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与共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49
1 行业背景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物联网”成为全球瞩目的关键词,新生事物一旦出现,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物联网是世界信息化发展新的推进,是互联网应用的推广和深化,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标是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让生活更舒适、生产更高效。信息的交互,不再局限于人与人。预计到2020年,500亿个智能物体(smart things)将连接到网上(人均6个),物联网试图实现人类居住空间的“可知、可思、可控”。可知,知道周围的情况;可思,能够对知道的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综合与决策;可控,能够根据感知信息及智能分析对周围进行优化响应与影响。互联网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而物联网的使命则是要把人类带入“智慧时代”。
物联网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在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各省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进展,把物联网相关产业和技术运用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受政府政策推动作用的影响,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并有28个城市出台具体建设规划及行动方案,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产业规模巨大、带动力强,已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物联网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9个重点发展领域,分别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在深圳第十三届高交会上专家指出,物联网产值将为互联网30倍,未来人才需求量巨大。
目前,物联网产业市场特征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发展估计还有一段时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是单靠行业、教育、政府哪一方面能够推动的,必须是国家政府主导驱动产业发展、行业应用引导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行业(如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家居)优先带动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市场力量正在加快进入物联网产业。
2 物联网人才需求
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展必然带来人才的短缺。更何况物联网专业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寻找多学科都懂的高复合型人才难上加难。通过广泛物联网相关企业调研了解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仅占30%,需要大量的项目工程实施及维护人员。物联网人才资源紧缺,呈“金字塔结构”的人才资源结构,塔顶部分由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底部是众多技术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组成应用、服务团队。因此,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渐渐成为热门专业,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截至2012年,全国本科已有近百所、高职有近70所开设,各类院校纷纷申报物联网新专业的情况还在继续,物联网教育市场逐渐变大、变热。
3 物联网教育面临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也给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带来许多困难,人才培养方案总是不能完善、适应社会需求方面总是不尽人意。各类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大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市场接轨不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突出。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有所脱节;培养学生社会认可度不够;教学实践环节差,技能训练不够;师资培训投入不够,师资培养缺乏针对性、连续性、有效性;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实验实训条件有待完善与加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多数局限于向企业输送“实习人员”;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没有起到推动专业发展应有的作用。
蒸蒸日上的物联网产业给物联网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物联网专业培养带来新的挑战。物联网应用是跨专业、跨学科、高难度、深层次的应用,需要计算机、电子电工、通信、自动控制、软件、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因此,物联网专业教育对师资要求高,由于跨专业,跨学科,需要学习、补充新知识,师资培养有一个较长周期。物联网工程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要求高,学生培养成本高,培养成熟的技术人员周期变长。目前物联网专业教育处在四缺状态,缺教材、缺师资、缺设备、缺经验。
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再按照传统模式,很难做到更好,并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探索校企合作与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
4 校企合作与共建模式
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物联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经验要求很高,物联网人才市场需求虽然很大,但综合人才却十分缺乏。为弥补物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信息类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加快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4.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应用领域广博、技术精深,各高职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自身特色,实施校企合作与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行广泛的物联网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抽取出高职学生能胜任的岗位职业能力,按照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 共同参与培养过程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确定教学实施安排。理论课原则上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完成。校企共同实施实践教学部分;企业给学校师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对学生学习及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学生毕业后优先到该企业就业。
4.3 校企共建实验室
整合教育资源,集中校内优势资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校内技术公关研究室。校企共建物联网实验实训室,除满足专业教学外,重点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和行业优势。协商物联网企业将部分体验设备放在学校,学校给企业冠名。企业不用占场地,学校还能用于教学。共建国内某行业领先水平的实验实训室,企业承揽相关项目时,可带客户来学校参观。也可以为教师、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提供实验支持。
4.4 师资队伍共建
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研究型工程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定期组织老师参加物联网相关培训。安排老师到物联网企业锻炼是很好的举措;企业为学校提供机会让老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并为企业发展建设提供规划策划、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配合企业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新职工岗前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新技能新技术培训和技能大赛赛前培训等。学校可邀请或聘任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教师,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提供建设性意见。通过师资队伍共建,使老师能把握市场、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
