与技巧,可以通过以上这些方法,让孩子在欣赏中学习,感受这些古筝大师的魅力。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互相欣赏,学习优点,改进不足。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比较,有进步,逐渐培养她们学习古筝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人条件,正确地选择好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学琴兴趣,在初学阶段,古筝学习者可能会对纯技术的枯燥乏味的练习曲感到厌烦,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进度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简单易学的小曲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把技巧性融入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短小精悍的乐曲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琴兴趣和热情。

二、通过考级、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激发孩子学习古筝的热情。

“考级”活动的出现,为鼓励和改进孩子的学习,获得专家的建议和评定,从而使他们在正规的道路上向更高一层的迈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们通过考级可以知道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还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艺术实践增加学生的学琴兴趣。如采用小型音乐会、音乐观摩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时教师的教学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让学习者在演出中体验成功,为今后奏出美妙动听的琴声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小型演出来培养孩子的自豪感,感到学以致用。还可以通过参加比赛来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有时候不一定非得参加全国性的比赛,一些市级、区级,甚至学校内部的一些小范围的比赛,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大多数的孩子都需要这些小小的进步,来一点一点培养学习古筝的兴趣。

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产生民族自豪感。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转化为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文化,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其产生的文化土壤发生关联才能发展。许多音乐教育家都阐述了音乐教育应从“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观点。我们知道,毫无文化修养的古筝演奏者是很难正确诠释和演绎古筝作品的,这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只是机械地做手术,把音乐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情感。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包括中国的民歌、戏曲、说唱音乐以及少数民族的音乐等。让民族民间音乐旋律和节奏的美留在演奏者的脑海中,感受并了解人类丰富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将古筝学习和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真正做到技术与文化的统一,对于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正确诠释古筝作品,以及情感表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学会欣赏才会有学习的热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的投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它能直接更加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是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有序的音符和音乐要素的组合,将演奏者自己对乐曲、作者的理解贯注其中并予以充分的表现来完成的。古筝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抽象的艺术。在古筝演奏中,有的演奏者在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却给人以缺乏神韵、平淡无情之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古筝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者、作品风格、意境以及情感内涵的认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学习古筝的初始阶段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因为感情表现是发自内心的,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习惯等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情感表现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去不断感受和体味。因此,在实际的古筝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技术层面的训练,而忽视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则会造成学生的演奏平淡乏味的结果。情感启发和技术的学习是同步进行的。古筝教学必须尊重和运用音乐长于抒发感情,激发感情的特点,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5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笔者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在本文中将浅谈如何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学习古筝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初学者,更要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求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逐渐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并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我们都知道,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弱,还无法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针对这一特殊情形,笔者采取先向学生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时候,笔者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从古筝的外形和传说入手,二是从古筝作品入手。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东方钢琴”之称的古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并有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笔者抓住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先从古筝的传说入手,再详解其外形的来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该种乐器的感知,使他们对所学乐器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弹奏和领会音乐作品。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

二、培养审美感知力

在学生对相关的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再进行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辨别生活中各种音乐现象的美与丑,体验音乐享受的感情等方面的能力。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学生对古筝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的同时,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在头脑中产生美的音乐形象。这样,学生演奏古筝的过程就成为一种直接表现美、创造美的形式,而不仅仅只是演奏技能的简单重复。

因此,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结合典型的乐曲,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去感觉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作用。如在表现激动、热烈的情绪时,往往力度加强;在表现优美、抒情的情绪时,则力度减弱。快节奏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气氛;慢节奏表现出抒情、忧伤的气氛。

笔者在教授学生《战台风》这一古筝曲时,向学生讲述古筝曲第一部分节奏快速强烈,曲调热情洋溢,表现了码头工人生气勃勃,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筝柱两侧反向刮奏,发出混乱而强烈的音响,渲染了强台风袭击码头的惊险气氛;第三部分用筝模拟呼啸的台风滚滚而来,描绘工人与台风的博斗,激昂向上,隐含着必胜的信念;第四部分以悠扬的旋律,抒发工人胜利的豪情。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工人们重新投入紧张而热情的劳动。通过笔者的一边讲述一边示范,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码头工人英勇奋战台风的英雄形象,学生在演练这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激情澎湃,仿佛自己就是正在与台风搏斗的勇士一般。

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任何一种单一的要素都不可能形成音乐。同时,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明确地体会、理解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古筝教师坚持把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儿童古筝教学之中。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不管是创作音乐还是感知音乐,音乐想象力的培养都是极为重要的。

在古筝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以此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音乐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描写的是美景如画的湖面、夕阳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在教授该曲时,应当把这种境界讲出来,让学生们去体会,去想象。但是由于学生感性经验的贫乏,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想象的材料也就比较缺乏,想象的空间也会受到影响。而网络资源的介入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材料,为展开丰富联想打下了基础。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院;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74-02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随着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古筝也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许多高等师范学院在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增加了古筝选修课。如何更好的推动高等师范学院的古筝教学,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目前高等师范学院古筝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教学现状

