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

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低效;行为习惯

新课程改革是当下每一位老师积极探讨、实践的主要课题。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为老师们教书育人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的参与在音乐课堂中呢?本文就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做了分析和建议

一、音乐课中“不和谐”的声音

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课堂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1) 学生对音乐的重视度不够。上课时喜欢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坐姿不端正、精气神不足、课堂参与度不够,和老师互动的学生永远就是那么几个,其他的学生积极度不够。

(2) 学生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首先,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播放音响音乐时,学生却在聆听过程中走神,甚至调皮的孩子会窃窃私语;其次,学生不具有聆听的意识和习惯。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没有耐心聆听的习惯,争相举手,只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表演小组汇报表演,其他小组却为接下来自己小组的汇报作预演,唯一的观众只有老师。

(3) 学生语言不简练。课堂中很多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缺乏简洁性,只需两三句话解决的问题,却是叙述了半天也抓不住重点,讲不清楚!

(4)学生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的合作方式,已成为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精诚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小组成员合作散如沙。学生抓不住合作任务的重点,合作过程毫无逻辑,就像一盘散沙,都不知道做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或者都没有什么想法,大眼瞪小眼,思维不活跃、不积极。

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能力差异明显。汇报表演时,总是那么固定的几个小组,其他小组永远是观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全员参与。

③小组讨论、表演过程中环境吵闹。小组讨论过程相对比较自由,学生说话的声音也就不受控制,40几个人的声音交相辉映,一组声音大,其他几组为了能够听见相互间的对话,提高音量,排练演唱时喊叫演唱明显;小组展示过程时,表演组在表演,聆听组仍然在窃窃私语,有的说闲话,有的忙着讨论未完成的问题,整个展示过程杂乱无章,效率低!

④学生收放不自如。在小组讨论环节过渡到小组展示环节时,学生总不能收放自如,老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陆续安静。

2.老师的不足之处

(1) 语数外老师经常会在音乐课时扣留学生补作业、打扫教室,而这些被扣留的学生再走进音乐教室时已经是上课后10分钟,甚至是课已过半,音乐课被他们的推门、“报告”声打断也成为家常便饭,音乐课的节奏被打乱,学生的注意力更是自然的被打断,影响甚大。

(2)教课老师的有效提问不达标,环节设置不理想。上课时,总是出现老师问题提出后,能解决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无人举手的现象;也常会出现某个环节的设置实际效果与备课时所预期的效果有距离。

(3)课堂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脾气古怪或非常调皮的学生,老师经常会因为这些个别同学的过分举动而动怒,甚至是暴跳如雷,最终不仅仅没有控制住课堂,反而让整个班级处于了不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对音乐的不够重视、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存在的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一节音乐课的质量和效率,只有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高效的音乐课堂才能得以实现。

二、音乐课堂低效的原因

一节高效的音乐课,要有好的引导者,老师不具备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会导致课堂的低效。同样,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需要拥有好的上课状态。但因为家庭、社会原因[1]、部分主科老师对音乐的不够重视、音乐老师对课堂行为习惯的忽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导致了音乐课堂的低效。低效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部分老师和家长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

很多家长和老师应对中考,对音体美学科重视度不够。他们的想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态度。

2.老师考虑不周全及对课堂掌控能力的不足

(1)教师“备学生”和“备学法”的缺失。老师的备课流程基本是备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往往忽略了备学生和备学法。这一缺失导致老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了解不够,不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受限,又怎会有发挥,无疑这是决定课堂高效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老师普遍缺乏艺术处理课堂突况的意识。上课节奏无故被调皮的孩子扰乱,教师肯定是很头疼的,但老师毫无艺术的动怒,结果只能是给想学的学生泼了冷水,捣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的继续该怎样还怎样,课堂中老师艺术的处理好突况是攸关重要的,否则,本可高效的课堂将被毁于一旦!

3.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行进

(1)较差的聆听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进行。课堂中走神或者窃窃私语的孩子失去了与音乐碰撞的机会,同时想用心感受音乐的小朋友也因为周围的窃窃私语而受到了影响。较差的聆听习惯大大降低了学习歌曲的速度、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小组汇报表演,都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不聆听、讲话的习惯大大影响了汇报者的思绪和质量,同时自己也失去了学习别人长处的机会,当然课改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互评及鉴赏能力则是在走形式化了,没有听何来评!总之,老师准备的再充分、教案设计的再精彩,学生没有好的聆听习惯,那么这节课都是低效、无味的!

