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维持生命体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维持生命体征范文1
1护理方法
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方法,首先一定要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对于有口腔分泌物者及时吸干净,对于佩戴假牙的患者应立即为其取出假牙,之后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并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以维持患者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行面罩吸氧,氧流量调节为4L/min左右为宜。对于存在严重缺氧或昏迷所致呼吸道梗阻者及时请麻醉科医师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同时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进行迅速的评估,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次数,并确定患者是否存在一侧肺脏的塌陷,同时排除其他重要脏器的活动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重点观察意识状态、皮肤以及肢端颜色,排除缺氧和缺血症状,对于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密切观察伤口位置及出血情况。在进行生命体征观察的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并有利于补充血容量等处理,动态观察患者病情的进展。在紧急抢救的同时,护理人员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及家属应进行安慰,解释病情,疏导不良情绪,告知患者保持情绪平稳有助于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并随时把病情好转的信息传递给患者及家属,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救治工作。对于存在手术指征者尽快完善术前准备,备皮、采血、交叉配血、药物敏感试验等术前准备,急查大生化、小生化以及出凝血时间、血常规,根据病情需要留置导尿管、胃管。还要针对患者其他重要部位,如腹部内脏的活动性出血进行观察,排除腹部压痛、移动性浊音等体征,对于血气胸患者及时协助医师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2]。留置导尿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并注意观察患者尿液颜色和量的变化,以排除肾脏损伤,并通过尿量的变化了解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或休克的程度。对照组:入院后实施常规护理,包括迅速开通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备皮、交叉配血等。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静脉通道开通时间和获得氧气干预时间。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往往病情十分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意识清醒的患者能够意识到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此时往往表现为焦虑、恐惧、悲观、忧伤甚至极度的抑郁状态;而患者家属则十分焦急或惊慌失措,很难完全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甚至在无意中妨碍了医护人员实施抢救,因此在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的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有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严重胸部创伤最易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对此对患者进行严密心电监护尤为重要,其能充分显示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护理时要注意各个导联、联线、指套的正确摆放与联接。胸部创伤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其中大部分患者呼吸困难是由于气道通畅性受阻,或者合并有剧烈的胸痛而限制呼吸动度,或者存在气胸、血气胸等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少部分是由于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或)肺功能不全所致。对于此类患者应该及时解除其呼吸功能受阻,避免发生严重的气体交换障碍而导致机体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危及患者生命。本文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静脉通道开通时间和获得氧气干预时间均显着快于对照组,更好地维持了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病情十分凶猛、发展迅速,不仅要求护理人员的抢救工作具有主动性、计划性和预见性,而且要求急而有序、行之有效[3],同时要做好抢救秩序的维持,不相关人员如患者家属、肇事方以及记者等不能随意进入抢救室,保持抢救有足够的空间。对于与胸部创伤抢救无关的器械和物品要及时撤离,抢救时的污物、污衣等及时进行清理,在保证抢救器械和材料药品完备的同时还要保障抢救室内有充足的光线照明,并时刻做好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对于胸部创伤,排除心脏损伤以及肺脏的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该考虑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的活动性出血。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有无腹痛、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有无减弱或消失;如有腹膜刺激征,怀疑有腹内脏器损伤的患者,应当反复腹腔穿刺,如腹腔穿刺出不凝血液,立即行开腹手术进行止血,以防止腹腔内大出血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同时必须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液体滴速符合医嘱和病情的要求,才能有效地建立和恢复血液循环[4]。本组结果表明,作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迅速、准确、预见性的护理配合对救治严重胸部创伤患者极为重要。应迅速开通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血氧饱和度,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此外,严密、全面的病情观察,耐心、细致的心理干预,主动、预见性的抢救准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维持生命体征范文2
