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范文1

摘 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与幼儿园岗位是否对接。音乐能力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音乐能力直接影响到将来从事的幼儿教师的岗位中音乐艺术活动的开展,影响着未来幼儿的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精湛的音乐技能,才能与幼儿园岗位中的音乐教学活动紧密对接。

关键词 :学前教育 音乐能力 岗位对接

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钢琴、声乐、视唱练耳、乐理以及音乐欣赏等这几门音乐课程中,只有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才能直接与幼儿园岗位紧密对接。如何改革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的课题。以笔者学校教育专业为例,多年来开设的专业技能课都是学院派的风格。钢琴以学生大量的弹奏练习曲、乐曲为主。儿歌弹唱基本上只能掌握C大调的伴奏,其他D、E等各种调式的儿歌,弹唱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对儿歌曲目的选择比较,就不能与时代接轨,与幼儿园接轨。另外,所弹奏的儿歌与声乐教学中所选曲目也有所不同。学科的独立性比较强,没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更没有弹奏幼儿园教材中所涉及的儿歌。在声乐课上,学生大量的演唱美声唱法的作品,训练学生如何发声、如何找声音位置,大量的时间用在美声唱法的练习中,儿童歌曲演唱得很少。这样导致学生到幼儿园工作不知道怎样教授儿童歌曲,如果演唱儿童歌曲也用美声唱法,会让幼儿园的孩子很难接受。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大量练习难度较大的视唱曲且以五线谱为主,简谱学生不是很熟悉,这样最基本的节奏把握都不到位,不准确。在乐理课上,教师讲解的乐理知识,让学生总是难以理解,反复讲学生也总是弄不清楚。这样导致学生对在校期间所学的技能不能很快地迁移到幼儿园实际教学中,与岗位不能够直接对接。学生学到了技能,但到了工作岗位却不知道该怎么用,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实践才能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为了使学生能达到一就业就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使音乐学科不再孤立地自己上自己的课程,而是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

一、音乐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相对接

1.进行调研,了解幼儿园岗位对音乐学科的需求

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培养,了解现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在音乐能力上有哪些不足,以便进行教学改革,我们深入到幼儿园进行调研论证,掌握幼师岗位对音乐教学的需求。通过调研和岗位能力的分析,针对幼儿园的工作任务,我们制定了音乐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音乐能力的培养与音乐课程设置的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对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

2.调整教材内容,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现如今,我们所使用的学前教育的音乐教材版本很多,但很多教材的内容都比较陈旧、老套。学生学完后不能马上应用到幼儿园教学岗位中。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音乐技能与幼儿园的教学实际接轨,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根据幼儿园教学中岗位的需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保证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1)钢琴课上以儿歌弹唱为主。在幼儿园工作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以教唱小朋友幼儿歌曲为主。因此在钢琴课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幼儿歌曲的曲目绝大部分都应选自幼儿园教材中的小班、中班、大班儿歌中的歌曲。如《我来当老师》《小雨点跳舞》《秋天多么美》等。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幼儿园教材中涉及的幼儿歌曲内容,便于在工作中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做到拿来一首儿歌马上就能弹唱下来。不像以往在校期间学的儿歌与实际工作中的儿歌不同,学生还要在备课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免去了再浪费二遍功的时间。我们在儿歌的选择上也是大量地选择幼儿园教材,让学生在校期间把这些儿歌都能够熟练、准确地弹唱出来,做到生情并茂。这样到了工作岗位,学生们将会得心应手,使得音乐教育活动得到更好地开展。同时,我们在教授幼儿园儿歌之余,还学一些经典儿歌的弹唱,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幼儿园的岗位零距离的对接,体现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创新。

(2)音乐课教学中以演唱幼儿歌曲为主。幼儿歌曲演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好坏。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重视美声唱法的训练忽视童声唱法的教学,将童声唱法作为声乐课中主要的演唱方法,让学生大量演唱一些幼儿歌曲,如《小毛驴》《找朋友》《月亮船》等等。这些幼儿歌曲的演唱,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适应了幼儿园的需求,提高了岗位工作能力。这样学生只要掌握了童声唱法的技能技巧,就能够顺利地进行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儿歌的教唱了,而且童声唱法最贴近幼儿,最受幼儿的喜欢。

(3)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以视唱幼儿园教材中涉及的儿歌为主。学生音准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视唱练耳教学的好坏。视唱练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歌曲演唱的好坏,因此视唱练耳教学要改变以往只练习各种视唱曲的做法。学生虽然唱得很熟练,但是来到幼儿园唱一首儿歌时却不能马上唱准确。因此我们将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倾向于幼儿歌曲的视唱,如带词视唱《转一圈摸摸地》《小茶壶》《小动物过冬》等。这些儿歌短小精悍,旋律性很强,非常适合学生视唱。通过视唱这些儿歌,既丰富了儿歌曲目的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