(2)孩子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效果差强人意。课改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是充满生命力、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交流互动、生生合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小牛犊,老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一个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老师开始放手让学生去感悟音乐,从音乐体验中去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的重要,去体会音乐的美和作用。这种上课模式留给了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多了。此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词不达意,耽误了时间还达不到效果。这样的结果是差强人意的!

(3)低效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新理念,成为了各学科课堂中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没有凝聚力、成员能力分配不均的小组,是不可能做到高效合作,形成小组间良性竞争的。散如沙石的小组讨论中,没有人知道要总结大家的观点,做出结论性的选择,而能力较弱的小组长期作为观众也逐渐的由力不从心演变到了灰心丧气。除此之外,小组讨论过程中吵闹的环境、讨论结束时不能收放自如的纪律,都会使一节精心创设的课显得杂乱无章!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反而为学生学习音乐带来了很多不利的情绪和不良的演唱习惯!

音乐课堂的低效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老师家长的观念和做法都会对课堂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三管齐下,对症下药,对音乐课堂效率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音乐课堂低效现象的建议

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别人走入歧途。”

1.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引导家长避免过度溺爱、管教过严、简单粗暴等不良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帮助家长了解音乐对人一生的作用,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音乐的重要性,做好表率作用,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尽量减少学生接触负面社会环境的机会,如游戏厅,降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把扰乱课堂看成是“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看成是“勇敢”,培养学生谦虚、宽容、懂事的乐观性格。

3.老师高度重视对学生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为学生设计一套行为习惯要求,同时做到严格规范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检查,不让学生钻空子。

(1)与音乐学科以外的老师沟通,音乐课不逗留学生,对迟到学生采取扣除平时分的方式规范上课时间,为音乐课创设良好的上课氛围。

(2)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要求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不可以讲话。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眼神的提醒、动作的暗示、甚至是停止音乐,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文明的、用心的听众!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展示中,聆听伙伴的智汇报成果,明白只有各行其职,才能使每个人都有所得!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要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过于繁琐的回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反复的回答、提出问题、再回答这样一个过程中,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4)培养学生高效合作的良好习惯。有质量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基础之上的,有了好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首先,分工明确,组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小组分工为:汇报员、小组长、乐器组长(看管分发小组乐器)、编导、纪律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全组的成员有序的进行讨论交流、实际表演,汇报员的职责是代表小组发言,简洁的汇报出组员的讨论精华,纪律组长的职责是维持合作讨论,表演过程中所在小组的纪律;其次,合理划分小组成员,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较弱的学生搭配分组,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实现全班参与;最后,培养学生讨论问题时轻声轻语的习惯,好的讨论环境让效率提升的同时,避免了学生的喊叫歌唱的习惯。同时使用音乐口令让师生间配合默契,让学生能够收放自如的结束合作讨论表演

4.评价激励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适时的奖励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刺激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导向和监督作用。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进行总结,每月一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通过自评,和互评,寻找别人身上的好习惯通过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

5.提高老师的个人能力

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最佳教案。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备标准[6]的同时,要重视备学生和备学法。只有了解了学生,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了如指掌,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才能使各项教学目标以最好的方式达到。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和进步、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引导学生从主观意识上重视音乐,喜爱音乐,家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同时采用评分机制鼓励约束学生,长期以往,高效的音乐课堂定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课的形式存在。

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下,让学生有兴趣的畅游在音乐世界里,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音乐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处于课堂改改热潮中的音乐老师都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同时,通过音乐课这个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收获宝贵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是新时代音乐老师需要为之奋斗和努力的!以上种种对学生上课时的行为习惯和老师的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效音乐课堂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琳.浅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新课程,2011(10):107.

[2]曾晓莹.立足音乐课堂,培养创新能力[J].才智,2009(15):25.

[3]梅玲.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的技巧[J].江苏教育,2012(07):41.

[4]时艳春.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现代阅读,2011(12):61.

[5]赵丽荣.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1(08):47.