4.5 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校企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论证、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校企双方就有资源互补优势的研发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并联合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经费。
4.6 共同实施企业项目
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物联网企业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凸显,各种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逐渐铺开,物联网工程实施人手不够。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可选派老师和一些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实施过程,独立承担或协助完成相应的任务。以项目的实施驱动校企合作的深入。为企业解决了廉价劳动力问题,学生、老师也得到了锻炼,对学校、学生、企业都是有益的。
5 结束语
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系统(DIS);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物理实验教学;新课改
0 引 言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提出: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加快中学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因此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DIS,即数字信息系统实验(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是以真实实验为基础,借助传感器、计算机来完成的实验。它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DIS物理实验是实时,准确的,它不同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的探究学习,这无疑会给传统低效的实验模式带来巨大冲击。
1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教学实验简单化,实验过程程序化,操作实验书面化。不关注实验注意事项,不讲实验误差,以程序化的实验步骤开展教学,不注重启发与探究,以教师口头讲实验,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来代替操作实验,甚至设计大量的实验习题,以“书面实验”代替“操作实验”。近3年来江苏高考物理实验得分率持续走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低下,考察实验内容抽样得分率均未达百分之三十。
不是教师懒惰,更不是轻视实验教学的作用,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实验仪器的制约。
例如:探究F合、m、a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需要知道力和加速度的即时大小,使用传统实验仪器来获取任意时刻F合、a两个变量值很难做到。广大教师开发智慧,设法固定一个变量F合而只需观察a的变化,使用滑轮加重物,以重物重力g代替恒定力F合(见图2)进行物理实验。可问题是此时重物呈加速下降的失重状态,绳子拉力小于所挂重物的重力,所以重物重力并不能真正代替绳子拉力。
这种实验器材注定了实验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
2 DIS
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实验技术,又称“数字化信息系统”,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验软件包(教材专用软件、通用扩展软件)+计算机”构成的新型实验系统。
DIS实验系统配备有多种传感器,能够实时准确地测量各种物理量并转化成电信号送入数据采集器,多种传感器还可以组合进行更加仿真的实验,观察更多的物理量的变化;数据采集器接收各类传感器提供的电信号,并将其转换成能被计算机接收的数字量,通过数据线提交给计算机;计算机根据实验软件包,对获取的数字量进行分析处理,提供多种形式的数据展示。
DIS系统克服了传统物理实验仪器的诸多不足。首先,测量精度更高、更准确,并且实现了数据的实时记录。其次,计算机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处理速度快,准确性高。第三,DIS实验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展示,提高了实验的可视性、真实性。可见,DIS实验不是计算机与传统实验简单叠加,而是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完美整合。
3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高中物理实验涉及的物联网关键技术有: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在物理实验中,传感器将探测到的物理量转换为电学量,并提供输出,以便进一步处理显示、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将探测到的数据,通过汇聚节点经其它网络发送给了用户,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
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适用于于高中物理实验的物联网通信技术主要有两类: IEEE 802.15.4/Zigbee协议和蓝牙技术。IEEE 802.15.4/Zigbee协议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去。蓝牙技术是一种全球开放性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规范,采用快速跳频、前向纠错和优化编码等技术,被认为是近年来无线数据通信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
4 物联网技术助力DIS实验
在教育领域,新课改倡导“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物联网无所不在、物物相连的组网技术为物联网时代的教学提出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的理念。物联网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就是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等设备取代传统验证性实验设备甚至DIS中的有线传感器,实现各个物理量数据的实时获取与共享。
(1)目前高中学校使用的DIS实验系统大多采用数据线实现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这种情况下,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都受到连接线的限制,有点施展不开。
蓝牙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稳定、功耗低、成本低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采用无线蓝牙传感器代替有线传感器,能有效避免线缆障碍,灵活操作。
(2)高中DIS实验系统数据采集器采用四路并行输入,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实验必须在不超过四个传感器的前提下完成,限制了实验的发展空间。
基于物联网原理,采用无线蓝牙传感器代替有线传感器,利用无线数据采集器搭建小型局域网,在局域网内快速传递数据,轻松解决传感器数量的限制,有效管理较多数量的蓝牙传感器协同工作(模型结构见图3)。
(3)一个学习小组使用一套DIS实验系统对应一台计算机,决定了小组间的实验数据相对孤立。
进一步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教室内所有传感器建立小型物联网,将所有数据实时共享,这样,各组的计算机都可以随时查看教室内所有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增加小组间交互学习的机会,提高DIS实验系统的使用效率。这里有两种途径建立物联网:第一种是使用真正的无线传感器构建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第二种是在无线蓝牙传感器上粘贴RFID无源标签,通过超高频RFID读写器来确定传感器身份以此建立物联网。
5 待解决的问题
(1)成本较大。ZigBee标准中规定一个ZigBee无线网络一般包含3种设备: 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其中协调器的价格较高;而使用RFID标签,要求识别距离15米左右,需采用超高频RFID设备,价格较高。所以成本是制约物联网实验室发展的关键。
(2)师生培训。目前国内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何使用DIS实验系统,而师生对DIS试验系统的认知情况却少有人问津。黄捷2011年对福建省1023名高中物理教师采样调查,对DIS数字实验系统比较熟悉的仅占12%。而新颖的物联网技术与设备的使用,更需要加强师生的技能培训。
6 结束语
物联网、WSN、传感器、RFID等高新技术、设备都是物理学发展和进步的成果,再将其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当中,带给物理这一“古老”学科的一缕现代气息,使得物理实验教学重现活力。有了先进的实验手段,学生们必定能够收获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成功。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不能对DIS等先进实验手段和设施产生完全依赖心理,刻意将这些工具投入到所有物理实验中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日常器具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凌鹏. 探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J]. 读与写杂志, 2011, 8(3): 117-187.