当学生大量地练习了各种不同调式、不同拍子的儿歌后,他们对这些儿歌的旋律、调式、调性、节拍就会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样在日后幼儿园教学中演唱起幼儿歌曲来就会非常熟练。这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乐理课的教学内容以幼儿园教材中涉及的儿歌为主。学生对调式、调性、拍子、节奏,掌握得是否准确与乐理课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在乐理课中教师大量地讲授一些概念性的、深奥的知识,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在乐理课上我们可以以每首儿歌为例,讲解每首儿歌中涉及的音程、旋律、拍子、调式、节奏、时值等等。这样学生将不会感到枯燥,会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弄清楚每首儿歌的基本乐理要素,对将来从事幼儿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地铺垫。

(5)舞蹈课上以律动和儿童舞创编为主。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舞蹈律动很关键。儿童天生爱动。当一首儿歌演唱好后,加上适当的律动不但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还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因此舞蹈课教学内容应倾向于学生律动的编排。教师结合幼儿园教材中的儿歌,让每位学生能够根据儿歌表达的内容和意境编出律动来,如幼儿歌曲《秋天多么美》《小青蛙》《娃哈哈》等。学生在为这些儿歌创编律动的同时,一边演唱一边创编律动,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的演唱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还提高了对音乐的创编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幼儿舞蹈的创编教学,使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音乐才能。

(6)音乐欣赏课中,应欣赏幼儿园教材中乐曲的内容并适当地加些打击乐。在音乐欣赏课中以欣赏幼儿园教材中的乐曲为主。欣赏课中欣赏幼儿园教材中的乐曲,教师把幼儿园教材中的乐曲进行分析讲解欣赏后,使学生对这些作品更加熟悉,把握得更加准确,这样对日后的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欣赏的内容就不会陌生,并且知道了如何引导孩子们进行音乐欣赏。这方面在以往的音乐欣赏课中是不曾涉及的,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上音乐欣赏课。因此,音乐欣赏课欣赏幼儿园教材中的曲目尤为重要。另外,在欣赏课上教师让学生感受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也是必要的。因为,幼儿园中音乐欣赏课中经常会用到各种打击乐器。自此基础之上,欣赏一些世界名曲是必要的。

音乐各学科之间只有相互沟通,相互研究,相互探讨最终达成一致,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地以幼儿园活动教材为依据,系统地安排好教学进度和计划,才能有效地实施音乐教学与幼儿园岗位的对接。

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工作场景中

通过课前板块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工作场景中,体验职场情境在音乐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栏目,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幼儿园工作的情境中,体验做幼儿教师。如钢琴、音乐、舞蹈等等的课前栏目中,教师让学生选择一首儿歌,进行自弹自唱,并交给学生们演唱,最后为儿歌编上舞蹈动作。全体同学模拟幼儿园小朋友,找几名学生到前面模拟老师传授给小朋友们一首儿歌,这些学生在模拟栏目中体验到幼儿教师的快乐,锻炼了每位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的各种音乐能力都得到了协调统一的发展。

三、编写适应岗位需求的校本教材

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很久以前出版的教材,比较陈旧,如钢琴教材曲目少,针对性不强,儿歌弹唱歌曲就更陈旧了。为了直接与幼儿园的岗位相对接,我们编写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钢琴、声乐、舞蹈等校本教材。如钢琴教材中,我们大部分地选用了幼儿园教材中的儿歌,让学生弹唱,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工作岗位中的内容,真正实现了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园岗位相对接。

四、改革评价模式,使评价标准与幼儿园用人标准相对接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教师的打分,而是采用教师、学生自己、小组成员、幼儿教师园长和所有音乐学科的教师一起给每位学生的音乐学科、钢琴、声乐、舞蹈等共同打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既科学又合理,能够把学生的真实水平挖掘出来。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范文2

A. 课程简述

1、课程性质 2、课程价值

本课程涉及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哲学原理、美学原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课程和教学原理、测量和评价原理等范畴,并结合本专业的特性,介绍音乐教师教育和研究性教师的基本知识。围绕音乐教育这个核心,本课程在多门学科范畴内,运用这些学科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音乐教育的广泛问题给予多角度的阐释。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学会将音乐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纳入上述多种学科的范畴内,运用经过学生融会贯通的这些学科的传统的和现代的观点,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音乐教育的各种问题。它是所有学习音乐教育或有志于了解音乐教育的学生应当牢固掌握的1门重要专业课程。

3、课程目的

(1)总体目的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在从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测量评价、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了解这些范畴的基本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掌握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具体目标

本课程本着“厘清范畴、形成观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目标原则,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

1、明确本学科涉及的各个基本范畴和相应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掌握本学科各基本范畴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上相关的人物及其研究的对象、思想、方法和结论,构想进1步探究的可能性。

3、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5、了解主要的教育哲学、美学、心理学观点,在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并运用前人和自己的观点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

6、了解主要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7、了解课程的分类、要素和过程,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课程和教学课题。

8、理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工具,了解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际的评价新概念和方法。

9、理解研究型教师的含义,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课题。尝试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10、了解音乐教师教育在国内国际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运用这些知识。

4、课程内容

(1)内容选择原则

1、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的定位,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原则为:

(1)现实与历史、教科书与经典原著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本学科的现有范畴和知识,又选择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有关的教育原著,要求学生在浏览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教科书表达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各种观点的历史渊源,以及各种观点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2)系统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又引进本学科的最新进展,鼓励和敦促学生追踪最新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和方法。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的内容属于理论性质,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又顾及这些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

(4)知识与研究相接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既保证基本的知识,又着重考虑学习的内容能够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2)课程内容与进度

1、课程内容

(1)音乐教育的历史。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4)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自学)。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6)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7)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8)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9)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10)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11)音乐教育研究。

(12)音乐教师教育。

2、教学进度与要求(参考表1)

表1. 教学内容与活动要求参考进度

次序 内容 重点 课外/课内要求

1 音乐教育的历史 历史线索和人物、事件 阅读第1章/项目

2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阅读第2章/项目

3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各派观点的合理和局限 阅读第2章/项目

4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阅读第3章/项目

5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各观点与音乐教育价值 阅读第3章/项目

6 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对象与音乐教育 阅读第5章/项目

7 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社会心理影响音乐教育 阅读第6章/项目

8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和角度 阅读第7章/项目

9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其他概念与音乐教育 阅读第7章/项目

10 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目标分类学及其运用 阅读第8章/项目

11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 阅读第9章/项目

12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原理与现实的课程改革 阅读第9章/项目

13 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工具、类型、用途、过程、 阅读第10章/项目

14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型教师、方法类别 阅读第11章/项目

15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阅读第11章/项目 17 音乐教师教育 国际比较、音乐教师标准 阅读第12章/项目

18 复习周与考核 研究项目总结 考核/项目

5、课程实施

(1)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为36学时。

(2)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

2、学生课外自读。

3、学生个体/小组课外研究(项目)。

4、学生个体/小组项目演示(课堂)。

5、课堂讨论。

6、网络交流/网络答疑:使用本课程“教学互动”学习论坛和网络互动栏目。

(4)主要教学材料

1、主要教科书(2)刘沛编制(中英文电子对照版本):《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音乐教育教育原理》。

2、同类教科书(2)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4)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详见“教学资源”。

(5)教学条件

1、教师条件

本课程要求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1定积累的教师承担主讲。

2、设备条件

本课程需要使用计算机、投影、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6、课程评价

(1) 评价原则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在阅读、讨论和理解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否能够把音乐教育中的问题纳入本课程的相应范畴和专业的思维及语言给予讨论,是否能够主动地运用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解决音乐教育活动的某些实际问题。

(2)本课程的评价性质重在过程评价,而不仅是卷面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地投入属于学生应当自主完成的项目研究、项目展示和观点辩论。本课程还重视“隐含性”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的评价与教学的过程自然地融合,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评价标准

1、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的掌握和理解。

2、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基本内容的相关性。

3、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4、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4)评价比例

1、课堂出勤(必须)。

2、项目研究(50%)(平时+期末)。

3、课堂演示(10%)。

4、讨论参与(必须)。

5、试卷考核(40%)。

B. 内容详述1、音乐教育的历史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音乐教育简史。

2、西方音乐教育简史。

考核要求

了解中国和西方音乐教育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以及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教学要点

主要哲学流派的人物和观点,及其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3种基本的哲学观点。

2、3种观点的强点和弱点。

3、哲学观点与教育。

考核要求

了解3种教育哲学观点的形成渊源;理解各自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哲学观点解释音乐教育的实际问题。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教学要点

6种主要的美学观点,及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论证。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6种音乐教育美学观点。

2、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论证。

考核要求

理解不同美学观点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证角度;综合不同的观点,用全面的视角解释、分析和设计具体的音乐教学案例。

4、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教学要点

音乐素质的遗传与习得;社会化;与音乐行为相关的因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先天论与后天论。

2、社会化的过程。

3、人类音乐行为。

4、影响音乐行为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

考核要求

理解音乐教育包含的社会学性质,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音乐教育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思考在音乐教育课题中运用社会学原理的可能性。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青少年在群体中的发展心理特征及其对音乐学习尤其是学习内容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象。

2、从众。

3、角色和期待。

4、竞争与合作。

5、领导能力。

6、自信感。

7、态度。

8、创造力。

考核要求

理解在群体环境中,青少年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思考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促进青少年的音乐发展和健康的音乐教育的实施。

6、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和发展观点,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理论观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2、儿童发展(皮亚杰、布鲁纳、加德纳等)。

3、认知过程。

4、学习动机。

5、音乐能力。

考核要求

理解各派心理学观点的立场、角度和方法,结合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和学习中综合运用心理学的不同观点来全面地解释和设计课程与教学。

7、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学要点

教学目标分类学;目标模式的局限及其拓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教育目标分类学。

2、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述。

3、有序的音乐学习理论。

4、目标模式的局限以及其他模式。

考核要求

在理解目标模式和其他模式的基础上,设计音乐教学的任务分析、目标设计和过程设计。

8、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教学要点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的原理,以及现实的课程改革。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的定义和分类模式。

