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的成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治理的成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治理的成就范文1

[关键词]城市河流 水环境 综合规划治理

中图分类号:TU3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86-01

一、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现状

城市河流水环境是指城市中的线状水体(自然河流、人工渠道、护城河)及其水循环空间,具体地说是指以河道水域为中心,包含河道周边环境的一个特定区域。目前国内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严重,“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普遍存在。城市河流发展至今,在人类的干扰之下遇到了许多问题。河流的多样性和水质在人类破坏之下逐渐下降,植被单一化、闸坝建设、截弯取直、排放污染过多等问题都存在于我国许多地区,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城市河流水环境主要存在水质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底泥对水质的严重污染、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加剧水质污染、航运影响水质和景观等问题。水质污染日益加剧,各大城市已经充分认识到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纷纷加大整治力度,通过采用河床断面的修复方法,在河流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及其功能分析

1、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我国对城市河流水环境在概念与内涵上的表述并不是非常清楚。早期对水环境内涵的理解所存在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水资源”说、“水体”说、“水质”说等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歧义与争端。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对于水环境内涵已经有了统一的解释,并且结合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治理水环境的措施和治理目标,主要治理内容包括:污染防治、河流堤岸保护、生态恢复和景观建设等方面。从环境的“主体”与“客体”进行分析,水环境就是人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使水环境发生演变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正确研究水环境。但总体来说,人类活动是影响城市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必须充分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在实践经验中,找到治理的方法和途径,降低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城市河流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水资源是实现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保证,必须充分认识城市水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性,改善人为因素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新时期的河流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生活用水,更多的是被水上娱乐、景观欣赏等新功能所占据,在人类活动时,逐渐的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水质,使整个城市的水环境也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出现了河流水质的改变,生态功能逐渐退化,给水环境治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2、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具体功能

人类文明的起源是源于河流附近,目前全球人类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在河流附近,可以看出,河流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城市河流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义,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分洪抗旱、水产养殖、河流运输、水上娱乐等功能代替了河流的原始功能,加上对河流不断的规划治理,使现代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现代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功能总结为三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和文化遗产。第一,河流是所有物种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维持生命的前提;第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水上娱乐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河流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第三,河流规划是一个城市重要的人文标志,是城市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示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

三、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处处体现“兼顾、和谐”的原则,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单一措施与多项功能相结合,防洪安全兼顾景观、生态、水环境功能多项措施并举,最终实现“水清、岸绿、安全、共生”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水环境综合质量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仅重视景观质量的改善而忽略其它方面质量的提高。

1、生态护岸

城市生态水利的构建依靠工程来实现,工程设施应该为功能和环境建设服务,即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与防洪、水质、环境、景观、生态要求和谐一致,应尽量隐藏工程痕迹而不是凸显。生态护岸是恢复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份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防御洪水的基本功能。

本着“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洪功能,又有利于河道系统的生态建设”的原则,河道的护砌形式尽量采用生态护砌,结合流速、景观等因素,因地制宜,河道常水位以下尽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生态护岸。常水位以上的护岸应尽量考虑景观与安全相结合,流速低的部位尽量采用草皮等绿色护岸,在河道转弯的凹岸及其它流速较大的地方如果必须采用硬质护岸,也尽量采用透水的材料,并尽量把它设在绿色护岸之下,作为河道的防护的“第二道屏障”,使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常水位以下的生态护岸类型可参考:生态砖、鱼巢砖、木桩、枝条、自然堆石、卵石、干砌石、仿木桩、生态袋等护岸形式。洪水位生态护岸类型可参考:生态植草砖、植加筋、植被混凝土、铅丝石笼、混凝土框格块石、干砌石、生态袋、土工三维网垫、揶壳纤维网垫、植物扦插等。

2、入河雨水生态控制措施

只有污水不直接入河,由污水管网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城市河道水质才能基本保证。但是由于路面(特别是沥青路面)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很高,雨水也会对河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城市河道治理需要对入河雨水采取一定生态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保护水质,降低雨水污染的冲击负荷。