[2] 张健. 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困境的分析与探究[J]. 文理导航, 2011,(3): 65.
[3] 马如宇,卓敏. 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8): 36-38.
[4] 贺志强,庄君明.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1,(2): 77-83.
[5] 于泳,贾会迎.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J]. 知识经济, 2011,(11): 143.
[6] 邝自力,张伟,梁宏军.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J]. 现代电子技术, 2006,(22): 29-31.
[7] 本. 物联网综述(5) [J]. 有线电视技术, 2011,(5): 109-113.
[8] 黄捷. 福建省高中物理DIS实验现状的调查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5): 104-106.
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pplied electronic special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dual studio, to set up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platform" including students electronic design interest activities, skills competitions, humanistic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occupation skills training and other second classroom, so a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关键词:双元工作室;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Key words: dual studio;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raining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4-03
0 引言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愈加明显,如何根据地方高职院校的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管理模式与机制,是建设地方优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点。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根据电子企业的技术岗位来设置专业课程,这样培养的学生一旦找不到相应的岗位工作或者干了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就会无所适从。就我们学院来说,应用电子作为传统优势专业,由于近年来高考生源结构的变化,加上自主招生形式的改变,生源开始出现滑坡,其次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萎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培养体系,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的动因
1.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现在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与指导》、《创业教育》课程,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全过程中,特别是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做得还很欠缺。具体分析有如下原因:
①目标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并非是鼓励学生毕业后马上自主创业,而是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敢于创造、敢于突破的精神。
②课程设置零散。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而是由学生就业部门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而且课程开设也以课堂教学或者知识讲座为主,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
③师资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很多高职院校从事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通常来自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者从事企业管理等学科教学的教师,并没有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参与,而且创新能力需要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循序渐进,需要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构成这个过程。
④实践平台短缺。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资金投入的重点是满足教学基本条件的硬件建设,各实验室的功能都相对独立的,没有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缺乏开展创新型技能训练活动的设施设备和场所。
1.2 双元工作室模式
“双元工作室”一词系指由企业与学院共同建立的具有技术攻关与实训教学功能的工作室,工作室内的指导教师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双师型骨干教师为主体,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工作室为企业专家、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与培训平台,在此平台上,“工作室”为双方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给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开放性的职业情境。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双元工作室”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三个方面的初步成效。一是校企合作建设了一批运行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二是工作室开展了面向市场的运作并提供了开放性的职业环境;三是初步探索了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途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具备的基础
我们按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依托物联网创新工作室,在“双元工作室”模式下(即由企业专家、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训练内容是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在教学组织上工作室制定了完善的教学文件;由企业导师和专业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操作教材,录制操作视频;根据项目目标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工作室有以弹性为特点的教学课表;工作室根据考勤记录和现场实操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
2 构建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
2.1 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总体框架
①创新创业培训计划运行机制。工作室每年度在应用电子、计算机专业招募大一新生,按学生自愿报名形式,每三人一个组,共同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入工作室周期为两年,按照电子、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兴趣和项目制作实际情况,分为信号类、控制类、仪器仪表类等不同的小团队。
②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组成。搭建学生电子设计兴趣活动、技能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该训练平台包含五方面的训练计划,每个训练计划又包含若干具体项目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2 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①电子设计计划主要是开展基础电子应用和控制设计编程方面的研究(包括无人机、智能小车、机器人三个项目的开放实验活动)。
②技能竞赛计划主要是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选拔队伍参加全国、全省物联网应用技g职业技能大赛。
③创业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与企业联合开发物联网项目。
④人文素质提高计划主要是工作室企业导师言行身教,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带入团队,形成企业氛围,助推创新创业教育。
⑤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外语能力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参加物联网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我们将这五个方面计划的内容(活动项目)纳入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中统一管理,各类方向小组对训练计划各个活动项目进行申报――项目审核――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等环节,对项目成果进行积累和展示,鼓励创新创业意识,形成“人人创新”的氛围。