【关键词】异丙酚;全麻;皮质醇;心率;靶控输注
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本院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行全麻诱导,经精心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ASAI~Ⅱ级择期患者60例,均行气管插管,男36例,女24例,年龄(45.1±12.7)岁,病种包括胃癌、食管癌、肾肿瘤、直肠癌。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性别、手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常规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阿托品0 5 mg。入室后开放静脉,行气管内插管全麻,静脉推注芬太尼2 μg/kg后,A组启动Diprifusor/TCI系统,分六步给药,靶浓度定为5 μg/ml。间隔时间为120s,待患者意识消失静脉推注维库溴胺0.1 mg/kg,效应部位浓度达到2.0~2.5 μg/ml时插管,插管后将靶浓度调整为2.0~3.0 μg/ml维持。B组用2.5%硫喷妥纳,按5~7 mg/kg人工推注,待患者意识消失时静注维库溴胺0.1 mg/kg,插管后用芬太尼、异氟醚及维库溴胺维持麻醉。
1.3 监测指标 用DASH3000监护仪连续监测HR、BP、SpO2、ECG。于给药前(T0)、意识消失时(T1)、插管时(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抽取静脉血检测皮质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组间均用t检验。
2 结果
A组各时点HR、SpO2、DBP与诱导前T0无明显差异,T1、T2、T3、T4、T5 SBP无明显差异,但明显低于T0(P
3 讨论
异丙酚TCI用于全麻诱导插管时机体的应激反应小,可明显抑制交感神经张力,诱导过程中生命体征平衡。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可能引起短暂而剧烈的应激反应。神经和内分泌是应激反应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为皮质醇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变化[1]。笔者的研究显示TCI组HR、SpO2、DBP、皮质醇与诱导前无明显差异,SBP在给药后的各时点无明显差异,但明显低于诱导前。另外在意识消失时HR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在插管后1、3、5 min的HR、BP明显高于其余各时点及TCI组,说明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时机体应激反应小,可以明显抑制交感神经张力,诱导过程生命体征平稳,可减少因血药浓度的过度改变而引起的呼吸循环的波动,能保持较为平衡的生命体征。异丙酚具有代谢迅速、高脂溶性和持续给药后输注时间相关半衰期影响小的特点,为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最常用的药物[2]。利用TCI系统输注异丙酚,可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迅速改变血浆浓度及效应部位浓度,达到既有适度的麻醉,又有平稳生命体征的效果。笔者的研究显示,A组诱导过程明显比B组血液动力学平稳。
参考文献
维持生命体征范文3
1.1观察指标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肺功能、水电解质情况、心电图、手术操作时间。
1.2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全麻患者麻醉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程度明显小于硬膜外麻醉组患者(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麻醉情况比较全麻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成功比例、手术出血量、手术输液量、仰卧位低血压发生比例等与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两组患者的合并症和安全性比较全麻组患者心衰、肺水肿、水电解质紊乱、心电图异常等发生比例与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3。两组均没有死亡病例,成功治愈出院。
3讨论
腹腔巨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对于年龄较大、地处偏远患者对医疗知识匮乏,腹腔内巨大肿瘤较多,大部分腹腔巨大肿瘤患者全身情况较差,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严重消瘦、水电解质紊乱等,对手术的耐受较差,因此对于手术和麻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7],麻醉方法的选择要保证以下几点:①良好的止痛效果,因肿瘤体积较大,手术切除止痛要求较高,全身麻醉能够更好满足手术要求,硬膜外麻醉常因手术平面不能达到要求,导致麻醉失败。②良好的肌松效果,因肿瘤体积较大,良好的肌松能够增加手术视野,缩短手术操作时间。③安全性较高,麻醉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对于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安全性更加重要。