2、课程发展的要素、课程 文件。

3、国际著名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

4、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过程。

考核要求

了解课程的分类、功能、要素,相应的文本逻辑体系。了解国外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以及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和重要的课程文本。思考并表述课程改革现状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9、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工具的工具、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测量的基本知识。

2、测验的类型。

3、音乐教学的传统评估方式。

4、评估方式的更新。

5、教学方案的评价。

6、音乐教师的评价。

考核要求

了解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的工具及其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在自己的发展中运用相册式自我评价的方式。

10、音乐教育研究

教学要点

研究型教师的意义;研究方法的类别、用途;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设计。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研究型教师和研究的价值。

2、研究文献的检索和解读。

3、研究的类型、方法和适用范围。

4、适用于课堂教师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等)。

考核要求

了解研究方法的类型、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在理解主要研究方法的功能基础上,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并体现出1定的研究构思的独特性。

101、教师教育及其发展方向

教学要点

教学专业化;音乐教师标准及其评估的趋势。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教师教育专业化及其发展历史。

2、音乐教师教育的国际国内动态。

3、教学的科学、艺术和技术。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范文3

那么,人们为什么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产生模糊认识?其背景及内涵又是什么呢?

一、“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的认识模糊之谜

人们往往把“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两词相对应,从语词结构的角度来考察,“音乐审美教育”是个主从结构的复合词组,限定词“音乐”加中心词“审美教育”,亦可理解为限定词“音乐审美”加中心词“教育”或限定词“音乐”加限定词“审美”加中心词“教育”。中心词的不同必然导致复合词组含义的偏差,根据对音乐、审美、教育的不同倚重,也必然产生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概念理解上的偏差。

就“审美”一词的中外文内涵来看,亦可引发理解歧义。“审美”一词外文为“aesthetic”,除“审美”外,还有“美的”“感性的”等等含义,即“审美”和“美”“感性”是同一个词,用法相当宽泛,使用起来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审美”一词就中文辞书来讲,具有“领会、辨别事物与艺术的美”的意思。“领会”一词是一个很玄妙的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审美”一词理解上的含糊。

就“审美”一词来自哲学术语还是普通口语来看,其含义的深浅度也是不同的。把它当作哲学术语,“审美”一词的理解必然要建立在审美关系基础上,并且要对审美主客体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强调主客体统一的认识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但对那些未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人来说,它多半还是一个陌生的技术词汇。结果,给人的印象是,“以审美为核心”不同于音乐教育。它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变量,或者说是对音乐教育的一种学究式的说法。而口语中的“审美”更多的是体现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作为当代的新课题,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它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弄清楚其确切内涵确实比较困难。此外,随着人们对人文学科的普遍重视,综合艺术课程的提倡,“审美”一词更多的跨领域使用,导致人们习惯于对其只在共性意义上把握,往往只狭义地理解为“情感教育”。并且,人文学科的概念本身就极其复杂也必然导致其使用混乱。

由于长期以来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忽视,似乎非得用音乐的外在功能来说明音乐的价值才能使人们得以重视,使得音乐教育本该具有的独立理论品格不够鲜明,这也是导致对这一提法陌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对待音乐审美教育所采取的理论视角不同也会导致理解的不同。一些人采取美育的视角,按照美育本质的经典理论来理解,必然重视情感教育,在实践中表现为偏重于审美主体对音乐客体的偏主观性、个性、创造性的阐释。另一些人采取美学视角,必然强调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其内涵不完全局限于情感教育,在强调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追求审美主客体认识的统一。

人们对待什么是美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即美在主观、美在客观、美在主客观统一,采取不同观点的人们对待什么是“审美”也许也应该有三种基本态度。

二、“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从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角度来看,音乐教育曾先后经历过建国初火热的政治年代(强调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期间的“演中心”与“唱中心”(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极端化)、改革开放以来强调音乐教育的思想道德功能与智育功能。可以这样说,以往的音乐教育除了不强调自身的美育功能外,其他教育功能都强调过了。当然,即便这样,人们也承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它实际上只不过是打着美育的幌子而已,美育的本质和中心地位被笑眯眯地置换了。兜了这么一大圈,历史经验要求我们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其美育本位。

从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角度来看,建国初,受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影响,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美育观。根据苏联奥夫相尼柯夫等主编的《简明美学辞典》对“美育”的解释可看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属论”,即美育可包含在德、智、体等之内,实质上等于否定美育的独立地位与作用。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如叶圣陶先生认为:“美育确乎必须重视,但是不必另立一项,可以把它包含在德育里头。”毋庸置疑,学习苏联虽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使通过音乐教育实施的美育获得独立地位。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界又先后引进“世界六大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实践一时红红火火,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了“非艺术化”“专业化”的不良倾向。此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戈尔曼的“情商理论”又席卷我国,它们虽都从不同角度为证实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终因其只是从智力和情感技术训练角度立论,因而无法证实音乐教育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具备的,从而不能成为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核心理论。世纪之交,受美国教育家雷默“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经过权衡,终于为音乐教育找到了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理论基础。