初期雨水控制措施 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很高,尽量引入市政管网,对入河的雨水口进行改造,设置溢流井,初期的污染严重的的部分雨水就近汇入污水管道,超出的部分溢流排入河道。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技术是一种防止和削减径流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的一种措施。植物浅沟是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工程措施,一般通过重力流收集处理径流雨水。当雨水流经浅沟时,在沉淀、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等共同作用下,径流中的污染物被去除,达到雨水径流的收集利用和径流污染控制的目的。生态雨水口 在集中的雨水入河口处设置卵石区和滞水区,对入河雨水进行过滤。种植水生高等植被 水生高等植被,如芦苇、香蒲、茭草、莲藕等具有很好的物理阻滞作用,通过消浪,促使沉积,降低沉积物的再悬浮,并大量吸收水体和沉积物的营养盐,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保护和重建河流天然湿地湿地号称“地球之肾”,天然湿地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一种高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规划设计中,要尽量利用河流滩地、河心岛等,根据不同水深,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湿地环境,必要时需要人为设置湿地。

总结

城市河流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都有着突出的贡献,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水环境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加强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将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加大对水环境的整治力度,降低人为因素对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证水环境的原始功能得以发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治理的成就范文2

关键词 石油库;环境污染;管理;控制

轻质油品作为发动机主要燃料,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成品油油库内以存储轻质油品为主,由于企业管理与控制不力,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务必要做好油库污染的控制工作,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1 成品油油库使环境受污染的三大原因

柴油、汽油等轻质油品的存放都直接由成品油油库进行管理,主要是由于油品的蒸发损耗、泄漏以及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1 油品在生产和储存中产生的蒸发损耗现象。根据生产作业要求的不同,按照油品的耗损类型在石化销售系统中的相关划分形式,可大致分成输传损耗、装车作业损耗、卸油作业损耗和存储损耗。之所以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大多是因为其损耗蒸发出的气体包含大量的有毒物质。相关统计分析,开采出的原油经过加工提炼之后,在用户使用之前已经达到了近百分之三的损耗率,其中油品蒸发带来的损耗占据的比例最大。另外,油品蒸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油蒸汽白白流失掉,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样是对珍贵石油资源另一种形式的浪费。油品的蒸发损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1.1.1 收发油作业产生的动态损耗。油轮、油罐车和油罐在油库进行收发油的常规运作时,会因为液面高低的不同,使得空间内的气体受到影响产生不断的动态变化,进而带来一些损耗。

1.1.2 罐中油品的日常储存产生的静态损耗。油罐还没有进行收发油操作的静态存储时,油罐内的气体会受到大气压变化的高低和昼夜变化产生的温度差异,进而发生了油品的蒸发损耗。

1.1.3 自然通风带来的损耗。自然通风带来的损耗大多是由于储油罐在密封时不够严密所造成的。此外,当储油罐的顶部不够坚固以及疏于防范,出现轻微的缝隙或磕碰产生的孔眼,都将使储油罐内部漏气,因此造成了油品的部分损耗。

1.2 油品的泄漏。装油过程的泄漏、卸油码头区域范围内的泄漏以及库区内的泄漏是造成油品泄漏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对于金属油罐而言,由于使用的钢质材料本身就非常低劣,在施工时又不注重有效的保护,防腐类涂料的质量也相对较差,实际操作中管理制度不完善、方法的不得当,加之空气湿度过大,使得油库中大量储油罐外部发生磨损,内部产生腐蚀的现象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导致了储油罐内油品的外漏。即使是使用了钢板和晴胶片做铁壁的非金属罐进行存储,仍然在一些地方发生着油料的泄漏。

1.2.1 装油过程中存在的油品泄漏。大多是由于开采地区成立的较早,一些现代化的自动发油装置未被选取配置,加之油罐车自身设计上在开采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人为的某些因素,使得油料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部分的泄漏。

1.2.2 卸油码头区域范围内的油品泄漏。在正常的卸油时,油轮会因为输油软管的老化断裂、触礁或撞船等原因造成事故性的泄漏问题。调查显示,输油对接软管由于过短被扯裂、过长被压裂或者扭结成团,或是对接软管的接缝之间不够牢固产生的破裂,是造成码头油品发生事故性泄油的重要原因。