3 训练平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3.1 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物联网应用技术涉及众多的知识领域,开发设计人员必须优势互补,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缩短开发周期,完成训练任务。工作室第一年度的培养,是以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形式进行,目的为夯实专业技术基础,进行技术互助,分享成果,实现共同进步。第二年度的培养是进行技能竞赛,由于物联网技术,专业知识面大,内容深,涉及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指导教师会从兴趣小组中选出团队优势最明显的队伍参加全省技能竞赛。由于培训周期为两年,经过一个年度的培训之后,高年级的学生基础扎实,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制作经验,可让高年级的学生加入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指导工作中去。建立物联网竞赛QQ群、微信群,将参加了全国、全省竞赛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每年不断充实。这里面的学生绝大多数经过锻炼会在电子行业就业工作,这个群可以成为一个电子创新设计技术的讨论、学习与支持团队。经过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与努力,学院电子专业创新创业培训的团队协作氛围将非常浓烈,而这种良好氛围也将驱动学生对这个团队的认同感,使他们互帮互助,一致向上,将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发扬。
3.2 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训练计划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学生还有第一课堂的学习任务,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比一般的学生更加辛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物联网创新工作室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在招募学生进入工作室时,我们的要求是对物联网感兴趣、有坚强的意志、不怕苦不怕累的学生。工作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训练内容和进度上进行合理安排,做到每天布置的内容在学生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的情况下,依靠钻研和团队的协助是可以完成的,我们以训练过程以及完成情况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的精神,淘汰不愿意全力付出的学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也需要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的支撑,如果在第一课堂中出现挂科的情况,学生也将会被工作室淘汰。
3.3 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
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会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专题交流与授课,由于工作室是全天候开放的,那么其余时间就需要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室要求高年级学生每周授课一次,授课的内容要求详细备课,有记录有反馈。还有一种形式是整个团队的交流讲座。团队内学生有不同的特长,让不同方向的学生讲授训练内容,如让控制类的学生讲算法专题,信号类的学生讲授无线通信专题等,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4 结束语
在双元工作室模式下,研究和建立应用电子专业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将之运用到学生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来系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5个训练计划的构建为核心,此研究成果将成功推广到该院乃至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中,鼓励高职学生参与训练,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和能力提升创造条件与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姚旭兵,宁瑞芳,段超群.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6):138-139.
[2]朱文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205-206.
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4
一是多层次打造信息服务平台。根据信息服务“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要求,省级重点打造江苏农业网、为农服务网、优质农产品营销网、“12316”惠农短信平台和《农家致富》手机报等平台,90%以上县(市)建成“四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16"惠农热线及短信服务实现全覆盖。近80%的乡镇建立符合“五个一”标准的农业信息服务站,全省近2000个村安装“农业一点通”触摸屏信息服务终端。
二是多领域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加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设施园艺、水产养殖、大田种植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成了一批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应用示范基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土地产出率提高10%左右,初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无锡市被列为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区之一。宜兴市的水产养殖溶解氧智能监控设备通过省级鉴定,被列入2013年省农机补贴名录。
三是多方面提升电子政务水平。着力强化农业网站政务公开、网上办事等功能,江苏农业网在农业部历年网站绩效考评中位居前列,在省政府网站绩效综合测评中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政府网站。积极推进办公网络化,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专线视频会议系统,主持开发的县域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推广,农业财政项目管理系统得到充分肯定,50多个市县应用农村集体“三资”、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
四是多途径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积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培训,组织各类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上网农产品供求信息、开设网店,扶持建设了70多个农业特色电子商务网站。全省涌现出以丰县苹果、沭阳苗木、阳澄湖大闸蟹、无锡水蜜桃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营销典型。2012年,全省网络营销农产品销售额达120亿元。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优势、经济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将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乡镇或区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率列为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指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全省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抓科学规划,确保建设有序推进。2000年以来,江苏省农委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组织专家和信息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全面了解广大农民、基层农技干部和各类农业市场主体的信息化需求,研究分析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了江苏省“十一五”期间以信息服务为主、“十二五”期间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路径。坚持与农业部信息化规划相一致、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先后制定了2005-2007年、2008-2010年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规划,明确了不同阶段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三)抓项目实施,带动面上产业发展。2005年以来,江苏省财政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三电合一”、“12316”三农热线及短信服务、“四电一站”、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业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项目,有力推进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要求高、发展快的特点,及时总结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典型经验,不断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