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范文2

据笔者调查发现,也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亟待改善加强。一方面,音乐教研活动要有制度保证,不能可有可无。无论是教学管理上还是时间安排上,都要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音乐教研活动不能敷衍了事、摆摆形式、走走过场,要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学习新理论、转变新观念、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唯有如此,音乐教研活动才能名副其实,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水平才可能整体提高。

以下,本文试就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谈谈个人粗浅想法。

一、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

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是中小学校音乐教研所要关注、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现阶段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客观现实来看,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十分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音乐理论水平。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基础理论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育哲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学习理论、《音乐课程标准》研读、音乐教育文献研读等。

2、音乐基础理论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基础音乐知识,主要是基本乐理,以及基础性的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配器、乐器法等;二是基础音乐史论,主要包括中外音乐发展简史,其中也包括对作家、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思潮的基本评价等;三是中外民族音乐,主要包括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常识或理论等;四是音乐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体裁与样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音乐美学意蕴;五是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包括各类声乐、器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区风格、体裁风格和作家风格等;六是音乐与相关文化,主要包括各类歌曲(如民歌、创作歌曲、艺术歌曲、流行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舞蹈音乐、影视音乐等。

以上理论性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音乐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全面、准确的音乐基础知识,从而使音乐教学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做得更好。

(二)技术性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升音乐教师教育技术和音乐创新能力。因此,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教育技术和音乐创作技术两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1、音乐教育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案设计:主要包括音乐课教案的文本体例与样式设计。同时也包括教案内部结构(或环节)的设计与创新。例如,从教案文本体例及教案内部结构上看,主要包括:

①辅助部分。第一层次:课题、课型、教学对象、教学用时、选用教材、教具学具等;第二层次:教案设计思路、理论依据、教学创意、多媒体辅助教学说明等;第三层次: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难点分析、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等。

②主体部分。第一层次:情景创设、教学导入;第二层次:复习旧课、基本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教学拓展等;第三层次:教学反思、本课小结。

从教案样式设计上看,可以是常规陈述式,也可以是列表陈述式。

总的说来,教案设计既要注重体现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注意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亦即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与运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介绍到我国的世界优秀音乐教学法(或称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达尔克罗兹(瑞士)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德国)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和美国综合音乐感课程等。这些优秀的音乐教学法思想精髓何在?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有何借鉴作用?如何深入探讨这些优秀音乐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等,需要教师思考、实践。

(3)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典型代表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看到,音乐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的一种更新与超越,综合体现出当代学校音乐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等。问题是,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如何处理好听觉艺术与“视听”综合教学手段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既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出高水平的原创性课件?值得研究。

2、音乐创作技术方面的教研内容

(1)歌曲写作:作为音乐创作基本手段的歌曲写作(亦可视为旋律写作),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指导学生音乐创作、本地民歌的收集与改编、课堂即兴音乐创编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具备或钻研一定的歌曲写作技术,将对改善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引导和培养学生音乐创作兴趣,大有裨益。

(2)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必不可少。不过,涉及到即兴伴奏技术,不得不清楚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调式调性、音调特征等,从而有效地安排和声、设计左手音型。当然,好的钢琴伴奏并非只是在歌唱中使用,在音乐知识教学、发声练习、音乐主题视唱与分析中,都可能用到钢琴伴奏技术。

(3)合唱指挥:合唱指挥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必备手段或能力,对于每一位音乐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原因在于,合唱指挥技术并非只适用于合唱教学,而是像钢琴弹奏一样,几乎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的始终。比如音乐知识教学、主题视唱与分析教学、齐唱齐奏教学、合唱合奏教学、综合音乐活动教学等,一般都离不开指挥。应该说,一位善于指挥的音乐教师,在控制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启发学生的音乐情绪,表现作品的音乐情感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值得探讨。

(4)小乐队编配:鉴于小乐队编配技术说起来比较复杂,加之我国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在此方面本身开课不足之故,所以,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小乐队编配比较生疏。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只能提示几个有关小乐队编配技术的主要问题,即:乐队的音色组合(主要表现为乐器选用与组合);乐队的音响组合(主要表现为独奏、合奏等声部组合);和声运用(注意区别大小调和声及五声性和声);织体写作(包括复调写作);引子、连接句(段)、尾声的处理等。教师们有机会时,可以多关注或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就某一音乐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活动开展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的问题研究。

1、课内教学方面的教研内容

(1)教师教学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选择与整合;教法选择与整合;音乐文献与创作背景梳理;教学过程设计;课堂问题设计;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拓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生成处理;教师教学语言;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科综合与“音乐本位”的关系;“聆听音乐”的学习意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2)学生学习方面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与能力分析;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分析;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与风格分析;学生喜爱的音乐家分析;学生欢迎的音乐活动方式分析;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在音乐课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分析等。