三、“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从正确贯彻教育方针的角度来看,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突出加强美育。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音乐新课程标准,就必须首先提出体现贯彻美育的明确主张,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改变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对美育漠视的顽固认识。当然,这种主张首先必须符合教育规律。

从遵循音乐教育规律角度来看,“音乐是教育之工具,教育是音乐之目的”,音乐教育由“音乐”和“教育”两个词组复合而成的概念的内涵已基本表述清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音乐的特殊规律。由于以往的音乐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导致“非艺术化”教学倾向严重,同时不正确的强调音乐的特殊性规律,导致“专业化”教学突出等问题,因此,鉴于音乐在本质上就是审美的,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是认识之必然。

从音乐教育功能角度来看,通常认为,音乐教育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健体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求我们必须首先突出审美功能,如果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音乐教育都不把审美放在首位,那么,加强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样,也就更谈不上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

从音乐教育直接目标角度来看,尽管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但是对所有人来说,它的音乐的审美本质才是它独特而宝贵的价值。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敏锐的反映能力。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其它目标才会被包括进来。一旦非音乐性目标的强调超越音乐性目标本身,实际上我们就等于已经背离了我们所钟爱的音乐艺术。亦可这样理解,如何使客观存在的音乐美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产生美感,是音乐美育的直接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谈不上美育对德、智、体的促进作用,如果越过这个目标,企图直接达到影响德、智、体三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等于取消了美育。

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角度来看,美育的传统表述是情感教育,那么,“以审美为核心”的第一层含义就必然是要注重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要给学生以充分地情感体验途径和机会。再者,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据《辞海》解释,美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审美意识。狭义专指审美感受,即人对于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精神愉悦,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作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在狭义层面上使用,强调偏重主观感受与体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适当的淡化一些纯技术性的机械式的音乐知识技能训练是可以的,也是务实的。

从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角度来看,既要重视静态的教学媒介――教材的审美标准,又要重视动态的教学媒介,关注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只有美的对象和美的环境才可能更好地唤起人心中的美感,使其心灵美化。

从音乐审美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角度来看,音乐是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黑格尔有句名言:“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情感是不能被逼迫的,因此,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音乐认知的特殊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紧扣情感脉搏,遵循“音乐是声音艺术”的法则,多给学生提供“听”的机会,避免过多的课堂讲解和文学化、视觉化方式的音乐“对译”,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弥漫性特点,潜移默化其情感,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情操。

四、“以审美为核心”并非“审美唯一”

确实,一直以来,几乎都把“音乐审美”作为普通学校开展国民音乐教育当中最核心的东西,尤其是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以至,音乐教育实践中难免出现了过度强调“审美”的情况:课堂上不时时贯彻“审美”好象“完全不对”;教案中不常常提及“审美”感觉不“前卫”;理论研究中不处处书写“审美”似乎教育观念“错位”。诚然,因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长期以来被严重忽视而加以强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如若把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强调到“万能”的地步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音乐感知和音乐表现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情态是音乐所特有的,是非语义性,非具体性的,可感知的就是情态。”此外,“情智互补和格式塔的认知过程,这些也都是音乐审美的价值体现”。还有,“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传载文明,如同看古诗、现代诗、外国诗的感受一样,感知、学习音乐就是感知不同远近、不同历史、不同风格的文化,所以在音乐审美中包含着这些意义”。再者,“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能力或素质,和其它一些因素也有种种关系,比如遗传、人群、家庭等,还有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这些都是对人品的影响和塑造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对音乐审美能力的价值的判断,首先是估计它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其次也不要把它说成是万能的”。这种倾向的根源是音乐审美教育“自律论”观点的绝对化,孤立化,也是音乐审美教育要求“自律”的具体表现。它与以往的“从属论”主张是对立的,出于对以往的纠正,有点“矫枉过正”而已。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一门学科教育,除了审美功能外还有二:一是向学生传播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延续和发展音乐文化(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二是追求一般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终极功能)。比如承载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心理治疗,促进体格的健康发展等。此外,即使就“音乐审美”自身来说,“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它是真善美的统一,为了理论研究,把“音乐审美”与其他事物分开进行研究未尝不可,但是,实践中人们不可能做绝对化的分离。因此,在音乐教育水平已得到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切不可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以审美为核心”问题。音乐教育不仅要“以音乐为本”,而且还要“以育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吕景云,朱丰顺. 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订本.

[3](美)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叶圣陶. 文汇报,1980-05-05.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吴斌. 关注音乐[J]. 中国音乐教育. 2006(1).