硬膜外麻醉通过在硬膜外腔注射局麻药物进行麻醉,但部分腹腔巨大肿瘤患者脊柱呈高张力,因此在进行硬膜外麻醉时,应采用侧入路进入硬膜外腔,同时因脊柱和硬膜外腔长时间受到肿瘤压迫,因此在用药上,应适宜的减少,为常规用药的2/3,保证麻醉安全性,但手术操作时间较长,对肌松要求较高,硬膜外麻醉平面不能满足手术需要。全身麻醉麻醉深度较高,因肿瘤长时间生长,体积大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呼吸和组织脏器的血液供应,全身麻醉应用呼吸机,能够更好地保证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同时全身麻醉肌松药物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手术切口的需要。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0例腹腔内巨大肿瘤患者分别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结果显示全麻患者麻醉后各项生命体征与麻醉前和硬膜外麻醉患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全身麻醉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影响更小,更加安全。全麻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于硬膜外麻醉患者;同时全身麻醉成功比例为100%,均成功麻醉,硬膜外患者则有5例患者因手术肌肉、手术视野和止痛效果均不能满足手术需要,改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同时全麻因手术视野好,手术操作时间短,更加有利于手术止血,因此手术失血量和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比例较低。因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较为平稳、手术对患者的疼痛刺激影响相对较小,呼吸为呼吸机代替,所以呼吸频率和深度不变,因此心衰发生比例、肺水肿发生比例、手术输液量、心电图异常发生比例等均优于硬膜外麻醉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死亡病例,成功治愈出院。因术中要给患者输入大量的库血和液体,加上腹腔被打开较长时间暴露于空间散热增加,很容易引起患者体温降低,而低温容易引起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使失血增加。同时低温还能使全麻苏醒延迟。所以,术中、术后保温非常重要。其措施包括:给患者输的血液和液体需加温后再输入。
维持生命体征范文4
具有以下情况可判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史进食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流行特征是易群体发病。
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体温正常或升高,上腹部或脐周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起病急剧,由肉毒杆菌外毒素引起,以中枢神经症状为主,肠炎症状缺如或很轻微,死亡率高。早期可出现头痛、头晕、眼睑下垂、复视等;重症患者有吞咽、言语、呼吸困难等,但患者多神志清楚、感觉正常。可因呼吸中枢麻痹、心力衰竭或继发肺炎致死。
抢救流程
细菌性食物中毒抢救流程,见图1。监测生命体征以判断有无休克
操作步骤
生命体征监测①监测意识状态:判断意识处于清楚、烦躁、淡漠、昏迷状态;②测量体温:明确体温高低,观察热型;③测量脉搏:记录次数/分钟;④观察呼吸:记录次数/分钟;⑤测量血压: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⑥检查尿量:每小时尿量及24小时尿量;⑦记录监测结果。
判断有无休克细菌性食物中毒常因低血容量及感染导致休克,具体判断标准:①收缩压
判断中毒类型依据病原、病变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态度要求细菌性食物中毒并发休克时,特别是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及生命的紧急状态,因此观察生命体征必须仔细认真。生命体征监测操作要熟练、准确,动作快速、轻柔。每一项检查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监测的重要意义,取得配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要给以耐心准确的回答,不要敷衍更不要态度粗暴。当患者病情出现休克等危急情况时,不要惊慌失措,应当沉着镇静,有条不紊,及时救治。应理解患者家属的焦急和急躁,理智地应对患者家属的要求和抱怨,对于患者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关爱。要将检查和观察结果清楚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
重要提示判断要客观,不能夸大或敷衍,注意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死亡率高,应特别注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早积极转院。
清除毒物以防止毒素进一步吸收
操作步骤清除毒物的主要方法:①催吐:神志清楚且能合作者,让患者饮温水300~500 ml,然后用手指或压舌板、筷子刺激咽后壁或舌根诱发呕吐。反复进行,直至胃内容物完全呕出为止。②洗胃:应尽早用2%碳酸氢钠或1:4 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选用粗大胃管,头部涂石蜡油。由口腔向下50 cm左右,吸出100~200 ml胃液以证实胃管确在胃内,并可行毒物分析。如果不能确定胃管在胃内,可向胃内注入适当空气,同时在胃区听到“咕噜”声,即证实确在胃内。洗胃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头低位并转向一侧,以免洗胃液误入气管。选用温水洗胃,每次注入200~250ml,每次灌液后尽量排出。反复灌洗,直至回收液澄清为止。洗胃液至少2~5 L。拔管时,要先将胃管尾部夹注,以免在拔除胃管过程中管内液体反流进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③导泻:应用50%硫酸镁导泻。
重要提示 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应尽早进行洗胃、导泻;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应尽早转院。
应用抗菌药物、补液及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控制中毒的进展
操作步骤