2、课外活动方面的教研内容

主要包括:学生音乐兴趣小组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合唱团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小乐队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学生校外艺术实践;学生课余音乐创作;师生音乐会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专题性的音乐教研活动,活动开展一定要有的放矢,要着力研讨和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和共性问题。并通过活动开展,力求让所有教师达成教学共识。

(四)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培养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由于此类教研活动类似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其内容广泛而复杂,因此,教师(或教研组)可根据自身专业专长、学术背景以及职业兴趣,同时也可根据音乐教育长期或近期;宏观或微观发展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比如以下选题,笔者以为即可作为项目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内容广泛开展、长期开展: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方法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发展问题研究、中小学生音乐艺术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学科综合方法研究;中小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开拓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情感培养研究;普通学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音乐学习与智力发展问题研究;音乐学习与人文精神形成问题研究;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研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研究等。

总体上看,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一般来说反映出该地区、该学校的文化发展与教育视野,同时也综合反映出音乐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问题的熟悉程度、敏感程度和热衷程度。此不赘述。

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

鉴于传统常规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常常比较单调乏味,有些时候甚至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音乐教学研究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主题讨论式

所谓“主题讨论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就某一主要或重要的音乐教育问题,教师们各抒己见、广泛展开讨论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每周举行一次校内(或学区)音乐教研活动,可以由教研组长指定几位教师作专题发言(理论介绍、主题陈述皆可),然后集体讨论。要求可以是一个理论问题,比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音乐教学中的“双主体”问题;音乐教学中的“双基”问题;自主学习的理论来源;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实践;终生学习的学习意义;音乐教学评价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等。也可以是一个技术问题,比如:教学情景创设;教学中的范唱与范奏;即兴创编音乐;读谱教学方法;绘谱软件的使用;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启发想象联想;流行歌曲的伴奏;作品曲式分析;童声合唱训练;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读书(重要的音乐教育理论著作)、读文章(具有独特见地或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论文)心得交流、经验介绍等。

(二)专题讲座式

所谓“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到本学校、本学区,就音乐教育理论、技术、实践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讲学的一种音乐教研活动。

建议各地中小学校应与当地高等学校或教育科学研究院(所)联系,定期开展此类音乐教研活动。比如举办普通学校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专题讲座;当代音乐教育技术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专题讲座;中外民族音乐、多元文化专题讲座;演奏、演唱、指挥、排练专题讲座;作曲技术、音乐分析、音乐欣赏专题讲座;媒体技术、远程教育发展与实践专题讲座;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讲座等等。

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有利于中小学校与当地高校之间、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学团体”和“学习团体”的逐步形成,感召整个社会共同关心音乐教育;也有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不断开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三)教学观摩式

所谓“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内部或校际之间开展的音乐教学观摩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

教学观摩式的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学校音乐教育中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业已积累了丰富的教研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研效果。不过,以笔者之见,这种教研活动的方式还可以再拓展、再深入、再创新。建议如下:

1、以建设优秀音乐课范例(独立课或系列课)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2、以推介或演示国内外优秀音乐教学法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3、以培养和推出音乐教坛新秀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4、以“同题”(即同一课题)教学创新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

5、以“教学比武”(或教学基本功比赛)为切入点,开展观摩式音乐教研活动等。

事实上,不同学段、不同课题、不同课型的音乐课观摩,常常能够起到重要的教学探索、教学示范甚至教学引领作用。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观摩教师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艺术实践式

所谓“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所开展的音乐教研活动。方式包括学校(或学区)合唱队、小乐队的指导与辅导;师生音乐作品听赏;师生音乐会等。

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实践,集中展示或观察音乐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比如:合唱队、小乐队的建设发展水平问题;教师指导与辅导的方式、方法问题;师生音乐创作(包括电脑作曲)能力、水平问题;音乐会开办的质量问题、参与性问题、社会影响问题等等,都可以凭借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反观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实践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既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成就、特色、水平、质量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学校音乐教育思想、方法、能力、水平的全面检验,值得提倡。

(五)教育科研式

所谓“教育科研式”的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学校音乐教育中,通过教学团队开展音乐教育研究所进行的音乐教研活动。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优秀音乐课教案设计、原创音乐课件设计、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以及项目申请书写作、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社会艺术教育状况调查等。

严格说来,此类活动应该看作是较高层级的音乐教研活动,是一种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音乐教育科研行为,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教师们具有丰富的、比较深厚的音乐教育文化积累和底蕴。

事实上,通过此类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的不仅仅是音乐教师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也必将使音乐教师们逐步建立起牢固的职业信念,慢慢明白自身的音乐教育使命,坚定地担负起民族的音乐教育责任!