[8]姚思源. “音乐是教育之工具,教育是音乐之目的”――听新加坡李豪合唱团访华演出有感[N].中国教育报,1989-06-15.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范文4

[论文关键词]国内外 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

一、多元文化的概念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随着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全球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多元文化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成为热点,多元文化教育也日益普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也就势在必行了。

世界上有众多民族,由于居住地域、社会环境、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谓“文化”,指的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通过一代代习得与传递而形成并流传开来”。也就是说,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它包括许多方面,如学术思想、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共同性,即为民族各分子所共同拥有;一是延续性,即随民族之演进而绵延不断。我们可以说,文化表现出了“一个社会的行为和物质特征”,它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独特本质的那些因素的集合体” 。因此,我们的星球在有记载的历史以前就具有多种文化,世界上的文化一直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跨文化性或多元文化主义(interculturality/multiculturalism)意指超越多种文化的同化和消极的共存,就是不仅要了解自己所处社会民族的文化,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还要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因为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各个现代国家都必须不同程度地面临多元文化现象。

多元文化如同多元文化教育一样,学术界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分歧。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基本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共同指导原则。“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二、国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20世纪以来,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文化人类学等研究的逐步深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在音乐教育中本民族音乐文化和本社会的多元文化音乐状况,并放眼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无论是发达国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深入,还是发展中国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兴起,都使世界音乐多样化和平等性的理念更深入人心。在这里笔者先对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代表国家进行简要介绍。

1.美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美国对多元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特别重视,是一个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推行得很早的国家。研究美国的历史,可以给我们在多元文化发展方面给予很多启示。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官方、社会和学术界的共同认可对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至关重要,这是由于社会和政治的需要。因此,美国的多元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前沿性,在政策实施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所以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理念是代表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生诸多变化。从最初学习德国传统音乐到接受北欧、中欧民歌和黑人、土著歌曲及东南欧和东亚歌曲,后来又加强对拉丁美洲音乐的学习。从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能看到社会背景与一切的教育目标的制定密不可分,这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趋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而摆在眼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将其有效地实施贯通,推向世界。

2.英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英国学生应该能够用各种风格和形式的音乐来表演和欣赏不同时代文化,学校音乐教育以何为主,要看音乐的发源地在哪里。由于英国“二战”之后的情况变化,大量人力需要帮助建设,西洋音乐需要鼓励,这种社会文化构成的发生变化使人们意识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音乐课程当中加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其他一些地区的音乐,无论是音乐师范教育,还是中小学校,世界音乐的培训都已纳入教学内容。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地把欧洲古典主义传统教育纳入学校开设的课程之中,如非洲、加勒比、印度尼西亚等。面对这些一直以传统教育为主的国家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欧洲古典音乐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这些传统是社会的、发展的、交流的,是面向未来的 。

3.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澳大利亚是由移民建立起的国家,它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和英、德、澳大利亚等西欧国家有所不同。他们的音乐形态有自己的特性,有自己特有的历史发展情况,原先这些国家住着许多土著民族和大量移民,这种文化迫使他们的政府选择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式来传承音乐。英国影响它的音乐教育很大,政府的政策也随着别的国家从同化向多元文化方向的转变。在澳大利亚的音乐师范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音乐在另一种背景下会发生什么样的作用,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了解如何理解音乐,这里的音乐是在向多元文化方向发展。学习和理解在这里显得至关重要,学习西欧各国的音乐文化,结合本国历史发展的特殊个性,理解这种特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音乐现状。学生要真正地理解音乐,就要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创作意图和表现内涵等方面着手,感知音乐,欣赏音乐,这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日本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日本从自身社会的变化和情况出发,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在保存民族意识的同时,也试图把亚洲音乐教育观念与西方音乐媒介合并,他们认为亚洲传统音乐是国家的财富,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古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当代日本两大文化价值体系,在他们的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中,既要继承也要传扬。高度重视欧洲艺术音乐的同时,也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音乐传承。亚洲传统音乐需要在音乐师范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予以实施。日本音乐教育试图将西方与亚洲文化结合一起,并结合本民族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努力寻找一条适合本民族传统和习惯的音乐教育方法。

综合看来,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发达国家,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现状出发,非常重视多元文化对音乐教育的深刻影响。多元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底蕴并预示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国家都试图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情况,总结以往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提高全民族多元文化的教育意识,调整自身的音乐教育结构,寻找一条健康而有效的多元文化发展之路。音乐教育者开始试图寻找将传统音乐引入课堂的途径,在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他们正努力摆脱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造成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滞缓的殖民音乐教育结构,开始重新重视自己的本土音乐和口传心授的传统。由于这些国家本身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许多欧洲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形态,音乐被认为是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这些国家开始意识到自己本身具有的丰厚音乐财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该朝着更高级、更先进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历史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厚而又独特的文化个性要结合本民族实际特点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音乐教育体系。全盘照搬固然是不合适,因此开创一条适合本民族发展的多元文化音乐道路势在必行。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是在清朝末年以后,由于历史上、政治上的诸多原因,几千年的发展代表着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再加上中国的地域广阔性,这种地域性的巨大差异使着音乐文化带着丰厚的积淀和独特的个性。各地区的民族众多,差异巨大,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多元文化音乐宝库。西洋艺术音乐在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的音乐教育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西方化的倾向,参考西方学校教育模式,学习西方古典音乐。中国的学校教育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从基础课程设置到高级理论实践,西方艺术音乐教育体系所占比重很大。这种来自西方的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以西方古典音乐为重,为培养西方艺术音乐人才而设置的。经过这样教学内容系统训练的中国学生必然在审美形态上会以西方音乐的艺术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己。这种完全西洋古典音乐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音乐在内的所有音乐形态,忽视了中国本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性。这对中国音乐教育来说不太合理,西方艺术音乐的标准不能用来衡量中国的民族音乐。中国的音乐与西方艺术音乐在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体系,而应该从本国国情、从中国本民族音乐出发进行教学,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待中国音乐教育,了解异文化音乐,通过长期的收集、比较和研究,从整体上形成合力,建立起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政策中,我们也看到了多元文化的倾向。《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在课程设置上,讲授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中国音乐文化自古就有融合异文化音乐而发展的传统,盛唐时的音乐繁荣发展就是典型例证。因此,重视自身母语教学,兼具世界眼光关注异文化音乐,是推进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当前中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难点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具体实施是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范文5