(四)抓资源集聚,形成信息工作合力。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江苏省农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支持配合,在农业信息化规划论证制定、资金安排等方面,得到了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平台建设、通信、软件开发等方面,得到了江苏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和IT企业的全力支持;在项目建设、资源建设、用户发展、业务培训等方面,得到了致公党江苏省委、省妇联、相关涉农部门及中国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广泛支持。南京邮电大学还专门成立了农业信息化研究基地。目前,江苏省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格局。
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5
我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以及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以旨更加有效地为各个领域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装备及其服务的保障。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是有基于此,各地都把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强省兴市”,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目标诉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未来十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达到15%;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带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动力十足,成为装备制造业的新增长点,但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快增强,特别是在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运行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包括(1)部分装备行业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国外;(2)基础技术、基础机械和基础元器件发展滞后;(3)有些装备市场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导;(4)部分行业在软硬件方面与发达国家“落差”较大;(5)装备制造质量水平、技术水准、劳动生产率,以及作业技能与先进国家业界相比“差距”甚大等。
纵观上述问题,其中多数是客观存在的,且予以突破与改变,是需要综合实力作依托与支撑,并需要时日的;然而,装备制造加工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准、劳动生产率,以及作业技能的“差距”,是可以且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予以缩短的,综观今日中外装备制造的整个要素环境与过程,“硬件”、“硬实力”,已经相差无几,主要是“软件”、“软实力”,关键是掌握与操作装备制造人的综合因素及其技能,此间的“反差”,还十分明显,例如:在高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大约是中国的3.7倍;又如:在发达国家,一个工人可以凭借机器人或者自动生产线,看护数十台机床,而在中国则是数个工人围着一台普通的机床“团团转”等等,这其中的效率差距不言而喻。因此,加快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大在线工人的职业与岗位培训,增强劳动力素质与作业技能水平,对正在全面推进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可谓:迫在眉睫。
正是有基于上述,专致于产业经济领域岗位与职业智能化、数字化情景模拟高端培训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作为,积极聚焦国家及各地倾力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一流专家,集成优势资源,率先研发且创新构建国内首个以定向定标培训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线、在岗员工为主体目标诉求的,具有指标示范意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中心,以旨全力打造“中国版”装备制造智能化培训港。
以“景业崇德、格物致知”,为企业机构发展理念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职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服务15年,是国内专业从事教育技术、教学方法、虚拟仿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创新型+专业型”培训机构,是国家“双软”认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已于2014年2月成功挂牌上市;上海景格凭借其优势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为国内外职业教育机构(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师资培训、专业课件合作开发等方面的服务,为职业院校提供专业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产品包括:仿真教学软件、虚拟实训软件、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管理平台、考试系统软件、实验实训设备等;多年来,上海景格相继为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提供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培训资源建设、培训课程开发和校企合作咨询管理服务。上海景格的合作伙伴遍布中国、香港、台湾、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安哥拉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客户数量逾3000多家。以下是上海景格构建与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的整体构架。
一、“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的中英文标准冠名
1.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训港”;
2.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训营;
3.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研修中心”。
二、“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聚焦的主要产业领域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首轮开设的高端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智能化农业装备、机器人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等国家与各地急需的先进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
三、“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服务功能:一是为“中心”重点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中的各道重点工序与各个关键岗位及其员工,提供智能化与数字化的作业技能培训;二是为“中心”重点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所制造装备的使用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在线在岗操作技能培训。
四、“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开发的主要培训产品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为“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智能化农业装备、机器人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提供的主要系列培训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其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汽车制造业/方面
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汽车营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
2. 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新能源汽车维修等。
(二)机械加工制造业/方面
1. 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2. 数控技术应用、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
(三)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方面
1.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维护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四)轨道交通制造产业/方面
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
2.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维护专业等;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五)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产业/方面
1. 通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2. 智能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
五、“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智能化培训模式
为了满足且确保“景格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首轮聚焦的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需要的目标诉求,“中心”正在邀盟业内外专家,加紧分门别类地设计开发智能化培训模式,现将“中心”已经成功开发,且已在“汽车制造”与“工程机械制造”两个产业领域在线实施运营的智能化培训模式,简介如下:
(一)汽车制造业智能化培训模式
1. 网络培训课程定制开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愈发成熟,国内外的整车企业对网络培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愈发地提高网络培训课程存在着覆盖面广、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场地及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等优势,“景格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已经帮助BMW等国内外整车企业开发了众多的技术及非技术类WBT课程。
2. 整车虚拟实训系统开发 整车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利用对整车的真实三维建模,采集车辆真实数据,建立起虚拟的实训环境,能够帮助整车企业解决员工的初级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培训效率。景格从2008年至今,已经陆续帮助长安铃木、上汽集团等国内外整车企业建立起整车虚拟实训系统,提升了企业的培训效率,节省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3. 生产线工艺流程培训 通过视频、三维、FLASH等表现手法,让企业生产线一线蓝领员工在实际上工位之前,预先了解到企业内部每一个工位的操作内容、技能要求、劳保知识等一些有用的技术知识,帮助企业缩短员工岗前培训时间,节省了新员工从进入企业到实际产生生产价值的过程,变相地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二)工程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培训模式
1. 工程机械数字化培训资源开发 采用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人性化的视觉设计和交互体验,基于科学的教学培训设计理念,为全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开发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工程机械售后服务 、工程机械制造生产线的培训课程(WBT)、虚拟仿真培训系统等数字化培训资源。其优越性不仅仅表现在节省资源、节省资金、节省场地、节省能源等方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发挥着实物培训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如危险性实验实训、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破坏性过程、微观过程观察等。
2. 工程机械数字化培训资源开发 针对职业能力培训特点的数字化网络培训及学习平台,在完善培训的功能外,更增加了交流、协作、评价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强大的易用性和丰富的功能模块,使讲师可以有效地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制作网络课程、管理课程、创建和布置作业、在线考试和加强协作学习。使学员可以轻松学习、快乐交流、热情参与,帮助企业实现网络培训的实时控管和提升,更富乐趣、更有效果,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 工程机械模拟器开发 景格以高度仿真形式实现培训内容硬件装置与软件系统的交互操控。通过结合三维虚拟场景,运用真实的操控装置实现实验实训项目在模拟工作环境内的实时仿真操作,有效弥补了真机训练时间不足、场地受限的缺陷。让学员在安全、环保、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机械操作的技能技巧,为快速熟练学到真机实机操作技能奠定了基础,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智能化培训的主要平台
作为综合性与系统集成型的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培训中心,“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将由以下六个“智能化培训平台”(或“功能载体”)构成:
(一) 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制定请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支持与产业导向政策,因此,作为“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来说,首先应该构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其对内对外的双向功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对内/第一时间汇集与掌握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导向政策(或“法规”),有利于“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在设计开发培训课程与服务项目时“接天线、取名分、占先机”;对外/在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使用高端装备企业,提供“智能化技能培训”服务的同时,还能为相关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产业导向服务,以及企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接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等增值服务,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系统集成港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将由若干个“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模块”组成,以旨打造成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智能化培训系统集成港,其中包括:“汽车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轨道交通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工程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培训功能模块”、“农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培训功能模块”,以及“机械加工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模块”等,每一个“培训模块”,都配置本“培训模块”周边系列培训服务配套系统,以形成一个个独立运作的技能培训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载体。
(三)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信息情报支持中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与前沿技术的不断导入,高端装备及其制造技术也将不断优化与升级,与此同步,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制造技术水平与技能培训水准,也将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因此,应用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设置,在“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建立“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信息情报支持中心”,是必要的且是必须的。因为,通过“信息情报支持中心”,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以致导入与引进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技能培训”信息、方式,致使“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实施的“装备制造技能培训”解决方案,始终与国内外前沿、一流的“装备制造技能培训”水平保持同步。
(四)“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教研交流中心
加强业界教研交流,是提高教学水准与质量的主要途径,“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亦然。“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旨在建立的“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教研交流中心,其主要功能有二:一是,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界的教研培训互动交流,取长补短,集成优势,充实与完善技能培训内容、调整与改进技能培训方式、优化与提升技能培训质量;二是,通过“教研交流中心”的平台,为国内的同行业界,特别是为中西部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技能”培训机构;同时,为这些地区的“培训机构”培训“培训管理与实操人才”。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平台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除了担负“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人才”正常教学培训任务之外,还积极作为,主动承担“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推荐与交流工作,“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旨在建立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1)对优秀的技能培训人才进行表彰,并向技能培训人才的输出企业进行通报;(2)设立“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奖励基金”,对在“技能培训”中,有创新实践,特别是有独到创见的技能人才,除了及时总结他们的作业操作法,还视创新创见的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3)建立“装备制造业优秀技能人才信息库”,对有意邀盟与受聘的企业, 以及技能人才,提供交流服务的机会与咨询服务的平台。