结语

本文从“音乐教研活动的内容”和“音乐教研活动的方式”两个方面,概要探讨了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研活动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且也是引人入胜的。只要每一位音乐教师恪尽职守,真正用心地对待自己的音乐教学工作,音乐教研活动大有可为。

当然,也应该看到,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尤其是常态化的音乐教研活动,并非易事。其中,必需有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等单位)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也还需要学校、教研员和广大音乐教师们的集思广益、密切配合,具体设计出音乐教研活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而使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

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范文3

摘 要:新课改自提出以来,在全国教育体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各个院校开始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本文就职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课程改革要求将职校音乐的教学活动发展为一种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高标准下,需要职校音乐老师坚持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为核心开展音乐教学,并高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 职校音乐 方法与策略

在新课改提出以后,各个职业学校正按“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改革要求,按“理论先导、点上实验、面上推广”的工作部署,紧张地进行着课程改革。然而,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自身特性,在职校音乐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创新力度不够、对课改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不够多样等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目前职校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职校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

职校音乐课堂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点。第一,对音乐性缺少掌握。有些职校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一味将音乐教学理解为“玩耍”,或者定位为“娱乐性课堂”,脱离其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忽略了对音乐的学习和思考,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因此得不到应得的审美体验感。第二,片面理解“综合性”。新课改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方向,然而现实中一些职校音乐老师片面理解了“综合性”的定义,偏离音乐自身,而在音乐的外围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以此认为是“全面发展”。第三,缺乏应对能力。一些职校教师自身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知识储备量不够等问题,其自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旧体制下对音乐教学的要求是松散陈旧的,但是新教材强调的是音乐文化,这样就需要音乐教师积极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文化素养,积极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第四,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无趣。在现阶段职校的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主要形式。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播知识的单向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了各个职校。单一化与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只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其产生厌倦心理,照本宣科也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创新的发展。

二、改进建议

面对职校音乐课堂现阶段的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着手解决。第一,贯通审美意识,突出学科特点。音乐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教育,因此,职校音乐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让学生投入精力和热情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职校虽然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但是音乐是最讲技术的科学,没有技术就谈不上创造和高层次的欣赏,而技术不通过艰苦操练是难以学到手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不能忽视对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基础知识转化为音乐技能,转化为实践活动。第三,创造运用音乐,鼓励独特见解。音乐存在于紧紧依赖于人的创造活动。因此在对音乐的教育中,当然不能缺少对音乐创造者的鼓励和培养,而音乐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独辟蹊径,从自身的感受和审美角度出发,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第四,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职校的音乐课堂中,单向依靠教师的信息灌输容易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兴趣缺失等问题,因而音乐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对音乐表现独到的审美视点。第五,多元音乐背景的渗入。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对音乐这门学科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多渗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背景,在音乐中渗入时代背景、民族特色和地理风情以及情感因素等,这样,通过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音乐多元背景的分析,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音乐背后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够寓情于曲,真情流露。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职校音乐教师要使音乐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格局,应该依据“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抓住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枯燥无趣的音乐学习过程转化为对音乐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石鸥,刘丽群.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姚泓孚.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理念在当今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9).

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范文4

关键字: 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改革重点;培养能力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教学改革,使得高校音乐教学魅力十足,学生已经把音乐作为必修课,是当代大学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选项。但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真正把音乐教学纳入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研究学生,探索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确立音乐教学难点,从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出发,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整个素养。这是因为音乐可以改善素质文化与学生的情感,在引导学生积极向善,抒发其喜、怒、哀、乐等情感,控制自身行为,提升道德修养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音乐才能的同时,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高校教学的多元化与全面化发展。为此,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就应该把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来进行。其方法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应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我们知道,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得到深入的发展,使得高校教学清醒的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强化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演唱水平被广泛地重视了起来。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是重要的,这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历来为高校音乐教学所重视。但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水平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支撑。这里,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首先必须扎实有效地进行音乐理论教学,原因在于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的发展历史,把握各种演唱形式与特色,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其次还要以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演唱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以及正确的发声方法,熟练掌握美声、通俗等各种形式的演唱风格,以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