1.2.3 库区内的油品泄漏。正常的压强与温度之下,油罐的腐蚀、以及垫片、法兰、阀门、管道等相关密封设施出现的问题,同样会使油品产生外泄现象。另外,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会使汽油产生快速的气化,如果此时混入空气,空气与汽油的体积混合达到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八的爆炸限度,就极有可能产生油罐的爆炸,对油罐的正常工作带来重大威胁,进而还有可能发生更大面积的火灾与油品的泄漏事故。

1.3 污水的随意排放。污染雨水、含油污水和生活排放污水是成品油油库污水排放形成的主要方式。

1.3.1 污染雨水。罐壁污染、泄漏污染以及罐顶油气排放产生的是对雨水造成污染的主要形式。在遇到外界传来的冷空气后,呼吸阀、罐顶的排气阀相继排放出的尤其会凝结成小水珠,对罐顶的局部产生污染。进油时的标准不规范、粗细不均,会使得浮顶罐出现油品的局部渗出或者外露,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使用之后,位于浮顶油罐上的密封圈会出现变形,使得油罐的密封难以严密,很大程度的为油气外漏带来隐患。另外,拱顶油罐比浮顶油罐的污染要严重的多,油气的过量排放就势必对雨水产生了严重的污染。油罐的罐顶、机泵、法兰和阀门等部位都同样存在着油品外泄的可能性,不及时的处理同样会对雨水产生一些污染,由于油位产生的相关变化,会使浮顶油罐会在油罐的密封处和油罐的罐壁上残留一些油渍,用人工的方式无法及时彻底的清理流进的雨水。

1.3.2 含油污水。地下含油污水管道系统的泄漏产生出的污水、油罐清洗排出的污水、油罐正常的清洗、排水和泵计量设施、装卸作业完成后冲洗地面的操作等含污油水的排放,是含油污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油罐的正常清洗和油罐的切水操作是构成含油污水的主要方式。人工方式的切水通常不容易掌握,其中的含油量能高达500mg/L,并且含油量在排水的中后期还会有增大的趋势。相关报道指出,COD的含量在油罐的切水作业中占据的比例比较高,含油污水的比重上高达百分之八十,另外还有可能存在四乙基铅、挥发酚和硫化物等有毒的化学物质。对油罐进行常规清洗操作时,含油量在排除的污水中为3000mg/L,其排出的污水在成分上与油罐切水中所含有的大体一致。

1.3.3 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是指的在控制室、办公场所、化验室等地点排放出来的一些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水。

环境治理的成就范文3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8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精神科病患在康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究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病患治疗康复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对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入住我院的106 例精神科病患的医疗护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106 例精神病患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 例。对照组病患依据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实施相应护理措施,观察组病患在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依据病患临床反应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结果:研究组病患接受治疗与管理的依赖性显著提升,护理效果被病患家属与其家属所认可;结论:对精神科病患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护理措施,其护理效果被病患家属与其家属所认可,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科;治疗;康复

在精神科的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关注重点在于防范事故的发生与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挽救病患的生命,而忽略了在“严格的管理制度、病患特殊的治疗环境、病患遭受疾病的折磨”下更为激烈的心理矛盾。“十剂之功,败于一言” [1] 是精神科护理中最为真实的写照。

文对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入住我院的106 例精神科病患的医疗护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入住我院精神科的106 例病患,其中64 例男性、42 例女性,年龄13—69 岁(平均年龄28.6±1.1),病程6 个月—17 年(平均病程4.1±1.2)。106 例病患均患有精神疾病(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2])且无显著躯体疾病与智力障碍。全部病患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 例,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CL_90(症状自评量表[3])的方式对“刚入院的病患、长期住院的病患、即将出院的病患”进行相应心理评估分析,并依据评估分析结果与病患临床反应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

2 精神科病患治疗康复过程中不良心理与针对性心理护理

2.1 精神科病患治疗康复过程中不良心理

“刚入院的病患、长期住院的病患、即将出院的病患”均出现不同程度“病耻感、焦虑、恐惧、抑郁、沮丧、猜疑、孤独” [4]等不良心理反应。

2.1.1 刚入院的病患

新入院的病患因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产生不安全感,多存在“恐惧、焦虑、猜疑”的不良情绪。一些病患无法正确面对自身存在的疾病而否认患病抗拒治疗。