对症处理①一般处理:嘱患者休息,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暂禁食,待症状好转后进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②腹痛:能口服者口服药物:如普鲁本辛15mg或颠茄片8 mg;不能口服者肌注阿托品0.5 mg或654-210 mg;③脱水患者,可建立静脉液路,补充5%或10%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及氯化钾;④体温较高者给予相应降温处理,高热患者液体内加入地塞米松5~10 mg,以降温和减轻中毒症状;⑤酸中毒明显时适当补充5%碳酸氢钠。
抗菌药物及补液治疗①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选择氟哌酸0.2g,3次,日;或环丙沙星0.2~0.4 g,3次/日口服。不能口服者可选择氧氟沙星0.2~0.4 g或氨苄青霉素6 g每日静滴。②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大剂量青霉素及相应抗厌氧菌药物。如有条件可注射多价抗毒素,有特效,使用越早效果越好,在发病24小时或发生肌肉瘫痪前治疗效果最佳。具体方法:5~10万u静脉及肌内各半量注射,必要时6小时后重复应用1次。注射前需作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需按脱敏方法进行注射;③可补充5%或10%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及氯化钾等。量出为入,一般入量比出量多1000 ml左右。
态度要求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应用抗菌药物及对症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理解和配合。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休克表现。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多无胃肠炎表现,以中枢表现为主且死亡率高,应及时向患者家属交待患者的病情及其预后。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要给以耐心准确的回答,不要敷衍更不要态度粗暴。当患者病情出现危急情况时,不要惊慌失措,应当沉着镇静,有条不紊,及时作出判断并给予相应处理。紧急救治过程中,要认真核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和剂量,严格按规定使用。注射多价抗毒素及青霉素时,必须先行皮试,皮试阴性方可使用。判断病情要客观,不能夸大或疏忽。要将各项处理措施清楚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
重要提示 不可盲目给予止吐及。止泻药物,防止毒素进一步吸收,能口服者不选择肌注或静脉给药;不可盲目加大抗生素的一量;多价抗毒素注射前需作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需按脱敏方法进行注射;了解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死亡率高的特点,尽早转院。
补液抗休克治疗以挽救生命
操作步骤 ①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②扩容治疗:为首要措施,可补充晶体或胶体液;③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给予碳酸氢钠;④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选择多巴胺、阿拉明、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⑤给予激素: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强龙等;⑥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态度要求细菌性食物中毒出现休克时,患者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应果断采取行动,立即进行救治。要向患者家属解释对于挽救生命的作用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向家属交代病情时,要客观地说明过程,不应该夸大危险后果,也不应回避问题。要根据当地条件和病情状况,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应了解神经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死亡率高的特点,尽早安排转院。
重要提示 因地制宜治疗并发症,不具备条件时应在维持生命的前提下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不可盲目救治,以免延误病情。
观察症状、生命体征以确认治愈
操作步骤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临床治愈的标准如下。
患者症状消失:无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表现。
检查生命体征稳定:①意识清楚、无烦躁或昏迷;②体温恢复正常,36~37℃;③脉搏正常,60~100次/分;④呼吸平稳,无呼吸困难;⑤血压正常,>90/60 mm Hg;⑥尿量正常>30 ml/小时。
及时准确记录观察结果。
重要提示记录一定要及时、准确、清楚;症状持续存在或不缓解者,应在积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及时转上级医院抢救治疗。帮助患者转院以获得进一步处理
操作步骤 明确转院指征:无条件救治,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尚可;向家属交代转院的必要性;联系转院车辆,并告知上级医院;准备好转院途中需要的抢救器械及药品;指定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陪同护送;携带有关患者病情资料。
维持生命体征范文5
1.1方法
1.1.1心理干预由于妊高征对孕产妇及妊娠结局均有一定影响,患者在得知其患病后常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导致血压波动较大,给患者自身带来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状况与其进行沟通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1.1.2子痫护理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生子痫后禁食并取头低侧卧位,帮助患者将口鼻内分泌物及痰液吸出,同时做好口腔、皮肤及外护理,遵医嘱给予降压、解痉、镇静、利尿等药物,待子痫控制后考虑是否终止妊娠。