二、加强舞台表演的教学力度,提高音乐理论知识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校音乐教学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就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程作为一门技巧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通过积极的实践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所以,高校应该增加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课,提高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高校为之提供丰富与多元化教学平台,建立全新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融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与舞台表演锻炼于一体,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唱能力。这里我们建议高校要切实为学生创造应有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环境,以音乐理论知识指导音乐学习和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实际舞台表演的能力。这样,就要求学校经常举行艺术表演的实践活动,不断加强音乐艺术活动与交流的力度,扩大学生学习音乐的舞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场合的表演,增加舞台表演的经验,在演出过程中发现缺点,寻找改正的方法,提高舞台表演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高校音乐教育进行深入的 改革,把高校内部的院系、班级,与社会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把独唱与合唱,齐唱与表演歌唱相结合,形成综合化的多功能实践表演。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还应将民歌表演与美声表演相结合,并扩大民族唱法教学,提升学生的民族唱法水平,以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在此,我们认为,高校音乐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将学生参加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入学业考评之中,对规定的艺术实践以次数形式、等级、效果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以让艺术实践发挥最大价值的引导作用,实现教学资源和艺术实践资源的整体优化组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三、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与歌唱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音乐教学应该更多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大力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中师生双向互动的机率,以教师的高标准音乐素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与倾慕中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标准,在与教师的接触学习中提升音乐理论与实际表演方面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提供全方位与多维学习的有效平台,高校音乐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高校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音乐教学开创全新的教学方式。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更多的信息性的舞蹈与歌唱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与形象与生动的画面与视频资料互相结合,更加形象与生动的将舞蹈与歌唱的专业知识表现给学生。多媒体学习系统与歌唱表演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效率,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与缺陷。如多媒体能够轻而易举的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幻灯片、混合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的辅助,提高学生的音乐掌握能力就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时,不能单一化的使用机器进行教学,必须加强师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加强师生的交流,以形成有效的多元化互动交流,在互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件,课堂上要合理应用课件,保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从拓展性和发散性的角度学习课堂知识,保障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四、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音乐能力。

高校音乐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为手段,化枯燥的知识为具体的音乐范例,不仅让学生喜欢音乐,而且要让音乐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提高音乐课堂的效率,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够将知识化为学生音乐演唱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以授“渔”的办法使学生实现获得音乐能力之“鱼”。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应是单纯传授的教学方式,更不是简单地运用多媒体等新技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音乐课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声情并茂的教学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还要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视、听等相结合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研究音乐的方法,使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中实现理解音乐,从而化为音乐演唱能力。在此,我们建议,要优化音乐教学过程,加大学生音乐实践的教学课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增加音乐实践机会,提升音乐能力。我们知道,音乐课的实践性特点很强,学生光有音乐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音乐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歌曲,参与配乐朗诵、舞台设计等,发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校园合唱团、乐队、舞蹈队等,参与各种演出和演唱比赛;组织文艺演出小分队参加每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巩固和拓宽其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总之: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既然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就要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大功夫。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上;放在提高音乐理论知识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配置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形成与歌唱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高校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方能够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梁琳.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微.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12:60-63

【2】冯伟.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安顺学院学报.2011.10:109-111

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范文5

二、师资的缺乏、教师压力过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时代要求高校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和教学水平,还要有较深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一些高校先后进行体制改革,对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量化考核,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高校音乐教师(特别是技能专业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除了其他专业教师所共有的知识性部分以外,还有技能性部分,而技能性部分是靠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专业水平得到保持和提高。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此情况下出现一系列问题:

1.由于扩大教师规模,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一些水平较差的新手加入到高校音乐教师队伍中来,于是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趋势;2.一部分教师由于课时理大大增加,忙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长此以来,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行为严重缺乏,出现音乐专业教师科研成果滞后现象;3.另一部分教师为了保证搞科研、写论文的时间,在教学上马马虎虎,应付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科研和论文即使出来了,也像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离教学实际越来越远。

三、教学设施和设备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备与设施,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一些院校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虽然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扩大了招生,教学设备和设施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设备、教室、琴房、乐器等设备远远不够,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四、音乐教育中尊重个性教育的理念不够。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是:专业意识强、表演意识强、个体本位意识强。但是: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安排等音乐教学中不顾及音乐专业学生特点,文化类课程即所谓通识课开得过多,如英语课开3年每周4课时,有的高校专业技能课只有一天甚至半天的时间。