2.1.2 长期住院的病患(疾病缓解期)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会让病患出现“度日如年”的孤独感。病患在医院经过系统临床治疗后会逐渐恢复自知力,对于自身发病时的病态想法与行为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2.1.3 即将出院的病患

即将出院的病患有着最复杂的心理活动。伴随治疗一些病患自知力与心理活动已接近常人,他们对自身所患疾病有着强烈的羞耻感,恐惧社会与家庭对其排斥。长期疾病让病患身体变的虚弱,他们自觉没有了自理能力与工作能力成为家庭的负担。病患一方面希望尽早出院重新步入社会与家人一起生活,另一方面因社会歧视身体素质低下等因素恐惧出院。

2.2 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

2.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家属的支持

病患入院医护人员应通过运用亲切的语言与尊敬的称呼有效消除病患刚进入陌生环境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与孤独感。护理过程中应以“尊重、理解、关心、鼓励”的态度去面对病患,耐心的去倾听病患的内心诉求,合理疏导病患内心不良情绪;对于消极悲观的病患可诱导讲解如何正确对待处理生活中的事,多鼓励表扬病患帮助其重树生活信心。

2.2.2 不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与敬畏生命教育

“缺乏自信心、逃避社会”是精神科病患最为常见的问题。医护人员应通过耐心为病患讲解精神疾病的常识、治疗预防、自我控制方法等内容让病患了解配合治疗康复后能够愉快的面对生活,增强病患的自信心。此外,让病患尝试对生活进行自理,重建病患生活信心。还可以通过打扫卫生等有意义的活动促进病患对生活的参与度,有效增加病患的自身价值感。

3 结果

研究组病患接受治疗与管理的依赖性、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见下表1。

4 讨论

精神科病患属于社会功能缺陷严重且不会主动配合治疗的特殊群体,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病患治疗康复与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通过对病患进行心理评估并依据评估分析结果与病患临床反应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病患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促进病患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龚玫芳, 李典银, 苏旻. 综合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华护理教育,2013(04).

[2] 王菲, 顾红, 季卫东.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控力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2013(05).

环境治理的成就范文4

关键词: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水质数据;监测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为实现天津生态城2020年水系统规划建设目标(非常规水源利用率≥50%、地表水达到IV类水环境标准)积累成功经验,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了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中新生态城新型水系统实施保障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示范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为实现课题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目标,进行了“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施工作。

1.2 研究目标

天津生态城区域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是国家“十二五”水环境专项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态城新型水环境系统的信息基础,为完成课题任务,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平台层面的研究:

(1)水质数据采集研究。

(2)平台传输网络研究。

(3)水质信息动态管理与应用研究。

(4)水质安全自动报警研究。

(5)水质事件智能化处置与联合调配研究。

(6)水环境系统资源的整合c应用研究。

2 平台架构研究

水环境智能化管理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架构层面,包括实现水质信息采集与传输的感知层与网络层,对各类数据进行管理与应用的数据层,以及进行智能化应用与决策的业务层与应用层。

3 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在建设内容层面,系统包括首页、基础信息、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应急预案、视频监控和系统设置7个模块(如图2所示)。

4 水质监测网络研究与实现

4.1 监测设备选型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包括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指标在线监测设备,综合考虑价格与性能,选用设备如表1。

4.2 监测站点布局研究

生态城暂时计划在清净湖与蓟运河故道布设监测点3个,在蓟运河与蓟运河故道交界处、蓟运河故道与清净湖交接处、慧风溪流入故道处分别进行在线监测站点布设。

监测站点分布状况如图3。

5 监测数据及传输研究

5.1 水质数据采集

综合性指标数据:水温、pH、电导、溶解氧(DO)、浊度、悬浮物(SS)、氧化还原电位等。

水污染指标数据:生化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紫外吸收(UV)等;金属及类金属污染物、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磷、氰化物、氯化物、氟、酚类化合物、矿物油等。