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人们发明各种各样的乐器,通过演奏乐器和声乐来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绪,音乐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人当下的生活状态。音乐是一种情怀的表达,好的音乐能代表一个时代,也能体现一个时代文化的精品。因此,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正是通过学习音乐来体现的。音乐教育能陶冶情操,引领人们打开内心世界,通过学习音乐理解情感和艺术,进而借助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培养一个人艺术修养的手段,个人人格的提高需要艺术的培养,艺术修养高的人更能控制情感的输出,更注重平衡自身的理智和情感,达成感性理性和平共处促进人格发展的目标,因此,一个音乐素养高的人更能理解生命的意义,更能看懂生活的本质。一个愿意提高自身修养的人必定不会受到外界世俗金钱的诱惑,他对待生命的态度也能更加豁达,不会局限在低级趣味中,也善于处理各种情感和工作矛盾。另外,音乐也能激发一个人其他方面的才华和能力,事实证明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有类似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才能在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希望通过音乐这门艺术激发学习者更多的灵感,将这种灵感运用在方方面面,借助音乐搭建一座连接各种学科的桥梁。音乐教育对培养学习者欣赏水平和创造性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两者都是我国素质教育想要达成的目标。

二、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认识不正确

在我国,音乐教育这门学科正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不同于语言教育和科学教育等传统学科,音乐教育被普遍视为非主流学科,在各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校能提供给学生关于音乐教育的仅仅是鉴赏类和理论类,作用也仅限于希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进行教学。

(二)音乐教育资源投入较少

我国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不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资源投入量较少,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和教具上,音乐教学对各种乐器的要求较高,而市场上各种乐器的价格普遍不低,且将音乐作为教学学科意味着对教具的需求量很高,学校缺少在这方面的投资,也导致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陈旧,根本不适合用于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也严重降低,在进一步影响学校对音乐教学资金的投入,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会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负影响。与此同时,大多数学校在音乐教育上投入的师资力量也是不够的,音乐种类繁多,不仅有古典音乐,也有流行音乐,不仅有世界音乐,还有民族音乐,音乐教学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教学上,还需要大量实践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水平有很高的要求,面对种类繁多的音乐形式都要有所了解,具备教育学生的能力,这种人才在目前我国各个学校中是稀缺的,数量和质量两反面达标的老师凤毛麟角,严重制约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国学生面对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不仅有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还有离开学校未来走向社会的工作就业压力,在老师和家长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学习音乐更像是走过场,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更不必说积极性。而目前流行的各种音乐艺术补习班,更多是家长带有目的性的强迫孩子去学习,使很多孩子对音乐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被消解。

三、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

要想改革当下的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提高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必须重视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意识到对学生的培养应该从提高学生素质上出发,将培养社会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不仅是学校,每一个音乐老师都要正确理解音乐教育在进行素质教育道路上应该起到的作用,音乐对学生社会能力提高不具备直观性,但不能忽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的地位,也不能忽视音乐带给学生人格培养、审美提高方面的作用。

(二)提加大音乐教育资源投入

高水平音乐教师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首先来源于老师,因此学校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储备,老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音乐水平。另外学校在教学器具上也不应吝啬,音乐教学中离不开乐器,乐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教学器具投资对改革音乐教育必不可少。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加大在师资力量和教学器具上的投资,改革和创新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从改革教学方法上下手,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调动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主观上理解音乐这门艺术的美感,才能更积极的投入精力去学习。素质教育重视的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加入到教学互动中,才能从中获取学习音乐的乐趣。

(四)营造教学气氛提高音乐实践

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哲学审美教育实践教育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相互影响,并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得到拓展,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持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两者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升级。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为音乐教育和稳定与统一起到了奠定作用,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刚为人们理解音乐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领域。