(六)高端装备制造业职业技能鉴定咨询和考核服务平台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作为上海乃至国内装备制造业界的首创之举,上海景格完全可以通过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先进与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考核主管部门的权威认可与授权,以获得为国内参加不同级别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人员),提供“报名、培训、考核,以及发证”等“一条龙”服务的名分与资质。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专项的服务内容包括:汽车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数控机床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港口机械制造与作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模具加工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等。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国家级先进制造装备情景模拟/技能培训网络学习平台;国家级先进制造装备情景模拟/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等。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各类在线在岗从业技能人员。
物联网技能培训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
“互联网+”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服务等行业相互融合、创新促进转型和增值,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每个领域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市场数据充分掌握该领域及相关领域发展状态,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路径。事实上,国内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互联网存在密切联系,产品功能呈现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整个国家的产业格局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小康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7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稳定才能保障全国稳定,农业现代化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以及农村从业人员的需求,给传统农业的转型带来机遇和挑战。在阻碍农业发展的重点因素中,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产出率。因此,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关乎农村发展问题,还关系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问题。必须注意,原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而出现招生难、办学能力低、学员水平低等情况。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探索适应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策略,对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提升农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做出重要贡献。
一、“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现阶段,我国处于产业升级转型阶段,基于“互联网+”战略推动下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也对职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生产制造正朝着生产智能方面迈进,这也是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判断“互联网+”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如下:用户利用网站进行学习,是否对他从事的工作有帮助;是否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想要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设网络教学
教学内容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学生或成人只有学会并灵活应用所学技能,才能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细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未来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课程必须设定明确的出发点,希望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在开设面向职业教育相关课程时,必须考虑某个行业发展需求、某一种软件、设备使用情况,软件行业内最新的应用技术等内容。职业教育要与企业密切连接,可由不同领域的企业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授课。
(二)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交互式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育已告别初期盲目发展阶段。随着引入大量的国外网络教育,学习者能自主判断什么是好的教育。例如,美国的网络教育发展态势推动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一定可将网络教育推向新的高度,从而提升网络教育质量。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用不同形式的交互工具,让具有类似兴趣的网络学习者组成互动社区,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完成。这种互动式社区能有效培养学习者学习兴趣,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职业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掌握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开展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劳动者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义务教育需要变革的内容较多,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自然离不开专业优秀人才。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劳动力市场规模、就业失业情况、企业结果、经济发展模式等。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说,建立职业教育制度、扩充职业教育规模等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为主导模式。目前,我国处在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时代,在“互联网+”战略模式下,智能化、信息化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技术,进而对从业人员提供更高的要求。由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出现,如果职业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其发展要求。“互联网+”模式打破权威对知识、技术的垄断,人人均可获取并使用知识。对于农村职业学校来说,多数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功底,但缺乏明显的实践经验。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想要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为学生配置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必须注意,现阶段多数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较少,所用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学习要求,所设立的专业也没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或者增加。
(二)缺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
农村职业教育被归纳至二等教育范畴,国家对其发展的关注度明显低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注意,农村职业教育最基本属性并非是经营性的,而是公益性教育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农村职业教育隶属于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属性决定其发展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职能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理论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办学体制多元化局面。目前,全国多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这一情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相关调查数据表明,70%的农民对开展职业教育保持无所谓和不满意态度,仅有9%的农业技术由学校职业教育获得,有32%的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对生产产生较大作用,多数学生对学校专业课教师和教学效果并不满意。农村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不高,无法适应市场具体需求。分析其原因是农村职业学校软硬件建设无法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其最大差异就是展示其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这种特征促使农村职业教育配备的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等设施与普通高中有所不同。