生物指标数据:大肠杆菌群数、细菌总数等。

5.2 水质数据传输

水质数据由在线监测设备采集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分析模型根据预设算法与规则,将监测数据自动区分与归类,分别存入对应的监测数据表中。

通过特定代码运算与参数配置,系统可以访问不同监测数据表中的监测数据,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应用与管理。

6 平台功能实现

系统包括首页、基础信息、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应急预案、视频监控和系统设置7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6.1 首页

首页以地图和实时数据表的形式对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实现时空结合的管理与应用展示。

6.2 基础信息

基础信息实现站点管理和指标设置,包括监测指标设置、报警指标设置、水质站点管理和水量站点管理等功能。

6.3 监测分析

监测数据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查询、管理与分析,包括水质数据分析、水量数据分析等功能。

6.4 报警信息

报警信息实现水质数据报警与报警信息管理,根据监测指标不同,分为COD报警、总磷报警、氨氮报警、硝酸盐氮报警与叶绿素a报警等。

6.5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实现不同级别水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根据预案级别不同,启动相对应的应急处置流程,流程中各相关单位和干系人按照预案规定的顺序与标准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协同配合,快速高效。

6.6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接入水体和泵站的视频信息,以可视化的信息支撑配合水环境管理,从而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

7 结束语

本平台的研究集成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建设方法,并结合天津生态城水体环境的实际状况,通过系统实现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我们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建设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通过系统应用表明系统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姚运先.水环境监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汤国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3.

环境治理的成就范文5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下肢; 深静脉; 血栓; 预见性; 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由于外力的强大作用,使得患者头部发生损伤,造成头部软组织、颅骨骨折甚至是脑损伤的发生[1]。该病的主要发病特点为局部损伤或是弥漫性损伤,患者发生脑损伤后轻者会发生脑缺血、脑水肿、颅内高压等,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一旦患者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相应提高[2-3]。为有效避免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研究该病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特作本次调查研究,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患者50例,根据其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74岁,平均(43.20±1.20)岁。对照组(常规护理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5~73岁,平均(42.10±0.30)岁。其中由于车祸事故发病者29例,跌倒损伤者8例,斗殴致病者2例,高空摔伤致病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即包括一系列护理措施,其步骤可概括如下:(1)呼吸道护理,即选取正确的,进行吸痰、叩背等一系列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2)预防感染的护理,如留置导尿管、清洗会等措施。(3)输液护理。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要进行下肢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其主要步骤为:(1)药物及操作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则要定期给患者更换卧位,并适当的进行下肢运动,以促进患者下肢深静脉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回流的阻力,进而有效地避免由于长时间的循环受阻引起的静脉栓塞。患者术后可酌情应用弹力绷带,达到增强下肢组织静脉压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静脉回流,促进深静脉血液循环。避免静脉壁损伤,即在患者进行药物滴注治疗之,可将枕头垫在患者的下肢处,从而避免下肢深静脉的血管由于压力过大发生破裂。防治血液凝固,即定期、适当的给患者进行补水,以避免由于血液黏稠度过高引起静脉血液凝固,进而引起栓塞的发生。同时,留置深静脉导管,输液后要及时封闭该导管,避免感染。(2)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及其照顾者更好地掌握疾病即感染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而有效的避免疾病及感染的发生。(3)同时为了避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发生褥疮等并发症发生,要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即下肢各关节屈伸活动、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病情允许可鼓励患者多做上下楼梯、室内步行、适当的跑步锻炼等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4)同时尽量避免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下肢静脉滴注、注射等操作,以避免由于静脉穿刺造成血栓的发生。(5)评估护理:在上述一系列操作后,要对患者的护理效果与临床表现进行评估活动,从而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可根据护理效果评估结果进一步进行护理操作改善与提高,从而到达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进行护理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等情况的发生率,同时对比研究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所有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 通过对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诱因的调查中了解到,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包括长期应用脱水剂8例(16.00%)、肌力下降10例(20.00%)、长期卧床19例(38.00%)、静脉血栓史13例(26.00%)等,其中由于长期卧床和静脉血栓史引起疾病的几率相对较高。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和自我完善中,尤其在颅脑损伤方面的治理护理中的发展也非常可观[4]。发生颅脑损伤后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然后才可以采取治疗护理措施。目前治疗中将颅脑损伤根据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特重型[5-6]。其判断标准为:患者有轻微头痛、头晕、伤后昏迷0.5 h左右,则称为轻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长达12 h以内,且伴有较轻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不稳定,则称为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超过12 h,且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同时发生意识障碍昏迷加重的现象,则称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已发生休克、脑损伤加重、并伴有脏器损伤者,称为特重型颅脑损伤[7-9]。