目前,高等师范学院的古筝教学大多沿用专业音乐学院培养器乐表演人才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授如何演奏古筝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较注重训练学生的演奏技能。上课人数一般不多于三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最终使每个学生具备自己的演奏风格。但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培养专业的古筝演奏人才。而高等师范学院古筝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古筝教学。他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育师资力量的。对于师范类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不需要精英化的教育,普及化的教育更适合高等师范学院选修古筝的学生们。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混淆

专业音乐学院开设古筝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古筝演奏人才。而高等师范学院开设古筝选修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古筝教育师资力量。因而前者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为主;后者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教学的方法。只有掌握整套的教学方法,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古筝教师。但是当今大部分的高等师范学院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的古筝教学模式,这种适合培养专业古筝演奏人才的教学模式过多的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不能突出师范类教学的特点。

(二)学习期限较短

古筝是一门对演奏技术要求很高的乐器。对于一般的儿童来说,至少要3到5年才能较为娴熟的掌握全部的演奏技巧,若想演奏出品质较高的乐曲,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与练习。

不论是高等师范学院还是专业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均为有一定演奏基础的高中毕业生,只是在对于演奏水平的要求上略有不同。专业音乐学院在招生时对学生的古筝演奏水平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基本功扎实,表演表现能力强;而高等师范学院在招生时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音乐技能上多方面发展,并不单单注重古筝演奏的水平。这就造成在高等师范学院中选修古筝的学生演奏水平参差不齐。而在短短的四年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演奏古筝这门乐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古筝教学,这样的教学任务很难在四年之内完成,必须寻找出一种符合高等师范学院教学特点的教学之路。

(三)忽视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师范学院在教学上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的小课教学模式。这种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能较快的发现并解决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但忽视了学生的集体协作。在高等师范学院中学生的实践基本来自于校内的各种演出。为了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演出大多数采用合奏的形式。这种合奏具体形式多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集体协作能力偏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个别演奏技能而忽视了集体协作。

(四)师资力量的匮乏

专业的音乐学院,在招收古筝表演专业的学生时要求十分严苛,往往一届只招收一至两名学生。而在高等师范学院中,古筝作为一门选修课面对全体学生,选修人数较多。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往往应顾不暇。传统的古筝教学方式不适合高等师范学院的古筝教学。

三、建议解决方法

(一)树立正确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高等师范学院开设古筝选修课的目的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前者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古筝教育师资力量的。因此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古筝教师。教师不同于演奏家,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演奏技术外,还应该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及民族音乐知识。对于一个演奏家来说,新的演奏作品问世很重要,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个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作品更为重要。因此对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重于技能技法的训练。高等师范学院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区别对待。

(二)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

要想解决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学习期限短的问题,关键在于合理安排时间。因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第一年的时间,教授学生基本功的理论知识。在这一年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演奏出每一种基本功,但不做速度上的要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快速的分辨出音质的优劣。教师不是演奏家,对于优质声音的快速判断比自身的演奏更为重要。在第二年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音乐作品。音乐是一门语言,他和文字一样,有自己的语法。学会音乐语法就能读懂任何一首音乐作品。在第三年的学习里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教学。乐器的演奏是极具特性的,同一个作品甚至是同一个音,每个人弹奏出的效果都不相同,因此个性化教学十分重要。一名合格的教师面对学生时要能迅速的判断出学生的问题所在,用最快最简单的方式纠正其错误。学会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这一年中完成的首要任务。第四年的教学任务就是实践。同学们实践的对象可以是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自己三年所学融会贯通,教师在一旁做出辅助指导。

按照以上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方法。将来至少可以胜任社会培训机构里的教学任务。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仍不完善,在未来的工作中要通过实践将这种教学方法逐渐完善,最终得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三)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古筝作为高等师范学院的选修课程,在强调专业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其师范性的特点。首先可以打破“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在高等师范学院中小器乐种的教师师资力量较匮乏,一个教师面对大批的选修课学生工作量较大,很难将时间平均的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并且不断的反复讲授也是一种浪费。由此可见,“一对一”的小课模式并不适用于高等师范学院的普及教学。笔者认为高等师范学院的古筝课更适合单人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元化的上课方式。

1.单人课:在单人课上教师主要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在这种类型的课程上教师要尽可能的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小组课:又可称为器乐合奏课。这种上课形式可以分为重奏、合奏、轮奏等。在这类课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协作性,让他们相互学习,互补长短。而学生通过这种协作性的练习,也更容易体会乐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会如何将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3.集体课:教师可以将弹奏同一曲目的学生统一归编在集体课中。在集体课上,教师教授曲目中的基本技法;乐曲的背景知识;音乐理论知识等。解决乐曲中的共性问题。教师在集体课上要突出师范性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技法更要掌握乐曲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授技法的同时要将教学方法一并传授给学生,为他们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做好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小组课还是集体课都应该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为主。一方面通过多变的演奏形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感受。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各种演奏形式中获得经验,能够妥善的处理在协作演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共处意识。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音乐会及学术讲座,这些活动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使他们在观摩中相互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