1.1.3分娩期护理妊高征患者多伴有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血压波动较大。护理人员在患者临产前应密切观察其血压及病情变化情况,对采取顺产的妊高征患者要做好产前评估,建立常规静脉通道,采取剖宫产的妊高征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及心理教育,告知患者分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减轻分娩期间应激反应程度。第一产程密切监测胎心及宫缩情况;第二产程给予持续吸氧,同时给予胎心监护及血压监测;第三产程要预防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给予产妇缩宫素10~20U肌肉注射。
1.1.4产后护理分娩后帮助患者更换被服,加强会及皮肤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防止压疮的产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定时监测患者血压,做好口腔护理,注意尿量及尿色,若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立即报告主治医师。
1.2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14d后血压和妊娠结局。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压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妊娠结局
观察组患者早产、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剖宫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维持生命体征范文6
具有以下情况可判断为电击伤:①病史:电流通过人体,如触电、闪电。②临床表现:轻者当即发生头晕、心悸、四肢无力、惊慌呆滞、面色苍白及肌肉收缩等。重者出现昏迷、持续抽搐、室颤、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可见电热灼伤所致的电流入口和出口灼伤。闪电损伤的特点为心跳呼吸立即停止,急性心肌损害,皮肤和血管收缩呈网状图案。使患者脱离电源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操作步骤 可选择下列方法。
关闭电掣若电掣在附近,应立即进行。并尽可能关闭总电闸,并派专人守护总电闸,以防忙乱中第三者重新合上电闸而导致其他人触电。
斩断电线适用于远离电掣或野外、下雨不便接近触电者及高压输电线断落可能附近有“跨步电压”的情况,应在20m外因地制宜用利器(绝缘钳子、干燥锄头、铲子、有干燥木柄的刀、斧等)斩断电线。
挑开电源线 适用于高处垂落电源触电,远离电掣。可用干燥木棒或竹竿等绝缘材料挑开电源线。并注意挑开的电源线要放置好,避免他人触电。
拉开触电者 可用绝缘物挑开触电者与电源接触的肢体。有时触电者晕倒趴在电源线上(例如漏电的电器、机器等),可用干燥的绝缘绳索或布带套在触电者身上,然后将其脱离电源。
闪电损伤者 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干燥、安全的地方。
态度要求 电击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紧急状态,应使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及早脱离电源的重要性。尽可能利用现场附近一切绝缘物(干燥的竹、木棍棒、橡胶、塑料、瓷器、棉麻毛织品、皮革等)挑开、分离电源或电器,切不可用手拉牵,以避免抢救者自身触电。
重要提示①必须严格保持施救者与触电者的绝缘,避免施救者触电;②雨天或野外抢救触电时,一切原先有绝缘性能的器材都因淋湿而失去绝缘性能,更应引起注意;⑧应特别注意高压输电线断落附近可能有“跨步电压”的存在。
监测电击患者生命体征和判断病情以决定是否行心肺复苏术
操作步骤 一旦发现被电击患者,应立即判断病情,特别注意是否有心肺复苏术的指征:①意识丧失;②心音、大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微弱、不规则或停止;④瞳孔散大。
生命体征监测:①监测意识状态:判断意识处于清醒、烦躁、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状态;②测量脉搏:记录次数/分钟;③观察呼吸:记录次数/分钟;④测量血压: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⑤测量体温:明确体温高低;⑥检查尿量:每小时尿量,24小时尿量。
详细记录监测结果。
态度要求 电击一旦发生,施救者应首先判断是否具有心肺复苏术的指征,并给以积极的相应处理。同时应注意电击局部创面的保护,以防损伤加重或引起感染。要将检查和观察结果清楚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
重要提示①心跳呼吸停止,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②对呼吸微弱或不规则、甚至停止,但心搏尚存在者,应及时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积极建立有效人工气道;③血压
心肺复苏及对症支持治疗以抢救电击伤患者的生命和稳定生命体征
操作步骤心肺复苏;对症支持治疗:①建立静脉通路;②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休克)者:给予补液,多巴胺[10~20μg/(kg・分)】、多巴酚丁胺【10~20μg/(kg・分)】等药物;③严重心律失常者,给予相应抗心律失常药物;④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乳酸林格氏液恢复循环血容量,维持尿量(50~75 ml/小时);并可酌情给予5%碳酸氢钠(50~100 ml)碱化尿液。
态度要求 严重电击伤患者多存在有紧急心肺复苏的指征。这是一项危及患者生命的紧急状态下采取的措施,要因地制宜、果断采取行动。虽然情况危急,但仍然要有条不紊,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周围组织器官损伤,同时应注意保护局部烧伤创面。对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积极纠正并发症并给予积极处理。必须了解是否具备复苏条件,应注意及时呼救并联系“120”或向上级医院求得支援。医务人员平时应加强心肺复苏的训练。
重要提示①因地制宜进行心肺复苏,若不具备条件,应在尽量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转上级医院救治;②如无特殊情况,不得终止心肺复苏;③电击所致的呼吸心跳停止,心脏复跳后可能继续无呼吸,应建立有效的呼吸支持手段,如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④复苏成功后及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判断电击局部烧伤程度及处理局部创面以利伤口愈合