发生脑损伤后,会进一步引发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发生。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由于外力的作用,患者的脑部发生原发性损伤,而后对患者脑内的神经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得患者脑内的神经纤维断裂,进一步造成神经传导障碍,导致脑内神经细胞发生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引起细胞死亡,而后由于治疗过程中的长期卧床,会使得患者脑内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也会由于血液黏稠度渐高,进一步诱发下肢深静脉的血栓[10-11]。从而造成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后患者会发生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例如意识障碍、昏迷等,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治疗后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现今临床上时常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但是这种护理措施不能够有效的避免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2]。所以,出现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这种护理措施延续常规护理措施的全面有效的护理,同时还加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13]。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措施,特作此次调查研究。

目前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14]。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诱因包括长期应用脱水剂、肌力下降、长期卧床、静脉血栓史[15]。而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由于具有静脉血栓史和长期卧床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造成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妮,刘凌虹,赵佳丽,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70-1072.

[2]陈金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112-113.

[3]李汉军,李介秋,滕晓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7):725-727.

[4]Goldhaber S Z.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 romb oem bolism[J]. J Am Coll Cardiol,2010,56(1):1-7.

[5]姚天才,赵东升,徐恭达.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1):5-8.

[6]陆柳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356-357.

[7]Amiwero C,Campbell I A,Prescott R J. A reappraisal of warfarin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nd/or pulmonary embolism[J]. Afr Health Sci,2009,9(3):179-185.

[8]周玉华,许燕杏,朱蔚仪,等.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268.

[9]杨四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6-47.

[10]蔡平,李群.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245-246.

[11]董艳.颅脑损伤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2):623.

[12]吴群英.护理干预在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72-73.

[13]胡静,米洁,温静,等.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9):211.

[14]Ray W Z,Strom R G,Blackburn S L,et al. Incidence of deep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J Neurosurg,2009,110(5):1010-1014.

环境治理的成就范文6

我国环境治理路径的选择历程

虽然是提倡“去国家化”,但是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仍然占据主导的地位,仍然承担了环境治理的绝大部分责任;只是这个时期市场机制的引入与发展,调动和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拥有了自己的部分主动权,要求与政府谈判,对管制所带来的成本进行分析,呼吁与政府共同治理环境。3.1992年—至今,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环境问题已经达到了最严重的状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十四大开始我国的市场逐渐活跃起来,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的行列中,但仍然不能成为环境治理的主导主体,而只是参与主体;公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等要求也已经成为了环境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另外,目前政府对公民社会的控制也逐渐地放松了,“经历了一个从堵到疏”,“从简单禁止到适度开放的过程”。[2](P205)因此,现阶段我国所走的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和公民社会参与的环境治理路径。政府的主导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且在环境治理中的力量有所增强。市场和公民社会在环境治理中的力量也逐渐地发挥出来,但是相当薄弱,仍然只是作为参与环境治理的一个主体,并不能成为完全代替政府来治理环境,只是政府失灵的必要补充。

我国环境治理与环境善治的差距

将上述我国环境治理路径选择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环境治理的现状,与环境善治的基本要素及衡量标准进行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环境治理离“环境善治”的距离很远,对照环境善治的四大标准,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差距。首先,环境善治要求政府得到公民的信任和支持,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来行使自己的职权,同时也要考虑到公民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是环境治理的现状中,我国政府部门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有些政府官员为了取得政绩,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从而滥用权力,允许一些会给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继续生产和发展,公民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了政府公信力极差,使合法性和法治性都遭到了质疑。其次,环境善治的合法性要求环境治理过程中要认真地协调好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促成各主体之间能够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来共同治理环境,从而使环境治理活动能够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支持。而我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的力量最大的,起主导性作用,而市场和公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仍受政府政策的控制,力量较为薄弱和有限。虽然三者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能够开展合作,但是从总的来说缺乏彼此的信任而合作很少,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因为利益不同而产生冲突。