(三)缺乏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较低,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资源开发、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已有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根据初高中学生设定2-3年级以上阶段的教育,针对农民的短期培训和岗前技术培训等成人教育少之又少。同时,农村素质偏低的情况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从所有制方面来说,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职业学校为主,私人投资的农村职业教育较少。因此,培训资源会分散至各个管理部门,导致培训资源短缺和严重浪费的情况。
(四)教育内容涉及面较窄
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互联网上对农民开展培训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容局限在如何开网店、如何获取利益等方面,导致农民对互联网作用依然停留在管窥状态,导致农业数据利用率较低,信息技术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互联网+”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科技、教育的支持,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劳动力素质较低,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理念。实践表明,凡是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地区,其经济水平明显提升。此时,不仅要克服不重视教育的思想,还要批评职业技术教育落后和不良社会风气情况,提倡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将大量农村青年培养为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目前,部分地区普通教育发展较快,升学率不高,只顾及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不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等原因,导致送出去较多学生但回来较少。同时,各地农村职业教育想要跳出偏重政治和经济功能怪圈,应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进行适当调整。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必须解决弱势群体发展问题、弱势群体教育不公平待遇问题。由学历教育转向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轨道上,借助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大量新型农民。当然,农村职业教育要以立足农民、服务农民为目标,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现职业教育优势,从而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逐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及质量。
(二)优化专业结构并丰富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应用技术人才,提升劳动者素质水平,增强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的同时,职业教育层次、教育内容、办学形式也呈现多样性特点。只有符合农民需求的教育形式,学校才能有发展生机。从农村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来看,多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培训初中级、短期培训为主,满足职业技术发展需求。“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将互联网创新结果与农业相关的领域进行融合,推动技术发展,提升生产效果,形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农业知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依托设置的各类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在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利用数据网关、一体化控制器、主控制箱等设备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管理、物流等过程实现智能化管理效果。各涉农职业教育学校依据农业管理、生产、经营等信息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市场紧缺的人才,为开展智能农业服务提供重要依据。从课堂教学层面来说,对内容创新尤为重要。创新应紧紧围绕学生学到真本事和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说,建设优化的课程体系,将重点放在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农业生产具体应用中,重视讲解智能农业知识、能力。教师要根据当前智能农业发展对新型农民专业技能要求和学生对未来职业知识、能力等需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改造传统教材,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三)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模式创新角度来说,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把教师、机房转变为互动课堂学习中心,把图书馆、宿舍建设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等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消除传统课程教学的弊端,利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打造“互联网+”环境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的动态感知技术,随时了解人员流动、个体感知等情况,让学生能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推行“一生一案一评价”的教学管理模式。从教学方式角度来说,紧紧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展开。2015年,国内第一份阅读指数研究数据表明:人们常用手机来阅读信息,所占比例为38.7%,明显高于纸质媒介(27.3%)和电脑(17.2%)。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应用互联网,例如,通过微信平台发出教学内容、分享有关文章等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问题。使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形成移动、个性化学习方法。
(四)加强和落实实践教学
从实践教学层面来说,加强体验式教学。必须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并贯彻至整个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重新认识到新时期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创设网络智能化、精细化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学生接受的实践教学在全真环境下进行。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角度来说,涉及农村职业教育应把创新创业教学融入“互联网+”教育过程中,纳入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创业园、农业创客空间等为依据,将科研优势合理转化为教学优势,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建立训、研、创一体化的实习基地
对传统实习基地进行改造升级,例如,建立种子科技园、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等,创设实训、科研、创业为一体的智能实习基地。借助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建立应用分析精准化、生产控制智能化、过程监管全程化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条件下,以农业管理、流通、经营信息化为目标,建立网络化运营和管理体系,根据生产情况实施远程监控和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创建数据统计平台,把大数据分析作为基地后期改善依据,把涉农专业教育由课题转移至基地中。如果现场实训安排存在困难,必须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系统及实习基地,有效解决无法提供真实事件环境引发的问题,把虚拟仿真平台和实验室应用到学校日常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农业运营管理相关知识。总之,“互联网+”模式重点在于融合共享,应用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便于尽早建立网络化、数字化、终身化教育体系。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人才,构建顺应“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链培养满足时展的人才,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人才质量。
作者:孙凌晨 罗丹丹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省学校后勤管理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国胜,沈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6):38-42.
[2]周云.由“互联网+”对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冲击的思考[J].科学导报,2015(13):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