操作步骤 判断局部电击烧伤程度。
I度烧伤仅 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3~5天可好转痊愈,脱屑而不留瘢痕。
Ⅱ度烧伤 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泡,又称水疱性烧伤。①浅Ⅱ度烧伤:仅伤及真皮浅层,一部分生发层健存。因渗出较多,水疱较饱满,破裂后创面渗液明显;创面底部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可愈。愈后不留瘢痕,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皮肤功能良好。②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因变质的表层组织稍厚,水疱较小或扁薄,感觉稍迟钝,皮温也可稍低。去表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或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少,但底部肿胀明显。若无感染等并发症,3~4周可愈。愈后留有瘢痕。
Ⅲ度烧伤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深达皮下、肌肉、骨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故又称焦痂性烧伤。创面无水疱,蜡白或焦黄,或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触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感觉消失,皮温低,自然愈合慢。
伤处一般采用暴露疗法,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伤面周围皮肤用碘酒、酒精处理后,减少污染;皮肤组织坏死者,应进行清创并预防性应用破伤风抗毒素(3000U)。
态度要求 电击伤患者多伴有局部烧伤,应及时正确地判断电击局部烧伤程度,并给予处理。检查判断烧伤分度时应注意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安慰和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特别注意将检查和观察结果清楚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
重要提示 浅Ⅱ度与深Ⅱ度烧伤、深Ⅱ度与Ⅲ度烧伤有时不易在伤后即刻识别,应特别注意;如判断不清时,应按重度处理;电烧伤的深部损伤范围常远远超过皮肤局部损伤;因地制宜处理局部创面,不具备处理条件或病情出现变化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
观察电击伤患者症状、生命体征以确认治愈
操作步骤 观察患者直至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从而确认患者达到治愈:①患者头晕、心悸、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及肌肉收缩等症状消失。②所有电击伤患者均应进行连续48小时心电监测,以便发现迟发性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者应依据心律失常类型使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③局部创面无感染或无明显加重倾向。④检查生命体征稳定。⑤及时准确记录观察结果及处理措施。⑥对I度、浅Ⅱ度烧伤无感染的患者,如达到治愈,可嘱患者回家休息。⑦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如有明显不适,再到医院就诊或请医生专访。
态度要求 对所有患者进行连续48小时心电监测,以便发现迟发性心律失常,并给予相应处理。对不熟练的新参加工作人员观察的重要结果或者有疑问的结果,要进行重复检查予以确认。检查局部创面应仔细认真,及时发现合并感染的可能,并给予相应处理。及时记录检查及监测结果。对达到治愈的患者,要建立联系,告知患者回家休息的注意事项,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重要提示①记录一定要及时、准确、清楚;②症状持续存在者,应在积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③对所有电击患者均应进行连续48小时心电监测,以便发现迟发性心律失常。
帮助电击伤患者转院以获得进一步处理
操作步骤明确转院指征:无条件救治或虽经处理病情无缓解,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尚可;向家属交代转院的必要性及转院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联系转院车辆,并告知上级医院;准备好转院途中需要的抢救器械及药品,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救治,在积极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尽早转院。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电解质紊乱:①高钾血症:葡萄糖胰岛素可使细胞外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内(10%葡萄糖500 ml+普通中性胰岛素12 U);如伴随低钙血症,可用葡萄糖酸钙拮抗高钾血症并纠正低钙血症(5%葡萄糖250 ml+10%葡萄糖酸钙10~20 ml)。②代谢性酸中毒:酌情应用5%碳酸氢钠。
心律失常:给予相应处理,如有室颤可给予电除颤。
脑水肿:低温保护脑组织,可选用甘露醇、速尿、激素等药物。
肾衰:应用乳酸林格氏液恢复循环血容量,维持尿量(50~75 ml/小时);并可酌情给予5%碳酸氢钠(50~100 ml)碱化尿液,尽早转上级医院行透析治疗。
感染:应用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用药前应注意患者过敏史。
指定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陪同护送,携带病情资料。
态度要求 电击伤患者应当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安排转院。转院前要向患者家属说明转院的必要性和拟订的转诊医院,征得同意。要对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救治。转院途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好创面,防止损伤加重和污染,有条件时必须在心电监护条件下转院,以处理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