五、社会文化方面许多不利因素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负面影响。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民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的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成被庸俗的、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重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群众艺术活动园地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加之一些传媒的“误导”,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冲击着高校正常、健康的音乐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高职 音乐表演专业 舞蹈 教学改革 建议

一、舞蹈课程在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中的重要性 音乐表演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培养幼托机构、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师资、音乐表演人才、企事业单位文艺劳动者。当前,多数学校没有专门开设舞蹈课程,但是,在丰富多彩的学生(幼儿)活动、载歌载舞的节日庆典以及各种文艺竞赛,舞蹈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舞蹈课程成为音乐表演等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推行教学改革,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建设,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重点。现在不少学校和托幼机构招聘音乐教师,往往将舞蹈表演、创编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已引起职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

二、高职音乐表演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误区。

1.生源质量上,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生源素质呈快速下滑态势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招生日益困难,生源素质不断下降。为了吸引学生和确保成班率,音乐表演专业招生时降低考生的录取标准,对舞蹈的要求降低了,甚至取消舞蹈方面的相关考试要求。同时,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基础教育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学生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加之学生年龄较大,身体的软开度与柔韧性未曾开发,必然给舞蹈课程教学带来困难。

2.课程设置上,舞蹈课程教学时数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有待改进,特别是音乐表演专业舞蹈课程开课时数过少,一般周课时数只有两课时。这样,就很难发挥舞蹈的教育功效,舞蹈教育肯定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学生也就无法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了。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了。

3.课程结构上,艺术实践教学比重失调

在传统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只是作为教学环节分布在各学年教学计划中,大多是为学校的重大节目演出作陪衬,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导致相当部分学生除了理论学习外,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从而失去了对舞蹈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三、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职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倡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其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就是通过课程改革,把科学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舞蹈课程教学中,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1.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学科,舞蹈教学是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教学不同于高校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高校的舞蹈教学注重专业性、技能性和表演性的培养。根据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教学是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为目标,并具有很强的师范性。高职生既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乐理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具有舞蹈编排、文艺策划等基本技能,还应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作为专业教师,我们必须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专业基础学习,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育人质量。

2.创新选才育人方式,改善生源结构

21世纪,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都为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招生面临严峻挑战,生源数量出现明显不足,生源素质不断下滑,音乐表演专业新生的专业素质日趋下降,舞蹈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市场经济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就业竞争和对口就业的巨大压力已非常现实地摆在当代高职生面前。虽然,部分新生在入学前经过一些培训,但多数是以声乐、器乐、乐理等课程为主,忽视舞蹈教学及其能力培养。进入高职院校后,舞蹈基础相当薄弱,加之舞蹈训练较为辛苦,难免导致学生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反应,这就给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应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改变高职生源现状,改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素质,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应重视和加强生源培训基地建设,积极与中学通力合作,抓好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创新招生和生源输送、培养模式,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同时,提高舞蹈课程在专业招生录取的比重,确保优质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3.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舞蹈课程的合理设置尤显重要。课程设置上,要让学生对舞蹈课程体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充分了解各种常见的舞蹈艺术特色和魅力。课程组织上,坚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舞蹈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应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整合发展的教育取向,突破传统的动作技能训练,向生理、心理、师范三维舞蹈观转变,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中小学音乐表演实际需要的互补,为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舞蹈体态和基本的舞蹈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他们舞蹈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面向市场,及时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相应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有效调动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

教学中融入新潮舞蹈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如运用现代舞动作组合或极富动感、酷劲十足的街舞做热身运动,以饶有兴趣的即兴舞蹈小品练习与情境表演等以激发学习兴趣,减少枯燥乏味的舞蹈训练,有助于开阔学习视野。为了调动高职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应定期开展舞蹈艺术竞赛,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艺术实践,积极发挥舞蹈社团的实践教学功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学习、参与、交流、创作等方式来实现舞蹈才华自我展示,磨练和提高其舞蹈技能。

4.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是中心环节。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评价方式”的教学改革工程,构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以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打破割裂,积极创新,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构建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强化高职生舞蹈技能训练,增强职业竞争力,推动音乐表演专业的有序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职业教育者们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调整音乐及舞蹈课程设置,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教学丰富育人内涵,以育人推动教学开展,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