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审美艺术不同于机械艺术,其是以愉悦的情感作为直接意图的艺术,不带有目的性的将有意表现为无意,具有独创性的特征。对美学艺术的鉴赏并不局限于它的形式,而是注重它的内容。1970年出版的由贝内特・雷默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是审美教育运动的顶峰,成功拓展了50、60年代蓬勃的审美教育运动,也使得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体系得到了完善。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不仅其本身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同时也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陶冶着人类的情感,因此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出了“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概念。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以音乐的本质和价值为前提,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性”,即“审美性”,因此,音乐教育应该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中心。旋律、和声、节奏、力度等等都体现着音乐价值和独特性,因此,音乐的价值在于其自身。音乐教育要以培养审美感知力为核心,获得审美经验,当审美感知力与审美反应共同发挥作用时,就可以获得审美经验。审美感知是相对复杂的多种行为的融合,如回忆、关联、辨别等等,而这些行为都可以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进行改变,都是能够教授的。但是审美反应却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其具有情感反应,无法进行直接传授,这就需要由事物本身的审美品质来决定。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敏锐、准确、热情的感知能力,以便做出敏锐、准确、热情的反应。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在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中的音乐教育所选用的音乐,必须是具有真正表现力的音乐,听觉活动最能够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20世纪80年代《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二版)出版,第二版依然保持着第一版中对音乐教育的前提、审美原则等等,不同的是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对审美哲学进行深化的提升,并强化了情感的审美教育特征。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音乐也必然向多元发展,不同的音乐文化以千姿百态的形式绽放。在这种大环境下,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品质不能受功利性和目的性而影响价值观,这也是情感审美音乐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信念的追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益退散,甚至受到了一些质疑。音乐教育哲学开始了实践的全新范式,以戴维・埃里奥特所著的《关注音乐实践》为代表,从而形成了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并存的局势,结束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作为统一音乐教育哲学的局面,将音乐教育哲学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基本前提不同于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教育的本质于音乐本质,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取决于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埃里奥特构建了与雷默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的多样化,其涵盖四个层面,包括行动者、行动、行动的结果以及实践的语境,这四个层面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认为,音乐不单单只是作为声音存在,而是这四个层面的综合效果,这四个层面都会对音乐的意义发挥作用,摆脱了对音乐技巧和形式理解的束缚。

想要为音乐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就必须接受当代音乐文化。当代音乐教育同样面临着多元挑战,不仅是内部还是外部。每个学生的语言、年龄、民族、家庭环境、音乐能力等等都具有独特性,音乐教育要重视学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教师同样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不过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认知多元现实,并培养学生善于根据自身特点来发展自己。音乐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它存在于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之中,这些文化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而言具有同等的效应。

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以音乐经验取代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经验。学生在音乐经验中收获成长、认知与愉悦,与审美音乐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强调多元文化音乐课程,重新定义了人与音乐的互动关系,是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趋向。

三、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及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反思

音乐是一种多样性的人类活动,它是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之上,因此是无边界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息息相关,都有着独自的特征与历史意义。审美音乐教育哲学面临的挑战源于其自身的哲学基础,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面临的挑战来自于如何更加深入的发展。目前音乐教育哲学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正在向国际化、多元化迈进,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必定有一个广阔的未来。

无论是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还是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作用,然而两种音乐教育哲学也都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将音乐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雷默提倡音乐审美价值的一致性,人们也能够通过听觉而提高审美能力,这就造成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否定了音乐作品与历史、社会有必定的关联。审美音乐认为音乐有一种“不可言传”的特质,它不受文化和语境的限制。然而在《音乐教育哲学》第三版中,雷默提出了社会语境因素对音乐理解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并不明显。这种“不可言传”的特质使音乐具有了不受文化、政治影响的涵义,这种具有现代性的特质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审美经验脱离了日常经验,但是艺术经验本身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因为音乐是存在于公共生活且与生活相融的。音乐活动无法脱离一切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不能将音乐艺术经验置于孤立的位置,即使赋予它高贵的色彩,这也是对生活体验本质的误解。审美观念依存于二元认识理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体现了欧洲精英文化和现代性哲学视野下的音乐哲学文化,在这种哲学理论下,一切音乐都是人情感符号的表达,同时也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须是审美教育,人们在审美教育中不断的培养认知能力和审美经验。不过,这种音乐哲学并不适应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其建构的理论依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与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相比,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为音乐教育开创了另一种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的多维性和全面性,重视音乐受文化、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影响,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哲学受二元对立的束缚,强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过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体系建构出发,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强调音乐的多元化,忽视了地方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还属于一种较为新颖的理论思想,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历练,还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行动研究,才会发挥出其真正的实践效益。

结语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都体现着当时时代的印记,并且都在努力地的发展自身,以求得到更加深化的提升。教育哲学是一个总体学科,无论是知识还是对知识的评判都在不断转变的文化中不断进步,因此,教育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批判性的反思者、创新性的思想者。就音乐教育实践而言,方法并非是要墨守成规,任何进步都要建立在反思、探索与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处于在音乐教育哲学两种不同局面的当下,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探讨,使音乐教育哲学更具包容性,应在理解传统的同时在传统中进步。

参考文献

[1]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3:139-144.

[2]刘金钟.管窥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到实践[J].大众文艺,2012,21:251+153.