首先,我国政府官员习惯于“暗箱操作”,对于环境政策的制定甚至是出现了突发的环境危机时,肇事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愿意或不及时向当地居民和上级政府说明情况。其次,虽然从2008年5月1日起就开始正式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于强制超标、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公开四大类环境信息,并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公开。我们要看到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公开自己的信息。第三,环境善治要求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成为能够与政府抗衡的治理主体。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仍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忽略了公民社会的参与。政府把自己当做是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事必躬亲,缺少了自己和其他环境治理主体的沟通合作和协调。二是公民社会本身的不成熟。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发展又比较缓慢等弊病,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环境NGO都对环境治理参与严重不足。三是公民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多数民众缺乏参与环保的意识,对于参与环境保护态度也比较消极。

首先,由于“政府本身官僚体制的影响,如:创新不足、灵活有限、信息失真、缺乏竞争压力等,以及利益不相关性、责任感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政府进行环境和资源管理的动力不足”[4](P24),导致了环境治理的效率相对低下。其次,市场应该承担着环境治理最大的责任。但是市场的本质就是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有时企业为了利润而不择手段,并不管对环境造成多大的污染。第三,我国公民社会力量较为薄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比较淡薄,缺乏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感,因此,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性也较低。

从稳定性看,目前我国的环境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经常发生一些环境污染和环境危机的事件。从公正性来看,环境善治要求我们不论对于任何人、任何地区要实行环境公平、公正。但是我国的环境治理却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于那些能够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率的企业给予纵容和支持,对于他们的任意排污不给予一定的处罚和惩治;二是环境决策方面存在的不公平。我国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的人群采取“一刀切”的原则,表面上看对他们来说是公平的,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应根据当地和大众人群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环境决策。三是从公众方面来看,也存在着不公平。“一是社会上的富人在占有较多环境收益的同时,却不太愿意尽环境保护的义务”[5](P42);“二是当代人为了自己的需要,过分攫取资源,杀鸡取卵,削弱了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与条件”[5](P43),这对于后代人对环境及资源的享用来看也是不公平的。

环境善政走向环境善治:我国环境治理的新路径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要达到环境善治这个目标还有较远的距离。虽然目前我国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路径,但是政府主导得不够到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显然继续走目前的这条道路是不可行的。那究竟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径才能更好地治理我国的环境呢?环境的道路许多学者提出,我国应该学习西方走多中心治理环境的道路。所谓的“多中心”包括了空间上的多中心、主体上的多中心和权力向度上的多中心。它强调了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这三大主体都处在环境治理的主体地位,构成了环境治理的“三极”;其治理环境的权力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领导谁、谁命令谁的问题,权力的运行向度不再是自上而下了,而是上下互动的治理过程;它是以成熟而又繁荣的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作为基础,强调自发秩序和自主治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主体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能够相互协调和合作,是环境善治的前提。必须承认多中心治理这条路径在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与我国不同,中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都尚未完成,公民社会并不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并不适合多中心治理,理由如下:首先,多中心治理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主张在环境治理中限制政府的职能与作用,这对于从环境治理一开始并长期依赖于政府的中国来说,并不适用;其次,多中心治理理论要求市场及公民社会在环境治理中处于能与政府相互抗衡的主体地位。这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阶段,经济体制化还不完善的中国来说,市场所要发挥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公民社会也处于正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并不成熟。因此,这对于市场和公民社会并不发达的中国而言,想要实现市场及公民社会成为环境治理的一极地位根本是不可能,想要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更是不可能的。第三,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多中心治理是基于西方个体本位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它的真正精神在于“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契约合作观念,这意味着对处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不可以也不可能照搬照抄治理理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6](P60)因此,目前的中国尚不具备实现多中心治理的客观前提。#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